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老电影《花木兰》1956年豫剧版 豫剧花木兰



电影《花木兰》视频



电影《花木兰》视频



电影《花木兰》视频

电影《花木兰 height="450" pluginspage="http://www.macromedia.com/go/getflashplayer" allownetworking="internal" width="750" allowscriptaccess="never" quality="high" invokeurls="false" src="http://www.tudou.com/v/eD》视频

电影名称:花木兰

出品时间:1956年

出品公司:长春电影制片厂

发行公司: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

制片地区:中国大陆

片长:103分钟

上映时间:1956年

对白语言:汉语

色彩:黑白

类型:戏曲,豫剧,剧情

职员表:

导演:刘国权;张新实

编剧:河南豫剧院编剧小组

摄影:陈民魂

美术设计:刘金鼐

录音:黄力加

剧务:牛景纯

编曲:娄彰后;姜宏轩;赵再生

音乐伴奏:河南豫剧院乐队

演员表:

角色 演员 备注

花木兰常香玉----

贺元帅赵义庭----

花木蕙吴碧波----

花弧马天德----

花母汤兰香----

花木力(小)刘凤琴----

花木力(大)王玉莲----

地保地 保----

刘忠张德勋----

王福轩耀阁----

周明王云杰----

孙继安韩玉生----

突力子陈金榜----

贺军将士姜云德;梁济川;胥仲玄;刘云凌;赵明勋;夏相林;范玉新----

突军将士霍云沛;宋玉炳;朱文彪;魏连有;王云耀;席永胜----

演出:河南豫剧院

电影剧情:

南北朝时期,突力子侵犯北魏边疆,地保持军帖命花弧应征入伍。花木兰想到父亲年老多病,弟弟花木力年幼无知,决意女扮男装,以弟弟的名字,代父从军。在进发途中,魏军与敌兵交战,花木兰一马当先,解救了贺元帅,从而得到贺元帅的赏识。12年过去了,身经百战的花木兰,已晋升为将军。一天夜晚,花木兰巡营,忽听群鸟飞叫,料想定是敌兵前来偷营,禀告贺元帅并献计四面埋伏,智擒突力子。果然,敌军中计,首领突力子被擒。从此,边疆宁息,战事告休。贺元帅十分喜爱智勇双全、为国建立奇功的花将军,他一面奏明朝廷,为花将军升官晋爵,一面将爱女许配与花将军成婚。花木兰不爱官爵,更不敢与元帅女儿成婚,请求元帅借给千里马,回乡探亲。回到家乡,花木兰脱去战袍,换上女儿装。朝廷封花将军为尚书郎,贺元帅抬着礼物,领着众将,亲临花家来探访。元帅召见花将军——花木力,花弧唤花木力出来参拜。元帅举目一看,惊讶不是花将军。花弧没法,只好再唤花木兰出来。元帅一见,更是惊讶,责备花弧屡次隐瞒是何道理。花木兰仿效男子声音叫了一声“元帅”,这才使元帅和众将认出她就是花将军。花木兰将自己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报效祖国的经过禀告贺元帅。元帅听后大为赞赏,称她真是一位巾帼英雄。从此,花木兰留在家园,孝敬父母,她的英雄故事,万世流芳。

影片花絮:

《花木兰》是豫剧大师常香玉的代表剧目,由陈宪章改编移植,后又与王景中合作对剧本进一步加工。该剧是1951年常香玉为抗美援朝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进行义演时的主要剧目。在1952年10月全国首届戏曲观摩演出中,常香玉演出此剧获荣誉奖。1953年4月香玉剧社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演出。1956年10月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戏曲艺术片。

京剧大师梅兰芳及徐碧云、言慧珠等均有演出。地方戏中也有不同版本面世,评剧名家崔连润的演出很有影响。

常香玉:是戏曲界公认的豫剧大师。1938年获得“豫剧皇后”之誉。1948年创办香玉剧校,致力于培养青年演员,后改建为香玉剧社。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捐献“香玉剧团社号”战斗机一架。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以《花木兰》一剧获荣誉奖。1987年12月,她设立“香玉杯艺术奖”以奖励河南地方戏曲的优秀人才。代表作《花木兰》、《拷红》、《断桥》、《大祭桩》等。



从《木兰诗》到戏曲《花木兰》 原文见网易博客《唐小宝说戏》



(一)

我上中学时,就读了《北朝乐府》收集的部分诗篇,其中一篇《木兰诗》被编入教材,当时能背得滚瓜烂熟,如今诗中一些句子还耳熟能详。最近翻出来重新阅读,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又浮现在眼前。诗文不长,且语音朴实自然,叙述繁简有致,读起来朗朗上口,这里全文抄录于后,有兴趣的朋友们不妨共同重温一下。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且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且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万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名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全诗四百多个字,为我们描绘了木兰从军的全过程。仿佛让我回到1952年的开封,当年在"人民会场"看常香玉大师演出豫剧《花木兰》时的情景。她那优美激扬的唱腔,那细腻规范的做派,为我们塑造一位血肉丰满的巾帼英雄,至今难以忘怀。

另外,在《隋唐演义》第56回后半回《代从军木兰孝父》中,对木兰从军的故事也有较详细的记述。但《隋唐演义》是在《木兰诗》之后,这一回的叙述无疑是在《木兰诗》的基础上扩写而成的。

所以,当今戏曲《花木兰》应该是取材于《木兰诗》。这首诗产生于距今一千五六百年的北朝(386-581)其间历经了北魏、北齐、北周等几个小朝代)年代。《北朝乐府》记录了流传在北方地域各民族的民歌,一部分流传到南方,被南朝梁代乐府机关收集加以整理,保存了60多首北方民歌,文学史上把它归入《北朝乐府》。其中《木兰诗》可能又经过唐代文人的润色,陈释智匠把它收录于自己的《古今乐录》集子中。

(二)

至于《木兰诗》什么时候被改成戏曲,我查阅了有关资料,查到了经过一千多年的民间流传,明代剧作家徐渭最早把它搬上了戏曲舞台。徐渭(1521--1593)是明杂剧的着名作家,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文长,号青藤,又号天池。他一生参加科举,屡试不中。但他才华四溢,诗文书画,无所不精。他一生编有四个最着名的杂剧,即《渔阳弄》、《雌木兰》、《女状元》、《玉禅师》,合称《四声猿》。其中《雌木兰》全名叫《雌木兰替父从军》,写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剧中花木兰的唱词中写道:"休女身拼,缇萦命判,这都是裙钗伴。立地撑天,说什么男儿汉!"写出了徐渭对重男轻女封建社会的批判,也倡导了男女平等的思想理念。戏中最后写出"世间事多少糊涂,院本打雌雄不辨"的唱词,揭露了对现实的不满。难怪同时代的文人袁宏道盛赞《雌木兰》"苍凉慷慨,堪题画屏",王冀德也叹"刳肠呕心,可泣鬼神"。

《雌木兰》自明后期搬上舞台后,踩着戏曲的锣鼓点,一路走到了今天。民国以来,戏曲进入了新民主主义时代,众多年轻的戏曲艺术家及着名演员,纷纷为这出戏注入了心血与汗水。

(三)

1917年,梅兰芳(1894--1961)大师演出了由《木兰诗》改编的京剧《木兰从军》全剧,他饰演花木兰。剧中他充分保留了《木兰诗》的故事情节,充分利用了《木兰诗》的原词。在艺术表演上,充分表现了他花衫行当的技艺,一会女装,一会男扮,或演唱,或武打,集青衣、花旦、刀马旦于一身,融唱、念、做、打的全部才能,引起了梨园界的轰动。本剧成为梅兰芳早期的代表作品,并于1926年被拍成了电影。

值得提出的是,"五四"时期风华正茂的邓颖超女士和周恩来总理,也在舞台上演出了话剧版的《花木兰》。

1938年,在揭开抗日战争序幕之际,上海越剧界根据梅兰芳大师的《木兰从军》改编成《木兰代父从军》。紧跟其后于1939年,戏剧家欧阳于倩(1889--1962)先生也改编、导演了桂剧版的《木兰从军》。

我国杰出的文学家、文艺评论家、戏曲改革的早期开创者、中国艺术语言研究会会长马少波(1918--)先生,于1943年亲手操刀编写了京剧版《木兰从军》,成为戏曲界最具影响力的剧作。

(四)
视频: 老电影《花木兰》(1956年豫剧版) 豫剧花木兰

豫剧版《花木兰》剧本是在建国初期创作的。当年陈宪章先生陪妻子常香玉在西安演出时,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估书摊上发现了马少波的《木兰从军》,于是买了回来,同王景中先生一起,根据豫剧的声腔特点进行了彻底的改编,写成了豫剧版本的《花木兰》。为配合抗美援朝形势,该剧于1950年冬由常香玉领衔的"香玉剧社"首演,并于1951年带着这出戏走遍大江南北,为捐献飞机而义演,受到全国人民的一致好评。1952年全国戏曲会演其间,常香玉大师以《花木兰》中的精湛表现,获得了"爱国艺人"的称号,捧得了会演的最高奖项--荣誉奖。1956年,这出戏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了戏曲艺术片,使全国更多人了解了豫剧,也认识了常香玉。一曲"刘大哥讲话理太偏"成了她的名片,也成了豫剧的标志性唱段。

常香玉在戏中的唱腔和表演无可挑剔,唱腔是那么流畅激扬,"老爹爹这几日疾病好转"、"劝爹娘放宽心村头站稳"、"用巧计哄元帅出帐去了"、"花木兰羞答答施礼拜上"等唱段都唱得字正腔圆,韵味酣畅,豪放中有婉约,激越中见妩媚。做派又是那么沉稳大气,中规中矩。她用娴熟的技艺,把一个巾帼英雄掷地有声地立在了舞台上。

最近我从网上看到,与她同时代的马金凤大师,当年也演过《花木兰》。直到1979年,她去广西慰问自卫反击战的解放军将士们还演出了《花木兰》,演出过程中,将士们不断对她高超的演技报以热烈掌声。演出结束后,一群战士鼓着掌、流着眼泪拥向她,激动地喊她"花木兰阿姨"(我怀疑是论文作者搞混了,错把《穆桂英挂帅》当成了《花木兰》,这还需要考证)。

(五)

一出《花木兰》唱遍了祖国大地,也唱红了几代演员。豫剧演员虎美玲、王希玲、胡小凤、牛淑贤、菅爱梅、王清芬、王素君、孙玉菊、小香玉、李金枝、周桦等着名演员,有的演出全剧,有的演出片段,有的清唱唱段,在这出戏中都有不俗的表现。

京剧着名演员李维康、言慧珠等人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也演过全本《花木兰》。我在那个年代,也看过杨淑萍(杨慧超的妹妹)的京剧《花木兰》,还为她还写过文章。

在文章的最后,我们不能不提到黑龙江龙江剧创作的《木兰传奇》,表演艺术家白淑贤在戏中扮演了花木兰。与豫剧《花木兰》虽在表现手法上相去甚远,但龙江剧《木兰传奇》紧紧抓住了一个"情"字,战友情、将士情,乃至儿女之情,也浓重抒发了巾帼英雄的报国之情。白淑贤塑造的"东北花木兰"获得戏迷及专家的认可,凭借在这出戏的精彩演出,她荣获"二度梅花奖"的殊荣,并于1994年《木兰传奇》被天津和长春两家电影制片厂联合推上了银幕。

除上述几个剧种演过花木兰的故事外,粤剧、评剧、秦腔等剧种也有自己的《花木兰》。近年来,花木兰也闯入影视圈,且不说动画片《花木兰》,2004年黄磊主演的电视剧《花木兰》及2007年袁咏仪、赵文卓主演的电视剧《花木兰》也热播了一阵子。近来得知由赵薇、陈坤、胡军等联袂主演的电影版《花木兰》即将上演,加入贺岁片的行列。一个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被流传了一千多年,如今仍被如此多的剧种、影视演出,正说明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它们可以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相互交融,共生共荣。(2009年11月16日初稿)

论豫剧《花木兰》

原文见新浪博客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男子打仗在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棉,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干,将士们才能有这吃和穿,恁要不相信啊,请往那身上看,咱们的鞋和袜,还有衣和衫,千针万线可都是她们裢啊~~~~~有许多女英雄,也把功劳建,为国杀敌是代代出英贤,这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说起这段豫剧唱词,估计大家都耳熟能详----这就是豫剧"皇后"常香玉那脍炙人口,几十年来一直回响在中国,并传唱到海外的代表剧目《花木兰》中的着名唱段"谁说女子不如男"。

历史改编剧《花木兰》是常香玉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而创作的,并是当时剧社巡回西北、中南、华南各地演出的豫剧剧目之一,也因此而成为流传广泛人人耳熟能详的豫剧唱段。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常香玉也因此《花木兰》一剧获荣誉奖。

《花木兰》,作为豫剧"皇后"常香玉的代表作,无论从艺术表现,还是思想内容上都体现了艺术美感。

首先,从艺术表现上看:《花木兰》作为常香玉的代表作,充分体现了"常派"的艺术表现特征。"常派"是指常在艺术上广泛吸收京剧、评剧、秦腔、河南曲剧以及坠子、大鼓等艺术之长,同时把风格不同的各种豫剧唱腔--豫东调、祥符调、沙河调等,融会于豫西调中,独创新腔,成为豫剧中的一支主要流派。"常派"唱腔字正腔圆,运气酣畅,韵味淳厚,格调新颖,以声绘情、以情带声,多彩多姿,雅俗共赏,表演刚健清新、细腻大方,内涵深邃、性格鲜明,在表达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上,细致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该历史改编剧中,贺元帅为花木兰"提亲"一折戏,为表现花将军激动、慌乱、羞怯、可笑等复杂心情,常香玉将武生腔和花旦腔交替变换,豪放中有婉约、激越中有柔媚,音乐色彩的和谐律动,使人物的性格更饱满,既显示了花将军的大将气度,又展露了花木兰的女儿情态。这种跌宕起伏,多姿多彩的音色变换,尽展了一代巾帼英雄的倜傥风流,尽现了常派声腔艺术的动态美、充实美。

其次,从思想内容上看:艺术创造来源予它所遵循的文化精神,而独特的文化精神将孕育出独特的美学神韵。河南深厚淳朴的文化底蕴和常香玉独特的文化审美,使该剧具有通俗美和阳刚美。

通俗美:河南位于天下之中、九州腹地,在长期的农耕生产中孕育、成熟的中原文化,其根基是农民文化,艰难困苦的劳作,古朴的民风民情,构成了中原农民文化质朴的底蕴。常香玉的一生,经历了新旧两个时代。出身于贫苦山乡,从黄河岸边小窑洞走出来的她,与苦难深重的中原农村、饥寒交迫的中原农民血肉相连;走向戏剧人生的她,忧国忧民,奉献不止,始终和清贫相伴。她是一个能够用质朴的一生、用生命去殉难理想的人。质朴的常香玉有着质朴的艺术追求。常派艺术从剧本的选材立意,到人物的形象塑造,都以质朴为本,表现出强烈的人民性。常香玉塑造的花木兰,更是一个质朴无华,"通俗"得让全国亿万民众,男女老少都喜欢的戏剧人物。

常派的《花木兰》,没有象一些类似题材中的英雄那般处处激昂慷慨,大杀大砍,创作者是在表现她朴素的成长历程,表现她全家与刘忠等从军将士真切自然的思想变化,以质朴的手法表现一个质朴的英雄。突力子兴兵犯境,花木兰突然接到父亲应征人伍的军帖,父年迈弟年幼,花木兰要顶替弟弟名字千里赴戌,母亲认为是"讲疯话",父女经过比武较量,全家人才答应了花木兰的请求。这里没有豪言壮语,全家对从军一事也犹豫不定,但最后还是以国事为重,让一个青年女子扮成男儿走向了血与火的战场。

"谁说女子不如男"这段有关国家安危与共、对男尊女卑思想劝戒批评的抒情唱段,可奉为通俗类戏曲唱段的"经典"!这里将边关打仗和家园干活之类国与家的大事,以极通俗朴实的中原风格的语言铺排在一起,像唠家常一般,使人感到贴心贴肺,亲切动人。尤其是"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棉","咱们的鞋和袜,还有衣和衫"之类的半说半唱的五字句句法、词格,语言朴实,旋律紧凑,明白晓畅,朗朗上口,不仅好听耐听,而且易学易唱。半个世纪以来,花木兰的唱段响彻乡村,响彻城镇,响彻工厂,响彻兵营,响彻大江南北,响彻了一个时代。如今,她又被加上了流行音乐,被青年一代所传唱。可以说,豫剧《花木兰》从内容到形式折射出来的"通俗美",将使它魅力永存。

阳刚美:常香玉的一生是充满质朴情怀的一生。常香玉的一生亦是充满昂扬激情的一生。从她幼年时代不屈从于命运而决定学戏,到从艺过程中不惜生命同恃强欺弱的权势抗争,再到接下来勇于冲破世俗的观念的革新精神,还有"文革"中受迫害时的不屈和乐观,她以巾帼不让须眉的昂扬激情,在豫剧艺术这块土地上辛苦耕耘。在此剧中她塑造的戏剧人物花木兰其敢于斗争一往无前的勇敢精神,坚持正义的倔犟性格,高尚的爱国情怀,似乎都是常香玉化了的艺术形象,这些女中丈夫,女中豪杰,常香玉演来无一不情绪激越、感情充沛,生发着热烈奔放的阳刚之气。特别是花木兰替父从军一段,金戈铁马、杀敌报国,动作、气质是威武、矫健、英姿勃勃的壮士气慨,在"拜别爹娘离家园"、"谁说女子不如男"、"哪一天有外患我再去杀敌"等核心唱段中,以刚劲豪放的武生腔为主,高亢浑厚力度较强,抒发的是战友之情,将帅之情。这种种情感,用的是雄健、轩昂、崇高、壮丽的格调。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近期,新版《花木兰》登台,由国家一级编剧、剧作家孔凡燕执笔,在保留该剧故事主线和经典唱段的基础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编。花木兰的扮演者是常派传人孙玉菊的弟子李红英,她曾获中国"红梅奖"河南赛区金奖。年近七旬的唐派传人、国家一级演员贾廷聚出演贺元帅。新版《花木兰》在服装、道具、布景、音乐唱腔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改良和创新,使该剧更有时代感。

总之,《花木兰》,作为常派代表,豫剧名篇,从艺术表现和思想内容中,所表现出来的豫剧所特有的艺术美感,给我们带来了精神上的愉悦和艺术审美的享受。它,作为豫剧的代表,不仅是河南人的骄傲;它的广泛流传和接受,也同样是全国全世界的骄傲!

注:常香玉1923年9月15日出生在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董沟。原名张妙玲。9岁随父张福仙学戏,后拜翟彦身、周海水为师,兼学花旦、小生、武生诸行当,10岁登台,总汇于旦角。得王镇南先生帮助,13岁主演六部《西厢》,名满开封。她原习豫西调,后在演出中逐渐融豫东、祥符各调于一炉,并广征博采,收各家各派及一些姊妹剧种之长,大胆创新,开豫剧唱腔改革之先河。后因病不能再演武戏,乃更加潜心钻研青衣、花旦之表演艺术。日寇侵华,她首演抗日时装戏《打土地》,显示了她作为一位爱国艺人的民族气节。

1938年西向长安,在陕甘演出,名声大振,得"豫剧皇后"之誉。1948年在西安创办香玉剧校,致力于培养青年演员,后改建为香玉剧社。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率剧社巡回西北、中南各地义演半年。以演出收入捐献"香玉剧团社号"战斗机一架,受到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和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等部门嘉奖。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以《花木兰》一剧获荣誉奖。同年赴维也纳出席世界和平大会,并访问苏联、匈牙利等国。1953年率团赴朝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慰问演出半年;1954年又到天山南北为边防战士和新疆各兄弟民族慰问演出4个月。特别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1979年,常香玉的歌喉响彻了广西边防。1987年12月,她自筹资金22万元设立"香玉杯艺术奖"以奖掖河南地方戏曲的优秀人才。常香玉从艺70多年来,在艺术上一直表现着炽热的追求。其唱腔舒展奔放,变化自如,达到了很高的美学境界和艺术造诣;表演上刚健清新,细腻洒脱,已形成了众所公认的"常派"风格。代表作《花木兰》早在1956年已拍摄成戏曲影片。常演剧目还有《拷红》、《断桥》、《大祭桩》、《破洪州》、《五世请缨》和现代戏《红灯记》等。1956年曾担任河南豫剧院院长,20世纪80年代初期又担任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剧协主席、河南省文化厅顾问等。是戏曲界公认的豫剧大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13040.html

更多阅读

国产电影《紧急迫降》 紧急迫降 2004 电影

昨天晚上很幸运,在琳琅满目的电视节目中转到了电影频道,正放一部99年的老电影《紧急迫降》。在这个充斥着紧张气氛的屏幕上,有镇定但是满头大汗的机长,有紧张但是始终微笑的空姐,有中年幽默的机务,年轻的机长学员,有提了一箱子钱要去给工

声明:《视频: 老电影《花木兰》1956年豫剧版 豫剧花木兰》为网友釜山行赱的尸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