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悲歌之士 燕赵自古多豪杰下一句](http://img.aihuau.com/images/31101031/31103353t01da117babd9692222.jpg)
燕赵慷慨悲歌之士一语,源出韩愈《送董邵南序》开篇第一句:"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其中的"感慨"二字,后人改为"慷慨",如明人沈榜《宛署杂记·民风》:"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韩愈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古以来,人们便说燕赵一带多有慷慨悲歌的豪侠之士。宋人苏东坡也说过类似的话:"幽燕之地,自古号多豪杰,名于国史者往往而是。"清人孙承泽《天府广记》中也写道:"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并。"的确,古燕赵之地,产生过一批享大名于中国历史的豪杰侠士,如豫让、燕丹、荆轲、高渐离,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其悲歌慷慨之气,成为燕赵豪侠轻死急人、视死如归的性格的写照。青年毛泽东引出韩愈的话,实际上表明了他对燕赵慷慨悲歌之士的倾慕,对燕赵古风中的豪侠之气的喜爱。在毛泽东的身上,也时能看到慷慨悲歌的义士之风--无产阶级的大勇大义的义士之风。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有虎口拔须之险,但他义无返顾,极有慷慨悲歌的壮伟气概。毛泽东在讲演词《为人民服务》中说,"中国古时候有个叫作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相传荆轲也说过这样的话。《燕丹子》卷下记荆轲云:"今轲常侍君子之侧,闻烈士之节。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者,但问用之所在耳。"这种生死观,不仅是司马迁的,大概更是燕赵慷慨悲歌之士的。
毛主席在体育之研究中也盛赞“燕赵多悲歌慷慨之士”。燕国有荆轲刺秦壮举,赵国的廉颇、毛遂都是个性鲜明的勇士。邯郸也是成语之都,据考有200多成语与赵国邯郸有关。在赵苑的大门,有一块巨大的完璧归赵的和氏璧;在成语典故苑内,有个一言九鼎的大鼎。那些耳熟能详的成语: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刎颈之交;毛遂自荐、脱颖而出、锸血为盟、一言九鼎,这些成语均出自战国时期的赵国,载于《史记》。战国时燕之豫让,荆轲、高渐离的视死如归;东晋时范阳人祖逖的“闻鸡起舞”、“中流击楫”;三国时涿郡人张翼德的长坂退曹、义释严颜;直至清末民初霍元甲和大刀王五这两位“幽燕大侠”的爱国壮举,都表现出幽燕豪杰特有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