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话古琴 g20峰会高山流水

作者:刘一辰 来源;刘一辰个人网站

古琴是中国古代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是中国最早的弹弦乐器,称为“国乐之父”。在古时文人心中视为高雅的代表,琴音悠远,高山流水知音流传至今。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的古琴名列其中。

一、古琴是什么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至今依然鸣响在书斋、舞台上的古老乐器。

古琴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了三千余年不曾中断,本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

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战国时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弹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时至今日,古琴音乐依然作为中国音乐的灵魂与精髓,铸刻在美国“旅行者”号太空飞船的镀金唱片里,昼夜不息地回响在茫茫的太空之中,寻觅着宇宙间的“知音”。

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诗经·关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亦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记载。

二、古琴结构及介绍

古琴整体是一扁长形音箱,长约130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5厘米。面板又称琴面,是一块长形木板,表面呈拱形,琴首一端开有穿弦孔,琴尾为椭圆形,在项、腰处两旁有月牙形或呈方折凹人。底板又称琴底,形状与面板相同但不作拱形,是在整块木料下半部挖出琴的腹腔。底板开两个出音孔,称龙池、凤沼,腰中近边处设两个足孔,上安两足,称颂足。面、底板胶合成琴身,在琴首里面粘有舌形木板,构成与琴腹相隔的空间,叫作舌穴。面板背部设音梁,又称项实。琴腹中有两个音柱,称天柱和地柱。弦轴又称琴珍,多为圆形或瓜棱形,中空(穿弦用),琴弦由丝绒绳系住拴绕于琴轸上。琴弦用丝制缠弦。岳山镶嵌于面板首部,也开有穿弦孔。底板上有四个琴脚,琴首部两个叫凫掌,琴尾部两个叫焦尾下贴,起垫平琴身的作用。面板上嵌有十三个螺钿或玉石制作的徽,用以标记音位。



琴面示意图



琴底示意图



琴身之侧面示意图(图片出自《古琴》,浙江人民出版社)

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左右),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365度)。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琴最早是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有颈,有肩,有腰,有尾,有足。

“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又称“临岳”,是琴的最高部分。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沼”。这叫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条硬木条,称为“承露”。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琴头的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自腰以下,称为“琴尾”。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

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琴面上有十三个“琴徽”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和一个闰月。

琴腹内,头部又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音池”,一名“纳音”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沼”。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使发声之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由于琴没有“品”(柱)或“码子”,非常便于灵活弹奏,又具有有效琴弦特别长,琴弦震幅大,余音绵长不绝等特点,所以才有其独特的走手音。

就构造而音,琴的各部分结构十分合理。其体积不大不小,既便于携带,又方正雅致。有心品琴,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

从琴各部分的命名亦可著出琴制之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琴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之别。宫、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后来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称为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征闰月。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征意义实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中国人所重视的和合性。因为礼的作用是为了保障个体,使个性有所发挥,乐以同和,其作用是与群体谐协。礼乐之同时并用可使个体和群体之间能互相调剂,形成人与人之间平和而合理的生活。所以礼乐这两套表面相反的技艺的推行,实为求达到相辅相成的和合性的目的。而从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会秩序、等级的名称来著,可见其制作形制即寓有教化人伦的深意。

演奏时,将琴置于桌上,右手拨弹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古琴的音域为四个八度零两个音。有散音七个、泛音九十一个、按音一百四十七个。演奏技法繁多,右手有托、擘、抹、挑、勾、剔、打、摘、轮、拨刺、撮、滚拂等;左手有吟、猱,绰、注、撞、进复、退复、起等。

古琴表现力特别丰富,运用不同的弹奏手法,可以发挥出很多艺术表现的特色,它的散音(空弦音)嘹亮、浑厚,宏如铜钟;泛音透明如珠,丰富多采,由于音区不同而有异。高音区轻清松脆,有如风中铃铎;中音区明亮铿锵,犹如敲击玉磬。按音发音坚实,也叫“实音”,各音区的音色也不同,低音区浑厚有力,中音区宏实宽润,高音区尖脆纤细。按音中的各种滑音,柔和如歌,也具有深刻细致的表现力。

古琴调式有35种,按五声音阶定弦,音域有四个八度零一个大二度。在弹弦乐器中,古琴是一种较独特的乐器,琴面为指板,没有柱和品。演奏时,将琴横置于桌上,右手投弹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完全依靠琴徽标记(不限定在13个徽位上,很多的音是在徽与徽之间),音准上要求极为严格。

空弦的音高不固定,要根据演奏的乐曲而定,古琴定调复杂,调式有35种之多。琴弦最低的一条空弦音为大字组C音,定弦由第一弦至第七弦依次按五声音阶排列,分别为C、D、F、G、A、c、d。古琴音域宽广,由C—d3,共有四个八度零一个大二度。

三、古琴发展历史

古琴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在古代只叫做琴,近代为区别于其它乐器,才习惯地叫做古琴或七弦琴。古琴有大量的音乐遗传和理论文献,还有几百年以至一千多年前的古代良琴保存到今天。

(一)发展简史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国风》中就提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是两千五百年前编辑成书的,古琴从产生到流行于人民之中并被写到诗里收入《诗经》,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所以,说古琴有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是比较符合历史发展的实际的。

从现有的材料看,开始古琴大约弦数不定。有五弦琴、七弦琴,还有九弦琴、一弦琴等。前不久在湖北出土的战国前期的琴,是十弦。完善的琴应是在西汉以后发展形成的。根据现有文字材料来推断,东汉蔡邕至晋朝嵇康之时,应是古琴乐器走向完善的飞跃时期。

古琴有七条弦,主要定成C 、D、F、G、A、c、d,称为正调。另外还有根据五声音阶关系的其它定弦法和不按五声音阶定弦的数十种定弦法。它是等弦长、一弦多音的无品拨弦乐器,音域有四个八度。古琴的弦很长,每弦有十三个泛音,都很清晰纯美。因此常常用泛音演奏一个完整的乐段。

由于古琴整个琴身就是一个共鸣箱,面板就是指板,出音孔开在琴的背面,所以古琴的音色就非常独特。它含蓄、深沉而音韵悠长。

古琴比钟、磬、笙等产生得晚,与瑟同时期。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对它的表现力就已经尊崇到了神话的程度。例如先秦著作《韩非子》曾记述了春秋时期琴家师旷弹琴引来玄鹤合鸣舞蹈的事迹。历代都有以琴为中心的动人故事、传说。

两千多年来,出现过许多伟大的琴家。春秋时期的孔子就是其中之一。他所教授的课程“六艺”中的“乐”,就有弹琴咏唱诗歌的项目。

俞伯牙和钟子期更是许多人所知晓的。伯牙弹琴子期知音的故事,在《吕氏春秋》中有明确的记录。通过这个记载可以看到,最晚在秦代以前,古琴已可以用独奏的形式 ,用纯器乐的手段,来表现人对客观世界的感受,沟通人的思想感情。这也是先秦音乐思想、音乐水平的一个反映。

汉代名琴家不少,而东汉的蔡邕尤为重要。他能作曲,作有《春游》等曲,称为蔡氏五弄,可惜失传。所幸的是,他所撰的《琴操》一书传到了今天。《琴操》记录了四十多首当时弹奏、吟唱的琴曲的曲名和内容。现在保存的一些古琴曲的根源可以在这里找到,实在是音乐史上的重要文献。

晋代的琴家嵇康更为突出。他在政治上有主见,鄙视腐朽的司马氏政权。在文学上和音乐上有创造,写作颇丰。他在被害临刑时,还要来了古琴,最后一次弹奏《广陵散》,成为千古传诵不绝的逸闻奇事,也为我们考察《广陵散》提供了一种重要材料。嵇康所作的《琴赋》向我们展示了琴的艺术所达到的水平,所占的地位,所具有的技巧,所产生的影响,并证明当时的琴已经有了标示泛音和音位的“徽”,是完善的琴了。这是现在所知西汉琴和唐代琴之间有关琴的具体情况的重要材料。

隋代丘明传《幽兰》一曲是现存唯一的一件唐人手抄的文字谱,文字谱是用文字把演奏过程逐一记写下来的古琴专用谱,是世界最早的乐谱。此谱传到日本,被日本视为国宝,清代晚期才有复制本传回我国。

唐代有不少造琴名家,如雷威、雷霄兄弟以及郭亮张越等。从传到今天的唐琴看,工艺、造形、音响,都令人叹服。这个时期能弹琴的诗人、文学家不少,琴家也不少。从不少著名诗人写下的许多描写古琴的诗也可以看出当时琴的水平是高的。然而很可惜的是,当时的琴谱(即收录古琴曲谱的专书),竟然一种也没有留下来。其原因固然主要是因为还没有印刷书籍出现,但不可忽视的是官方典礼排斥古琴,使它未得到很好的发展。再则残唐五代社会动乱,文化被破坏,书籍散失,所幸在史料方面还有宋人记下的宝贵的文字。例如记下了薛易简这位盛唐时期的琴家,并说他曾在宫中供职。僧人颖师更是一位高手,李贺曾有诗赠他。尤其是韩愈的诗,写出颖师所奏的琴曲的深度和难度,反映了颖师高度的艺术造诣。

南宋的不朽琴家郭楚望是非常值得重视的。他一方面有高超的琴艺。培养了造诣甚高的弟子;一方面能创作,并有寄托爱国思想的作品《潇湘水云》传世。再有文学家姜白石,特意创作的琴歌《古怨》,传到今天。这是一首个性鲜明、音乐优美的声乐作品。由于有姜白石自己谱写的古琴指法,可以说比他另外的那些“俗字谱”记下来的创作,对其原貌的探求要容易些,所以也很可贵。

元代耶楚材是一个极爱古琴的人。他记下了一位琴艺很高的琴家:姓苗,号栖岩老人。栖岩老人对《广陵散》的演奏使耶律楚材惊服。

明代古琴有很大发展。朱权虽是一个藩王(朱元璋第十七子),却对古琴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他主持撰辑了《神奇秘谱》(1425年刊行),为我们保存了音乐史中的至宝。这是现存最早的一部琴谱。它所收的四十多首器乐化琴曲,多是唐宋以前的珍品。就其历史价值来说,是有特殊意义的,因为现在世界上,这些是最古的器乐曲了。声乐派(琴歌派)的代表扬抡所著《伯牙心法》(1609年前刊印)收了大量的琴歌。琴歌派一直与器乐派琴曲并存,并且有许多珍品。

清代琴艺由兴盛而走向衰落。《大还阁琴谱》、《五知斋琴谱》中许多明以前的琴曲有了极大的发展,成为更深刻细致的作品了。但到了晚清,则弹琴人减少,演奏曲目日窄,演奏水平高的日少。

近代四川张孔山一系,对《流水》作了较大发展。湖南杨时百撰辑了巨篇的《琴学丛书》,是一部有系统的综合性琴书,并且对《幽兰》、《广陵散》作了突出的研究。

现代琴家中查阜西先生在理论研究和文献整理有突出的贡献,管平湖先生和吴景略先生在演奏方面有突出贡献。

(二)宝贵的遗产—琴曲

在古琴音乐中保存和发展了中华民族黄河长江流域固有文化的宝贵传统。隋唐时期,虽遭外来音乐的强烈冲击,华夏民族自己固有的音乐艺术却在古琴上顽强地延续下来了。

流传到今天的古琴文献中,有140多种琴谱,共收不同传曲传谱上千首。其中有结构宏大的大曲《广陵散》、《胡笳十八拍》等,有精制的小曲《酒狂》、《关山月》等,还有感情浓郁的琴歌《古怨》、《苏武思君》、《阳关三叠》等。现在琴人能演奏的不到百曲,虽然不足全部的十分之一,但比起其它民族乐器的古代曲目来,仍是一大笔财富。

《旧唐书●乐志》讲:“自周隋以来,管弦杂曲将数百曲,多用西凉乐。鼓舞曲多用龟兹乐。其曲度皆时俗所知也。唯弹琴家犹传楚汉旧声及清调、瑟调、蔡邕杂弄。非朝廷郊庙所用,故不载。”如果说《幽兰》有许多特殊的音调反映了隋唐时代西域音乐的影响,则《广陵散》应是“楚汉旧声”未受外来音乐干扰的实例。

在古琴文献中除乐曲而外还有可贵的历史资料和理论遗产。蔡邕《琴操》所记述的琴曲中有的可以反映当时的艺术思想深度和理论深度。例如《琴操》记述的伯牙老师成连先生,把伯牙一个人放在海岛上,让他领略海涛、山林之态,为他海上“移情”的事迹,表明了最晚在汉末已经认识到音乐的思想、生活、技巧三方面的表里关系。成连为伯牙“补”“生活课”,而伯牙在此中又产生灵感,创作了《水仙操》,很发人深思。

唐人薛易简(公元725左右——800左右)在《琴诀》中说古琴音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说明这时对古琴音乐的社会功能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宋人朱长文撰辑的《琴史》记录了他以前的众多琴家的历史材料。其中至少隋、唐、宋三个时代材料是可信的,可以从中看到当时作为艺术的古琴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是很可贵的。

元以后《琴声十六法》:“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淡、中、和、疾、徐。”反映当时对古琴艺术的美学思想,演奏技巧、艺术表现等方面提出的理论。“轻、松、脆、滑”是属于演奏美学方面的,是对音乐的美好,旋律的流畅的追求。“高、洁、清、虚、幽、奇、古、淡”是属于艺术表现方面的,是对风格、意境、韵味、气质几方面提出的概念。“中、和、疾、徐”则是属于演奏技巧的几个基本方面了。明末清初的徐谷共 又进而提出“二十四琴况”,共二十四条。更细致地说明了古琴演奏艺术的诸方面要求(但因为过细,难免有些琐碎):“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

现存的上千首古琴曲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其中主要大约有下面五种类型:

1、表现中华民族气节和人民正义斗争的。 例如《神奇秘谱》中的《广陵散》,是东汉时期古曲,表现了战国时期韩国剑工匠为韩王铸剑,到期未成,被韩王杀害。工匠的儿子聂政长大立志报仇,经过顽强的努力,终于机智地刺死韩王并自杀身死,音乐甚为激昂慷慨。《苏武思君》(应是明代以前的作品),这是一首琴歌,音乐深刻感人,歌词热切有力。李焕之同志将它改为大合唱,取得了国际赞誉。

2、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思想的。 《矣欠乃》(这是明代谱本,也应是明代以前的作品)。表现船夫拉纤的劳动。有拉船的劳动号子音调多次出现,并一次比一次激动。整个音乐忧郁不平,是很有形象很有深度的重要琴曲。在古曲中,这样直接、具体地表现劳动的作品,是罕见的。《渔歌》表现渔夫在大自然中自食其力,勤劳乐观的情感。音乐中有很显然类似唱歌的音调。这一曲虽然在描写渔夫,却是寄托了作者对现实不满、向往遁迹山水生活的心情。 《雉朝飞》是写一个七十岁的牧人,早晨在田野中看见雉鸡成双而飞,感叹自己已是暮年,尚未有妻。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贫苦的劳动人民的生活遭遇。这在很古的时候是一首琴歌,在清代谱本中已经有了器乐曲的《雉朝飞》。

3、表现社会上不同人的遭遇所产生的复杂感情。 《胡笳十八拍》是一首较大型的琴曲,见于《五知斋琴谱》。表现了蔡文姬的苦难:幸存、别子、还乡的悲欢交织的矛盾心情,音乐深刻细致。 《秋塞吟》表现王昭君别离故国远嫁异族的悲凉情感,音乐娓婉细腻很有特色。 《阳关三叠》是在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一诗的基础上发展成一首琴歌的。近些年被改成合唱,影响更广。 《忆故人》是晚清出现的琴曲,表现山中月下,徘徊叹息思念友人。音乐结构完整逻辑性、婉转曲折,非常感人。

4、表现具有哲理性的思想感情活动。 《墨子悲丝》。墨子看到洁白的丝被染成不同颜色,从而感叹人类也是在社会上由纯洁而变成形形色色,产生悲思,这首琴曲含蓄而有深度,令人信服地表达了这种内心活动。《鸥鹭忘机》根据的是一则古代寓言:有一个老人常在海上闲游。日久,海鸥与他接近,相友好。后来他的妻子知道了,要他捉一两只回来。他第二天再去,海鸥再也不理睬他了。乐曲表现的是一种在人们忘却害人的动机时,海鸥悠然无虑、自由飞翔的情绪,同时隐约有惆怅之感,好像孕育着可悲的结局。

5、表现大自然的景物并抒发人的内心感情。 《流水》一曲描绘了水流自山泉至长江大海的种种形态,并表达了人对这壮丽的大自然的赞叹。《平沙落雁》是通过对秋爽天高、水远沙明,雁阵的飞翔、鸣叫、盘旋、降落、起飞的种种描写,造成一幅雅致清秀的图画。使人产生安宁闲适之感。

四、古琴音乐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

1、古琴的音乐发展手法和曲式结构是按照乐曲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发展逻辑而决定的。

由于内容的不同,古琴曲的曲式是多种多样极不相同的。这固然是因为前人没有进行总结,没有根据总结出来的曲式再去创作。但主要还是因为内容的需要决定了所形成的曲式结构。正如小说有风格、笔调的相同,而绝少结构的相同。比如《流水》,是在描写山泉汇成江海的过程中完成乐曲的发展。几次出现的歌唱性旋律,起到对比、联结、承启等作用,并用以表现人的感受:“智者乐水”。乐曲各部分的关系截然不同于欧洲音乐作品根据通行的曲式所建立的各部关系。《潇湘水云》是由云水苍茫的环境中引出人的危亡深忧,又逐步发展到爱国的激昂之情。在结尾情绪转为怅惘并在云水迷蒙中结束的部分也并不是开始部分的再现,不论是音乐材料和形象,都不是前面那一部分的再现。它不是先呈示再展开,然后再现。而几乎是一开始就在展开,直到乐曲结束。这是它自己的内容所需。

2、在艺术表现上,古琴曲常有重要的旋律两次或两次以上的出现,但却不是再现,更不是A、B、A三段体的再现。而是发展关系、是音乐内容的推进。同时,多次出现的旋律也并不就是一般意义上的“主题”。

例如《潇湘水云》的两次“水云声”,是两次把乐曲引向高潮,并不是要强调它而给以再现。两次“水云声”所引出的部分才是重要的,被强调发挥的。《梅花三弄》的两个主要旋律各自出现三次,是音乐的发展。并不是“再现”的效果,也不是“回旋”的作用。因为这三次出现的中间的音乐既不是对比用的插部作用,也不是新的音乐材料的展开,又不是为前后音乐作一个联系。而是与三次出现的主要音调同样重要的一个发展环节。第一个主要音调出现三次以后,才出现第二个主要音调。各主要音调之间的音乐有一部分也有主题性质,另外几部分也不是插部性质。这样就构成了这一曲的独自的结构。《忆故人》有一个很形象的音调,多次出现,印象深,有独立性,但结构很小,音型单纯,与前后音乐界线分明,所以并不是主题。它在此曲中很重要,它是对于可称为主题的部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古琴音乐的发展手法也很丰富,并且有它独特之处。

例如它的扩充、模进、变奏等关系,是由思想感情支配产生出来的。所以其结果是前后连成一体,贯成一气,给人以一气呵成自然推进之感。而无雕凿痕迹。有的两个成为对比鲜明的形象都是由一个基本材料变成的,《梅花三弄》的两个主题就是这样。

4、古琴曲的一些过渡段落、连接部分不只是为了过渡和连接,而是有它重要的推动乐曲发展的作用,有它独立的生动形象。

如《潇湘水云》的“水云声”,《梅花三弄》的三次泛音乐段之间,“第二主题”之外的音乐,《忆故人》中多次出现的“放合”音型等等。

5、强弱是音乐的重要因素。

古琴音乐除强弱之外还有虚实。这就比只有强弱的表现更细致、更鲜明。大约也正因为虚实的运用,使古琴曲方整的乐句和规矩的节拍成为次要的形式。而变化拍子的普遍和自然地配合内容、感受情需要,成为主要的形式,是古琴音乐的传统。是最基本和普遍的。

6、滑音在古琴艺术表现上是一个极为重要也极有特点的方法。

滑音,不是一般的装饰,不是一种过渡,不是一个经过音。而是强调地表现音乐内容、思想感情,以及风格、气质的重要方式。它的表现使音乐如同歌唱,如同倾述,有浓厚的语气感。这也是古琴音乐表现上极为普遍和突出的。

五、琴歌与琴曲

(一)琴歌

琴歌是为专门用琴伴奏而写的声乐曲,是古琴音乐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歌诗。琴歌的艺述形式和风格与戏曲、民歌、说唱,有鲜明的不同点,完全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琴歌中有不少作品甚为完整、深刻、富于感染力。如宋代的《古怨》、元代的《黄莺吟》、明代的《苏武思君》、《渔樵问答》、清代的《阳关三叠》等。有的还由琴歌发展为器乐曲,如《胡笳十八拍》、《渔樵问答》等。

明代有很大一批琴人是每弹必唱、必声乐琴曲为崇尚的琴歌派。似乎琴歌派到了明代是一个最盛时期,明代这一派的琴谱之多和影响之广都表明了这一点。在全部古琴音乐遗产中,琴歌的数量占了近一半,是应当重视的。

(二)十大古琴曲

1.秋水

2.佩兰

3.流水

4.平沙落雁

5.潇湘水云

6.高山

7.梅花三弄

8.广陵散

9.醉渔唱晚

10.渔樵问答

(三)其他著名古琴曲

酒狂

普庵咒

胡笳十八拍

汉宫秋月

长门怨

阳春

白雪

长清

离骚

龙翔操

梧叶舞秋风

墨子悲丝

孔子读易

秋塞吟

雉朝飞

孤馆遇神

凤求凰

关山月

阳关三叠

秋江夜泊

捣衣

(四)古琴考级曲目

一级: 古琴吟、湘妃怨、凤求凰、慨古吟、陋室铭、兰花花、小白菜

二级: 双鹤听泉、良宵引、清夜吟、极乐吟、秋风词、拉纤歌

三级: 玉楼春晓、精忠词、泣颜回、风雷引、秋江夜泊、飞鸣吟、阳关三叠、春晓吟、满江红、映山红、小草

四级: 石上流泉、神人畅、酒狂、韦编三绝、孔子读易、归去来辞、秋夜长、渴望、信天游

五级: 鸥鹭忘机、楚歌、关山月、高山、洞庭秋思、释谈章(普庵咒)、文王操、碧涧流泉、岳阳三醉、采茶调、浏阳河、茉莉花

六级: 梧叶舞秋风、庄周梦蝶、长清、沧海龙吟、平沙落雁、获麟操、山居吟、黄云秋塞、醉渔唱晚、双乙反调

七级: 忆故人、长门怨、龙朔操、佩兰、天风环佩、白雪、列子御风、风云际会、春江花月夜、山水情

八级: 流水、渔樵问答、梅花三弄、欸乃、雉朝飞、渔歌、汉宫秋月、孤馆遇神、瑶族舞曲

九级: 离骚、捣衣、龙翔操、乌夜啼、秋塞吟、水仙操、墨子悲丝、阳春、大胡笳、楼兰散

十级: 潇湘水云、樵歌、广陵散、秋、胡笳十八拍、幽兰、梅园吟、三峡船歌、江雪

六、减字谱

为提高记谱效率,晚唐时出现了简化文字谱的减字谱。相传为唐代曹柔根据文字谱简化、缩写而成。这种谱式主要只记指法动作和弦序、徽位而不记音高和节奏,所以属于指法谱。

唐代出现的减字谱是在文字谱的准备之下改进形成的,这种记录演奏指法的谱子,是把演奏指法的名称、术语简化成笔画很少的、类似符号的字谱,一直沿用到天。大量的数百年上千年古琴曲正是用它记录流传下来的。

减字谱的每一字块为由汉字减少笔画后组合而成的复合字。一个字块通常可以分为上下两大部分:上半部表示左手指法及徽位,下半部表示弦次及右手指法。

清代《大还阁琴谱》开始采用徽分记谱法,将相临徽间十等分,按音音位记成“几徽几分”,提高了音位准确度。减字谱在传统琴谱中广泛采用,并沿用至今。

七、古琴学派的基本情况

(一)盛时古琴派介绍

琴派是具有共同艺术风格的琴人所形成的流派。称“琴派”始自明末虞山派和清代的广陵派。各个琴派之间差别主要决定于地区、师承和传谱等条件。同一地区的琴人,经常彼此交流,相互学习,同时又吸收当地民间音乐的影响,从而形成相近的演奏风格,使琴曲亦有特殊的地方色彩。

后世的琴派多以地区划分、命名,虞山派以江苏常熟为中心,广陵派以江苏扬州为中心,都是著名的琴派。吴越地区先后还有:松江派、金陵派、吴派等;其他地区有:中州派,闽派、岭南派、川派、九嶷派、诸城派等。

浙派:南宋著名琴派。奠基者为郭楚望。他的代表作品为《潇湘水云》。经刘志方授与毛敏仲和徐天民。毛、徐两人在杨瓒的主持下编纂《紫霞洞琴谱》。徐天民祖孙四代都是著名的琴家,明代尊之为“徐门正传”。后人称浙派传谱为浙谱。

虞山派:明代琴派。虞山地处江苏常熟,当地有河流名琴川,所以又称“熟派”或“琴川派”。“浙操徐门”中的第三代徐晓山,曾在常熟传琴,致使当地名手辈出,陈爱桐即其中之一。传至严徵,结“琴川琴社”,传谱辑为《松弦馆琴谱》。陈爱桐的另一再传弟子徐上瀛在严氏的基础上加以丰富,添加了快速的《潇湘水云》等曲目,辑有《大还阁琴谱》,并著《溪山琴况》。虞山派在琴界威望很高,本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成立的“今虞琴社”就是纪念该派而命名的。

广陵派:清代著名琴派。江苏扬州古称广陵,以此地为中心形成的琴派为广陵派。最初由徐常遇在虞山派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其子二子继承家学,晋京献艺,一时争传“江南二徐”。所辑《澄鉴堂琴谱》为本派最早谱集。继起者徐祺吸收名地名曲加工整理,编成《五知斋琴谱》,为近代流传最广的谱集。此后,名手荟萃扬州,吴虹又在此基础上编纂《自远堂琴谱》,也是很有影响的琴谱。太平天国以后,该派还陆续出版了《蕉庵琴谱》、《枯木禅琴谱》等,其影响一直及于当代。

川派:又称蜀山古琴派,简称蜀派。蜀山派(川派)源远流长,至少有2000年历史的古琴派,是当今中国最具代表性、流传最广泛、内容最丰富的一支古琴流派。汉代蜀山琴派名家有:司马相如、扬雄、诸葛亮、姜维等。近代川派的知名琴家有:张孔山、杨紫东、李子昭、吴浸阳、龙琴舫等人。《天闻阁琴谱》和《沙堰琴编》收有川派作品,其中以《流水》和《醉渔唱晚》等曲最为流行。我国著名川派古琴演奏家、教育家顾梅羹,以毕生的精力贡献给古琴艺术之发掘、整理、研究、演奏诸多方面的工作成绩卓著。将减字谱翻译成简谱配在减字谱下,又完成了三十余万字的《琴学备要》一书的修改整理工作。据悉,为保护蜀山派(川派)古琴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将建立蜀山派(川派)古琴基地,专门展示蜀山派(川派)古琴、培养古琴人才。

闽派:近代琴派。祝凤喈为代表。著有《与古斋琴谱》继其学者有张鹤,编有《琴学入门》,陈世骥,编有《琴学初津》。

岭南派:广东琴派。源于道光年间的黄景星。他继承先人的《古冈遗谱》,又向香山何洛书学会十余曲。辑五十首为《悟雪山房琴谱》。近人郑健侯传其学。

诸诚派:近代琴派。山东诸诚王溥长、王作祯、王露,祖孙三代以虞山派为基础,另有王冷泉和他的学生王宾鲁以金陵派为基础。两者汇流,又结合当地民间音乐风格,形成具有山东地方风格的诸诚派。辑有:《桐荫山馆琴谱》、《梅庵琴谱》。代表曲目《长门怨》、《关山月》都是现代流行琴曲。

(二)现时古琴派发展情况

1、浙派

派 名:浙派、浙谱、浙操

形成时期:南宋末年

创 始 人:郭沔(楚望)

主要风格:流畅清和。

代表人物:郭楚望、毛敏仲、徐天民、徐秋山、徐梦吉、徐仲和等

代表琴曲:《潇湘水云》、《渔歌》、《樵歌》、《胡笳十八拍》等

重要琴著:《琴操谱》(郭楚望)、《琴述》(袁桶)、《霞外琴谱》(金汝励)、《琴学名言》(徐梦吉)、《梅雪窝删润琴谱》(徐仲和)、《梧岗琴谱》(黄献)、《杏庄太音续谱》(萧鸾)等。
高山流水话古琴 g20峰会高山流水

2、虞山派

派 名:虞山派、熟派

形成时期:明末

创 始 人:严征(天池)

主要风格:清微淡远,中正广和。

代表人物:严天池、徐上瀛、吴景略等

代表琴曲:《秋江夜泊》、《良宵引》、《潇湘水云》等 重要琴著:《松弦馆琴谱》(严天池)、《大还阁琴谱》(徐上瀛)等。

3、广陵派

派 名:广陵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人:徐常遇等

主要风格:中正、跌宕、自由、悠远。

代表人物:徐常遇、徐祜、徐祺、吴灴、秦维翰、释空尘、孙绍 陶、张子谦、刘少椿等

代表琴曲:《龙翔操》、《梅花三弄》、《平沙落雁》、《潇湘水云》、《广陵散》等

重要琴著:《澄鉴堂琴谱》(徐常遇)、《五知斋琴谱》(徐祺)、《自远堂琴谱》(吴灴)、《蕉庵琴谱》(秦维翰)、《枯木禅琴谱》(释空尘)等。

4、浦城派

派 名:浦城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祝桐君

主要风格:指法细腻,潇洒脱俗,疾缓有度。

代表人物:祝桐君、许渔樵、张鹤等。

代表琴曲:《渔樵问答》、《平沙落雁》、《阳关三叠》、《石上流泉》等。

重要琴著:《春草堂琴谱》(苏琴山)、《与古斋琴谱》(祝桐君)、《琴学入门》(张鹤)等。

5、蜀派

派 名:川派、蜀派 形成时期:汉代

创 始 人:司马相如 主要风格:峻急奔放,气势宏伟。

代表人物:司马相如、扬雄、诸葛亮、姜维、苏轼、张合修(孔山)、顾玉成、顾隽、顾梅羹、夏一峰、查阜西、喻绍泽等。

代表琴曲:《凤求凰》、《雉朝飞》、《梁父吟》、《当归》、《流水》、《醉渔唱晚》、《孔子读易》、《普安咒》等。

重要琴著:《琴清英》(扬雄)、《琴经》(诸葛亮)、《天闻阁琴谱》(唐松仙)、《百瓶斋琴谱》(顾隽)等。

6、九嶷派

派 名:九嶷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杨宗稷(时百)

主要风格:苍劲坚实,讲究吟猱节奏。

代表人物:杨时百、管平湖等。

代表琴曲:《流水》、《广陵散》、《胡笳十八拍》、《幽兰》等。

重要琴著:《琴学丛书》(杨时百)等。

7、诸城派

派 名:诸城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王溥长、王雩门

主要风格:清和淡远(溥长),绮丽缠绵(雩门)。

代表人物:王溥长、王雩门、王心源、王燕卿、王心葵等。

代表琴曲:《长门怨》、《阳关三叠》、《关山月》等。

重要琴著:《桐荫山馆琴谱》(王溥长)、《琴谱正律》(王雩门)等。

笔者现就学于朱子易先生门下。

8、梅庵派

派 名:梅庵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王宾鲁(燕卿)、徐立孙

主要特点:流畅如歌,绮丽缠绵,吟猱幅度较大。

代表人物:王燕卿、徐立孙、邵大苏、王永昌等。

代表琴曲:《平沙落雁》、《长门怨》、《关山月》、《秋江夜泊》、《捣衣》等。

重要琴著:《龙吟馆琴谱》(毛式郇)、《梅庵琴谱》(徐立孙)等。

9、岭南派

派 名:岭南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黄景星

主要风格:清和淡雅。

代表人物:黄景星、李宝光、郑健侯、杨新伦等

代表琴曲:《碧涧流泉》、《渔樵问答》、《怀古》、《玉树临风》、《鸥鹭忘机》、《乌夜啼》等。

重要琴著:《古冈琴谱》、《悟雪山房琴谱》(黄景星)等。

四大名琴

号钟

“号钟”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之宏亮,犹如钟声激荡,号角长鸣,令人震耳欲聋。传说古代杰出的琴家伯牙曾弹奏过“号钟”琴。后来“号钟”传到齐恒公的手中。齐恒公是齐国的贤明君主,通晓音律。当时,他收藏了许多名琴,但尤其珍爱这个“号钟”琴。他曾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乐,自己则奏“号钟”与之呼应。牛角声声,歌声凄切,“号钟”则奏出悲凉的旋律,使两旁的侍者个个感动得泪流满面。

绕梁

今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语。其语源于《列子》中的一个故事:周朝时,韩国著名女歌手韩娥去齐国,路过雍门时断了钱粮,无奈只得卖唱求食。她那凄婉的歌声在空中回旋,如孤雁长鸣。韩娥离去三天后,其歌声仍缠绕回荡在屋梁之间,令人难以忘怀。

琴以“绕梁”命名,足见此琴音色之特点,必然是余音不断。据说“绕梁”是一位叫华元的人献给楚庄王的礼物,其制作年代不详。楚庄王自从得到“绕梁”以后,整天弹琴作乐,陶醉在琴乐之中。

有一次,楚庄王竟然连续七天不上朝,把国家大事都抛在脑后。王妃樊姬异常焦虑,规劝楚庄王说:“君王,您过于沉沦在音乐中了!过去,夏桀酷爱'妹喜’之瑟,而招致了杀身之祸;纣王误听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现在,君王如此喜爱'绕梁’之琴,七日不临朝,难道也愿意丧失国家和性命吗?”楚庄王闻言陷入了沉思。他无法抗拒“绕梁”的诱惑,只得忍痛割爱,命人用铁如意去捶琴,琴身碎为数段。从此,万人羡慕的名琴“绕梁”绝响了。

绿绮

“绿绮”是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弹奏的一张琴。司马相如原本家境贫寒,徒有四壁,但他的诗赋极有名气。梁王慕名请他作赋,相如写了一篇“如玉赋”相赠。此赋词藻瑰丽,气韵非凡。梁王极为高兴,就以自己收藏的“绿绮”琴回赠。“绿绮”是一张传世名琴,琴内有铭文曰“桐梓合精”,即桐木、梓木结合的精华。相如得“绿绮”,如获珍宝。他精湛的琴艺配上“绿绮”绝妙的音色,使“绿绮”琴名噪一时。后来,“绿绮”就成了古琴的别称。

一次,司马相如访友,豪富卓王孙慕名设宴款待。酒兴正浓时,众人说:“听说您'绿绮’弹得极好,请操一曲,让我辈一饱耳福。”相如早就听说卓王孙的女儿文君,才华出众,精通琴艺,而且对他极为仰慕。司马相如就弹起琴歌《凤求凰》向她求爱。文君听琴后,理解了琴曲的含意,不由脸红耳热,心驰神往。她倾心相如的文才,为酬“知音之遇”,便夜奔相如住所,缔结良缘。从此,司马相如以琴追求文君,被传为千古佳话。

焦尾

“焦尾”是东汉著名文学家、音乐家蔡邕亲手制作的一张琴。蔡邕在“亡命江海、远迹吴会”时,曾于烈火中抢救出一段尚未烧完、声音异常的梧桐木。他依据木头的长短、形状,制成一张七弦琴,果然声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为“焦尾”。“焦尾”以它悦耳的音色和特有的制法闻名四海。

汉末,蔡邕惨遭杀害后,“焦尾”琴仍完好地保存在皇家内库之中。三百多年后,齐明帝在位时,为了欣赏古琴高手王促雄的超人琴艺,特命人取出存放多年的“焦尾”琴,给王仲雄演奏。王仲雄连续弹奏了五日,并即兴创作了《懊恼曲》献给明帝。到了明朝,昆山人王逢年还收藏着蔡邕制造的“焦尾”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11977.html

更多阅读

G20峰会都有哪些国家参加? g20峰会参加的国家

除了西方七国集团成员即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和加拿大之外,20国集团还包括欧盟、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韩国、阿根廷、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墨西哥、沙特阿拉伯、南非和土耳其。  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

金石:G20峰会的合影耐人寻味

1.这个G20领导人布里斯班峰会合影透露出的信息很重要。东道主是澳大利亚,它与美日是亚太铁三角盟国,其中美国是老大也是澳大利亚宗祖国。那么为什么中美巴等被排在东道主左边,中国又靠着东道主而不是美国,且右边是日德法等最边是俄?合影

g20峰会 气候变化 G20后,中国茶业将迎来“三大变化”

G2O杭州峰会,习近平主席与奥巴马总统在杭州西湖相聚,品茶的照片迅速传遍了朋友圈,大家纷纷对此发表了观点,我欣赏《茶周刊》安明霞主编的一个观点:“习大大的专业,奥巴马的随性。只要喝茶了就是对茶产业的贡献,我们不能苛求每个人喝茶都很

声明:《高山流水话古琴 g20峰会高山流水》为网友缺點诗意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