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后一甲子,你是人间四月天 花开一季,暖到落泪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女,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容貌姣好,才华横溢,是民国时期的四大美人之首,在诗歌方面有着极高的天赋。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

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林徽因一生的人际脉络】

祖父林孝恂:活水的滋养力



林孝恂根系福建闽侯林氏,旧年林氏是望族。林氏至林孝恂这一支已式微,沦为布衣,但林孝恂勤奋,以光绪年间进士之身列翰林之选,与康有为同科,历任浙江海宁、石门(民国时改称崇德县,今并入桐乡县)、仁和各州县地方官,却能接受西方政法思想,这已超越了同辈仕宦“中体西用”的心路历程。不仅如此,他还注意让后代接受新式教育,不分男女,送子侄多人赴日留学。其子林长民、林尹民、林觉民都是知名的革命青年。

晚清的季候,充满了变法的酵素,林孝恂也深谙“变”的真谛,笑对人生。时代的大变革,天崩地裂,对林孝恂来说,不是绝境,他总能从裂了缝的大地中,找到另一份生机、另一片天地。那感觉好像是夹缝中长出了新绿,绝壁上开出了鲜花,是因地制宜,四两拨千斤地绝处逢生。林徽因有一点和林孝恂很像,那就是总不放弃对生活的希望,总是努力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父亲林长民:你是河流,我是船上一片小白帆



林长民(1876—1925),字宗孟,汉族,福建闽侯(今福州)人。是才女林徽因的父亲,林觉民烈士的哥哥,福州二中的创办人,第一任校长。1902年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学习研究政治、经济。1909年回国,执教福州法政学堂。是年福建省谘议局成立,被聘为秘书长。1911年武昌起义后赴上海,以福建省代表参加独立各省临时会议。次年初临时参议院成立,为秘书长,参与草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5月参与组织共和党,担任干事之一。1913年被推为众议院议员,4月任秘书长。5月参与将共和党与民主党、统一党合并为进步党,任政治部部长,拥戴袁世凯为正式大总统。次年任北京政府国务院参事。1917年7月出任段祺瑞内阁司法总长,11月辞职。1919年著文反对巴黎和会袒护日本,将原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1923年任北京政府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是年9月反对直系军阀首领曹锟贿选总统,南下上海参与反直运动。1925年11月24日,参与反奉时兵败身亡。

林长民生前,林徽因有所依傍,是无忧无虑的少女;林长民死后,尤其是徐志摩结婚后,林徽因一夜长大,原本纠结的情感线头,被迫厘清。生活不允许她任性。林徽因知道,她必须担起责任,结婚,工作,生子,过一种主流的人生。快乐吗?冷暖自知。

母亲何雪媛:寂寂的,寂寂的流年

何雪媛的孤独与寂寞,林徽因不懂,也不想懂,即便是何雪媛想找一些小事,借以进入林徽因的世界。但林徽因却决然一转身,把精神世界的大门关闭了。她们之间有爱,多少年相依为命,那种不可缺少,外人无法理解……遗憾的是,她们之间的爱,似乎只有通过争吵才能表达出来。

公公梁启超:是谁导演这场戏



梁启超(1873.02.23——1929.01.1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

十年。这门婚事,从最初提起,到最终达成,整整走过了十年才修成正果。在这十年里,梁启超安排他们见面,接来徽因就学,挡走徐志摩,安葬林长民,还支付林徽因留学费用,供给林徽因的亲娘、弟妹,投入了巨大的情感和财力。所以可以说,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关系,可以说是由梁启超一手打造的,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玉汝于成,该发生的关系都要发生。她终于做了梁家的媳妇。

婆婆李蕙仙:闺秀的判断力



李蕙仙出生在北京南边的固安县,她幼承庭训家学,熟读古诗,善于吟诗作文,且擅长琴棋书画,有才女美誉。她慧眼识英才,不爱金钱爱文章,"非梁不嫁"。

1889年时任朝廷维新派大臣李端棻以大学士身份典试广东时,他非常重视具有维新思想的人才,特别赏识梁启超,亲自将堂妹李惠仙许配给梁。梁几次进京会试及完婚都住在他家。

李蕙仙一辈子“识大体”,不惜掩盖自己的才华与光芒,成就了一个了不起的男人。夫贵妻荣,她与他同舟共济。她一生精彩,平凡又伟大,终究是建筑在一个男人身上的。但她知道,林徽因做不到她这样。林徽因也聪明,也有才华,但她接受的是西式教育,传统的三从四德,在她身上,并没有深刻烙印。林徽因不拘一格的真性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真诚直接的感情方式,都超出了李蕙仙的期待。

丈夫梁思成:幸福的成全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籍贯广东新会,生于日本东京,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梁思成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

如果林徽因是一波碧水,梁思成就是一方池塘。他围绕着她,包容着她,成全着她。在感情世界里,在社交网络中,很难想象,没有梁思成,林徽因会是怎样。他的大度,让她的婚姻经受住了几次考验,成就了她的美名,也成就了她婚姻之外的种种感情。也许他知道,爱一个人,不是要去占有她的全部,而是帮助她发现更多、更丰富的自己;爱一个人,不是让她止步不前,而是要陪伴她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徐志摩: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1]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徐志摩没去世之前,林徽因可以抗拒,可以解释,可以逃避,但徐志摩去世之后,这些“工作”忽然变得不必要了,她不用再抗拒他的追求,不用再为自己的拒绝作解释。可是,在惊愕之后,林徽因慢慢地发现,面对自己内心深埋的感情,她忽然变得无可遁形。徐志摩对她付出的真情,像一个探照灯,时时刻刻照在她那些幽微的、固执的、只有自己的心绪上。一场心的磨炼,林徽因走了二十来年。

金岳霖:你的温暖,我的纪念



金岳霖(1895.7.14-1984.10.19),字龙荪,祖籍浙江诸暨,出生于湖南长沙[1] 。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北京清华学堂毕业,后留学美国。先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政治学,获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后在英、德、法等国留学和从事研究工作,1925年回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1955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副所长、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从事哲学和逻辑学的教学、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金岳霖是把西方现代逻辑介绍到中国的主要人物,他把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建立了独特的哲学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有较高素养的哲学和逻辑学专门人才。著有《论道》、《逻辑》和《知识论》,凭三本著作,奠定了他在中国哲学界的地位,其中《知识论》更在中国哲学史上首次构建了完整的知识论体系。

金岳霖对林徽因,始终保持距离。林徽因是画中人,他则是看画的观众。他也许有过做画中仙的念头,但那估计也只是一闪而过。更多时候,金岳霖安于自身的位置。金岳霖用六个字解读徐志摩当年追求林徽因:不自量,不知趣。金岳霖用五个字形容林徽因:极赞欲何词。金岳霖痴恋林徽因一生,尽管高雅,也令人叹惋。绅士式的隐忍与克制,背后是种揪心的痛,还有一些小小的软弱和对现实的逃避。

凌叔华:朋友不足,敌人未满



凌叔华生于文化古城北京的一个仕宦与书画世家,是其父第四位夫人所生,姊妹四人,排行第三,在家里排行第十。古城的灿烂文化和环境启迪了她的天资才华,影响了她的爱好和生活。后在文学创作和绘画方面都有优异的成就。虽然她爱画,但"文学"却像一只磁性极强的巨手,牢牢地抓着她,"写作"是她倾心神往的目标。当胡适、郭沫若、冰心等人以其各自风格独特的新诗风靡文坛时,她的创作欲望就像一盆刚刚燃起的火,愈燃愈旺。于是,1924年,在大学里,在作画的同时,她开始以白话执笔为文。1月13日在《晨报》副刊上,以瑞唐为笔名发表短篇小说处女作《女儿身世太凄凉》,接着又发表《资本家之圣诞》及杂感《朝雾中的哈大门大街》等。

凌叔华生在富豪之家,打小种种都看过,所以格外培养出一种大气。凌叔华的大气与林徽因的大气不同,林徽因的大气是一种丰富,凌叔华的大气却是一种曾经沧海式的淡然。林徽因脾气急,凌叔华不,林徽因的人生姿态,像一只仙鹤直冲云霄,一鸣惊人,凌叔华则像是一只鸳鸯浮游绿水,很有种闲庭信步的感觉。

费慰梅:相惜,在重重叠叠的时光里



费慰梅(Wilma Canon Fairbank),1909年-2002年4月4日,美国人,著名汉学家,是研究中国艺术和建筑的美国学者。美国汉学大师费正清的夫人。曾任美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是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妻的好友。

费慰梅给林徽因画过一张素描。简单,清爽,算不上绝世美人,但自有一种清雅,细细的线条勾勒出林徽因的上半身,图画中,她穿着窄高颈旗袍,头发向后梳,眉似柳叶,嘴唇微张,一双眼睛黑黑的,盛满了认真、好奇与疑问。这眼神的确应该属于林徽因。费慰梅抓住了林之神韵:一生向上,认真,充满热情。时时刻刻都准备激情迸发的林徽因,就应该是这情态。

陆小曼:你是淡雅的诗,我是华丽的油彩



陆小曼(1903年-1965年),江苏常州人,近代女画家[2] 。师从刘海粟、陈半丁、贺天健等名家,晚年被吸收为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曾参加新中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画展。陆小曼擅长戏剧,曾与徐志摩合作创作五幕话剧《卞昆冈》。她还谙昆曲,也能演皮黄,写得一手好文章,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扎实的文字修饰能力。因与徐志摩的婚恋而成为著名近代人物。1965年4月3日于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63岁。

陆小曼和林徽因都出身名门,但行事方式迥异。或许我们可以说,陆小曼像河,奔流向海,一去不回,一路的平静、激荡,她不断创造着新的局面,筋疲力尽,却也瞬间精彩。林徽因像湖,明净,沉稳,虽然也有起风浪的时候,但最终还是一方静水,只是,有水进来,有水离开,她总是新鲜,趋于永恒。

沈从文:半如信徒,半如闺密



沈从文(1902-1988),中国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因此,沈从文的民族身份可以是此三个民族的任何一个,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沈从文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林徽因和沈从文,一个是热情的女子,一个是温柔的男子,教育背景和成长环境天差地别,可他们却那么相像。他们都很唯美,追求爱,追求“诗意的信仰”。在这一点上,沈从文和林徽因竟然和他们的“介绍人”徐志摩,惊人地相似。他们都可以说是徐志摩的门徒。胡适说,徐志摩一生,是追求“爱、自由、美”的“单纯信仰”的历史。林徽因、沈从文又何尝不是?

张幼仪:这些年来,有没有人能让你不寂寞



张幼仪(1900——1988),名嘉玢。1900年出生原籍江苏宝山,比志摩小4岁,世居真如,后移嘉定。祖父为清朝知县,父亲张润之,名祖泽,是当时上海宝山县巨富。张祖泽有八子四女,张幼仪排行第八,为其次女。她的二哥张君劢(音迈),是中国现代史上颇有影响的政治活动家和哲学家。

对于徐志摩来说,林徽因是上升的,飘忽的,艺术化的,摆脱了烟火气的,是翩若惊鸿的女神,踩着云彩,在空中舞蹈,她脚底下匍匐着的全是她的信徒。林徽因给他带来了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满足了他对女性的全部想象;张幼仪却是下沉的,稳固的,保守乃至于陈旧的,她是庞大的中国传统女性里的一分子,是贤妻良母之典型。她像大地,拥有着宽阔的包容。她才是真正的人间常态。但徐志摩不懂得这一点。他也不想去懂得。他要活出的,是爱,是美,是自由,而非责任。

胡适:那些年,我们的情感食物链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字适之,徽州绩溪人。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等职。胡适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虽与陈独秀政见不合,但与其同为五四运动的核心人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胡适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著有《白话文学史》《胡适文存》《尝试集》《中国哲学史大纲》等书。

胡适比林徽因大十三岁,在辈分和名气上,林徽因比胡适要小很多,是个谦和恭敬的晚辈。在林徽因眼里,胡适的形象或许是成熟的、可亲的、仔仔细细的、可以信赖的。确实也真是如此。胡适,字适之,无论身在哪里,他似乎都能“适当为之”,所有困难在他面前,似乎都不成为困难,他总是能找到办法,使问题获得解决。胡适先生应该被发“好人卡”,他人生中的一切,兜兜转转,似乎都能落在一个“好”字上,他是好儿子、好父亲、好丈夫、好朋友、好老师、好同事、好玩伴……他是一个球形人物。

冰心:同行不同行,一个淡漠,一个热情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1946年在日本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于1951年返回中国。1999年2月28日21时12分冰心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被称为"世纪老人"。

冰心少年成名,受万人仰慕,心气不会低。可林徽因往她身边一站,也不输阵。林徽因太耀眼了。冰心系出名门,林徽因同样是;冰心是名校女生,海归学者,林徽因同样是;冰心嫁得好,稳稳当当,林徽因同样是。而且林徽因婚后还不乏追求者,徐志摩对她有情有意,金岳霖在她家隔壁护花有道,总体看来,林徽因似乎更胜一筹。

萧乾:各自的流浪途



萧乾(1910年1月27日-1999年2月11日),原名肖秉乾、萧炳乾。北京八旗蒙古人。中国现代记者、文学家、翻译家。先后就读于北京辅仁大学、燕京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长等。1931年到1935年间,萧乾和美国人埃德加·斯诺等人编译了《中国简报》、《活的中国》等刊物和文学集。1935年他进入《大公报》当记者。1939年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兼任《大公报》驻英记者,是二战时期整个欧洲战场唯一的中国战地记者。还曾采访报道第一届联合国大会、审判纳粹战犯等重大事件。1949年后,主要从事文学翻译工作。1995年出版了《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次大战》,1994年这部百万字译作问世即获新闻出版署第二届外国文学图书一等奖。

林徽因和萧乾身上,都有一种爽快劲儿。干净,明朗,向上,充满活力,好像水里裹着火心,那心随时都要跳出来。他们都对生活充满热情,是人世间认真的旅行客。他们都在英国待过,多少有点英伦范儿,潇洒,幽默。他们是一生的挚友,彼此相对,真诚又直接。萧乾一生浪迹天涯,走过许多地方。林徽因同样是。他们总是在一个地方相遇,分开,然后,又在另一个地方重逢。他们经历过不少次“小团圆”。彼此纪念。

林洙:女主角,女配角,都是角儿



林洙(1928年- )福建省福州市人,清华大学退休教工,《梁思成、林徽因与我》等书的作者。清华大学建筑系工作者、知名学者程应铨的前妻,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第二任妻子。与程应铨有一子一女。

对于林徽因,林洙是“极赞欲何词”。林徽因很像在她年幼的生活中横空出世的一个偶像,她的经历,她的才学,她的气场,还有她毁损的美貌,在那个1948 年初秋的早上,一下便把林洙这个普通女孩子笼罩其中。对于林洙来说,林徽因更像是一个传说,带着光环,blingbling,带着声响,轰轰隆隆,从遥远又遥远的地方,一下拉近到眼前,旋转,放大,不可思议。

你是人间四月天

——作为文学家的林徽因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一句爱的赞颂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篇鹅黄,你象;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选自《学文》一卷一期(1934年4月5日)

那一晚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

澄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

那一晚两岸里闪映着灯光,

你眼里含着泪我心里着了慌。

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

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

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

到如今我的船仍然在海面飘,

细弱的桅杆常在风涛里摇。

到如今太阳只在我背后徘徊,

层层的阴影留守在我的周围。

到如今我还记着那一晚的天,

星光,眼泪,白茫茫的江边!

到如今我想念你岸上的耕种:

红花儿黄花儿朵朵的生动。

那一天我希望要走到了顶层,

蜜一般酿出那记忆的滋润。

那一天我要跨上带羽翼的箭,

望着你花园里射一个满弦。

那一天你要听到鸟般的歌唱,

那便是我静候着你的赞赏。

那一天你要看到凌乱的花影,

那便是我私闯入当年的边境!

深笑

是谁笑得那样甜,那样深,

那样圆转?一串一串明珠

大小闪着光亮,迸出天真!

清泉底浮动,泛流到水面上,

灿烂,

分散!

是谁笑得好花儿开了一朵?

那样轻盈,不惊起谁。

细香无意中,随着风过,

拂在短墙,丝丝在斜阳前

挂着

留恋。

是谁笑成这百层塔高耸,

让不知名鸟雀来盘旋?是谁

笑成这万千个风铃的转动,

从每一层琉璃的檐边

摇上

云天?

选自《大公报·文艺副刊》(1936年1月5日)

一片阳光

放了假,春初的日子松弛下来。将午未午时候的阳光,澄黄的一片,由窗棂横浸到室内,晶莹地四处射。我有点发怔,习惯地在沉寂中惊讶我的周围。我望着太阳那湛明的体质,像要辨别它那交织绚烂的色泽,追逐它那不着痕迹的流动。看它洁净地映到书桌上时,我感到桌面上平铺着一种恬静,一种精神上的豪兴,情趣上的闲逸;即或所谓“窗明几净”,那里默守着神秘的期待,漾开诗的气氛。那种静,在静里似可听到那一处琤琮的泉流,和着仿佛是断续的琴声,低诉着一个幽独者自误的音调。看到这同一片阳光射到地上时,我感到地面上花影浮动,暗香吹拂左右,人随着晌午的光霭花气在变幻,那种动,柔谐婉转有如无声音乐,令人悠然轻快,不自觉地脱落伤愁。至多,在舒扬理智的客观里使我偶一回头,看看过去幼年记忆步履所留的残迹,有点儿惋惜时间;微微怪时间不能保存情绪,保存那一切情绪所曾流连的境界。

倚在软椅上不但奢侈,也许更是一种过失,有闲的过失。但东坡的辩护:“懒者常似静,静岂懒者徒”,不是没有道理。如果此刻不倚榻上而“静”,则方才情绪所兜的小小圈子便无条件地失落了去!人家就不可惜它,自己却实在不能不感到这种亲密的损失的可哀。

就说它是情绪上的小小旅行吧,不走并无不可,不过走走未始不是更好。归根说,我们活在这世上到底最珍惜一些什么?果真珍惜万物之灵的人的活动所产生的种种,所谓人类文化?这人类文化到底又靠一些什么?我们怀疑或许就是人身上那一撮精神同机体的感觉,生理心理所共起的情感,所激发出的一串行为,所聚敛的一点智慧,——那么一点点人之所以为人的表现。宇宙万物客观的本无所可珍惜,反映在人性上的山川草木禽兽才开始有了秀丽,有了气质,有了灵犀。反映在人性上的人自己更不用说。没有人的感觉,人的情感,即便有自然,也就没有自然的美,质或神方面更无所谓人的智慧,人的创造,人的一切生活艺术的表现!这样说来,谁该鄙弃自己感觉上的小小旅行?为壮壮自己胆子,我们更该相信惟其人类有这类情绪的驰骋,实际的世间才赓续着产生我们精神所寄托的文物精萃。

此刻我竟可以微微一咳嗽,乃至于用播音的圆润口调说:我们既然无疑的珍惜文化,即尊重盘古到今种种的艺术——无论是抽象的思想的艺术,或是具体的驾驭天然材料另创的非天然形象,——则对于艺术所由来的渊源,那点点人的感觉,人的情感智慧(通称人的情绪),又当如何地珍惜才算合理?

但是情绪的驰骋,显然不是诗或画或任何其他艺术建造的完成。这驰骋此刻虽占了自己生活的若干时间,却并不在空间里占任何一个小小位置!这个情形自己需完全明了。此刻它仅是一种无踪迹的流动,并无栖身的形体。它或含有各种或可捉摸的质素,但是好奇地探讨这个质素而具体要表现它的差事,无论其有无意义,除却本人外,别人是无能为力的。我此刻为着一片清婉可喜的阳光,分明自己在对内心交流变化的各种联想发生一种兴趣的注意,换句话说,这好奇与兴趣的注意已是我此刻生活的活动。一种力量又迫着我来把握住这个活动,而设法表现它,这不易抑制的冲动,或即所谓艺术冲动也未可知!只记得冷静的杜工部散散步,看看花,也不免会有“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的情绪上一片紊乱!玲珑煦暖的阳光照人面前,那美的感人力量就不减于花,不容我生硬地自己把情绪分划为有闲与实际的两种,而权其轻重,然后再决定取舍的。我也只有情绪上的一片紊乱。

情绪的旅行本偶然的事,今天一开头并为着这片春初晌午的阳光,现在也还是为着它。房间内有两种豪侈的光常叫我的心绪紧张如同花开,趁着感觉的微风,深浅零乱于冷智的枝叶中间。一种是烛光,高高的台座,长垂的烛泪,熊熊红焰当帘幕四下时各处光影掩映。那种闪烁明艳,雅有古意,明明是画中景象,却含有更多诗的成分。另一种便是这初春晌午的阳光,到时候有意无意的大片子洒落满室,那些窗棂栏板几案笔砚浴在光蔼中,一时全成了静物图案;再有红蕊细枝点缀几处,室内更是轻香浮溢,叫人俯仰全触到一种灵性。

这种说法怕有点会发生误会,我并不说这片阳光射入室内,需要笔砚花香那些儒雅的托衬才能动人,我的意思倒是:室内顶寻常的一些供设,只要一片阳光这样又幽娴又洒脱地落在上面,一切都会带上另一种动人的气息。

这里要说到我最初认识的一片阳光。那年我六岁,记得是刚刚出了水珠以后——水珠即寻常水痘,不过我家乡的话叫它做水珠。当时我很喜欢那美丽的名字,忘却它是一种病,因而也觉到一种神秘的骄傲。只要人过我窗口问问出“水珠”么?我就感到一种荣耀。那个感觉至今还印在脑子里。也为这个缘故,我还记得病中奢侈的愉悦心境。虽然同其他多次的害病一样,那次我仍然是孤独的被囚禁在一间房屋里休养的。那是我们老宅子里最后的一进房子;白粉墙围着小小院子,北面一排三间,当中夹着一个开敞的厅堂。我病在东头娘的卧室里。西头是婶婶的住房。娘同婶永远要在祖母的前院里行使她们女人们的职务的,于是我常是这三间房屋惟一留守的主人。

在那三间屋子里病着,那经验是难堪的。时间过得特别慢,尤其是在日中毫无睡意的时候。起初,我仅集注我的听觉在各种似脚步,又不似脚步的上面。猜想着,等候着,希望着人来。间或听听隔墙各种琐碎的声音,由墙基底下传达出来又消敛了去。过一会,我就不耐烦了——不记得是怎样的,我就蹑着鞋,捱着木床走到房门边。房门向着厅堂斜斜地开着一扇,我便扶着门框好奇地向外探望。

那时大概刚是午后两点钟光景,一张刚开过饭的八仙桌,异常寂寞地立在当中。桌下一片由厅口处射进来的阳光,泄泄融融地倒在那里。一个绝对悄寂的周围伴着这一片无声的金色的晶莹,不知为什么,忽使我六岁孩子的心里起了一次极不平常的振荡。

那里并没有几案花香,美术的布置,只是一张极寻常的八仙桌。如果我的记忆没有错,那上面在不多时间以前,是刚陈列过咸鱼、酱菜一类极寻常俭朴的午餐的。小孩子的心却呆了。或许两只眼睛倒张大一点,四处地望,似乎在寻觅一个问题的答案。为什么那片阳光美得那样动人?我记得我爬到房内窗前的桌子上坐着,有意无意地望望窗外,院里粉墙疏影同室内那片金色和煦绝然不同趣味。顺便我翻开手边娘梳妆用的旧式镜箱,又上下摇动那小排状抽屉,同那刻成花篮形小铜坠子,不时听雀跃过枝清脆的鸟语。心里却仍为那片阳光隐着一片模糊的疑问。

时间经过二十多年,直到今天,又是这样一泄阳光,一片不可捉摸,不可思议流动的而又恬静的瑰宝,我才明白我那问题是永远没有答案的。事实上仅是如此:一张孤独的桌,一角寂寞的厅堂。一只灵巧的镜箱,或窗外断续的鸟语,和水珠——那美丽小孩子的病名——便凑巧永远同初春静沉的阳光整整复斜斜地成了我回忆中极自然的联想。

(原载1946年11月24日《大公报·文艺副刊》)



“才女”与“拙匠”

——作为建筑师的林徽因

虽然,林徽因与梁思成共同作为了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和建筑史学家而被今天的建筑学者们来纪念着。但是,在建筑界,林徽因地位显然是与梁思成不可同日而语的。在梁思成已经被推崇到了至高无上地位的同时,林徽因至多只能被人们称之为与梁公的成就之“不可分”。这难免使人联想为林是作为梁的事业的支持者,就如同大部分传统的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维系家庭的女主人一般。然而,笔者所理解的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学术上的关系远非这样的林对梁的从属关系,或许反之则更恰当。

梁从诫曾评价他们两各自的特点时道:“他们之间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珍爱和对造型艺术的趣味方面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但是在其他方面也有许多差异。父亲喜欢按部就班,有条不紊;母亲富有文学家式的热情,灵感一来,兴之所至,常常可以不顾其他,有时不免受情绪的支配。40”他们俩的这种各自不同的秉性,应该在很多情况下是有利于他们之间的合作的,并且已经在他们于宾大的学习期间就体现出来了。但是,林徽因个人在艺术创作方面的想象能力和灵感都是要强于梁思成的,再加之林的强悍的性格,以至于仍然有时出现不协调。梁再冰记述道:“我记得妈妈曾经说过:有一次,他们的作业是设计一张圣诞卡,妈妈有一个比较新颖的灵感,爹爹也颇为赞赏,但认为此卡必须由他来画出,才能尽善尽美。妈妈不同意,她说同学们都认得他俩的画图风格,爹爹如代她画,别人一看就知道“枪手”是谁。但爹爹仍坚持由他来画,为此两人吵了一架。41”费慰梅也曾记叙述在宾大就学的时间里,林徽因由于不愿得到梁思成的过多照看而有过争执:“她已摆脱了她的家庭和文化的抑制,在新大陆旗开得胜。所以当思成由于觉得不仅爱她而且还对她负有责任而企图控制她的活动的时候,她当然坚决予以反击。42”

不过,林徽因中、英文的出色文字功力和她那超人的敏锐和才思,一直得到了梁思成的衷心赞颂,以至于梁对自己的文字长期处于一种不自信的状态之中。

梁思成的早期中国建筑研究工作,主要专注了测绘和实物的考证,热衷于绘图和摄影。他在“清式营造则例”的“序”中强调了这“只是一部老老实实,呆呆板板的营造则例——纯粹于清代营造的则例”,而请林徽因作的绪论则是弥补历史与理论方面的不足43。可见这位被今天认作为中国建筑历史与理论的“始作俑者”,当时并不很自信,并显然认为“内子林徽音”是更为合适的人选。同理,在梁的另一英文版的重要著作“图像中国建筑史”之中,虽然梁思成已经在林徽因的协助下从事了“历史与理论”的工作,但是他依然表达了这一自认的规范。“最初我曾打算完全不用释文,但在图纸绘成之后,又感到几句解说可能还是必要的,因此,才补写了这篇简单的文字”44。而将书名定为“图像中国建筑史”,显然还是表明了这一点。

实际上,林徽因在世时,梁思成的所有学术性文字基本上都得到了林的修改和加工。而梁思成也是显然十分满足于这位名为内助实为老师的“神来之笔”。梁从诫写到:“父亲后来常常对我们说,他文章的‘眼睛’大半是母亲给‘点’上去的。这一点在‘文化大革命’中却使父亲吃了不少苦头。因为母亲那些‘神来之笔’往往正是那些戴红袖章的狂徒们所最不能容忍的段落。45”

关于林徽因的才情,我们可以看到太多的议论和口碑。诸如她的英文好到了费正清都羡慕,她的诗、文、画、戏剧、建筑各业无所不精,是中国近代出现的“文艺复兴色彩”人物,更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被誉为“中国第一才女”。相比之下,梁思成则更认为自己应该是“拙匠”。

梁思成常常以“拙匠”自据,曾以“拙匠随笔”为名在一九六○年代发表过一系列的小文章,并且多次谈论过其中的内涵:“我们建筑师就是匠人,‘匠’才能准确精细给人民盖房子,为他们造福,不应该把自己看成是主宰一切,再造乾坤的大师,宁‘匠’勿华,所以我取‘拙匠’……。46”笔者以为,梁思成实际上是完全不缺乏才气的,从他年青时的多才多艺和后来成就的一番事业都能看出他也是一位典型的具有“文艺复兴色彩”的人物。然而,只是相比于林徽因则确实在才气方面显得略逊一筹。因此,所谓梁思成的“拙”正是相对于林徽因的“才”而言的,这更能显示林的才情出众而已。以下的论述更应以此为前提尚可较好地理解。

梁思成晚年曾经向林洙透露过他自己对林徽因的才情之衷心赞许:“林徽因是个很特别的人,她的才华是多方面的。不管是文学、艺术、建筑乃至哲学她都有很深的修养。她能作为一个严谨的科学工作者,和我一同到林野僻壤去调查古建筑,测量平面爬梁上柱,做精确的分析比较;又能和徐志摩一起,用英语探讨英国古典文学或我国新诗创作。她具有哲学家的思维和高度概括事物的能力。所以做她的丈夫很不容易。中国有句俗话‘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可是对我来说,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我不否认和林徽因在一起有时很累,因为她的思想太活跃,和她在一起必须和她同样地反应敏捷才行,不然就跟不上她。47”显然,梁思成正是经常被浸没于林徽因的才情之中而相形见“拙”的。而且,尽管他认为自己在才气方面有欠缺,确又因为有一位如此才情出众的妻子而更忠实地欣赏这种才气。汪国瑜先生曾回忆到:“有一次在他家,谈到书画品格,艺术风格等修养问题,他似乎很有感慨地说:‘文艺作品的气质与作者的爱好和素养看来也并非总是一致的。我本人很喜欢那种奔放豪爽的风格,特别欣赏那些‘帅’味的作品,有‘灵气’有气韵;不喜欢、不欣赏那些‘匠气’的东西。可是我自己的字和画,都工整有余,‘帅气’不足。自己想‘帅’也‘帅’不起来,眼高手低呗!48”笔者以为,这可以视为真实地反映梁思成欣赏他人的才气而自认“守拙”的意义所在。完全可以理解成他与林徽因在学术志趣方面的异与同。按费慰梅的理解,他们二人正因为此而应该有极佳的配合,并在宾大的就学期间就已经反映出来:“在大学生时代,他们性格上的差异就在工作作风上表现出来。满脑子创造性的徽因常常先画出一张草图或建筑图样。随着工作的进展,就会提出并采纳各种修正或改进的建议,它们自己又由于更好的意见的提出而被丢弃。当交图的最后限期快到的时候,就是在画图板前加班加点拼命赶工也交不上所要求的齐齐整整的设计图定稿了。这时候思成就参加进来,以他那准确和漂亮的绘图功夫,把那乱七八糟的草图变成一张清楚整齐能够交卷的成品。他们的这种合作,每个人都向建筑事业贡献出他的(或她的)特殊天赋,在他们今后共同的专业生涯中一直坚持着。49”
别后一甲子,你是人间四月天 花开一季,暖到落泪

这样的合作关系确实是太美妙了。客观地说,才情与匠意都是好的建筑师所需具备的。正如阿尔瓦·阿尔托(Alva Aalto, 1898-1976)所认为的诗意与匠意皆备才是好的建筑师。然而,在建筑师工作的高级阶段,尤其是理论研究层面,才情应该是比匠意更重要的素质。因此,我们可以理解梁思成日后完成的大业有哪些能够离开林徽因的思想呢?“梁思成与林徽因是不能分的”,这样的话已经有多人言及。但是以此我们应该认识到他们在建筑学术上的“不能分”,正如作家卞之琳所慨言林徽因“是她的丈夫建筑学和中国建筑史名家梁思成的同行,表面上不过主要是后者的得力协作者,实际却是他灵感的源泉。50”事实上林徽因起码是在与梁思成共享了在建筑方面的学术之同时,又独享了在诗、文、戏剧甚至是工艺美术方面的艺术创造者。因此,在总体上看,林徽因在创作和思想上对梁思成的影响应该是更大的。这应该是“才女”与“拙匠”的良性关系。

骄傲的女神林徽因

——作为传奇的林徽因

《一代才女林徽因》



林杉著,二十一万余字,作家出版社1993年3月出版。后又作修订、补充,易名《林徽因传》,篇幅增至二十五万余字,改由九洲出版社于1999年10月出版。林杉著林传最大成绩是第一个涉足林传,首次将零星而不易搜集的林徽因生平资料编撰成整部传记的作品,当时既为林传写作填补了空白。大概是徐、林"恋情"很有看点,全书正是从这似乎最有看头的"恋情"写起,而不像传记通常写法起笔于童年或祖上。林杉所著的林传,文学色彩过于浓烈,几近于历史小说。

《梁思成与林徽因》



黄杨著,二十万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系该社"名人伉俪丛书"之一种。黄著林传的长处在纠正了林著忽略传主建筑业绩的偏颇,注意记述林徽因履痕处处的古建筑考察生涯。然而它大体止步于流水账的记录,不像写林的文学活动那样有些精神。而这几乎是所有林传著者的天然不足,因为他们都是建筑学门外汉。黄著虽未敢无中生有,但并不放弃细处虚拟,有悖史实记载或不合人物精神处仍为不少。

《绝代才女林徽因》

刘炎生著,二十万字,广州出版社2000年9月出版。刘著林传的最为显著的特色是忠实于史料,它标明的注释有二百五十多条,还有不少未加引号的史料概述,力求言必有据。见出刘先生身为学者的职业烙印。对照轻率处理史料乃至肆意编造史料的前两种林传,作者审慎严谨的态度尤其值得称道。全传虽记述翔实,但未及深入研究,因此欠缺识见,近乎林氏生平史料的连缀,属于作者自己的文字实在太少,由平实流于平淡。尽管传主经历记述得真实可信,形而上传主形象则未免神态模糊。

《骄傲的女神林徽因》

丁言昭著,二十六万余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中国文化名人传记丛书"之一。著者是位活跃的传记文学作家,这本林传,舍弃她过去几本传记里的文学色彩,变为平实文风记叙传主绚丽人生。她虽非学者,这一本却与刘著林传一样,言必有据,注释竟多达四百多条。丁著除掌握林传作者们共知常见的一批成了书的基本材料,并下工夫搜集大量零散报刊资料,所以内容比此前出版的几种林传来得丰富、鲜活。此外,著者毕竟非专门研究文学之故,议论往往发生偏差,特别是对传主文学评价的偏差,给予读者误导不小。

《林徽因》

张清平著,三十三万余字,是林传中篇幅最长的一种。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张著明显胜过上述各传的长处在于立意,它力求写出林徽因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因此既注重显示传主所作所为,也不忘试图揭示她所思。而且著者视野较为开阔,置传主于同类知识分子中展示其人生,金岳霖、沈从文、张奚若、陈岱孙、沈性仁等历史人物,不仅因为与林徽因人生历程相关而被叙述,而且因为他们是同气相求的一群被着力刻画。于是张著就比其他传记让读者更加感受到一些历史氛围,林徽因不再是凭空冒出的才女。出于这一立意,张著也有别于其他著者仰视传主的视角,多了几分史家见识。不过,张著良好立意尚未充分体现,能够鲜明地突现林徽因精神风貌的笔墨终究有限。有些材料未得开掘。

《林徽因》

陈新华著,二十三万字,河北教育出版社和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共同出版,系"百年家族丛书"之一。此前林传写法大同小异,皆以林氏生平为线索,流水般铺叙传主人生足迹,虽随处感叹,主旨却仍在"故事"。陈著在审慎运用史料基础上非常注意深人传主精神世界,"故事"背后多伴有著者的思考。

《梁思成与林徽因》

美·费慰梅著,曲莹璞、关超等译,近十七万字,中国文联出版社1997年9月出版。费著并非像梁思成续弦林沫所著《梁思成、林徽因与我》,只以挚友的特殊身份仅属当事者的回忆录。费慰梅作为林徽因知交的身份优势,使她撰写的传记具有其他传记无法攀比的优点。她笔下的林徽因,形象鲜明,富于个性,充满生气,最为传达才女精神气质。

(本文部分选摘自陈学勇《关于才女的种种说法--林徽因传记述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10943.html

更多阅读

黑色幽默:别笑,我是高考零分作文·第2季

黑色幽默:别笑,我是高考零分作文·第2季代序 为什么又搞零分作文第1节:代序 为什么又搞零分作文  别笑,我是高考零分作文2  代 序  为什么又搞零分作文  --主编安坤做客《大头有约》摘录  大头:《别笑,我是高考零分作文》第1

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_梧_桐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2

很多在海外生活过的人,都会有共同的体会,那就是,人离祖国远了,可心却离祖国更近了!在祖国成立66周年的喜庆日子里,我的心里充满了思念和期盼。我最想告诉祖国的是:“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我为你欢呼,为你歌唱,你的名字比我

引用 儿子,你是男人,必知这些 转 引用大j得男人

儿子,你是男人,必知这些 [转-编]2012-05-26 12:14:35|分类: 少年-教育 |字号订阅本文引用自高 歌《儿子,你是男人,必知这些 [转-编]》这个社会有太多的丛林法则,如果你不懂得,任何一条都足以让你头破血流。这其中有一条法则,如果你不知道,就

皮祖强,你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心中的英雄演讲稿

皮祖强,你是我们心中的英雄8月5日,在江西省进贤县文港镇墨岗山桥段的东干渠内,江西省嘉德公司进贤文港片区送奶工皮祖强及金斌和文港镇篾匠陈冬泉3位同志奋勇抢救落水母子3人,3条生命得救,但皮祖强却因体力不支不幸牺牲,献出了自己年轻而

声明:《别后一甲子,你是人间四月天 花开一季,暖到落泪》为网友巨坚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