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之子:红楼随笔续10
《红楼梦》有一个重要的细节,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那就是贾政这个严肃而严厉的人,斥责过贾宝玉、贾环,却从来没有骂过贾兰一句。
最明显的证据有三处:
一是小说第二十二回,写贾府一家大小吃酒猜灯谜:
贾政因不见贾兰,便问:“怎么不见兰哥儿?”地下女人们忙进里间问李氏,李氏起身笑着回道:“他说方才老爷并没叫他去,他不肯来。”女人们回复了贾政,众人都笑说:“天生的牛心古怪!”贾政忙遣贾环和个女人将贾兰唤来,贾母命他在身边坐了,抓果子给他吃,大家说笑取乐。
我曾经在拙文《谁是《红楼梦》中最冷漠的人?》里说过,作为贾政一房的长孙,贾兰因父亲贾珠早死,是受尽冷落和忽视的,这也是小小的他敏感而不肯来的原因,其实是一种无声的抗议。可是,其实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不关心贾兰,这不,他的爷爷贾政就很关心这个小家伙,时时刻刻注意他的存在,顾及他的感受,你看,竟然让贾环亲自去请,而且是忙不迭的,实在是很给面子的。
二是小说第七十五回,写贾府中秋夜宴,贾宝玉、贾环和贾兰都做了诗,而最令贾政欣喜的就是贾兰。贾政对于贾宝玉和贾环的评价是这样的:
贾政看了,亦觉罕异,只见词句中终带着不乐读书之意,遂不悦道:“可见是弟兄了:发言吐意,总属邪派。古人中有'二难’,你两个也可以称'二难’了。就只不是那一个'难’字,却是做'难以教训’'难’字讲才好。哥哥是公然温飞卿自居,如今兄弟又自为曹唐再世了。”说得众人都笑了。
贾政虽然有点半开玩笑,但讥讽的意味是很足的。唯独对贾兰,贾政的反应是这样的:
当下贾兰见奖励宝玉,他便出席,也做一首,呈与贾政看。贾政看了,更觉欣喜。遂并讲与贾母听时,贾母也十分欢喜,也忙令贾政赏他。于是大家归坐,复行起令来。
可见,贾政对于贾兰的评价是最高的。
三是第七十八回写贾政命贾宝玉、贾环和贾兰做诗赞林四娘,对与三人的诗,虽然总体肯定,但评价也是不同的。
对于贾兰的是“稚子口角,也还难为他。”对于贾环的是“倒还不甚大错,终不恳切。”而对于贾宝玉的则是“如此甚好。你念,我写。若不好了,我捶你的肉,谁许你先大言不惭的!”以及“虽说了几句,到底不大恳切。”
我们只要细细对比就会发现,贾政评价最高的,唯一不加以斥责的,还是贾兰,一句“也还难为他”,包含了很多的意思,既有赞赏,还有鼓励,更有怜惜。
所以,综上所述,我们应该看到,在贾政的子孙中,其所独爱者,贾兰也。这是为什么呢?
其一,贾兰的父亲贾珠是最听父母话的乖孩子,爱读书、求上进,早早就成家生子,可惜不到二十岁就病死了,这是贾政心中永远的疼。
其二,贾珠的早死,和贾政的严厉甚至苛刻的教育方式(见拙文《贾宝玉的哥哥贾珠为何早死?》和《从《红楼梦》看中国古代贵族教育》)有关,贾政是有愧疚和亏欠的,因此对贾兰格外关爱。
其三,贾兰其人,秉性气质和死去的父亲贾珠非常相像,爱读书,不惹事,听话,俨然就是一个小时候的翻版贾珠,自然能够得到贾政的喜爱。
其四,无论作为儿子的贾珠和作为孙子的贾兰,都是遗传贾政严谨、刻苦、懂事、听话、爱读书的性格基因最多的,其诗歌也最对贾政的路子,因此,使贾政倍感欣慰,也倍加爱惜。
其五,无论与贾珠相比,还是与贾兰相比,贾宝玉和贾环都显得不够懂事,不爱读书和不够听话,正如贾政所说,两人都有“不乐读书之意”,这方面,两人比贾兰差了一大截。
其六,贾兰无论是为人还是读书都不错,都没怎么让人操心,都比贾宝玉和贾环让人省心。而且诗也做得不错,贾政自然高兴了。
其七,贾兰的上述特质,以及贾宝玉和贾环的失望表现,使贾政预感到将来继承家族大业的很可能就是贾兰。事实也证明贾政的预感是正确的,不管怎样,后来振兴贾府的就是贾兰。
总之,在我看来,正是这些原因,使得贾政抛开贾母和王夫人喜欢的贾宝玉,以及庶子贾环,唯独钟爱和垂怜自己的孙子贾兰,在有意无意之中把贾兰当做了自己事业的接班人来培养。而培养的结果,确实也没有让贾政失望,贾府事败被抄若干年以后,正是他看中的这个小孙子贾兰,重新振兴了贾氏家族(见拙文《贾府后来“中兴”了吗?》)。
林黛玉在贾府就医吃药有何玄机?
小说第二十八回,有一段王夫人和林黛玉、贾宝玉以及薛宝钗等人关于林黛玉就医吃药的谈话,貌似关心,貌似闲聊,其实大有深意大有玄机。
我知道,又有人要说我心理阴暗了,但是,我只能把我感觉到的东西忠实的说出来,至于对于不对,听凭大家自行判断。
为了不引起歧义,还是先看原文吧,好在不长:
二人正说话,见丫头来请吃饭,遂都往前头来了。王夫人见了黛玉,因问道:“大姑娘,你吃那鲍太医的药可好些?”黛玉道:“也不过这么着。老太太还叫我吃王大夫的药呢。”宝玉道:“太太不知道:林妹妹是内症,先天生的弱,所以禁不住一点儿风寒;不过吃两剂煎药,疏散了风寒,还是吃丸药的好。”王夫人道:“前儿大夫说了个丸药的名字,我也忘了。”宝玉道:“我知道那些丸药,不过叫他吃什么人参养荣丸。”王夫人道:“不是。”宝玉又道:“八珍益母丸?左归,右归?再不就是八味地黄丸?”王夫人道:“都不是。我只记得有个'金刚’两个字的。”宝玉拍手笑道:“从来没听见有个什么'金刚丸’!若有了'金刚丸’,自然有'菩萨散’了!”说的满屋里人都笑了。宝钗抿嘴笑道:“想是天王补心丹。”王夫人笑道:“是这个名儿。如今我也糊涂了。”宝玉道:“太太倒不糊涂,都是叫'金刚’'菩萨’支使糊涂了。”王夫人道:“扯你娘的臊!又欠你老子捶你了。”宝玉笑道:“我老子再不为这个捶我。”王夫人又道:“既有这个名儿,明儿就叫人买些来吃。”
表面看,这只是一家子人在一起拉家常。可是,我却看到了其中的“紧张”和“分歧”。
首先,在林黛玉就医问题上,贾母和王夫人是有分歧的。
贾母主张的医生是王大夫,而王夫人主张的医生是鲍太医。关于《红楼梦》里面的医生的姓名,其实是大有讲究的。还记得吗?给秦可卿看病的太医叫张友士,有人认为是“张有事”,意思就是秦可卿要出事了。而被王熙凤买通给尤二姐看病的太医叫胡君荣,其实其姓名就含有这是一个糊涂医生的意思,果然,此君用虎狼之药,非但没保胎,反而把尤二姐腹中一个成形的男孩打了下来。那么,王夫人和贾母各自主张的医生的姓氏有没有意思呢?
我以为有。鲍太医,鲍者,臭鱼也。鲍二家的,其实就有隐喻这个女子放荡不检点的意思,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就有一位勾引方鸿渐的放荡女子,也姓鲍,叫鲍小姐,而且钱先生明确说出来为什么此女姓鲍的原因,就是以鲍鱼之腥臭喻之,显然是继承了曹雪芹先生的笔法。也因此,我觉得这位鲍太医不怎么样,而且很可能水平很臭。其治疗效果正如林黛玉自己所说“也不过这么着”。而这位鲍太医,就是王夫人为林黛玉请的。
就因为鲍太医的治疗效果不好,被贾母否定了,叫林黛玉还是继续让王大夫看病。这说明三点:
1. 早先,贾母为林黛玉请的医生是王大夫;
2. 后来,王夫人给辞了,改请鲍太医;
3. 鲍太医治疗效果不好,又被贾母否决了,仍请王太医来看。
其次,吃的药也不一样。
大家还记得吗?小说第三回林黛玉初到贾府就说了,她从小就吃“人参养荣丸”呢,贾母立马表示了支持。而鲍太医呢?让林黛玉改吃“天王补心丹”。关于这两种药,其实也是有含义的。
所谓“人参养荣丸”者,“人生养荣丸”也。贾母让林黛玉吃“人参养荣丸”已经再明显不过的表现出了她对于林黛玉未来的安排,让林黛玉和贾宝玉成亲,让林黛玉成为未来贾府的女主人,于是,那位贾母钦点的支持黛玉吃人参养荣玩的王大夫为何姓“王”也就再清楚不过了。
而“天王补心丹”呢?在拙文《王夫人是如何“挤兑”林黛玉的?》和《贾母王夫人关于贾宝玉婚姻的争斗》里我曾经说过,“多心”、“小性”这个名号,就是王夫人和薛姨妈为林黛玉安上的,是为了破坏林黛玉的声誉的,而且,实施得非常成功,不仅贾府上下,就连贾宝玉和林黛玉都认为和自认是“多心”的。可是,所谓的“多心”,我已经在拙文《林黛玉果真是“小心眼儿”吗?》》里分析过了,其实就是王夫人和薛姨妈及其团伙迫害的结果,因此,你看,王夫人指定的鲍太医为林黛玉开的药是那么的富有针对性和联想性——天王补心丹。言下之意就是林黛玉确实思虑过度,太小心眼了太小性了太多心了。这是多么隐秘的指责呀。
也就是说,支持黛玉吃人参养荣丸的王大夫是要医好黛玉的病,使之成为贾府未来的主人,而支持黛玉吃天王补心丹的鲍太医则是要使黛玉的病非但好不了,而且名声更臭。
第三,而更为可怕的是,即使林黛玉已经说了,贾母已经让她吃王大夫的药了,王夫人仍然要坚持让人去买鲍太医开的天王补心丹来给林黛玉吃,这不是公然和贾母对着干是什么呢?
第四,王夫人假装不在意记不住名字,却偏偏是薛宝钗说出了药的名字,却也是大有深意的呀。这说明王夫人和薛宝钗联系得多紧,即使是林黛玉的就医吃药问题也是和薛宝钗通过气的。
第五,倒相反,只有贾宝玉一个人,试图用嬉笑怒骂、插科打诨的方式来阻止和缓和,他明明白白的说了,林黛玉要吃的是“人参养荣玩”,而不是“天王补心丹”,天王补心丹根本不起什么作用,这是在帮林黛玉和贾母说话呢。而且这个儿子一点即点破了他老娘的心思,假装吃斋念佛,一天到晚金刚菩萨的,其实呢?是借着吃斋念佛来打压不利于自己的人,比如黛玉、比如晴雯、比如金钏(见拙文《王夫人果真是“菩萨心肠”?》)。而且,贾宝玉还明明白白的告诉大家,林黛玉其实没什么大病,不过就是先天体弱而已。这就是在驳斥王夫人等人的夸大其词的关于林黛玉健康的传言呀。
也因此,我不敢说王夫人要用庸医和错药来害林黛玉,因为小说里并没有确切的描写和暗示,但是,王夫人想让林黛玉的身体保持原样不再好转的心思肯定是有的。
大家还记得第六十六回兴儿向尤二姐介绍贾府人的情形吧,说到贾宝玉和林黛玉就说,因为二人年纪小身体不好,所以再等几年,老太太就会为他们做主的,所谓:“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所以还没办呢。”。而我们再看上述第二十八回那段话,也可以看出,贾母虽然不在场,但她对林黛玉的健康状况是很关注的,就连就医用药都亲自过问,为什么?就是盼望靠良医良药赶快使林黛玉的身体好起来,好给她和贾宝玉做主成亲呀。可是,王夫人呢?偏不!
至此,我们又看到了王夫人和贾母在林黛玉问题上的的分歧、紧张以及对抗。
再解林黛玉之《葬花词》
我丝毫不讳言,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我最喜爱的人物,而且是越细读越了解越喜爱;我也丝毫不讳言,我坚持认为林黛玉是上吊自缢而死的,这丝毫不能影响她在我心目中的美好形象;我更丝毫不讳言,《葬花词》是林黛玉写得最美的一首诗,也是隐含着林黛玉命运的巨大秘密的。因此,即便在写下了《《葬花词》隐喻林黛玉之死》和《黛玉葬花有何玄机?》之后,在再次读到《葬花词》的时候,我依然读出了此前没有读出的东西,因此,我只能忠实于自己的感受,写出来。我唯一需要声明的,是朋友们不要认为我故弄玄虚,一个问题分几次写,求点击博眼球,其实不是,真的不是,而是我对于一个问题的理解,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当你读得越深的时候,出现的问题就越多。好了,言归正传吧。
前两次分析《葬花词》,都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今天,就把那未尽之处说出来吧。
关于《葬花词》,我以为有四段句话是值得推敲的。
第一,是: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关于这一段,我已经在《《《葬花词》隐喻林黛玉之死》中分析过了,那就是暗喻林黛玉自缢于树木之上。这里就不多说了。
第二,是: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关于“洒上空枝见血痕”这句话的理解,我同样在《《《葬花词》隐喻林黛玉之死》里论述过了,我以为,依然是暗喻林黛玉自缢枝头的证据。但现在,我要分析的是,把这一段话联系起来分析。请注意“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和“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及“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这三句话,我以为是有着严密的行为逻辑和情节逻辑的。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说的是林黛玉对于自己生存环境的感受,非常严酷,充满了阴谋和算计,关于这点,可见于在下以《“金玉良缘”是场蓄谋已久的阴谋》和《贾母王夫人关于贾宝玉婚姻的争斗》为代表的一系列文章。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和上一句是很呼应的,前一句说“风霜刀剑严相逼”,后一句就有了“阶前闷杀葬花人”。首先“刀剑”和“杀”相对,说明什么?说明林黛玉不是病死的不是气死的,而是被“逼”死的,是被风霜刀剑杀死的。而一个“闷”字也写出了林黛玉临死前的心情,是郁闷是愤懑。我们知道,所谓的风霜刀剑其实指的就是关于林黛玉及其与贾宝玉婚姻的阴谋和算计,这就是说,林黛玉是怎么死的?是被这些阴谋和算计逼得无路可走郁闷而死的。
而“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说明什么?说明林黛玉被逼之后,既不是沉湖而死,也不是忧郁而死,更不是绝食而死和病死的,就是把自己的血洒在美丽的桃花树上,上吊自缢而死的。
第三,是: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一句“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已经说明,林黛玉的葬身之处,不在“天边”而“近在眼前”,就是黛玉葬花之处呀。所谓“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我以为这是曹雪芹老先生出给我们的关于林黛玉葬身之处的谜语呀。
而后一句“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说得就更明显了,请问,如果是花,哪来的“骨”,分明说的就是人呀,“艳骨”就是一个美丽女子的尸骸,就是林黛玉的尸骸,最后被“一抔净土”掩埋了。
第四,是:
“杜鹃无语正黄昏”,这一句,几乎是紧接着“撒上空枝见血痕”的。也就是在暗示着,林黛玉死后,紫鹃就是终生为林黛玉守灵的(见拙文《谁是《红楼梦》最痴情的丫鬟?》)。可怜的黛玉,她这一生,其实最懂她的,还是紫鹃呐。
如此看来,曹雪芹其实已经借林黛玉的诗《葬花词》,采用象征主义的暗喻的方法告诉了我们这位绝世女孩最终的归宿。其实看看这首诗的名字《葬花词》何尝不是如此呢,林黛玉不就是大观园内那朵最美丽的花吗?林黛玉葬花其实暗喻的就是怎样埋葬她自己呀,难怪,她要那样的伤情那样的落泪了。
而那些没有读懂这一层悲怆意思的人们,以此为由指责林黛玉多愁善感甚至无病呻吟,那是多么大的“误读”呀。
《红楼梦》中司棋的出场有何蹊跷?
小说第二十七回,写小红临时被王熙凤抓差,去传话给平儿。待小红来回话时,王熙凤已经到李纨处了。小红不知道,逢人便问。这时,有这样一段描写:
红玉听说撤身去了,回来只见凤姐不在这山坡子上了。因见司棋从山洞里出来,站着系裙子,便赶上来问到:“姐姐,不知道二奶奶往那里去了?”司棋道:“没理论。”
谁都知道,司棋是贾迎春的大丫环,但司棋的真正出场,其实就是这一出。这样的出场,可真是大大的蹊跷。因为这天是交芒种节,大观园的几乎所有人都在青天白日和风畅爽里玩耍,穿红戴绿,好不高兴,这不,宝玉宝钗探春等人就在有说有笑的钓鱼呢。而唯独司棋去钻山洞子,钻山洞子不说,出来了还在系裙子呢。
这是为什么?小解?司棋可是有头有脸的大丫环,况且常住大观园,熟得很,不至于尿急找不到方便处,还大白天的当众系裙子吧。而且,《红楼梦》小说里那么多人物,有谁是以“小解”这样不雅的方式亮相的呢?
那么,到底是为什么呢?
曹雪芹短短数十字,就留下了一个悬念。而这个悬念,却要在第七十一回才有解,那就是:“鸳鸯女无意遇鸳鸯”。
这一回写鸳鸯晚间行走,要小解,不意之间撞见了司棋正和她的相好、表弟潘又安在相会。司棋百般乞求鸳鸯为他们保守秘密。
至此,真相大白矣,却原来,司棋那奇怪的出场,其实是与表弟厮会。而这第七十一回,写的就是这二人日久生情,刚要成其好事,不巧被鸳鸯撞见了。
而至此,我也要告诉大家,这除小红之外,第二个也努力冲破贾府和大观园的束缚,要去主动争取和寻找自己幸福的,就是司棋了。
且看第七十二回,却原来,司棋也早已经动了私情,与表弟好上了:
却说司棋因从小儿和他姑表兄弟一处玩笑,起初时小儿戏言,便都订下将来不娶不嫁;近年大了,彼此又出落得品貌风流。常时司棋回家时,二人眉来眼去,旧情不断,只不能入手。又彼此生怕父母不从,二人便设法,彼此里外买嘱园内老婆子们,留门看道。今日赶乱,方从外进来,初次入港。虽未成双,却也海誓山盟,私传表记,已有无限风情。
而司棋因害怕,再度哀求鸳鸯时的一句话,也表明了她和小红一样是有着基本相同的见解的。司棋是这样说的:“再俗话说:'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宴席。’再过三二年,咱们都是要离这里的。”
这句话,和小红在第二十六回说的话何其相似乃尔也:
小红道:“也犯不着气他们。俗语说的:'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谁守一辈子呢?不过三年五载,各人干各人的去了,那时谁还管谁呢?”
由此,我们找到了这两人勇敢的去掌握自己的命运的相同的动机了。可是,我们要看到,这二人的命运却是如此的不同。
小红和贾芸手帕传情,虽然被薛宝钗偷听了去,却有惊无险,终未酿成悲剧,反而成其为好事。而司棋和潘又安呢?
虽然鸳鸯信守誓言,保守住了秘密。但依然露出了马脚,被查抄了出来,被撵出了大观园。因为,由于她自己的疏忽,她和表弟表情达意的一个秀春囊遗失了,被傻大姐捡到了,而又被邢夫人发现了,交给了王夫人,王夫人以为是王熙凤的,后来证实不是,于是在王善保家的挑唆下开始查抄大观园,一抄之下,把王善保家的外孙女司棋和表弟潘又安的奸情查抄了出来,于是,不仅带来了司棋个人的悲剧,也带来了大观园众姐妹的悲剧,从此,受这件事情的牵连,晴雯被诬陷撵走,入画被撵走,薛宝钗避祸搬出了大观园,大观园由此走向寥落。
在此,我要追问的是:同样是主动追求爱情和幸福,曹雪芹为何厚小红而薄司棋呢?
我以为,原因就是,小红和贾芸的追求是发乎情而止乎礼的,他们注重的是感情交流与精神的共鸣,并没有乱来。而司棋与潘又安呢?却是发乎情而没有止乎礼,情不自禁,干起了那种事情。绣春囊是什么东东?就是绣着男女之间干那种事的图像的香囊呀,和薛蟠所说的春宫图也差不多,这是曹雪芹在隐秘的告诉大家,司棋和她表弟已经偷偷发生性关系了。而这,是为曹雪芹先生所不赞成的。
更何况,这样不负责任的举动,不仅害了自己,而且也带累了大观园的众姐妹,导致了晴雯的惨死,这也是为曹雪芹所不能原谅的。
故而,与曹雪芹对贾芸和小红爱情的赞赏和羡慕相比,曹雪芹对司棋和潘又安的遭遇则只有遗憾和同情了。
《红楼梦》为啥有个妓女叫云儿?
小说第二十八回,写冯紫英做东,请贾宝玉和薛蟠两兄弟喝酒,作陪的有两人,一个是戏子蒋玉菡,另一个则是锦香院的妓女云儿。
这一节,写的就是这几个人行酒令喝酒寻欢的情景。而我们知道,蒋玉菡,后来是做了袭人的老公的,而此间贾宝玉与蒋玉菡因爱慕而互换汗巾,其实就为八十回以后袭人与蒋玉菡的成婚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的。关于这个问题,我以后很快就要专门说到,在这里就这么提一下罢了。
我之所以要说到这层,并不是跑题。而是要告诉大家,曹雪芹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安排那个人出场做什么事说什么话,都是大有讲究的,绝非“废笔”。安排蒋玉菡出场,其实是在暗示袭人八十回以后的命运。因此,接下来的事情,就是要审视一下这位锦香院来的妓女云儿了。曹雪芹安排妓女云儿出场,又是意欲何为呢?
一来,这位妓女妹妹的名字,实在是让人充满了联想。
大家肯定都知道,《红楼梦》里还有一位重要的人物也叫“云儿”,就是史湘云。小说里人物之间的对话,经常把林黛玉叫“颦儿”,把史湘云叫“云儿”。就连贾母也这样叫的。
以曹雪芹的精细,绝对不会一时疏忽而把两个人的名字都叫做“云儿”的,这里面,肯定就有古怪。
二来,这位云儿的性格,和史湘云颇为相像。
且看,贾宝玉主张行令喝酒,薛蟠因为文化水平低,坚决反对:
薛蟠不等说完,先站起来拦道:“我不来,别算我。这竟是玩我呢!”云儿也站起来,推他坐下,笑道:“怕什么?这还亏你天天喝酒呢,难道连我也不及?我回来还说呢。说是了罢,不是了不过罚上几杯,那里就醉死了你?如今一乱令,倒喝十大海,下去斟酒不成?众人都拍手道:“妙!”薛蟠听说无法,只得坐了。
还记得史湘云大块吃鹿肉大碗喝酒的情形吗?那种豪气,是不是和这位云儿的脾气很像呢?
三来,这位云儿,更比蒋玉菡还稀奇,蒋玉菡在以后还要出现,可是这位云儿,在前八十回,就露过这么一回脸儿,属于昙花一现的人物,而这类人物,曹雪芹更加不会不“寄托含义”的。
四来,小说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关于史湘云的判词,只是很含混的讲了八十回以后史湘云的命运是很悲惨潦倒的,并没有讲到是怎样的悲惨,并不像其他人那样具体。比如迎春的被丈夫蹂躏致死,比如探春的远嫁,比如惜春的出家为尼,比如元春的早亡等等。
而至第二十八回,这位锦香院妓女云儿的出现,我以为就是在判词之外,暗示着史湘云的悲惨命运了。
首先,史湘云在八十回以后很可能是沦落风尘,做了妓女的;
其次,贾宝玉在八十回以后与史湘云再度相会,很可能就是在与朋友聚会的类似这种喝花酒的场合。
如此一来,史湘云的大悲剧成矣。
综合种种迹象,史湘云在八十回以后的大致命运应该是这样的:
与卫若兰成婚以后的史湘云是幸福的,夫妻恩爱,但这种幸福却是短暂的,不久,卫若兰暴亡。作为无子的寡妻,因为财产问题,遭到卫氏族人的排挤和迫害。加之,贾府事败,四大家族均受到牵连,无力过问,且史湘云父母早亡,叔叔婶婶刻薄寡恩,可怜的史湘云孤立无援,遭遇到了类似于妙玉(见拙文《《红楼梦》中围绕妙玉有个大阴谋》)的命运,被赶出家门,甚至被卖到烟花柳巷,成为了一名风尘女子。
被关押在狱神庙的贾宝玉,因为实在没什么罪过,被释放,与薛宝钗过着短暂而不幸福的婚姻生活,就是在这时,他在跟朋友的聚会中碰到了已经沦为妓女的史湘云。
如此大波折,在贾宝玉心中激起的波澜是巨大的,这也是促成贾宝玉出家的主要原因之一。
至此,小说为什么在第二十八回冯紫英与贾宝玉、薛蟠的聚会中出现一个妓女云儿的真实意图就清楚了。这是在预示着八十回以后史湘云的命运及其与贾宝玉的再度相遇呀。
虽然是类似的场景,但早已经物是人非,心情迥异,令人喟叹唏嘘。
贾宝玉在袭人的婚事中扮演啥角色?
之前,在文章中曾经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袭人之离开贾府,几乎可以算作是主动的,那一句“好歹留下麝月”的话,并不能证明袭人是被迫离开。其实,即便是主动离开,以袭人之聪明,也是可以扮演成“被迫离开”的。而无论主动离开还是被迫离开,并不代表对贾宝玉没有感情,因此,恋恋不舍之下,言之也善,一句“好歹留下麝月”,也算发自肺腑。
而袭人与蒋玉菡之婚姻,在我看来,依然有贾宝玉同志的一半功劳。为什么这样说呢?且看小说第二十八回,冯紫英做东,请贾宝玉、薛蟠和蒋玉菡喝酒,席间行酒令,蒋玉菡所设之令为“花气袭人知骤暖”,被薛蟠把真相抖落了出来,方知宝玉之丫鬟就有一位叫袭人的,于是蒋玉菡向贾宝玉赔罪。而且,二人惺惺相惜,遂互赠贴身之物汗巾,不想那日,宝玉所系之汗巾,乃袭人之汗巾也。
宝玉酒宴散后回来,袭人看到自己的汗巾不见了,问之,宝玉方想起赠与蒋玉菡的汗巾其实是袭人的,遂赔罪,袭人有些不高兴,也不想要蒋玉菡所赠的茜香国汗巾。可是:
次日天明方醒,只见宝玉笑道:“夜里失了盗也不知道,你瞧瞧裤子上。”袭人低头一看,只见昨日宝玉系的那条汗巾子,系在自己腰里了,便知是宝玉夜里换的,忙一顿就解下来,说道:“我不希罕这行子,趁早儿拿了去。”宝玉见他如此,只得委婉解劝了一回。袭人无法,暂且系上。过后宝玉出去,终久解下来,扔在个空箱子里了,自己又换了一条系着。
我们说,《红楼梦》的精细,几乎已经到了没有一个废字的地步。曹雪芹在这里不惜笔墨的详细写贾宝玉无意之中把袭人的汗巾与蒋玉菡互换,而且夜里亲自为袭人系上的情节绝对不会是无缘无故的,而是有其含义的。
而这种含义,在我看来,就是要表明贾宝玉在蒋玉菡与袭人的一场姻缘中所起到的“穿针引线”的作用。否则,贾宝玉错换就错换了,何以还要费一番心思,在深夜,在袭人睡熟后为袭人换上蒋玉菡所赠的汗巾呢?这是曹雪芹“有意味”的表达。
我们要知道,汗巾就是系内衣的腰带之类的东西,那已经是相当私密的物件了,如果不是亲密的人,是不能相赠的。正如王熙凤在命令平儿收拾贾琏的东西时说的,汗巾也是当时情人之间的信物。因此,贾宝玉上述反常的举动,实在是说明,袭人与蒋玉菡的姻缘,其实是贾宝玉主动而且是有意促成的。
于是,有了这样的理解之后,我们对于八十回以后袭人的离开以及与蒋玉菡的婚姻,也当不能也不应忽视贾宝玉的作用。
而如果联系到之前袭人母兄本打算赎袭人出去的章节所赋予的“类比”及“反比”的意义(见拙文《袭人的“走”与“留”》),我推断袭人的离开以及与蒋玉菡的婚姻大致应该是这样的:
八十回以后,贾府虽然尚未发展到事败被抄的地步,但衰败的迹象以及越来越重了,加之贾妃之死、贾母之死以及黛玉之死,贾府不仅耗资巨大,无底洞难填,而且已经是山雨欲来。袭人的哥哥花自芳便主动央告贾府要求赎出妹妹花袭人。
此时贾府财政在接连的丧事之后,早已经捉襟见肘,正欲裁撤人手,节约开支。加之黛玉已死,宝玉心如死灰,对于万事皆是无可无不可了。虽然已经和薛宝钗结婚,但却没有过日子的心思。而且,在袭人与薛宝钗带过来的香菱、莺儿之间,因为香菱与黛玉的相似,宝玉似乎更加倾心香菱,略表相思而已。一面是哥哥花自芳的催促,一面是贾府的衰落和宝玉的“无心”,于是,袭人去意已决。而袭人之走,是得到了贾宝玉的支持的,宝玉似乎已经预感到了大祸即将来临,走一个是一个了。于是,在贾府裁撤人手节省开支的时候,袭人的请求,在宝玉的支持下,终于得到了王夫人的允许。临行前,袭人有感于十多年来的感情,留下“好歹留下麝月”的话。
袭人离开之后,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种种机缘,得以和蒋玉菡相见,这其中,又是宝玉从中大力撮合,最终促成了蒋玉菡和袭人的姻缘。
《红楼梦》之查抄大观园预示着什么?
读《红楼梦》的感觉,就好比逛苏州园林,一步一景,曲径通幽。而且,能够积小景而成大景。《红楼梦》的妙处,全在于此。
关于查抄大观园,我之前自以为已经颇有心得。从查抄大观园对于晴雯的迫害,我看出了八十回以后王夫人对于林黛玉的煎逼(见拙文《林黛玉之死王夫人脱不了干系》);从查抄大观园时薛宝钗的避祸,我看出了八十回以后薛宝钗在贾宝玉出家之后的回到娘家(见拙文《查抄大观园暗示薛宝钗最终归宿》)。查抄大观园一节读到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以为,尽矣。
可是,在读到因为司棋的偷情牵引出查抄大观园之后,我忽然发现,之前对于查抄大观园的理解,皮毛矣。
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整个查抄大观园事件的前因后果。
小说第二十七回,司棋奇怪的出场:
红玉听说撤身去了,回来只见凤姐不在这山坡子上了。因见司棋从山洞里出来,站着系裙子,便赶上来问到:“姐姐,不知道二奶奶往那里去了?”司棋道:“没理论。”
关于这次出场,我已经在拙文《红楼梦中司棋的出场有何蹊跷?》里分析过了,实际就是司棋和其表兄潘又安偷情的暗示。
而这条“伏线”,到第七十一、七十二回才解开,鸳鸯夜间在大观园内行走,无意之中发现了司棋和潘又安的幽会以及偷情。司棋苦求鸳鸯为其保密,鸳鸯答应了,而司棋吓病了,潘又安吓跑了。
第七十三回,司棋与潘又安传情的绣春锦囊被傻大姐拾到,被邢夫人发现。
第七十四回,邢夫人将春囊交与王夫人,王夫人震惊,责问王熙凤,王熙凤辩解不是她的,由此,二王开始怀疑大观园有奸情。加之王善保家的挑唆,遂有查抄大观园一事。先查出司棋、入画,后撵走晴雯致其屈死,还使得薛宝钗搬离大观园,大观园从此寥落下去,一蹶不振。
这一整条线索,是相当明晰的。由于司棋的偷情导致大观园被抄。
而且,其中贾探春在查抄大观园时有一段话,是很值得玩味的:
“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说着,不觉流下泪来。
不知道大家读到这句话是什么感觉,我是很震惊的。因为这段话说到了好几个问题:
1.说到了甄家的被抄,所谓:“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
2.预言了贾府的被抄,所谓:“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
3.把查抄大观园和贾府被抄这两件事情联系了起来,所谓:“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也就是说,在这里,曹雪芹是要告诉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查抄大观园是后来贾府被抄的某种象征和预兆呀。
而这样一种预兆,就可以使我们推断出八十回以后贾府被抄的大致情形以及主要人物的命运:
其一,查抄大观园之诱因司棋与潘又安的偷情其实就相当于贾府被抄之诱因秦可卿与贾珍的奸情(见拙文《揭秘“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真相》)。
我们知道,司棋的偷情引发了查抄大观园,其实也就预示着后来秦可卿与贾珍的奸情引发了贾府被抄。
其二,司棋与潘又安的偷情在第二十七回埋下伏笔,恰如秦可卿与贾珍的奸情在第十三回埋下伏笔。
其三,王夫人逼迫晴雯屈死恰如黛玉之被逼而死。
其四,查抄大观园导致薛宝钗避祸搬回薛姨妈那里恰如贾府被抄导致薛宝钗回到娘家。
其五,查抄大观园之王夫人恰如查抄贾府之忠顺亲王也,这里以王夫人之“王”喻忠顺亲王之“王”也。
由是观之,查抄大观园,乃贾府被抄之“大隐喻”、“大象征”、“大暗示”也。查抄大观园,其实就预示着将来贾府的事败被抄之何事抄之何人抄以及被抄的结果。
最后要说的是,这种创作手法,是曹雪芹非常善于运用的一种手法,有些类似于乐曲中的“复调”,因此,我又把这种创作方法称之为“复调式的渐进”,正是在这种渐进中,由喜到悲,由小悲至大悲,最终汇成了《红楼梦》博大的悲剧海洋。查抄大观园预示贾府被抄一例,即是典范。
《红楼梦》那三出戏浓缩了贾府的前世今生?
因为细读,有朋友指责我借一两个字来“抠字眼”,小题大做,过于夸张。可是,我觉得冤,事实就是,曹雪芹的《红楼梦》,真的就精细到了这样的地步。不然,曹雪芹何以“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呢?
这不,我又要讨人嫌似的提出类似的问题了。
小说第二十九回,贾府遵照贾妃的旨意,到清虚观打醮,按照打醮的程序,必须以占卜的方式点戏给菩萨和神看,当然,打醮的人也沾了光看。且看这段描写:
这里贾母和众人上了楼,在正面楼上归坐。凤姐等上了东楼。众丫头等在西楼轮流伺候。一时贾珍上来回道:“神前拈了戏,头一本是《白蛇记》。”贾母便问:“是什么故事?”贾珍道:“汉高祖斩蛇起首的故事。第二本是《满床笏》。”贾母点头道:“倒是第二本?也还罢了。神佛既这样,也只得如此。”又问:“第三本?”贾珍道:“第三本是《南柯梦》。”贾母听了,便不言语。
这段话,貌似随意散漫,其实是曹翁“精心设计”和“精心雕琢”的结果。
其一,所谓《白蛇记》,并不是大家熟知的《白蛇传》,而是历史故事,讲的是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成就功业的故事。而用在这里,是有意思的。隐喻的就是贾府二祖宁荣二公以武将起家浴血奋战,立下不世功业的“发家史”。
其二,所谓《满床笏》,说的是唐朝大将郭子仪建功立业,使整个郭氏家族在当时达到位极人臣的鼎盛,素有“七子八婿”之盛名。这个故事用在这里,说的是贾府自宁荣二公开创以来,声名日隆,直至贾元春封为贵妃,达到顶峰。
其三,所谓《南柯梦》,说的是一个书生做梦,梦到自己当驸马,拜太守,显赫一时,而最终失宠被逐的故事。其意,就是预示着八十回以后贾府的“事败被抄”,走向败落。
很显然,这三出戏,点在这里,是在暗喻贾府从创业到兴盛再到衰败的历程。而且,是向神祈祷之后占卜点出来的,更具有一种“命定”的色彩和“宿命”的感觉。
而贾母对此的反应,也说明,其实这位聪慧的老太太,早已经有所“觉悟”了,只是内心担忧,无能为力罢了。
由此,我们再来反观贾母的爱热闹、爱说笑和爱排场,是否也带有一些“末世狂欢”的悲凉的味道呢?
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姻生活是怎样的?
《红楼梦》由于八十回以后部分的缺失,使得更多的红学研究变成了一种“哥德巴赫猜想”。然而,尽管是猜想,也得猜呀,而且,往往乐趣就在猜想之中。当然,不能是无缘由无根据的猜想。而偏偏,曹雪芹又是语言大家,他非常善于运用象征、暗喻、类比、反比、复调等方式来写作,因此关于八十回以后的内容,往往在前八十回多有提及和暗示。这就更加助长和加剧了关于《红楼梦》猜想的乐趣。
关于贾宝玉和薛宝钗在八十回以后的婚姻生活,几乎是无据可查的,脂砚斋透露得也非常之少。只有第五回判词及红楼曲中透露了贾宝玉和薛宝钗表面上和睦“举案齐眉”的夫妻生活,而实则贾宝玉对逝去的林黛玉念念不忘的生存状态。
可是,这只是一种大致的暗示,具体的,还有什么信息呢?
就在第二十八回,冯紫英请贾宝玉、薛蟠和蒋玉菡喝酒的席间,在贾宝玉的唱词里,我看到了曹雪芹关于八十回以后其婚姻生活的基本状况。还是先看那段唱词吧。
宝玉唱道: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波噎满喉,照不尽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这段唱词,其实是与第五回写宝玉与宝钗感情婚姻的一首红楼曲《终身误》是非常相近的:
[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请看:
1.“忘不了新愁与旧愁”与“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相对应;
2.“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
悠”与“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的相对应;
3.两首词之间,相似于牵挂,以及面对现实的不满,是一以贯之的。
也因此,我以为,贾宝玉在第二十八回所唱的这首词,其实就是第五回红楼曲这首曲子的进一步阐释,说的就是八十回以后贾宝玉在林黛玉死后与薛宝钗婚姻生活的基本状况。而且,透露的信息更为生动。
其一,全首词,写的都是贾宝玉在与薛宝钗结婚以后对林黛玉的思念以及对平庸的无感情的现实生活的厌倦。
其二,其中最关键的一句“咽不下玉粒金波噎满喉,照不尽菱花镜里形容瘦”传达出的信息就更为丰富更为关键了:
首先,“玉粒金波”表面上是说精美的饮食,但其实是暗喻“金玉良缘”的婚姻,说明八十回以后宝玉和宝钗确实结了婚,而且那种婚姻非常平淡,没有感情,只有日常琐碎的吃喝拉撒,令人压抑窒息。
其次,“菱花镜”表面上说的是镜子,其实暗喻的就是婚后跟着薛宝钗过来的香菱。
关于香菱在八十回以后的未来,我曾经在拙文《谁是《红楼梦》最苦命的女子?》和《揭秘薛宝钗的结局》里论述过,香菱由于夏金桂嫁入薛家以后饱受欺凌,就跟薛宝钗来到了大观园,而且从此就跟了薛宝钗,因此,薛宝钗与贾宝玉结婚,实际带了两个人,一个是莺儿,一个就是香菱。为了不引起争论,再重复一下主要证据,第八十回:
当下薛姨妈被宝钗劝进去了,只命人来卖香菱。宝钗笑道:“咱们家只知买人,并不知卖人之说,妈妈可是气糊涂了。倘或叫人听见,岂不笑话?哥哥嫂子嫌他不好,留着我使唤,我正也没人呢。”薛姨妈道:“留下他还是惹气,不如打发了他干净。”宝钗笑道:“他跟着我也是一样,横竖不叫他到前头去。从此,断绝了他那里,也和卖了的一样。”香菱早已跑到薛姨妈跟前,痛哭哀求,不愿出去,情愿跟姑娘。薛姨妈只得罢了。自此,后来香菱果跟随宝钗去了,把前面路径竟自断绝。
一句“他跟着我也是一样,横竖不叫他到前头去。从此,断绝了他那里,也和卖了的一样”以及另一句“自此,后来香菱果跟随宝钗去了,把前面路径竟自断绝”,已经再明白不过的表明,香菱从此以后是跟着薛宝钗过了,而在薛宝钗嫁给贾宝玉后,带香菱过去,也就顺理成章了。而且,我们还要看到,在这段短暂的婚姻生活中,香菱竟成为了贾宝玉第一关心与牵挂之人。为什么?因为香菱最像林黛玉,且与林黛玉最为相契(见拙文《林黛玉和甄英莲为何是好姐妹?》)。
在这里,我们一方面看到了香菱的结局,另一方面,也看到了薛宝钗性格的另一面“侠义”。至于后来,贾宝玉苦闷出家,薛宝钗被迫回到娘家,与薛姨妈一起接受夏金桂的折磨(见拙文《查抄大观园暗示薛宝钗最终归宿》),香菱也就更加难以幸免了,她最终,还是没有逃过夏金桂的魔爪。
因此,贾宝玉在席间唱的这首貌似不经意的词,其实透露出的就是他与薛宝钗婚后生活的大致情况,这其中,既涉及到二人的婚后感情生活,还涉及到另一个重要人物,香菱的命运变迁。
《红楼梦》中香菱之命运究竟如何?
这篇文章,是临时决定写的。原本以为,香菱八十回以后的命运轨迹,无论小说还是我都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可是,依然疑问不断。无奈之下,只得再专门说说这个问题,给大家一个交代。
关于香菱命运的问题,其实小说里的描写是很具体的:
第一,香菱原名甄英莲,乃姑苏乡宦甄士隐之独女,五岁的时候,不慎被拐卖;
第二,至十一二岁时,拐子欲将其转卖,原本卖给乡宦公子冯渊,后又卖给薛蟠,薛蟠与冯渊为此火拼,薛蟠指使手下人打死冯渊,抢走甄英莲,至薛家后,甄英莲改名叫香菱;
第三,薛姨妈看儿子薛蟠确实喜欢香菱,于是给香菱“开了脸”,也就是与薛蟠同了房;
第四,薛蟠是个花花太岁,对香菱玩过一阵就没兴趣了,继续在外面寻花问柳,把香菱抛开在一边;
第五,香菱趁这个机会,与薛宝钗一道搬进大观园居住,开始了她一生之中最美丽的时光;
第六,查抄大观园,薛宝钗为避祸搬出了大观园,香菱随之搬出,回到薛家
更多阅读
帕加尼风之子干掉法拉利599XX成为最速量产跑车之王 帕加尼风之子图片
文/病毒淫枭帕加尼(Pagani)的名声或许不像法拉利(Ferrari)拥有超高人气,不过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两家车厂同样位于意大利超级跑车故乡蒙大纳(Modena)。Pagani不像一些只是昙花一现的跑车厂商,因为它财力雄厚,而且全手工打造的超级跑车,其完工
帕加尼风之子S跑车限量版_车夫Dc 帕加尼风之子视频
帕加尼风之子S跑车限量版帕加尼风之子S跑车限量版,全世界只有40辆。这一辆风之子SRoasdter算得上是最好的。一直是原厂保存着,最近才得到一些改良:·风之子F碳/陶瓷制动器·风之子F完整的车轮·风之子F内饰·风之
风之子:红楼随笔续24
王熙凤弄死尤二姐很过分吗?在很多人看来,王熙凤弄死尤二姐,是件很过分的事情。这样,我先不说到底过分不过分,而是站在王熙凤的角度出发,看看,如果我们是王熙凤,面对当时的形势,应该怎么做吧?首先,当时的形势是任何一个与贾琏有染的女子,都盼着凤
风之子:红楼随笔续16
关于薛宝钗和香菱命运的重要暗示关于薛宝钗和香菱的命运,之前我是有过论述的。核心意思就是,八十回以后,贾宝玉婚后出家,薛宝钗独守空房,而香菱因为躲避夏金桂和薛蟠,薛宝钗出嫁时是和莺儿一起跟了过来的。关于这些分析,很有些不同意见,以为
风之子:红楼随笔续36
811、林黛玉家是《红楼梦》最幸福的家庭前段时间集中说邢夫人及其相关事件,再次被冠与“阴谋论”的帽子。这个帽子其实我早戴过了,我论述贾母和王夫人关于宝黛钗婚姻争斗的时候,分析金玉良缘阴谋的时候就荣幸的获得过这一称号。那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