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与《京都议定书》 巴黎协定 京都议定书

一、出尔反尔:《京都议定书》被小布什废除

在过去三十年中,美国往届政府在气候变化问题的态度摇摆不定,其相关政策也随之变化。卡特政府时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就对气候变化的人为原因及其必然后果做出科学评估并建议采取行动。
但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经济滞胀与保守主义回流的背景下,里根政府将环境管制看作是经济的负担,采取了一系列“反环境”措施,掀起了一股“环保逆流”。老布什执掌白宫后,在对待环境问题上延续前任政府的指导思想,在缓解全球变暖趋势上行动迟缓,被戏称为“里根政府第三任期”。
克林顿政府虽然从一开始就正视气候变化问题,并将包括气候变化问题在内的环境问题置于战略性高度,大力推动国际气候谈判进程,并于1998年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但是,由于共和党国会的阻挠,克林顿政府在其两个任期内对气候变化问题都未能采取实质性行动。
小布什政府当政之初,在“科学政治化”趋势下,籍气候变暖缺乏科学根据而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虽然迫于国际社会愈来愈多的指责和压力,小布什接连出台了《国家能源政策法案》(2005年)、《能源独立与安全法案》(2007),规定了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提高能效等内容,但是在其任期内始终没有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水平。
《京都议定书》一直是政客较量的矛与盾。在美国,老布什拒绝了它,克林顿签署了它;2001年小布什废黜了它(理由是“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并无科学依据以及该计划伤害了美国经济),2006年戈尔平反了它(被小布什在大选中击败的前副总统戈尔,以出演反映全球变暖的纪录片《无法忽视的真相》获得2007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当精通汉语的澳大利亚新总理陆克文签署批准《京都议定书》文件,并承诺到2050年减排60%后,布什政府被空前孤立。
“美国是世界上唯一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工业化国家,你认为其他国家做得对,还是他们都疯了?”记者会上,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记者向美国代表团高级气候谈判代表沃森这样诘问。
2001年4月,时任美国总统的小布什明确表示美国将不会执行旨在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京都议定书》。这一表态立即引起国际舆论哗然,为落实《京都议定书》,全球召开多次国际会议,但均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一个根本原因是发达国家都试图减少自己为减排温室气体在经济上所付出的代价,同时又尽力推卸责任,试图让发展中国家也承诺具体的减排指标。尽管在落实议定书方面还缺乏诚意,但包括美国上届政府在内的各发达国家政府至少都没有从根本上否定《京都议定书》,并且一直在为此举行谈判。
在这种情况下,布什政府宣布将彻底放弃《京都议定书》,无疑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努力至今遭受的最致命打击。布什上台才两个多月,就要将《京都议定书》打入冷宫,看似突兀,实际上此前已有迹可寻。分析美国新政府的能源政策不难发现,为了经济利益而不惜牺牲环保是其主线。
事实上,从2001年1月20日上台以来,布什政府已在一系列国内环保问题上采取了将经济利益置于环保之上的做法,其中包括废除或推迟实施前任总统克林顿在任职末期签署的关于控制饮用水中的砷含量、提高矿区环保要求和禁止伐木公司和石油公司在国家森林中筑路的规定等。
布什上台不久,参议院共和党议员穆尔科斯基就拿出一项能源议案草案,以缓解国内的能源危机和逐渐减少能源进口为由,建议开发阿拉斯加北极野生动物保护区,允许在保护区内进行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采。布什对此持支持态度。3月中旬以来,布什政府有关温室气体排放的立场也逐渐明晰。继明确表示将不要求美国的发电厂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之后,布什政府又公开宣称将不会执行《京都议定书》。
美国新政府的环保政策已受到国内越来越多的环保界和民主党人士的批评。环保界人士认为,布什上台后采取的一系列放宽环保要求的措施,实际上是他在给大选中向他提供过慷慨资助的经济界利益集团以政策上的回报。欧洲不少媒体也指出,布什政府的许多内阁成员,包括他本人,与石油业、铝制造业和铅制造业等“烟囱工业”关系太深。
布什政府拒绝执行《京都议定书》,根本上还是从美国的经济利益考虑。布什在为其决定辩护时毫不隐晦地称,美国目前需要解决自己的能源危机和经济增长放慢问题,过多的保护环境的规定可能抑制经济增长,因而不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对此,欧盟、日本等各有关方面反应非常强烈,认为美国将自己的经济利益凌架于全球环保事业之上未免太霸道和自私自利。英国、瑞典等国的政界人士指出,美国新政府决定放弃《京都议定书》使近几个月来摩擦不断的欧美关系又增添了一个新的矛盾。
布什政府拒绝执行《京都议定书》的另一个理由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被排除在了议定书规定之外。许多发展中国家都谴责美国这一说法是企图推卸责任的托词。欧盟委员会负责环境事务的委员瓦尔斯特伦女士也指出这一说法与事实不符。她说,在《京都议定书》中,发展中国家依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也承担了控制气候变化的责任。她还强调,当前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发达国家不履行减排义务,控制气候变暖就无从谈起。
专家指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与日俱增,主要是近百年来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的结果。发达国家目前仍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者。发达国家人口虽然仅占全球的20%,但排放的二氧化碳却占到全球的66%,其中美国名列第一,在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中占到四分之一。《京都议定书》以限制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为核心,正是基于这些人所共知的事实。美国作为排放温室气体最多的国家理应带头承担应有的责任。
美国在减排温室气体问题上立场倒退在国际上受到了一致谴责。在美国国内,支持《京都议定书》、批评政府的声音主要集中在学术界。美国地球研究所环境项目主任乔纳森•潘兴14日说,《京都议定书》是“一个积极的步骤”,它“清楚地表明世界认真地看待全球变暖问题,并确立一个框架来解决它”,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应该加入国际社会的行动,这对全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努力能否收效“至关重要”。不过,这些呼声并没有引起政界的重视。美国参议院环境保护和公共工程委员会主席因霍夫15日甚至说,《京都议定书》是“对美国人民最大的诓骗”。
然而,温室效应会引起全球变暖早已基本得到美国科学界的承认,美国政府、尤其是各州也采取了不少措施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据统计,美国已有40个州执行了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法规,20个州出台了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措施,东北部各州还建立了温室气体排放指标交易体系,这些都可以看作是美国在控制温室气体方面的积极举措。但是,它对《京都议定书》顽固说“不”。分析人士早已指出,如果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近四分之一的美国按《京都议定书》要求履行减排义务,美国发达的石油和汽车工业将付出代价,布什政府顽固说“不”,明显是出于对石油、汽车等工业集团利益的保护。
在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前夕,美国白宫发言人麦克莱伦15日再度为美国不参加该议定书辩解,重申了美国在经济等方面的考虑。
麦克莱伦在白宫的例行新闻吹风会上称,美国在继续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在努力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增长速度。他表示,美国仍在研究气候变化,以增加对气候变化本身的了解及其对全世界的影响,并正在这些问题上与国际伙伴密切合作。
麦克莱伦还说,布什政府“极其严肃”地对待气候变化问题,并采取了积极措施,这包括在未来5年内为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提供36亿美元的税收优惠。
此外,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鲍彻15日也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辩解说,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上,美国走的是一条与《京都议定书》成员国不同的道路。他说,虽然美国没有参加《京都议定书》,但“我们的目的是相同的,并且和其他方面的努力是一致的。”他还说,美国今年将在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科研、新技术和税收优惠等方面花费58亿美元。
布什有计划另立新的减排框架。2007年5月31日他提出美国的“长期战略”,将邀请全球15个主要温室气体排放国在减排问题上设立长期目标,与会的15国将包括美国、日本、俄罗斯、加拿大、欧洲其他主要工业化国家以及印度、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布什坚持具体的减排比例应由各国自行掌握,而他的提议正着眼于《京都议定书》“到期后的世界”——《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2012年即将到期。
美国与《京都议定书》 巴黎协定 京都议定书

二、两个石油大亨的选择

1、雷蒙德

在埃克森美孚最近举行的年度股东大会上,股东对公司去年付给已退休的前董事长雷蒙德(LeeRaymond)巨额薪酬(薪酬及退休金加在一起,超过四亿美元)的不满终于爆发了。《华尔街日报》说,批评这家全球最大石油业上市企业公司治理问题的几项决议,获得了股东不同寻常的强烈支持。
埃克森美孚管理人士证实说,这是公司历史上首次出现多数股东投票支持一项公司希望他们否决的决议的情况。这项决议要求入选公司董事会成员需获得股东绝对多数票的支持,而目前的要求是只要相对多数就能当选。该决议获得了股东52.2%的支持率。另外,股东对公司薪酬委员会四位董事委员连任董事的支持率仅在79.4%至82%之间。去年连任董事获得的支持率均不低于96%。
上述决议的投票结果虽然没有约束力,但由此可以看出股东们对雷蒙德的薪酬越来越感到不满。曾担任董事长兼执行长的雷蒙德已于2009年1月退休,他上一年的薪酬总额是6970万美元,退休时还另外拿到了一次性支付的9840万美元退休金。
埃克森美孚公布的这些数字激起了公众对该公司的极大愤慨,因为在他们对超过每加仑3美元的油价恼火不已的时候,埃克森美孚获得的利润却不断创下新高。
埃克森美孚新任董事长兼执行长蒂勒森(RexTillerson)承认,股东对雷蒙德巨额薪酬的不满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他在股东大会后表示,董事会将郑重考虑股东提出的、有关董事连任需获得绝对多数票支持的意见。不过他也指出,要实施这样一种做法并不像看起来那幺简单。
对于那四位董事得到的投票数偏低的情况,蒂勒森表示,他相信人们对管理人士薪酬问题有些意见,这在投票上也有所表现。
不过,蒂勒森在雷蒙德的薪酬问题上站在支持一方。他说,那的确是个大数目,但他对它并不感到后悔。他说,雷蒙德在职期间取得了辉煌业绩,埃克森美孚未来将因此比竞争对手处于更有利的形势。
尽管雷蒙德巨额薪酬和退休金,以及在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上持怀疑态度,招致了公司股东以及环保主义者的不满和抗议,但他领导埃克森美孚取得了不同寻常的佳绩却是无人敢否认的,而这得意于他的成本为王的理念。
雷蒙德是偶然成为石油先生的。他出生在康涅狄格州西部的一个小镇。上学时,他对理科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于1960年获得威斯康星大学化学理学士学位,3年后又获得明尼苏达大学化学博士学位。
雷蒙德最初希望自己成为一名学者。为了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他在博士毕业后加入了埃克森,成为生产工程师。本想积累经验的他不久后却得到了一系列提升:1979年被任命为埃克森核能公司总裁,1981年成为埃克森副总裁,1993年担任埃克森执行长。
加入埃克森后,雷蒙德便把自己节约的作风带给了公司,自1983年起使公司成本每年下降4%。1999年并购竞争对手美孚石油,则是雷蒙德成本控制哲学的一部重头戏。这笔高达850亿美元的天价收购,是全球工业史上最大规模的并购之一,它使埃克森跃居全球最大石油公司。作为新公司埃克森美孚的董事长兼执行长,雷蒙德说:“这是埃克森的美好时刻,也将是埃克森美孚更美好的时刻。”
合并后第一年,在雷蒙德的改革下,公司员工从11.8万人减少到9.4万人,费用总共减少28亿美元,原油生产成本也大幅下降,当年实现盈利111.79亿美元,成为有史以来最赚钱的石油公司。去年,由于石油和天然气价格飙升,该公司利润达361亿美元。
为避免盲目投资,雷蒙德规定,埃克森美孚每一笔大于5000万美元的投资项目都必须提交管理委员会审核。与一些石油公司不惜牺牲利润而一味寻求获得开采权不同,雷蒙德在与俄罗斯、委内瑞拉等产油大国商谈合作计划时在利润分成上毫不松口。
与其它石油巨头相比,埃克森美孚的内部运营损耗相当少,勘探和开采石油的成本最低。早在1977年,还在埃克森旗下炼油公司工作的雷蒙德便主持削减了公司在加勒比海阿鲁巴地区炼油厂的成本,并说服委内瑞拉提供该工厂急需的重油。两年后,该炼油厂从每月损失1000万美元转为盈利250万美元。
可见,多年缜密严谨的化学教育培养了雷蒙德精打细算、一丝不苟的习惯。也因此,他被称为石油业的成本控制大师。现在,虽然雷蒙德已从一线让位出来,但正是他所绘制的蓝图使埃克森美孚超过通用电气,成为全球资产总值第一的大公司(超过3800亿美元),而且预示着一个新的石油时代就在眼前。同时,雷蒙德也完成了他作为“埃克森先生”的传奇职业生涯。
自13年前掌埃克森帅印、7年前掌埃克森美孚帅印以来,雷蒙德经历了无数诋毁和攻讦,目睹过太多沉浮兴衰,所以,当环保主义者对过去的旧债及一贯表现穷追猛打时,他显得很泰然,没有丝毫忏悔之意。也因此,他被环保主义者视为“魔鬼”,并受到环保组织的“通缉”。
雷蒙德迄今仍公然否认全球变暖这一事实,其态度之冷淡让许多人感到难以接受。在去年的股东会议上,缅因州财政部出纳局局长戴尔.麦考密克问雷蒙德一个问题:如果该公司被认为在环境变化方面负有责任,它如何为可能发生的费用作准备?雷蒙德冷冷一笑。麦考密克认为,雷蒙德的表情无异于把她当作嘲讽对象。
环境保护主义者指责道,埃克森美孚这种思维源自雷蒙德。在他们看来,雷蒙德及其领导下的埃克森美孚简直罪不可赦。一个环境保护组织甚至在其网站上对雷蒙德发出“通缉”,罪名是“对地球有罪”。
但雷蒙德从来都我行我素,绝不屈从舆论压力,并冷笑着说,“我无罪于地球,凭什么要忏悔?”他甚至下令公司出资1900万美元,用于资助那些质疑全球变暖的机构就此展开研究。
雷蒙德还多次在讲话和公司广告中宣扬,执行《京都议定书》的成本远远超出因此而产生的效益。为了赢得美国政界的支持,埃克森美孚利用其雄厚的财力对政界施加影响。该公司曾为美国现任总统布殊以及美国国会中亲石油行业的共和党及民主党议员提供政治捐款。
雷蒙德本人则是一些有影响力的商业团体的成员,其中包括美国两大商业游说组织——三边委员会和外交关系委员会。他还是美国商业圆桌会议成员,而该组织对《京都议定书》就持反对态度。实际上早有人就指出,如果说布什拒签《京都议定书》背后有人在“唆使”的话,“这个人只能是雷蒙德。”雷蒙德却坚持认为政府官员是为丰厚奖金才为全球变暖收集证据的,“这些证据是多幺荒唐。”
对此,在埃克森美孚最近举行的股东大会会场外,有大约40名戴着油桶面具的示威者在呼喊口号,抗议该公司在全球变暖问题上采取的立场。

2、皮肯斯

2008年,美国的媒体上出了一位绿色能源红人,此人名叫T.布恩•皮肯斯(T. BoonePickens)。他的来路则更不寻常,是石油基地得克萨斯州数得着的石油大亨,时任美国总统布什的后台老板之一。早在1985年,皮肯斯就曾荣登《时代》周刊封面。1988年,他还差点去竞选美国总统。如今,80高龄的皮肯斯还是没有闲着。
以石油业务发家致富的美国亿万富翁皮肯斯日前公布了一项新能源计划,准备投入上百亿美元在美国建造世界上最大的风力发电场,以改变美国严重依赖进口原油的现象。
油价高居百元线之上,股市节节下挫,美国次贷危机重重,全球经济面临衰退,如此困境下,还有谁愿意掏钱投资?但是,石油界数得着的元老却把钱赌在风力发电上,这可是个常人不敢冒的风险。
但这是因为皮肯斯有着自己的担心。他曾经非常不满地说:“别以为有人赚了些大钱或亏了些大钱就成经济学家了。我只知道这50年来全世界的能源消耗和利用太不合理了,如果下个50年我们还这样消耗的话,别说经济了,世界地图上的人口都得重新分配,有钱人都迁移到产油的中东去了。”
因此,对于这看上去充满波折的新能源投资之路,烈士暮年的皮肯斯毫无畏惧,他要以一生的财富作最后一击,为自己的国家留下一点真正的财富。
皮肯斯,一出生便与“石油”结缘。上世纪20年代皮肯斯出生时,他的父亲已经成为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的一名石油主。二战期间,他的母亲掌管当地的“价格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等额分配汽油等物资。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皮肯斯从小就接触到石油圈里的许多知识,这为他日后成为石油界鼎鼎有名的大人物打下了基础。大学期间,皮肯斯读的是地质学。毕业后,皮肯斯先在一家炼油厂实习了一段时间,随后跳槽到菲利普石油公司从事地质勘测工作。很快,皮肯斯就厌倦了长期的野外工作。
1956年,仅仅在公司工作了两年之后,他找人借了2500美元,加上自己的积蓄,联合两个伙伴创办了自己的石油公司,并作为最大的股东出任董事长。创办初期,石油勘探公司资金严重不足,无力自己去钻探油井的皮肯斯,选择出售探测到的矿井信息并收取一定比例的矿井收益来维持公司的日常运作。1958年,对皮肯斯来说意义非凡,他的人生出现了巨大的转折:皮肯斯终于说服美国阿马里洛市的一批投资者出资让他的石油勘探公司钻探所发现的矿井。皮肯斯没有让这些投资者失望,在随后的16次探测中,他们共发现了8个气井和1个油井。皮肯斯就此赚到第一桶金,并因此而声名鹊起。
然而,商业世界里不会有永远的合作伙伴。1963年,皮肯斯原先的合作伙伴声称要出售所持有的石油勘探公司股份,而皮肯斯手中的资金远不够买下这些股票,但又不愿看到股票落入别人手中。好说歹说,合作伙伴同意皮肯斯用三年时间分期付完这笔巨款。不过,合作伙伴威胁说一旦皮肯斯不能如期付款,他就可能会谋求接管公司。
在巨大的压力之下,皮肯斯为筹集资金而大胆决定将石油勘探公司同埃尔特尔石油燃气公司合并之后一起在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的名字也被改成了梅沙(mesa)石油公司。
幸运的是,梅沙石油公司上市不仅获得了足够的资金,而且也促使公司的业绩稳步增长。5年以后,梅沙石油公司的总收入达到620万美元,净收入为150万美元。到20世纪80年代初,梅沙公司已成为美国有名的石油公司之一,资产超过20亿美元。从此,皮肯斯一辈子同石油结下了不解之缘:他靠石油起家,并借石油发迹。
前不久,世界排名第一的价值投资专业网站GuruFocus,追踪和统计了去年11月至今年6月,包括巴菲特、索罗斯等投资大鳄在内的55位全球投资界泰斗的收益状况。结果是33位亏损超过15%,巴菲特、索罗斯也被列入亏损名单,被列在赢利榜首的则是皮肯斯和他的“BP资本”。他成功的秘诀就是“炒油”。
最早在1997年5月,皮肯斯发起成立BP资本公司,下设BP资本能源商品基金和BP资本能源股本基金这两大基金。皮肯斯建立的能源投资基金实际上同其他对冲基金一样,将从投资者那里获得的巨额资金在能源期货市场上对石油、天然气、取暖油及汽油等商品进行豪赌投机,以此为投资者带来暴利。
然而,也许是由于初次进入能源期货市场经验不足,皮肯斯的BP能源商品投资基金在1997年和1998年两年中的经营状况十分糟糕,出现严重亏损,基金资产大幅度缩水。皮肯斯本人在BP能源商品投资基金中的投资资产金额也由原来的3500万美元缩水到400万美元。但是,2000年事情突然出现转机。皮肯斯时来运转,这一年他的投资收益高达5000%,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2000年底他的资金总额达到2.52亿美元,并且在接下来的3年中,继续赚钱。2004年初,当美国西得克萨斯轻质原油价格从每桶47美元一路下跌的时候,皮肯斯押上几乎所有资金,不断买进原油期货。同年9月,皮肯斯手中持有原油期货合约达9万份,相当于9000万桶原油。
为什么如此操作?皮肯斯认为,随着世界经济的较快增长,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石油需求量将迅速上升,石油需求的增长速度定将快于人们预期。与此同时,全球闲置石油生产能力有限,一些早先发现的大油田今后的产量将会逐步下降,石油产量差不多已经见顶。受此影响,世界石油价格仍会继续上涨。
事实证明,皮肯斯这一次看涨油价赌对了。2004年9月27日,国际油价冲高,突破每桶50美元大关。精明的皮肯斯选择逢高清仓出货,净赚了7亿美元。豪赚了一笔的皮肯斯,在2005年继续做多石油,坚定不移地赌油价上升。结果,2005年石油价格平均上涨了37%,天然气价格平均上涨了近50%,而汽油价格在卡特里娜飓风过后也创下历史新高。皮肯斯再次赚得钵满盆满,进账甚至比2004年多两倍有余,全年净赚15亿美元。
分析师认为,皮肯斯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在他大量买进后,许多投资机构顺势大量入市,抬高了油价。此外,墨西哥湾飓风、美国大选等外部因素也推动油价一路上扬。如此精准的投资,为皮肯斯赢得了“油神”的称号。如今,他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声望简直如日中天。
2006年4月,皮肯斯曾大胆预期:“油价升至每桶80美元的机会,远较回落至60美元为高。”由于皮肯斯的言论在国际原油期货市场举足轻重,加上过去的两年中他“料事如神”,曾准确预测油价扬升,所以,他的言论曾经被炒家视为“水晶球”。如今,皮肯斯仍然这样说:“我觉得油价会一直上涨。目前的石油供给最多维持在每天8500万桶的水平,可是需求仍会不断上升,不只经济学家这么说,地质学家也这么说。随着需求上升,油价自然就会上涨,全世界都面临着供需不平衡。”
但是继续看涨油价的皮肯斯不再像上两次一样全力以赴地做多油市,相反,他将大笔资金投向了抑制石油需求的新能源。也因此,美国内媒体称皮肯斯为石油界的“逆子”。与皮肯斯一样,美国相当一部分政经界人士也认为,高油价正迫使全世界经历一场财富大转移,单美国一家因此年流失财富高达7000亿美元。
美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已经由上世纪70年代的24%,上升到现在的近70%,且在继续快速上升。在一些人看来,如果任由这一趋势发展下去,美国很快就会滑到能源破产边缘。为此,美国必须以应对紧急状况的姿态,来寻找全新的能源出路。皮肯斯认为,出路不言而喻在再生能源,而大力开拓风能生产则应成为“新能源飞跃”的开端。第一阶段的目标应设在10年内让风能发电占到美国整体电力需求的20%,把省下来的天然气液化为燃油的代用品,由此一步步使美国获得能源独立。
为推动美国政经各界对风能发电的重视,2008年,皮肯斯不但自掏腰包在全美各大新闻媒体购买了5800万美元的广告,而且也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与包括布什总统在内的美政界高层人士进行面对面交谈,倡导加速开拓风能电力业。
目前,皮肯斯已果断地开始实施自己的风能发电计划:投资20亿美元,在得克萨斯一条40万公顷的风带上,开始兴建一座风力发电大型农场,并改建一条250英里长的输电网,把风能电力输送到像达拉斯这样的大城市;最近其公司向通用电气一次性预购了667架风能发电设备。皮肯斯设想,众多投资者可以首先推动发展风力发电场。在美国得州西部至美加边境有一段尚未被开发的“风力走廊”,其资源丰富程度“让人难以置信”,足以让美国成为“风能版沙特”。一旦这些资源被开发,风能将部分替代发电所需的天然气。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14141.html

更多阅读

《灯下酒纸上醉》之李百药与《北齐书》 李百药

灯下酒纸上醉——汾酒文化漫谈23、李百药与《北齐书》“汾清”一名出自《北齐书》,《北齐书》的修撰者为李百药。李百药生来体弱多病,是个药罐子,否则,他的祖母赵氏也不会给他起这样一个名字。人生百味,“百药”之

陈海鹰:我与《黑海潮》

纪念品介绍:牛田洋——历史的丰碑(DVD)两位广西同乡大学生当年在劳动锻炼之余写的词陈海鹰:我与《黑海潮》七二八反思 2009-07-10 23:53 阅读25评论2字号: 大大 中中 小〖按〗 30年前一篇有关牛田洋七·二八台风的文学作品轰动了潮汕乃至

道德经全文及翻译 《老子》与《道德经》

老子及其思想研究与《道德经》现代文翻译(学术理论版)《道德经》无疑是一本奇书,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笔者作为一个爱好学哲学的人对她简直是爱不释手。其作者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始祖。在本文将谈一谈笔者对老子思想的认识、小小的

声明:《美国与《京都议定书》 巴黎协定 京都议定书》为网友诚实的绅士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