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礼仪教育在中华民族古代民族教育中占有极其突出和重要的位置,在当前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作用,文明礼仪教育与学习新“规范”、“守则”有机结合,在融合中提高学生礼仪认识,进而学礼仪,引导他们亲身体验,在实践中达成知行统一,最终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使学生的文明礼仪风范得到提高。
关键词:礼仪礼仪教育道德情感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我国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精神财富。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凝集起来的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疑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是人类文明的标识之一,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良好的礼仪修养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讲文明、重礼貌、和善待人是我们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
礼仪教育在中华民族古代民族古代教育中曾占有极其突出和重要的位置,古代就提出了人“不学礼,无以立”,要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包括孔子、孟子在内的许多古代大教育家围绕礼仪著书立说,形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的庞大理论体系。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民族对礼仪教育的内容有不同的认识和规范,然而它们之中仍存在若干相同和可以相互借鉴的成分。在当前,开展礼仪教育,进行礼仪规范训练,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关于适应新形势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必须坚持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也明确指出:“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作用。”
这些年来,我国各中小学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教育方面已经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并已取得可观的成绩。但是对学生开展有意识地礼仪教育方面确还存在许多的问题。
1、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政治思想建设而忽略传统道德建设,中小学生缺乏起码的礼仪常识,成了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小到不会问候、不会谦让、缺乏团结协作精神,大至行为放浪,甚至触犯法律。又如有一些不良行为的学生把小偷小摸当作是好玩,是非不分,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2、家庭教育中对礼仪教育方面相对薄弱。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特有的自私、任性,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思想,同礼仪的核心思想——尊重、关爱他人、严于律己是格格不入的!在开展家庭教育中,家长普遍未重视孩子的礼仪教育,使像“融四岁,能让梨”的礼仪经典成为历史美谈。更有甚者,大部分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思想道德教育不经常开展,礼仪教育更是无所谓。
3、教育过程中对于中华传统礼仪教育重视不够。素质教育虽然已提了多年,但是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仍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重视不够,重智轻德的现象还是存在。
我校将针对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学校的德育实际情况,开展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礼仪是通过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及其在形象表现出来的,是一个人思想、道德、情操、修养的外在表现。
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是指中国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内涵极为广泛。从内容上来概括,传统礼仪是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本课题研究的礼仪教育是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将现代文明社会的礼仪融入其中,使礼仪教育体现传统与时代同步发展。
道德情感是个人道德意识的构成因素,指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现实的道德关系和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为等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等心理体验。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促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礼节常识,养成在各种场合能做到文明礼仪的习惯。
2、探索适合学校世纪的学生思想得到教育的有效途径,切实提高学校德育教育的效果。
3、通过课题研究,使学生的礼仪风貌得到改善,促进讲文明、懂礼貌的校园氛围进一步形成。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学校教师带头学习、实践中华传统礼仪和各种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以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文明礼仪教育与学习新“规范”、“守则”,有机结合,在融合中提高学生礼仪认识。
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就必须首先学习“中小学守则”、“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只有让“守则、规范”深入人心,才可能更好地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学校将进一步营造“学规范,学做人”的宣传,营造教育气氛。有计划地进行“学习规范”专题教育活动,专设礼仪教育片让学生学习礼仪常规和待人接物的原则。
2、构件完整的学生文明礼仪要求,是文明礼仪教育向家庭、社会延伸。
学校将根据新《规范》与《守则》中对于学生礼仪教育的基础要求作为独立的内容提出来,并按“学校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三个方面加于细化,并开展训练。另外,发动家长、社会,特别是家长,让他们了解“礼仪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地协助学校做好此项工作。
3、以争当“礼仪小标兵”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礼仪修养。
在整个“争做礼仪小标兵”活动中,通过礼仪知识讲座,让学生了解上课礼仪、交往礼仪、做客礼仪等知识,并按要求去做。少先大队还将开展以礼仪为主题的班队会、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期末根据学生表现评出校级的“礼仪小标兵”。
4、依据学校实际,开发“礼仪教育”校本课程教材。
将礼仪教育纳入到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之中,实现学校德育特色化发展、德育课题研究、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三位一体的德育新模式。
五、课题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课题以卫东区平马路小学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于个案分析法、调查法。
六、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周期为两年,主要分三个阶段来完成。
1、研究准备阶段(2006年3月——8月)
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把握中国传统美德,传统文明礼仪的内涵;组建课题组,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建立学生个案追踪档案,课题申报等工作。
2、研究实施阶段(2006年9月——2007年12月)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课题实施方案,实施并及时总结中华传统礼仪教育研究内容、策略和方法,在实践与研究中提高学校德育教育的时效性。
3、总结推广阶段(2008年1月——2008年8月)
收集、整理、分析资料,总结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整理论文集,经验材料,编辑整理礼仪教育校本材料,并将成果进行推广。
七、课题研究的过程、方法
(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根据学校实际、学生情况急需要学校有一套规范的礼仪教育课程体系,于是学校成立了礼仪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校长任领导小组组长,业务校长为副组长主管本项工作,组织了富有创新意识、理论水平较高的语文教师担任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改组成员依照标本课程开发的原则(适应性原则、主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开放性原则、趣味性原则、教育性原则),通过反复学习,调查研究,对话交流,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结合学生特点及学校实际,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了定位,明确了校本课程开发目标。小组成员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了校本课程《文明礼仪伴我行》的编写并印刷成册,(教材有个人、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我校传统节日礼俗五部分组成)初步形成了礼仪教育课程体系。
根据中华传统礼仪的内涵,通过校本教材《文明礼仪伴我行》,根据不同年级分别开设礼仪校本课程,并将礼仪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每班每周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教学活动。礼仪专职教师通过课堂主阵地,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明礼仪教育,使学生粗通礼仪知识,引导他们亲身体验,在实践中达成知行统一,最终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整体上让学生的文明礼仪风范得到提高。从而达到学校培养“自尊、自强、自立,有独特的个性,有创造精神的人才”的总体目标,为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确立奠定了终身发展的基础。
(二)将礼仪教学渗透到各学科之中
学校利用礼仪专题讲座,观看有关礼仪专题片等,使全体教师从思想上重视礼仪教育,并在学科教学之中渗透文明礼仪知识,切合实际地进行文明行为礼仪的引导与教育。充分挖潜教材中的礼仪教育因素,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利用课堂教学的资源,引导学生与同伴合作时需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注重教学中教师文明礼仪的诱导与体验。
(三)在实践中践行
1、认知明理,感受文明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要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首先让他们分析社会生活的现象,使他们懂得讲礼仪、守规范的重要意义,识别和抵制不文明行为习惯和文明举止,养成讲文明懂礼仪的自觉性。比如:吃饭时,等长辈或客人就座时方可动筷,吃饭不讲话;走路时要身正腿直,过马路走斑马线,红灯停、绿灯行,走路靠右行;与同学伙伴玩耍时不打闹,和平共处,不在楼道玩,午休时不影响别人等等。
2、在活动中学礼仪
(1)通过《省情礼仪》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知识教育,特别是在校本教材《文明礼仪伴我行》的编排过程中这些一线抽调出的语文骨干教师,把平时丰富的礼仪知识贯穿于教材编排之中,使教材更贴近学生生活。
(2)各中队积极开展“礼仪主题队会”,队会上,同学们用小品、相声、儿歌等多种形式诠释礼仪的真谛;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学生不仅从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中感受到祖国的尊严与伟大而且从集合时的快、静、齐,统一着装,佩戴红领巾,出旗、升旗中感受文明礼仪。
(3)树立典范,示范礼仪
为使礼仪教育落到实处,我们建立了学生“知礼仪、行礼仪”奖励机制,制定《平小学生在校一日礼仪常规》每学期我们都在学生中开展“礼仪小标兵”评选活动,把那些讲文明,懂礼仪的典型代表授予“礼仪小标兵”称号,并把他们的先进事迹在宣传栏里大力宣传,营造氛围,并号召全体同学向他们学习,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知礼仪、行礼仪。教师也在执教过程中文明施教,着装得体,教风严谨,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4)开展评比、督导,激励提高
每周执勤小队都要对各班纪律、卫生、行为等情况进行检查,发现好人好事大力表扬并加分,发现违反纪律或不文明行为对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周一汇总一评比。利用周一升旗仪式颁发纪律、卫生流动红旗,期末评出文明学生文明班级,择优推荐参加卫东区、平顶山市级的文明学生文明班级的评选。
3、营造氛围,感受文明
良好的校容校貌能激励人奋发向上。因此我校非常重视校园环境和文化建设。走进校门,映入眼帘的是校风:团结友谊,和谐民主,朝气蓬勃,实事求是。校训:勤学、求实、活泼、向上。教风:敬业爱生,甘为人梯,严谨治学,踏实肯干,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风:尊敬教师,虚心求教,勤学好问,求异多思,遵纪守法,举止文明,爱好广泛,全面发展。校园内的四大宣传栏内容丰富新颖,校园内四季常青,三季有花,一季有果(枇杷果),地毯似的足球场是同学们嬉戏的乐园,教学楼上近两米的白色瓷片墙裙干净整洁,走廊上的文明标语,名人画像以及“红领巾广播站”播报的好人好事等时刻激励学生促进了礼仪规范的形成。
4、走出校园,影响社会
学校不仅要求学生在校讲文明,讲礼仪,也定期召开家长会,开办家长学校,寻求家长、社会的配合,努力营造和谐文明的氛围。通过“小手牵大手,共创文明城”,“向不文明行为告别”签字仪式等也带动了家长的文明素养的提高。市教育电视台了解到我校文明礼仪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特地为我校只做了《文明礼仪伴我行》专题片,不仅提高了我校的知名度,而且也使我校的这些做法加以推广。市文明办、市电台等多家单位也做相关报道,受到社会的好评。
八、研究的初步成果
(一)构建了礼仪教育目标体系
1、礼仪教育的总目标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我要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有教养的人,做一个精神愉快,言谈举止上受欢迎的人”。
2、礼仪教育的目标框架
根据小学生的生活范围,分为校园礼仪、家庭礼仪和公共场所礼仪三部分。根据行为外显的主要表现形式,分为说话礼仪、行为礼仪两部分。
(表一)
说 话 礼 仪 | 行 为 礼 仪 | |
校 园 礼 仪 | 1、说话用词力求准确、明确、正确。 2、用合适的语音语调说话,说话声音不求高和尖,而要低沉和清楚。 3、学会聆听和交流 | 1、衣着服饰力求整洁、大方、得体。 2、坐、站、走要做到精神饱满。 3、尊敬师长,礼貌微笑的待人,主动打招呼。 4、自觉遵守公共场所的规则。 |
家 庭 礼 仪 | ||
公共场所礼仪 |
(表二)
说 话 礼 仪 | 行 为 礼 仪 | |
校 园 礼 仪 | 1、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要宽容与自己不同的意见。 2、学会小组交流中适时发言。 | 1、课堂上全神贯注的听讲,不做小动作。 2、正确穿戴校服、领巾等。 3、课间休息慢步轻声。 |
家 庭 礼 仪 | 1、听从长辈的教导,不随意顶撞,发脾气。 2、要用谦和、商量的语气和长辈交谈。 | 1、保持个人所处的环境整洁。 2、不给父母添麻烦,做力所能及的事。 3、学会待客礼仪。 |
公共场所礼仪 | 不高声喧哗 | 遵守公共秩序,维护公共环境,爱护公共财产。 |
(二)形成了礼仪教育的内容体系
在建构了完整的礼仪教育目标体系后,我们针对小学生这个特定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针对独生子女多的社会现实和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方面的现状,充分考虑礼仪的继承性和时代性、民族性,以校本教材作为学生礼仪行为的基本准则,确定了各年级段礼仪教育的内容,并通过“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学习礼仪,实践礼仪,展示礼仪,宣传礼仪,把养成文明礼仪习惯作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三)获得了有关礼仪教育的操作经验
1、礼仪教育的基本实施策略
(1)交替性策略。在进行礼仪课堂教学时,我们采取了班主任老师和礼仪兼职教师轮流担任主讲的方式,礼仪专职教师重在礼仪知识的讲授,班主任则在此基础上,结合班级现状和特点,重在行为训练的指导。通过这种交替进行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礼仪智慧和行为的生成,保证了教育的持续性和长效性。
(2)融合性策略。我们的礼仪教育途径有很多,但这些途径不是孤立的,他们之间通过不同的形式相互关联。例如少先队通过开展礼仪主题活动讲礼仪知识教育、礼仪行为训练、学生礼仪意识的培养,以及争当“礼仪小标兵”活动。融合性策略是我们提高礼仪教育实效的重要策略之一。
(3)浸润性策略。营造良好的充满礼仪背景的校园环境,使我们进行礼仪教育的又一重要策略。如教学楼一到四楼走廊拐角设计了“礼让为先、慢步轻声、上下楼梯靠右行”等标语。环境建设的加强,使学生一走进校园就受到环境的熏陶,影响和制约,自觉形成礼仪规范的意识,融入校园礼仪氛围。
(4)互动性策略。在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同时,通过制定、学习和实践《小学生礼仪》,通过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礼仪教育宣传,使家长关注并参与。通过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互动,切实促进学生礼仪智慧与行为的生成与发展,形成一定的文明礼仪。
(5)随机评价策略。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在其成长过程中随时需要有人督促、引导、扶持、激励。教师、家长在这个过程中承担了评价者的角色。他们通过对学生的在校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做出即时的、多角度的、发展性的评价。这种随机性的评价能及时反馈、矫治和肯定行为,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2、其它策略
(1)开发礼仪课程校本教材
礼仪教育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我们确立了礼仪教育的总目标,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了校本礼仪的课程的编写,初步形成了礼仪教育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以礼仪少先队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等为辅助教育形式丰富礼仪教育的内涵,注重了礼仪教育的实践性和操作性。
(2)建立专兼职教师队伍,为礼仪教育实时提供保障。
随着礼仪教育的不断深入,学校礼仪教师队伍也在不断地壮大。承担礼仪教育的有业务校长、政教主任、大队辅导员、中队辅导员、礼仪专职教师,他们在周一升旗仪式、集体晨会、中队会、礼仪课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
(四)形成了礼仪教育、道德情操评价目标
我们依据礼仪教育目标体系,对每个具体行为目标进行了行为水平界定,并据此制定了各年级各项礼仪教育内容的评价量表。
九、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
通过课题组全体成员两年多的努力合严格实验,在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礼仪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的礼仪教育中,全校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已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形成了人人讲文明、懂礼貌、知荣辱,明是非的优良校风,学生在活动中自查自修,互帮互学,学会交流,学会做人,懂得了爱与责任,懂得了感恩与奉献,已养成了良好文明礼仪习惯,全面促进了校园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
实验前后礼仪道德情感情况调查结果对比:
| 诚实 与守信 | 文明 用语 | 举止 文明 | 尊敬 师长 | 孝敬 长辈 | 爱护 幼残 | 礼貌 待人 | ||||||
实验前 | 79% | 80% | 75% | 86% | 74% | 77% | 81% | ||||||
实验后 | 96% | 99% | 96% | 98% | 98% | 96% | 97% |
(二)教师
一直以来,学校教育把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事实并不如此,在应试教育的今天,教师往往“重智轻德”,以“礼仪教育为切入点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情感”的实验与研究,弥补了以上空白,也大大调动了实验教师学习中华传统礼仪和各种现代科学文化的积极性,使教师深深懂得“学高为师,道高为范”的真谛。
实验中,实验教师除了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外还积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知礼明善,知辱明耻。
通过实验,教师理论水平实践能力提高很快:实验老师通过实验研究悟出有效的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情操的训练模式,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奖,刘亚莉等10余名教师在《知荣明耻师为范》征文活动中获得市级奖,孙雯等20余名教师在《践行“八荣八耻”永当师德楷模》征文比赛中获奖,王亚辉在“新风育师德,正气促和谐”演讲比赛中,获区级一等奖,刘亚莉、李少雅获卫东区德育先进工作者,胡花兰、王旭获区优秀班主任,韩晓娜获市优秀班主任,杨凤琴获市德育先进个人。
以礼仪教育为切入点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情感”的实验与研究,为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增添了新的活力,近一半一线教师参与到实验中,教师的文明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也上了一个台阶,同时也带动了教育科研地发展。学校先后荣获省德育实验教育基地,市文明单位,市示范性学校,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市优质课先进学校,市绿色学校,市卫生先进单位,市优秀家长学校等荣誉称号,六(2)班获市文明班级,苏珊获文明学生,一(4)、二(1)等班级获中华传统文化诵读比赛优胜班。
十、对课题研究的思考:
1、教育持续性的问题:
我们教育对象是小学生,在一定教育环境影响下,极易激发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的感官,其显露也快,但稳定性不够,极易迁移。实践证明,礼仪教育工作抓的不紧,不采取必要监督激励措施。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淡忘,也会从整体上慢慢失去成效,学生出现反复性特征,也决定着对学生进行反复教育,因此,礼仪教育要持续地开展,才能保持已有的成效,并会取得新进展。
2、教育渐进性的问题:
对于小学教育工作,虽然是个“小”字,但也是一个“难”字,难就难在不同年级学生的程度不一,其各方面的发展是有差距的,因此,我们就要注意教育渐进性的问题,在教育的内容上,我们确定了有层次性的教育目标,按低中高作定向教育,从学校教育工作上来讲,就要搞好其他循环教育,通过研究,不断定和完善小学礼仪教育,评价道德情感年段教育目标,真正体现教育目标的适宜性和系统。
本课题研究人员
负责人:付玖敏
成员:崔建凯黄彦君杨凤琴韩晓娜史颜东 滕金凤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公民道德实施纲要》
《“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中华礼仪三十条》
《礼记》
《三字经》
《弟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