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稿写作技巧 新闻采访稿怎么写

一、如何发现新闻。没有的写是我们及一些通讯员,甚至记者常遇到的头疼问题。所以善于用新闻的眼光去发现新闻,采访者的,语言感受,是写出通讯报道的关键。

(一)"变废为宝"选角度。联保贷款推行多年了,再写就无新意了,成为新闻写作的废物。但如何变

(二)"吹糠见米"。举齐鲁晚报例子。

(三)"大海捞针"挖新闻

二、消息的写作技巧。在这里,主要介绍一下消息的写作,这是目前适用最广泛的一种新闻写作方式。对我们农村信用社的新闻报道来说,也是最常用的文体。因为通讯较消息篇幅长、覆盖面大,象我们这样的单位,一般很难被新闻单位采用。

(一)消息的构成:标题、导语、主题。(通常还可分为背景、结尾,这里所说的,已经包含在主题内)。

1、标题。也就是新闻的题目,象人的脸面一样重要。标题制作贵在醒目、得体、生动形象,能够吸引读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篇报道,读者拿起来之后要先看标题,然后再决定看还是不看。新闻标题的结构方式、写法很多。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在标题撰写上必须下功夫。新闻界有"三分之一时间写标题、三分之一时间写导语、三分之一时间写主题"这一说法。

新闻采访稿写作技巧

2、导语。

一、概括性导语。

导语往往是新闻事件的高度概括,使读者看过导语后,不用看下文,就能了解消息的主要内容,这种结构形式的特点避免了消息写作中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淹没在大量一般性事件各,突出了"新"字。

陈述性导语。按事实发生的时间顺序来写,又叫"编年史式",这种形式使消息情节步步推进,事件的高潮在后面出现,有引人入胜的效果。

三、描写型导语。

四、就是对消息中某一有意义的特殊场面作简洁而有特点的描写。

五、评论型导语。就是在叙述事实的同时,立即对事情作出评价,提示其事物的现实意义。如写我们支持贫困学子上大学时,可以这样写:浮来农信社在做好当前支农工作的同时,筹措资金设立"专项贷款"重点扶持"金榜题名"的贫困农家学生顺利入学。(这是事实,然后再加以评论)此举,让浮来山镇考取大中专院校的考生及其家长们吃了"定心丸"。

六、设问式导语。设问式导语就是在消息开头即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然后加经解答,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想。如我们在推得联保贷款,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导语可以这样写:贷款像存款一样方便?对莒县农民来说,原来似乎不可能,如今已梦想成真。

七、引语型导语。就是将消息中主要人物有新意、有特色、个性化的语言放在导语中,给人以强烈印象。如"凡是农民的正当需求,我们必须满足供应。"莒县农信社主任马德勤说的这句话,代表了农信社对全县百万农民的庄严承诺。

几则实例:

△科学把握“新农村”报道的理性视点

有关新农村报道应谨防蹈入以下几个误区:误区之一:建设新农村就是“克隆”城市,把城乡一体化等同于城乡一样化。误区之二:新农村建设是“政府的事”。误区之三:取消农业税,万事大吉,一了百了。误区之四:一些报道,已经把新农村建设当作“完成时态”来报道。面对新农村建设的宏大叙事,要想报道准确、到位、出彩,还必须格外关注以下几个“关键层面”。一是,新农村建设从农民的角度讲,其核心是收入问题;从农业角度讲,其核心是公平问题;而从农村的角度讲,其核心就是社会公共品供给问题。二是,过去我们更多地是为农民的负担过重而发愁,现在一亿多人口外出打工,很多乡村“空洞化”了,只有妇女、孩子、老人留守,这些群体究竟面临怎样的问题?这些都是报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亟待高度关注的难点、热点。总之,新农村报道的成功,不仅表现在“展示”,还体现在“揭示”以及给人的深度“启示”。

(来源:《中国记者》2006年第2期)

△文化产业已成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最新调查显示,最近5年中国居民的文化购买力超速发展,文化产品消费增长超过物质产品消费增长16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已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有关方面的调查统计,2004年中国的出版业、报刊业、电影业、广播电视业、音像业、印刷复制业、广告业、游戏业、旅游业、演艺业、网络传播业等文化产业的总产值已经达到了1.2万亿元,加上文化带来的相关服务,总产值已经在2万亿元以上,专家预测,5年内这个数字将达到4万亿人民币。

“文化产业已经成了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1月7日在第三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上指出。

柳斌杰说,随着中国开启通向文化产业诸领域的政策通道,文化产业成了吸引资本的一个高地,国家投资者、企业投资者、民间投资者、国际投资者都争先恐后地进入这个投资领域。文化产业方面的投资热逐渐升温,这使其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健康的增长点。

“发展文化产业是提升城市竞争软实力的制高点,同时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副所长向勇说。

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中国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的文化产业尚存不小的差距。柳斌杰指出,2004年,美国的文化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日本为18.5%,而作为文化大国的中国这个比例仍然偏低。

(新华社专电)

△传媒对大学生形象的妖魔化

“大一新生因离家不适应入学六天后跳楼身亡”、“在校大学生胆大妄为,从交警岗亭偷自行车”、“大学生与女友分手自杀”、“研究生气球书写求婚宣言腾空而起”。经过大众传媒的策划与报道,展现在公众视野中的是这样的大学生:性观念过度开放和放纵、暴力凶杀、冷漠世故、品质低下……大学生的形象正在被消解。这些造成了对大学生形象的损害,导致了大学生形象的妖魔化。其主要有以下表现手法:1、在新闻题材上,选择报道内容,突出负面色彩。2、在新闻采访报道上,缺乏精确调查,主观推断。3、在新闻编辑上,过度渲染,肆意炒作。妖魔化的原因分析:1、信源分析——大学生群体客观存在很多问题。2、控制分析——政府对社会新闻监控薄弱,媒体为竞争选择负面新闻。3、传播技巧分析——媒体正面新闻表现手法落后。4、受众分析——受众对猎奇新闻充满期待,同时又用传统观念评判是非。

(来源:《青年记者》2006年第1期)

△收费项目悄然启动,搜索终结全面免费时代

随着百度等企业搜索收费服务项目的悄然启动,中国互联网搜索全面免费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目前推出搜索收费此项举措的并非百度一家。雅虎、新浪等网站在其搜索服务中也都推出了收费服务项目。在雅虎MP3搜索中,雅虎提供了“收费服务搜索结果”。针对悄然兴起的搜索收费服务,易观国际新媒体分析师陈海滢认为,考虑到随着互联网下载的增多,人们版权意识的增强,对影视、音乐等没有版权但不违法的灰色内容进行搜索收费能更好保护产业的发展,因此,搜索收费在今后将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但搜索向终端用户的大规模收费并不可行。他说,目前互联网搜索的成功模式有两种:一种靠流量带来广告收入,另一种是向终端用户进行收费。向终端用户收费要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企业的服务具有垄断性,在行业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收费不会导致用户流失。从目前搜索行业的发展来看,搜索引擎企业大多走的是流量路线,并不具备向终端用户大规模收费的可能性。

( 来源:《经济观察报》)

新闻采访稿写作技巧 新闻采访稿怎么写
△传统出版业面临电子图书的强大挑战

英国《观察家报》网站15日载文说,1990年,英国有6.5万种新书面世。去年,英国新书出版总量已经增加到了令人吃惊的16.1万种,远远高于法国、德国甚至美国。然而,几乎全世界每一个IT专家都认为,图书市场面临着来自电子书籍的一个革命性挑战。

英国出版业联合会主席理查德·查金说:“我五分之四的时间都在为书籍出版有关技术方面的事情担忧。”他认为,在不久的将来,图书出版业将会变得面目全非。

这一切可能已经提前到来。集成电路已经改变了音乐制作、电影以及电视。一家印刷出版公司的总编辑保罗·卡尔说,书籍出版业发生同样的变化只是时间问题。

卡尔说:“在今后5年到10年,也可能更快,我们将看到一种美观、重量极轻的便携式电子书页装置,它能让书籍爱好者直接从因特网上合法或非法地下载各种书籍。”

当这个时代来临时,电子阅读器将能存储成百上千种书籍,并支持一种数字权限管理技术,从而使出版商能够控制它们的版权被利用的方式,例如他们不希望电子阅读器能将各种书籍传输到他们朋友的阅读器上。只要按动按钮,电子阅读器就能够检索一本书的内容。

英国布鲁姆斯伯里出版社的负责人奈杰尔·牛顿是Google最坦率的批评者。他确信“在今后7年到10年中,有50%的书籍销售将会是下载书籍。当电子阅读器成为大量上市的产品,这种转变的确会非常快。很快将形成一个双重模式的市场”。

这个预言具有合理性。电子书籍不会取代旧的模式,就像汽车不会取代自行车,或打字机不会取代钢笔一样。

尽管查金是新技术的热情拥护者,但他并不认为“人们真的打算在电脑屏幕上阅读小说。”电子书籍的先进性在于参考性和资料性书籍。他说,这里反映了一个广为流传的观点,“英国没有哪一家大型图书出版商真的乐意接受新技术”。

(新华社北京专电)

新深特短——写好新闻的途径

一张报纸的水平如何,很关键的一点在于它有好的新闻。一位新闻工作者的水平如何,要看他写了多少好新闻。

究竟怎样才能称得上是好新闻呢?综观全国及各省获奖的好新闻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追求新、深、特、短。

求新:求新就是用新思想.新观点和新形式等去反映新闻,具体说就是:时效性强,题材新、角度新、形式新、写法新。

其中时效性是求新的基本条件,事实本身是新闻,记者要能准时抓住.题材新则是求新(思想新、角度新)最重要的基础,这就是要求必须掌握大量信息,吃透上情、下情,力求发现新的内容和问题;角度新则是挖掘主题的结果,即选择最新/最具有价值的主题。形式新,写法新是表现主题思想的补充,如增强感染力、表现力等.

求新重要的一点在于创新意识,敢闯、敢破旧框框,要有不创新不回头的精神。

求深:深就是透过现象揭示内在的规律和本质的程度,求深就是揭示事实内在的原因,来龙去脉,使人们知道产生这一事实的过程,环境、条件。近年来兴起的深度报道便是求深的表现,如《人民日报》曾发表的《肯德鸡吃什么?》不单单报道吃“肯德鸡”之热,而是着重揭示“热”之后的实质——吃的美国的文化。

求深不仅仅在于报道产生事实的原因,还在于揭示事实反映出的深刻的意义,突出新闻具有的启迪性、指导性和针对性。因此,选题题材要集中社会上的热点、难点、疑点等,全面深刻地加以分析。特别是要善于发现好题材,如近年在河北农村出现的“庄稼医院”,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深度,记者抓住它,就可写成好新闻。

求特:就是与众不同,有独到之处。

过去我们习惯于在模式下采写新闻,反映工作往往是措施加效果,于是报道如出一辙,换换名称数字即可,反映的人物大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典型人”。其实,事实本身都有各自的特点,这需要我们用心研究事物间的不同之处,寻找独特的素材去采写。

变换角度,寻找最佳新闻切入点是求特的一种方法。如小见大,切入某一具体有说服力的事实断面反映大主题。曾在全国获奖的《从邮局看变化》即为一例。另外,侧面反映、间接反映也是表现求特的方法。

此外,形式和写法的求特很重要。如与其他文体,学科知识的融通,电视画面表现手法的移植,语言、结构风格的奇特等,也是求特的方式之一。

求短:篇幅过长一直是新闻界长期未解决的问题。不少作品在立意、写法上都不错,但由于篇幅过大而未能入选新闻奖,由此可见,短,是实现好新闻的优势之一。

求短,就是用最少的文字和精练的事实反映主题。一是字数要少,即能用一个字表现的,决不用两个字,能用一句话表现的,决不用两句话。这就要求精练句子、语言,提高加大文字的容量;二是精练,要锤炼主题。记得西方一家报纸在报道中美关系正常化时,只发一幅两国领导人握手的照片,标题只有一句话,即某时某刻中美关系正常化。虽然,没有更多的文字,如背景、领导人讲话等,却收到了极好的效果,使读者了解了最有价值的新闻。

会议报道“三要三不要”

一、要善于抓精神,不要面面俱到

各级党委、政府召开会议往往有针对性,有时会传递某种行政信号。对其精神和要领,记者要善于领会,牢牢抓住。抓精神不在文长而在准确,不要写起来面面俱到,总怕丢漏什么,结果什么也不突出,而是要善于抓主要精神,如此也容易实现言简意赅。

抓好会议精神,要体现积极主动。对重要会议要超前介入,了解其背景、价值所在,主动策划组织报道,营造舆论氛围。还要主动延伸,通过开专栏、发典型、写评论等形式,搞集约经营、组合报道,以增强会议报道的社会效果。

二、要敏于提新闻,不要应付了事

要时刻注意把新闻从会议报道中拎出来。会议中蕴含着大量令读者关心、欲知的政策新闻,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也离不开像物价、房改、就业、入学、人才引进、职能转变、机构改革、治理“三乱”、税费改革等这些比较“硬”的政务信息。我们在报道这些会议时,不能仅定位为机关和领导的代言人,而应心里装着读者,从中挖掘新闻。

三、要勇于创新,不要落入俗套

首先是思维方式求创新。切忌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以为会议报道就应该正统、刻板,似乎非如此不足以体现讲政治、保导向。其次是写作形式求创新。可以运用消息、特写、述评、记者手记、现场采访记、新闻调查等多种体裁打破会议报道的固定模式,还要在文风上求创新。通过制度控制、政策激励,使会议报道短下来。

新闻写“活”三要素

迅猛发展的现代媒体已经触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面对纷繁复杂的新闻资讯,公众有时会显得无所适从,找不到自己真正关注的、真正感兴趣的新闻报道,相反遭公众白眼,得到赏识的却很多。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新闻抓不活,常常选题生硬;二是视角把不活,常常居高临下;三是文章写不活,常常表达呆板。那么,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就在于要把新闻写活,其要素有三点:

一、 培养新闻敏感,采抓题材要活。

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事件所特有的一种敏锐的感知与洞察能力,它能帮助新闻工作者在纵贯繁杂、浩如烟海的新闻事实中,及时发现与敏锐地分辨出有价值的新闻事件。真正具有高度新闻敏感的记者,常常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抓住一些鲜活的新闻素材,能够在重大事件中发现别人常常遗漏的不同寻常的事实要素,这是新闻写活的基础。

北京晚报2002年6月15日第2版头条刊登了该报记者的一篇新闻报道,引题为“紫外线照射强度指数、洗车指数、冷饮指数、生活气象指数已达三十多种”,主题为“北京人进入指数生活”,就题材而言,这则新闻写得较活,作者有着较高的新闻敏感。记者能够因注意到当天北京交通台的气象预报中加了一条疾病气象指数,且北京市专业气象台的专家为市民生活服务的生活气象指数已扩大到了三十多种,诸多指数几乎把北京人从头管到脚,而敏锐地指出“北京人进入指数生活”,新意独到,鲜活生动。这篇新闻报道的选题非常贴近公众日常生活,虽然小,却很活络,读者看了不但了解到以后可以收听北京交通台气象预报中的疾病气象指数,而且还知道现有的生活气象指数达到了三十多种,可以全面地为生活起居提供参考,甚至也有可能因这篇文章的出现而使“指数生活”这个词成为人们现代生活的一个代名词,引发一场生活参考服务革命。

贴近公众生活的新闻素材常常能够得到公众的赏识,容易写活,但选题也不能过于细小,使之显得有些琐碎。当然,活的题材并非仅仅从小处着眼,关注人们日常生活,在一些大的新闻事件中同样可以找到这样的素材,关键在于记者要有高度的新闻敏感,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做个有心人。2001年9月初,新学年伊始,中国青年报就国家助学贷款实施情况分别以《新政策大加支持,推行中频遇困扰》、《西部学生申贷前景暗淡》、《看看银行算的账》、《困难出路并存》为题作了连续4天的追踪报道,全面灵活地反映了国家助学贷款的有关情况,受到了各大高校、高校学生及家长的普遍好评。记者不但写清了一件大事,也写活了几篇新闻报道。

二、 讲究平民意识,采写视角要活。

有些新闻报道,虽然题材抓得好,贴近公众生活,但文章写出来,总令读者感到别扭,感觉距离很大,原因在于新闻报道的采写角度不活,无论是思考,审视问题的角度,还是说话口气,常常是居高临下,缺少平民意识。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新闻素材都应当站在平民的角度上去采写和报道,但有些新闻记者无论采写什么样的新闻事件,总是高高在上地向下俯视看问题,并不能脚踏实地地站在普通老百姓的角度上对待事物,对新闻事件的表述也总给人留下一种传达指令似的感觉,千篇一律,不能根据报道内容的不同,站在不同角度上思考问题,传达信息,这是新闻记者职业素质欠缺的表现。在以人为本的意识逐渐增强的现代社会里,这样的新闻报道永远得不到公众赏识的,也永远不会写活。出现这样情况的原因还在于,由于新闻记者一味的抢时效将新闻事件报道出去,没有足够的时间顾及该怎样以平民意识去恰当地处理它,便习惯性地采用一贯的格式完稿了事。要想把新闻写活,得在采访伊始就考虑好该站在什么样的视角上,采用什么样的表述方式完成对所有采访事件的报道。

实际上因上述原因写不活的新闻报道虽然多,优秀作品的才出现也不少。北京现代商报在2002年5月16日第3版的下端,刊载了一篇短小的新闻报道,题为《尽管冬春少雨 今夏供水无忧》。文章大意是告诉人们,虽然去冬今春,北京降水少,但京城百姓仍能安然度过今夏的高峰用水期,因为一方面,四五月份降水量正常,另一方面,最主要的是北京市自来水集团采取了一系列得力的保障措施使然。这篇报道没有高高在上地借今夏用水高峰一事来表扬北京市自来水集团的工作,而是站在平民的角度,非常亲切地告诉读者由于两方面的原因(先讲自然降水增多,后讲保障措施得力),使得京城百姓完全可以无忧五虑地度过今夏的用水高峰,娓娓道来,口气平和,读者看了心里舒服得多,对北京市自来水集团也有一个较为满意的评价。此篇报道虽然简短,但与其他类似的报道相比,却写得活一些。

三、提高写作技巧,文字表达要活。

抛开新闻稿件中的事实要素不谈,单就写作技巧,文字表达而言,也是读者喜好的一个重要因素。新闻写作是新闻采、写、编等系列过程中决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往往有一些好的新闻素材,尽管采访得很全面,很深入,却因为没写好,而成了新闻次品,甚至是废品。写一篇新闻稿并不难,但要写好却实在不易,要写活就更得多下功夫。把新闻写活,是忠于事实原貌的活,而不是记者主观臆造的活。

有好的新闻素材,文章却写不活,大多不是因为记者的写作水平差,表达能力不够,而是记者的写作结构安排,遣词造句上处理草率,不管什么样的题材,都用一样的结构,都用类似的语句,甚至用新闻八股来写,这样常常会把一些好的新闻素材给埋没了。在报道某些专业性较强的新闻事件时,常常会有记者罗列出一些专业术语,让普通读者读着别扭,也看不明白,即使题材再好,这样的新闻也不会活。

提高写作技巧就是要求记者在文字写作上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以驾驭处理不同的新闻题材,照顾不同的读者群。

对于新闻记者来说,写作水平与文字表达能力不会成为新闻写活的障碍,关键在于要打破以往写作的旧模式,有所创新,有意识地去把新闻写活,这点很重要。

通讯写作六议

新闻通讯,是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一种手段。如果说,在新闻报道中,消息的发布应该是迅速的、大量的、连续的,其反映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广阔无垠的;那么,对于通讯,则要求它能更加深刻、更加细致地反映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和人物。这些事或人的报道,有的只需一篇通讯就可以了,有的则需同时以消息配上通讯。应该说,通讯象消息一样,有着鼓舞、激励、推动、教育、批判的作用,而在有些情况下,通讯的作用又是消息所不能代替的。

一个新闻工作者,首先必须娴熟地掌握写消息的基本功,同时还必须学会写通讯。当然,新闻报道的其他“十八般武艺”,如综述、新闻分析、评论、调查报告、访问记、特写等等,也都应该学会。

根据我自己学习、实践的体会,写通讯,需要把握住六个要点:一、主题;二、选材;三、矛盾;四、细节;五、抒情(议论);六、语言。

主题

一篇通讯,主题思想站得高不高,立意深刻不深刻,是不是具有时代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它的成败。举凡优秀的、为读者喜爱的通讯,无一不是以其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重大主体而赢得读者的。

《丰饶的战斗的南泥湾》,四十年来一直被认为是新闻通讯中反映我国革命历史进程壮丽诗篇的一篇佳作。为什么?因为它真实地报道一九四三年我国解放区因国民党军队封锁处于艰苦年代,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实现“自已动手,丰衣足食”的动人情景,指出了南泥湾的道路是“革命军队自己动手开辟的路”,是“走向崭新的幸福的社会的路”,是一条广阔的路。

《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杰作。每读此文,总会把人们带到那血与火纷飞的朝鲜战场,重新地激发起人们爱与恨的感情。它的震撼人心的伟力,就在于作者把握了一九五一年举国上下高唱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齐心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时代脉搏,铿锵有声地告诉读者: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吃雪,正是为了祖国人民不吃雪;他们在朝鲜战场蹲防空洞,祖国人民就可以不蹲防空洞;他们的幸福观是:只要能使人民得到幸福,也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喊出了当时全国人民的的共同心声: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

《中南海的春天》报道了党中央书记处成立后一年的工作。一九八零年三月,根据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的决定,中央书记处成立了。当时,全国面临着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所造成的堆积如山的问题。真是百废待举,百业待兴!中央书记处成立后,已经年高的中央领导同志,为了拨乱反正,“一天上三个班”,夜以继日地工作。书记处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实行集体领导、分工负责的制度,坚持深入调查研究,认真贯彻群众路线,使党和国家的经济、政治生活,都显示出了春天般的勃勃生机。但是,当时社会上还有那么一股小小的潜流,流泻出对党、对社会主义制度、对四化建设怀疑、不满甚至攻击的论调。《中南海的春天》正是针对这种错误思潮,把中央书记处的工作如实地再现在全国人民面前,告诉全国人民:冬天已经过去,春天已经来到了中南海,来到了十亿人民心中。

以上的例子都说明,一篇通讯要想有好的社会效果,其主题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时代的精神,代表时代的主流;必须仅仅扣住人民群众的心弦,与人民群众的思想一起飞翔,与人民群众的脉搏一起跳动。要做到这一点,一要熟悉全国的大局,全国的形势,这就是全局观点,要把主题放在全局的天平上掂量掂量;二要熟悉人民群众的情绪和思想动向,这就是群众观点,要衡量主题是否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终日关在房子里的人,对全国形势两眼漆黑,又和群众长期隔膜,思想感情同群众格格不入,是不可能写出优秀的通讯的。

选材

鲁迅说过:“开掘要深,选材要严。”开掘,主要是指主题思想的开掘,主题思想确定之后,紧接着的工作,就是必须搜集大量材料,并从中精心地严格地挑选出具有典型性又有充分说服力的材料来。只有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地表现主题。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只能从自己的材料袋里十里挑一、百里挑一地运用材料,而决不可把仅有的材料全部搬到稿纸上去。

精选材料的基础,是深入调查研究。

新闻通讯与创作的根本区别之一,就是通讯所报道的每一个事实,必须完全真实,不允许有任何虚构;通讯的巨大感染力量也就在于它是用真人真事进行宣传教育的。而这些真实材料的取得,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能依靠艰苦的深入采访。《当你们熟睡的时候》是一篇受到新华总社通报表扬的通讯,写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首都之夜,一些普通劳动者,怎样在用自己通宵达旦的辛勤劳动,为几百万首都人民创造工作、学习、生活的条件。首都有几百万人,三百六十行、成千上万个工作岗位。作者挑选了十来个岗位——保育员、汽车司机、售票员、医生、护士、投递员、营业员、演员、导演、报社编辑、印刷工人、厨师,勾画出了整个首都宁静而紧张的夜晚,首都人民为着创造幸福的生活,创造希望的明天所进行的一幅幅动人的劳动场景。

《“一厘钱”精神》一文选取材料更加严谨。通讯运用非常典型的材料,从三个方面——节省每一厘资金的使用,提高每一分钟时间的效率,消灭每一根火柴废支的浪费,说明了一个大道理:为了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艰苦奋斗,点滴节约。积少成多,集腋成裘,积沙成塔,今天依然有着新鲜的现实意义。

《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了表现中国人民志愿军对“敌狠”的阶级觉悟和国际主义精神,选取了朝鲜战场上最壮烈的松骨峰战斗中的十四名烈士的英雄事迹。烈士们在汽油弹的火焰把阵地烧成一片红的危急情况下,不顾自己身上已经呼呼地冒着火苗,向敌人猛扑过去,搏斗了整整八个小时。当十四名烈士英雄牺牲后,人们在战场上看到,他们有的还仅仅抱着敌人的腰,有的掐着敌人的脖颈把敌人按倒在地,有一个战士嘴里还噙着敌人的半个耳朵……。这是朝鲜战场无数次战斗中最足以表现志愿军英勇顽强的一个典型。人们读完这个令人激奋的战斗故事,对烈士们肃然起敬,对残暴的敌人切齿仇恨,必然得出“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的结论。

矛盾

主题确定以后,怎样表现?

平铺直叙,象老奶奶讲年深久远的故事那样从头说到尾,这种写法,读来往往索然无味;但是,把精选的材料围绕事物内在的矛盾纵横交织起来,通过矛盾揭示主题,读来就会使人感到有血有肉,丰实敦厚再加上悉心安排结构、层次,更会使人感到波澜跌宕起伏,有如船驶三峡,柳暗花明。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意思。

解放战争时期的军事通讯《西瓜兄弟》,就是通过种西瓜的李姓两兄弟的不同遭遇,写出两种军队截然相反的本质。这两兄弟,老大种的瓜在村东路边,老二种的瓜在村西路边。国民党的保安团路经老大的瓜地,恶狼般地大事抢掠,“一亩多西瓜就一个也不剩了,地里只留下一片踩烂的瓜藤瓜叶与吃剩的瓜皮瓜子。”二十天后,“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八路军路过村西。老二从瓜地里抱来一个大西瓜,刺刺地切开了,捧到战士们的面前。行进中的战士们一连说了三声“俺不吃”,连步也没有停。这篇通讯不过八百来字,就是通过这一对矛盾的故事,活脱脱地勾划出了人民军队秋毫无犯的严明纪律和国民党军队掳掠烧杀的丑恶嘴脸,可算是“言简意赅”了。

《县委书记的榜样》中的焦裕禄,是通过他同豫东的内涝、风沙、盐碱三种严重自然灾害的斗争,同病魔肝癌的斗争,同一些错误思想倾向的斗争,来表现他大无畏的革命胆略和气概的。如果不写这些矛盾和斗争,也就没有“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焦裕禄,没有焦裕禄的那种“一时有天大的艰难,也一定要杀出条路来”的性格了。共产党人是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焦裕禄作为我们党的一位基层领导干部的优秀榜样,留在人民全中的心里,正是因为他那迎着困难,勇往直前的、百折不挠的精神,代表了成千上万的无产阶级革命者。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写的是广大军民为抢救公路建设工地食物中毒的六十一名民工,所表现出来的共产主义思想和风格。食物中毒发生在二月二日晚六时,到二月四日黎明前注射二硫基丙醇解除危险,约三十来个小时。故事就是围绕着中毒民工生命危在旦夕,而解毒药物只有远在千里之外的首都才有这个尖锐的矛盾展开的。在这短促的时限里,在平陆县委和县人民医院,在黄河茅津渡的夜渡船上,在卫生部的办公室里,在北京八面糟特种药品商店,在熙熙攘攘的王府井大街,在人民空军机场……,有多少人为了拯救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在绞脑汁,在挥汗奔波,在焦灼着等待。我国人民和人民子弟兵芬芳的共产主义思想花朵正是在这个矛盾的过程中绽开的,他们高尚的共产主义风格,正是在这个矛盾的过程中显现的。

矛盾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之中,又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我们采访、报道任何事物,要想写得深刻,必须把握这个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而要做到这一点,浅尝辄止是不行的,更不能道听途说,捕风捉影,必须到实际中到群众中做艰苦深入的调查访问。

只要我们深入地了解了事物,并通过写矛盾表现这一事物,那么,我们的报道就不是表面的,而是表现本质的;不是片面的,而会是全面的;不是平板的、呆滞的、公式化的,正是深刻的、动人的、有个性的、有立体感的了。

细节

精采的细节,是一篇好通讯必不可缺少的。如果把一篇优秀的通讯比作一件绚丽多彩的衣裳,那么,细节就是镶嵌在这件衣裳上熠熠发光的珠宝。往往有这样一种情况:一篇通讯记述的故事,年深日久,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但是,它那精采的细节,却依然清晰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县委书记的榜样》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在一个大雪铺天盖地而来的清晨,焦裕禄走进梁孙庄一对无儿无女的老两口的柴门。“焦裕禄一进门,就坐在老人家的床头问饥问寒。老大爷问他是谁?他说:“我是您的儿子。”老人家问他大雪天来干啥?他说:毛主席叫我来看望您老人家。”共产党员是人民的儿子,当群众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应该出现在群众面前。一些读者曾经给作者写信说,当他们读到短短几行字,情不自禁地象那个老大爷一样,眼里也噙着热泪。

一九四九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直捣南京蒋家王朝巢穴。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军事通讯《江南人民的使者》记录了大军横渡长江前夕,江南人民翘首盼解放的热切心情。春寒料峭的四月,一名江南人民的游击队员同长江上的狂风恶浪搏斗了九个小时,游到北岸。他“从嘴里掏出一只手指粗的小瓶,揭去密密封着瓶口的蜡,取出一个搓得仅仅的小纸卷来。”小纸卷上是一幅长江南岸的地图和江南人民请求解放军迅速过江的信,字迹密密细细,只有用放大镜才能看得清楚。这一段传奇式的细节描述,其情意之浓郁,感染力之强烈,胜过一份洋洋几千言的宣言书或决心书。

《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中,写到直棉模范吴吉昌在“文化大革命”中经受了近百次的批斗,病倒了。消息传出,贫下中农千方百计地抢救他。从这以后,在吴吉昌家用秸秆编筑的院墙脚下,经常有人在夜里偷偷地把一碗碗用小鱼配制的药塞了进来。——这小鱼是人们下悚水河破兵逮来的呀!正是吴吉昌和社员群众的这种血肉联系,正是吴吉昌从社员群众中得到了无穷的力量,这位农民科学家顶着辱骂和恐吓,始终顽强不屈地实践着党和人民的重托,“啥也别想挡住俺”。

写通讯象写别的文章一样,应是有淡有浓,有疏有密,有简有详。该淡则淡,该浓则浓,浓淡要相宜。安排好写好细节,就是淡中的浓,疏中的密,简中的详。

抒情(或议论)

这里所说的抒情,是指通讯中作者借助对客观事物的描绘和叙述所夹带的感慨。它可以是感情上的抒发,也可以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评说。真挚的抒情,精辟的说理,犀利的见解,在通讯中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足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因此有人比喻说,抒情(或议论)是通讯的“眼睛”,它能传神,它能传情。有时候,经过对事实行云流水般的描绘,但没有顺理成章的必要的抒情或议论,就嘎然而止,反而使人感到文未尽意。当然,这样的议论要恰到好处,不可冗长,要与描述结合的天衣无缝,不可故做文章,否则就成了“画蛇添足”。

可供借鉴的例子是很多的。

《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最后一段,作者写道:

“亲爱的朋友,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坐在办公桌前开始这一天工作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在幸福之中呢?”——这一段抒发,是作者点题之笔:志愿军战士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正是因为他们在朝鲜战场上奋不顾身地保卫着祖国,保卫着我们的和平建设和幸福生活。

《他们是普通劳动者》记录了中央国家机关和中央直属机关领导同志一九五八年在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劳动的场景。作者最后写道:

“不论古今中外,有谁见过这样一支 ‘普通劳动者’的队伍?那样胡说无产阶级专政是新的极权国家的人,那些胡说什么社会主义制度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官僚主义的人,他们决不敢在这支队伍面前抬头正视!”

《大庆精神大庆人》一文一开头,就在读者面前展现了艰苦创业的大庆油田隆冬的壮丽图景,作者接着抒发了一段点题的“画外音”:

“到过延安的同志们,看着眼前的一切,想到大庆人在艰苦的条件下为社会主义建设立下的大功,怎能不联想起当年闪亮在延河水边的窑洞的灯火哩!?

《为了周总理的嘱托……》的作者,在描写吴吉昌弯着残废的手,拖着被打伤的腿,艰难地跪在白杨树影斑驳的村道上扫路的情景之后,迸出了一句掷地有声的话:

“白杨在迎风呼号,是为老汉在呜咽,还是为这不平在忿怒!”——这是义正词严的控诉!

《一篇没有写完的报告》报道了一位长年累月与风沙搏斗的植树老人潘从正的革命精神与浩然正气。作者以饱蘸激情的笔写道:

“这,不由得使我们联想起在风口织网的蜘蛛。狂风把网撕破了,它重新开始;接着又来一阵风,网又破了,它仍然继续织下去;一次、再次、三次,生命不息,吐丝不止……。这不正是 ‘老坚决’(潘从正)百折不挠革命精神的写照吗?这不正是他一生命运的缩影吗?”

语言

语言对于新闻通讯的重要作用,如同它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作用一样,是不言而喻的。高尔基在他给一些青年新闻工作者和青年作家的书简中,多次提醒他们要重视语言。他说:“要写得精炼,惜墨如金。语言之美,就在于朴实、精确和鲜明。”(《高尔基论新闻与科学》第二九八页)他还说:“要努力去接近人民的语言,寻找它的朴实、简练的表现手法,以及那种只消三言两语即可创造一个艺术形象的明快力。”(《高尔基论新闻与科学》第二八八页)这些真知灼见,是我们写通讯必须遵循的经验之谈,我们应该下功夫去学习、实践和掌握运用它。《红桃是怎么开的》生动而深刻地报道了工人阶级的优秀战士赵梦桃短促而光辉的一生。作者在语言的运用上也是成功的。请看:

十岁的梦桃向恶霸地主的少奶奶(梦桃的亲二姑!)为父亲告借药钱而遭到白眼时,梦桃回嘴说:“诓不了你的!俺哥在蔡家坡学手艺,一赚下钱,不吃不喝都还了你!”

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小小年纪的梦桃挑起了生活的担子。他整天抱着一堆毛线织呀,织呀,脸上没了血色,身子骨瘦成根棍儿,爹妈心疼她,梦桃却仰着头说:“爹,我壮着呢,他们逼不死咱!”

当闲言象蝗虫一样朝着梦桃飞来,有人想往她脸上抹黑的时候,梦桃忍着泪说:“我能哄一天,哄不了一年,往后看吧!”

党支部大会通过赵梦桃加入了光荣的中国共产党,梦桃说:“一个党员不能象我过去那样只懂得好好干,下苦干,还要懂得为谁好好干,为什么好好干,怎样好好干才行!”

入党后的赵梦桃,下决心“不让一个伙伴掉队”她说:“生产上不去,各人有各人心上的一把锁。我们有一颗同志的诚心,就能开万家锁!”

流言蜚语使一个先进工人在前进的路上犹豫却步,梦桃鼓励她说:“同志啊,这杆旗既举就要举到底,这套车既拉就要拉到头!”

动过手术的梦桃,伤口疼痛难忍。在护士面前,她总是笑呵呵的,“在别人扭脸出门后,她就又咬起了被角!”

就是靠这些朴实、凝练、群众能朗朗上口的语言,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坚强形象活生生地站在我们面前!

通讯《管得宽》反映了六十年代的中国农村一角集体主义思想的一个断面。文内描述集体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管得宽”们的时候有这样一段:

“凡是集体的财产,公社的家当,只要有人损害,不管三举人,四进士,祖爷爷,祖奶奶,都是铁面无私,又说又管。”

这一段语言,朴实、精炼、生动,是作者从群众中撷取而来稍作加工写出来的。

论人物通讯写作的四对关系

2007-02-13 15:49:10

大中小

我们处在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各条战线不断涌现出模范英雄人物,值得大书特书。笔者认为在新时期、新形势下,要写好人物通讯,在写作上要处理好“写业绩与写精神的关系、写行为与写内心的关系、写现实与写背景的关系、写主人公与群众的关系”等四对关系。

写业绩与写精神的关系

英雄模范人物,他们的业绩是极其感人的,这方面当然要写得充实;然而,不能是事迹的罗列、堆积,还要写出他们创造的业绩是在怎样的思想面貌、精神状态下取得的。要写出主人公的理想与追求,写出他们战胜各式各样困难的经历,从而让读者看到,不仅有羡人的业绩,更有崇高的理想、追求,凸现人物的高尚情操、品德与思想觉悟。这对各行各业才有普遍的教育意义。

实践表明,人物通讯必须处理好写事迹与写思想的关系。光写事迹,成了成绩汇编,不写思想,就难以有打动读者的力量;写了思想,人物有灵魂、生命,才能感染他人。

写行为与写内心的关系

通讯中主人公感人的壮举,绝不是心血来潮、一时激动、偶然而为,而是受人物内心复杂的心理活动支配的。

光有行为的表现,而没有内心的叙述,就失去了思想上的光华,没有感人的力量,只有写出了“做了什么”,更要着意写出“为什么这么做”。先进人物的事迹蕴涵着光彩照人的思想,记者要把这些思想提炼出来,就像从苹果、橙子里提炼出果汁一样,清醇和自然。正如人民日报记者马利在写出通讯《司令退休之后》所谈的体会那样:“他的事迹和行为,不需要记者人为地去贴理念标签,也不需要人为地做思想上拔高。他的思想和品格,体现在他的言行之中,体现在乡亲们对他赞颂的质朴语言之中。”“吃透人物,提炼出‘深意’、‘新意’,找出独特的意义来,这样文章才有分量。”这种在先进人物身上体现的“情”和“意”,正是体现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只有写出了这种“行为”与“内心”的结合,人物才是饱满的、感人的。

写现实与写背景的关系

通讯中的人物是有其成长、发展过程的,他们所以有今天的业绩,是同以往接受的教育分不开的。透过写背景,因事而显人,事显而人活,没有突出人物现实的作为,就会使人物空泛、抽象,事实不典型、不鲜活,人物就缺少了灵气,显得呆板。

写背景的重要性,不只是写一些风景或是场面,而是与人物的经历、事迹分不开,凸现人物的精神风貌。背景的范围很广:社会、家庭、环境、职业、时间等等都可以列在里边。把这些放在同一个主题之下,便形成了特有的色彩。有了这样的背景特色,人物才能有血有肉。

写主人公与群众的关系

俗话说:“好花还要绿叶扶”,先进人物不是孤独一枝,他与周围群众有着血肉的联系。他怎么对待群众?群众怎么看他?关键时刻他为群众做了什么?群众对他有怎样的评价……好的人物通讯要丰满而生动地表现出主人公与群众的密切关系,因为他们是像鱼儿生活在群众的水中一样,与民众共呼吸。

上述4对关系是相互连接、相辅相成的,要以人物为主线,通过写业绩、写思想、写行动、写背景、写群众眼里怎样看先进人物,凸现人物的形象。处理好这4对关系,人物通讯就能符合时代的要求,写出鲜活感人的篇章来。

网络信息员培训资料之一:如何写通讯(转)

一、通讯的涵义

通讯是一种比消息详细而深入地报道新闻事实的新闻体裁。

西方传媒中没有我们所说的“通讯”,它们的“新闻专稿”(又称特稿),即“比消息更详尽的新闻”,近似于我国的通讯。

通讯与消息同属新闻体,但有几点区别:从容量上看,通讯容量大、事实详细,一般篇幅长;消息容量相对小些,事实概括,一般篇幅短。从报道对象看,通讯选材相对较严,消息选材范围宽。从结构上看,通讯灵活多变,而消息相对稳定。从表达上看,通讯以叙述描写为主,表达比较灵活自由,而消息以叙述为主。从报道时效上看,通讯不如消息快。

二、通讯的特征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可以看出,通讯的主要特征有三点:

(一) 容量大

前已提及,较之消息,通讯可以反映更多、更具体的情况,把事件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更详尽,篇幅可以稍长。

(二)是样式多

此点可在通讯的类型中详见。

(三)写法活

写法活具体又表现为结构的灵活多变、表达方式较消息更自由,语言形象生动。

应该指出的是,有些教材将新闻性、文学性、评论性作为通讯的特征,其实并不准确。首先,新闻性固然是通讯所具备的,但这与其它新闻报道体裁并无相异;其次,文学性也非每篇通讯必备之素质;再者,较之消息,通讯固然在表达方式上灵活自由些,议论、抒情的运用略多些,但通讯毕竟仍以叙述、描写为主,很多通讯并非一律要直接体现“报道者”的意志,而应以客观为佳,故评论性也非通讯之特征。

三、通讯的类型

通讯的类型一般有两种分法。一是按报道内容分,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一是按报道形式分,有访问记、专访、特写、大特写、新闻小故事、集纳、巡礼、侧记、记者来信等。

(一) 访问记

由记者出面登场,以采访活动的过程为主要线索来结构和组织材料。写作时有问有答,现场感较强,而且可以穿插各种背景材料,使通讯有一定深度。

(二) 专访

访问记的一种,是就特定的问题、特定的对象进行的专门的访问,内容集中。专访以人物、现场和记者为三要素,突出“专”、“访”二字。专访涉及面一般不宜太宽,不应贪大求全。

(三) 新闻小故事

或称新闻故事、小故事。其要求一是“小”,二是有“故事”,三是以小寓大。通常反映一人一事,表现一个片断,内容单一,篇幅短小、线索简单,不求写繁多人物,不必横生庞杂枝节,但求精悍、生动。

(四) 特写

将生活中某个特定的画面予以放大,集中突出地描绘事件和人物的某些片断、细节和部分,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感染。

(五) 大特写

是抓住社会热点中的事件、人物或现象,对新闻事实作全方位、多侧面的报道,用优美的文笔、新颖的题饰、突出的照片吸引读者的一种报道形式。也有人认为它是深度报道的一种形式。

(六) 集纳

把表现一个主题的而又相对独立的小故事或片断事实组合起来,“集纳”而成为一篇。集纳中的事实,可以是发生在同一时间的,也可是不同时间的;可以是发生在同一单位、一条战线,也可以不是。

(七) 侧记

从一个侧面反映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的通讯。取材自由,不求反映事件全貌、全过程,但求抓住特点,扣紧受众的兴趣点、回答受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写作时往往夹叙夹议,兼谈感受。

(八) 巡礼

边走边看,巡游浏览,很自由地把所见所闻写出来告诉受众;讲求动态感、现场感、亲切感;常用移步换形的方法,有较多议论和抒情。

——————————

四、通讯的写作方法

(一)通讯的主题

正确、深刻、新颖的新闻主题从那里来?自然来自实践,来自作者对新闻事实及其所处时代的深入了解,也就是许多记者所说的“吃透两头”。“两头”指“上头”和“下头。”“上头”即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方针政策等方面;“下头”即指实际,受众普遍关注的事实。

列宁的夫人克鲁普斯卡娅曾说:“列宁在做新闻编辑工作时,很重视选择那些政治上重要的、为大众所注意的、涉及最迫切问题的主题。”这通常被认为是通讯确立主题的准则。

“政治上重要的”,即指选择和确定通讯主题时,要抓方向性、决策性的问题。也就是吃透“上头”。

“为大众所注意的”,是说确立主题时,应考虑受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和事物,急人民所急、想受众所想。即要吃透“下头”。

“涉及最迫切问题的”,是说确立主题时,应回答、提出、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最紧要的问题,要注意其及时性、指导性和有效性。

通讯主题确立和提炼的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站到高处,作宏观分析。”善于开掘新闻事实的内在本质,要站到高处,抓住其所包含的时代精神和普遍意义,将事实放在历史、现实和时代的天幕上来观察、考察,做纵向和横向的宏观分析,显示其意义和价值。《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等作品,莫不如此。

其次,“走到低处,作微观比较”。通讯主题的提炼不仅要“站到高处,”发掘事实中蕴含的时代精神和内在本质,还要“走到低处”,作微观比较,将新闻事实和人物作具体细致的观察、考察和比较、分析,发现其特殊性、个性,找到其矛盾和差异。宏观分析等于飞机上看北京城,真是美丽、壮观极了,但仅此还不够,要写出其美和壮观,须得下飞机去游历一番。

再次,“变换角度,作多面透视”。就是说在提炼主题时,宜多角度对事实进行观照,全面把握事实的本质特征,然后选择最佳角度来表现。

——————————

(二)通讯的结构

通讯的结构方式通常有三种:

一是纵式结构。即按单纯的时间发展顺序、事物发展的顺序(包括递进、因果等)、作者对所报道事物认识发展的顺序、采访过程的先后顺序等来安排层次。

二是横式结构。即按空间变换或事物性质的不同方面来安排层次。常见的有:

空间并列式。如新华社记者采写的《今夜是除夕》即属此类。文章开篇之后,分别写了五个地方的人们做着日常工作的情况——在中央电视台:不笑的人们;在长途电话大楼:传递信息和问候;在红十字急救站:救护车紧急出动;在北线阁清洁管理站:“城市美容师”的话;在妇产医院:新的生命诞生了。

性质并列式。即按新闻事实各个侧面之间的关系来安排材料。如《人民日报》1995年4月19日头版头条《浦东,璀璨的“双桥”格局》就是如此。文中三个小标题,分别揭示“双桥”格局的三个侧面:

南浦、杨浦两座桥

――基础建设由小到大的跨越

金桥、外高桥两座桥

――城市经济功能由低到高的跨越

改革、开放两座桥

――城市开发机制由旧到新的跨越

群相并列式。即按不同人物及其事迹组织材料。

对比并列式。将正、反的人物或事件并列,从对比中见主题。

三是纵横结合式结构。即将纵式和横式结合起来。此结构多用于事件复杂而时间跨度大、空间跨度广的通讯,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等。此结构有纵横交叉式和蒙太奇式两种。

(三)通讯的表达方式

通讯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但又不局限于此,亦可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方法。

通讯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有自己的个性,即:

叙述的具体性和直接性。通讯因较详细而深入地报道人物和事件,故而叙述的运用不宜如消息一般概括,事实的叙述宜具体、形象、生动。但又不宜过于铺张、不能沓散零乱、不必过于舞文弄墨、转弯抹角。

描写的直观性。通讯是新闻体裁,其描写不能靠虚拟、想象,不能靠花哨的修饰和夸大的形容,而应深入现场、亲眼目睹,描写事物或人物的本来面貌,表现出新闻性和现场感。

议论抒情的实在性。文学作品中的抒情,或直抒胸意、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其情是真的,而景、物和人、事则不必真,即缘情而发,因情设事者多。而通讯之议论、抒情皆须缘事而发,因事生情、情不离事。而且,通讯中抒情、议论不可乱用和滥用,要用在适当处,通常是开头之处作诱导、关节之处作渲染、衔接之处作粘合、结尾之处作点晴。其旨或在揭示本质、升华主题;或在使事实、形象生辉;或在阐明事物之内部联系;或在激发启示读者。

通讯的语言既要准确、简洁,又要生动、形象,文中人物语言应具有实录性,不可妄加虚拟。

——————————

(四)几种常见通讯的写作要点

1、人物通讯

即具体、形象地报道人物事迹、经历的通讯。

人物通讯可写一人,也可写群相;可写人的一生,也可写一个阶段或某个侧面;多写正面人物,如先进人物、英雄人物、有突出贡献的人物等;也可写反面典型;可写大人物,也可写凡人百姓。

人物通讯写作有以下几点尤需注意:

一忌“有人无魂”。即人物的经历、事迹都写了,但不善于选择典型材料、组织安排材料,或不善于透视人物内心世界,不善于站在时代高度对人物进行观照。“人”是有了,但思想感情、性格风貌、精神境界却没表现出来。

二忌“有魂无人”。即作者能站在一定高度,把握了方向性和时代性,但人物的精神面貌、思想境界表现得空洞、抽象、缺少丰满的血肉,没有具体、丰富而典型的事实,只有“幽灵”而已。

三忌“千人一面”。有的作者在写人物时,难以克服雷同之病,或与自己以前写过的人物雷同,或与别人笔下的形象相似,缺乏个性,没有特色。

四忌“褒一贬百”。不宜用“水落石出”的方法,压低一片,抬高一个,不能故意把群众写得特别落后、矮小,从而突出所写人物的先进、高大。而应用“水涨船高”的方法,处理好“一”与“百”的关系。

五是要写“全人”。主要是处理好“软与硬”、“正与反”的关系。所谓“软与硬”,即指既要写关键性的“大”材料,又不能忽略日常小事、生活琐事的“小”点滴。再伟大的人物也有与普通人生活相同的地方,也要食人间烟火。只有这样,人物的形象才丰满、才真实可信。所谓“正与反”,是指对报道对象作既有“正像”又有“反像”的“全息摄影”。把新闻人物写成没有七情六欲、满口豪言壮语的“神”的做法是不实事求是的写作。把常人写成超人、圣人,把新闻人物写成“高”、“大”“全”的人,这不是我们所说的“全人”。如写先进人物坚守岗位、勤奋工作,不要动则写他父母病危也不回家、妻子难产亦不离岗。“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科学家有了成绩,并非都要走路时还在思考问题,碰到电线杆,然后还说“对不起”;做菜时,也并非都因思考问题把手表放到锅里当鸡蛋煮。还有,不要写人好则“好绝”,写人坏则“坏透”。

——————————

此外,人物通讯还要善于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心理和典型细节等来表现人物。

2、事件通讯

事件通讯是详尽、具体而形象地描写新闻事件的通讯。它具有新闻性、典型性、完整性、形象性等特点。一般有一个中心事件,其它人物或事件都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展开。

事件通讯以写具有典型意义的正面事件为主,但也有揭露性的事件通讯。

此种通讯虽以写事为主,但同时不能忽略写人,不要见事不见人。

事件通讯的写作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抓住一个或几个关键性场面或情节来写。

事件通讯一般要再现事件全貌,但又不能从头至尾、事事俱现,记流水帐。这就要求在写作中能抓住对事件的表现、对主题的揭示起关键作用的一个或几个关键来写。在写作前,作者就应分析手头占有的材料,是否能满足一篇通讯的需要。一般而言,一篇事件通讯至少应有一至三个骨干性材料。有一个骨干性材料,便可写成一篇“小通讯”;三个以上,可写中型通讯;多组材料,可写中等篇幅以上的通讯。

(2)写好事件的高潮

没有高潮,事件就是“死”的,就是平淡无味的。高潮是矛盾之焦点,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闪光”之处,故应调动多种手法,不惜笔墨,写活写好。

(3)在写事的同时,写好关键人物

事件是事件通讯的核心,而事件又终究离不开人。写好关键人物,又有助于把事件写活。

(4)在记事的基础上,恰到好处地点出事件的意义。也要善于寓情于事、寓理于事。

3、工作通讯

工作通讯是谈工作经验、教训的一种通讯体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政策性和指导性。

工作通讯侧重于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它也要反映新闻事实,往往带有现场活动。这使它区别于一般总结性文章并和其他新闻通讯体裁相同的方面。它与其他新闻通讯体裁相异处在于:要将事实作经验性的概括,对问题发表议论,对矛盾提出解决的办法,有一定的评论色彩。

工作通讯写作的要求有三点:一是要有现实针对性,切合当前工作需要。如社会前进过程中新冒出来的问题,实际工作中长期积累起来而未引起注意的问题,长期存在但悬而未决的问题,人民日常生活中经常要注意的问题等,都是有现实性的问题。二是具体、透彻地阐述问题和经验。三是夹叙夹议,有理有据。或用议论作点晴之笔,点出问题之所在,或是运用背景材料同事实对比,进行有说服力的分析;或是作者直接发表意见。无论采用那种方式,其议论应求深入浅出、有理有据。

网络信息员培训资料之二:如何写一篇通讯稿(转)

1.通讯的概念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2.通讯的特点

(1)严格的真实性.

(2)报道的客观性.

(3)较强的时间性.

(4)描写的形象性.

3.通讯的写作

第一,主题要明确.有了明确的主题,取舍材料才有标准,起笔,过渡,高潮,结尾才有依据.

第二,材料要精当.按照主题思想的要求,去掂量材料,选取材料;把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和最有吸引力的材料写进去.

第三,写作方法可灵活多样.除叙述外,可以采用描写,议论等写法,只要运用得当即可.

4.校园常见的通讯

(1)人物通讯

所谓人物通讯,就是以报道社会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它着重揭示先进人物的精神境界,通过写人物的先进事迹,反映出人物的先进思想,使之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同时,也报道转变中的人物和某些有争议的人物."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写作时切不可把先进人物写成从来没有过的大智大勇,十全十美,写人叙事力求言真意切,恰如其分.

(2)事件通讯

所谓事件通讯,就是报道典型的,有普遍教育作用的新闻事件.写事当然离不开事件有关的人,但它不像人物通讯那样着力刻划人,而是以事件为中心,在事件的总画面中,为了写好事来写人.它既可以反映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大的,振奋人心的典型事件和突出事件;也可以从某一新闻事件截取一个或若干个片断,进行细致详尽的描述,揭示事件的深刻含义;还可以是若干事件的综述.

例文:(1)

9月25日晚,我院计算机科学系"《系统理论》硕士点考研动员大会"在讲学厅208室召开.出席本次大会的系领导有系主任陈潮填教授和系副主任谢赞福教授.本次大会面向的对象主要是03级毕业生.

大会上,陈潮填教授就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发表了重要讲话:1,为什么考研;2,有没有资格考研;3,考什么;4,怎么考;5,考上研究生后学习什么内容;6,考上研究生后可以做什么工作;7,本学科点《系统理论》硕士考点的基本情况.其中,他也指出了本院考生在报考研究生方面的优惠政策,同时分析了目前我院学生与外校学生的差距与优势所在.陈潮填教授精彩详尽的报告在很大程度上鼓励了在场毕业生,激起他们报考研究生的热情.

在讲座完毕后,陈潮填教授和谢赞福教授还就在场毕业生提出的问题一一作了详尽的回答.

暨本次动员大会,我院考研将于10月10日开始网上报名.相信经过本次动员大会,我院我系将回有更多的同学参加报考"《系统理论》硕士点".

时间,地点,事件,参与人物;

具体刻画事情的经过,突出重点,必要时要分点;

结束语,可写活动的发展趋势,或揭示活动的意义.

网络信息员培训资料之三:如何把通讯写得更美 (转)

美,是人类的理想。通讯要写得美,因素有很多,包括主题美、形象美、结构美、真实美和语言美等。这里我们试图就通讯的形象美,谈点粗浅的看法。

大家都知道,新闻的主要特点是用事实说话,而事实应该是具体的、生动的和形象的,只有形象的东西才能感动人、吸引人和教育人,如此才能真正发挥新闻的宣传作用。要做到这一点,似乎较难,但是我们认为,只要记者和通讯员们到现场去采访,到生活的一线去采访,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靠打打电话、看看材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不可或缺的现场感,体现人物动态美。为了使新闻报道形象化,许多老一辈新闻工作者都注意到,采访时尽可能到现场。有些新闻通讯不新鲜生动,引人入胜,新闻老前辈穆青曾说:“病根就在于采访不深入,缺少细致的现场观察,只看到了轮廓,而没有找到典型场景和细节。因而只能告诉读者一个一般化的概念,构不成感染读者的具体、生动的形象。这是我们记者队伍里一个常见的‘顽固症’。要治好它,就要尽可能深入到现场,用眼睛去观察,用全副身心去体验。”一篇通讯,特别是人物通讯,能不能打动读者,能不能使读者感兴趣,除了这篇通讯本身具有新闻价值外,在写作的处理手法上也至关重要。

我们在平时的编辑实践中感受到,在有的记者和通讯员来稿中,稿件大多数写法比较老套,显得公式化。究其原因,就是作者只注意交代事件的过程,忽视了最有说服力的细节和情节的挖掘、描写。

抓住人物的特点,体现精神形象美。外形的美,最终敌不过内在的美;物质的美,最终胜不过精神的美。刘胡兰在敌人的铡刀旁,高呼革命口号的正气,反映了她视死如归的伟大形象;董存瑞、黄继光的英雄行为,反映了他们高尚的革命精神;张志新面对“四人帮”的残酷迫害,在生命攸关的时刻,她毅然说出了“我的观点不变”,这句表现她坚贞革命气节的话,反映了她高尚的情操等等。

有些通讯的形象美不太突出,往往是作者一味追求“大事”的描写,以为只有所谓的“大事”才能更好地体现人物的形象美,其实不然。焦裕禄不准自己的孩子看“白戏”,自己用几根柴草也要过秤按价付钱,这些生活小事,却有力地体现了焦裕禄高尚的精神形象。所以,人物通讯的特点是再现特定形象以反映现实生活,如此才能打动人们的心弦。获第12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的作品《教育局长的好榜样》一稿,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成功经验。“胡昭程走了,可他的办公桌上,还静静地躺着:指南针、皮卷尺和规划图。”“他每到一所学校都先拿出规划图看施工是否走样,再掏出卷尺量一量房子的规格是否合乎要求,然后拿出指南针,看采光通风是否合理。”“他对质量不放心,对500方块瓷砖一箱一箱地检查,从上午8点一直干到晚上8点,整整用了12小时。”“胡昭程下乡从不领补贴,局里造了节假日加班的补助表,胡昭程挥笔划去自己的名字。”通过这些细节描写,使报道的画面感强烈,充分展现了作为教育局长的胡昭程“一腔热血倾事业,两袖清风为人民”的崇高形象。有力地表现了这位被中宣部、教育部命名为“焦裕禄式的教育局长”的英雄模范形象。

仔细观察,体现通讯环境形象美。环境形象美,是构成通讯形象美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环境形象美的描写,必须与通讯人物的精神形象相适应,服从服务于人物形象,否则会画蛇添足,不但起不到美的作用,还会破坏整篇通讯的结构。通讯《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该文有许多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的描写,自然环境的描写,但都富有形象性,都是与人物形象相适应的,给人一种生动的、鲜明的、真切的形象感。

“涑水河畔一片寂静。月光下窝棚四周的冰柱,闪着凛冽的寒光。两位六十多岁的老汉,提着马灯,拿着镰刀,像忠于职守的哨兵,警惕地守护着苗床……”这段文字写得很美,如果有画家把它画下来,就是一幅富有诗意的《吴吉昌夜观棉花图》。

扩大视野

全国报纸网络版一览表:

http://ldlu.dlu.edu.cn/newspaper.asp

部分参考网址

人民网

http://www.people.com.cn/

光明网(光明日报)

http://www.gmw.cn/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http://www.cyol.net/node/index.htm

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http://bjyouth.ynet.com/

浙江日报

http://www.zjol.com.cn/gb/node2/node802/node803/node387503/index.html

中国高校校报网

http://www.cunews.edu.cn/

科报网(科技日报)

http://www.stdaily.com/

文摘网(文摘报)

http://www.gmw.cn/01wzb/2006-03/12/default.htm

学习时报

http://www.studytimes.com.cn/

报刊文摘

http://www.jfdaily.com.cn/gb/node2/node17/node161/index.html

青年报

http://www.why.com.cn/epublish/gb/paper1/index.htm

文汇读书周报

http://dszb.whdszb.com/

华文在线

http://www.chinesezj.com/

读者文摘

http://www.dfit.net/

读者网摘

http://www.r618.com/new/

读者文学

http://www.dzwx.net/

有所思

http://www.yousuosi.com/

部分杂志网络版

求是

http://www.qsjournal.com.cn/default.htm

前线

http://www.qianxian.com/

中国教育

http://www.chinaeduc.com/

现代青年

http://www.gotoread.com/2002/magazine/index.asp?MagID=3759

网络杂志下载站(艺术摄影文化类)

http://www.gzlive.com/mz/indexm.asp?classid=10

智慧城

http://www.zhcchina.com/asp/Category.asp?CatId=4

读者文学

http://www.dzwx.net/

免费电子书库(可免费下载)

http://www.yifan.net/yihe/novels/mulu/sanwen.html

http://www.ebook007.com/

http://www.gy16.com/

http://www.sienw.com/

http://book.httpcn.com/

文化网站

国学网站

http://www.guoxue.com/

中华人文站

http://libweb.zju.edu.cn:8080/renwen/?method=byClassify&value=01

高校人文信息社科网

http://www.sinoss.com/zh-cn/index.jsp

中国精神文明网

http://www.godpp.gov.cn/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14384.html

更多阅读

机关单位新闻通讯稿的标题怎么写? 获奖新闻稿标题怎么写

机关单位新闻通讯稿的标题怎么写?——简介一篇优秀的新闻通讯稿,总离不开一个简洁明了、恰到好处的标题。作为行政机关或者事业单位发布的新闻通讯,有了一个好的标题,才能算是一个完美的新闻稿件!机关单位新闻通讯稿的标题怎么写?——工

软文写作技巧 如何撰写软文

软文写作技巧——简介软文是相对于硬性广告而言,由企业的市场策划人员或广告公司的文案人员来负责撰写的“文字广告”。与硬广告相比,软文之所以叫做软文,精妙之处就在于一个“软”字,好似绵里藏针,收而不露,克敌于无形,等到你发现这是一篇

新闻采访稿写作技巧 新闻采访稿怎么写

一、如何发现新闻。没有的写是我们及一些通讯员,甚至记者常遇到的头疼问题。所以善于用新闻的眼光去发现新闻,采访者的,语言感受,是写出通讯报道的关键。(一)"变废为宝"选角度。联保贷款推行多年了,再写就无新意了,成为新闻写作的废物。但如

怎么写好新闻采访提纲 人物采访提纲怎么写

怎么写好新闻采访提纲一。新闻采访提纲的格式其实是不受拘泥的,只要具备一下几点即可:1.采访目的2.采访方式3.采访对象4.提问提纲:(1)(2)...5.采访步骤6.可能碰到的问题7.设想解决的方法8.采访前要携带的器材备注。。。【各方面备注均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及写作技巧 新人如何写好新闻写作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及写作技巧 一、结合工作撰写新闻稿件的意义首先,我认为结合工作撰写新闻稿件,对于大家提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较大帮助。平常我们经常说,新闻写作是“七分看问题三分写稿件”。比方说,写今天培训班的稿件,就

声明:《新闻采访稿写作技巧 新闻采访稿怎么写》为网友繁华若梦惜流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