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日本故事 作者: leson - 价值研究交流 - 海风股票论坛 中国 新锐营销价值交流平台
没有和国内市场比较的意思,只是回忆一下那次惊心动魄的大战,美国玩胜日本.
自1971年以来,美国为了应对来自日本的挑战,采取了让美元持续贬值的政策,到1978年,与1971年时相比,美元已贬值了近50%。
日本:美国最大的债权国,和平占领美国
1985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根据日本银行公布的国际收支统计数据,1985年日本对外净资产为1298亿美元,名列世界第一。与此相对应的是,1985年,美国的对外净债务已达100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正式结束了美国长达70年的债权国的辉煌历史。
股票市场泡沫
日本股票市场从1986年1月开始正式进入大牛市,当时日经指数为13000点,到1989年底飙升到最高点39000点,四年上涨3倍。参见图2-2。
在1988年,股票市场总市值超过国内生产总值(GDP),到1989年股市顶峰时,股票市场总市值是GDP的1.3倍。
由于股价持续快速上涨,使买卖股票完全变成投机行为,买股票完全是出于对股票上涨的预期。如果从股票分红的投资角度分析,当时日本的股票价格是美国的7倍以上,如此高的股价使日本股票失去投资价值。
1987年,东京证券交易所的股票市值超过了有百年历史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到1988年中期,前者已超过后者50%。在东京证券市场上排名第一的日本电话电报公司的股票市值有时竟超过西德证券市场所有股票的总市值。这令美国人和欧洲人感到不可思议。
面对如此长期狂涨的股票市场,美国人一直在警告日本当心股价暴跌。在1987—1988年,东京股票市场的市盈率越来越高,平均已高达60倍,许多股票的市盈率远高于60倍。而与此同时,美国纽约股票市场和英国伦敦股票的市盈率一直在11倍—18倍之间。
日本人根本不理睬美国人的警告,市盈率是美国人评价股价高低的工具,这种方法不适合日本股市,“日本有别”。日本人只知道,股价在上涨,越来越多的人在购买股票,股票供不应求。
以轰动一时的日本三菱土地公司收购洛克菲勒中心的14栋办公大楼为例。1989年,日本三菱土地公司花13.73亿美元的高价收购洛克菲勒中心的14栋办公大楼,按当时1美元兑160日元的汇率计算,三菱土地公司的投资额为2188亿日元,成为拥有洛克菲勒中心80%股权的控股股东。收购完成后,由于曼哈顿地产不景气,三菱土地公司一直没有利润。当时做收购计划时,三菱公司的预测是5年后,每平方英尺的租金将达到75美元,2000年将达到100美元,依照这一预测数据,三菱公司认为这是一项非常好的投资项目。但实际上的租金只有原先设想的一半水平,即每平方英尺38—40美元。如果再考虑这段时间内日元继续大幅度升值,如1995年顶峰时,1美元兑80日元,加上汇兑损失,三菱土地公司的这一收购项目总计亏损高达880亿日元。
1989年1月,石原慎太朗和日本著名企业家、索尼公司社长盛田昭夫合作出版一本书,书名为《日本人应该说“不”》。该书认为:随着日美经济的大逆转,日本与美国的关系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日本应该从依从转为抗衡。日本人不应再对美国唯唯诺诺,应在必要时坦率直言,与美国抗争。石原慎太朗明确提出,日本已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经济大国,完全可以和美国与苏联抗衡。
股票市场泡沫的破灭
1989年,日本东京证券市场还沉浸在“债权国行情”中,股价继续上涨。1989年5月,日本开始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但日经225指数对此毫无反应地继续上升。不过,事后有人分析说,下半年日经指数的上涨有被人操作的嫌疑。因为在这段时间里,上涨的股票只是少数的日经225指数的成份股,大多数的股票在这段时间里开始显露疲态。
第一章 樱花奇迹
日本:世界第一
在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的日本问题研究专家沃格尔教授(Ezra F.Vogel)出版了一本名为《日本第一》(Japan as Number One)研究专著,此书一出,立即在美国引起轰动,成为当年度美国最畅销书之一,从一般的美国市民、学者到国会议员、政府官员乃至五角大楼的军人都争相阅读,美国媒体也进行了大肆炒作。
沃格尔在书中写道:日本地少人多,资源匮乏,二次大战中被美国击败且被美国军事托管,但战后日本却创造了一个经济神话,到了80年代,在许多方面已超过一直以世界老大自居的美国,虽然日本的军事战争没有打败美国,但通过经济战争却成功战胜了美国。
沃格尔在书中描述了美国工业全面受到了来自日本的挑战,日本在许多方面已经打败了美国。如果日本是美国的一个州,在地理面积上应该排名第五,次于阿拉斯加、德克萨斯、加利福尼亚和蒙大那州。日本有1.15亿人口,是美国的一半,在世界各国中人口密度最高。日本几乎没有石油、铁矿、煤矿或其它金属资源,约85%的能源依赖进口。
1952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只是英国或法国的1/3,到70年代末期,日本的GNP与英、法两国的总和相等,超过美国的一半。
70年代末,日本的钢铁产量与美国相当,但工厂设备却比美国更先进、更有效率。1978年,在世界最大的22座现代化熔铁炉中,有14座属于日本,美国一座也没有。日本钢铁企业的竞争力全球第一。
50年代初期,日本从美国购买收音机、录音机和音响技术,但没过多久,美国市场上半导体产品全是日本制造。
日本的钟表工业已超过了钟表业的故乡瑞士钟表行业。
70年代末,就是在那些日本人不熟悉的产业中,西方企业也输给了日本公司。如在乐器方面,美国知名的钢琴制造商史坦威等公司的销售量不能和日本山叶钢琴公司相比;日本的村松牌长笛更畅销。其他如在自行车、滑雪设备、越野车等生产和销售方面,日本也遥遥领先。
在汽车制造业,美国人更加难过。1958年,日本制造的客车不到10万辆,70年代初期,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生产的汽车是美国最畅销的外国车。但没多久,先是日本丰田汽车,接着是日产汽车,在美国的销售量都超过了德国大众。1978年,日本汽车的后起之秀日本本田汽车在美国的销售量也超过了德国大众。1979年,日本对外输出了450万辆汽车,其中在美国销售了近200万辆,而美国汽车在日本的销售量仅1.5万辆,为避免和美国、欧洲发生贸易战,日本自动限制汽车出口,否则,日本将很快占领美国汽车市场。
至于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开发方面,美国暂时具有竞争优势,但日本在信息技术领域的竞争力在快速增长,日本的计算机已对IBM和其他美国公司构成严重的挑战。在复印机市场,日本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急速上升。在军事和原子技术领域,日本的发展也很快,虽然由于美国的压力,日本还不能制造飞机,但美国飞机的许多零部件却是日本制造的。
日本在工业领域对美国工业的发展构成了实质性威胁。更为重要的是,日本的工业竞争力已超过美国和其它欧洲国家。1975年,一个日本工人用9个工作日就可以制造一辆价值1000英镑的汽车,而英国礼蓝汽车公司生产同样的产品,一个工人要工作47天。1976年,欧洲主要的几家汽车制造公司如飞雅特、雷诺、大众,没有一家工厂其工人每人每年产量可以达到20辆汽车,而日本的工人,每人每年可以制造42辆汽车,丰田则为49辆。1962年,每一个日本工人大约可以生产钢铁100吨,英国工人为400吨,但到了1974年,日本在钢铁方面的生产效率是英国的2到3倍。1976年,在日本滚珠轴承工厂里,一个工人的标准生产量大约是英国主要制造商RHP的工人的2.5倍。
美国企业把产品进不了日本市场的原因归结为日本关闭国内市场,然而,根据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在1978年为美国财政部作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造成美日贸易逆差的原因,并非日本的保护政策,而是由于美国竞争力的薄弱所致。
日本竞争力的快速增长是美国工业的最大威胁。在许多产业领域,美国只能采取一些非市场措施来减少日本的威胁。在60年代,日本纺织品有完全压倒美国纺织工业的趋势,美国用政治压力迫使日本公司“自动设限”,主动减少对美国的出口,以避免美国设置关税壁垒。在70年代,当美国几家主要的电视机生产企业因日本的竞争而几乎被迫倒闭时,在美国政府的压力下,日本企业自动限制对美国的出口,采取了退缩的态度。在钢铁方面,美国采用了一套复杂的计算办法来限制进口。在汽车方面也存在同样的问题,通过非市场手段来保护美国的工业。
在商业流通领域,日本企业也无人能敌。三菱贸易株式会社、三井物产、住友贸易、伊藤忠、丸红和日商岩井等,他们彼此是竞争对手,但没有一家外国公司堪与匹敌。
日本在美国的投资已经超过美国对日本的投资,并且日本对美国的投资在高速增长,有更多的日本公司在美国设立工厂,购买股票和产业。
日本的运输和通讯系统正快速超过美欧。日本于1964年就开启了东京到京都的新干线弹头火车线路,美国在1977年才购买了这项已有15年的一部分技术。日本快捷便利的铁路服务网络遍布全国,为美欧所不及。
日本邮政服务系统开发使用了最新的电子通讯系统,使日本的邮政服务速度远高于美欧;日本的银行电脑系统使日本国内资金划转速度快速无比;日本控制钢铁生产的电脑系统比任何西方国家都复杂。
日本国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如果把房屋津贴计算在内,1978年日本的工资水平已经超过美国,并且在以更快的速度继续增长。现在旅居日本的外国人,如果没有特别津贴,很难维持和日本人相同的生活水准,而居留在美国的日本人,却觉得各种奢侈品和餐馆的价格很便宜。每一个日本家庭拥有的电视机(尤其是彩色电视机)和照相机的数量,居世界第一位。在电视录影机方面,日本拥有者的比例和绝对数量都遥遥领先美国。
有人提出疑问,日本为了获得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否会忽略其文化和教育的发展?然而,实际情况是,日本对文化的输入和技术输入同样突飞猛进,并以很快的速度普及到民众中去。日本青年完成中学教育的比率居世界第一位,约占90%。美国人进大学的比率虽然较高,但完成学业的比率,则不及日本。日本青年的英语能力远超过美国学生的外语能力,虽然他们在口语表达能力上无法和大多数欧洲人相比,不过在1945年,日本人对一种外语有如此进步,这在多数国家是无法想象的。
虽然日本在国民生产总值方面低于美国,但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方面却已超过美国。
尽管当时的日本在政治和文化上还不是世界强国,但日本的各种制度,在解决工业化所带来的诸多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效率,无疑是世界第一的。
在沃格尔的眼中,日本在工业和经济方面全面打败美国是毫无疑问的事情,不仅如此,日本在教育、研究与开发、国民收入和生活消费、各种制度建设等方面也在快速赶超美欧。日本企业无与伦比的生产效率和产品竞争力更是美国企业无法达到的。
面对日本高效的生产率和强大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沃格尔为美国人描绘了一幅可怕的美国公司和美国经济的逻辑发展远景。
沃格尔对美国政府采取让美元贬值的措施来解决美日贸易逆差的做法进行了强烈的批评,认为美元贬值的唯一好处就是保护没有效率的美国生产企业,从而进一步削弱美国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自1971年以来,美国为了应对来自日本的挑战,采取了让美元持续贬值的政策,到1978年,与1971年时相比,美元已贬值了近50%。沃格尔认为,美元贬值虽可救美国的燃眉之急,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美元贬值政策是失败的。第一,日本极端依赖原材料的进口,这方面的成本约占钢铁和汽车产品价格的3/4。美元贬值后,日本原材料的进口价格降低,因此,外销产品价格变动不大。日本既可以用很低的价格买到石油、木材和其他的美国资源,其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反而增强了。第二,日本可以采用降低价格的方式来应对美元的贬值,而美国公司因受到暂时保护,就不再觉得需要改革的必要,这更使得美国公司的市场竞争力远落后于日本公司。第三,日本货的品质信誉好,即使价格提高,美国人也乐意购买。如果日本受到正式或非正式的配额限制,某一类产品的出口数量受到限制,日本人会转向更高品质的产品来增加对美国的出口。总而言之,美元贬值或贸易保护政策都阻挡不了日本的挑战,反而会不断削弱美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美元贬值只起到保护没有效率的美国生产企业的作用。
日本企业凭借其强大的竞争力从美国公司手中夺走了越来越大的市场占有率,使日本企业获得良性循环,美国公司陷入恶性循环中。波士顿顾问公司指出,随着日本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其利润水平也相应增加,这样一来,日本企业就有能力支付更多的研究与开发费用、更新各种设备,日本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和生产效率就更高,国际竞争能力就更强,从而使市场占有率再次提高。而美国公司则相反,市场占有率降低,盈利水平下降,支付研究与开发费用和更新设备费用的能力下降,然后又失掉更多的市场。
日本企业强劲的竞争能力,使美国产生了一种日益增强的防御心理。美国公司的主管为应对来自日本的竞争,在品质上偷工减料,对待员工更加苛刻。由于企业缺乏市场竞争性,越来越依赖贸易保护政策,美国人的自信心日益受到影响。
这就是美国和日本未来经济发展的逻辑,美国到了应该好好反省自己的时候,不要老以为自己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兔子,好好向日本学习吧!
日本:美国最大的债权国,和平占领美国
1985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根据日本银行公布的国际收支统计数据,1985年日本对外净资产为1298亿美元,名列世界第一。与此相对应的是,1985年,美国的对外净债务已达100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正式结束了美国长达70年的债权国的辉煌历史。
1986年日本对外净资产达到18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8.67%;1987年为240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33%。(见图1-1)日本对外净资产的这一高速增长势头使美国人和欧洲人都感到恐慌,按照这一增长速度,到90年代中期日本对外债权将达到9000亿美元,相当于西德1986年的国民生产总值。
图1-1
日本将成为一个令人恐惧的庞大经济帝国。
1987年9月,美国芝加哥凯帕金融服务中心的经济学家戴维·海尔发表了一篇预测性文章,比较了1988年的日本和1896年的英国对美国的影响。在19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英国是美国的最大债权国,其对美国的投资相当于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20%。针对这种情况,当时美国的知名学者威廉·哈维在其专著《硬币的金融学校》中写道:“英国占有了我们的灵与肉。她正在对美国进行和平征服,她在18世纪用枪炮未能做到的事,正在19世纪用金本位做到了。”现在,日本人正像19世纪的英国人那样,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日本1941年在偷袭美国珍珠港之后未能击败美国,而现在正在对美国进行和平占领,在不久的将来,日本人将占有美国人的灵与肉。
时任美国《经济学家》副主编的诺曼·麦克拉厄在1987年10月发表了一篇题名为《后裕仁世纪》(日本裕仁天皇在1949年亲自宣布日本战败投降)的文章,探讨日本人将用它的庞大金钱干什么,不管日本将干什么,但有一点可以明确,任何崛起的经济大国最终都要试图塑造其所处的时代。
1988年,美国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在其著作《金融炼丹术》的后记中写道:“证券市场大跌(指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标志着经济和金融大权从美国向日本的转变。”
美国人在1987年前后出版了许多类似预测的书籍,如马尔文·沃尔夫写的《日本人的阴谋》,该书绘声绘色地描写日本人怎样图谋接管美国的工业。确实,日本企业在制造业,特别是在汽车工业打败美国,极大地刺激了美国人的神经。拉塞尔·布雷顿写了一本《另一次百年战争》,讲述了日本长期与西方国家之间的争夺与战争。丹尼尔·伯恩斯坦1988年写了本《日元!日本的新金融帝国及其对美国的威胁》,讲述和预测日本将主宰全球金融市场的故事。马丁和苏珊·托尔钦夫妇合作出版了《购买美国———外国资金是如何改变我国面貌的》。杰弗里·盖登写了《冰冷的战争———日美德》。美国商业部的克莱德·皮尔斯托维茨写了《日美逆转》和《贸易之地:我们怎样允许日本牵头》,后一本书的第一章题名为“美国世纪的终结”。这些书在当时都是美国的畅销书,拥有非常广泛的读者。
美国的媒体、学术界、金融界、企业界、国会议员和政府官员到处都在讲述日本经济的奇迹、美国正在经历的衰退和即将到来的日本对美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征服。
以前,美国的惟一对手是苏联,美苏主要是军事、战略和意识形态意义上的对手,美国人从来没把苏联看作经济上的对手。事实上,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在经济上就没有对手,长期以来颇有“英雄孤独”的感觉和自信。
然而,自1985年以来,美国人的感觉越来越不好,贸易赤字连年增加、财政赤字持续增长、美元大幅度贬值、1987年10月证券市场的大崩溃等等。而看看日本,贸易顺差逐年增加、日元大幅度升值、股票市场牛气冲天、房地产市场异常火爆、对外净资产快速增加、经济高速增长等等。
1988年全美最畅销书的书名为《大国兴衰》,作者保罗·肯尼迪是耶鲁大学的一位历史学家,这是一本学术味非常浓的学术著作,谁也没有想到这本书会如此畅销。这本书拨动了美国人内心深处的恐惧与不安的心弦,美国正担心作为世界大国的美国是否正在衰退,担心是否正在从长达70年的债权国重新沦为债务国,担心证券市场是否会再度崩溃。
美国媒体使美国人强烈地感到:美国的时代正在结束,日本时代正在来临。
美国:日本的经济殖民地
1980年的7月份,美国NBC电视台在黄金档时间播出了一个时间长达两个小时的电视专题片,片名为“日本能,我们为什么不能?”,该专题片的主题是比较美国与日本的工业。
在该电视专题片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主持人问道:什么是殖民地?殖民地的定义就是输出原材料,输入工业成品。在这个定义下,无可讳言,美国已成为日本的殖民地。
NBC节目主持人说道:日本本国几乎不产原材料,工业原材料的95%依赖进口,这就是说,就天然而言,日本可算是赤贫。而在美国的市场上,到处都是日本的产品,汽车、家用电器、照相机等不用说,就是你要买把铁锤,那也是日本制造。在二战之前,日本人以制造伪劣产品名满世界,“日本制造”一词成为取笑劣质产品的口头禅。时至今日,“日本制造”已经是品质优秀的代名词。
美国是汽车制造的王国,可是这个“是”字要写成过去式。因为,今年日本生产的汽车总和已经超过了美国!主持人把画面镜头切换到了日本的汽车工厂:日本的汽车工厂日夜加班,连礼拜六和礼拜天都不休息,到处是一片繁忙景象。而美国的汽车工厂呢?画面转向美国汽车城底特律:停工的车间处处可见,街头到处是失业的工人,一片萧条景象。最近听说,美国福特汽车有意替丰田在美国装配汽车。这真是天底下最荒唐的事情,制造汽车的老鼻祖居然沦为装配线!而日本的汽车都销售到哪里去了呢?镜头:在美国的高速公路上、在美国的街头、在停车场,到处都是日本品牌的汽车。记者现场采访:“为什么要买日本汽车?”“日本汽车省油”、“日本汽车质量好又美观”、“日本汽车价廉质优”、“日本车使用方便”、“日本人服务态度好,售后服务质量高,用起来放心”、“美国车耗油,费用高”、“维修不方便”等等。美国的汽车根本不是日本的对手,美国汽车如今是一片打折降价声,但还是斗不过日本。美国的年轻人现在以开日本的小跑车为荣,以至于有着五六十年悠久历史的英国GM跑车公司不久前关门大吉,主持人的语调十分沉重。
十多年前,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汤因比发表文章,劝说日本人不要一切唯经济是图,警告日本人不要变成经济野兽。这头经济野兽显然听不懂人言,更不理会一个历史学家的忠告。于是变本加厉,更加嚣张,简直变成了国际经济中的洪水猛兽。
NBC主持人分析日本变成经济巨人的根本原因在于日本的生产高效率,日本的生产效率全球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人从废墟中爬起来时,生产效率本来不高,远远低于当时的美国。日本从美国请了一位专门研究生产效率的专家,讨教如何提高生产效率。过了十几二十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爬到了老师头上。据说这位专家在美国毫无知名度,在日本成功后,在美国的声名也大震。
日本:买下美国
鉴于日本已成为美国的最大债主,有的日本人向美国政府提出了一个解决日美巨额债务问题的方法:把美国加利福利亚卖给日本怎么样?加州离日本最近,亚裔居民最多,与日本贸易和投资往来也最多。日本六大银行在加州都有分支机构,日本在加州的银行已得到加州2000亿美元银行存款的13%,排名第五到第十的加州银行都归属日本所有。所以,加州已成为日本人的天下,日本人何不把加州买下来呢?
1985年9月“广场协议”后,日元兑美元持续升值,导致日本资本大举进军美国,除大量购买美国国债进行证券投资外,日本对美国的直接投资规模也迅速增加。日本投资者根据国内的投资经验,主要选择了房地产投资。
日本的投资主要集中在美国的几大中心城市,如纽约、洛杉矶和夏威夷,投资对象主要是房地产。日本人在风景优美的夏威夷大量购买土地,购买或兴建宾馆、高档住宅等休闲娱乐设施,由于日本资金的大量涌入,使夏威夷的地价飞涨。在纽约和洛杉矶,日本人购买土地,收购高档办公大楼,推动了这两地房地产价格的上升。
面对汹涌而来的日本资金,美国人在享受这些资金带来的好处的同时,又感到非常害怕,同时也激起了美国人的恐日和反日情绪。1988年,夏威夷的美国人,抗议日本购买当地的土地和财产,呼吁政府从法律或宪法上加以限制。美国媒体也开始发挥想象力大造舆论:日本人未能通过轰炸珍珠港战胜美国,现在决定购买美国,首先是购买珍珠港,然后是购买美国。美国人把这些故事用各种漫画的形式夸张地描述出来;在许多喜剧表演中,美国人也经常编造各种版本的日本购买美国的笑话。
美国的两位记者马丁和苏珊·托尔钦夫妇在合作出版的《购买美国》一书中,探讨了80年代中期以来外国(主要是日本)在美国的投资浪潮,流露出对美国未来的担忧,讲述了许多美国的就业和社会福利正受到外国人的控制以及美国的企业、工厂和房地产被外国人大量购买的故事,这些故事对于一个长期习惯于到他国投资和控制他国的美国人来说,实在是难以接受的事实。该书写道:有充分的事实表明,某些外国投资者,显然是日本人,已经购买了美国,从而获取其技术,并最终在关键的工业领域中消除美国的竞争力。
在作者看来,大量的日本资金流入美国是可怕的。由于巨额的贸易逆差和庞大的财政赤字,美国不得不通过吸引大量的国外资本来填补这些赤字,在国外资本流入中,日本资金流入量最大。从短期来看,利用国外资本来弥补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的做法是没错的,但关键问题是:随着外国资本在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美国能否长期利用外国资金来解决贸易和财政赤字问题,而不偿还人家的利息、利润和红利呢?答案是否定的,对美国而言,这种做法是不能长久的,外国借款是必须偿还的。更严重的是,外国人也不总是愿意提供新的资金,在这种情况下,外国资金的利率将越来越高,这会使美国经济出现严重的衰退。当日本成为美国最大债权人之后,日本对美国的控制就会增强,如果日本大规模回撤资金,美国金融将会崩溃。
对于日本人大量购买美国企业或在美国投资兴建企业,作者也非常担心。日本人大量购买美国企业,会使得美国的产业控制在日本人手中,这对美国经济、安全和就业是十分不利的。举例来说,1987年美国五角大楼以国家安全为由,反对日本头号计算机生产厂家富士通公司从法国施拉姆伯格石油服务与设备公司手中购买美国硅谷高科技企业费尔柴尔德半导体公司80%的股份。据说,费尔柴尔德半导体公司是为美国国防部提供某些半导体存储器的服务商。另外,日本人拥有的所有权是不稳定的,如果日本人突然撤走资金,那会让成千上万的美国人失业。
金融是一个国家经济的命脉,因此银行必须控制在本国人手中。但是,当时的许多事例表明美国人对银行正在失去控制权。例如,截止1986年,美国银行全部资产中约有17%的资产为外国人所有。这种情况是可怕的,这有可能导致银行的不稳定和不可靠,而不稳定和不可靠的银行会削弱美国的经济。
还有,美国人不喜欢日本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日本人总是不断地将公司的部分利润汇回日本,并只选日本人进入公司的高级管理层。
美国人对日本投资忧虑的另一焦点是担心丧失国家主权。美国人不希望影响他们的政策是在东京制订出来的。许多国家对外资都有这种恐惧感,巴西、墨西哥和菲律宾就不允许外国资本控制本国企业,特别是那些庞大的跨国公司,其销售额往往超过这些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在与这些庞大的跨国公司打交道时,政府会感到自己处于软弱无力的地位。
日本的银行:全球金融市场的主宰
美国大胆预测:到2000年以后,日本将凭借金融实力控制世界。
1987年,日本的银行占世界所有跨国银行资产的35%,而1983年仅为26%,这种快速增长的势头足以让任何美欧人害怕。在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10家大银行中,有7家属于日本。以日元计算,日本的资产自1983年以来增长了80%,以贬值的美元计算,增长了200%。日本的银行拥有加利福尼亚州储蓄额的15%。在世界主要的国际银行中心———伦敦,日本的银行拥有所有非英镑贷款的36%。
到1988年,日本野村证券公司和大和证券公司已是欧洲债券市场最大的两家债券买主,日兴证券公司和山一证券公司也是欧洲债券市场的主要机构投资者。日本的这四大证券公司同时都是美国国债的最主要的机构投资者,他们可以直接和美国联邦储备银行打交道,并因此得到最好的价格。自1985年以来,他们是华尔街上发展最快的公司,因为日本人的钱非常多。
日本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对各国银行来说,日本的攻势是可怕的,日本的银行以低于欧美银行的利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大肆抢夺客户,扩张业务。日本人的商业原则是:“有钱,就要出动”。自1985年以来,日元的升值使得日本的银行在海外发展更廉价。1985年,日本已自豪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日本的银行具有欧美银行所没有的低成本国际竞争优势,这使日本的银行所向无敌。
首先,日本的银行背后有许多大的工业企业撑腰。日本的银行股东们不像美国和英国的股东那样对利润关心备至。在日本的银行中,净资产的收益率一直很低(大约在0.2%—0.3%之间),日本的银行股东们注重的是规模的扩张,故能容忍较低的利润率,这使得日本的银行的金融服务价格比美欧对手要低得多,竞争力自然增强。
其次,美国两个主要的国际信用等级评级机构穆迪公司和标准普尔公司把日本商业银行评为“非常值得信任”的银行。因为日本的银行存在庞大的账外资产,日本的银行从没有发生过违约事件,而且日元非常强劲。高信用等级使日本的银行融资成本低,因而能够为客户提供其他银行所不能提供的低贷款利率资金。
第三,在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支持下,日本股票市场无休止地长期上涨,这极大地增加了日本银行的账外资产规模,使日本的银行可以继续快速扩张其业务。
日本的银行在快速成长为世界银行,成为主宰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力量。
在加利福尼亚,由于受到美国银行法的限制和政治影响考虑,日本虽然还未在美国的大街小巷上开设银行零售网点,但日本已在美国收购银行,他们主要从英国人手中购买。在1988年初,日本东京银行用7.5亿美元从英国标准银行手中购买了加利福尼亚联盟银行,然后把该银行并入东京银行在当地的分行———加利福尼亚第一银行,成为美国的第十五大银行。
美国的银行和欧洲的银行强烈感受到了来自日本银行的挑战和压力。
日本买走了美国人的灵魂
1989年,日本人的两起收购事件刺痛了美国人的神经。
第一起收购事件是日本索尼公司从美国可口可乐公司手中购买了哥伦比亚电影公司。1989年9月,索尼公司与可口可乐公司签订股权转让协议,索尼以高达48亿美元的总代价获得了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控股权。按当时的汇率折算,该起收购金额折合日元近7000亿日元,该金额相当于索尼公司年度销售收入的2/3,经营利润的7倍。
在当时,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是美国影视文化的象征,其注册商标是美国的自由女神像,它与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沃尔特·迪斯尼影片公司等三家公司共同控制了好莱坞影视界。据美国《华尔街日报》1993年1月4日报道,在1992年票房收入大战中,三大公司势均力敌,各公司的电影业务票房收入各占约20%的市场份额。因此上述并购案震惊了美国人。
美国新闻界立即就此做出反应:日本人打算连美国的文化都要夺取吗?在80年代末,美国的各主要工业产业纷纷败在日本公司手上,美国工业产业“空心化”正日趋严重。索尼公司在此时收购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使美国人感到了恐慌与愤怒,并夹杂着耻辱与颓丧感,举国上下发出了一片惊呼:美国魂被日本人买走了!
在美国《新闻周刊》的封面上,把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注册商标美国的自由女神像换成了身穿和服、满脸淫笑的日本艺伎。《日本进攻好莱坞》是这期杂志最醒目的大标题,同时还以《日本企业买走了美国之魂》为题,刊登了长达数十页的特刊,在这一特刊中,以民意调查的结果为依据,断言索尼公司的收购是“比苏联军事力量更可怕的威胁”!
一连数日,美国各新闻媒体均长篇累牍地报道这一收购事件,对索尼公司收购哥伦比亚电影公司表示了强烈的不满。
据报道,当收购完成后,盛田昭夫乘机前往美国,刚一下飞机就马上有人前来搭话———“啊哈!您就是‘索尼先生’,下一步,阁下就要把美国人的全部文化财产都霸占了去!”
第二起引发美国人不满的是日本三菱土地公司购买纽约洛克菲勒中心事件。1989年,日本三菱土地公司拆巨资13.73亿美元收购了纽约洛克菲勒中心的14栋办公大楼,成为拥有洛克菲勒中心约80%股份的控股公司。
在当时,洛克菲勒中心是美国的标志性建筑,美国媒体将这一收购行为称为日本人“买走了美国人的灵魂”。
世界历史上第三个超级大国正在崛起
1988年,保罗·肯尼迪教授所著的《大国兴衰》一书从世界历史角度,给美国读者描述了近现代历史上两个超级大国的兴起和衰退或正在衰退的历程。超级大国的定义是经济大国、军事大国和政治大国的三位一体。
英国是第一个超级大国。从1815年取得滑铁卢大捷之后,英国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经济飞速发展。到1860年,英国生产了世界铁、煤和褐煤的一半,消耗了世界一半的棉花,
拥有全球现代工业生产能力的40%—45%。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英国在成为世界超级大国期间天下太平,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或试图对英国的海军进行挑战。总体来说,英国受到的惟一抵抗只是来自世界遥远地方的土著居民,但他们的武器装备实在太差。直到1900年,英国的防务费用仍然相当少。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从1945年到1950年,美国达到了英国在鼎盛时期所经历过的经济繁荣。1950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几乎是英国的6倍、苏联的3倍和日本的10倍,美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英国的2倍、苏联的3倍、几乎是日本的7倍。美国把大把大把的钱撒向世界各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谁都欠美国人的钱。
现在,1985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今天日本的地位类似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所处的地位。经过25年,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超级大国。那么,从今天开始的25年后,日本会不会步美国的后尘?
如果从大国兴衰历史演变来预测:现在,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正在衰退中,世界将寻求一个新的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大国、一个世界和平的维持者和世界领袖。
从目前来看,日本还仅仅只是一个经济大国而已。自从二战失败后,日本一直避免在国际事务中带头。在对外政策上,不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日本都显得很畏缩和胆怯。日本人给全世界的印象是说话吞吞吐吐,对应该说什么和想说什么优柔寡断,人们经常不知道日本人想说什么,也不知道日本人到底在想什么。日本也从不愿意介入会惹恼别人的事情中去,在政治与国际事务中,日本人奉行无所作为的政策,美国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保持沉默是日本人经常做的事情。日本的防务费用和对外援助只分别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1%和0.3%,日本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日本不愿意承担与其经济实力相应的责任。与西德相比,日本的谨慎政策显得尤为突出。西德也是二战的战败国,也不愿意过多向周围显示实力。但西德实际表现出来行为已证明了它的实力,西德在国际事务中敢于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在防务上花费大量金钱,在国际事务中积极发挥作用,特别是在欧洲,西德俨然又成为欧洲的领导人。
但这并不是说,日本永远不会成为超级大国。肯尼迪在《大国兴衰》中写道: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执意反对拥有大量军队,避免对盟国承担一定的军事义务。其防务费用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在1898年—1914年,它仍是一个“工业”国家,而非一个“军事”国家。
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人拒绝在世界政治事务中担任领导角色,除非美国的商业利益受到了其他国家的危害,否则美国不会卷入涉外事件。甚至到了1939年,美国在世界上的政治影响与其不同寻常的经济实力毫不相称。
最后,美国还是成了世界超级大国,经济大国、军事大国和政治大国的统一体。因此,日本也将以其独特的方式和在特定的环境下步美国之后尘。
用历史的眼光来看,资本输出是走向超级大国的必由之路。现在,日本在大规模资本输出,这些输出资本正在逐渐为日本提供成为世界超级大国的基本条件:资本成为发挥大国作用的手段;担负某些国际义务,以提高其在国际上的地位;逐渐产生和要求大国强权的动机。
对日本而言,日本在国外投资愈多,提供的发展援助或银行贷款越多,接受国就越是依赖日本,日本或日本的机构就可以要求得到更多的回报和权利。
随着日本在海外的投资增多,日本就越想采取行动保护自己的资本安全和商业利益。伴随着日本企业在海外大量投资建厂,日本公民也就要在海外居住,需要本国政府的保护。因此,随着日本海外净资产逐年快速增长,日本企业大规模海外投资,日本有可能成为军事大国。因为只有成为军事大国,日本才能保护海外投资的安全和利益,才能保护本国居民不受侵犯。
这就是说,经济大国必然会演变成军事大国,最后成为超级大国,成为全球领袖。
回顾历史,美国人怎么能不担忧!
日本:高储蓄率支持日本长期高速发展
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60年代和70年代,日本的储蓄率一直稳步上升,根据日本经济企划厅的国民收入统计数据,在1960年,储蓄率为17.4%,1965年为18.5%,1970年为20.3%。高储蓄率对日本经济增长的作用十分巨大,首先,居民储蓄资金是银行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之一;其次,储蓄也是政府财政投融资的主要资金来源;第三,高储蓄率满足了企业旺盛的设备投资对资金的需求。所以,高储蓄率经常被称为日本经济高增长的发动机。参见图1-2。从该图可以看出,在1985年之前,居民储蓄增长高于GDP增长,1985年以后,居民储蓄增长与GDP保持同步增长。
高储蓄率会使日本成为一个永不落日的太阳。
图1-2日本居民储蓄增长与GDP增长比较图(1980年—1990年)
图1-2
日本人:经济野兽
在70年代和80年代初,欧美人心目的日本人是这样的:在“兔笼”里居住,就知道干活,把所有的时间都节约下来,不逛公园,也不休假,是典型的工作狂。
英国罗伊·登曼爵士在1979年担任欧洲经济共同体对外关系总干事的时候,根据他在日本的所见所闻,在一份报告中写道:日本是一个工作狂组成的国家,他们居住在西方人认为比兔笼好不了多少的房子里。随后,他的这个看法被欧洲人和美国人广为接受,欧美以此
作为理由要求对日本实施贸易限制。
面对这样的日本人:工作狂、不消费、工作效率极高,欧美人感到无法对付,所以只好采取贸易限制的措施来保护自己。
日本:亚洲经济的领导者
日本正在通过贸易、投资和贷款而成为亚洲的领导者。
1985年日元大幅度升值以来,一个新的概念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那就是亚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概念。日本作为世界经济强国,亚洲的第一经济大国,日本应通过何种方式来领导亚洲的经济圈,已成为日本经济的重要课题。在二战期间,日本希望凭借军事征服的手段来建立一个“大东亚经济共荣圈”,但因为战败,这一梦想破灭了。
1985年以来的日元升值使日本对亚洲地区的影响力逐步增强。
第一个影响是通过贸易起作用。日元升值使日本从亚洲国家的进口急剧增加,尤其是从新加坡、南朝鲜、台湾和香港等亚洲经济“四小龙”的进口飞速增长。在此之前,这些国家或地区的主要出口市场是美国,但现在日本有取代美国、成为亚洲国家最大出口市场的趋势。仅在1987年,亚洲经济“四小龙”对日本的出口以日元计算增长了30%,以美元计算增长了50%。在某些技术含量偏低的电子产品方面,出口增长尤其明显。
以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来计算,日本从“四小龙”的进口,从1986年的0.6%增加到1987年的0.8%,这虽然还低于“四小龙”对美国的出口(1987年为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3%),但已高于对欧洲四大经济强国的出口(0.6%)。
由于日本增加进口的原因,亚洲地区内的贸易额从1986年1470亿美元增长到1987年的1870亿美元,增长了29%。
第二个影响是通过投资渠道起作用。日元的升值引发了日本公司在亚洲的直接投资浪潮,日本企业纷纷向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转移生产基地。1986年,日本松下公司就宣布一项计划,将零售价格在100元以下的所有产品的生产,从日本转移到亚洲工厂,主要是台湾和新加坡。在1985年,日本对香港的直接投资仅为1.31亿美元,到1987年达到10亿美元;在台湾,日本的投资在这两年里从1.14亿美元上升到3.67亿美元;在新加坡,从3.39亿美元上升到6.47亿美元;在南朝鲜,从1.34亿美元增加到6.47亿美元。在东南亚,日本的投资也在快速增长,在泰国,从1985年的4800万美元增加到1987年的2.5亿美元。
第三个影响是日元在亚洲的广泛使用。由于日元成为强势货币,亚洲国家在对日贸易中倾向于用日元来作为结算货币;在贷款中,亚洲国家也愿意使用日元,因为它们的贸易收入是日元,这样可减少汇率风险;日本的银行也喜欢用日元来贷款,这样可以避免汇率波动的影响。在1987年,日元已占马来西亚外债的约1/3、印度尼西亚外债的1/3和泰国外债的40%。
迄今为止,亚洲所有货币都受制于美元,在外汇政策上,大都把本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现在,有些国家和地区,如泰国、台湾和新加坡,正式或非正式地使用包括日元在内的“一篮子货币”。据日本官员称,在亚洲有些国家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中,日元的比例高达30%,基本上所有亚洲国家的中央银行都拥有10%以上的日元储备。这些数据表明日元在亚洲的地位的上升。从经济和贸易角度看,日本政府已拥有对亚洲其他国家的话语权,可以通过贸易和投资的手段影响他国的经济和政治。
日本:未来的军事强国,亚洲的新威胁
1986年和1987年,日本防务开支突破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超过了1976年规定的日本防务开支上限,引起了亚洲各国的普遍不安。
从军费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例来看,与美国、法国和西德相比(这些国家的军费开支占GDP的比例至少在3%以上),日本的军费开支不高。但由于日本的GDP总量很大,所以,日本军费开支的金额仅次于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更令人不安的是,随着日本GDP总量的持续快速增长,日本的军费支出将随之增长,很快便能成为军事大国。
从日本防务开支的增长速度来看,亚洲国家普遍感到压力。从名义上来看,日本的防务开支每年增长5%—7%,在扣除通货膨胀的因素后,实际增长依然达到3%—5%,这一增长速度比任何西方国家都快。
日本正从“专守防卫”的政策向攻击他国的方向发展。根据日美安保条约,日本自卫队的任务是自卫,不能拥有攻击他国的军事能力。在遭受他国攻击时,对敌国的打击由美国行使。
但随着日本经济的强盛,日本持有越来越多的攻击性武器,攻击他国基地的能力越来越强。日本政府认为,攻击敌国基地属自卫权范围内,不存在法律问题,也不会损害日美间的信赖关系。
尽管日本还没有成为军事大国,日本仍在美国的控制下,日本的防卫主要由美国来承担。但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强盛和高技术的发展,日本已成为潜在的军事大国。
首先,从技术能力来看,日本毫无疑问具备发展核武器的能力。日本拥有多套原子能发电设备,储备了大量核原料,拥有一支庞大的核科研队伍,从事原子能研究的单位达到600多个。因此,日本完全可以在短时期内制造出一定数量的核武器。拥有核武器是一个军事大国的标志,日本是一个潜在的核军事国家。
其次,日本航空工业非常先进。在二战期间,日本曾经在5年内生产了6.9万架飞机和10.7万台发动机。目前,日本能够生产先进飞机的企业包括三菱重工、川崎重工和富士重工等。
第三,日本常规武器生产能力很大。能生产坦克的企业有三菱重工、日本制钢和小松制作所等企业,其中仅三菱重工一家就拥有2000辆坦克的年生产能力。日本的汽车工业还能够提供雄厚的转产能力。目前日本有20多家企业可以生产弹药。从造船能力来说,日本是世界上造船第一大国,年造船能力约为1800万吨,有三菱重工、住友重机、日立造船等8家11个造船厂可以制造军舰。如果日本将造船能力的20%转产军舰,每年可生产军舰70万吨,这一数字是日本现有海上自卫队舰艇总吨位数的2倍。因此,只要需要,日本可以快速扩充其海上能力。
第四,日本具备成为军事大国的物力潜力。物力潜力包括各种工业品的生产、储备,对军队的供应量,民用工业转军工生产的能力,以及军工生产的潜能等。日本的钢铁生产设备、技术和产量都高居全球首位,汽车产量与美国接近,造船技术和造船量为世界第一,日本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技术及产品超过美国。此外,日本在军民两用产业,如冶金、机械、电子、材料化学、航空航天及核工业等产业上,都具有领先的技术优势和充足到过剩的生产能力,军工产业也都有庞大的扩充潜力。
所以,从潜在能力上来说,日本完全具备成为亚洲、乃至全球军事大国的潜力。日本经济实力增长越快,日本成为军事大国的潜能越大。
第二章 日本经济信心极度膨胀
房地产泡沫
在80年代末,关于房地产泡沫流传一个小故事:在东京,有一位学校的看门人在传达室干了40多年,一直收入微薄,过着艰苦的生活。他退休后,准备从东京返回乡下老家度晚年,于是托人把他在东京的一所小房子卖掉,不料这所房子竟以800万美元的价格出手。看门老人转眼成为富翁,财气十足地以阔佬的气派衣锦还乡。东京房价之贵由此可见一斑。
从1985年开始,日本土地价格进入大牛市,价格快速上涨。在1985年之前,日本土地资产总额一直低于日本名义国民生产总值(GNP),到1996年末,土地资产总额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GNP)之比大于1,即当年土地资产总价值超过当年的GDP水平,1988年该比例达到1.4。
地价飞涨使土地拥有者和土地投资者的财富直线增长。在1985年—1990年地产泡沫期间,日本土地累积的资本收益高达1420万亿日元,其规模是1990年日本GNP的3.3倍。
如果把日本的土地资产额与美国相比较,日本地价之高令人瞠目结舌。以1990年为例,日本土地资产总额为2400万亿日元,而美国全国的土地资产额约为600万亿日元,日本是美国的4倍,也就是说,如果把日本卖掉,可以买4个美国。而日本的土地面积只相当于美国的一个州,并且排名在第5位,即排在阿拉斯加、德克萨斯、加利福尼亚和蒙大那四州之后。此外,在80年代末,日本的土地财富已经占到国家财富总额的约70%,而同期美国仅占25%。
日本土地价格的上涨使日本企业可以轻松获得低成本的资金,因为大部分企业都拥有生产和办公用地,这些土地的价值持续大幅上涨,使企业拥有高额的账外资产,从而增强了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日本房地产持续大幅度上涨发端于两个原因:一是日本自1985年—1989年期间实施低利率的货币政策;二是1985年9月的“广场协议”使得日元对美元持续大幅度升值,日本政府为抑制日元的升值,经常干预外汇市场,日本银行大量买进美元卖出日元,造成日元供应量膨胀,1987年,日元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达到10%以上。
在低利率的刺激下,日本住宅投资急剧增加,对土地的需求快速增长,推动土地价格上涨。
在1985年—1990年的泡沫经济期间,东京的商业用地价格上涨了3.4倍,住宅用地上涨了2.5倍,大阪的上涨幅度更大,商业用地上涨了3.9倍,住宅用地上涨了3倍。东京银座4丁目的地价暴涨到每坪(3.3平方米)1.2亿日元,以5%的利率计算,购买土地的人如果不能获得每年每坪600万日元的收益,买这里的土地是不可能赚钱的,这种高收益率恐怕在哪里也找不到。可见,买地的人并非出于实业投资,而是纯粹的投机,希望有更傻的买主以更高的价格接手。东京千代田区的土地资产总值与整个加拿大的土地资产总额相等。参见图2-1。
图2-1日本六个最大城市土地价格指数图(1982年3月—2002年3月)
图2-1
资料来源:日本不动产研究所
图2-1综合了日本六个最大的城市(东京、横滨、名古屋、京都、大阪和神户)自1982年3月至2002年3月的土地价格指数变化情况,该土地价格指数图以1990年为计算基准(1990=100)。
从该图可以看出,从1985年9月开始,日本大城市土地价格进入加速上升时期,1986年3月,六大城市的地价比上年同期上涨80%,1987年3月,比上年同期翻了一倍多,1988年涨幅比上年稍有回落,但涨幅仍在80%以上,1989年3月比上年同期再次翻一番。在1985年到1990年期间,日本六大城市的土地价格平均上涨了3.9倍。
那时,房地产开发非常火爆,各大城市简直就是一个大建筑工地,高楼林立。在海岸线到处埋设着混凝土防波桩,在渔港的海滨矗立着各种豪华设施。
土地价格飞涨带动房价和商业办公楼租金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在大城市,老百姓抱怨最多就是房价太高而买不起房子,一般年轻夫妇对购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根本不抱希望,因而他们一般把钱用于购买高级轿车或经常到国外度假,过起了悠闲富有的生活。
股票市场泡沫
日本股票市场从1986年1月开始正式进入大牛市,当时日经指数为13000点,到1989年底飙升到最高点39000点,四年上涨3倍。参见图2-2。
在1988年,股票市场总市值超过国内生产总值(GDP),到1989年股市顶峰时,股票市场总市值是GDP的1.3倍。
图2-2日经225指数历史走势图(1980年—1990年1月)
资料来源:美国金融数据公司
由于股价持续快速上涨,使买卖股票完全变成投机行为,买股票完全是出于对股票上涨的预期。如果从股票分红的投资角度分析,当时日本的股票价格是美国的7倍以上,如此高的股价使日本股票失去投资价值。
1987年,东京证券交易所的股票市值超过了有百年历史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到1988年中期,前者已超过后者50%。在东京证券市场上排名第一的日本电话电报公司的股票市值有时竟超过西德证券市场所有股票的总市值。这令美国人和欧洲人感到不可思议。
面对如此长期狂涨的股票市场,美国人一直在警告日本当心股价暴跌。在1987—1988年,东京股票市场的市盈率越来越高,平均已高达60倍,许多股票的市盈率远高于60倍。而与此同时,美国纽约股票市场和英国伦敦股票的市盈率一直在11倍—18倍之间。
日本人根本不理睬美国人的警告,市盈率是美国人评价股价高低的工具,这种方法不适合日本股市,“日本有别”。日本人只知道,股价在上涨,越来越多的人在购买股票,股票供不应求。
在日本,企业间的相互持股现象特别明显,这导致上市流通的股票很少。日本的银行与企业之间、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协作企业之间和业务往来密切的企业之间大都相互持股,并且在持有后一般不会轻易抛售,而是采取长期持有策略,真正在股票交易市场上流通的股票比例不高。同时,由于企业间相互持股的做法,使得日本银行和企业一般都拥有大量的股权或股票。这是日本股票市场所特有的两个特点。
随着股票的持续上涨,使得日本企业通过证券市场融资的成本非常低。以公司债券市场为例,在股票价格上涨时期,可转换公司债券和附带认股权证的债券受到投资者的追捧,使得公司发行债券的利息成本非常低。在1987年到1989年的股市牛市期间,日本企业在国内发行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和附带认股权证的债券总额为55万亿日元,发行利率仅在0%—1%之间,大大低于当时银行的贷款利率。如果在欧洲债券市场发行附带认股权证的债券,由于日元持续升值,使得发行成本比国内更低,甚至出现负利率。当时,日本千代田化工建设公司和京滨急行公司在欧洲债券市场发行附带认股权证的债券时,利率就是负利率,在日本成为头条新闻广为报道。事情是这样的:公司发行的是附带认股权证的5年期欧洲美元债券,票面利率为2%,当时的现汇汇率为1美元兑147日元,由于预期日元将持续升值,公司与投资者约定的5年后还款时的远期约定汇率为1美元兑127日元。如果以发行一张面值为1000美元的债券为例来计算,则日本公司的日元收入为147000日元(1000美元×147),5年后的还本日元支出为127000日元(1000美元×127),收入比支出多20000日元,5年的平均收益率为2.7%,高于债券2%的票面利率,导致发行债券公司支付的实际利率为负数。
由于股票和债券的融资成本非常低,企业通过大量发行股票和债券筹集了巨额资金,这些资金在满足了企业设备等固定资产投资需要外,还有大量剩余资金,这些剩余资金一方面用于银行还款,其余的就是投入房地产和股票市场。
大量银行资金进入股票市场也成为推动股市上涨的主要动力之一。在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银行资金非常宽松。对于企业而言,由于股票和债券融资成本大大低于银行的贷款利率,所以企业融资渠道从银行转向证券市场,使得银行的优质上市公司贷款客户减少。同时,由于上市公司不断从证券市场融资来归还贷款,造成银行资金大量闲置,找不到好的贷款对象,于是也将资金投入股票市场。
面对如此火爆的股市行情,日本许多证券公司全力拓展资产委托投资管理业务,通过承诺高收益率吸引了企业和个人投资者的大量资金。在这几年里,委托理财业务为证券公司带来了高额收益,年投资回报率都超过50%。但在股票泡沫破灭后,庞大的委托理财业务成为证券公司的主要亏损点。
一亿国民皆为中产阶级
在日本,70%的家庭拥有土地,27%左右的家庭拥有股票。1985年—1989年的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大牛市,使大部分日本人变得非常富有。
据估计,在1985年到1987年期间,日本私人住宅和地产的市场价值增长了476万亿日元,同期股票市值增加143万亿日元,两项加起来共计619万亿日元,是工资增长的25倍,接近同期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两倍。
日本人对未来经济充满信心,家庭财富在高速增长,股票和地产给家庭带来了财富,不管是已经实现的还是账面上的,工资收入逐年增长。泡沫经济使日本人陶醉在财富与幸福生活之中。
那些恋恋不舍把土地卖给房屋开发商的人,突然变成腰缠万贯的财主,过起了暴发户的摆阔生活,他们购买豪华的奔驰轿车和露伊·比顿之类的名牌手提包,穿高档服饰,经常到全世界各地去旅游度假。那些没有卖地的人,看到自己的地产价格天天上涨,股票价格节节攀升,也是财气十足,纷纷购买豪华汽车和穿戴名牌,竞相比阔。
日本现在已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主,已经成为像美国那样的世界一流大国,理所当然地应该抛弃以前那种勤劳节俭的生活方式,学习美国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
银行卷入房地产泡沫
在泡沫经济时期,银行最苦恼的事情就是有钱贷不出去。由于发行股票和债券融资成本低于银行贷款利率,日本好的大企业和上市公司纷纷选择证券直接融资方式,通过国内和国际证券市场募集了巨额低成本资金,除用于企业固定资本投资、股票和土地投资外,就是赶紧把银行的借款还掉,导致银行的贷款业务量急剧下降,危及银行的生存。在当时,各银行的主要任务就是找项目把钱贷出去,总行给分行、分行给各部门、各部门给银行职员下达的主要任务指标就是贷款考核指标,如果分行的行长完不成贷款指标,业绩考核就过不了关,
或降级或没奖金,造成银行上下到处寻找投资项目提供贷款。
在日本,银行与证券业务是严格分开的,银行被禁止从事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券以外的证券投资业务,海外的证券业务也受到严格限制。
在这一时期,房地产业迅速增长,大城市的住宅开发、饭店、郊外高尔夫球场、大型观光设施、度假旅游场所、娱乐场所、滑雪场等投资项目非常多,对资金需求非常旺盛。银行于是向疯子一般向房地产企业融资。
在那时,只要有土地的项目,银行就会以高价评估土地,提供庞大的项目开发资金。为了扩大贷款业务,银行鼓动有土地的人投资开发住宅、写字楼等房地产项目,项目开发资金由银行来提供,土地拥有者以土地作为担保,这样做对有土地的人的好处是逃避财产继承税。在当时土地价格飞涨的时期,土地是许多家庭的主要财产,如果发生继承事件,需要缴纳很高的遗产继承税。地主逃避高额遗产税的最好办法就是投资建房,向银行大量贷款,由于负债增加,家庭财产随之减少,遗产税也就不存在了。许多拥有土地的人感到银行的建议非常好,纷纷向银行借款投资,一时间,日本的各大城市几乎就是一个大建筑工地。
在房地产泡沫期间,银行贷款主要审查土地的担保能力,而不是审查企业的开发能力和经营能力。由于土地快速上涨,银行在评估土地价值时,假设土地价格将持续上涨,所以一般总是高估土地价值,然后提供贷款。由于银行审查宽松,当时出现了许多金融诈骗案,出现许多用土地套取银行资金的事件。
东京、大阪等大城市的许多银行都卷入了房地产泡沫的漩涡,为投机性土地买卖提供了大量资金。此外,许多城市商业银行成立了许多非金融公司,通过这些公司,银行为各式各样从事土地和股票投机的企业和个人提供了大量资金。
跨越太平洋,买下美国、买下世界
美国值多少钱?世界值多少钱?
由于日元大幅度升值,美国的一切在日本人眼中都显得非常便宜,世界上的一切怎么都这么便宜。日本投资者开始争先恐后地涌向世界各地购买资产。根据日本国内的投资经验,房地产等不动产只涨不跌,增值潜力最大。因此,从1986年开始,日本在全球大量投资不动产,主要选择了房地产投资,并且把投资重点放在全球经济中心的美国。
在美国,日本的投资活动主要集中在美国的几大中心城市,如纽约、洛杉矶和夏威夷,投资对象主要是房地产。日本人在风景优美的夏威夷大量购买土地,购买或兴建宾馆、高档住宅等休闲娱乐设施,由于日本资金的大量涌入,使夏威夷的地价飞涨。在纽约和洛杉矶,日本人购买土地,收购高档办公大楼,推动了这些地方房地产价格大幅度上升,激起了美国当地人严重不满。
图2-3列举了日本自1986—1993年的海外不动产投资情况。从该表中的数据来看,1986年是日本海外不动产投资的第一个高峰。1985年9月的“广场协议”使日本急剧升值,在1985年9月,美元兑日元在1美元兑250日元上下波动,协议签订后,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快速下跌到200日元附近,跌幅20%;1986年底,1美元兑152日元,1987年,最低到达1美元兑120日元,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美元兑日元贬值达50%,日元兑美元升值一倍。1986年日元的急速升值极大地提高了日元的购买力,日本人开始在美国和欧洲大量进行房地产投资,购买土地、办公大楼、宾馆、修建豪华娱乐场所等。在美国购买不动产金额高达5589.16亿日元,占日本全世界不动产总投资的64.8%。
图2-3
1989年,日本国内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泡沫达到顶峰,日本人的财富随之大幅度增长。同时,由于日本的房地产价格非常高,使美国、欧洲等世界各国的不动产的价格在日本眼里显得非常便宜。于是,日本把大把大把的钱用于在美国和世界各国大量购买房地产。
其实,从事后的反思来看,日本在1986年—1989年期间对美国和欧洲的巨额不动产投资都是很失败的。根据美国和日本的专业人士的估计,这几年日本向美国不动产投资的损失率在50%以上。参见图2-4。
图2-4
以轰动一时的日本三菱土地公司收购洛克菲勒中心的14栋办公大楼为例。1989年,日本三菱土地公司花13.73亿美元的高价收购洛克菲勒中心的14栋办公大楼,按当时1美元兑160日元的汇率计算,三菱土地公司的投资额为2188亿日元,成为拥有洛克菲勒中心80%股权的控股股东。收购完成后,由于曼哈顿地产不景气,三菱土地公司一直没有利润。当时做收购计划时,三菱公司的预测是5年后,每平方英尺的租金将达到75美元,2000年将达到100美元,依照这一预测数据,三菱公司认为这是一项非常好的投资项目。但实际上的租金只有原先设想的一半水平,即每平方英尺38—40美元。如果再考虑这段时间内日元继续大幅度升值,如1995年顶峰时,1美元兑80日元,加上汇兑损失,三菱土地公司的这一收购项目总计亏损高达880亿日元。
在当时,像三菱土地公司这样的收购案例随处可见。日本人依照日本国内房地产价格长期飞涨的经验,加上日元升值的效果,使日本人在美国、欧洲和其他国家购买房地产时显得非常乐观。房地产价格会下跌?这对日本人来说根本是无法想象的事情,看看日本国内的房地产市场吧,美国房地产怎么可能会下跌呢?日本的土地价格只涨不跌,世界上的土地价格也是只涨不跌,这就是当时日本人的看法。
1989年末和1990年,日本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泡沫相继破灭,日本海外不动产投资才快速萎缩下来。1993年的海外不动产投资规模只有1989年顶峰时的9.6%。
大规模的海外证券投资
在1985年—1990年期间,美国的利率一直高于日本利率大约3个百分点,这使美国国债的收益率远高于日本国内债券市场的收益率,这一利差吸引了日本大量购买美国国债。1980年,日本的对外证券投资规模为214亿美元,到1985年,这一数字升到1457亿美元,1990年,飙升到5638亿美元。(参见图2-5)
图2-5
到美国买企业去、到美国办工厂去
1985年9月的“广场协议”导致日元急速升值,日本企业开始大量购买美国的企业或在美国开设工厂,以利用美国廉价的劳动力,避免美国的贸易壁垒。
80年代后半期,日本对外年直接投资额从1986年的220亿美元上升到顶峰时期的1989年的680亿美元。1980年—1990年累计对外投资额2271亿美元,约合80年代前半期的5倍。尤其是在1988年—1990年期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额占世界8个主要工业大国对外直接投资的27.5%,超过英国和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国。
1、SONY(索尼)公司美国大收购
在80年代末,索尼公司是日本第五大电子产品公司,排在日立、松下、东芝、NEC之后,该公司在1988年和1989年拆巨资在美国进行了两起轰动一时的收购案例。
(1)1988年,索尼公司以20亿美元(约合3000亿日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旗下的CBS唱片公司,并将其改名为索尼音响演艺公司。
1968年,日本刚刚开放国内市场,CBS就迫不及待地希望进入日本市场,在经过几番考查后,决定与索尼公司合作开拓日本市场。索尼公司和CBS公司合作成立CBS索尼公司,在经历短暂的两年亏损后,适逢山口百惠等超级明星的歌曲走红而进入高速增长,5年后利润成为业界首位,10年后更是超过日本胜利公司和日本哥伦比亚公司,营业额和利润均创业界首位。
但在十几年的合作经营过程中,双方的管理理念与管理风格、经营思路和不同时期的利润目标经常发生冲突和摩擦,索尼公司习惯于从长远战略来经营和管理公司,对短期利润并不十分重视,而CBS作为一家美国公司,对短期利润的要求明显高于索尼公司。索尼公司社长盛田昭夫对此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和美国人搞了各式各样的合资企业,我们想以长远的目光认真办好企业,所以在美国的合资企业,倘若我们做了设备投资,当然是想使公司尽快健全起来,尽早获得回报。可是我们考虑10年的事情,美国同伙却只考虑了10分钟……”。
索尼公司认为合作双方的冲突妨碍了公司的快速发展,为了彻底解决双方的各种冲突,财大气粗的索尼公司干脆以20亿美元的高价把合作伙伴CBS唱片公司收为己有。
在购买CBS唱片公司后,CBS索尼公司经营业绩高速增长,这极大地增强了索尼公司的自信心。还有什么比吞并了世界第一流的唱片公司,又使其迅速成长更令人充满自信呢?
受此鼓舞,索尼公司又开始策划一个更大的收购计划,那就是1989年的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并购案。
(2)1989年9月,索尼公司并购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收购金额为34亿美元,加上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原有12亿美元的债务,总金额高达48亿美元。
索尼公司是日本知名的视听设备制造商之一,公司与松下电器公司和飞利浦公司并驾齐驱。但索尼公司并不满足于视听设备硬件制造商的产业定位,它希望进军影视软件领域,从而构造一个囊括视听硬件和软件的完满产业链。在制订该战略后,索尼公司开始在美国四处寻找收购目标。公司最初想收购米高梅/联美公司,在经过几次谈判后最终告吹。正在这时,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出现了。
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大股东是可口可乐公司,持有公司49%的股权。由于连续几年拍不出好影片导致持续亏损,公司频繁更换高层管理人员亦无法扭转经营不善局面,为此,可口可乐公司有意出让其所持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股权。当时可口可乐的总裁格杰特和索尼社长盛田昭夫是老朋友,他认为把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股权和控制权转让给索尼公司是最好的安排。
经过几轮谈判后,可口可乐公司于1989年9月正式与索尼公司签订股权转让协议,索尼以高达48亿美元的总代价获得了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控股权。
2、日本企业海外大并购
在1985年—1990年期间,日本企业海外并购超过500亿日元以上的并购案有21起,其中18起是收购美国公司,3起收购英国公司。见图2-6。
图2-6
全球旅游的日本人:我们有的是钱
1985年以来的日元升值,使日本人变得越来越富有。日本去海外旅行变得越来越便宜,日本开始在口袋里塞满坚挺的日元,在全世界购买他们想要的一切和到处寻欢作乐。
在美国风景宜人的西海岸、在历史上有名的欧洲城镇、在亚洲和澳大利亚等风景名胜地区,现在到处可以看到成群结队的日本旅游团。他们胸前挂着一个照相机,到处拍照留影,在名贵商品专卖店、在大型购物商场,日本人挥金如土,大把花钱,大量采购。
由于日本人到处购买东西,为迎合这一趋势,世界许多地方的商场在用本国货币标价的同时,也用日元标价,以吸引和方便日本游客。
在1985—1988年期间,日本海外旅游市场异常火爆,连日本的航空公司和许多旅游公司都感到吃惊。日本航空公司票务部部长小泽民在回忆时说,在1986年日元升值开始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时候,他主管的票务部预测这种繁荣景象不会持续多久,但没想到,日本旅游市场一发不可收拾。1985年,有490万日本人去海外旅行,1986年增加到550万人,增长12%;1987年猛增到680万人,增长24%;1988年又增长25%,达到850万人。
在过去,日本政府一直不鼓励日本人海外旅游,所以日本的机场不仅少,而且设施落后。现在海外旅游市场的高速增长带来了许多问题,航空公司的运载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境外旅游的需求,经常需要提前预定机票。东京的成田国际机场也令人伤脑筋,该机场交通条件不好,经常塞车;此外,该机场只有一条跑道,负荷能力已达到极限。日本开始忙于修建道路,扩建机场,增加航班,旅游公司遍地开花。
在亚洲,日本人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香港。与东京相比,香港的东西真是太便宜了,女用手提包、皮箱、时髦服装、鞋、珠宝、酒和其它很多商品都比东京便宜许多,尽管飞机票不便宜(在1988年,来回机票至少要6.5万日元),但是,同购物节省下来的钱相比,机票的费用还是很低的。
在1987年末,日本航空公司对海外旅游作了一次调查。调查表对被访对象提出了两个问题:(1)如果你有50万日元,你打算怎么花?(2)如果你有100万日元,你打算怎么用?对于第一个问题,有3组人,即老年男人、老年妇女和青年妇女,都选择去海外旅游。对于第二个问题,绝大多数人的选择是把这笔钱用于投资,只有青年妇女是一个例外,她们表示还是要去海外旅游。
日本旅游业的大发展,带动了日本交通运输业和宾馆、饭店业的快速发展。在美元坚挺的60和70年代,每年有2000多万的美国人在全球各地观光游玩,造就了希尔顿、假日旅馆和海厄特等美国的国际性大旅馆集团的出现。在80年代和90年代,日本旅游业的兴旺造就了东急公司、王子饭店和新大谷饭店的出现。
日元的升值,使日本感觉到了富有和自信。日本人开始尽情享乐:到国外去旅行、在豪华的饭店品尝美味佳肴、穿着时髦、骑马、打台球、滑雪、到海边冲浪等等。美国人有的享乐,现在日本人全有了。
快速膨胀起来的日本经济信心使日本从生产国家迅速转变为一个高消费国家。
第三章 美国的“日本威胁论”
日本:美国和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1985年对日本来说,是最值得骄傲的一年。
这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根据日本银行公布的国际收支统计数据,1995年日本对外净资产为1298亿美元,名列世界第一。
与此相对应的是,1985年,美国的对外净债务已达100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
光阴流逝,1945年—1985年,40年转眼过去,日美经济发生了大逆转。
哈佛大学日本问题研究专家沃格尔1986春在《外事》杂志上发表题为“日本统治下的世界和平?”的论文,其中写到:“后世的历史学家们也许不会忘记,80年代中期日本超过美国一跃成为世界顶级经济大国的这段历史时期。”
美国人开始讨论日本人将怎样使用它的庞大金钱?世界政治格局在日本金钱的冲击下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世界经济和金融大权从美国转向日本的后果是什么?……
但有一点很明确,任何崛起的经济大国最终都要建立自己的时代。美国通过向世界大量抛撒美元而建立了美国的时代,日本也将重复美国的道路。
日本将用金钱来征服美国和世界。
更多阅读
转载 乔家大院主人“乔致庸”一生的传奇故事 乔家大院电视剧全集
原文地址:乔家大院主人“乔致庸”一生的传奇故事作者:探索晋商复兴之路乔致庸(1818年-1907年),字仲登,号晓池,山西祁县(今山西祁县)人,乔家第四位当家人,著名晋商,人称“亮财主”。乔致庸是清朝末年山西晋商的代表商人,在家族生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
转载 释迦摩尼佛一生的传奇故事 释迦摩尼传奇
顶礼世尊!原文地址:释迦摩尼佛一生的传奇故事作者: 水滴一钵法师说:牟尼佛的传奇即不能说是故事,也不能称之为一生传奇,佛修圆满成佛了,就永远不生不灭了,释迦牟尼的人生既不能叫故事,释迦牟尼佛的一生是为法界
10个启发人生价值的情感小故事 关于人生价值的小故事
人生有很多小故事值得你去慢慢品味,也许很珍贵的方法就在其中,等待着你去学习,等待着你去发现它,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十个帮助你找到人生价值的情感小故事,启发你我。1、获得胜利的方法故事:有人用玻璃把一条蛇和一只青蛙在水池里
一部感人的日本电影《玛丽和幼犬的故事》 玛丽和幼犬的故事
7456 次点击80 个回复0 次转到微评永远凭良心 于 2011-4-6 1:43:54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一部感人的日本电影《玛丽和幼犬的故事》电驴下载:柴犬奇迹物语 (A Tale Of Mari And Three Puppies)2007中文名:玛丽和幼犬的故事
上善若水股票论坛 中国高手云集的专业股票投资论坛's Archiver
大智慧新一代】盘中抓涨停的预警公式盘中抓涨停的预警公式盘中抓涨停的预警公式(几个公式共同发出信号,马上进去)盘中抓涨停的预警公式(几个公式共同发出信号,马上进去)以下内容需要回复才能看到盘中涨停J1:=DYNAINFO(7);MS:=DYNAINFO(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