少数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内涵解读与功能探析
《教育评论》2012年第1期 作者: 马志颖
摘 要:少数民族文化校本课程,是一种基于民族文化和传统,以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为基础,以满足民族地区学生的实际需求为目标,以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为旨归,充分挖掘少数民族的文化内涵及各种表现,在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中形成和开发出来的课程。它的功能集中体现在满足少数民族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巩固与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促进民族地区学校特色的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上述内涵与功能,是其民族文化意蕴的现实表现。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功能
少数民族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即文化的传承与共享,是教育的重要功能所在。课程作为教育的核心,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进入21世纪,教育部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成为国家整个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和学校成为管理和开发课程的主体之一。这一变革,为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从主体扩充到课程生存空间的拓展,提供了现实的机遇。
一、少数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内涵解读
目前为止,我们对校本课程进行的分类大多选取如下三个不同的标准或维度:课程开发主体、课程形式、课程内容。按课程开发主体来划分,主要有教师个人、教师伙伴、教师小组、教师全体,以及与校外机构或个人合作等类型。现阶段,我们主要倡导教师小组、与校外合作这两种。按课程形式来划分,则有非定向的校园环境课程,如校园文化课、校史课;单项课程,如英语会话、应用文写作等;一类课程,如环境与资源、国学经典、少数民族文化等。现在,我们主要倡导一类课程的开发。按课程内容来划分,主要有科学素养类,如生命科学、环境与资源等;人文素养类,如文学赏析、国学教育、交往与礼仪等;身心健康类,如心理基础、饮食与健康等;生活职业技能类,如实用制图、科学种植、广告制作等。依据上述的类别划分,对少数民族文化校本课程从开发主体、课程形式、课程内容三方面整体考量,它属于由多元主体合作开发的一类全新的人文素养课程。
少数民族文化校本课程是校本课程的一种类型,是兼具校本特色和民族文化内涵的、全新的课程。该类校本课程是将少数民族文化作为学校课程的重要内容,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课程文化的一种价值负载,其内涵特色正是民族文化意蕴的客观体现。(1)以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为基础。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主张每个民族观察问题的立场、观点各不相同,故学校的课程应该能够反映各个民族的不同经历。事实上,学校课程如果能较好反映学生所属文化群体的经历和感受,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而积极的群体自我意识。这种意识的形成不仅能够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业成绩,也会培养学生具有更全面、更深刻的洞察力和理解力。少数民族文化校本课程是一种以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为基础,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持和发展的课程。对这一类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要求不仅认识到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具有多元性,而且认识到少数民族文化本身即是社会多元文化的一种。因此,课程具有传递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功能,也有责任和义务通过传授、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意识。(2)以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推动学校特色发展。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全部活动要素,从方案的制订、内容的设计,到评价体系的建立,都是在学校中进行的。少数民族文化校本课程作为一种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发展为本的课程,它的开发与建设不仅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发展,更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组织的发展,促进学校组织成员和学校自身的发展,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现代各式各样的学校办学特色的创建,即是文化差异的结果,或者说其背后所彰显的恰是文化的多元与差异。(3)以满足少数民族学生实际需要为目标。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满足学生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无法获得满足的那部分发展的需要,所关注的是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多样化的问题。它往往以具体的学生作为对象来进行课程设计,所以以满足学生实际需要为目标。少数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结合了不同少数民族文化的具体情况,它的课程目标应该是:向少数民族学生展示和传递本民族优秀文化知识;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掌握在多民族与多元文化共存社会中交往所必需的能力;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依据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风格,从内容、方法到评价体系,建立一套公正、合理、科学的标准。(4)以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为旨归。文化传承不仅是文化的内在属性,也是人类社会不间断发展的内在要求。少数民族文化中有许多值得继承和发扬的地方,比如民族文字、语言、花卉的种植、民族手工艺品、民风民俗等,它的传承不可能离开孕育这种文化的社会土壤。就校本课程而言,由于它是建立在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和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文化特点之上的,所以在民族地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中,如果忽视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丧失了校本课程的这种民族文化特性,也就失去了少数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灵魂。
二、少数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功能探析
我国的教育学研究者依据教育功能所作用的领域和指向内容的不同,把教育功能分为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与教育功能一样,基础教育课程也具有个体和社会两个方面的功能。其中,课程的个体功能是指课程通过自身的编制和运作,对受教育者个体身心两方面发展给予影响和作用;课程的社会功能是指课程对一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产生的相对持久而长远的影响和作用,这种影响和作用更多的是通过个体功能的实现而实现的。从逻辑上看,个体功能的实现是社会功能实现的必要条件,而社会功能是以个体功能的实现为基础而衍生出的功能。
本文所探讨的少数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功能主要包括:其在促进少数民族个体成长、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及学校自身特色发展中所具有的积极、正向的功能。
个体功能:建立民族认同与归属感,关照学生现实生活。课程的个体发展功能,表现为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和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1)促进个体民族认同与归属感的建立。少数民族文化从实质上看,是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积淀形成的一种人们对本民族的认同与归属,是一种鼓励、团结和教育本民族的强大力量,具有内隐潜存、稳定少变的特点。少数民族文化校本课程作为校本课程的一种重要类型,极具民族性。它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系统学习本民族文化的机会,帮助他们了解、掌握本民族文化的基本知识与技能,重视通过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学习来促进民族文化的学习。它不仅是学校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主渠道,更是民族认同与归属感建立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措施。它有助于唤醒民族意识,形成民族的认同和归属感。从长远来看,这种认同与归属感的不断建立与扩展,可以使个体从对本民族的认同与归属扩展到对国家的认同与归属,直至对更广义的民族的认同与归属。(2)实现对个体现实生存状态的关照。生存是人的第一需要,继而才是发展和利益的最大化。人的这种生存或谋生的需要,要求学校教育通过课程不仅传授知识,还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积极而健康的生活。这一功能的发挥,主要体现在少数民族文化校本课程通过将少数民族群体文化、行为规范传递给新生一代,使他们获得未来社会生活或职业生活中相应的角色和意识,以便在少数民族社会领域内生活时能尽快适应新环境。同时,学校课程在传授主流文化的同时,通过少数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为少数民族学生个体将来的生存和发展做准备,帮助他们获得一些谋生的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以防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沦为文化的“边缘人”。也就是说,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学校或普通学校,除了达到国家课程对学生的共性要求之外,可以在当地经济和文化发展现实基础上形成少数民族文化校本课程。这种课程应着眼于现实和未来,增进学生的民族生活经验、生活技能,为少数民族学生进行适当的职业规划和生计教育,使之在了解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将少数民族文化转化为一种力量或生产力,以满足少数民族学生作为人的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简而言之,我们不能让存在于少数民族文化之上的学校课程成为民族文化性缺失的课程。
文化功能: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有着自身独特的价值内涵以及存在的合理性。校本课程不仅要能够传承一个社会的主流文化,还应该担负起探寻、挖掘、保护、传承、创新少数民族文化的历史责任。(1)少数民族文化校本课程是少数民族文化得以保存的有效载体。一方面,校本课程本身具有承载和保存少数民族文化的功能,这种功能的发挥可以通过课程开发、设置,发掘、整理少数民族文化,将这些文化以具体的“物”的形式保存下来,如教材、实物等具有储存形态的文化。另一方面,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又是活化少数民族文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把少数民族文化从物质载体中转移到人的身上,内化为少数民族个体的思想、智慧、情感,进而影响个体的行为。作为民族文化核心的精神文化,是不能通过物化的形式体现出来的。所以,在少数民族文化的保存过程中,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可以通过对于少数民族个体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影响和干预,来实现对精神文化的保存。(2)少数民族文化校本课程是少数民族文化传递的手段。校本课程显然不是少数民族文化得以传递的唯一手段,家庭、社会习俗以及现代社会的大众传媒也具有同样的作用。但是,在受教育权成为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现实社会中,绝大多数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主要是在学校中接受课程的影响。于是,一些少数民族文化研究者提出学校课程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功能,社会开始鼓励通过学校课程来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制度化教育中的校本课程能够相对系统、完整地传递少数民族文化,使年轻一代了解、接受、热爱和主动传承本民族的文化,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从而保证少数民族文化的延续性与进步性。(3)少数民族文化校本课程是少数民族文化选择的途径。文化选择是文化变迁和文化发展的起始环节,表现为文化主体对某种文化有意识的自动选择或排斥。因此,文化主体所展开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机制不仅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传承机制中主体能动作用的表现。作为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校本课程,必须对这些浩瀚的、悠久的、蕴含着独特价值和丰富内涵的少数民族文化作出选择,从这些文化中发掘出丰富的教育主题。这种选择不仅具有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和变迁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选择能力,促进少数民族自身的进步与提高。学校教育在时间上的有限性与少数民族文化丰富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包括校本课程在内的学校课程,应能够将少数民族文化中最有价值的方面筛选出来。(4)少数民族文化校本课程是少数民族文化创新的方式。课程不仅对固有文化具有传递、选择的功能,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随着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人类已有的文化中力求不断更新与创新,使之能够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少数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不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简单认可和复制,而是一个对文化不断重组和建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实现课程在选择、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促进少数民族文化本身的“文化增殖”与再生产。通过对少数民族创新人才的培养,活化了少数民族文化,使得学习者在学习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在主动地构建和发展着自己的文化。此外,教师在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也需要对本民族文化进行内化和“二次开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
学校发展功能:促进民族地区学校特色建设。校本课程开发既是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也是学校提高育人质量的必要环节。在学校教育内部,多元文化会衍生出相应的多元课程形态。其中,少数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就是一种急需的新的课程形态。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在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彰显中隐含着学校特色,这是一项个性化的工作。要实现民族地区学校的办学特色,需要有与之配套的民族文化校本课程来加以保证。就民族地区而言,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的过程也是学校特色的创建过程,是学校特色的前提和基础,是学校特色的载体,是学校特色的生命力所在。
少数民族文化原本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稳定性,然而伴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它已打破了原先封闭的地域特性,内涵范围不断扩大,进而趋向多元、开放、交流、融通。在文化领域中,这种交流与融通呈现出不同文化的互相吸收、借鉴、结合的趋势,实质上体现了少数民族文化所具有的一种重要价值,即创新性。
参考文献:
[1]胡定荣.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丁伟红.“校本”的内涵与要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
[3]特瑞·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M].方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庄锡昌、顾晓鸣.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5]李定仁.西北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6]小威廉姆·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