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言
当代受众的认知特性:
1接收趋简:讲效率、讲经济、图省事
2媒介养成:广播听、电视看、报章读
3 思维惯性:先结构、前理解、前摄意志
4取向从动:朦胧的愿望、模糊的期待,漫漶的接收。
在这个价值观和品味越来越多元的年代,电视人发现观众越来越“取悦”了。在三网融合的大趋势下,越来越多的人从电视屏转移到电脑屏和移动屏去了。美国真人秀节目的成功是举世瞩目的,其中《幸存者》(25季)、《天桥风云》(10季)《全美超模大赛》(19季)⋯⋯长演不衰,收视率依旧称雄于美国电视界。而从受众分析来说,这些节目的关注度、美誉度、忠诚度指数都很高。《幸存者》甚至演了十几年,依旧风靡美国电视界。而反观以《变形记》为例的中国真人秀,却经营惨淡,让人不胜唏嘘。这让我产生了探究了兴趣,为什么美国真人秀这么火,但是移植到中国来,却纷纷水土不服了呢?因此,笔者观摩了gleeproject, American idol《美国偶像》, go to dance, duets(《完美和声》),cube(《立方体》)、《我是歌手》、《都市快闪族》、《全美超模大赛》、《天桥风云》、《减肥达人》、《卧底老板》、《101个离开游戏的方法》、《x元素》、《真心话大冒险》、《飞黄腾达》等美国真人秀,希望探究出它成功的原因。
二 何为真人秀
“真人秀”泛指由制作方制定规则,由普通人参与并录制播出的电视竞技游戏节目。[1]
我们可以分开分析这三个字:
真
“真”是它的特色。它是非虚构的,它的手段是纪实。非虚构就是一些普通人在一些普通状态下的生存状况,用纪实的手法去反映。如果没有“真”这一点保证,这就是一个戏剧性的节目,它就没法跟剧情片去比。剧情片可以比它的结构更精巧,节奏控制得更好。
人
“人”是它的核心、根本。人性、人格必须成为我们的目的。换句话说,如果一个节目看下来,里面的人、人性、人格没有突现出来,没有被我们记住,没有对我们产生感染力,这种真人秀它的成功是有限的。
秀
“秀”是指虚构和游戏。如果说人是它的核心,真是它的特色,秀就是它的手段,所有的真实必须通过虚拟的规则来完成。如果规则没有掌握好,前面的人性、人格出不来,它的真实空间就得不到展现。这三个环节是环环相扣的。
特征
真人秀有三个特征:纪实性、冲突性、游戏性。[2]
三 美国真人秀成功的原因
1充分竞争的商业环境
众所周知,电视台有三种类型,一种是以bbc为例的公共频道,没有广告,不受政府影响,国家投资。专注于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以新闻和纪录片见长。公共频道极少做真人秀。
其次是商业频道,以广告等为主要的赢利方式。政府干预极其少,几乎是完全市场化的。所以商业频道是真人秀等节目的主场,诞生了很多顶级的真人秀节目。
第三是数字付费频道,没有广告,但是有广告时段.例如HBO,DISCOVERY,nationalgeography等等。美国的公共频道很少,所以电视用户很多都要购买付费频道。因为其付费的特征和可挑选的数字频道很多,所以决定了它的质量。
综上,美国的电视市场是较为充分竞争的,根据达尔文的“优胜劣汰原则”,无数电视人只能兢兢业业地找创意,制作好节目。因此,好的节目不断涌现。
2流程化、产品化的生产
作品是个性化的,有很强的个人表达特征。但是产品是去个性化、流程化的。它具有可复制性。例如《glee’sproject》每集的流程都是一样的:
1任务:团体见剧组人员,合唱,剧组人员调出一个人单独辅导
2合唱训练,拍摄mtv
3最差的三个人pk
4最差的离开,并唱主题曲。
不仅仅流程相同,它每个环节的景别、机位、音乐等等都是相同的。每个真人秀都会有一本宝典,把每个细节都规定了。这样不管每一期节目的导演是谁,但是拍出来的品质是一样的。这样就形成了叙事格局的模式化。人不会对嘉宾、主持等节目内容产生依赖,但是会对节目的模式产生依赖。也就是所谓的“前摄意志”这就是为什么《快乐大本营》长盛不衰的原因。人们对节目模式产生依赖了。
美国的真人秀严格遵守了节目的模式化、流程化。所以比较容易让人产生依赖。
3节目减法化
美国的真人秀叙事都是很简单的。例如《101 ways to leave a game》,就是回答问题,答错了就接受惩罚;唱歌类比赛《xfactor》就是唱歌、评委点评。例如《全美超模比赛》也是,由“任务、访谈、评委点评组成”结构很清晰;《天桥风云》则是队员准备一场时装秀,期间有评委的指导;《飞黄腾达》也是“接任务、成品展示、评委点评、淘汰”⋯⋯它的叙事很简单明了。节目的结构很清晰,节奏也很快。而中国类似的节目却喜欢啰啰唆唆加一大段采访和嘉宾视频等等。这样节目的形式感弱了,也容易分散观众注意力。
四 中国真人秀失败的原因
1本土化的失败
《变形计》实际上就是韩国真人秀节目Big Brothor的翻版。但是号称是真人秀,却有很多斧凿的痕迹。下文是一个北大学子的分析:
“魏程的下乡活动可以看作是他生活的一次体验,我们没有怀疑他是否愿意回到原来的生活,相反,在整个栏目的商业化操作过程中,观众被一次又一次的鼓动着竞猜高占喜7天后是否愿意回到那个贫困落后的小山村。而从占喜的表现来看,他俨然是被城市的繁华吸引住了:他迷上了网络游戏、迷上了电视、迷上了零食,他学会了豪爽的将那个贫穷的家庭一年的电费花费在射击游戏上,甚至在第3天的时候,他表示"不愿意回去"。但是,这毕竟只是一场只有7天的互换,只是一场表演,演出结束了,高占喜还是高占喜,还是那个贫穷的农家院子里的一个普通的孩子,他必须回去。我很想知道,如果7天的期限到了,这个时候的占喜不想回去了,栏目组会怎么协调,栏目组会用什么办法将所有的故事控制在一周?显然,这样一场"原生态真人秀"是不能当着全国观众的面强迫占喜必须回去的。好在,老实善良的占喜没有让他们伤神。第六天,魏妈妈突发奇想让占喜去卖报,并且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身世可怜的小朋友谭沙,在与他交往后,我们的占喜很快的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城里的生活也很不容易,还是我们小山村好。这样的一个结论,会不会在那样的背景下显得太突兀了,之前还是对城市生活充满向往充满赞誉,因为一次街头的邂逅,竟然会让他改变如此之快?如果谭沙不出现,占喜不能自己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么,栏目组会怎么办?谭杀的出现真的只是巧合吗?我们不得而知。另外一个促使占喜坚定回乡信念的事件是高爸爸葳了脚,15年的血浓于水的亲情战胜了对城市的留恋,占喜立马回家了。当然,栏目组还不至于没人性到为了栏目的顺利结束,故意安排高爸爸受伤。 在上面所有的巧合中,真的只有巧合只有"原生态"吗?栏目组是24小时拍摄,那么,他们如何和故事中的人物相处,他们会不会把自己的"策划"和意图告诉主人公,或者,告诉双方的家长,因此,有了占喜卖报、到印刷厂参观的场景,这些,我们也不得而知……”[3]
2节奏拖沓,不停做加法
如上文所说,不停地在节目中加入一些不必要的细枝末节,搞得枝干不是那么明晰。一个唱歌节目为什么要加那么多访谈和主持人的戏谑呢?这样节奏很拖沓,在“这个讲效率、讲经济、图省事“的社会氛围中,让人忍不住想换台。
另外,应该要找到节目的核心价值,并且用核心价值捆绑卖点。中国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可能没有找到其核心价值。或者说加入的太多东西,使得它的核心价值不突出了。
3纪录片情结
中国观众不太接受纯记录的节目。但是中国很多制片人却有纪录片情结,把真人秀做成了纪录片。但是观众是想看真人秀的,而不是纪录片的。
[1] 尹鸿,《虚构与真实:电视真人秀节目形态研究》
[2]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0317.htm
[3]《北大学子剖析变形计》http://www.hunantv.com/lanmu/bxj/news07062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