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女性诗人小档案】
[希腊]萨福 Sappho (約610——580B.C.)
她是一页空白,那就是我们对她所确知的全部。不同时代不同性别不同的心理共同臆造编织出“萨福”的形象,然而正如田晓菲老师所批评的那样,“萨福”和萨福的诗,没有什么关系。惟一需要记住的是:如果没有萨福的诗,“萨福”也就根本不会存在。
[日]小野小町Ono noKomachi(834——880)
日本平安时代前期女诗人。《古今和歌集》序文中论及“六歌仙”中的唯一女性。小町任职后宫女官,貌美多情(相传是当世最美的女子),擅长描写爱情,现存诗作几乎均为恋歌,其中咏梦居多。诗风艳丽纤细,感情炽烈真挚。她是传奇人物,晚年据说情景凄惨,沦为老丑乞丐。死后五百年,有四出能剧以她为女主角。
[日]和泉式部IzumiShikibu(約974——1034)
日本平安时代中期女诗人。初为和泉守橘道贞之妻,生一女,不久后入宫内。为人多情风流,诗作感情浓烈,自由奔放,语言简洁明晰,富情色亦富哲理,是日本诗史上重要的女诗人。另著有《和泉式部日记》。
[韓]黃真伊(?——1530)
韩国李朝時期女詩人。別名真娘,京畿道開城人,為進士之女,開城名妓,貌美多才,善詩畫音律墨畫,與宋純等當時文人、碩儒以詩酒交流。她作有大量“時調”與漢詩,可惜流傳下來的只有六首。作品基本上以描寫愛情為主,擅於借助自然現象,巧妙描繪愛情。
[美] 安妮·布雷兹特里特Anne Bradstreet (1612-1672)
美国第一位作品得以发表的女诗人。她出生于英格兰,1630年时随父亲和丈夫来到北美马萨诸塞湾殖民地。诗的风格与同时代的英国诗人John Donne、EdwardTaylor有相似之处。她最著名的诗集是《第十位缪斯》(The Tenth Muse Lately Sprung up inAmerica,1650),这也是她生前出版的唯一诗集。一般认为,她最优秀的诗作,主要收录于她去世后由罗杰斯选编的《布雷兹特里特诗集》(Several Poems 1678)。
[墨西哥]修女胡安娜Sor Juana Ines dela(1651——1695)
墨西哥女詩人。她自小便有強烈的求知慾,大量閱讀外祖父的豐富藏書;十五歲因才貌受賞識,被延攬入宮,擔任侯爵夫人的侍從女官;十六歲入修道院,潛心研讀、寫作,並且從事科學研究,該修道院成為當時名流雅士聚集的文化交流中心。胡安娜一生創作頗豐,有科學與神學論著、詩歌、散文、戲劇,其中以詩歌最受推崇,享有“第十個繆斯”的美譽。她的詩風多樣,有自由詩、抒情詩、敘事詩、民謠等等。《以淚水的修辭學化解疑懼》是她十分著名的愛情詩。
[日]千代尼Chiyo-ni(1703——1775)
又稱加賀之千代,被許多人認為是日本最重要的俳句女詩人。她是俳圣芭蕉的再傳弟子,在俳句幾乎是男性作者天下的那個年代,為女性創作者占據了一席之地。她能詩能畫,相貌絕美(在許多人筆下都被贊美過)。詩歌晶瑩澄澈,感覺鮮明,創作生活非常活絡,常與當世詩人和武士相來往。
[美]菲利斯·惠特利 PhillisWheatley(1754-1784)
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出版诗集的黑人女诗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被评论界有意忽视。早先作为奴隶来带波士顿,13岁时就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770年发表的《胡塞先生和棺木》(On Messrs Hussey and Coffin)为她赢得了声誉。1773年,她的诗集《各种题材的诗歌集》(Poems on VariousSubjects)出版。1774年获得自由后,却仍在贫困中挣扎,贫病交加中去世,年仅31岁。
[英]伊丽莎白•勃朗宁夫人 ElizabethBrowning(1806-1861)
十九世纪英国著名女诗人。从小就酷爱文学,尤其是古希腊文学,年轻时就自行翻译了埃斯库罗斯的悲剧等。她生长于乡间,生性活泼。然而十五岁时,不幸骑马跌损了脊椎。从此,下肢瘫痪达24年。在她39岁那年,结识了小她6岁的诗人罗伯特•勃朗宁。她主要的作品有《天使及其它诗歌》(The Serap hair and Other Poems, 1838),《诗集》(Poems, 1844),《葡萄牙十四行诗集》(Sonnets fromPortugue, 1850), 《大会前的诗歌》(Poems Before Congress, 1860), 《奥罗拉•利》(Auror a Leigh, 1857)《逃跑的奴隶》(The Runaway Slave at Pilgrim’s Poiny,1846)等。《葡萄牙十四行诗集》获得的赞誉较多,主要是献给丈夫的恋歌,展现其内心深处的痛苦、挣扎、感激与爱,语言优美,格律严谨,感情真挚,才气横溢,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的珍品。
[英]艾米莉·勃朗特 Emily Bronte(1818~1848)
夏洛蒂·勃朗特之妹,安妮·勃朗特之姐。出生于贫苦的牧师之家,曾在生活条件恶劣的寄宿学校求学,也曾随姐姐去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学习法语、德语和法国文学,准备将来自办学校,但未如愿。艾米莉性格内向,娴静文雅,从童年时代起就酷爱写诗。1846年,她们三姐妹曾自费出过一本诗集。《呼啸山庄》是她唯一的一部小说,除此外她还创作了193首诗,被认为是英国一位天才的女作家。
[英]克里斯蒂娜·乔治娜·罗塞蒂Christina GeorgiaRossti(1830-1894)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著名女诗人。宗教情结贯穿她的一生。代表作品有《小妖精的集市》、《王子的历程》、《歌》等。周瓒女士曾于《翼》翻译了她的作品。
[美]艾米莉·狄金森 Emily Dickinson(1830-1886)
美國女詩人。生前從未發表過任何詩作,死後留下了無數詩作,直到1955年,她的詩集才問世。雖然出身于父權至上的保守家庭,但卻悄悄地構筑自己的世界,反叛的精神在詩歌中依稀可見。她的文體簡潔有力,感情坦率強烈,雖然題材多圍繞她的生存環境,但敏銳的視角使她能夠從日常中創造耐人尋味的意涵。她終身未嫁,但據說曾愛過兩名男子,由於大半生過著幾近隱世的生活,因此她的私生活永遠成為一個謎。
[英]夏洛特·繆 Charlotte Mew (1869-1928)
[法]卡特琳·波兹 Catherine Pozzi (1882-1934)
1927年起开始发表诗作,但直到她去世很久之后,经人整理才在1959年出版了她的《诗歌集》。其诗采用6世纪古典形式,所写多是优美的宗教诗篇,甚至带有神秘主义色彩。
[俄]吉皮乌斯/吉比乌斯(З .Н .Гиппиус,1869—1945)
俄罗斯“白银时代”最具个性、最富宗教感的女诗人之一,1888年发表最初的诗作,很快就成为俄国象征派运动初期的领袖。她的创作被誉为“有着抒情的现代主义整整十五年的历史”,“仿佛是以浓缩的、有力的语言,借助清晰的、敏感的形象,勾画出了一颗现代心灵的全部体验”。其诗作在展示人类在生命的两极之间彷徨、犹豫、挣扎的浮悬状态的同时,也体现出这位女诗人对存在所抱有的“诗意的永恒渴望”,以及在苦难中咀嚼生活的甜蜜、在绝望中寻觅希望的高傲。
[日]与谢野晶子(AkikoYosano1878~1942)
原名凤晶,笔名凤小舟、凤晶子等,日本女古典诗人、作家、教育家,和平主义者和社会改革家。热情的和歌人。与短歌一起渡过明治•大正•昭和时代。日本现代著名浪漫派女诗人,被称作“歌坛女皇”。
[法]卡特琳•波兹 Catherine Pozzi (1882-1934)
1927年起开始发表诗作,但直到她去世很久之后,经人整理才在1959年出版了她的《诗歌集》。其诗采用6世纪古典形式,所写多是优美的宗教诗篇,甚至带有神秘主义色彩。作品有《最崇高的爱》等。
[美]蒂丝黛尔(SaraTeasdale,1884-1933)
美国20世纪著名诗人。出生于密苏里州的圣路易城,自小成长于传统保守家庭,受到父母过度的保护。她先后进入洛克伍德夫人学校(Mrs. Lockwood’s School)和玛丽大学(MaryInstitute)就读,她在大学时期开始写诗,于1907年发表首篇诗作。1904到1907年间,蒂丝黛尔曾和一群朋友创办了一份颇获好评的文学月刊《陶匠的转轮》(The Potter’sWheel)。她游踪广阔,并多次前往芝加哥,后来成为哈丽叶.孟若(HarrietMonroe)所办《诗刊》的成员,结识不少诗人。诗人林赛曾对她展开热烈追求,但遭拒绝。1914年,蒂丝黛尔嫁给商人菲尔辛格(Ernst Filsinger)。1929年,她与丈夫离婚。1933年,她服用过量的安眠药,死于纽约寓所的浴缸里。
蒂丝黛尔的第一本诗集《给杜斯的十四行诗及其它》(Sonnetsto Duse and Other Poems)于1907年出版,之后陆续出版了《奔流入海的河流》(Rivers to the Sea,1915),《恋歌》(Love Songs,1917),《火焰与阴影》(Flame and Shadow,1920),《月亮的黑暗面》(Dark of the Moon,1926),和《奇异的胜利》(Strange Victory,1933)等诗集。1918年,《恋歌》为她赢得美国诗协会年度诗人奖,以及哥伦比亚大学诗协会奖(这是普立兹诗奖的前身)。
[智利]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密斯特拉尔 Gabriela Mistral (1889——1957)
智利现代著名詩人,也是拉丁美洲唯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女性。原名卢西娅•戈多伊•阿尔卡亚加。十四岁开始发表诗作,因抒情诗《死的十四行》而成名。曾任中学校长,后进入外交界,在智利駐外使館中擔任要職。1945年,“因为她那富于强烈感情的的抒情诗歌,使她的名字成为整个拉丁美洲的理想的象征”而获诺贝尔文学奖。著有诗集《荒蕪》等。主要作品有:《绝望》、《柔情》、《带刺的树》、《压榨机》等。
[俄]安娜·阿赫玛托娃Anna Akhmatova(1889——1966)
俄国女诗人。本性葛连柯,父亲坚决反对她從事文學,不許她以家族姓氏發表作品,於是她以韃靼族外祖母的姓氏阿赫瑪托娃為筆名。她于1910年和詩人兼批評家古米廖夫結婚,前兩本詩集《黃昏》和《念珠》引起詩壇注意。
[俄]茨维塔耶娃MarinaTsvetayeva(1892——1941)
與阿赫瑪托娃并為二十世紀最杰出的兩位俄國女詩人。她出生於莫斯科,母親為鋼琴家,父親為藝術史教授,并創立了當今的普希金美術館。她十八歲出版第一本詩集,十九歲嫁給同輩詩人艾弗隆。俄國大革命爆發后,她經歷了一系列的動亂與殘暴,1941年時上吊自殺。
(芬兰)艾迪特.索德格朗Edith Södergran(1892——1923)
六十三年前,艾迪特.索德格朗在芬兰东部一个偏僻的村庄默默地死去。她短暂的一生充满了苦难:她所经历战争尽在咫尺,饥饿仍在威胁着人们;出版的四本薄薄的诗集遭到批评家和读者们的嘲笑和冷遇,她的朋友和拥护者屈指可数。她死于肺结核和营养不良,年近三十一岁。
而时间证明了她存在的价值:许多和她同时代的诗人渐渐隐退,她却从历史的迷雾中放射出异彩。她的诗歌几乎家喻户晓,被传诵,被谱曲,被收入各种选本,被译成多种文字,芬兰还专门成立了索德格朗研究会。她作为北欧现代主义诗歌的开拓者,被载入文学史册。她的名字常常和美国著名的女诗人狄金森、俄国著名的女诗人阿赫玛托娃等人相提并论。
[美] Edna St. VincentMillay (1892——1950)
美国抒情诗人,也是第一位获得普利策诗歌奖的女性。最出名的诗作莫过于那首《First Fig》。
[法]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Yourcenar, Marguerite(1903-1987)
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和翻译家。诗集有《幻想的乐园》《众神未死》等。中国已出版了她的诗集《火/一弹解千愁》。
[美]伊丽莎白·毕肖普Elizabeth Bishop(1911——1979)
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伍斯特,晚年人任教于哈佛大学,曾获普利策奖和全国图书奖。她的诗歌以梦幻般的敏捷和丰富的想象力著称,注重精确的观察和细节描写,长于铺叙。无论是一种生物、一处风景还是日常生活,她都有独到的发现。在平凡琐事中进行超现实的探索,使真实世界变得不真实,从而取得意味深长寓言般的效果。帕斯称之为“幻想的现实主义”。代表作品有《鱼》、《在候诊室》、《一门艺术》《人蛾》等。中国大陆已出版其诗集,但翻译质量较差。蔡天新另著有关于她的文集《北方南方:与伊丽莎白·毕肖普同行》。
[德]希尔德·多敏 Hilde Domin (1912-)
犹太血统的德国女诗人,纳粹时期流亡于欧美各国,诗歌体现了人类永恒的流浪命运。著有《只有一朵玫瑰在支撑》-1959,《此地》-1964,《石窟绘画》-1968,《我要你》-1970,小说《第二天堂》-1968,等,她的诗歌在优美独特的意象中有一丝忧伤流动。
[羅馬尼亞] 伊莎諾絲MagdaIsanos(1916——1944)
羅馬尼亞女詩人。她罹患肺結核,飽受病痛之苦。她的早逝是詩壇的一大損失,詩集多在死後才出版,如《山脈的天空》(1945)、《光的國度》(1946)以及《詩集》(1948)等等。
[波兰]辛波絲卡Wislawa Szymborska(1923——)
波兰女詩人,當代詩壇的一個異數。出生於波蘭西部小鎮布寧,八歲時移居克拉科夫,至今仍居住在這個南方大城。她的詩作嚴謹,在波蘭擁有十分廣大的讀者群。詩集《巨大的數目》第一刷一萬本在一周內即售完。1996年獲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詩作有《一见钟情》、《呼唤雪人》等。
[羅馬尼亞]尼娜·凱瑟(尼娜·卡西安) Nina Cassian (1924——)
不僅是一位知名詩人,同時也是散文作家、童書作家,作曲家以及翻譯家。十五歲時出版第一本詩集,作品具有明顯的超現實主義色彩。詩作有《年輕的吸血鬼》《歌唱與吠叫》等。
[奥地利]英博珂·芭赫曼 (1926——1973)
生于奥地利克拉根富尔特。1948年至1949年发表第一批诗作。1956年出版诗集《大熊星座的召唤》。
[英]伊丽莎白·詹宁斯(ElizabethJennings,1926-2001)
英国当代著名女诗人。1926年出生于林肯郡,六岁时随父母迁居牛津,之后在牛津度过一生。从牛津圣安妮学院毕业后,曾就职于广告业和牛津市图书馆,后专事写作。上世纪中期与菲利普·拉金、金斯利·艾米斯、汤姆·冈等诗人一道成为战后英国著名诗歌流派“运动派”主要成员,为上世纪英国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詹宁斯一生多产,曾出版诗集20多部,主要作品有:《打量的方式》(1956)(此书曾获萨姆塞特·毛姆奖),《世界的感觉》(1958)、《生死之歌》(1961)、《痊愈》(1964)、《精神里有山脉》(1966)、《关系》(1972)、《优雅时刻》(1980)、《新诗全集1953-2001》(2002)及评论文集《每一个变化的形态》等。曾获W.H.史密斯文学奖(1987)及C.B.E奖。2001年在牛津去世。
[美]安妮·塞克斯顿 Anne Sexton (1928-1974)
1928年出生在马萨诸塞州。一生大部分生活在Boston附近。1967年因诗集《生存或者毁灭》获得普利策奖。被誉为“用她伟大的深刻的思想完成她的诗作,至今仍然鼓励着我们……她在美国诗坛留下了独特的声音。”1974年自杀身亡。安妮·塞克斯顿是现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之一,美国著名自白派诗人。生前曾患有精神病,诗歌创作于她是一种治疗和复活。她的诗作敏锐、坦诚、有力,充满着不可思议的视野和意象。
[美]西尔维娅·普拉斯Sylvia Plath (1932 -1963)
生于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曾就读于斯密斯学院和剑桥大学的纽纳姆学院。1956年和英国诗人特德休斯结婚。1963年因精神失常,于伦敦自杀。诗集《巨人》(1960)和《阿丽尔》(1965)主要是描写自杀者的反常心理活动,被认为是60年代“自白派”诗歌代表作品之一。另有以维多利亚卢卡斯的笔名发表的小说《钟形的坛子》(1963)也描写自杀者心理状态。
[伊朗]芙露歌·法拉赫(1935-1967)
芙露歌•法拉赫扎德被认为是伊朗现当代最优秀的两三位女诗人之一,英才早逝。她生于1935年,是七个兄弟姐妹中的老三,十五岁中学毕业后进入职业学校读裁缝并学画,十六岁嫁给了大她许多岁的表兄,一年后生了一个儿子,三年后(1954年)分开,儿子由丈夫家抚养。1955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囚徒》,同年九月精神分裂,治疗。1956年出游欧洲九个月,出版第二本诗集《墙》,题献给前夫。1958年出版第三部诗集《叛逆》同时引起赞誉和诋毁,同年和作家与摄影师依卜拉辛•戈尔斯坦的关系闹得满城风雨,只到她死时仍然保持着关系。1962年她拍摄了一部有关麻风病人的纪录片,获得国际大奖和声誉。196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她拍了一个三十分钟的人物专题纪录片。1964年出版第四部诗集《重生》,而她最重要的诗集《让我们对寒季的开始怀有信念》在1965年诗集排印,但一直到死后才出版。1967年2月14日她拜访母亲返回的途中,吉普车躲避对面的卡车,撞墙,抛出车外,头颅受伤致死,年32岁。
[丹麦]英格•克里斯滕森Inger Christensen(1935-2009)
丹麦女诗人。生于1935年1月16日。1962年出版首部诗集《光》(Lys)。此后出版了《草》(Graes,1963)、《它》(Det,1969)、《四月的信》(Brev i April,1979)、《字母表》(Alfabet,1981),以及《蝴蝶谷》(Sommerfugledalen,1991)。在这些作品中,除数学之外,她也从法国作曲家梅西安和美国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的作品中得到灵感。
1994年,瑞典学院向克里斯滕森颁发了有“小诺贝尔”之称的北欧文学奖。此后14年,她几乎年年被看好能更进一步赢得诺贝尔文学奖,但至死未能如愿。
[阿根廷]阿莱杭德娜·皮札尼克 Alejandra Pizarnik(1936-1972)
出生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东欧移民家庭里,由波兰血统。最初学习哲学和文学,后转攻绘画。她的作品蕴含着一种奇特诡秘的想象力,充满幻觉、情欲、冒险、和死亡的诱惑。帕斯认为,她的诗歌是混合了情欲的失眠和冥想的清醒的结晶体。1972年皮扎尼克因吞食过量安眠药而去世,年仅三十六岁,她的死因至今仍是个谜。她和墨西哥女画家弗里达·卡诺堪称“拉美双绝”。蔡天新最先于《美洲译诗文选》中翻译了她的一些诗歌,这位女诗人在美洲文学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在中国却鲜为人知。
[加拿大]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MagarentAtwood (1939——)
诗人、小说家、批评家。出生在渥太华,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其小说被译为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拥有广泛的读者,诗歌尚未在北美以外的国家结集出版。蔡天新的《美洲译诗文选》中收录她的三首诗。翟永明女士似乎非常欣赏这位女诗人。
[科威特]苏阿德·萨巴赫(1942- )
科威特女诗人。出身于萨巴赫王族。1973年毕业于开罗大学,曾留学英国,获博士学位。除诗歌创作外她还是位经济学家、政治活动家。至今已出版有诗集《希望》、《写给你,我的孩子》、《一个女人的悄悄语》、《花与枪的对话》等。所写为自由体新诗,浅白易懂,富于哲理。尤以描述阿拉伯、东方女性心理见长。
[英]帕斯卡·葩蒂 (1953- )
2004年,她被英国的诗歌书社与艺术委员会列为“后新生代诗人”之一。1998年她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一头鹿的心脏》。至今她已出版三本诗集,其中《动物园父亲》(2001)和《女猎人》(2005),都被入选为T.S.艾略特奖的候选名单及《时代文学增刊》的年度推荐书目。周瓒女士在她的博客中有介绍这位女诗人。
[冰島]狄妲Didda(1964——)
冰島女詩人,全名Sigurlaug DiddaJonsdottir。她十幾歲一直到二十幾歲的生活相當坎坷,於是開始寫詩,發表于報刊、雜志等。在1995年時出版了第一本詩集。她同時也為冰島的搖滾樂團撰寫歌詞。她的詩形式自由,多描繪她對生活的實際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