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周赶写出电影《七朵金花》的提纲
1959年初,文艺界掀起向新中国成立10周年献礼的热潮。周恩来总理十分注重这些为国庆赶出来的作品,当他看了《钢铁世家》、《万紫千红总是春》等影片后,对当时电影界存在的政治口号太多、缺少美感和轻松愉快的状况很不满意。他对当时的文化部部长夏衍说“你不久前不是去过云南大理吗?是否写一部以大理为背景、反映边疆少数民族载歌载舞的喜剧影片?”夏衍说“我不熟悉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但可以推荐一个人来写。”夏衍要推荐的那个人就是赵季康。赵季康是浙江嘉善人,16岁考入南京金陵女子大学中文系,曾任昆明军区《国防战士报》记者。1960年转业到作协昆明分会为专业作家。她的作品很多是反映西南少数民族生活的。
云南省委宣传部长根据夏衍的指示将赵季康、王公浦夫妇叫到昆明,对他俩说“给你们一个礼拜的时间,赶快编个故事,要是编不出来,国庆就赶不上了。”“一个礼拜?”赵季康听了有些急。好在她和丈夫早在1955年曾经去过大理,赶过“三月街”,对“三月街”的赛马和其他风俗很熟悉,两人便决定用赛马作为电影的开场戏,并以此为基础,不到一周便写就了电影《七朵金花》的提纲。
2、“七朵金花”改成“五朵金花”
剧本交到夏衍那里,夏衍给予了充分肯定,但也就某些故事情节及艺术表达提出了意见。他对赵季康说“这个剧本可以拍3部电影了。”赵季康于是又对剧本进行了大幅修改,把原来的“七朵金花”改为“五朵金花”,减去了“水库上的金花”和“采茶金花”。夏衍看了修改后的剧本很是满意。不久,《五朵金花》的剧本在刊物上公开发表并获得了好评。
3、拍电影将对话改成对歌
中宣部和文化部将执导《五朵金花》的任务交给了长影导演王家乙。夏衍叮嘱王家乙“不要搞政治口号,要表现出山河美、人情美,这部片子的主题就是社会主义好!”王家乙看到剧本后,又带着作者赵季康及作曲家雷振邦一行五人来到大理看外景。在大理古城住了四五天,王家乙却怎么也找不到拍电影的感觉。作曲家雷振邦问赵季康“能不能把对话改成对歌”赵季康一听精神一振,说“可以啊”并即兴朗诵了一首“阳雀飞过高山顶,留下一串响铃声……”王家乙听了赵季康的朗诵,说“好,好,就按这个调子写。”“大理三月好风光,蝴蝶泉边好梳妆,蝴蝶飞来采花蜜,阿妹梳头为哪桩……”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赵季康思如泉涌,一口气写完了《五朵金花》中所有的歌词,雷振邦又花几天工夫为歌词谱好了曲。
4、陈毅副总理每次出访最喜欢带上这部电影
剧本定稿后,王家乙带着一班人马在云南挑演员。不久,“四朵金花”便都名花有主了,男主角人选也选定了莫梓江。只是戏中重要人物女社长金花这个角色却一直没个着落。一天,王家乙来到云南省歌舞团,看了一圈没有一个中意的。正当他往外走时,一个正站在排练厅的窗台上擦玻璃的姑娘引起了他的注意。就在他们经过时,有人跟这位姑娘打了个招呼“杨丽坤”“哎”姑娘应声抬头,一张纯真、质朴的微笑着的面孔映入王家乙的眼帘。“就她了,就是她了”王家乙高兴得大叫起来。《五朵金花》女主角就这样定了下来,那一年杨丽坤16岁。
杨丽坤不仅天生丽质,富有表演才能,还十分刻苦努力。她的表演朴实、自然,分寸感把握得很到位。周总理对她的表演也是称赞有加,还曾两次带着她出国访问。当周总理得知《五朵金花》是别人配的音后,还勉励杨丽坤严格要求自己,早日学好普通话。
《五朵金花》这部影片先后在中外46个国家放映,有的观众,包括贺龙元帅,看了10遍也不厌。当时的陈毅副总理每次出访最喜欢带上这部影片。
如今,虽然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但《五朵金花》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2000年在全国“百年最佳影片”评选过程中,《五朵金花》被评为10大影片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