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风吹我不能立
李国文
李国文:新时期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著有长篇小说《花园街五号》、短篇小说集《危楼纪事》、《没意思的故事》等。长篇小说《冬天里的春天》获首届茅盾文学奖。近年致力读史随笔和散文写作,著有《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等。其小说较早地以时空交错的宏大结构反思“文革”历史,反映改革开放;其随笔谈古论今,犀利辛辣,深受读者喜爱。
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我应邀参加北京图书馆的馆庆,蒙赠一册按原样复制的《永乐大典》,留作纪念。这本书令我大开眼界,书高50公分,阔35公分,书厚约2公分,函盒为蓝布装,本书为黄绢封面。这是我有生以来,见到和拿到的第一本巨无霸书籍,而且还是线装书。
我们知道,《永乐大典》1408年成书,全书22877卷,装订成11095册,由两千多名写手抄成,合计3.7亿个汉字,是清代《四库全书》问世前的一部史无前例的类书,也是体现国力的宏大浩瀚的文化壮举。可惜,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大部分被焚毁,未烧掉的也被劫掠一空。现在,存世约800余册,散在世界各国图书馆中,国内保存的,大约有数十册。
这一册,据馆方介绍,是解放后从山东征集到的大典残本,真字韵,门制类卷,册第三千五百一十八至第三千五百一十九,全帙应是五十六页,实际现存仅三十九页零一角。
仅仅一个"真"字韵的"门"字,把明代以前各类典籍图书中有关"门"的文字记载,包括门的样式和制作的细节图、剖析图,统统囊括其中。手捧这部有关"门"的著作,大有进入中国文化殿堂,穿过那扇巨阔厚重的大"门",得窥堂奥的感觉。
你不能不为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那博大精深的成就而自豪;你也不能不为帝国主义的强盗罪行而愤激。但是,冷静下来,面对这册巨无霸线装书,更多的却是要对编纂这部类书的解缙,那博学,那睿智,那气魄,那精力而钦服万分。尤其这位穷尽经典图籍,阅遍千古文翰的翰林学士,走上在今天来说应该是"总编辑"的岗位时,才34岁,不过一个刚超龄的共青团员的年纪,你就不能不向他脱帽致敬了。
经他磨勘精校,广搜博览,披沙沥金,选优集萃的劳动,1403年至1404年,不到两年功夫,完成《文献大成》。在此基础上,奉朱棣命,与姚广孝一起重行纂修规模更大的《永乐大典》,又经四年努力,1408年成书,圆满交卷。汇集了中华文化的万卷精华,出自矮个子解学士的手中,实在了不起。没有明之《永乐大典》,也就没有清之《四库全书》。
![《李国文历史散文合集》 津南区委李国文被检举](http://img.aihuau.com/images/31101031/31101953t01de1437d4bdf14028.jpg)
隔朝修史,盛世修书,这薪火相传的重任,从来是中国知识分子视作神圣的职责。
不过,中国的文人很多,中国有大学问的文人也很多。但是能主持编纂这样煌煌巨制的帅才,恐怕也就只有明之解缙、清之纪昀,堪当重任,除此以外,再找不到第三位。这以后,清末无,民国无,尤其到了当下,经过长时间厚今薄古的"调教",几乎少见通古博今之士,实在是很可悲哀的事。于是,再要出什么套书、类书、史书、集成等等大部头著作,只好看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南郭先生,上窜下跳,暴得虚名了。
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你有什么办法?
解缙(1369-1415),字大绅,江西吉水人。"幼颖敏,洪武二十一年举进士,授中书庶吉士",时年二十岁。这个地方,还出过一个大文人欧阳修,某种程度上讲,这两位乡党,无论履历、仕途、出身、学位,颇相类似。欧阳、解都为翰林学士,都在帝王身边做过侍读学士,一为龙图阁大学士,一为右春坊大学士。甚至最后,一个为帝王所逐,一个为帝王所杀,这两位大知识分子的命运,应该说相差无几。
但是,解缙相比于他宋朝的老乡,在文章、诗词、学问、著作上的名声、成就,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要略逊于这位乡先贤。无论如何,欧阳修是千古定评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歌赋,传世至今,仍在口头传诵不绝,可谓达到了真正的不朽。而解学士,除了那部破碎残缺的《永乐大典》,以及他那空有抱负的雄图大志,以及他那不幸而言中的评人论事外,对大多数后人来讲,便了无所知了。
一个寂寞的早逝的天才,上天若不假以岁月,也就只能为之黯然神伤了。
如果,他像欧阳修那样,活到65岁,而不是44岁被朱棣杀了,多上近二十载挥洒笔墨的生涯,也许那满腹珠玑,还能多一点地留在世上。所以,我是不赞成那些"愤青"(包括年纪很大的老愤青),总是责备文人之真他妈的软骨头,总是责备我笔下为文人之苟且偷安辩,倡好死不如赖活说。其实这些笑话别人软骨头,笑话别人贪生怕死,各个年龄段上的"愤青"们,自己也并不实行他们鼓吹的"宁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的政策。真到天塌那刻,头缩得比乌龟还快。
其实,骨头想硬并不难,一挺脖子,刀光一闪,也就吹灯拔蜡,眼睛一闭,脑袋落地,也就狗屁着凉。这时候,还有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可能吗?想到这一点,你就得设法多活一分是一分,多活一秒是一秒。时下那些甚嚣尘上,闹得沸沸扬扬,被私谥为先知先觉的几位学界大老,不也曾是跪着活的革命者吗?如果某公五七年一气之下跳楼身亡,如果某老在干校撞电线杆自杀,会有后来的仙风道骨,成为真理化身的可能吗?
解缙同样,他一无当烈士的必要,二无杀身成仁的义务。要死的话,早死了。明代的监狱,只要进去,不死也得脱层皮的。他这一案,"词连大理丞汤宗,宗人府经历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