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成书原理一 _ 周易起名原理

《周易》成书原理

主讲人: 宋树清

技术支持:刘 谦

王德宝

2010年8月

目 录

第一章 《易》、《周易》、《易经》... 1

第一节 《周易》书名释... 1

1、“周”字的含义... 1

2、“易”字的含义... 1

第二节《周易》与《易经》... 2

1、《周易》的定义... 2

2、《易经》的涵义... 3

第二章 《周易》的起源与演变... 4

第一节 古人对自然的观察认识... 4

1、文献记载的《易》学起源... 4

2、自然是怎样存在的... 4

3、阴阳的特性... 6

4、从甲骨文看古人对自然的认知... 6

第二节 六爻卦和三爻卦... 7

1、观天地得六爻卦象... 7

2、六爻与四季八节... 9

3、卦象的简化演变... 12

4、八经卦与自然... 15

5、八经卦的含义... 16

第三章 《周易》成书原理... 18

第一节 从自然到人类社会... 18

第二节 《周易》成书原理... 19

1、《周易》经文用字分析... 19

2、四为八情在卦爻辞中的分布... 21

3、《周易》成书原理... 22

第三节 《周易》与社会... 23

1、阴阳应用... 23

2、四象应用... 23

3、八卦应用... 24

4、八卦取象... 24

第四节 六十四卦序... 25

1、八卦卦序... 25

2、六十四卦卦序... 26

3、《周易》成书的依据和结论... 27

第一章《易》、《周易》、《易经》

第一节 《周易》书名释

让我们先来了解“周”“、易”这两个字的意义。(PPT 第四页)

1、“周”字的含义

据文献记载,《周易》一词出于《春秋左传》,《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72年)“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遇《观》之《否》” 。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705年,周天子的一个史官去见陈国的陈厉公,并为厉公的儿子陈完卜卦。就是史称“周史见陈侯”的故事。据此,我认为《周易》的周字,就是指周朝,周天子。

周指的是公元前11世纪的周朝。

2、“易”字的含义

我们今天使用的易字是楷体



易由上面的一个“日”字和下面一个“勿”字组成,《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它的意思是:容易、轻视、平和、改变、交换等等。

在战国至秦这段时间,当时人们所使用的字体是小篆,易字是写成这样的: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根据易字小篆字形,把易字解释为“蜥蜴”。说“易”就是蜥蜴,取蜥蜴外形的样子,。

许慎说的另一种不确定的解释说:“《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就是说“易”字是由上边一个“日”字和下边的“月”字组成的,意思是表示阴和阳。

比较一下来看,现代 “易”字的含意和战国时期“易”字的含意,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周易》成书的年代大约在殷末周初,当时人们所使用的文字字形是甲骨文和金文,其字形写成:



那么,在三千年前的甲骨文中,这个易字是什么意思呢?现在已经找不到文献记载了。观察“易”字金文和甲骨文字形特点,我认为:

易字中的三个点代表星星,中间的一条弧线代表地平线,旁边的圆圈代表初升或刚刚落下的太阳。根据这样的取象,我们说“易”字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就是易代表阴阳;古人以夜为阴,昼为阳,把星星和太阳画在弧线的两边则既有阴又有阳;第二层意思就是易代表阴阳的交替,也就是表示变化,昼夜的交替总是在地平线上发生的;第三层意思就是代表不变、代表永恒,阴阳的存在和其在在地平线上交替变化是永恒不变的,是自然规律,那么“易”字的最初的含义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

易:表示阴阳,表示变化,表示规律。

第二节《周易》与《易经》

1、《周易》的定义

(PPT 第五页)

我给《周易》的第一个定义是:

《周易》是约公元前1100年周朝初建时讲阴阳变化规律的书。

根据文献记载,历史上第一个解释《周易》的人是孔子,我们来看春秋时期孔子对《周易》是怎样解释的。《易经•系辞传》里就有一段记载:“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这句话《中孚》卦九二爻爻辞,孔子在解释这句话说:“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意思是说:“你说的话合乎天道,在千里之外也会有人响应,听从你的号令,就更不要讲你身边的人了。你说的话不合天道,身在千里之外的人也会违抗,一出门就会有人反对……”。另外一段记载是解释《乾》卦上九爻爻辞“亢龙有悔”。孔子说:“贵而无位,高而无民,圣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意思是说:“尽管你的身份高贵,但是你没有地位,也就是没有话语权;尽管你有尊贵的地位,但是得不到百姓的拥戴;虽然你是圣贤之士,但是因为你身居下位,没有人来辅佐你,这样当你发号施令的时候,必然会遇到阻碍。”在《易经•系辞传》和出土文献中类似的记载还有很多。

孔子在解释《周易》卦爻辞的时候总是用人的行为和社会现象作比喻,这就说明在春秋时期,当时的人们是用《周易》来阐明社会人事道理的。

另外,荀子讲“善易者不占”,就是说,懂得《易》的道理就不用去占卜,当你遇到疑难问题的时候,按照《易》所讲的道理去做就是了。

《周易》诞生在约公元前1100年的中古时期,这在《易经·系辞传》里有明确的记载[1]。周文王演六十四卦,周公作卦爻辞[2],在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春秋后期。)生活的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68年)就把周文王、周公这些人称为古圣人。两者前后相差约600年。相当于我们现在看历史上明朝初期时的感觉,相对于孔子来说,周文王已经是古代圣人了。据此我给出《周易》第二个定义:

《周易》是古圣先贤运用自然阴阳变化的规律,阐述人类社会事物发生、发展、变化、消亡规律法则的宝典。

关于《周易》的作者,学界看法不一,比较一致的说法是《周易》非一人一时所作,是古人在占卜活动中长期积累卜辞而成。《汉书艺文志》的说法是周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从每一卦中各爻辞之间的关系和相关性来看,我赞同后一种说法,这与《易经·系辞传》的记载是一致的。我认为《周易》是周朝开国功臣周文王、周公等人总结周族从弱小到推翻殷纣王的历史经验和周朝建立初期与殷商残余势力斗争的实践,依照自然规律而写作的“治国方略”。周文王和周公先后写了卦、爻辞,后来周公又作了大象传,周王室的后裔或者周公的后裔作了小象传。这一点在我以后的文章中将做为一个专题讨论。

(PPT 第六页)

2、《易经》的涵义

关于《易经》的概念有两种说法:

1.三易《连山》、《归藏》、《周易》总称为《易经》;传说夏朝时就已经有《易》,夏朝时《易》称作《连山》,殷商时《易》称为《归藏》,到了周朝《易》就是《周易》,所以易学界也把这三种《易》总称为《易经》。

2.把《周易》经文卦爻辞(上、下)篇加上十篇《易传》,也就是十翼总称为《易经》。(《易经》共计十二篇)。所谓十篇《易传》是先秦流传下来的七种十篇解释《周易》的文章。包括《系辞传》(上、下),《象传》(上、下,或《大、小象传》),《彖传》(上、下),《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共七种十篇,总称为十翼。

好了,下面让我们从对自然的观察开始,学习《周易》成书的原理。

第二章《周易》的起源与演变

第一节 古人对自然的观察认识

(PPT第七页)

1、文献记载的《易》学起源

关于《易》学的起源《易经·系辞传》有这样一段记载:“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我们来解释一下这段话:

包牺氏,即伏羲,

传说中上古时代的圣人,上古时期中国有三皇五帝,伏羲氏为三皇之首。一种说法是伏羲生活于公元前64430年—公元前63315年。活了1150岁。35岁时称王治天下。另一种说法是伏羲生活在距今约7000—8000年前。两种说法均无法考证,这也无关紧要,我们就把伏羲看做上古时期的圣人。在此我采信第二种说法。

解释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在远古的时候,伏羲氏称王而治理天下。他观察天象了解天道运行的规律,观察大地万物生灵的活动了解其生存规律,考察他们怎样适应自己的生存环境。在探究生灵自身表现时,就去观察他们自身的内在因素,而了解万物的共性,就把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经过观察、分类比较,伏羲氏发明了用阴阳、八卦概括万事万物的方法,用阴、阳两个概念描述那些人能看到和看不到的自然规律,用八卦描述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表象。
《周易》成书原理(一)_ 周易起名原理

上述记载表明,《易》学是古人对自然观察后,总结规律归纳整理得来的,所以我们说《易》的原理是来自于自然的。当年伏羲是怎样观察、分析天地规律的我们已经无从知晓,但是我们要问伏羲仰观天俯察地,近取身,远取物都看到了什么呢?他是怎样用阴阳通神明之德、又是怎样用八卦类万物之情的呢?还好,在7000多年后的今天,天地万物都还在我们身边,我们不妨自己来观察一下身边的世界。

2、自然是怎样存在的

古人和我们一样,同样生活在地球上,我们每天都能看到什么呢?首先,我们看到的就是头顶上有一个天,脚下面踩着大地,不论我们走到哪里天总是高不可及,大地永远在我们的脚下。天和地构成了一对相对存在。我们看到一天之中昼夜的交替,有白天,有黑夜,白天万物可见,我们从事各种活动,夜间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我们一身的疲倦随之进入梦乡,静静地休息。白天和黑夜、动和静分别构成了一对相对存在。在天上最亮的两个天体是太阳和月亮,白天太阳发出耀眼的光芒。夜晚月亮反射太阳的光,构成一对相对存在。再看看一年之中天气的变化,四季更迭带来一寒一暑,寒凉暑热,寒暑又是一对相对存在。观察动物有牝有牡,人类有男有女,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人和物动物都是有雌性,有雄性,共同完成繁衍后代的任务,也是一对相对存在。再看自然界,坚硬的岩石、柔软的泥土,高耸的大山、轻柔的流水,高大的树木、低矮的花草……,都是成对的存在。这些存在的共同特点是:①其存在的本性和对外的表象是相反的;②同时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身存在的前提,构成相互依存关系;③相互作用时行为表现上又是互相对立;④两者构成一个统一完整的事物整体。通过这样的观察分析就不难得出结论:

自然是由性向相反相互依存而又相互对立的存在构成的。

古人把这种自然存在的两个方面用“阴”和“阳”两个概念来描述,把天、太阳、昼、暑、雄性等等称为阳,把地、月亮、夜、寒、雌性等等称为阴。用一个符号来表示阴和阳,就是阴用“- -”表示,而阳用“—”来表示,由于阴和阳在运动中是互相转化的,是不确定的,所以把这样一个表示阴阳的图画叫做“爻”。“爻”的意思就是“变化”。

阴阳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其内涵、外延十分丰富,正如我们前面所讲的,它在不同层面上有不同的特性,它的基本内涵是表示世间万物的基本存在。但是要给阴阳一个确切的定义,就不那么容易,就像人、哲学、世界观等等,每个人都会从自己所站的角度去理解它。

关于阴阳这个概念,我查阅了1999年版的辞海和其他相关辞书中,都没有给出定义,只是罗列了一些古人的描述。中国科学院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对阴阳一个很复杂的定义:

定义1 阴阳就是在同一个属概念"对立统一"下的两个种概念"阴和阳"之间的一种不相容关系.阴阳的内涵互相否定,一个概念"阴"肯定对象的阴的属性,另一个概念"阳"则以否定阴概念所肯定的属性,作为阳对象的属性;阴阳的外延互相排斥,又相互互补,其总和等于它们最邻近的属概念(对立统一整体)的外延,即两个种概念阴与阳外延的和或并.

阴阳的定量测量:用“状态函数u”指标来描述,该性态或状态可用‘物质-能量-信息’整体描述,

u=EP。

E是运动学或动力学指标能量;P是系统混乱度(有序度)指标,与熵密切相关。

定义3 阴阳就是在同一个属概念“对立统一(全集U)”下的两个种概念“阴(集)和阳(集Y)”之间的一种不相容关系。阴阳的内涵互相否定,一个概念“阴(变集)”肯定对象阴的属性,另一个概念“阳(变集Y)”则以否定阴概念所肯定的属性,作为阳对象的属性;阴阳的外延互相排斥(∩Y=0),又相互互补(∪Y=U=1,1-Y=),其总和等于它们最邻近的属概念(对立统一整体)的外延,即两个种概念阴阳外延的和或并(+Y=∪Y=U)。

上述的两个定义是从西方科学的角度给出阴与阳的定义,但是这样的定义似乎有点不太科学。仅作参考。如上所述我给出一个简单的定义:

阴阳是一对性向相反,又相互依存的相对存在。

仅供各位参考。

3、阴阳的特性

(PPT 第八页)

阴阳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其内容也是相当复杂的,阴和阳作为概括万事万物的基本自然存在,必然具备自身的特性。而它在各种不同环境条件下,其表象和相互作用关系也不一样,其中有:阴阳相错、杂居、互易、互根、相荡、相推、相摩、相资、相感、相攻、相建、相悖;阴差阳错、阴腐阳焦、阴刑阳德、阴消阳息、扶阳抑阴、阴降阳升、阴争阳扰、阴厌阳修、阴和阳合等等。在这里我们只讲观察自然时我们看到的阴阳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性,即《易经•系辞传》中所讲的“刚柔相推”和“刚柔相摩”两个概念。

在自然中阴阳相互作用有两种基本方式,第一种方式叫做相推,我以昼夜循环变化为例来说明。古人认为之所以有昼夜的变化,是由于自然阴、阳相推的结果,傍晚天空从白天慢慢变成黑夜,就是黑夜这个“阴”把白天这个“阳”慢慢推走的结果,推到一个人无法了解的神秘的地方。而在黎明的时候黑夜逐渐变成白天,就是“阳”把“阴”慢慢推走的结果,于是便产生了昼夜交变的现象。在《易经•系辞传》里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刚柔相推”其结果是“而生变化”。

古人进一步观察又发现,在昼夜交替相推变化的过程中,昼夜的长短也在变化,从冬至到夏至,白天(阳)越来越长,黑夜(阴)越来越短,而从夏至到冬至,白天(阳)会越来越短,与之相应的黑夜(阴)越来越长,古人把这种在阴、阳在相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互转变的现象称作“摩”,也就是“阳”把“阴”磨掉并将其转化为阳,或者“阴”把阳磨掉转化成阴。这样阴阳互动的结果就是此消彼长。在《易经•系辞传》里这种现象称之为:“刚柔相摩”其结果是“一寒一暑”。

4、从甲骨文看古人对自然的认知

世界各种文明都起源于象形文字,中国是甲骨文,古埃及是圣书字,还有楔形字,东巴象形文字等等。象形文字是用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描绘自然景象,描摹实物形状的图形。是古人对于其所认知的自然世界的表述。文字来自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在我国关于造字方法有六书造字的说法,所谓六书造字说的是一个字的产生有六种方式,就是: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让我们通过观察甲骨文字形,看一看古人是怎样认知天地四季的。图-1写出了天、地、东、南、西、北、春、夏、秋、冬这十个字甲骨文(或金文)字形。

图-1甲骨文金文字形

解释:

天:人的头上顶着一个圆圈;

地:一个土堆旁边有一条蛇;

东:太阳升起还没爬上树梢,日在木的中间,另一说,种子发芽下为根上为芽;

南:有两个解释,草木至南方有枝任,一种祭祀时使用的乐器;

西:挂在树上的一个鸟窝,鸟归巢息为西;

北:两个人相背,互不相知;

春:阳气从下面升起,草木生根发芽;

夏:禅在鸣叫;

秋:一只蟋蟀在草丛里;

冬:把果实收集汇集在一起。

通过分析甲骨文的字形和含意,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古人对我们生存的这个大自然的认知,初步了解古人对我们生存的时空—天地四方和四季的认识。古人总是用自然世界中具有代表性的现象来描述事物,这也是读《周易》要看“景象”的原因所在。

第二节 六爻卦和三爻卦

(PPT 第九页)

1、观天地得六爻卦象

下面我们就从我们生活的“空间”和“时间”这两个方面,观察一下我们生活的时空在古人的眼里是什么样的。

观察我们生存的空间,首先看到的是头顶上面有一个天,脚下有一个地,四周有表现不同的四个方向,太阳出来的地方我们叫东,太阳落下去的地方叫西,我们接受温暖阳光照射的方向是南,夜间星空中北极星所在的方向叫做北。这就是我们生活的空间存在,便有了天地四方六个方位的概念(见图-2(1))。古人将其称之为“六虚[3]”。

图-2 自然六爻生成图

再来观察我们生存的时间是怎样度过的。我们总是能看到草木生根发芽天气由寒变暖,在地里避寒的动物纷纷爬出来开始活动,燕子也从南方回来,在屋檐下忙着筑巢,准备生儿育女,这就是春;春天过后天气由暖变热,植物竞相成长壮大,各种动物开始哺育自己的孩子,这就是夏;草木都结出了果实,慢慢的成熟了,而树叶却慢慢的干枯掉落,草也变成了黄色,失去了夏日的娇艳。小燕子也已长大,可以自己捕食了,燕子妈妈准备带着它们去南方有虫子的地方,一展身手。这就是秋;树叶掉光了,连果实都掉在了地上,枯黄的小草在风中摇曳,北风呼啸着给小河盖上了一层冰,燕子也飞走了,许多动物钻到地里面蛰伏避寒,大地上的生命象停止了一样,万籁俱寂。这就是冬。严冬过后,树又发芽了,……。这就是一年中我们所经历的事情(图-2(2))。于是便有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概念,在天地之间四季循环直到永远。在我们就是生活在天地之间有四方、有四季的这样一个时空之中。

古人对他们所观察到的天地、四季、四方进行归纳,打开这个方盒子就得到了一个平面的天地之间有四季(四方)(图-2(3))的图形,把“天”放在最上面,把“地”放在最下面,把四季(或四方)自下而上排列起来就得到了地、春、夏、秋、冬、天(图-2(4))这种表现形式。天地、四方、四季都是一种存在,既是存在就必然具备阴阳的生存特性,阴阳就会有变化,就可以用阴阳来表示,于是用阴爻和阳爻画出一幅图画来表示(图-2(5),就得到了我们在《周易》里面看到的所谓“卦象”。由此可以看出所谓“卦”就是一幅画,就象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幅用阴阳变化描述的立体画,一幅反映天地阴阳万象的画。当天地运行变化时,卦象中的每一个爻都会表现出其或阴或阳的特性,这样组合起来的景色总共有六十四个,这就是我们熟悉的《周易》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的总和也就构成了太极,所以用六爻卦画和卦辞、爻辞阐述自然万象的《周易》是太极的文字表述方式。

一个六爻的卦,从生存空间方面讲就是天地东南西北;从时间变化方面讲就是天地春夏秋冬,看卦象要遵循自然生消变化顺序。六爻的读法是从下往上读,分别叫做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上爻,其中的初、二、三、四、五、上表示各爻的位置,叫“爻位”。为了区分某个爻位的阴阳属性,把阳爻就叫做“九”,比如图-2(5)中第二爻是阳爻,就叫它“九二”。某个爻位上是阴爻就叫做“六”,比如图-2(5)中第四爻是阴爻就叫它“六四”。“九二”、“六四”又叫做“爻题”。所谓爻题就是写在爻辞(说明本爻的文字)前面表明本爻位置和阴阳属性的标题。古人根据某卦象中阴阳爻的多寡所在位置的不同,为不同的卦象赋予了不同的涵义,并用一个字或者两个字给卦象取一个名字,这就是“卦名”。图-2(5)中画出的阴阳爻分布,构成的卦象叫做“涣”卦,“涣”就是这一卦的卦名。

经过上面的推演我们知道了卦的意义,知道了卦为什么是六爻,所谓六爻卦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大自然,就是我们生活的时空,就是天地万象阴阳变化的缩影,是对自然高度概括的表达方式。从占卜(也就是算卦)的角度讲,所谓算卦就是通过一定的规则,找出我们在某一时刻(五行、干支)所面对的时空的状况,再根据这个时空状况的描述(卦爻辞)判断它对我们会产生什么影响(吉、凶),进而指导我们根据时空状况应该怎样做。

2、六爻与四季八节

(PPT 第十页)

上面我们站在地球上考察了我们生存的时空,得出了一个六爻卦象与自然的存在关系,下面让我们再从现代天文学的角度出发,站到地球外面来看地球围绕太阳运行与六爻卦象所代表出的自然特性,进一步的了解阴阳、八卦这些概念所反映的自然现象和宇宙运动规律。

图-3 二十四节气与黄道位置关系图

图-3是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示意图,图中地球围绕着太阳在一个椭圆轨道上沿逆时针方向运动,椭圆的两个端点分别是远日点和近日点,冬至点和夏至点在近日点和远日点附近。地球的赤道与地球运动轨道形成的椭圆平面(黄道)的夹角是23°26′,这样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一周,由于阳光照射角度的变化,便形成了地球气候的寒暑变化,四季交替,我们生活的中原、华北、陕西、甘肃等地正处在气候寒暑变化最为明显的地区,是一年中四季最分明的地方。这样的气候特点也使得我们最适合以农耕的方式生存。二十四节气反映的是太阳与地球的相对位置关系和一个回归年里气温变化趋势的情况(如图-4)。

图-4 二十四节气阴阳分布图

古人很早就认识二十四节气了,《尚书·尧典》中记载的“四仲中星”,就是古书中所说的仲春、仲夏、仲秋、仲冬,也就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左传·鲁僖公五年》记载鲁僖公曾于“日南至”那一天登观台观看云色,并说 “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分”、“至”、“启”、“闭”就是两分、两至、四立,这就说明在春秋时期已经有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个节气的概念。虽然二十四节气全部正式名称在西汉初的《淮南子·天文训》中才出现,但战国末成书的《吕氏春秋》中已记载有二十四节气的大部分名称。秦统一时制订的颛顼历,把历元定在立春,也证明二十四节气最晚产生在秦统一全国之前。在汉朝易学研究者以研究《周易》的卦气著称,所谓“卦气”讲的就是“阴阳二气与节气变化。”在这里我们不做深入的探讨,只用这个模型来说明节气与六爻的关系。

图-5 天四卦卦象图

我依据《易经·说卦传》中“天地立位,水火相射”的记载,把乾、坤、坎、离四卦(共二十四爻)与二十四节气相对应排列(如图-4),因为古时是以冬至为一年的开始,所以顺向排列乾卦六爻从冬至到惊蛰,坎卦六爻从春分到芒种,反过来逆向排列坤卦从大雪到秋分,离卦从白露到夏至。这样我们看到以冬至和夏至为上、下半年的分界点是非常合理的,上半年恰好是地球离开近日点远离太阳,下半年恰好是地球离开远日点接近太阳。从阴阳爻的分布来看,上半年共有八个阳爻四个阴爻,气温应该呈上升趋势,下半年有八个阴爻四个阳爻气温因该呈下降趋势。,我根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网站所提供的公共气象资料,以延安地区一年(1958年)气温变化的记录与阴阳爻变化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我们发现气温变化与阴阳爻的变化规律基本吻合。在图中当节气点对应阴爻的时候以后的气温会表现为下降,某节气对应阳爻时,随后气温则表现为上升(图-6),阴阳与气温变化趋势十分吻合。我把乾、坤、坎、离这四卦称之为天四卦(或四天卦)。

图-6 卦爻与节气温度变化对比图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二十四节气代表了天气气温变化的转折点,对应阳爻的节气表示未来气温将呈上升趋势,而对应阴爻的节气则表示未来气温将呈下降趋势。也就是古人所说的阴阳代表了气温升高或气温降低的变化趋势。

这个概念与中医理念也是吻合的,所谓的“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可能讲的就是人体内脏对于体温的调节能力。

我们再来看四个季节,以春季为例(如图-7)春季的六个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这六个节气表示了“春”从开始到结束的六个阶段,春分才是正式到达“春”的气候,而到了谷雨的下一个节气就是立夏,立夏这个节气表示夏天开始春天结束。所以,六爻卦象代表着一个季节从开始到结束的六个变化阶段。

图-7 季节与阴阳

这也就表明任何事物经过六个阶段的变化,都将完成一个循环,或者宣告最终完成。这个结论对于运用《周易》占卜来讲是十分重要的。

3、卦象的简化演变

(PPT 第十一页)

我们讨论了古人观天地而作八卦的过程,根据前述过程所得到的卦象都是由六个阴阳爻构成卦象。据此我们推断,当年伏羲氏作八卦,首先画出来的是六爻卦。而《易经系辞传》中所说的“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于是始作八卦……”一句中的“八卦”二字,应当理解为现在六十四卦中的乾、坎、艮、震、巽、离、坤、兑这八个卦象。而不是我们今天通常所说的由三爻构成“八经卦”。根据我的研究,六爻的“八卦”才是构建成《周易》卦爻系统的基础原型,这八个六爻卦代表了古人所说的 “天气”和“地气”。这八个卦象排列的顺序与帛书《周易》上卦卦序排列相吻合,同时与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易之义》及传本《易经·说卦传》中有关“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达数也。”的描述也十分吻合。具体的论证推演过程我将在另外一篇文章《八经卦含义和卦序排列》中做详细论述,在这里我只给出了这个结论。在此,我特别感谢刘谦先生,他帮我画出了第一张“天、地八卦排列图和卦序推演图”。

我的这个结论,除了与古文献记载相吻合,还得到了出土文物的证实,根据学界目前对殷、周出土文物的研究发现,殷商时期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包括用数字表示的卦象,学界称之为“数字卦”,而早期的数字卦都是由六爻构成,这说明殷以前就有六爻的卦象。而用三个数字构成的卦象,也就是“三爻卦象”只见于殷末周初出土的文物上,这些文物多为当时人们使用的器物。据此,张立文先生在他的《帛书周易注释》一书中就提出先有了六爻卦象,而后来经过简化才归纳出三爻卦的观点。而早在上世纪1984年就有学者提出六爻卦在先,三爻卦在后的观点,我的研究正是基于学界及张立文先生这个研究结论的基础展开的。《八经卦含义和卦序排列》就是试图在理论上证明这一点。

对于八卦演成六十四卦史书上有一段记载,据《史记·周本纪》记载:“西伯盖睿位五十年。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这段话是说西伯(就是周文王)在位执政50年,其间殷纣王曾经把周文王囚禁在一个叫“羑里”的地方,在被囚羑里期间,周文王对六爻八卦进行整理、演绎、简化,画成我们今天看到的《周易》六十四卦。

对于这段话,我按照《易经·系辞传》中“大衍之数五十……”和“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的说法,用不同的卦序排列对“天地四卦”反复推演,只能推出42卦到53卦,没能得出六十四卦。这在某种意义上证明了司马迁“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的说法是对的,这里的八卦也是指的六爻八卦。是周文王经过推演、简化把六爻八卦的意义简化为三爻八经卦,然后把两个三爻经卦重叠后,按照天地阴阳的顺序排列画出了六十四卦。在这以前是没有六十四卦的,至少对自然观察得出的卦象是没有六十四卦的。

对于八经卦的意义我们还要做深入的研究。在推演“天地四卦”的过程中王德宝先生给了我很大的支持,他为我编制了一个小程序,使我推演的速度大大加快,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图-8 六爻卦与三爻卦

由于缺乏史料,我设想六十四卦形成的大致过程是这样的,早期古人观天察地得到的卦象,分别用1——9这几个数字来表示六爻,随着古人对天象和自然现象理解的深入,经过归类、合并所使用的数字逐渐减少,最终只用两三个数字便可以表示出六爻卦象。到了殷末周初,阴、阳相对互相依存的概念臻于清晰成熟,古人便只用代表阴、阳的两个数字来表示卦象。周文王在被囚禁期间,先将所有已知的卦象都用阴和阳两个符号表示,然后经过归纳各个卦象的共同特点,并依据自然变化的规律,找出可以代表任何三爻组合的基本卦象作为经卦(不变的卦象),并给这些经卦赋予键(乾)、根(艮)、习赣(坎)、辰(震)、川(坤)、夺(兑)、罗(离)、筭(巽)等特定的含义。取其中的两个三爻卦重叠,由上三爻和下三爻构成一个六爻卦,根据天地、阴阳的自然排序排列出了六十四卦卦序。系之以卦辞、爻辞,说明卦的含义,并作为指导人类社会活动的法则,用于说明事物、预测事物的发展。这可能就是文王演卦的目的所在。

《易经•系辞传》下篇第十章说明了经过周文王推演,从六爻卦变到三爻卦以后,三爻卦和六爻卦的关系:“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

这段话的意思是:在《周易》这本书里,论广阔则包含了苍天之气,说全面则概括了人生之理,讲博大则涵盖了大地之道。三爻之中包括了天道(上爻)包括了人道(中爻)包括了地道(初爻),这就是所谓的三才,把两个兼有三才的三爻卦重叠起来,就得到了与自然相吻合的六爻卦。所以《周易》讲的就是天道、人道和地道。天道、地道、人道都是不断变化的,所以称之为“变”,爻位在不同的位置,其变化所起的作用是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万物的功能有所差别,贡献有大有小,不同的贡献混杂在一起,就产生了各种现象,各种现象是否和适宜就决定了是吉还是凶。这段话说明了当初文王演卦的过程和意图,也给出了《周易》这本书的写作原理。

在后面解读每一卦时,我基本上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的。那么,有人要问,六爻的卦象被简化成三个爻,这个被简化以后得出的三爻八卦,是否能够反映天地自然的变化规律呢?

4、八经卦与自然

(PPT 第十二页)

《易经•系辞传》讲:“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这段话的意思解释一下:“易”就是太极,太极里面包含着万物的两个基本存在方式—阴阳,称之为两仪,阴阳的长消互动产生了四季变化,四季的长、消又呈现出八种基本现象,叫做八卦,这八种基本现象决定了处于天地之间万物的吉和凶,吉和凶的博弈便促成了事物的成长壮大。

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有两个,一是个说明了三爻八卦与自然的关系,二是说明了吉凶和事物成长发展的关系。以往讲《周易》的人大多都强调要趋吉避凶,这个讲法有待商榷。从上面这段话来看,吉生大业,凶也生大业,这就要看自然条件使得谁能够生长,谁被抑制,而不仅仅是趋吉避凶,不然的话就没有以弱胜强的现象了。这一点是《周易》的重要思想。下面我们就用一个图形来看一下太极生八卦的过程,了解三爻八经卦与自然变化的一致性。

图-9太极生八卦图

一个完整的事物就可以看作一个太极,比如说我们把一年四季的变化看成一个太极,在一年当中必然包含了属性为“阴”和属性为“阳”的两个部分,也就是一寒一暑。以自然表象来看,上半年为阳、为寒,其表现就是气温从极低点逐渐升高,下半年为阴、为暑,气温从最高点逐渐降低。这样就太极生了出两仪,所谓两仪就是一寒一暑。上半年为阳的这个单元又可以看作一个太极,它包含了冬(阴)和春(阳)这两个季节,也就是包括阴和阳两个方面,《黄帝内经》中说“春夏为阳,秋冬为阴”这说的是四季之中“天气”的表象。两仪的阴阳则是代表了所谓天道之阴阳,这便产生了四象,就是我们感受到的四季,在一年的四个季节里,阴阳的变化遵循太阳→少阴→太阴→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少阳→太阳这样一个规律循环变化。在每一个季节里则是一阳一阴,一贞一悔。贞为长,悔为消。原则上这种阴阳的包含和衍生关系可以无限制的推演下去。南宋大易学家邵雍便是使用此法生出了六十四卦圆图。

这里我们看到,在一年的不同时刻我们所处的阴阳状态是不一样的(如表-1)。把从两仪到八卦的三步阴阳状态用阴阳爻来表示,便可以得到与上面所讲的八经卦相同的三爻经卦。

表-1 八卦生成表

这八组状态(三爻卦),古人根据他们的性质特点冠之以八种物质,天、泽、雷、火(日)、风、水(月)、地、山。画成阴阳爻的符号就是:乾、兑、震、离、巽、坎、坤、艮。即所谓的八卦。也叫八经卦。

经过上面的推演,我们看到八经卦与自然变化保持高度的一致性,确实能够反映自然变化的规律。

我们再来看如何把这些自然现象应用到人类社会。

5、八经卦的含义

(PPT 十三页)

对于八卦的含义古往今来有很多种取象,所谓“取象”就把用八卦卦象一个具体的自然存在类比。比如《易经·说卦传》说“乾为马、为天,坤为牛、为母,震为龙、为玄黄,巽为鸡、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等等,后人不断的扩充八卦取象范围,到了民国时期,大易学家尚秉和先生写的《焦氏易林注》中八卦取象达上千种之多。在这里无法一一列举,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参考有关书籍。我认为八卦的取象不在于多,而在于对于卦象的理解,《说卦传》中对八卦的取象对于解读《周易》已经够用了,发挥的太多会失去本意。我把《易经·说卦传》对八卦的取象列在下面:

乾:天,寒,键

坤:地,顺,势

震:雷,龙,动

离:火,日,电

兑:泽,毁,决

巽:风,进,入

艮:山,径,石

坎:水,月,陷

以上解释只是卦象上对自然类比的解释,六爻卦和三爻卦它们在原理上是相通的。说明三爻卦仍然符合自然变化规律,仍然能够代表自然世界。

[1] 《系辞传》下篇,7章、11章。

[2] 《汉书艺文志》

[3] (1).《易》六十四卦每卦六爻的位置。爻分阴阳,每卦之爻变动无定,故爻位称虚。《易·繫辞下》:“《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 韩康伯 注:“六虚,六位也。” 孔颖达疏:“言阴阳周徧流动在六位之虚。六位言虚者,位本无体,因爻始见,故称虚也。”(2).上下四方。《列子·仲尼》:“用之弥满,六虚废之,莫知其所。”(摘自:www.zdic.net)

分享

2

  顶

阅读(47)┊ 评论 (0)┊ 收藏(1) ┊转载(2) ┊ 顶▼ ┊打印┊举报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

转载列表:

转载 转载是分享博文的一种常用方式...

前一篇:读《中国人的思维批判》有感

后一篇:《周易》成书原理(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11545.html

更多阅读

李在福《追球》文字版一 李在福追球全集

李在福羽毛球教学视频《追球》文字版(一)第一章 羽毛球的五个根基羽毛球的根基-前言大家好,我是李在福。我希望你能觉得这个视频很有乐趣,对你有帮助。我认为,羽毛球运动中有五个关键的原则。我将这五个原则看作是羽毛球运动的根基。

关于《儿女英雄传》成书时间浅探 新儿女英雄传

《儿女英雄传》,又名《金玉缘》、《日下新书》、《正法眼藏五十三参》,四十回,题“燕北闲人著”,有光绪四年(1878)聚珍堂活字本和勤裕草堂托上海著易堂书局代印的铅印本。《儿女英雄传》中有两回提到《红楼梦》里的内容。第二十六回中写

声明:《《周易》成书原理一 _ 周易起名原理》为网友小奋斗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