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德古城与桃花名扇系列(载于大河报2009-10-29) 桃花扇电影

“归德古城与桃花名扇系列”之一 侯氏家族:从“戍籍”到名门

2009-10-29 09:06:54 来源:大河报 首席记者姚伟

一枝桃花怒放,粉红花蕊、翠绿桃叶,娇嫩可爱,即便在这初冬的季节,也顿时令人满眼春意。

行走在归德古城的一条小巷中,在一家小文物店的柜台上,我们蓦然看见一把折扇上盛开的桃花。周遭都是大青砖砌出的四合院和走马门楼,方正静穆,色调凝重,那样的氛围,更衬出这把桃花扇的鲜嫩媚艳。

“此扇乃友侯方域与李香君定情之物,香君不畏强暴,血溅情扇,血迹如朵朵桃花,余遂添枝叶以记之。贵州龙友杨文骢画并题。”

扇面的题款表明,这就是那把著名的“桃花扇”。

当然,这扇子是仿制品,你想买几把都中,旁边好多呢。不过说起来,“桃花扇”放这里卖,也是“得其所哉”:那小店“傍”着的四合院,就是《桃花扇》主角之一侯方域的故居。

如今,侯方域的故居是归德古城最重要的景观之一,但来此游览的人,很多不是冲着侯方域本人,而是冲着名列“秦淮八艳”的李香君,冲着跻身“中国十大悲剧”的《桃花扇》。李香君和《桃花扇》实在是太有名、太吸引眼球了,以至于侯方域乃至古城的光芒几乎被遮掩。

近些年来,有学者考证,李香君与桃花扇的最终归宿都在这座归德古城。这种新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引发了诸多的争论,比如李香君到底是终老南京栖霞山,还是来到归德古城的四合院,成了侯家的小媳妇?那把桃花扇,到底是不是实有其物?它是随香君入葬,还是由侯方域后人代代相传,至今仍被秘密珍藏?谜样的历史,纷纭的说法,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

在古城转悠了几天,我们试图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但思路却逐渐超出了这些疑问,从明末那段绝世情缘向上追溯:侯方域如何赢得秦淮美女李香君的如海深情?这位商丘小伙儿为何会身处纠结复杂的明末政坛漩涡?孔尚任的《桃花扇》要“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如此重大的主题,为何偏偏选侯方域作为主角?

这些问题打开了一条“走廊”,让我们的视线穿越时光幕墙,回到300多年前的归德古城。我们发现,明末清初的那段往事,与归德古城,与侯方域的家族,有着莫大的关系。那时,归德城的人才灿若群星,名扬天下,而作为“明末四公子”的一员,作为“清初文章第一家”,侯方域是其中最闪亮耀眼的一颗。

重建焕发归德光彩

放在全国范围看,商丘的归德古城大约也是独一无二的。这座古城内城、城湖、城郭三位一体,并且内城为方,城郭则呈圆形,外圆内方,寓天圆地方、阴阳相生之意。

古城的内城约千米见方,城内地势略呈龟背形;内城墙外数米为护城河,宽窄不等,水深数米,绕城一周;护城河外五六百米,筑有夯土城郭,呈圆形,与内城形成“外圆内方”格局。

这道夯筑城郭,并不是有意与内城形成阴阳相生之状,根据历史情形判断,很可能是不得已而为之。这道城郭,与其说是城防系统,不如说是堤防系统。

“黄河为商丘大害,土弱地势卑,民贫无恒产。百年之间,轻者三溢,重者两溢,溢者房舍、鸡犬淹没一空,又无高阜、山陵暂救民命……虽神禹复生,莫能施其智于一邑。”清乾隆年间的《归德府志》痛苦而无奈地写有这么一段文字。

对于一平如镜的豫东平原,黄河是最大的威胁。明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黄河决口,将元代修筑的归德府城冲毁淹没,大水过后,仅北城墙尚存。这并不是老城的第一次毁灭,元代归德城下,依次叠压着宋朝南京城、汉唐睢阳古城以及周代宋国都城。两千多年,城建了毁、毁了再建,却基本上都在这块地面上。弘治十六年,劫后余生的人们以残存的元代北城墙为南城墙,再次动手修筑新城。如果要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下去,没有城墙作为最后一道堤防,那是令人难以心安的。对于古城人来说,这个工程十分浩大,历时8年,内城城墙基本竣工,新城有四座城门,南为拱阳门,北为拱辰门,东为宾阳门,西为垤泽门。根据五行相克相生的理论,为防金木相克,东门偏南,西门偏北,错开一条街,城内布局也参照八卦设计,93条街道形如棋盘,有“八卦城”之称;此后29年,圆形城郭完工;又过了18年,即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内城墙包砖完工。历时半个世纪,这座坚固独特、拥有两道防护体系的古城终于全部建成。

有趣的是,这座城的修筑,似乎改变了归德府的“地气”。历史上,商丘一带人才辈出,但明朝建立后的近两百年,此地并没有出多少人才。而这座城的兴建,似乎令归德府再次焕发活力。此后数十年,此地人才辈出,逐渐出现沈、宋、侯、叶、余、刘、高、杨等八大名门望族,自嘉靖后至清初,这些家族出过两位“阁老”(约相当于宰相)、五位尚书以及十多位侍郎、巡抚、御史、总兵,当时“中央”曾有“满朝文武半江西,小小归德四尚书”之说。一座小小的城池,人物如此众多,放眼全国,也堪称罕见。

说起归德府城人才兴旺的原因,有人认为是由于该城外圆内方,象天法地,阴阳相生,化育万物。这种说法有点玄乎,我们觉得应该有更切实合理的解释:在毁灭和重建的过程中,商丘人凝聚了十分的精气神,焕发了蓬勃的生机,在向地域宿命挑战的过程中,他们收获了自信。而古城的建成,令他们足以安居,因此更注重长久发展之计。总之,那时的归德城,有着一种强劲的上升势头,应该是这种人文氛围造就了众多的人才。即便有运气的成分,那也是归德人的努力感动了上苍,“人自助而后天助之”。

有明一代,归德第一位杰出人才是沈鲤,在古城人才史上,此人可谓开风气之先。

沈鲤,字仲化,号龙江,生于1531年,成长于古城建设期,他10岁的时候,古城的护城大堤(城郭)建成,28岁时内城墙包砖完工,归德城全部建成。七年后,沈鲤考中进士踏入仕途,累迁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他为人峻洁峭直,不惧权贵,敢于直言进谏,一生经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有“三代帝师”之誉。沈鲤于1615年去世,万历皇帝给了他极高的评价,赞他为“乾坤正气,伊洛真儒”。

沈鲤成功的仕途和正直的性格,在朝中树立了归德人的形象,也引领了归德城的风尚,为同乡后学树立了榜样。

归德城内,继沈鲤而起的,是侯氏家族。这个家族本为“戍籍”,却在古城建成后转型为书香世家,接连出了四个进士,并且他们的仕途都很成功,一时成为天下皆知的名门。

侯执蒲“树东林之帜”

“侯家有两个特点,第一进士多,第二人丁兴旺。”商丘文史研究者郭平女士说话很幽默,“俗话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明经’好考,三十岁考中那是大笨蛋;进士难考,五十岁考中,还被看成‘少年才子’。不过对于侯家不算难事,他家一不小心就来俩进士。”

隔着数百年时光,商丘人对曾经的“侯家现象”仍如此赞叹,可以想见当初侯家的光彩与荣耀。侯方域的爷爷侯执蒲、伯祖父侯执躬于1588年同时考中举人,随后先后考取进士;他的父亲侯恂和叔父侯恪更是于1616年同时考中进士。兄弟同榜高中的事情,在上千年科举史上也不多见,可以想见此事在商丘乃至全国引起的轰动。

在此之前,侯家却是世代“戍籍”。所谓“戍籍”,是指户籍为戍守的士卒,一般是有罪充军至某地所记的户籍,被视为贱民之一类。按照家谱记载,明代初年,一个叫侯成的开封人被调往归德成为“戍籍”,后来他成为商丘侯氏始祖。“成生英,英生滑,滑生显,显生和,和生进”,在商丘地面上传承了六代,侯家人以“戍籍”身份务农,没有多少事迹可称。而从侯进和他的儿子侯 开始,侯家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没有资料记载促成变化的缘由,但从年代推算,这大约与归德府城兴建后出现的文化氛围有关。

侯进有两个儿子,侯 、侯玑。这位侯 应该是位了不起的人,他的弟弟侯玑英年早逝,他收养了侄子侯执蒲,令其与自己的儿子侯执躬一起读书上学。在他的引领下,侯执躬、侯执蒲都大有成就,不但学识渊博,而且颇具才干,万历十六年(1588年),这兄弟俩同时中举,第二年侯执躬考中进士,十年后侯执蒲也进士及第,先后进入仕途。

因出身贫寒,侯执躬兄弟勤奋谨慎,力图进取,逐步升迁,后来都位列九卿。侯执躬曾任湖广参政、四川布政使,后为光禄寺卿;侯执蒲曾任山西御史、监察御史,后任太常寺卿。

《桃花扇》第一出,侯方域上台自报家门:“先祖太常,家父司徒,久树东林之帜。”显然以父祖的政治选择为荣。明代晚期的政坛纠结复杂,东林党、阉党之争波及朝野,刚正不阿的侯执蒲坚定地与东林党站在一起,这个政治选择,对侯氏家族影响深远,侯方域与李香君后来卷入南明政治漩涡,即由此始。

在魏忠贤权势炙手可热的时候,侯执蒲曾当头浇他一瓢凉水。天启年间,阉党气焰嚣张,魏忠贤竟想代天启帝行祭天大典。那时祭天是“天大的事”,侯执蒲时任太常寺卿,掌管国家祭典之事,他事先得知魏忠贤的意图,觉得在自己任上绝对不能发生这样的事情。于是趁魏忠贤还没有矫诏宣布,他上了一道奏折,说天坛常有“宫奴阉竖,连行结队,走马射弹,狂游嬉戏”,认为“刑余(指太监)不宜近至尊,而况天神飨祀之地?请下所司论治”。这一招指着和尚骂贼秃,把魏忠贤气得跳脚大怒。侯执蒲见机辞官回到归德城。

侯执蒲此举不仅自己丢了官,也令魏忠贤迁怒于他的儿子。这个时候,他的儿子侯恂、侯恪都已入朝做官。与侯 一样,侯执蒲也是位成功的父亲,他常对儿子们说:“尔勿以我为贵,吾戍籍也,尔不力于学,将为卒伍矣。”在他的鼓励下,侯恂、侯恪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同榜考取进士,侯恪随即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负责为明神宗修实录,侯恂则做了御史,父子三人同在朝中做官,在当时很少见。两兄弟与父亲政见相同,也都是响当当的硬汉,在很多事情上与阉党针锋相对,侯执蒲辞官不久,魏忠贤就找借口罢免了侯恂兄弟。直到崇祯初年,魏忠贤被诛,兄弟俩才被重新起用。

侯恂慧眼识大将

复出之后,两兄弟仕途顺利。侯恪后来被任命为南京国子监祭酒,主持科举考试多年,“天下荦荦材贤之士,胥出其门”,积累了广泛的人脉。而侯恂先出任广西道御史、太仆寺少卿,随后被提拔为兵部右侍郎,成为带兵的统帅。

侯恂在战场上并没有出色表现,但因慧眼识才,提拔了一些能干的将领,既受到赞誉,也为侯家积累了人脉。

实际上,在被阉党罢官之前,侯恂就因举荐袁崇焕闻名。袁崇焕是福建邵武县令,虽然身在南国,却心系辽东战事。他时常找退伍的老兵谈论边塞的事情,了解辽东的山川形势、风土人情,掌握了相当丰富的边塞知识和用兵的谋略,常“以边才自许”。天启二年(1622年)正月,明军在辽西惨败,正值袁崇焕按例进京朝觐,他偶遇御史侯恂,“自陈愿备兵”。侯恂慧眼识才,当即向朝廷举荐,“见在朝觐邵武县知县袁崇焕,英风伟略,不妨破格留用”。不久,袁崇焕就被任命为兵部职方司主事,就此找到施展抱负的舞台。

袁崇焕在明末光芒万丈,但被崇祯冤杀,后来与侯家关系不大。侯恂赏识的另一个将军,却对侯家、对侯方域影响极大,此人就是明末手握重兵、桀骜不驯的左良玉。

左良玉身材高大,善骑射,多智谋。他曾为辽东都司,因饷银不足,常干些没本钱的买卖,有一次竟然误抢锦州饷银,论法当斩,幸亏他的同伙很义气,自己一肩承担。左良玉保住了性命,官却丢了。随后他投到侯恂帐下,充任杂役。崇祯四年,辽东战事又起,侯恂奉旨组织部队赴救。这时总兵官尤世威举荐左良玉,侯恂当机立断,决定破格提拔。他当即命尤世威前去找左良玉,随后自己又亲自前往。

左良玉听闻尤世威前来,还以为自己抢饷银事发,急得钻到了床下。尤世威把他找出,说明来意,“良玉失色;战栗立,移时乃定,跪世威前。”随后侯恂赶到,再次讲明来意,左良玉才知道自己不是做梦。

第二天一早,侯恂在辕门大会众将,“以金三千两送良玉行,赐之卮酒三令,箭一,曰:‘三卮酒者,以三军属将军也!令箭,如吾自行。诸将士勉听左将军命,左将军今日已为副将军,位诸将上。”

左良玉带兵出征,“以首叩辕门墀下曰:‘此行倘不建功,当自刎其头。’”这次打破常规的用人,取得了极好的效果,左良玉此行战功卓著,被提拔为总兵,从此成为明末动关安危的大将。

有了这层关系,才有后来侯方域写信劝阻左良玉攻掠南京,却因此被阮大钺陷害,被迫逃往史可法军中的故事。

“归德古城与桃花名扇系列”之二 落第南京却留秦淮佳话

2009年10月30日07:10 大河报 首席记者姚伟

不知何故,商丘归德古城的十字街口称为“隅首”。从古城北门进去,行百余米,有个街口叫做“刘隅首”,从此向东十余米,即是侯方域故居。这是一座气象静穆的四合院落,由上下两层的硬山式建筑围合而成。

说是侯方域故居,其实是侯方域祖父侯执蒲置办的产业,原本叫“侯府东园”,侯方域幼年即在这里读书。从侯执蒲开始,侯家三四代人才济济,家庭教育十分成功。侯家世代戍籍,在当时,这是一种社会地位很低的户籍,侯执蒲考中进士、入朝做官,使侯家成为书香名门,但他并不避讳自己的戍籍身份,反而把这作为敦促子女力学的“小鞭儿”:“尔勿以我为贵,吾戍籍也;尔不力于学,将为卒伍矣。”等到侯恂一代也做了高官,改变自己的戍籍身份并非难事,但他却不肯这么做,这倒并不是“英雄不忘出处”的意思,而是“留以警我子孙也”。家教如此,侯家代有人才也就不奇怪了。

明天启初年,侯执蒲辞官归乡,从此在这座侯府东园“课读诸孙”。侯方域四五岁就开始在祖父严格的督导下读书,因聪明异常,进境颇为神速。后来侯恂也罢官归乡,不时加以指点,侯方域才情更见增长。

用现在的话说,侯方域是那种智商超高的人。当时人说他“自幼颖异过人”,现在商丘人提到他,都不说名字而称“侯才子”,有关他的一则故事广泛流传:侯方域少年时,曾奉父命去江南买了整整一船书。坐船北归时,他每天坐在船头看书,看一本扔一本,回程未过一半,书已所剩无几。艄公越看越纳闷,忍不住问他回去如何交代。侯方域拍了拍肚子说,书全在这里边呢。回去后一本本写出,竟一字不差。这当然是后人编的故事,侯方域的“颖异”,不仅在于博闻强记,更在于见识超群,才华横溢。

1627年,在地方官万元吉的倡导下,归德府的文人名士成立了雪苑社,一时人才济济,河南文坛为之一振。侯方域也列身雪苑社,虽年仅十岁,但他所做文章已令人大为讶异,一时间,名士们“无不人人引为小友,文名不胫而走”。

随着年纪的增长,侯方域的才华进一步得到展示,时人评价他“朝宗(侯方域字朝宗)天人姿,才大不可囿”,“好言天下大计,为文若不经思,下笔千言立就”。

崇祯即位后,魏忠贤遭诛,不久侯恂就被起用。侯方域随父亲赴京,后来他又赴南京应试,才名逐渐“播誉于公卿间”,成为“天下争结交之”的名公子。

“苍鹰”播誉公卿间

在明清文学研究中,侯方域颇受重视。在这个研究领域,商丘人、江苏南通师院教授王树林著述颇丰,是公认的权威,用商丘本地研究者郭平的话说,“他说啥,没人跟他打别”。据王教授考证,侯方域11岁时随父亲进京,在北京一带生活近十年,“才名播誉于公卿间”。

崇祯元年(1628年),魏忠贤的“阉党”遭严厉打压,此前受到排挤的东林党人纷纷被起用。这年冬天,侯方域的父亲东山再起,入京做官,11岁的侯方域随父到了京师,经父亲安排,拜在当时著名文人、书法家倪元璐的门下,学习八股文。倪元璐对这个才华横溢的学生非常喜爱,传授文法,悉心指导,对侯方域后来的散文创作影响极大,使他受益终生。后来侯方域回忆道:“余少游倪文正公(倪元璐谥号为文正)之门,得闻制艺绪论。公教余为文,必先驰骋纵横,务尽其才,而后归于法。”这正是侯方域散文的风貌。

这个时期,侯恂官运亨通,由太仆寺少卿升为兵部侍郎,再升为户部尚书。不过,当时明朝内忧外患,弊端尽显,处在朝廷争斗的政治漩涡中,侯恂欲展抱负而不能,内心十分痛苦。他的经历和用世思想,深深影响着逐渐成熟的侯方域。贾开宗《侯朝宗本传》说他:“幼博学,随父司徒公官京师,习知朝中事。尝叹曰:‘天下且乱,所见卿大夫殊无足以佐中兴者,其殆不救乎?!’”忧世之情,使他萌生了豪迈的用世之志。

15岁时,侯方域回家乡应童子试(即考秀才),府、县皆为第一。但这位少年并无得意之情,在他看来,这只是实现宏图大志的第一步,他写下诗作《苍鹰》抒怀:

斜日催寒树,苍鹰独野征。飞扬愁岁暮,迟顿为毛轻。自具风霜气,终非燕雀情。去来须任意,湖海尚孤清。当时名士蒋鸣玉在侯家做塾师,看到侯方域的诗文,“大惊,以为天才艳发,有不可一世之慨”。于是向自己的所有朋友推荐侯方域的诗文。一时之间,文人名士纷纷为他的文采卓识倾倒。第二年,侯方域回到北京,其间以文会友,结识了复社张溥、吴伟业,几社名士陈子龙、夏允彝。

17岁时,侯方域代父草拟《屯田奏议》,详细地分析了明代官屯、军屯、兵屯、民屯、商屯、腹屯、边屯的历史、现状和对策,提出考课、信任措施。他广征博引,洋洋万余言,条畅练达,期于可行。但如高阳先生所言,此时明朝大局已成鼎沸之势,各种苛捐杂税令人难以承受,民间流传的“田字”诗唱道,“昔为富之基,今成累字头”,有田者宁愿流离他乡,乞讨为生,不愿回乡耕种。在这种情况下,屯垦根本无法实施。但一个17岁的少年写出这样的经世治国之策,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此后,侯方域的才名“播誉于公卿间”,人们将他与汉代张安世、唐代李德裕等相提并论。

崇祯九年,在激烈的朝廷斗争中,侯恂遭到排挤,被诬“糜饷”,落职获罪,遭受牢狱之灾达五年之久。

一年多后,侯方域赴南京参加科举考试,在那个时代,这是他实现自己志向、施展才华的必由之路。但不可思议的是,这位声名广播、才华出众的青年才俊,却意外地名落孙山。

秦淮河结识红颜知己

侯方域赴南京应试之时,侯恂虽在狱中,却也能为儿子做些指点:“金陵有御史成公勇者,虽于我为后进,我常心重之,汝至当以为师。又有老友,方公孔,汝当持刺拜于床下。”

侯方域到达南京之时,那位成勇已因弹劾杨嗣昌而革职充军,他只见到了父亲的老友方孔。方孔的儿子方以智也是他的好朋友,因此,两人“晨夕过从”,分外亲热。

这时候复社张溥、夏允彝等人都在南京,又因科考临近,青年才俊云集南京,一时很是热闹。通过方以智,侯方域认识了陈贞慧、吴应箕及冒辟疆等人,他们都是东林党子弟,多与侯家是世交,彼此又意气相投,因此一见如故,来往密切。侯方域与陈贞慧、方以智及冒辟疆才名最著,加之均家世显赫,因此获誉“四公子”之名,后来被称为“明末四公子”。当代作家高阳先生认为,在历代“四公子”中,除战国“四公子”外,最为多彩多姿的,莫如这明末四公子。他们都是复社中人,出则忠义,入则孝悌,人品高洁;又皆爱宾客,广交游,文采风流,冠绝一时。

科举考试之后,在等候发榜的几个月,复社众人来往密切,其间他得闻“秦淮八艳”之名。

这“秦淮八艳”在中国历史上大大有名,她们是南京秦淮河边八位歌伎,个个美慧多才,诗词、绘画、歌舞样样精通,现在南京博物院还收藏有马湘兰、董小宛等的画作。不仅如此,这八个美女大多为人正直,有胆有识,对爱情和友谊十分忠贞,气节远胜一般文人士大夫。

“秦淮八艳”与复社诸公子来往密切,董小宛后来就嫁给了“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经由张溥、夏允彝、陈贞慧等人介绍,侯方域结识了“秦淮八艳”中的李香君。这是位娇小玲珑、活泼可爱的少女,但却外柔内刚,有一副铮铮傲骨。后来侯方域所写的《李姬传》,生动地记述了李香君其人和他们感人的爱情故事。从侯方域的记述看,两人是一见钟情:

“李姬者名香,母曰贞丽。贞丽有侠气,所交皆当世豪杰,尤与阳羡陈贞慧善也。姬为其养女,亦侠而慧,略知书,能辨别士大夫贤否。张学士溥、夏吏部允彝急称之。少,风调皎爽不群,十三岁从吴人周如松受歌《玉茗堂四传奇》,皆能尽其音节。尤工琵琶词,然不轻发也。雪苑侯生己卯来金陵,与相识。姬尝邀侯生为诗,而自歌以偿之。”

后来因“大字报”事件,两人相知相爱更深。侯方域来南京前一年,《留都防乱公揭》事件闹得沸沸扬扬,这是一张贴在夫子庙的大字报,矛头针对一个叫阮大钺的人。阮大钺是阉党中人,崇祯初年被罢免,后在南京闲居。此人颇有才情,写了一出《燕子笺》在自己家演出,邀请文人名士观看,以此广结人脉,图谋复出。

于是,复社陈贞慧等人写了《留都防乱公揭》,揭露阮大钺的真面目。这张帖子有100多人签名,闹得当时没有人再敢与阮大钺来往。阮大钺甚至没法在南京居住,避到了城外。阮大钺与侯恂曾是同事,二人曾经关系还不错,后来阮投靠阉党,就再也没有来往。此时,阮大钺得知侯方域与陈贞慧等人情深意笃,想通过他与复社众人和解。便让他的朋友王将军“日载酒食,与侯生游。姬(指李香君)曰:‘王将军贫,非结客者,公子盍叩之。’侯生三问,将军乃屏人述大铖意。姬私语侯生曰:‘妾少从母识阳羡君(即陈贞慧),其人有高义;闻吴君尤铮铮。今皆与公子善,奈何以阮公负至交乎?且以公子之世望,安事阮公?公子读万卷书,所见岂后于贱妾耶?’侯生大呼称善,醉而卧。王将军者,殊怏怏,因辞去不复通”。

此事过后,侯方域与李香君彼此敬重爱慕,深情日甚一日。但好景不长,不久放榜,侯方域名落孙山。

“第三名”变为落榜生

这次考试,侯方域的试卷本来很受赏识,已经被定为第三名,但在放榜前一天突生变故,考官们竟然让他落了榜。

放榜前的那晚,本来榜单都已拟定完,但副主考又拿着侯方域的卷子来找主考官:“如果录了这个生员,我们恐怕都要惹上麻烦!”

听了这话,负责批阅侯方域卷子的房考很不高兴,“如果真有啥事,本房愿一肩承担”。主考官一言不发,反复审阅侯方域的卷子,良久才开口说话:“有什么事的话,我们不过是降级、罚薪而已。不要录这个生员吧,这是为了保全他。”

主考官的意思是说,如果上榜,试卷就要刻印出来,广泛流传,那样的话,侯方域将获重罪。

高阳先生曾分析侯方域的卷子,认为主考官的话并非全是遁词,而是确有道理,这份卷子批逆龙鳞,对崇祯有深刻的批评:

“所贵于甘德者,能临天下之谓也。虞书曰:‘临下以简。’而后世任数之主,乃欲于其察察以穷之。过矣!夫天下之情伪,盖尝不可以胜防;而人主恒任其独智,钩距探索其间,其偶得之也,则必喜于自用;其既失之也,必且展转而疑人。秉自用之术,而积疑人之心,天下岂复有可信者哉?”

这段文字分明是在指责崇祯冤杀袁崇焕之事。大约因父亲蒙冤深陷牢狱多年,侯方域心有不平,才在试卷上放胆一言。

无论如何,侯方域落榜无可改变,只能告别李香君归乡。在《李姬传》中,他记述了香君对他的如海深情:

“姬置酒桃叶渡,歌琵琶词以送之。曰:‘公子才名文藻,雅不减中郎(指蔡邕);中郎学不补行,今琵琶所传词固妄,然尝昵董卓,不可掩也。公子豪迈不羁,又失意,此去相见未可期,愿终自爱,无忘妾所歌琵琶词也。妾亦不复歌矣!’

侯生去后,而故开府田仰者,以金三百锾邀姬一见;姬固却之。开府惭且怒,思有以中伤姬。姬叹曰:‘田公宁异于阮公乎?吾向之所赞于侯公子者谓何?今乃利其金而赴之,是妾卖公子矣!’卒不往。”

如此深情款款,如此气节高洁,难怪人们不相信这样的感情会毫无结果。

“归德古城与桃花名扇系列”之三 避乱江南赢得佳人归?

2009-11-02 08:57:52 来源:大河报 首席记者姚伟

侯方域与李香君爱情的归宿,有三种说法。

其一,南京城破,他们在栖霞山相逢,历经劫难的情侣互诉衷肠、缠绵悱恻,却遭一老道鄙视:山河破碎,疮痍满目,怎能忘却了兴亡,做这般儿女情长?于是两人心下顿悟,决意了却尘缘,双双学道修真,一个去了北山之北,一个去了南山之南……这其实是孔尚任在《桃花扇》中给他们安排的结局,因《桃花扇》号称堪比“信史”,很多人误认为侯、李结局果真如此。但这只是孔尚任的悲剧化处理,并不是历史真相,史有明载,侯方域后来回到归德古城,最终死于家乡。

其二,南京城破,历经磨难的侯方域与李香君相逢,面对凄风苦雨,只能彼此温暖慰藉,他们牵手回到归德古城。在这里,李香君隐姓埋名,与侯方域共度了八年时光。后因身份暴露,香君不为侯家所容,被逐出侯府独居,没多久抑郁而终,在一个小村留下孤坟一座;侯方域为之抱愧不已,两年后撒手人寰,追随香君而去。据说侯氏家谱不允许记载香君其人,此事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资料,只是在商丘当地口口相传。因此,有人相信有人怀疑,近些年争讼不已。

其三,自从侯方域落第北归,两人自桃叶渡一别,再也没有相见,后来,望着两人定情的那把桃花扇,李香君恹恹而终,葬于南京栖霞山。

这种说法有点冷酷,也不太合乎情理。侯方域回家乡一两年后,河南陷入连天战火,归德古城也被攻破,侯方域奉父命带家人避乱江南,在南京、苏州等地生活了两三年,这期间,如果与香君没见一面,殊不合情理。

对于香君的情意,侯方域是深知的,他的《李姬传》写得分明:香君善琵琶,“然不轻发”,却请他写诗,自己为他歌唱;桃叶渡一别,香君交代“无忘妾所歌琵琶词也”,并表示“妾亦不复歌矣”!后来,香君苦等侯方域,有人“以金三百锾邀姬一见,姬固却之”,表示“今乃利其金而赴之,是妾卖公子矣”!卒不往。

香君做的一切,侯方域清楚,复社诸公子也清楚,他们很佩服香君的胆识骨气,曾尊其为“社嫂”。侯方域避乱南京,与复社诸人来往密切,而复社人物与“秦淮八艳”来往密切,唯独方域不见香君?于情于理,似乎都说不通。

比较之下,第二种说法让人感觉更真实些。南京城破之时,侯方域、李香君都在城内,且都重获自由,这不能不令人遐想……

随军援汴献策被逐

南京落第,对侯方域的打击甚大。他素有用世之志,自比为可翱翔于云天的“苍鹰”,曾与复社诸君登高望远,极目神州,发“舍我谁济”之叹,诸子也都把他比做三国的周瑜和东晋的王猛。因此,意外落败于科考,侯方域的挫折感格外强烈,英才无所施展,难免大感失落苦闷。

桃叶渡与香君无奈相别,回到归德古城,性本豪放不羁的侯方域开始以高阳酒徒自命,感愤时事,深恶腐儒,以诗文抒发胸中块垒。因他返乡,雪苑社重新活跃,他主盟社事,时常与贾开宗、吴伯裔、徐作霖等诗文相酬,号“雪苑六子”。据王树林教授《略论侯方域的文学历程》一文介绍,他们心忧天下,不满朝政,“常因政局无望而相向痛哭,不乐而罢”。

约一年后,曾濒临绝境的李自成进入河南,不久就恢复元气,形成滔天之势,没多久就攻占洛阳,并蓄势进图开封。此时,侯方域的祖父侯执蒲病故,侯恂暂时戴罪出狱返乡料理丧事。奉父亲之命,他前往江南,请侯执蒲的故交郑三俊撰写墓志铭。此时匆匆来去,应该没在南京停留。

待侯方域从江南归来,战火已燃遍中原,李自成军攻破南阳,杀死唐王,迅即连下十四城,将开封团团包围。

开封城池坚固,周王不惜家财,率官兵死守,李自成攻城无果,转而攻掠四方,第二年(崇祯十五年,即1642年)三月,起义军攻破归德城。这场战事十分惨烈,侯氏一门24人死难,雪苑社友吴伯裔、徐作霖、刘伯愚被杀,侯方域与其兄方严、方夏斩关逃出,幸免于难。此后不久,李自成再次带军围了开封城。

这年六月,侯恂被从监狱放出来,直接任命为兵部侍郎,总督保定、山东、河南、河北、湖北军务,主要任务是解除开封之围。一个“囚犯”,为何能一下子获此重任?此事说起来很微妙。

明朝的开封极为富足,其繁华仅次于北京、南京,更重要的是此地乃中原腹心,为“五门六路,八省通衢”之地,联结南北西东,一旦失守,明王朝就被割为两半,大势不妙。如当时人周腾蛟所说:“汴城不守是无河南,河南不保是无中原,中原不保则河北之咽喉断,而天下之大势甚可忧危也。”正因此,李自成铆足了劲儿,一而再,再而三地攻打开封,而崇祯皇帝也是不惜血本,将一支支部队调往河南,拼命要解开封危局。当时各路官军中,明朝最为倚重的是左良玉,此人拥兵30万,但异常跋扈,一般人指挥不动他,这时候,有人想起了已坐牢四五年的侯恂。侯曾提拔左良玉于杂役中,是其大恩人,左素来对侯恂十分尊敬,他平时不约束军队,其部队军纪极差,但三过商丘,秋毫无犯,并亲临侯府向侯恂之父叩头问安。或许,只有侯恂能让左良玉听命。为了开封大局,朝廷起用侯恂代替当时的督师丁启睿,总管援汴各路人马。

但在侯恂接任之前,援汴的官军就遭受了一次大败。当时各路援军扎营于朱仙镇,与李自成军对垒。左良玉见李自成军威甚盛,心生怯意,为了保存实力,也不向督师丁启睿汇报,他“一夕拔营遁”,其他部队见此情形,“皆溃”。

此时李自成显示了过人的谋略:约束士卒,暂不追击,待官军基本撤完,下令从后追击。官军正庆幸起义军追得不急,也不多戒备,“疾驰八十里”。

但李自成早预察到官军必逃,暗中派人在八十多里外做了手脚:挖了一道深宽各数丈的长壕,环绕百里,官军夜奔,走到跟前才发现不妙。此时李自成亲率大军追了过来,惶恐之中,官军大乱,前面的人马被挤入沟中,直到填平了沟,后面的人才踩着过去。李自成乘势攻击,官军大败,“弃马骡万匹,器械无算,良玉走襄阳”。

侯恂率军来到黄河北岸的陈桥驿,下令各路部队重新集结。但众将有的听令有的不听令,左良玉正畏惧李自成,只派部将金声桓带兵5000人前来“迎恂”。

这时,侯方域已随父在军中,他见此情形,向父亲建言应杀将立威,“大人受诏讨贼,庙堂议论多牵制。今宜破文法,取赐剑诛一甲科守令之不应徵办者,而晋帅许定国师噪,亟斩以徇。如此则威立,军事办,然后渡河收中原土寨团结之众,以合左良玉于襄阳,约陕督孙传庭犄角并进,则汴围不救自解”。

此话一出,“侯恂大骇”,说“如此是我先跋扈矣!小子多言,不宜在军”。应该说,侯方域的策略杀伐果断,颇有大将之风,但那时各路部队散漫惯了,恐怕不是侯恂能够控制的,所以他才“大骇”。后来侯恂部分地采纳了侯方域的建议,却担心他在军中引起众将不满,命他离开军队,保护家人前往江南避乱。

数月后,黄河水淹了开封城,据说当时“洪水几乎与城墙齐高,城内一片汪洋,水面上只看见钟鼓两楼及延庆观,还有周王府、大相国寺的殿脊……城内数十万军民,除少数人爬上高地、高房获救外,其余绝大部分淹死水中,其状惨不忍睹”。这场大水并非天灾,而是有人掘开了黄河大堤,但到底是谁掘的,就说不清楚了。当时攻守双方都掘过大堤试图淹对方,最终是谁挖开的,历来说法纷纭,至今没有定论。

不久,朝廷处理此事,认为“侯恂复起,对左良玉一无作用可言”,朝廷拿左良玉没有办法,收拾侯恂却没有问题,马上罢了他的官,随后又将他抓进了监狱。其时,侯方域兄弟分了工,方夏进京想法救父亲,方域则留下照护家人,但后来侯方域竟然也遭受牢狱之灾,此祸因阮大铖——他当初与李香君一起得罪的那个“阉党余孽”而起。

1642年秋,侯方域奉父命带家人南下,再次流离于南京,与陈贞慧、方以智、彭宾等复社友人重聚。后与兄方夏携家至嘉兴,而漫游苏杭、南京。

第二年年初,一个惊人的消息迅速传播,令南京城陷入一片恐慌:左良玉将率部队到南京就粮!

自从援汴之战惨败后,左良玉就在长江湖北段劫盐船养兵,他曾到武昌向楚王筹粮,楚王没有答应,左良玉即纵兵大掠,为时20余日,着实把武昌祸害得不轻。这次他移兵九江,扬言进军南京,城内顿时人心惶惶。左军未至,已有不少乱军假借其旗号,肆意剽掠,南京“士民一夕数徙,商旅不行”。

情急之下,南京兵部尚书熊明遇想到侯家与左良玉的世谊,就请侯方域前去左军劝说。侯方域以为不妥,便假托父亲名义致函左良玉,劝阻他南下。此时左良玉正对侯恂抱愧,加上已得到一些补给,接到方域的信,遂退兵武昌。

但这件事却给侯方域带来了麻烦。两年前,阮大铖被复社诸子的《留都防乱公揭》搞得狼狈不堪,曾托侯方域从中周旋,却被方域、香君断然拒绝,从此,阮大铖对侯方域“恨刺骨”。这时候阮大铖已缓过一口气,利用南京人对左良玉的愤恨,大肆造谣,说左良玉与侯方域有旧,此次左军前来,侯方域本是内应。如此一来,就有人谋划抓捕方域。幸杨龙友得知此事,连夜前来通知,侯方域不得不离开南

京,前往宜兴陈贞慧家避难。行前,他大为愤慨,作《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对阮大铖极尽讽刺。自此,两人间的仇恨更深了。

李自成攻破北京后,侯方域等人再次回到南京。不久,南明建立,马士英掌握朝政,阮大铖开始公开图谋复出。在《留都防乱公揭》事件一年多后,周延儒一度为相,阮大铖与此人私交甚笃,遂重贿之,要求复出。但《留都防乱公揭》影响太大,周延儒不敢答应。阮大铖就帮助他深交的好友马士英出任凤阳总督,天下大变之时,马士英正是凭借凤阳总督的身份谋立弘光帝,并由此掌控朝政,正因有此渊源,马士英不顾舆论反对,不遗余力地帮助阮大铖,任命他为兵部侍郎,负责江防,进入南明权力中心。

阮大铖没有复出时,已有迫害侯方域的能量,如今大权在握,当即向东林、复社大举报复,造“十八罗汉”、“七十二金刚”的名目,企图将异己一网打尽。

于是,复社诸公子都被通缉,陈贞慧被捕,在狱中吃尽苦头,家人及侯方域不惜重金多方贿托,他才得以出狱。侯方域自己左躲右藏,后渡江到扬州投奔了史可法,其间代史可法拟《复多尔衮书》,曾传扬一时。

随后,史可法命侯方域任职镇帅高杰军中,随军北征,经略中原。此次北征到达商丘一带时,高杰被总兵许定国诱杀于睢州(今睢县),其部队大乱。此时清军已占领孟津,进逼黄河下游,侯方域建议暂时撤军,规划东南防守,跨江连湖,障蔽吴越,守财赋重地,徐图后计,但这个谋划却不被采纳。后高杰军崩溃,侯方域只得南归宜兴。阮大铖的死党探知侯方域下落,带人在陈贞慧家抓捕了他,侯方域遂被投入牢狱。

阮大铖、马士英迫害东林、复社人士之时,对左良玉甚为顾忌,担心他为此出头,表面上极力与他修好,暗中却构筑针对他的防线。左良玉心知肚明,摇头叹息。不久,就发生“假太子”事件,弘光帝的皇位受到质疑,在众人劝说下,左良玉打出“清君侧”的旗号,起兵东征。马士英、阮大铖不顾清军正大举进逼,竟命江北诸军倾力对付左良玉。不久,左良玉病死军中,其部队被南明军队击败后,在左良玉之子左梦庚的带领下投向清军。这场内乱,加速了南明的灭亡,没多久,清军渡江,弘光帝匆匆而逃,南京城明军竟然毫无抵抗地投降了清军。

左良玉兴兵之时,迫于压力,马士英、阮大铖对复社的迫害不得不草草结束,找个名目杀了几个人,其余的都放了出来,侯方域也于此时出狱,重获自由。

南京陷落后,侯方域在江南漫游了一段时间,“见事不可为”,于1645年十月返回归德古城。据一些史料记载,李香君曾被强征入宫,成了弘光帝“戏曲团”的演员,南京城破,宫中大乱,她因此获得了自由。此时,侯、李都在南京,当有机会相逢。在那惶惑混乱的时刻,他们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山河残破,何处可栖身?牵手共返侯方域的家乡,或许是现实的选择。

侯方域故居内的翡翠楼,当地人亦称“香君楼”,相传李香君曾在该楼居住。那位美丽刚烈的奇女子,真的与古城有这么一段缘分吗?

侯方域故居内的这座翡翠楼,又称“香君楼”,相传李香君曾在此居住。

“归德古城与桃花名扇系列”之四 孤坟无声话凄凉

2009年11月03日07:21 来源:大河报 首席记者姚伟

到南京游玩,秦淮河几乎是必到之地。近年来,秦淮河上的夜游船项目很火爆,我们去的时候,暮色初上,等候乘船的游客已排成了长龙。

如今的游船都是机动船,即便有橹有桨,也多成摆设,因此朱自清先生在“薄霭和微漪里”听到的“悠然的间歇的桨声”,已找寻不到。所幸,灯与水的交辉还在,足以让人领略“微漾着,轻晕着的夜的风华”,“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

“秦淮八艳”之塑像,在河边的灯影里风姿绰约,这是秦淮河重要的景致。在这暖暖柔柔的氛围里,这八个青楼歌伎赢得如此长久的尊重,把与她们相恋的侯方域、钱谦益、冒辟疆等都比得黯然失色,这实在是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

“秦淮八艳”中,李香君的故居仍保留着,名唤“李香君故居陈列馆”,后边是秦淮河,前门对着夫子庙钞库街。据说这个陈列馆内的房间都保留着300多年前的风貌,卧室、书房、客厅、琴房等,大约都是侯方域时代的光景,香君被人相逼,以头撞柱,血溅情扇,也应是在这个所在。

该陈列馆馆长傅邦华先生对李香君很推崇,他在接受南京本地记者采访时,认为香君的才貌可能不是“秦淮八艳”中最好的,但她的气节和傲骨打动了无数人,影响了数百年,所以有人称她为“秦淮八艳”之首,一般南京人都说不全“八艳”的名字,但李香君的名字却没人会忘记。

傅邦华先生说,对于李香君的归宿,近些年来他们进行多方研究,也曾到河南商丘一带考察和寻访。“从我们掌握的情况看,李香君是跟随侯方域回到老家成亲的,并最后葬在当地。”至于南京栖霞山的香君墓,应是衣冠冢。李香君从南明皇宫逃脱后,曾避难于栖霞山葆真庵,暂与“秦淮八艳”之一的卞玉京为伴,有史料记载此事,后来有人认为香君终老于此,因此有了这座纪念性的衣冠冢。

近年来,关于李香君归宿的报道和争论很多,商丘本地以及江苏、山东、安徽等地的一些学者,经实地考察,都认为李香君最终葬在了商丘。但因没有足够史料支撑,这个说法似乎没有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不少人持存疑态度。经人指点,在归德古城西南边10多里的李姬园村,我们看到了一座李香君墓,并走访了村里的几位八旬老人,他们的说法,令我们心中的疑云逐渐消散,却感受到了一种无尽的凄凉……

李姬园村的记忆

“李姬园村有个奇怪的地方,没有姓李的,也没有姓姬的。这村姓侯的比较多,现在最完整的侯氏家谱,就保存在这个村。”

听说我们是来采写侯方域和李香君的,归德古城的文物工作者郭平女士向我们介绍了一个叫李姬园的村子。

郭平的父亲郭久理先生是商丘博物馆第一任馆长,她从小深受父亲影响,耳濡目染,了解不少古城往昔的秘密;她自己也从事古城文管工作20余年,是古城里最了解古城的人之一。她告诉我们,侯氏家谱没记李香君,侯方域的妻室只记了原配。家谱的坟图上有一无名小坟,有人推测是香君墓。“这只是口传,侯氏家族绝不落文字”。那无名小坟,就在李姬园村。至于该墓真假,郭平的话说得很有分寸,态度颇有保留。

按照郭平的指点,我们搭乘出租车前往李姬园村。这个村庄不太好找,离大路有段距离,只有曲曲折折的小路与外界相连。司机师傅先是动用电台,然后多次下车问询,还是走错了道儿。好不容易进了李姬园,却又折返了两次,甚至从李香君墓旁走了一趟,都没能发现此行要寻找的目标。在村民的指点下,我们最终看到了在该村东头、离小路10余米的香君墓。

那是一座孤坟,有一圈石板围栏,墓前有一座新石碑,上刻“李香君之墓”。墓的周围都是碗口粗的桐树,环境安静而寂寥。

几分新奇,几分慨叹,我们审视着眼前的墓葬,名满天下的李香君,真的最终葬身于这个僻静的小村庄吗?

推着一辆三轮车,一位老太太从小路上蹒跚而来,车上坐着一个两三岁的小孩。“不会骑,哄重孙子玩呢。”老太太瘦小,但硬朗,她说自己已86岁,叫蒋宋氏,本来娘家姓刘,家人被日本人杀完了,剩她自己,跟了姓宋的人家,15岁嫁给这村姓蒋的。“来时都说这里埋的是侯才子家的女人,他在南京娶的。”

蒋宋氏说,以前有人扒过这坟,她看到过裸露在田地里的骨殖。但具体的情况,“我也记不详,(现在)说话跟做梦一样,不清亮了”。

“这个村为啥叫李姬园?我不知道,我来时就叫这名。”她指着香君墓一带,“我来时,这十来亩地都是侯家的。”

蒋宋氏告诉我们,这坟的西边有个井,村里人都说那是李香君的浇花井,不远,不过隔着人家,要绕过去。

浇花井如今很简陋,红色的石块垒成半米高的井沿,上面盖着大磨盘,透过磨盘的圆孔向下看,黑黢黢的什么也看不到。旁边的村民说,这是过去李香君浇花用的,她就住在这井的东边,“前些年盖房,还能扒出老砖”。

应该说,我们的运气相当不错。在此前几天,连下了几天雨,恰好这天放晴,村里的老人都出来活动筋骨,在香君墓旁,我们遇到了蒋宋氏;在浇花井旁,又遇到了76岁的蒋孝慈老人,他很健谈:

“这村原先是个花园,李香君是死在这里的。我咋知道?听上辈传的,上辈跟我说,我跟下辈说。侯才子把李香君领回来,后来把她搁在这个地方。不知她是哪儿的人,侯才子是从南京把她领回来的。

“才子没埋这儿,他在北边侯小园村埋。离这里八九里,不是侯家祖坟,就他自己在那里埋。

“庄名据上辈人说是侯才子起的,以前这儿不是个村庄,只有个小花园,叫李姬园,后来成村名了。

“我记事时,上辈人说这个坟是妓女坟,都瞧不起。侯家不承认这个人是他媳妇,他家一直是官。

“解放后,区里领导刻了个碑要立在这坟前,来村里开会的时候,说到这事,有人说:‘妓女还立碑?!’书记恼了:‘你给我解释解释妓女俩字咋讲?!’那人不敢吭声了。不过最后碑也没有拉过来。

“从我记事,这坟扒了三回。日本人扒了一回,有人说他们是在扒扇子,侯才子陪葬的扇子;后来土匪扒了一回;最后一次是‘吃食堂’时扒的。

“这几年,为这个墓‘公家’来了多少回,不好找下落了。头两次扒骨头还能找得到,最后一次赶上修路,再也找不到了。现在这个墓大概是那个位置,里边没有东西了。”

我们蹲在地上说话的时候,一位推着婴儿车的年轻人一直在旁边听,蒋孝慈老人介绍说,这年轻人姓侯,他爷爷是村里年纪最大的。那小伙好相貌,身材挺拔,五官精致,眉目清秀,他很热情地带我们去他家。

“来了?渴不渴?”87岁的侯公讯老人正在院里剥玉米,看到我们,马上热情地招呼,老人说他不识字,但言谈举止,颇有几分斯文儒雅。

“起小(方言,意为小时候)我就知道这是香君墓,是侯才子从南京娶来的媳妇。他爹、他俩哥都因为这看不起他。

“这个村名是侯才子起的,原来这一带叫‘卢庄家后’,我们这一带,村北边都叫‘家后’。

“日本人扒了后,柏木棺材板撂得到处都是,那是整棵柏树对的板。扒了后,地里有个大坑,没法犁,那是我们家的地,我们仨就把骨头拾拾埋坑里,平了坑,堆了个小坟。随后,土匪又扒过一次……”

老人的话,再一次让我们有一种苍凉的感觉。三位老人的话,都有一种“原生态”的真实感,真实得令人深感岁月之残酷。

温暖而凄凉的情缘

关于侯方域与李香君的往事,商丘市睢阳区原文联主席尚起兴很有研究。三四年前写归德古城的时候,我就采访过尚先生,受益良多。尚先生研读侯方域诗文,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线索:侯方域有位吴姓爱妾,而在侯氏家谱上,只记其元配常氏——曾任东平州太守的商丘人常维翰的三女儿,对吴氏却没有片言只字的记载。一般来说,即便是妾,家谱也该有记载的。

那么这位吴氏是谁?哪里人?侯方域的诗文,可以提供不少信息。

清顺治九年,侯方域再次游历江南,在沧海桑田的巨变后,寻访陈贞慧、冒辟疆、方以智等故友。其间,他在澄江(今属江阴)蔡烈女祠看到很多人祷子,并且“远近祷者辄应”,他大感惊异,“为吴氏祷焉”,并写有《为吴氏祷子疏》,文中记述她因无子而生的失落忧伤,字里行间,深深的怜惜和关爱宛然可见:

“某妾吴氏者,家本吴阊,言归梁园;十二楼月沉子夜,偏照双眉;三千里云际扁舟,常怜一叶。莺莺渐老,傍公子以何依?燕燕空忙,叹佳人之不再。终恐霞裳翠袖,总归花落乌啼。”

文中“梁园”是商丘的代称,“吴阊”则为苏州代称,因苏州古为吴地,苏州西门为阊门,故名。这位吴氏是苏州人,这与有人考证的李香君是苏州人相一致。

这次江南之行,侯方域还有一个使命,就是探访吴氏家人,传送家书,了解他们战乱之后的情况。侯方域此行写有《家书附绝句二首》:

其一送别西园翡翠楼,开帆十月到苏州。为君寄讯枫桥巷,丘嫂迎门已白头。

其二问君衣带近如何?我道思乡减去多。况是王孙芳草外,休添离恨画双螺。

从诗中可以看出,侯方域十月乘船到了苏州。他的妻子是商丘本地人,为之送讯到枫桥巷的,自然是吴氏。而吴氏家中还有“丘嫂”,且已白头。所谓“丘嫂”,乃是长兄之妻。

“西园翡翠楼”即今侯方域故居的翡翠楼,位于壮悔堂西侧,据《商丘县志》记载:“侯氏壮悔堂,尚书恂子方域读书处,在刘家隅首东。所有杂佣堂、翡翠楼者,亦即此处。”

归德古城内,人们口口相传,认为翡翠楼曾为李香君所居,并将此楼称为“香君楼”。此说由来已久,据尚起兴先生介绍,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他就听陈宗石的八世孙女陈舜肃讲过此事。陈宗石是陈贞慧的儿子,侯方域的女婿。陈、侯两家本为世交,父祖辈都是“铁杆”东林党人,而在阮大铖迫害复社人士之时,陈贞慧、侯方域先后被迫,相互倾力营救,患难之情弥笃,遂定为儿女亲家。当时侯方域的女儿仅三岁,陈宗石仅两岁,但十多年后两不相负,并且陈宗石是入赘侯家,其后人扎根商丘,人才辈出。陈舜肃曾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任河南省妇联干事,1957年被划为右派回到商丘,与尚起兴相识,她曾讲起侯府往事,说听她爷爷陈锡麟讲,侯方域曾把李香君带回了归德侯府,住在西园翡翠楼上。

如果这些口口相传的故事可信,那么与侯方域“送别西园翡翠楼”的吴氏,应该就是李香君。

侯方域附家书后的第三首诗,即《偶听弦索后又寄一首》,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紫雁黄花送我情,手调弦索度新声。阊门听尽韩娥曲,不比樽前唱渭城。”

侯方域在苏州“听尽韩娥曲”后,偶尔听到弦索声,不由想起了在翡翠楼手调弦索为自己送行的吴氏,而苏州所有的歌女,竟比不上这位吴氏的弹唱,可见吴氏并非寻常女子。而《李姬传》记载的李香君恰恰“尤工琵琶词,然不轻发也”,“未几侯生下第,姬置酒桃夜渡,歌琵琶词以送之”。如果吴氏不是李香君,种种巧合实在让人难以索解。

如果此人是李香君,为何称吴氏?尚起兴先生认为,这其实容易解释,侯家乃官宦世家,很难接受歌伎身份的李香君。侯府容得下吴氏,但确实容不下李香君。侯恂不齿于自己家族的“戍籍”,坚持不做更改,“以警醒儿孙”,但对属于“乐籍”的歌伎,却难以接受为儿媳。

据尚起兴先生介绍,陈舜肃女士听爷爷陈锡麟传述,后来李香君歌伎身份暴露,将被逐出侯府,经人苦苦说情,侯家将她安置在侯家一处城外花园居住,即现在的李姬园。香君身份暴露,发生在侯方域游历江南之时,大约因为失去方域的庇护而有此劫。

山东学者史挥戈、安徽作家吴腾凰对李香君研究颇为尽力,他们反复研读侯方域的遗著《壮悔堂文集》和《四忆堂诗集》,查阅《侯朝宗公子传》、《侯氏家谱》和商丘方志等资料;又多次漫步秦淮河畔、媚香楼前,三登南京栖霞山,四赴河南商丘古城,大致可以描绘出明亡后李香君的经历:随侯方域来到陌生的归德古城,改名换姓,与夫君共度了8年时光,从侯方域的诗文看,两人相互怜惜,情意绵绵。此后,因身份暴露,她被迫移居城外侯家一处小花园,侯方域返家后,极力为她求情,却遭受父亲和兄长们的斥责,家族的压力,令他难以承受。性情刚烈的李香君有苦难言,万般无奈,遂抑郁成疾,约一年后死去,葬于那小花园之东,时年仅30岁。一年多后,37的侯方域也抑郁成疾,撒手人寰,追随香君香魂而去……

尚起兴说,根据他了解的情况,香君死后,侯方域曾为她立了碑,并撰有一联:“卿含恨而死,夫惭愧终生”。墓前有一石桌,石桌前有一愧石礅,供侯方域去时对坟而坐。如今侯方域立的石碑和愧石礅均无存。但陈舜肃女士说,她爷爷陈锡麟曾在香君墓见过那石碑和愧石礅。

"归德古城与桃花名扇系列"之五 不羁公子缘何"壮悔"?

2009年11月04日07:06 来源:大河报 首席记者姚伟

侯方域故居的主体建筑是壮悔堂,这是一座明三暗五、前出后包、上下两层的硬山式建筑,青砖为墙,垄瓦覆顶,廊柱上下贯通,看上去轩朗清雅而又含蕴持重。

这栋小楼是当年侯方域写作的地方,他的文集因楼而名,称为《壮悔堂文集》。为什么起这样一个名字?是什么让侯方域如此之“悔”?

侯方域曾经是豪放不羁,不知后悔为何物的。他才华天纵,少年成名,更兼出身名门,养成倜傥不羁、慷慨豪迈的个性。他曾任侠狂放,以至于好友黄宗羲都看不惯:朝宗(侯方域字朝宗)之父尚在狱中,他如此纵酒取乐,我们不规劝他,“是为损友”;他曾豪情满怀,与吴次尾、夏彝仲醉登金山,指评当世人物,一派雄视寰宇、舍我其谁的气概,“二子以方域比周瑜、王猛”……

坐在家乡这座小楼里的侯方域显然性情大变。明朝那如退潮般迅即的衰颓,大约带给他太多的无奈和痛楚,太多的打击和创伤。是这样的心路历程,让35岁的侯方域豪情尽敛,生活在难以自拔的悔恨、自责之中?

侯方域并没有明言他“悔”的是什么,他在《壮悔堂记》中只是说自己“积创积思,乃知余平生之可悔者多矣”。《壮悔堂文集》当时风行天下,于是不少人来探究侯方域在“悔”什么。

他的文友徐邻唐认为他是在“悔文辞未合法”:“乙酉秋,自江南归里,始悔从前古文辞之未合于法。”

另一位文友贾开宗则认为他“悔放意声伎”:“己卯举南省第三人,以策语触讳黜。辛卯举豫省第一人,有忌之者复斥不录。既不见用,乃放意声伎,已而悔之,发愤为诗歌古文。”

现在有的人认为他是为香君抑郁早亡而悔,如他在香君墓碑上刻的那句话:“卿含恨而死,夫惭愧终生。”

著名学者陈寅恪则认为,侯方域是因参加顺治八年科举考试而“悔”:“朝宗作《壮悔堂记》时,其年三十五岁,即顺治九年壬辰。前一年朝宗欲保全其父,勉应乡试,仅中副榜,实出于不得已。'壮悔堂'之命名,盖取义于此。”

比较之下,有人认为,对香君是“愧”不是“悔”,侯方域已写得明白,不过,对香君的“愧”,与众多的“悔”交集纠结,也未可知。但在他的一生中,最可悔的只有一件大事:应清朝乡试。此事在当时他不便明言,朋友也不能不为之掩饰。在他游历江南所写的大量诗文中,却隐约透露着他的自责和悔恨。

侯方域说“壮果能悔,其尚愈诸”,但定名壮悔堂不到两年,37岁的他就撒手人寰,匆匆而逝。

既然如此之“悔”,为什么还要参加清朝的科考?追究此问,只能令人浩叹人生之无奈。

侯方域应清朝乡试真相

“两朝应举侯公子,忍对桃花说李香。”这是一位清朝诗人对侯方域的嘲讽,这嘲讽其实源自侯方域自己的一段文字。

在《李姬传》中,侯方域记述与香君桃叶渡相别,香君言曰:“公子才名文藻,雅不减中郎(指蔡邕),中郎学不补行,今《琵琶》所传词固妄,然尝昵董卓,不可掩也。公子豪迈不羁,又失意,此去相见未可期,愿终自爱,无忘妾所歌琵琶词也,妾亦不复歌矣!”

有人评价说,李香君此话,大有伯牙碎琴之志,意在要求情郎珍重名节。因此,侯方域应试被视为失节行为时,不少人觉得他“辜负了李香君”。一位研究者甚至在李香君故居摆放的丛书中,看到这样的记述:侯方域投靠了清廷。李香君因此愤而与之决绝,并削发为尼。这显然是拿小说戏剧家言当史实,不是侯方域,而是这些作者太不把名节当回事了。

投靠清廷之事,决然没有。南明灭亡后,侯方域返乡奉父家居,他哥哥侯方夏于顺治三年应试,成为满清第一科的进士,而侯方域则决心做明朝的遗民。后来得知吴伟业被逼出仕,他还大为着急,多次恳切地致书故人,力陈三不可、两不必,劝其坚塞双耳,不可乱了方寸,一失足成千古恨。吴伟业很感动,曾与侯方域相约不仕,但最后还是没有顶住压力,出任国子监祭酒。侯方域死后,吴伟业路过商丘,还写七律《怀古兼吊侯朝宗》表达对侯一片苦心的抱歉:“死生总负侯赢诺,欲滴椒浆泪满樽”,其自注云:“朝宗归德人,贻当约终隐不出;余为世所逼,有负夙诺,故及之。”

至于参加顺治八年清朝乡试,背景极为特殊,违背自己心愿,对于侯方域着实是一段痛苦的经历。王树林教授在《略论侯方域的文学历程》中论及此事:

“顺治八年,宋权(归德人)以国史院大学士致仕归里,时河南巡抚吴景道知方域'豪横',又以布衣参加史可法军队的抗清。其父恂隐居南园后,降清的大臣和江南巡抚交章举荐侯恂,恂又坚谢不起。为此将案治方域并连及侯恂。宋权从中调解,语景道曰:'公知唐有李太白,宋有苏东坡乎?侯生,今之李、苏也。'这次方域虽然没有入狱,但当局要求他必须参加省试。方域在忠孝不能两全的逼迫下,为了保全父亲,参加了这年的省试。侯方域的这次省试,表面上看是向新朝屈服,实际是一次消极迂回的抗争,他以不把卷子做完的方法,拒绝了与清政府的合作。清政府准备只要侯方域参加考试,就给他个第一,结果竟然没有做完,这确实让当事者为难。放榜前,一些考官还是把他置于第一,由于一些人提出异议,才把他降为副车(副车,即副榜,是正式录取外的附加榜)。”

应该说,吴景道的招数是很厉害的,他掐到了侯方域的“软肋”。

侯恂虽然曾官至户部尚书,但生活在乱世,他的仕途历经坎坷,曾两次入狱达七年之久。明亡后,他矢志不仕,在归德城南10里筑“南园”,该园“绝去雕甍、朱槛一切繁华富丽之相,故茅屋亭亭如野人居、处士家”。为了避免被逼出仕,侯恂隐居于此,过着悠然自得的日子,他在《南园记》中写道:

“园内有草堂一,主人于焉肃宾;有草楼一,主人于焉拥书。草屋四,一为收贮图玩之处,一为佳客下榻之处,其二则主人夏日于焉纳凉,冬天于焉负暄。小台一,主人中秋于焉举杯邀月,九日于焉登高泛菊。斗室一,才可容膝,主人于焉抚琴南窗以寄作傲者也。河房一所,前临长溪,旁对假山,主人于焉垂钓,于焉放舟……”

60多岁的老父历经磨难,终有颐养天年之所,如果因自己逞心中快意,使他被逼违背心愿,甚至随自己再度入狱,试问侯方域于心何忍?
归德古城与桃花名扇系列(载于大河报2009-10-29) 桃花扇电影

这种矛盾纠结很多人不能原谅,如梁启超就曾大加指责:“侯朝宗并无出家事,顺治八年,且应辛卯乡试,中副贡生,越三年而死,晚节无聊甚矣。”

但也有人代为辩解,如陈寅恪:“朝宗欲保全其父,勉应乡试,仅中副榜,实出于不得已。'壮悔堂'之命名,盖取义于此。后来竟有人赋'两朝应举侯公子,地下何颜见李香'之句讥之。殊不知建州入关,未中乡试、年方少壮之士子,苟不应科举,又不逃于方外,则为抗拒新政之表示,必难免于罪戾也。”

堂名“壮悔”文颂烈士

侯方域本来决意为大明王朝守节,却被迫参加清朝乡试,这或许跟他的性格有关。他有两篇关于衣服的文字,可以看出他的心态和性格。

其一是钱谦益“两朝领袖”的故事:“尝闻有先朝巨公(即钱谦益)游虎丘,其为衣,去领而阔袖。一士前揖,问:'何也?'巨公曰:'去领,今朝法服。阔袖者,吾习于先朝久,聊以为便耳!'士谬为改容曰:'公真可谓两朝领袖矣!'”这段文字,可见他不事两朝的观念。

其二则是写给方以智的一封信。信中说,过去方以智曾送给他一件衣服,他时常穿着。后来与方以智失去联系,因牵挂故人,每天早晚都穿着这件衣服,直穿得“色黯而丝驳”。清朝服制颁行后,因这件衣服与“今时不合,始不敢服,薰而置诸上座,饮食寝息,恒对之唏嘘”。他的妻子看他如此,对他说,“是衣也,子之所爱。吾为子稍一裁剪,而更之以就时制,即可服矣”。侯方域却急忙制止:“是衣也,密之所惠,不可更也。吾他日幸而得见吾密之,将出其完好如初者,以相示焉。”

这段文字,显示了侯方域内心的矛盾纠结,他牵挂故国故人,却注定不会成为一个刚烈的反抗者。当初桃叶渡相别,李香君伯牙碎琴般告诫,或许更是因为对他这种性格的洞察。

参加乡试后的第二年,侯方域建壮悔堂,将自己的古文结集为《壮悔堂文集》,这年九月,或许为了排遣心中郁闷,或许为了向故友表白自己应试的苦衷,他决定再次到江南游历,去拜访多年未见的生死之交陈贞慧和其他复社故友。

几年时间,天翻地覆,旧地重游,已物是人非,所看到的、听到的一切,均引发他无尽的“兴亡之感、故国之思、人生之叹”,这些复杂而苍凉的情感,在他的心中汇集、激荡……

前次江南之游,他与陈贞慧、方以智、冒辟疆并列为“四公子”,才华和抱负一时名动天下。而沧桑巨变之后,陈贞慧、方以智、冒辟疆三人遭际各不相同,但气节均可称道。

陈贞慧“埋身土室,不入城市者十余年。遗民故老时时向阳羡山中一问生死,流连痛饮,惊离吊往,闻者悲之”;冒辟疆也“隐居不出”,当时“督抚以监军荐,御史以人才荐,皆以亲老辞”;方以智则颇为悲壮,他因“推戴”桂王曾短暂为相,罢相后出家为僧。“行至平乐,被絷。其帅欲降之,左置官服,右白刃,惟所择,以智趋右,帅更加礼敬,始听为僧。”

三个人后来都坚守了自己的信念。陈贞慧于顺治十三年卒;冒辟疆在康熙年间,“复以山林隐逸及博学鸿词荐,亦不就”,遂终老于乡里。方以智于康熙十年(1671年)赴吉安拜文天祥墓,“道卒”。据余英时先生考证,方以智并不是平平淡淡地死去,他选择了“惶恐滩时说惶恐”的惶恐滩刚烈自尽。

侯方域游历江南之时,很多事情还没有发生,但故人的所作所为,已经令他颇为感愧。他的《倪云林十万图记》一文,是为陈贞慧所藏名画而作。倪云林是由元入明的画家,在明朝建立六年后所作画上,仍“款署至正(元朝年号)癸丑”,侯方域称赞陈贞慧“自乙酉金陵变后,绝迹不入城市,更命其二子弃去诸生,其亦云林不忘至正之意耶?”字里行间,令人不能不联想到他前一年应乡试的隐痛。

他的故友中,坚守气节的大有人在,如黄宗羲长期从事抗清活动,陈子龙、吴应箕、夏允彝等则在抗击清军中殉国。与陈贞慧一起作《留都访乱公揭》的吴应箕尤为壮烈,在宜兴时,陈贞慧对他细说吴应箕之死:“次尾(吴应箕字次尾)战败,危坐正冠,徐起拜故君,辞先人,引颈就刃,意气弥振。”古人往事,令陈、侯二人为之“痛哭失声”。后来,侯方域写了《祭吴次尾文》,沉痛地说:“呜呼!次尾读万卷书,识一字‘是’,明三百年,独养此士。”

这次江南之行,故友们对侯方域的态度并没改变,对他热情有加,并没有将他被迫应试视为失节。侯方域耳闻目睹,感慨良多,为老友乱后重逢欣喜,为死去的旧交悲悼,写出了一系列声情并茂的文字,其中满蕴新亭之泪,江山之恨,禾黍之悲,流露出了强烈的遗民情绪。《祭吴次尾文》、《阳羡燕集序》、《少师建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开府都督淮扬诸军事史公可法》、《考功员外郎华亭夏公允彝》等诗文,透过低回呜咽的文字,讴歌了大义凛然、烈骨铮铮的明末英雄。

南游归来,侯方域在家举行祭礼,面南洒酒,向亡友谢罪。一年多后,年仅37岁的侯方域病故。他参加清朝乡试,虽出无奈,却也愧疚难解,但在他的诗文里,侯方域并没有为自己做任何辩解。

清朝建立后,侯方域回乡隐居,在此楼整理旧籍,编写新著。35岁时,他回想自己半生流离,无所作为,悔恨万千,遂将该楼改名为“壮悔堂”,其文集亦名《壮悔堂文集》。

"归德古城与桃花名扇系列"之六 主盟雪苑卓然清初第一家

2009年11月05日07:21 来源:大河报 首席记者姚伟

侯方域与李香君的恋情,是典型的才子佳人型。两人相识之初,侯方域即“作小诗赠之”,有人考证,他的《四忆堂诗集》卷二的《赠人》、《金陵题画扇》两首,即是为香君所写。其中七绝《赠人》后来被孔尚任《桃花扇》所引用:“夹道朱楼一径斜,王孙争御富平车。青溪尽种辛荑树,不及春风桃李花。”

后来,侯方域将他们两人的交往写成《李姬传》。这篇散文熔班马传记、韩欧散文和传奇小说手法于一炉,突出香君明大义、辨是非、不阿附权贵之高洁品格,将香君的聪慧、侠义、坚贞,写得栩栩如生,有声有色,跃然纸上。整篇文章文字简练,叙事分明,情节曲折,是侯方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孔尚任《桃花扇》的重要蓝本。

侯方域才名素著,弱冠时就誉满公卿间。研究者认为,那时他的文章逞才使气,骈俪多姿,诗歌则俊逸雄浑,格调高朗。与香君相识至明朝灭亡,是他活跃于政坛、文坛的时期,其作品渐臻成熟,多表现忧时悯乱、愤世嫉俗的情怀,其诗变得沉郁悲凉,可称诗史;其文则由骈入散,气势充沛而婉转流畅,描写细腻传神。明亡隐居期间,则多写故国之思,遗民之情,诗歌情真意切,深沉含蓄;散文雄健奔放,富于变化。

清顺治九年那次江南之行,是他一生创作的高峰期。他的《壮悔堂文集》收录142篇散文,其中近40篇写于此时;他的《四忆堂诗集》所选前20年诗作共四卷,此次江南之行则有两卷。有论者认为,这个时期侯方域因历经丧乱,感慨颇多,在历史的巨浪渐趋平定时,痛定思痛,冷静反思,其作品反映了明清易代之际的时代精神,具有丰富的人生和社会历史内涵,在清初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诗文集刊行后,在当时的文坛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远方之士偶得其书者,争分自抄录……天下好古之士,无不慕《壮悔堂文集》,而望之若云霄。”来河南做官的文人,往往派人持牒到商丘求购,有的购买十部不止,而朝中的名公贵卿,几乎案头都有他的著作。研究者认为,侯方域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开创一代之文风。

当时人将他与魏禧、汪琬并称“国初三大家”,这个说法后来被《四库全书》、《清史列传》、《清史稿》采纳,遂成定论。三人中,魏禧善于议论析理,精当透彻,汪琬叙事生动流畅,文风纯正,而侯方域才华英发,文笔委曲老练,造诣最高,堪推第一。如当时的文学大家王士祯写道:“今日论古文,率推侯朝宗第一,远近无疑词。”

可惜的是天不假年,侯方域37岁即郁郁而终,有人大感惋惜:“使天假之年,穷究理要,博极群书,以其雄迈者转而雄深,韩、欧境地,岂难到哉!”

应该指出的是,侯方域并不是商丘文坛的“独苗苗”,在他前后,商丘的“雪苑社”人才济济,极为活跃,侯方域的成长离不开这片沃土。

雪苑社同声相应

商丘的雪苑社,在明末清初之时,是有重要影响的文学社团,其文学主张和创作实绩,均享誉全国。

“雪苑”之名,其来有自,即西汉梁孝王的梁苑,又称梁园、东苑、菟园,司马迁《史记》说:“孝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广睢阳城七十里。”梁孝王把这里建得花木竹林繁盛,水榭亭台精美,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当时,文人雅士邹阳、羊胜、枚乘、司马相如都成了梁孝王的座上客,其间,枚乘作《梁王菟园赋》、邹阳作《酒赋》、羊胜作《屏风赋》,风雅之名遍闻天下。“梁园虽好,不是久留之地”之典即出于此时此地。南朝宋著名文学家谢惠连游此地时,正值寒冬大雪纷飞,遂作《雪赋》一首,因而又有“雪苑”之称。

据王树林教授考证,1611年,经归德知府郑三俊倡言,归德城就成立有雪台社,侯恂、侯恪兄弟即其成员;1627年,经当地官员万元吉倡言,雪苑社正式成立,侯方域年仅十岁,但文采初露,亦参与其中,与前辈们诗文唱和,历练文笔,得益匪浅。研究者臧守刚先生认为,这个时期,雪苑社成员胸怀天下,大胆指斥时弊,洋溢着积极用世的进取精神,在艺术上崇尚新奇绮丽的文风,侯方域深受影响。

后来侯方域随父进京,“才名播誉公卿”,大约与雪苑社的这段创作实践大有关系。1640年,侯方域南京落第,于桃叶渡辞别李香君,回到归德城,因他的归来,雪苑社再度兴旺。此时,侯方域的名声和才情已今非昔比,他成为主盟者。因时代和地域的关系,社中诸人表现出许多的共性,此时天下大乱,怀才不遇、愤世忧时,成为创作的主要内容,慷慨激昂成为拨动心弦的节奏。

雪苑社诸子谈论创作之道,共同切磋琢磨,如侯方域所说,“余与贾开宗尤晨夕与诸子赋诗”,“莫不以文采自著,而躬行相砥,甚盛事也”。在这个过程中,侯方域的文学创作日趋成熟。在艺术上他总结和继承唐宋以来小说、戏剧中有关细节描写、角色体验与戏剧化的表现手法,用于散文创作,创作出诸多传记性佳作。

南明灭亡后,侯方域再次回到故乡,这时雪苑社成员多在战乱中死去,数年后,才汇聚新同仁,再树雪苑社之帜。历经丧乱,又值满清初立,这个时期的雪苑诸子流露出疏离社会现实的志趣,更注意表现其内心的人生体验和复杂的情感世界。艺术上他们文宗韩、欧,诗宗杜甫,而侯方域的创作实绩尤在散文创作上,“倡韩欧之学于举世不为之日,遂以古文雄一时”,成为清初大家。

后期雪苑社成员亦非泛泛之辈。宋荦虽说仕途得意,官职吏部尚书,但诗文创作也成绩卓然,尤其诗歌创作名气很大,曾与号称“清代第一诗人”的王士祯齐名。贾开宗则是雪苑社元老级人物,早年落拓不羁,是归德府“三狂士”之一,曾效仿阮籍大醉六十日。为诗学杜甫,后学陶渊明、韦应物,能自成一体。徐邻唐古文功力深厚,以塾师为业,对太极图说、皇极经世、先儒语录皆深究其奥,笃志躬行,因耽于学问,“尽落华藻,形若木鸡,一见就知是有道之人”。这些雪苑人物,与侯方域一起重现往昔梁苑风雅,也构成侯方域卓越文学成就的重要背景。

家学渊源诗宗杜甫

侯方域的另一文学背景,则是家学渊源。他的叔父侯恪文学才华出众,考取进士后即入翰林院为编修,后成为南京国子监祭酒。在天启、崇祯年间,侯恪的诗名很盛,他为诗推崇杜甫,与洛阳王铎、归德同乡彭尧瑜相互推举,反对当时盛行的公安派、竞陵派深幽孤峭的诗风。“溯源风雅,深恶新体(指竞陵体),见时流所作,辄呼卢笑,谓人不观江海,而羡涔蹄;不览华岱,而夸卷石;不爱秦松汉柏,而取蟠曲盆盎中物,失之远矣。”

受叔父影响,侯方域幼年即开始诗歌创作,很早即以“诗与制艺名海内”,二十岁左右,他的《晋斋诗集》流传开来,受到时人称许。当时文坛大家钱谦益一见其诗,便大加称誉,认为“其诗俊快雄浑,有声有色,非犹夫苍蝇之鸣,侧出于蚓窍者也”。

此时,侯方域论诗,主张应以风雅为宗旨,以盛唐杜诗为典范,对杜甫尤其推崇,因为“昔杜少陵生李唐肃、代间,间关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12424.html

更多阅读

冯德伦与舒淇星盘分析 冯德伦舒淇17年恋情

转载请注明:文/狐狸先森(图片来自舒淇instagram)分分合合的娱乐圈从来不缺八卦,但是看人公开恋情,总是好过围观已婚者出轨。冯德伦与舒淇的恋情,虽然当事人都还没有公开承认,但是ins上那些意味不明的照片,却让围观群众一阵阵猜想。才子冯德

郭德纲与“非诚勿扰”之类比 郭德纲上非诚勿扰

郭德纲与“非诚勿扰”之类比“郭德纲徒弟李鹤彪打伤记者”引发的连锁反应还未停,继而李菁、何云伟前日宣布退出德云社后,暂停所有小剧场演出,进行内部自查。书店接上级通知,所有有关郭德纲、德云社的书籍、音像制品全下架。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题菊花》 题菊花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译文] 如果我有一天当上管治春季的青帝,要让菊花和桃花一同开放。[出典] 黄巢 《题菊花》注:1、 《题菊花》 黄巢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2、注释:题解:自陶潜“

转载 小时代里的义妓幻象—历史名媛系列13 大国名媛新浪博客

原文地址:小时代里的义妓幻象—历史名媛系列13作者:宋金波“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朱熹与严蕊,剪不断,理还乱这阙达观与真切齐飞、文采共情怀一色的《

声明:《归德古城与桃花名扇系列(载于大河报2009-10-29) 桃花扇电影》为网友小三也会累的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