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飞天从起源和职能上说,它不是一位神。它是乾闼婆与紧那罗的复合体。乾闼婆是印度梵语的音译,意译为天歌神。由于他周身散发香气,又叫香间神,紧那罗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译,意译为天乐神。乾闼婆和紧那罗原来是印度古神话和婆罗门教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神话传说中说他们一个善歌,一个善舞,形影不离,融洽和谐,是恩爱的夫妻。后来被佛教吸收,化为天龙八部众神中的两位天神。随着佛教理论和艺术审美以及艺术创作的发展需要,由原来的马头人峰的狰狞面目,逐渐演化为眉清目秀,体态俏丽,翩翩起舞,翱翔天空的天人飞仙了。
飞天这个题材,从敦煌建窟伊始就出现于壁画中。从十六国至元代(公元366年—公元1368年),经历了十余个朝代,历时千余年。据统计仅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就有270多个洞窟中绘有飞天图像,合计4500余身,加上榆林窟、东西千佛洞等,敦煌飞天数目近6000余身。敦煌的飞天跨越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数量最多、风格最典型、艺术价值最高。形成一种高度夸张、高度理想化的审美文化,体现出中国独有的美学观念,飘逸、洒脱、简洁,但又重视利用图案、色彩、飘带、衣结作为装饰,达到和谐统一的美,把人们引向天宫琼宇、星驰石涌、天乐齐鸣、仙女翩翩的虚幻浪漫世界。
敦煌飞天从艺术形象上说,它不是一种文化的艺术形象,而是多种文化的复合体。飞天的故乡虽在印度,但敦煌飞天却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它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国道教羽人、西域飞天和中原飞天长期交流、事融合为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飞天。它是不长翅磅的不生羽毛、没有圆光、借助彩云而不依靠彩云,主要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的飞天。敦煌飞天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家最天才的创作,是世界美术史上的一个奇迹。
飞天这种古老的宗教艺术,为什么历经千余年而经久不衰,有如此的覆盖力?
一、基于传统儒家礼仪思想的敦厚之美
儒教中庸伦理思想主张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中和常行,激情与刺激要不得,个性的伸展要不得,反映在艺术上则主张一种敦厚纯美的风格。面对这样的终生修炼,把人的一切自然本能的、活泼朴素的欲望都尽将去掉或尽将压抑的谦谦君子,向他们展示飞天丰满而高耸的乳房,是万万要不得的,儒教对艺术的要求是以政治为第一标准的,孔子推崇《关雎》,赞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艺术,都体现出一种中庸的要求,反对过而失其正,反对过而害于和,所以,敦煌飞天女身的特殊处理方法,实为儒教中庸思想影响所致。
二、基于传统道家自然思想的神韵之美
古希腊学者认为:“在万物中,唯有人体具有最匀称、最和谐、最庄重、最优美的特色。人体是一种高度精密的有机体,是有思想的万物之灵。”因此,人体是艺术中永恒的中心题材。敦煌飞天正是深受道家自然思想的审美影响产生的我国古代的人体造型艺术。
道家崇尚自然,有点追求个性自由的意味,因而在艺术上常有一种融于自然、游弋无穷、无己无待无功的空灵绝尘的自由气派。儒家教人入世,佛家教人出世,道家既不讲入世也不讲出世,而讲效法自然,尽其天性,自由自在地打发生活和生命。
同儒家相比,道家思想显得更少保守。敦煌飞天,从图像分析学看,更接近于对中国人的道家文化心理的映射:飞天的男女共体形状正好是道家阴阳交合、刚柔相济、知雄守雌的主张的表征。
三、源于现实主义的自然之美
飞天这一艺术形象很多也是取自现实题材,最典型的是敦煌飞天的服饰和形体姿态。敦煌飞天的画面显示了各个时期的妆饰式样,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服饰艺术之美。
敦煌飞天形体姿态也是源于现实的,如许多优美的敦煌飞天形体姿态取之于乐舞演员,敦煌飞天中约有1/3是持乐器飞翔的,这些乐伎飞天的形体姿态,实际上就是历代乐伎演员演奏各种乐器时的形体姿态,只不过在演奏演员身上加了飞舞的彩带,身边画上了飘飞的云气、花朵。敦煌飞天除乐伎飞天之外,绘制最多的是散花飞天和持花飞天。这两种飞天的形体、姿态来自古代舞蹈演员的形体、姿态,在那飞动飘逸、绮丽之中,凝聚着绘画、舞蹈、丝绸的三重的美。
四、充满浪漫主义的象征之美
飞天这种形式的产生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古代艺术家们大胆地摆脱了佛教清规戒律,打破了封建社会衣不露体、非礼勿视的礼教梗桔,它用人体在空中的飞翔,象征着人类征服自然、驾驭宇宙空间和对未来、自由、和平的向往。巧妙地运用夸张和想象,在有限的空间,用毫放的笔力、对比的色调创作出一幅幅超越宗教内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表现和美化现实生活的民间风俗画。
另外,飞天的腿延长为身体的两倍.手指纤细修长柔软而无节,也都是夸张性地表现出飘柔或灵秀之美。成为飞翔太空、震动宇宙的自然之神。元代第3窟千手千眼观音像,通过分身幻化的想像方式而创造的理想形象。所有这些神的形象,其变形的性质远远超过了一般尺寸比例上的夸张,它是宗教壁画的特殊手法,是宗教想像力的产物,具有独特的美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