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氏宗谱 汪氏家谱
2005年8月18日 星期四(Thursday) 晴
桃花古鎮說汪姓
安徽涇縣有一個歷史悠久的小鎮—桃花潭鎮。鋪滿石子的街道和明清時期的建築。使小鎮顯得鐫秀、古樸。
從鎮中穿過的青弋江,把小鎮一分為二,可以說:"古代建築、渡口、小船和清澈的江水,使小鎮名聲在外,而據有關史料記載,真正使小鎮名聲遠播的。卻是歷史上的一位汪姓名人,他就是唐朝時曾做過涇縣縣令的汪倫。
桃花潭鎮文保協會秘書長戴新彪:在我們皖南一帶,汪姓是大戶大家,俗話說十姓九汪。在我們安徽涇縣桃花潭鎮的汪姓的老祖宗是汪倫。汪倫是唐天寶年間從鄰縣(黟縣)到涇縣來當縣令,他卸任以後一直居住在涇縣桃花潭鎮,直到他謝世。從此,汪姓人氏就在桃花潭鎮繁衍開來。
可以說,汪倫卸任以後來桃花潭定居的同時,也把汪姓人氏的根紮在了這個山清水秀的地方。經過一千多年的繁衍,汪倫的後裔在這裡已發展成為大戶人家。
汪倫後裔汪順水:我是汪倫的第57代後人,聽我父親說他是56代,我們家的族譜在我曾祖父手中沒有保管好,多次搬家以後,搬來搬去就遺失了。現在,桃花潭鎮姓汪的有十幾戶人家,總共有人口300多人,這麼多姓汪的,我們都是一家人,都是汪倫的後人。
眼前的這座古代建築,重建於乾隆13年,初建年代已無據可考,但它卻記載著唐代時期汪倫邀大詩人李白來此一遊並踏歌相送的動人故事。
桃花潭鎮文保協會秘書長戴新彪:我們站的這個地方是桃花潭的東園古渡,我們的後面就是踏歌古岸。踏歌古岸是後人為紀念汪倫送李白而建的門樓,當時,汪倫修書一封,請李白到這裡來遊玩,信中稱,這裡有十里桃花、萬家酒店,李白接信後,欣然而來,汪倫熱情的款待他,李白走的時候,汪倫帶領眾鄉親來歡送他,李白深受感動,寫了一首《贈汪倫》詩,詩是這樣寫的: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首詩成為千古佳話,也成為汪氏後人引為自豪的一大典故。
據史料記載,汪姓起源於古諸侯國汪芒氏的後裔,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了,關於這一點,在《國語·魯語下》中有孔子的一段話:"當年禹王在會稽山召集天下諸侯,防風氏違命後至,被禹所殺"。孔子提到的防風氏,是古汪芒國的國君,當時他奉命守護浙江武康縣境內的封山和禺山。在夏、商和周朝以前,該諸侯國一直存在,但該古國亡於何時,未見史書記載,亡國後的汪芒國子孫,就以原國名為姓,稱為汪芒氏,後省略為汪氏。
另外,清代張澍在《姓氏尋源》中說,魯成公支子被封於山東境內的汪地,其後人以封地的名為氏,這就形成了另一支汪姓,但具體位置不詳,而最早見於史籍的汪姓人氏春秋時的江踦卻是有據可查的。
汪姓人氏自其發源地向外播遷始於戰國末年,到隋唐時期,汪姓在浙江、江西和安徽等地成為名門望族。唐朝初年,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開闢漳州,有汪姓將佐隨從前往。宋代以後,南方的廣東、廣西和貴州等地都有了汪姓居民,自清康熙年間開始,閩、粵等地的汪姓人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目前,台灣各地都有汪姓居民,汪姓在台灣排在第74位。
# posted by 风雨兼程01 @ 2005-08-18 13:13 评论(0)
2005年8月18日 星期四(Thursday) 晴
参考有关族谱之说,谈谈汪氏起源
在古代四千多年前的夏王朝时期,其首领大禹为该部落的联盟首领,当时夏王朝共封有二十八个诸侯国,汪芒国就是其中之一,君主为防风氏,治理浙江省武康县的封、嵎二山一带。大禹下东南巡视到达浙江会稽时,在当地召集各诸侯开会,商讨治理天下大事,各诸侯都按时到达,唯独只有防风氏因得到通知太晚而迟到,禹认为防风氏凭自己英勇善战而又骄傲自大是故意迟到,结果就将其处死。防风氏后代为逃避灾难全部躲进湖州山林里去了,在这里改称汪氏。
周武王灭掉商朝后,建立了西周王朝,为了便于统治广大的疆土,该王朝(武王、周公、成王)先后建立了七十一个诸侯国。周公的长子伯禽被封为鲁侯,建都在山东的曲阜。到了春秋时期,鲁国第二十一位君主叫鲁成公,成公的庶子(旧称妾所生的孩子)姬满的封地在“汪”,其后带便以邑名“汪”为姓。
关于汪姓为鲁成公庶子姬满之说,清代学者汪琬《汪姓缘起考》中记述了一段神奇经历:鲁成公庶子生时有纹在手,左水右王,故名曰汪,其后子孙遂氏之......,吾汪氏得姓,当从食采为正,盖始则以采地为氏,继则以氏为姓也。”就是说:鲁成公的庶子姬满出生时,左右手上分别长有“水”、“王”二字,两手合拢为汪,因此,将姬满取名为汪,叫姬汪,其后子孙以汪为氏,继而以氏为姓。
安徽省《祁门县志?族氏考》记载的更有传奇色彩:汪氏得姓始于颖川侯,姓姬名汪,鲁成公黑眩之次子也。始母夫人姒氏,梦游山东汶上县的纹山,观彩虹亘天,心知其祥,觉而有孕,孕二十五月而生子,手握三月才开,发现左(手)有水纹,右(手)有王纹,两手合成是“汪”字,遂以名之为鲁上大夫采邑,颖川因此为姓,叫颖川汪侯。
发源于浙江武康县和湖州市这一带的汪芒氏汪姓,以及春秋时代发源于河南颖川邑名为姓的汪氏,由于年代悠久,后世汪姓很难区分他们是汪芒氏还是姬姓汪氏的后代。后来汪姓族人多称自己是姬姓汪氏,供奉鲁成公庶子姬汪为一世祖,他们生活在安徽、浙江、河南、江苏、江西、湖南、湖北等省,都属平阳堂类。
另一汪姓为翁姓所改。翁姓为了避战乱改姓是这一历史时期改姓汪的又一来源。翁姓也是姬姓的一个分支。据《元和姓纂》记载:西周初年,昭王的庶子受封于翁山(今浙江省定海县),其后以邑名“翁”姓。唐朝德宗时期,翁氏有一个支脉由中原进莆田,定居莆阳兴福里(今福建莆田高竹庄),是进入莆田的始祖。传入第五世时,生下翁乾度,翁在五代后晋天福年间(即936年)官拜郎中,娶妻陈氏,共生六子:长子叫处厚,字伯起,宋太祖建隆元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员外郎;次子叫处恭,字伯虔,宋太祖雍熙二年进士,官拜泉州法曹;三子处易,字伯简,宋太祖建隆元年与长兄同榜考取进士,官至剑南少尉;四子处朴,字伯惇宋太祖开宝六年进士,官都曹长判官;五子处廉,字伯约,宋太祖开宝六年与四兄同榜进士,官至大理司直,监察御史;六子处休,字伯容,宋太祖雍熙二年与二兄同榜进士,官拜朝散郎,韶州通判。翁氏六子齐荣,当时被誉为“满朝翁氏六桂联芳”传为佳话。为避乱翁乾度将六子改姓为:长子姓洪,次子姓江,三子仍然姓翁,四子姓方,五子姓龚,六子姓汪,名叫汪沼。现生活在广东、福建沿海地区及港澳台、海外的汪姓是翁氏改姓的后裔,都属“六桂堂”类(外地迁进的除外)。
再就是汪古部人随汉姓汪。汪古,又称“雍古”、“旺古”,最早属于活动在阴山以东的回鹘人。金南宋时(即1127-1142年间),已称汪古部人,生活在今内蒙古的乌兰察布盟地区。汪古部落长期驻守在蒙古通金地带。在蒙古统一北方各部过程中,汪古部落归附蒙古政权,并辅助蒙古人击败了金、宋王朝。阿刺兀恩是蒙古统一时期汪古部落的头领之一。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元朝时,授“同开国有功者”95千户,其中汪古部落占有5千户。从建元朝到元朝灭亡,期间汪古人被封为北平王、高唐王、愉王、赵王。在朝中任重要职位的多数是汪姓。如功绩赫赫世代显贵的汪世显家族,汪世显,生于1195年,殁于1243年,字仲明,甘肃漳县人,汪古族。最初在金朝为官,履立战功,官至镇远军节度史,巩昌便宜总帅(在今兰州天水)归顺元朝后,对收复汉中成都有功,官拜便宜总帅,掌管秦、巩等二十余州之事。1320年加封陇右王。汪世显有七子:长子忠臣,巩昌便宜副总帅;次子德臣,继承父亲职位;三子直臣,巩昌中路都总领;四子良臣,巩昌副帅兼便宜都府参议;五子翰臣,奥鲁兵马都元帅;六子佑臣,巩昌左翼都总领;七子清臣,四川行枢密院副史。汪世显祖孙三代均为甘肃、陕西、四川等地显贵人物,现在生活在这一带的汪姓应是汪世显的后裔。他们属陇右堂,忠烈堂、忠惠堂类(从外地迁进的除外)。
总之,汪氏的起源以姬姓汪氏为主脉,其后随汉族改姓汪的汪古族人和翁氏改姓而来的汪氏族人为次,用“一主二脉”的观点作为汪氏的主要来源是比较确切的。
不当之处,请指正。
# posted by 风雨兼程01 @ 2005-08-18 13:11 评论(0)
2005年8月18日 星期四(Thursday) 晴
家族名人
家族名人
汪踦 生卒年不详,春秋时代鲁国的儿童。哀公十一年齐国伐鲁,汪踦挺身保卫国家而战死,所以鲁人特别破例,以成人之礼来埋葬他。或作「汪錡」。
汪元量 生卒年不详,字大有,号水云子,宋末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以善琴供奉内庭,宋亡,跟从被俘的后妃前往燕京,时慰文天祥於囚所,天祥死,元量去为道士,放浪江湖以终。著有水云词、湖山类稿等。
汪兆铭(883~1944)字精卫,广东番禺人,留学日本。早岁入同盟会,致力革命。曾谋炸清室摄政王未成,被捕系狱,辛亥光复後得释。民国成立,历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国民参政会议长。1938年,对日抗战期间,潜离重庆,至南京附日,组织伪政府,为国人所不齿,抗战胜利前病死。
# posted by 风雨兼程01 @ 2005-08-18 13:10 评论(0)
2005年8月18日 星期四(Thursday) 晴
徽州村落(徽州文化系列談之八)
有著“小橋流水人家”美景的婺源縣秋口鎮李坑古村。
卞利攝
張小平
“相逢哪用通名姓,但問高居何處村。”
這兩句詩,描寫的是流行于徽州各地的一種風情習俗,它是清代徽州人方士庹在省親鄉里時所作的。
乾隆己巳年(1749)的春天,僑居揚州多年的方士庹為了祭祖省親,回到了闊別已久的故里歙縣岩寺環山村。故里炊煙裊裊,俗朴民淳,而自己長年生活的揚州卻是“華靡相競,財帛相高”,這種差別,讓他感觸萬分。
“相逢哪用通名姓,但問高居何處村”。古老的徽州,路人相見,互相招呼,無須報出各自的姓名,只要你說出住在哪個村子,那么你的姓氏自然也就清楚了。這種情形,在今天的徽州,依然十分普遍。兩個陌生人在山道上相遇,問候起來,絕對不會開口就問:“你叫什么名字?”而只會委婉地說:“你住在哪個村子啊?”當兩人相互告知對方所住的村子以后,兩人便有了可以拉近距離的話題,于是各自開始打聽親眷、朋友的一些近況。這個時候,如果所問的親眷或朋友正好也是對方的親眷或熟悉的朋友,兩人的緣分、感情也就水到渠成地溝通和建立起來了。
這種充滿泥土氣息的對話,如同家鄉山澗里流淌的溪水一樣,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清澈而又單純。今天的人到了這個地方,聽了這樣的對話,那感覺也如同聆聽一首悠遠的古曲,讓人產生無限的遐想。
當年,徽州境內的許多村落,都是以姓氏來命名的。據《新安名族志》的記載,歙縣就有近20個族是用自己的族姓給遷居地命名的。在婺源、績溪、休寧、黟縣、祁門等縣,以這種形式命名的村落同樣比比皆是,無不顯示了徽州村落形成初期“聚族而居”這樣一種文化特征。清代徽州人趙吉士說:“新安各姓聚族而居,絕無一姓攙入者,其風最為近古”。而事實上,直到今天,這種“聚族而居”的文化特征,仍然十分突出。像歙縣“江村之江,丰溪、澄塘之吳,潭渡之黃,岑山之程,稠墅、潛口之汪,傅溪之徐,鄭村之鄭,唐模之許,雄村之曹,上丰之宋,棠(木越)之鮑,蘭田之葉”,還保留了“各姓聚族而居”的民間習俗。以姓氏給村落命名,不僅十分簡便,同時更容易在同姓宗族中營造起一種強烈的向心力和歸屬感。
遷居徽州的世家大族,聚族而居,生息繁衍,時間一長,都面臨地狹人稠的生存問題。在處理這一問題的方式上,有的宗族開始分居他鄉,有的卻還是累世同居。以徽州最大的汪、程二姓為例:據記載,徽州汪姓傳到十四世孫汪華,汪華生有9子,地狹人稠的矛盾顯得更加突出,出于生存和發展的考慮,汪華作出決定,讓兒子們在徽州境內遷徙散居,各自謀生,所以才有了后來“黟、歙之人,十姓九汪,皆華之后也”的說法﹔而黟縣橫岡的胡氏,累世同居,唐代大詩人李白有詩贊道:“十里無余姓,田廬共一村。四時瞻廟貌,盡是太常孫。”
在徽州境內,更多的村落是從地理方位等角度來命名的,像山后、廟前、坑口、北村、上庄、溪南等等,都是先立一個參照,然后確定村落的方位和名字的。這些村落的名字,雖然不是以姓氏開頭,但其包含的文化信息,還是“聚族而居”這樣一種民風習俗。譬如績溪的上庄,一聽就知道它是胡氏的世居地。
過去的徽州,聚族而居,一年里除了自家宗族必須參加的集體活動之外,村與村之間,姓氏不同,交流極少。村民大多是為避難而來,選擇的地點也多為高山大塢。這種相對封閉的空間,使他們有了一定的安全保障。徽州的方言各不相同,“六邑之語不能相通,而一邑中四鄉又復差別”,即使是咫尺之隔的地方,發音也不一樣。譬如歙縣的徽城與漁梁,在過去一個是府治,一個是碼頭,兩者同在河邊,相隔只有一里,雖然今天的建筑又把它們連在了一起,但兩地居民的發音,仍有明顯的不同。正是他們這種各據一方、來往甚少的“聚族而居”,才導致了許多饒有趣味的歷史現象的發生。
# posted by 风雨兼程01 @ 2005-08-18 13:10 评论(0)
2005年8月18日 星期四(Thursday) 晴
从上海汪姓分布看徽商足迹
汪姓是江南大族。源出有二:一为汪芒氏后人,以国为氏,汪芒,商时小国,位今杭州西、湖州南,相传由夏代防风氏所改;一为鲁成公庶子之后,以邑为姓,系出姬姓。东汉末,孙策南渡,部将汪文和累建战功,封为龙骤将军,先后为会稽、新安太守。南北两汪,合而为一。隋未汪华,拥族众割据,有歙、宣、杭等6州之地, 后举地归唐,封越国公。故天下汪氏,多以皖南为辐射中心,兼及浙西、赣东北地区。明清,徽商足迹走全国,汪姓亦遍布天下。
上海为八方云集之地,由此而来的汪姓,主要是皖南,但近代也有由浙东宁波浮海而至的。从宁波来的汪姓,察其所源,仍来自皖南。上海电影制片厂编导、作家沈寂(原姓汪)曾谈及,他虽现籍是浙江奉化,但据《汪氏族谱》,他们家族源自皖南,他就是随父祖从宁波来上海居住的。
上海于元代前,是否见有汪姓,史无明载。现就所知的当始于元。元有松江知府汪从善、宣慰副使汪世英两人留仕,这是目前已知的最早汪姓迁居上海的史实。汪从善,婺源(今属江西)人,在任期间,领民筑堤修水,亲授农耕方略,松江遂富,秩满后就留寓城南,子孙遂家于此。有明一代,因皖南茶业兴旺,多有徽商汪姓者经营买卖,而定居于松沪的,如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举人汪明标,先世自休宁迁嘉定;明中叶汪文明举族自休宁迁居紫限(今诸翟);明末汪联芳,其先世自新安迁华亭;另有汪氏家族自皖南移居罗店,至今已传有14代了。
明清时,人迁汪氏多为商贾,如松江汪启淑,其先世业盐,自歙县来松,而安屯家族;汪百禄,来自桐庐,经商定居周浦;汪广林,由歙来沪习贾,初迁居浦东高行,后移家上海东门葛家浜。
汪氏于弟多从事商贾,所以以官本位为体的旧史志大多不为作传。现多罗列的还是一些因中举仕宦者,有如清初嘉定汪价,9岁能诗,游幕半个中国,曾应聘参纂《河南通志》和《嘉定县志》,有《中州杂组》、《三依啸旨》、《半舫词》、《依雅》等书传世;晚年,为民请求免除水道运粮中的传统陋规,被人陷害死于狱中。乾隆初年,奉贤汪世侃,自徽州迁居庄行,以书法名于一时。南汇周浦汪人骥,清咸丰年间由巢县迁来,为上海道聘为广方言馆讲席;近代,宝山汪锡寿,其先汪楷,清代名诗人,汪锡寿为民国时期实业家,1914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他所改造的薄荷油,荣获铜奖。
《时务报》经理、钱塘人汪康年,是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主要宣传家;在戏剧领域,北京人满族汪笑侬和上海人汪优游是倡导戏剧改革,主张演新式戏剧的代表人物;杭州人汪亚尘是位画家,他是新华艺专创办人之一;绩溪人汪原放,昏给陈独秀很大帮助,并是最早用新式标点整理中国古典小说的出版家,翻译有《伊索寓言》、《天方夜谭》、《鲁滨逊漂流记》等书。徽商汪氏创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的汪裕泰茶号,是上海颇有影响的茶庄。
当代上海籍汪姓知名人士,还有任福建省中共党史证集编纂委员会副主任的宝山汪大铭,香港影视歌星青浦汪明荃,曾任香港纺织同业会主席的实业家汪征祥。
上海汪姓,据统计在1994年底有5.45万人,居全市第54位。
有关汪姓人文地理,在浦东有汪家宅等7处,在闵行有汪家塘,市区沪西有汪家弄、汪家木桥、汪家村。
# posted by 风雨兼程01 @ 2005-08-18 13:09 评论(0)
2005年8月18日 星期四(Thursday) 晴
汪氏起源
一、 姓氏源流汪氏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后。汪芒氏又称汪罔氏,是防风所改,防风是夏朝诸侯之一。夏朝国君禹召集群神到会稽山,防风氏因为晚到,而被禹杀头。进入商朝,防风氏的后代就改为单字汪氏。汪氏子孙即是商代汪罔氏后代,而其祖先又是夏朝诸侯,所以汪氏的渊源可谓悠久异常,距今大约有四千年的历史;同时汪氏也必是贵胄之后。商、周后的春秋时代,又有一支汪氏子孙出现。鲁国国君成公的支庶儿子被封到汪邑,其后世子孙有的就以邑为氏而姓了汪。这一支汪氏,出自姬姓,是黄帝的直系子孙。还有一支是翁氏分化出来的。据史料记载,福建泉州有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六子处休分姓汪。这兄弟六人同列为进士,地位非常显贵,历史上有"六桂联芳"之誉。 二、 迁徙分布春秋时,鲁国有童子汪琦,哀公的时候和齐国军队战于郎而死,鲁人因为他死于国事,所以按照成人之礼来安葬。这是见于史籍最早的汪姓人物。东汉时有汪文和,建安中以龙骧将军为会稽令,为躲避祸患,迁至新安,子孙蕃盛,后发展为新安望族。据《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陈稷州别驾汪纲,陈亡,自歙州徒河间。"这说明南朝时汪氏已迁于今安徽歙县,隋初有一支迁至今河南河间。唐代以前中原已经有汪氏聚居点。唐初有汪华,封越国公,其族繁衍昌盛,人丁兴旺,子孙分布于今安徽、浙江、江西的许多地方。宋代以后,南方的广东、广西、贵州等省都已有汪姓居民。自清康熙年间开始,闽、粤汪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此后又有远播海外者。 三、 郡望堂号【堂号】汪氏的堂号主要有:"越国堂",唐代汪华封越国公。 "忠勤堂",明代汪广泽封为忠勤伯。另外,汪氏还有堂号"平阳"、"六桂"。【郡望】平阳郡。三国时魏分河东郡置治所在平阳,相当于今天的山西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新安郡。晋时由新都郡改置,相当于今天的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等地。隋代玫歙州置,后来移到了歙县。六桂。就是"六桂联芳"的誉称,分布在古代的泉州。治所在地闽县,相当于今天的福建全省。后来改为闽州。唐代景云年间改武荣州置县。 四、历史名人见于史籍的汪姓名人,主要出自隋代以后,以清代为最多。唐代有泾县人汪伦,大诗人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他热情招侍,李白因赋《赠汪伦》诗,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南宋有文学家汪藻,诗人汪元量,宰相汪伯彦。元代有航海家汪大渊,曾经两下东西洋,游踪广远。元末清初有散曲家汪元亨。明代有戏曲家汪道昆、汪延讷。清代有医学家汪昂,著有《医方集解》、《汤头歌诀》等,非常实用,流传很广,对普及医学有所贡献;有散文家汪琬;有书画家汪士慎,善于写诗,精通篆刻和隶书,工画花卉,尤其擅于画梅,笔墨清劲,对后世影响较大,是"扬州八怪"之一;有军机大臣汪由敦,以办理公文敏捷干练而著称,也善于书法;有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汪中,早年因曾经助书商贩书,所以遍读经史百家和天文历算,所作《哀盐船文》被杭世骏所叹赏,从此文名大显。他尤其致力于西洋数学,曾经自制仪器多种,测绘黄河新旧海口地势。他还曾为墨子荀子翻案被统治者视为"明教之罪人"。有女作家汪端,编著有诗集《明十三家诗选》、小说《元明佚史》。还有太平天国将领汪海洋,京剧演员、剧作家汪笑侬。 有早期话剧活动家、演员、剧作家汪优游;著名诗人汪国真,网络诗人汪艾若(爱若干)。 汪精卫:字兆铭,清末著名革命义士,曾有“引导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豪言壮语.其后代就是当代的上海国师汪道涵。
# posted by 风雨兼程01 @ 2005-08-18 13:08 评论(0)
2004年12月7日 星期二(Tuesday) 晴
汪姓姓氏源流
汪姓姓氏源流
一、 姓氏源流
汪氏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后。汪芒氏又称汪罔氏,是防风所
改,防风是夏朝诸侯之一。夏朝国君禹召集群神到会稽山,防风氏因
为晚到,而被禹杀头。进入商朝,防风氏的后代就改为单字汪氏。汪
氏子孙即是商代汪罔氏后代,而其祖先又是夏朝诸侯,所以汪氏的渊
源可谓悠久异常,距今大约有四千年的历史;同时汪氏也必是贵胄之
后。
商、周后的春秋时代,又有一支汪氏子孙出现。鲁国国君成公的
支庶儿子被封到汪邑,其后世子孙有的就以邑为氏而姓了汪。这一支
汪氏,出自姬姓,是黄帝的直系子孙。
还有一支是翁氏分化出来的。据史料记载,福建泉州有翁乾度,
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六子处休分姓汪。这
兄弟六人同列为进士,地位非常显贵,历史上有"六桂联芳"之誉。
二、 郡望堂号
1. 堂号
汪氏的堂号主要有:
"越国堂",唐代汪华封越国公。
"忠勤堂",明代汪广泽封为忠勤伯。
另外,汪氏还有堂号"平阳"、"六桂"。
2. 郡望
平阳郡。三国时魏分河东郡置治所在平阳,相当于今天的山西藿
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
新安郡。晋时由新都郡改置,相当于今天的浙江淳安以西,安徽
新安江流域,祁门等地。隋代玫歙州置,后来移到了歙县。
六桂。就是"六桂联芳"的誉称,分布在古代的泉州。治所在地闽
县,相当于今天的福建全省。后来改为闽州。唐代景云年间改武荣州
置县。
# posted by 风雨兼程01 @ 2004-12-07 22:51 评论(0)
页码:1/1 [1]
<<2014 四月>>
日一二三四五六
30 3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1 2 3
桃花古鎮說汪姓(2005-8-18)
参考有关族谱之说,谈谈汪氏起源(2005-8-18)
家族名人(2005-8-18)
徽州村落(徽州文化系列談之八)(2005-8-18)
从上海汪姓分布看徽商足迹(2005-8-18)
汪氏起源(2005-8-18)
汪姓姓氏源流(2004-12-7)
More...
16666
风雨兼程01 管 理 员
更多阅读
孟氏起源及家谱相关内容 孟氏家谱辈份查询
孟氏起源及家谱相关内容(上)一、孟姓起源二、孟姓郡望堂號三、孟姓遷徙四、孟子嫡系優遇五、孟姓家譜詳敘六、修譜綜述七、家族管理八、家譜內容九、家譜內容、體例與特徵十、譜牒一、孟姓起源孟(Mèng)姓源有三:一、出自
李氏家谱字辈 李氏家谱字辈排序
1201、四川仁寿:天潢蕃派衍,水本溯源渊。慈利李氏:天简孟达新,蓝勋仲纪道,万载永长春,祖绪名经锡,景思先则后,运祚宏启昌,元善吉祯祥。 1202、慈利李氏:天简孟大心,蓝勋仲纪道,文添兴守之,万载永长春,祖绪名经锡,景思先则厚,运祚宏启昌,咸亨
王氏族谱(三槐堂) 王氏家谱查询
王氏族谱(三槐堂)王氏族谱初修纪略盖闻百世不泯有益于史乘者谱也明其本之所自出尊尊也别其支之所由分亲亲也尊尊亲亲之道尽而族之大本立矣吾始祖振环公由明从苏之阊门分立盐渎卜筑浮图栉风沐雨之劳方释田凿井之计是谋忠厚浑朴累业相
四川孟氏辈分解密 四川陈氏家谱辈分排序
孟基林/整理孟氏宗谱分为大谱、共谱和小谱。一、大谱为历代皇帝钦赐全国通用谱,从56代至105代的字辈依次为: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永锡绪世昌。二、共
戚、谢、邹、喻姓起源及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十一 喻氏家谱
33、戚(Qī)姓戚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二百二十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二百十四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十三位,人口约四十四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8%左右。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