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那巴拉
(一)唱着这熟知的科尔沁民歌,我们来到了《达那巴拉》的故乡----科尔沁左翼后期阿古拉苏木达林嘎查。从远处靠近它,我们感受到这片土地在平静中透着灵气,宁静中散发着豪放。对于和我们同行的歌手朝鲁来说,科尔沁草原是生养他的故乡,更是赋予他艺术生命和天赋的圣地。所以对于故乡和故乡的民歌他确实情有独钟。这次和我们一起来到民歌《达那巴拉》的故事发生地,他更是既兴奋又紧张。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科尔沁草原孕育出许许多多像《达那巴拉》这首民歌一样优美动听、流传甚广的民歌经典。这些民歌是科尔沁草原特有的文化瑰宝,也是科尔沁人用音乐写就的心路历程。
(二)流传久远的《达那巴拉》这首歌被一代又一代人传唱着。它讲述的是在封建社会黑暗年代发生的一段真实的爱情故事。神奇地耸立在科尔沁沙地中的双和尔山有着许多美妙动听的传说故事。它是科尔沁左翼后旗境内仅有的三座山之一,也是历史久远的阿古拉苏木的象征。阿古拉就是“山”的意思,阿古拉苏木就是因双和尔山得名。歌曲《达那巴拉》当中的两位主人翁达那巴拉和金香就出生在双合尔山脚下的吉乐特艾里。吉祥、富蔗、丰美的土地养育出英俊剽悍的小伙子和善良美丽的姑娘。
从小一起放牧的达那巴拉和金香两小无猜,青梅竹马。但因为金香是穷苦人家的姑娘,达那巴拉是富家子弟,他们的爱情遭到封建势力无情的摧残。达那巴拉满腔悲愤,弃牧从戎,参加了旗保安队,并成为一名神枪手。而金香也在心上人离开之后被迫嫁给了并不为自己所爱的、比自己小八岁的巴拉登普日烈。
三年过去了,从兵营中逃出来的达那巴拉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心上人金香。两人互诉衷肠,倾吐分别后的思恋之情,爱情的火焰在两个人心中燃烧。然而好景不长,达那巴拉在参加别人的婚礼时惨遭土匪杀害。金香瞒着家人到达那巴拉的坟上和自己心爱的人做最后的告别。
(三)民间艺人用四胡自拉自唱的这首民歌有着浓厚的科尔沁韵味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听着它我们仿佛回到了彻夜聆听故事而忘了吃饭、忘了回家的少年时代。据我们的考证和了解被喻为“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蒙古族长篇叙事民歌《达那巴拉》产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过半个世纪的岁月沧桑,这首以真人真事为题材的爱情民歌以其委婉动听的旋律、朴实真切的情感打动着几代人的心。出自民间艺人之手的这首歌在民间传唱的过程中音乐和音乐的表现力、歌词和音乐的结合等方面不断得到完善,成为蒙古族民歌经典中的一部。这首歌结构严谨、节奏规范、音域适中,音乐与歌词结合巧妙、浑然天成,具有鲜明的说唱性。加上对爱情的讴歌和对正义的颂扬,多年来始终深受蒙古族及其他民族人民的喜爱。
(四)科尔沁民歌咏唱爱情时没有一味地赞美爱情,也没有对唱表白男女青年对爱情的追求。而往往把人物命运设置在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中。在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中叙述爱情的忠贞与不朽。表现爱情的民歌感天动地,流芳千古,是因为在传唱的过程中一代又一代人为它注入了美好情感的向往和体味。科尔沁民歌歌唱爱情、描绘生活,并因它的动听、因它的精彩而世代相传。
长篇叙事民歌《达那巴拉》中流传最广的是达那巴拉充军去当兵前和金香临别时所唱的几段。这段歌词以极其丰富的比喻唱出了达那巴拉和金香分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景和对不公正命运的控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