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题·论点·论据 29、论严谨 论点和论据

【论题·论点·论据】29、论严谨

A论题阐释

严谨,是“严密”、“谨慎”的意思。

严谨,即严肃、谨慎,是一种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作风。

严谨,是对人、对事、对已、都极负责态度作风

严谨,是成功的前提

严谨,是事业成功的客观要求

严谨,是建立信任的客观要求

严谨,是形成权威的必然保证

□一个人做事严谨,要瞻前顾后,反省自已;

做人严谨,要对得起自已,更要对得起别人;

治学严谨,一丝一毫的马虎,就可能导致一项重大科大研的失败;

择友严谨,否则,近墨者黑,你也将随之误入奇途。

严谨,首先是表现在求实上。严谨的人,没有小事,没有小节;

严谨,其次还表现在求精上。严谨的人,总是以较高的标准要求自已,精益求精,考虑周全。

B、论证角度(精彩论点)

论证角度严谨的五角度:

概念·意义·要求·方法·反面

[概念]

1、严谨是一种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2、严谨是对人、对已、对事都极负责任的态度作风

[意义]

3、在求知与治学方面,严谨必不可少。

4、严谨使思维更缜密。

[要求]

5、我们要培养严谨治学态度

6、严谨需要认真思考

7、严谨生活中的运用。

8、要处理好严谨与求实的关系

9、严谨的人总是以高标准要求自已,精益求精。

10、在求实上,严谨的人没有小事,没有小节。

[方法]

11、做学问,当敬始而慎终,始终如一。

[反面]

12、微小的过失,会成为失败的缘由

13、一时的疏忽,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14、粗心马虎,导致失败

15、马马虎虎,粗枝大叶,是做学问的大敌。

C、【理论依据】名人名(5条)

○ 1、要养成严谨和忍耐的习惯,要学会做科学中的细小工作,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累事实。(巴甫洛夫)

◎2、学问须严密理会,铢分毫析。(朱熹)

3、学必微小去处不稍放过,方始入精。(王栋)

□4、企业家应该严谨不拘谨,轻松而不放松, 平常而不平庸,随和而不随便。

(严介和)

※5、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之千里大戴礼记》

D【事实论据】严谨典型事例1、[转]曹雪芹文章不厌百回改

李新霞于09-8-415:29推荐于老师的文章理论结合实际,分析透彻,语言优美流畅。

老话说的好:“文章不厌百回改,佳作常自改中来。”凡是文学大家,无一不注重文章的修改。巴尔扎克,写过九十多部作品,每部作品都要改上六、七次;曹雪芹,写出《红楼梦》花了十年功夫,中途增删了五次;列夫.托尔斯泰在创作小说《复活》前后修改达十一年之久;对女主人公玛丝洛娃在法院里的形象描写,据说修改了二十多次;海明威把《老人与海》的手稿反复读过近200遍才最后付印……

我们要让学生养成修改文章的好习惯,而且是不厌其烦地修改。一、独具匠心炼标题,美目盈盈文生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双美丽的眼睛,折射着一个人的美丽。同样,一个灵动的题目也会让文章顾盼生辉。修改文章就要从题目入手。示例:一个老人在高速行驶的火车上不小心把刚买来的新鞋从窗口弄丢了一只,周围的人倍感惋惜,不料老人立即把第二只鞋也从窗口扔了下去。这个举动让人大吃一惊。老人说:“这一只鞋无论多么昂贵,对我来说都没有用了,如果有谁能捡到一双鞋子,说不定他还能穿呢。”我们都经历过重要或心爱的东西失去的事情,面对失去,我们该如何做,才能让失去的更可爱呢?请以“失去与获得”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写作时,有的同学用“失去与获得”作题目。这样的题目过于笼统,且没有含蓄的美。修改时,如果用上比喻、拟人、双关或是化用歌名诗词,题目就有了灵性,有了诗意。比如:放弃是一种美;有一种美叫放弃;花开美丽,花落,亦美丽。二、字斟句酌多润色,语言流畅文优美修改文章的时候,要边读边改,读着不顺溜的地方就要改。错别字要改,不合语境的词语要改,标点符号也要改,表情达意不够明白清楚的句子更要改。示例:以理想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黄美华同学的《种子的梦》,刚刚写成的时候,语言直白,没有多少诗意。在我的指导下,她字斟句酌,反复润色、修改,直到字字珠玑、句句圆润。一个夏日的清晨,当她从朦胧中醒来,她惊喜地发现自己的手心里睡着一颗晶莹的露珠。她已经是一棵美丽的花了!一番风雨的历练,种子梦想成真了,她找到了幸福!这几句话,语带双关,清新灵动,让人如沐春风,如品香茗。三、尽善尽美巧布局,错落有致文美观“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巧妙的布局,往往会出奇制胜。修改文章时,要在行文布局上多下功夫。层次要清楚,布局要错落有致,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我常指导学生或用题记、后记,或用小标题,或用切合文意的诗句词语、或首尾呼应,从而使自己的文章回环跌宕、美不胜收。此外,修改文章还要勇于忍痛割爱。对那些不能切合题意,不能蓄含主题的材料当舍则舍,即使再精美也要舍弃。只有忍痛割爱舍材料,才能题意彰显文练达。改文章就要像老舍说的那样:“狠心地改,不厌其烦地改。字要改,句要改,连标点符号都要改,毫不留情。”

严谨典型事例2、[转]恩格斯认真研究

马克思的过人之处之二:身为革命导师却能理智地判定俄国革命必败

前苏联的解体,是全世界无产阶级永远的痛。同样,前苏联的解体也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恐怕此前的整个世界没几个人能够知道,马克思及其战友恩格斯经过长期的认真研究,早在十月革命的二、三十年前,就已科学判定俄国革命必败。只是由于记载马克思恩格斯这些论述的文字资料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才被陆续发现,而发现这些材料时的政治气候以及人们对这些材料的认识,还不足以向外界展示这些材料。即使有人看过这些材料(包括那些口口声声“遍读50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人),也因认识深度,注意程度的不够而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些材料的价值。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对俄国革命成功与否的判定是由具备内部条件才能成功→具备外部条件才能成功→不具备条件不能成功的过程一步一步深入的,其最终结果的准确性、科学性,即使在今天的人们看来,依然是令人成称奇的。
严谨典型事例3王清任42年画一图原文地址:四十二年画一图——时间应用的考量作者:三余茶座夜香书屋







清朝著名的解剖学家王清任,写了一部很有名的医书《医林改错》。写好后他为了校正书中的一幅人体解剖图,竟耗费了四十二年光阴,直到把图画准确才发表。科学就是要实事求是,王清任四十二年画一图,乍看是耗费了大量时间,实际上节省了时间,节省了后来人的时间。试想后人按他的马虎一画治病,不知多少人丧命。这耗费,实际上是珍惜后人的时间与生命。因而耗费和珍惜是辩证的关系,耗费必要的时间,求得科学的真实,精工细雕出珍品。千锤百炼,精心推敲,才可出好文章。严谨典型事例4朱自清亲证月夜鸣蝉

1927年7月,朱自清先生在清华园写下了著名散文《荷塘月色》。这篇文章后来选入多种散文集及课本,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文章中几乎每一句话,都被读者认真研读。譬如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都是树,而杨柳最多……树缝里也露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因为提到了“树上的蝉声”,便引发了“月夜有无蝉声”的疑问。

  到了三十年代,有一位陈姓的读者致函朱自清先生,认为“蝉子夜晚是不叫的”。这一下,叫文章写成好几年的朱自清先生也拿不定主意了。朱先生是个十分认真的人,接到读者的信后,他便向周围的同事询问,出乎意料,同事大多同意那位读者的说法:蝉子晚上不叫。但似乎不够权威,朱先生便写信请教昆虫学家刘崇乐先生。刘先生大约也没有亲身经历,便翻阅多种有关昆虫的著作。几天后,他拿出一段书中的抄文,对朱自清先生说:“好不容易找到这一段!”抄出的这段文章的著者讲,平常夜晚,蝉子是不叫的,但在一个月夜,他却清楚地听到它们在叫。

  拿到这样一段抄文,本来是可以成为证据的,可朱自清先生因为昆虫学家刘崇乐先生自己并没有表态,只说“好不容易找到这一段”,而询问的同事又认为蝉子夜晚不叫,故恐怕那段抄文只是例外,他便在复读者信时,告诉他请教了专家,专家也说夜晚蝉子不叫(是朱先生从刘崇乐先生态度上判断的),并表示,以后散文集再版,他将删掉“月夜蝉声”的句子。

  过后的一两年间,此事常常萦绕于朱自清先生心中。他便常常夜间出外,在树间聆听。不久,竟然两次在月夜听到蝉的叫声。这真成了意外的收获。

  抗战初期,那位陈姓的读者,又在正中书局出版的《新学生月刊》发表文章,讨论“月夜鸣蝉”的问题。他在文章中,引用了朱自清先生给他的回信,又引了一首也因提到“夜间鸣蝉”招来怀疑的古诗。这首诗便是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葛溪驿》: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论题·论点·论据】29、论严谨 论点和论据
  这首诗也受到朱自清文章同样的“待遇”,因为历来的注家都从常识出发,怀疑“鸣蝉更乱行人耳”的句子。经陈姓读者的摘引,人们对这个问题有了更多的兴味。

  读到这位读者的文章,朱自清先生当时便想告知,自己对昆虫学家的话,有所曲解,并且自己的确有不止一次听到“月夜鸣蝉”的新经验。这不仅能为自己文章证明,同时亦可对王安石《葛溪驿》诗怀疑的注家作一个明确的回答,因为这诗句也久无定论。

  当时战事爆发,学校转移,生活匆促,朱自清先生就没有写出这封信。但是,自己的散文集再版,他却没有删除“月夜蝉声”的句子。后来还专门写出文章,提及此事,认为认识事物,有一个繁复的过程,而成见有时对人的束缚,也极为强大。幸而朱自清先生是细心又执著的作家,不然我们也许从《荷塘月色》中,就听不到“月夜鸣蝉”的精妙之音了。

评论:有感于一场战争败在了“一撇”上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9日12:00光明网
周广生

  据资料记载:1930年4月,阎锡山、冯玉祥结成反蒋联盟,发动了讨蒋的中原大战。阎、冯两部预定在豫、晋交界处的沁阳会师,以求一举聚歼河南的蒋军。可是,这场战争却没能在原计划的河南“沁阳”境地开战,而是弄到了河南的“泌阳”。沁阳在河南的北部,即黄河以北,而泌阳则在河南的南部,这一北一南相差200多公里。所以,最终导致了这场战争的失败。

  那么,为何误将“泌阳”当“沁阳”了呢?原来是冯玉祥的参谋在拟制作战命令时,将沁阳的“沁”字写成了“泌”字,多了一撇。谁能想到,就因为多了这一撇,谬之数百里,使冯部误入泌阳,结果贻误了聚歼蒋军的有利时机,使阎、冯联军处处陷入被动,导致联合作战的惨败。

  嗨,一场战争竟输在了这“一撇”上,岂不令人叹息。然而,就因多了这一撇,使阎、冯失败,使蒋介石从中受到了警醒,后来就加剧了国内势局的变化。若不是冯部的参谋多写了这一撇,如能做到作战命令正确无误的话,假若阎、冯部队在沁阳联合作战成功,重重歼灭了河南的蒋军,那整个中国的时局后来还真不知道将会发生多么大地变化呢?也许中国革命的历史将会是另一番景象。真是,此事不想不可怕,越想越重大。因此,这误多写一撇作战命令的故事,也必将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战争史上的经典篇章,以启发和警示后人。

  一场战争败在“一撇”上,这无论如何都让人沉思。

  我们应当如何评价这拟制作战命令在一个字上多了一撇的事件呢?有人撰文评价说,这是冯军参谋工作不细心、粗心大意的结果。但我并不完全赞同这样的说法。作为一个高级将领的作战参谋,难道对国内尤其一个河南省属县的地理地名常识不清楚吗?难道该作战参谋拟制好作战命令后就不需呈报作战长官审阅吗?既便作战长官不亲自过目,难道他就不让作战参谋念一遍吗?因为我们相信,作战参谋可能会发生手误将“沁”字多写一撇,但向作战长官念的时候也未必再出现口误了吧?不可能手误和笔误一同发生。到底是部下的过错,还是主子的授意,或是主仆合谋,反正这事令人费解,总觉得不大对味。当然,这事早已事过境迁,恐怕不但冯将军,就是连冯将军的这位作战参谋也早已作古了,到了另一个世界。所以,这事究竟是何原因,只能成为后人永久难解的一个谜了。

  但是,冯将军的作战参谋误将一字多写一撇的事,无论其实意如何,这事既然以此公布于世了,对后人还是很有启示作用的,不得不让后人产生不同的感想。这事是在“沁”字上有意多写一撇也好,无意多写一撇也罢,既然出现了这多一撇的错误,又有人对此是以误多写一撇宣传的,那么,就有令人受教育的必要。那就是说,第一,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当谨慎小心对待,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麻痹大意的思想。尤其是对作战指挥打仗的军界来说,一定不能出现这简直是开国际政治玩笑性质的错误。第二,无论是被领导者,还是领导者,在拟制重要作战命令,或作出重要部署的时候,都不能允许出现有错别字,都应当严谨从事,各负其责,层层把牢关。第三,这作战命令在关键地名上多写了一撇的教训,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益处。事不同,但理相通。起草作战命令不能写错字,签订经济合同、法律文书、协议、合约、条例,等等,也都不能允许出现差错,出了差错就会有负面影响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14722.html

更多阅读

吴克红:也论“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能否合并计缴土增税”

[转载]也论“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能否合并计缴土地增值税”作者:吴克红时间:2012年9月17日《中国会计报》2012年6月29日第10版刊登匿名文章《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能否合并计缴土地增值税?》,该文援引《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八条、《

声明:《论题·论点·论据 29、论严谨 论点和论据》为网友厭世為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