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撞衫是明星们的禁忌,后来撞衫成了突出个人魅力的手段。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有生命力的独特的美是内在的,谁也抢不去,除了貌美如花,个人的气场强弱还会从每个人独一的气质里流露出来,战袍并不会折损美的品格,但的确会暴露出丑的仪态。同一款高级成衣穿在贝嫂身上,是一种风情;穿在女魔头安娜.温图尔身上又是另一种风情,没错,各领风骚。但若穿在一个“路人甲”身上,人呢虎背熊腰,行为举止粗俗,既没有成功地管理好身材,自身也没有修为涵养之类的内在,当然也能穿出某种风情来,可是能够想象,一定不够赏心悦目。
或许,我的比喻欠妥,不过看了中国版的《蒙面歌王》,我的第一感受便如此。且说该节目的竞演规则是外壳是战袍,引进到中国,韩版《蒙面歌王》成熟的真人秀节目模式被大刀阔斧地改装之后,不仅失去了战袍原本拥有的神奇魔力,内地版所谓的创新模式其实也是直接无视了“蒙面”的意义,让节目四不像了。真人秀,需要规则,即使是舶来品,要Hold住淳朴的内地舞台,也不能敷衍。事实上,第一集已显出了捉襟见肘的局促,悬念消失,魅力涣散,整个节目“深情地演绎了: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偏偏要靠才华。”的窘态。满满的遗憾,因为,之前我是十分期待的。
一定是在某些环节存在问题了,不是这档节目不适应中国市场,相反,若按照韩国版已有的竞演模式进行,中国版的《蒙面歌王》也可能玩出《我是歌手》的激情与热度。是否领会了《蒙面歌王》的精神?在我看来,这个真没有。原因很复杂吧,“地大物博”的好处尽显。总之,中国版的《蒙面歌王》看起来多少有点缺斤短两,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他们对“蒙面歌王”的解读挺让人费解的。“隐藏”“猜”“声音”三合一,成就了这档音乐真人秀。而内地版看起来更像个化装舞会,竞演者都是来参加派对的。面具与服饰只是展现性感与个性的符号,根本不是掩饰身份的战袍。白棱镜面具后的李克勤还需要听声音猜歌者是谁吗?完全不用。面具可有可无,服装发型演唱风格哪一样不是他本人?《红日》的感觉很墙裂。因为他的音乐很有辨识度,若不做改变,的确有《我是歌手》的即视感。
就外观而言,其实除了羊驼,其他人都不需要猜,只需要把眼睛贴到电视屏幕上仔细打量他们的脸,然后再百度,核对所猜的歌手名,答案立马揭晓。虽说羊驼是第一集捂得最严实的,在外形上比较成功,连走路的方式都有刻意掩饰,蒙面的诚意值得肯定。遗憾的是,他的演唱技巧最终还是出卖了他,所以就蒙面猜谜这个环节,观众根本不用参与战斗,中国版不攻自破轻松沦陷。
2.猜评团,这应该是实力加偶像的天团,时而表演,时而本真,时而帮助观众猜谜,时而陷观众于不义,让猜谜的观众掉沟里,这样做才能凸显猜审团的重要作用。鸡蛋里挑骨头的话,觉得团成员有点少。而且从第一集来看,猜评团好像很羞涩,气氛不热烈,点评时每个成员的优势之处也不甚明晰。不是术业有专攻吗?听、看、嗅、都应该有顺藤摸瓜的侦探本领才对。
再说一个最让人不舒服的,中国版《蒙面歌王》的猜评团在竞演者表演的时候,大声聒噪,评头论足,这属于课堂违纪吧!并没有尊重电视机前的观众,要知道还有很多观众是要静心欣赏音乐的,想要通过声音辨认歌手身份。录制时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后期完全可以消音对口型然后用的“字幕”呈现。等到表演结束,猜评团再畅所欲言,大谈特谈,一点都不晚呢。当然,如若在录制时已选择了互不干扰,那么为了节目效果后期剪辑成呼应的画面,这个没问题,但在演唱时对猜评团的评论不“消音”,故意做成那样的效果,让人费解也让人不适,这种感受肯定是存在。
3.竞演规则及摘面具的方式,这个真心觉得蹩脚。每一集的PK方式与韩版相同,但到摘面具的环节,开始“原创”,选择胜者“荣耀揭面”的方式,而且每周只有一位歌王揭面,未揭面的歌手继续参加接下来的比赛。听起来蛮有意思的,如果没有看到第一集那么痛的领悟。事实上,第一集里的所有选手都已暴露了身份,实在不明白他们继续戴面具潜伏,要观众做什么反应给他们呢?而且一路PK下去就成了《我是歌手》了,戴不戴面具真的有什么不同吗?
难道是怕观众猜不到?猜不到才叫正常,反而增添了乐趣,增加了竞技的激烈度。另外,韩版设计出挑战失败的歌手摘面具,这其实是一种对观众的“心理补偿”。这样设计特别贴心,两位歌手PK,无论哪一个晋级,观众都有值得期待的,赢了的继续唱,输掉的还可以让观众一睹真容。猜歌手的形式是严肃的,但猜歌手的结果会被音乐淡化掉,至少可以认真地听完歌者的演唱,不用记挂百度谷歌的搜索结果。
事已至此,理解万岁吧!我只能说我大概好像能理解中国版《蒙面歌手》节目组的用心了。我们与韩国的娱乐环境确实不一样,人家的娱乐圈更新换代都是分秒的速度,是日日新,明星是求着上节目,因为他们旨在突破创新节目,只需满足观众的要求,收视率是上帝。我们的明星则一首歌可以吃穿不愁一辈子,当然不一样。所以《蒙面歌手》颠覆原版的“游戏规则”,或许就是为了让受邀而来的歌手过足舞台的瘾。冠军进入半决赛,摘面具后微博粉丝暴涨,等待发力,就不会离开观众的视野,摘面具的没有损失,秀就是这么玩的吧。我的见识是不是太短了!
当然,失败的也不要有损失,他们选择继续PK之路,即便暴露了身份,没问题,还有面具,戴上面具还可以玩掩耳盗铃,只要下期能够继续上台唱歌,依然有曝光率。怎样都是在照顾表演嘉宾的感受,没有哪位表演者觉得失了面子,表演的机会均等。如此,这样的蒙面歌王是不是因小失大呢?!其实,有些“残酷”它就是现实是真相,韩版两集淘汰一批竞演歌手,呈现的恰恰是能让观众走心的视听盛宴。
总之,中国版《蒙面歌王》的精神是什么,我其实没有搞明白。但韩版《蒙面歌王》这档节目它似乎有三个目的:1.场外的观众可以玩猜猜猜游戏,猜出竞演者的身份,但只能从声音上辨识身份,因为他们是歌者,音乐才是他们的生命,因此歌者的“忍者”装扮必须严守。2.竞演者不能暴露自己的身份,形体上要修饰,自己原生的音色亦需要隐藏,这考验歌者的唱功与实力。3.十一二名猜审团成员各尽其责,但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留下最动听的声音并提供尽可能多的线索推动场外的猜谜游戏。另外,歌王保留面具继续悬念,PK失败者摘掉面具一方面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使得猜谜游戏完整了,另一方面也是竞演者展现的自信与坦诚。最重要的是两期换一次“血”,歌王一直流动在新鲜的血液里,可观性飙升。
而且,它的正能量就是帮助竞演者发现TA隐藏的潜能,并突破TA固有的或倦怠了的曲艺风格,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为艺人们提供平台。不管TA是无名小卒,还是过气了的大咖大腕,登上舞台的时刻就是脱胎换骨的时刻,必须焕然一新。面具与密不透风的战衣保证了形式上的神秘,歌者隐藏自己固有的声线、音色、风格,这是竞技规则。
毫无疑问,这种自我展现的过程都是自发的实力PK,作秀就是死路一条,同行不买账,台下观众不买账,评审团不买账,屏幕外的大众更不会买账。没错,这在竞争激烈残酷的韩娱圈,是深入骨髓的生存法则。因为他们知道玩弄嗓音就是玩弄自己的未来,没有实力除了靠潜规则赚外快只能去卖电话卡。有通告才有希望,若没有发挥出最高的歌艺就是错失了一次机会,可能是咸鱼翻身的机会,也可能是重返舞台的机会,还可能是拯救事业与人生的机会。
理由太多,他们珍视歌唱的机会,他们还清楚地知道这个机会只能用真诚去换取,所以,歌者歌唱时,走心了,歌自然动人。或许很多人与我一样,看韩版《蒙面歌王》时,猜谜也不是重点,那些动听的歌曲似乎更值得期待。蝉联10周的歌王金延宇,他带给观众的惊喜就是节目赋予他的“超能力”,穿着肥大的嘻哈裤隐藏了身形也模糊了年龄,从歌剧到摇滚到抒情再到民谣,滤掉他原本清亮的嗓音,挑战各种音色,表达各种真情。最后被PK掉也是因为基本被观众猜出了身份,“蒙面”的意义不大了。我个人超级喜欢他演唱的民谣《恨五百年》。
有关韩版的《蒙面歌王》的感受说这么多,也有私心,我个人很喜欢原版,一直在追。影、视、剧、综艺类节目只要是引进翻拍的,就逃不出被比较的命运,先入为主的眼缘效应对“山寨版”的节目组来说,除了虚心接受没别的心情可表的,先来后到就这么霸道,人之常情四个大字就用在这个时候。它的影响看似不起眼,但对节目的口碑其实是亚历山大的,没来由地喜欢,莫名地讨厌,还没看呢,就能从预告片里找到答案。影视剧集类的,就这么悲催,好坏都不会打眼,鲜少有反转逆袭上诉改判的机会。
综艺类,特别是近年来大行其道的真人秀节目,具备了现代人热衷的各种猎奇元素,与本地水土“相服”了,管它是怎么个山寨法,总能制造出悬念与风波。意外地促使翻拍版“大发”也好,意料中惨遭各种白眼儿也罢,若用心并有所改进了,也不过是开了个头而已。一步一步地向前冲,第三个板凳总会比第一个好,鹿死谁手走着瞧,自立门户好像也不是多难的事儿。
《超级女声》《非诚勿扰》到《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玩得有声有色。再比如早年李艾的《中国超模》到今年张亮的《中国超模》,两者或者没关系或者改头换面了,总之是有了新的生命力。如是,综艺类节目的引进也不都是“零差评”,也不代表万无一失的保险绳系实了。改编翻拍的意义就是一个单项选择,变得更好。如果变得糟糕难看了,无论理想有多远大,都是失败的。
华仔唱,“走到哪里都有人很像你。。。。”这一句透露了某类真爱的情态,把华仔当做情歌里的主人公,我们的眼睛就是隐藏的摄像机,在追踪华仔的爱情故事里,我们可能会看到,他喜欢的女人大概都有某一相通之处,与其情牵的女子除了相似点,也必然都有令他心动的“不同点”。问题是,他接着唱“只是可惜越看就越有距离。。。。。。”这基本宣告了缘起缘灭的遗憾。翻拍版也可能遇到这样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