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澧县一中走出来的三位院士
澧县一中,弦歌千载,树人百年。晋代吏部尚书车胤囊萤夜读于斯,扛鼎晚唐诗坛的弘文馆校书郎李群玉筑舍于斯,宋代名臣范仲淹洗墨于斯,清代两江总督太子太傅陶澍主讲于斯,辛亥元勋蒋翊武读书于斯,贺龙元帅打马于斯。进入新中国,澧县一中开始了她教育史上的新辉煌。从洗墨池边、三凰山下走出了众多优秀人才,中国科学院院士沈绪榜、朱作言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雷志栋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微型计算机之父沈绪榜
1950年9月1日,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澧县一中高一班迎来了一个剃着板寸头,面色白皙,身着白衬衣,外套中山装的少年,这个少年就是日后在中国计算机科学技术界做出卓越贡献的沈绪榜。
他在澧县一中三年的高中生活是充实而愉快的。
沈绪榜酷爱学习,高中九大学科从不偏食,毕业考试成绩科科为优。沈绪榜还有一个特点,凡事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对事物的探究总要进行三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他的数学成绩在班上遥遥领先,也许正是数学成绩的突出,使他日后迷恋上了计算机技术。他向自己的数学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使用笔计算,浩瀚的数字去乘以浩瀚的数字,当然可以计算出来,但得有多长的竖式,那竖式就不是一张纸一摞纸可以包含的了,有没有一种先进的设备,按钮一按,得数立马出来呢?数学老师鼓励他:“几十年后,发明这种设备的就是你沈绪榜啊!”
如今,沈绪榜回忆在澧县一中的生活,他告诉我们:他对每门课程的学习都十分重视,就像春蚕咀嚼桑叶那样,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那样。他还回忆说,澧县一中的老师都十分宽厚,对学生总是充满期待,正是数学老师那句鼓励的话语成为了他人生航程上的灯塔,他才勇往直前,去摘取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桂冠。
1953年沈绪榜从澧县一中高1班毕业,考入武汉大学数学系,后根据国家需要被选派到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学习计算机技术。当时从武汉大学选送到北京大学去学习计算机技术的仅仅是沈绪榜一人。北京大学为什么偏偏看中了沈绪榜,这与沈绪榜在澧县一中的读书生活不无关联。沈绪榜说,他从穷乡僻壤来到澧县一中就读,是澧县一中让他具有了远大的志向,他还记得自己的班主任徐仙鹤老师常常跟他讲车胤、范仲淹、陶澍这些先贤立志报国的故事,从小他就发下宏愿,长大后也要像车胤、范仲淹、陶澍那样做国家的栋梁,具有了远大志向的沈绪榜学习如饥似渴,于是天道酬勤,他在大学便具有了扎实的知识基础,具有了扎实的知识基础,大学期间的成绩随之出类拔萃,便被北京大学选上了。
于是,伴随着沈绪榜人生足迹的是一路凯歌。
1957年他参加我国首批通用电子管计算机与晶体管计算机的逻辑设计。
1965年,他设计研制了我国第一台国产双极小规模集成电路航天制导计算机,并首次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国产PMOS中规模集成电路航天制导计算机,促进了中国PMOS集成电路技术的迅速发展。
1977年完成了我国第一台国产NMOS大规模集成电路航天专用16位微计算机的研制。
他似乎一直要争夺的就是第一。
他曾说,在澧县一中读书的时候,争夺第一的思想就已经根深蒂固了,学校老师教育他们:登山就要攀高峰,行船就要争上游,宁挑千斤担,不挑九百九。于是,他跟时间赛跑,屡创佳绩。他一年中只有三天休息,那就是大年三十、正月初一和他自己的生日。大年三十、初一陪陪年迈的母亲,陪陪与自己相濡以沫的妻子,对自己的孩子们嘘寒问暖,生日那天,点燃蜡烛,唱唱生日歌,这就是沈绪榜人性温暖的一面。由此看来,他不是工作机器,但他是工作狂,他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实验室里构思着中国计算机技术的宏伟蓝图。
他一路前行,昂首阔步。
他参加领导了运载火箭计算机的总体逻辑设计,其成果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82年他开始培养芯片设计研究生,担任华中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邮电学院等高校教授、博士生导师,培养出硕士生余30人、博士生15人。
80年代后期他开始著书立说,先后出版《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超大规模集成设计》等5部专著,达200多万字。历任航天工业部骊山微电子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副所长、研究员,中国航天电子基础技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宇航学会第一届理事。
1986年他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曾当选中共十大、十一大代表,1997年10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计算机技术界,数风流人物,还看沈绪榜。
人们不会忘记,作为亚洲大学生超级计算机领域的赛事,2013年亚洲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ASC13)由中国主办。2013年3月19日,2013亚洲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开幕式暨十强发布会在清华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的沈绪榜院士用春风化雨的语言与大家交流:“计算机总是以无限制的存款空间,不断的传输带宽来完成时空计算的无限性的。”
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沈绪榜院士在以有限的时间拓展无限的生命价值。如果从他读澧县一中开始算起,沈绪榜院士的科研之路正是从有限走向无限,从超常走向辉煌,一步步地成就了超级计算机之父的声名。
闻名中外的超级计算机之父沈绪榜没有忘记回报母校。2002年母校校庆100周年,他抽空回母校作报告,回顾了学校领导、老师对他的悉心栽培,勉励莘莘学子好好学习,练好本领,报效祖国。他还给母校赠送了神六宇宙飞船模型和个人专著。
什么是教育的成功?培育出有能力报效祖国的英才就是成功,而这个英才却始终没有忘记他的根系在哪里,没有忘记他的母校,这就是成功。澧县一中所要诠释的就是这种成功教育理念。
鱼跃龙门的科学院院士朱作言
1953年9月1日,上午,洗墨池边,杨柳依依,墨池古波荡漾,浮光跃金,自由的鱼儿在水面游来游去,一个年仅十二岁的少年站立在澧县一中洗墨池边,心情就像阳光一样灿烂,鱼儿一样自由,没成想,几十年后,他的一系列的成就竟然与鱼类大有关联,是不是从此刻起鱼翔浅底的自然现象却启发了他在生命科学界登峰造极的梦想?小小少年朱作言,在班主任的导引下,进入初88班就读。
走入教室,他看到阳光透过亮瓦照射到桌子上,空气中有无数的微粒在漂游,他总是兴奋不已,那也许是一些微小的生命啊;走出教室,他看到屋脊上有一丝青青的禾秧,他感叹无土的贫瘠之瓦上生命的顽强;漫步校园,他看到奇花异草,总是浮想联翩:这花为什么这么红,为什么长得像喇叭,要是能吹奏出美妙的音乐该有多么好?这草为什么这样绿,为什么匍匐着,为什么像隐伏的侦察兵,它们究竟有着怎样的脚?
朱作言在澧县一中读书的三年,是全面学习课程知识的三年,也是不断与花鸟虫鱼对话的三年。澧县一中110周年校庆,朱作言院士的一席话道出了他成功的另外一个秘密,那就是澧县一中办学的思路具有前瞻性,他说:“一个人有十年的眼光,就去种树,这叫十年树木;一个人有百年的眼光,就去办教育,这就叫百年树人。澧县一中办教育办的就是立足于未来的教育。”正是因为澧县一中不仅关注学生现有的成绩,更关注学生的未来,澧县一中的老师才敢于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帮助他们规划人生的走向,小小朱作言对生物感兴趣,那好,学校期待你成为生物学家,于是就有了朱作言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与花鸟虫鱼为伍的读书生活。
朱作言从澧水出发,开启了他人生壮观的航程。
1965年他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1980年他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北京)。但高起点并没有让他产生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他觉得还需要到国外去进一步深造。
1980-1983年他分别在英国南安普敦大学、伦敦皇家肿瘤研究所和美国波士敦遗传所进修,1988-1991年他在美国马里兰大学海洋生物技术中心任教授研究员、Facultymember,1991-1994年他担任英国阿伯丁大学任高级讲师、TeachingStaff、博士生导师。
国内学习,国外进修的朱作言学贯中西,在生物学界游刃有余,于是天降大任于斯人也。1995年他开始担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长,1997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担当大任之后的朱作言,夙兴夜寐,对于他所钟爱的鱼类基因工程研究不敢丝毫懈怠。车胤囊萤夜读、范仲淹断齑画粥的精神,激励着他忘我工作。
他开创了鱼类基因工程研究新领域:在童第周教授指导下,合作完成了鲤鲫间的细胞核移植。在此基础上,开创了鱼类基因工程研究新领域,培育出快速生长2.3至4.3倍的鲤、鲫和泥鳅;首次揭示了外源基因整合的动力学过程,证实其嵌合性整合、表达和非孟德尔方式传递,提出了转基因鱼模型和研制纯合转基因鱼品系对策;阐明了转移的外源GH基因对内源垂体分泌GH的代偿作用,以及转GH基因鱼饵料利用的蛋白质节省效应和合成代谢的蛋白质积累效应。这一系列前沿性研究为鱼类基因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
他进行了系统的鲤类基因组研究:组建了鲤、草鱼基因组文库,克隆并测序了鲤科鱼类4个基因和6个特异DNA片段,首次提出并构建了“全鱼”转移基因表达载体,所培育的快速生长转“全鱼”GH基因鲤鱼群体已进入子二代,为基因育种实用化奠定了基础;首次发现了鲤种的DNA分子标记;揭示了鱼类GH基因结构对研究脊椎动物早期演化的特殊意义。共发表研究报告90多篇,其中3篇已成为转基因鱼领域公认的经典文献,SCI检索被引用100多次。曾应邀15次在国际学术会议和20次在欧美大学作学术报告,赢得了广泛国际承认。
朱作言院士的研究让一向自视过高的美国人刮目相看。《纽约时报》曾发表长篇评述,肯定其在中国开创的转基因鱼研究领先美国三年。朱作言的成就,宣示着澧县一中育人的成功,也让中国生物学界在世界上扬眉吐气。
也许,人们只看到了朱作言院士的辉煌之旅,却没有看到辉煌之旅的背后是他做人的一腔正气。犹记得,2008年,他强调对论文质量的评价要看具体引用的次数;2009年,他强调科技期刊不能成为科学发展的软肋;2012年,4月,他指出,科技奖励要引进海外专家评审,体现最大限度的公正公平;10月,他炮轰国内科研爱跟风;12月,他再次抛出重磅炸弹,他说:“国家需求是“973'计划的应有之义,但不应成为基础研究工作的'包袱',科学家应着眼长远,切不可操之过急。”他的浩然正气与他在澧县一中受到的良好教育分不开,澧县一中一直坚持“前哲流风,日新其格”的办学理念,挖掘一切可能的育人因素,去提升学生的人格,去净化学生的灵魂,在此囊萤夜读的车胤因直谏被杀的故事,在此临池洗墨的范仲淹因直谏被贬官的故事,陶澍不怕威胁严惩贪官污吏的故事,对于年少的朱作言当然是耳熟能详了,纯洁无暇的心灵之土上一旦种上正直的种子,必然长出端正的幼苗,最终长成不屈不挠的大树,巍峨而崇高。
最后,我们要说,朱作言院士将鱼类基因工程做得风生水起,这正是鱼跃龙门。而鱼跃龙门是生物界之幸,是澧县一中之荣,是朱作言院士之力。
履迹大漠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雷志栋
1953年,澧县一中迎来了一个身材瘦削的少年,本来就瘦削,加上脸略微有点长,就显得更瘦削了。这个少年当时有人戏称“刀砍斧削的脸”,是啊,正是因为刀砍斧削,才象征着顽强的毅力。他穿着黑色的中山装,里面是一件白色的衬衣,下套军黄色的裤子,这样的装束让这位少年显得格外朴素。这位少年就是雷志栋,澧县一中高8班新生。
他在这里度过了怎样的三年?掠过历史的云烟,我们怎样去看待这个朴素的但却是大写的人?我们翻开澧县一中档案馆已经发黄的记载有雷志栋毕业评语的那一页纸,仿佛看到了一艘艰难的小舟承载着一串串已经沉淀的故事:祖父是商人,解放前制造鞭炮出卖,三代以此为业,但生意并非鼎盛;解放后,在津市开大成仁书纸店;他的姐夫和表哥都是共产党员。这段文字告诉了我们什么?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环境启迪雷志栋:在高中三年必然是坚强的,必然是进步的。那些字迹已然模糊的评语一个个跳出来:“学习努力踏实,头脑清醒,无论何科,一学就会,在校成绩好,身体不高大,但由于加强锻炼,没有什么病痛,叠上运动是他的拿手好戏,拳棍也来得几手……”
这段评语其实可以这样解读:雷志栋成绩好不是靠走捷径,而是努力踏实的结果;客观上雷志栋也很聪明,主客观原因结合在一起,造就了一个成绩优异的雷志栋;雷志栋身体不高大,所以通过锻炼来弥补,雷志栋并非是书呆子,他还很重视自己学习之余的生活,我们由此引申下去,若干年后他能在新疆大漠游刃有余地从事自己的农田水利事业,与在澧县一中锻炼出的强劲体质是不无关系的。
澧县一中历来重视学生的励志教育,范仲淹断齑画粥的故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年少的雷志栋早已烂熟于心。选择新疆作为他的出马之地,尔后驰骋出美丽的人生风景线,与他的母校不能不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设想,他如果是在温柔乡求学,也许就不会去黄沙莽莽的新疆了。
在有关雷志栋的评语中,有一条令人费解,那就是“头三期自由散漫,贪玩耍”,我们找到了雷志栋的一些同学,这些同学告诉我们:原来是雷志栋经常跑到澧水河边面对浩浩东流的澧水发愣,大热天去稻田看龟裂的土块,看稻秧如何嗷嗷待哺,大冷天去看冰雪是不是让树枝折断了,有时跑出校园十几里路远,去看干渠在流水没有。他还把脚伸进水里,看日后是不是得血吸虫病;他看见溧河的藻类繁殖很快,他伸出手,一把把地甩到岸上来……正是这样的兴趣,引导了雷志栋的人生之旅。于是,我们清晰地瞥见他的人生轨迹。
雷志栋1955毕业于澧县一中高8班,考上了他梦寐以求的清华大学。
五年后,他从清华大学水利系本科毕业。
又五年,他从该校研究生毕业。
十五年深造,让他学富五车。清华大学领导将其留校工作。雷志栋踏着坚实的步子,一路走来,深受同行倚重,领导垂青。1994年,他奉命担任清华大学水利系系主任,从此水利系在前任的基础上又立新功。
雷志栋教授多年来在土壤水和农田灌溉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对推动中国土壤水问题研究和农田水利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主编的《土壤水动力学》专著等在中国有较大的影响。他30年来长期与新疆叶尔羌、宁夏青铜峡和山东位山等特大型灌区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进行灌区水资源配置与合理利用的咨询研究,1999~2001年在叶尔羌、青铜峡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中,作为技术咨询负责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根据干旱半干旱区灌区的特点,他提出的水资源平衡、盐分平衡等的分析思路和方法,在理论和应用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80年代在华北地区,90年代以后在西北地区,对地下水资源科学评价与合理利用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雷志栋教授自1991年以来,长期在新疆进行调查、监测、试验与工程咨询,作为技术负责人完成的渭干河、喀什噶尔等4个大型绿洲灌区的水盐监测,对当地的水利规划与管理有重要价值,是中国大型灌区水盐监测的范例。在叶尔羌绿洲四水转化研究,塔里木河水资源与生态保护研究中,他均取得了重要的创新性成果,为塔里木河综合治理规划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这两项成果均获得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西部大开发的水利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为了能够研究土壤水的运行规律,大家专门运来土在新水利馆夜以继日地进行试验。为了能够出一本让学生受益的好教材,他和大家十年成一书,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土壤水动力学方面的专著。该书出版后获得水利部“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的荣誉称号,从1989年到2006年,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就被引用636次。
一所学校走出三个院士,不仅是美谈,似乎还是奇谈;但澧县一中做到了。梳理澧县一中办学思路,我们不难发现,澧县一中一直致力于帮助学生规划他们的未来,澧县一中所办的教育其实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当我们现在走进澧县一中的任何一间教室,都能看到这样十六个字“博学多能,经世致用,纯洁操守,张扬个性”。博学多能是知识层面的目标,经世致用是报国方面的要求,纯洁操守是品德方面的境界,张扬个性正是为学生的未来做规划。沈绪榜、朱作言、雷志栋这三人,哪一个不是这十六字箴言的践行者呢?
目今,澧县一中毛善新校长提出“三高”目标,做高品位教师,育高品位人才,办高品位学校。澧县一中立足未来办教育的思路更加明晰。
梳理澧县一中办学思路,仰望澧县一中风云人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现实:湖湘教育的龙虎榜上,澧县一中学子龙腾虎跃;中国教育的百花园中,澧县一中桃李满天!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澧县一中的明天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