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札记——章邯的悲剧 读史札记 吴晗

疆场争锋,一胜一负,固然是前线将士智拼力逐的结果,然而,与其后方执政者的举措,又何尝没有干系呢?从秦将章邯在巨鹿之战前,兵锋无坚不摧;到巨鹿之战后几无立足之地上看,就足以说明了这一点。

秦二世二年七月,陈涉振臂一呼,天下云集响应,六国藉此而还魂,州郡莫不思变。是年冬,张楚大将周章,率几十万大军突至戏下(陕西省临潼县),金鼓声闻,咸阳震恐,值此覆巢累卵之际,少府章邯陈言上策,身帅骊山囚徒迎刃而上,此时,二世君臣心胆俱骇,图存心切之下,章邯凡有所请,庙堂则无不应承,是赵高虽狡,亦不敢居中用事,章邯以同仇共忾之气,一战击溃周章于戏下,再战取其性命于曹阳(河南省灵宝县以东),秦室又增派司马欣、董翳协同助剿,遂使戡乱大军所向披靡,直捣张楚政权中心陈(河南省睢阳县),迫使陈涉死于逃亡途中,又在定陶(山东省定陶县)歼项梁于乱军之中,在临济(河南省封丘县),灭魏咨城破之后,楚地一带的叛军名将凋零殆尽,章邯不复为忧,遂挥师渡河,兵锋直指赵都巨鹿(河北省平乡县),此时的章邯,是何等的意气风发。

秦军至巨鹿城下,王离居其前,涉间攻其后,苏角筑甬道以输给养,章邯屯兵城南俯视下窥,赵君臣惶惶不可终日,张耳寝不安席,城外虽有陈余数万河北之军,却也与诸侯救兵一样,屡经催促,但依然不敢策马向前,较之往昔魏信陵解邯郸之围时,其情形又何其相似?然而,自楚将士破釜沉舟之后,历经九战,终至绝甬道杀苏角虏王离灭涉间,巨鹿之战一败涂地,章邯连连失利,遥望咸阳眼枯心碎,不想等来的却是问罪使者,何为致此呢?盖因庙堂歌舞早已复旧,赵高授意二世,尽彰臣工之短,又指鹿为马甄别亲疏,二世在“关东盗毋能为”的迷惑下,画宫自诩外谏厌闻,内心只有责成之词,却乏佐功之意。可怜的章邯,进不抵项羽之锋,退难容赵高之侧,归则无路辩则无门,如旷野小儿猝遇天变,不降又待怎样呢?章邯降楚之后,虽蒙高爵,但二十万袍泽于新安一朝尽丧,不独使其身败名裂,亦使其民神共愤切齿无声,尽管在灭秦之后列土分茅,但治下已乏固守之心,麾下岂有死战之士?何待韩信水灌废丘(陕西省兴平县东南),斯时章邯败局已定,两军未战胜负先分。

正如迫使章邯自杀的不是韩信,而是项羽——他新安壮举的必然结果。而迫使章邯背主变节也不是项羽,而是赵高。赵高需要替罪羊,章邯跑了,二世还在,诚所谓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致使一个二十几岁的孩子,在望夷宫中,连作个普通百姓的希望都不能如愿。但章邯毕竟是个磊磊落落的军人,非朝秦暮楚之流可比,他甘愿放弃生命,也不肯二次受辱,让自己的人生在最后一刻迸发出耀眼的光彩。

读史札记——章邯的悲剧 读史札记 吴晗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12892.html

更多阅读

胡适小儿子胡思杜的悲剧人生 胡适 人生三大乐趣

胡思杜,现代著名学者胡适之子。曾留学美国,1949年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毕业后分配在唐山铁道学院马列教研室任教,1953年任马列资料室主任。1957年9月21日整风反右斗争中不堪屈辱,自杀身亡,被错划为右派。1980年平反。胡适小儿子胡思杜

金庸笔下的悲剧英雄乔峰 金庸笔下第一英雄

乔峰是个莎士比亚式的悲剧英雄,爱读莎翁悲剧的人都会注意到李耳王,麦考伯夫等主人公出场时何等如日上中天,而到收场时又何等悲壮,被命运及自己个性之中的缺陷毁灭。当然,强把莎翁的模式套到金庸的头上是不妥的,而莎翁的悲剧,也断断不是这个

声明:《读史札记——章邯的悲剧 读史札记 吴晗》为网友尐年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