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之人物传记 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

一、了解传记

(一)传记的定义和分类

1、定义: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2、分类:自传:自传是自述生平事迹的实录(如鲁迅的《鲁迅自传》,《沈从文自传》)

他传:他人撰写的(如《“布衣总统”孙中山》

评传: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如《留取丹心照汗青》等)

(二)传记的文体特征

1、真实性(1)直接引用传主的话语、书信及其文章中的内容。

(2)使用档案文献资料(学历、简历、党派、职务、籍贯、民族等)。

(3)符合传主所处的时代背景,材料详细而确实。

(4)作者是传主的(儿子或女儿)或作者与传主有生活上的交往,亲身经历或者亲眼目睹了传主的事迹,对传主了解更为全面客观深刻,掌握第一手材料,真实地记录传主的事迹。作为他传的作者还能够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

(5)能反映人物思想风貌本质特征的典型事件、典型场景、细节描写。

2、文学性

传记允许作者对个别细节、某些场景进行符合时代环境的合理的有限度的想象,以便丰富、生动地描绘人物,凸现人物特性,使之显得有血有肉,增加作品的可读性与感染力

A、选材典型,详略得当。

B、叙行录言,重视细节。

C、引用、描写、首尾照应、巧用修辞、叙议结合、正侧相映、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刻画人物。

(三)、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

传记采用的表现手法与一般记叙文相似,有首尾照应、修辞手法、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烘托、衬托、对比、象征、先抑后扬等。此外,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

(四)人物传记类文本的阅读方法

理清文本陈述的基本事实,按时间顺序逐一整理,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一般来说,可以按照下面要素去归纳整理,即:什么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体现了他什么品格、作者有什么评价、这事产生了什么影响、对我们有什么启迪。这一过程是解答阅读题的基础,也是关键。

二、考纲解读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所表达的含义。

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

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对作者所持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三、传记阅读要求

1.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2.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精神品质,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3.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4.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探究)

四、传记阅读主要题型

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主人公?

2.主人公具有什么思想、精神、品质或特征?

3.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4.怎样评价主人公?

5.文章在材料的选择与运用上有何特点?

6.文章写作上有何技巧?表达上有何特色?效果如何?……

五、传记常考题型以及解题思路

考查点一:对传记中一些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整合

即通读全文,把握与传主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传主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传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传主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传主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

①归纳概括传主的主要经历、重要事迹(事件)

作者在传记中记叙了哪些主要事迹,请简要概括/概括传主的特点,传主的某一方面的特点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或是通过哪几件事情体现出来的?有几方面的理由?)

解题思路:1、时间变化2、地点变化3、职位(工作)变化4、注意关键句子提示(过渡句)5、注意题目的附加条件(对归纳内容的限制),要从不同的侧面进行分项归纳、概括

②筛选归纳传主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精神品质

某一个事件在文中的作用?或者这一细节表现了什么,它与整个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它在事件或传主的生活中起了什么作用,它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

解题思路:

1、从事件(人物的言行)中概括传主的性格、精神品质。

2、注意作者对传主的议论性描述。

3、注意文章引用的他人对传主的评价及传主所处的时代。

“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是理解传记的经纬。首先要关注时代、社会、家庭背景下的传主,要理解传主其人其事,就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家庭生活背景等众多因素;其次,要理解关系网中的传主,传主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是阅读传记的一条通道。

4、关注文章的过渡句。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一篇人物传记,完成后面题目。

解读毕加索

①面对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强悍茁壮、伟大狂放的艺术家,我们常常只有惊叹。其他都是惊叹之余或曲终之后的惋惜与回味,或许还有细细地咀嚼——品咂其中的苦味和甘甜,以及咸涩。

②在人类的历史上,有一些艺术家是难发超越的,他们本来就是这样一些强大特异的生命。这些生命仿佛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一生可以纵横涂沫而不知疲倦。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拥有一个长长的生命、漫漫的创造历史:从很早即开始起步,直到最后才缓缓终止。毕加索最早的作品是十岁左右画出的,如十四岁的《裸脚的女孩》《老渔民》等杰出作品——仅此一条这是一个非凡的绘画天才。

③纵观他一生的无数作品,可以从中找到各种风格倾向各种情绪,这些奇迹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它们本身即组成一个宇宙,其中繁星闪烁,风云变幻,既有风和日丽也有雷鸣电闪,更有惊涛骇浪,那种动人的美,让人过目不忘的最为独到的呈现与表达,简直比比皆是。我们可以一口气列举出《站在球上的孩子》《特技表演者的家庭与孩子》《奥尔喜肖像》《持扇的女子》……多到一时难以穷尽。最伟大的艺术家,他们心底从来都是充斥了不安:怀疑自己的意义、自己的创造、自己的人生道路,这种怀疑的结果就是艺术生涯中的无数次激变,是无头无尾的探求,大嬉戏和大玩笑,包括大绝望大痛苦;还有恶作剧,装傻与佯疯,傲世与自欺……这一切综合一起,让后来人去清理和辨析,去极为困难地分拣。后来人常常是不知所措的,在这亘古未见的一大堆斑驳灿烂面前,大半只有叹息,而没有能力去鉴别——他们甚至在这样的生命面前连起码的冷静都要丧失,视听失灵,这就是艺术家和受众的的双重悲剧。

④有人不止一次地指出他是现代绘画史上的“巨灵”,除了“野兽派”以外,几乎开创了所有潮流的先河。它们使当时和后来的艺术处于激活状态,它们也使各种尝试变得可信和可能。但当我们面对一大堆千奇百怪、巧思百出,有时直接就是丑陋怪异到目不忍睹的东西时,难道不应该产生一些怀疑吗?是我们错了还是当年的大师错了?追问的结果是:大概谁都没错,是时代错了。在一个人类正在物化、异化,正在走入失去自我的现代荒漠的时代,作为个体,一个生命,你尽可以呼号,但没有回音,更没有应答……至此,我们或许可以稍稍窥见毕加索当年的伤痛。面对那样的时代,人们所能做到的大概也就是像当时的大师那样,做下这疯癫无忌的大喧哗和大游戏了。他要可意地尽情地嘲讽一番,既嘲讽自己,又嘲讽时代;既嘲讽去者又嘲讽来者。因为不如此就不足以表达心中的全部感触、百缠纠结无从摆脱的矛盾与痛苦。

⑤不仅如此,他还要面对一个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的时代,特别是一个虚荣的时代。看来一个艺术家被逼到了尽头,就偏要穿上皇帝的新衣,偏要以此为东——他与另一些人的不同就在于他的自觉与清醒。毕加索兴之所至任意涂沫,像儿童一样嬉戏不休,上下游荡,四方徘徊,进入化境般的流畅自如,实际上却是隐含了一个生命的全部悲冷无告。这儿有泪水,有傻笑,更有绝望的哀求,在他这儿等于是以歌当哭。

⑥就最后而言,就其背后的意义而言,毕加索是消极的。

⑦他没有将一个人追求完美的努力、将这种生命的搏斗进行到最后。他以另外一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屈服。我每一次看到他的不可征服的创造,就在心里悄悄发出叹息:伟大的毕加索,屈服的毕加索。

【注】毕加索(1881-1973)西班牙画家,法国现代派主要代表,一生画风和风格迭变。

1、文中说毕加索的作品“奇迹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毕加索的作品中有这些“奇迹”的原因是什么?

2、文中说“这就是艺术家和受众的双重悲剧”,句中的“双重悲剧”指什么?请结合文意分析作答。

3、文章开头说,毕加索是一个“伟大狂放的艺术家”,毕加索的“伟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

巩固练习:《创新设计》P230第2题、P235第4题、P234《下笔不觉师造化》第2、3题

考查点二:明确传记的文体特征,分析传记的语言特点以及表现手法,即传记阅读要求: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1、传记的人称及语言特点

自传:第一人称,使文章读起来语言亲切自然、真实或幽默调侃,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他传、评传:第三人称,使文章读起来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

2、传记的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使人物、事件的叙述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

倒叙: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增强生动性,以吸引读者,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与结尾形成呼应,使文章结构上浑然一体。

插叙:帮助展开主要事件,或对主要人物的身份、性格作简要介绍

3、选材的处理:——详略得当

详写:对中心有用的,符合主题、突出人物性格的材料,或者读者比较陌生的材料。

现代文阅读之人物传记 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
略写:与主题关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或者读者熟悉的材料。

解题思路:选材是为中心服务的,因此角度要准,材料要精,答题时要结合材料对中心的作用来答,材料对中心的作用往往是“突出人物性格特征,深化文章主题,增加文章可信度,渲染某种氛围”等

4、引用

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同事、同学、学生、国际友人、西方同行者的回忆,档案资料等材料。

作用:①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增强真实性)。

②传记写作充分使用传主的有关资料,可以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起到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的作用。

③增强文章的真实性、感染力和可读性。

5、人物描写方法

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形象,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侧面描写:环境的烘托、他人的对比衬托,突出传主的形象。

A、阅读传记需要特别关注细节描写

作用:①通过传主的日常生活细节,刻画传主的形象

②呈现传主的内心世界,折射出传主的精神品质,多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个性特征

③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而鲜活,使传主的生命历程更富有光彩

④还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B、环境(景物)描写:

①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②渲染气氛,烘托传主的心情;

③寄托传主的思想感情;

④反映传主的性格或品质

C、对比衬托

例如:这是一篇悼念 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的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的情况,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做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衬托手法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用孩提时代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意衬托跛脚小孩对鲁迅先生的敬意。

又如:文章开头介绍古城堡和莫扎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寂寞的茨威格》

参考答案:为下文写茨威格的魅力做铺垫;衬托茨威格与古城堡和莫扎特同样伟大。

解题思路:衬托和对比主要是为了传主服务的,衬托传主的性格,或对传主性格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或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使读者对人物了解更全面。

D、先抑后扬法:先抑后扬的手法,使文章跌宕起伏,耐人寻味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使文章更精彩,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E、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人物传记,完成后面题目。

我的早年生活

【英】温斯顿?丘吉尔

①“每个人都是昆虫,但我确信,我是一个萤火虫。”刚满12岁,我就步入了“考试”这块冷漠的领地。主考官们最心爱的科目,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我最不喜欢的。我喜爱历史、诗歌和写作,而主考官们却偏爱拉丁文和数学,而且他们的意愿总是占上风。不仅如此,我乐意别人问我所知道的东西,可他们却总是问我不知道的。我本来愿意显露一下自己的学识,而他们则千方百计地揭露我的无知。这样一来,只能出现一种结果:场场考试,场场失败。

②入哈罗公学的入学考试是极其严格的。校长威尔登博士对我的拉丁文作文宽宏大量,证明他独具慧眼,能判断我全面的能力。这非常难得,因为拉丁文试卷上的问题我一个也答不上来。我在试卷上首先写上自己的名字,再写上试题的编号“1”,经过再三考虑,又在“1”的外面加上一个括号,因而成了〔1〕。但这以后,我就什么也不会了。我干瞪眼没办法,在这种惨境中整整熬了两个小时,最后仁慈的监考老师总算收去了我的考卷。正是从这些表明我的学识水平的蛛丝马迹中,威尔登博士断定我有资格进哈罗公学上学。这说明,他能通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他是一个不以卷面分数取人的人,直到现在我还非常尊敬他。

③结果,我当即被编到低年级最差的一个班里。实际上,我的名字居全校倒数第三。而最令人遗憾的是,最后两位同学没上几天学,就由于疾病或其他原因而相继退学了。

④在这种尴尬的处境中,我继续待了近一年。正是由于长期在差班里待着,我获得了比那些聪明的学生更多的优势。他们全都继续学习拉丁语、希腊语以及诸如此类的辉煌的学科,我则被看作是个只会学英语的笨学生。我只管把一般英语句子的基本结构牢记在心──这是光荣的事情。几年以后,当我的那些因创作优美的拉丁文诗歌和辛辣的希腊讽刺诗而获奖成名的同学,不得不靠普通的英语来谋生或者开拓事业的时候,我一点也不觉得自己比他们差。自然我倾向让孩子们学习英语。我会首先让他们都学英语,然后再让聪明些的孩子们学习拉丁语作为一种荣耀,学习希腊语作为一种享受。但只有一件事我会强迫他们去做,那就是不能不懂英语。

⑤我一方面在最低年级停滞不前,而另一方面却能一字不漏地背诵麦考利的1200行史诗,并获得了全校的优胜奖。这着实让人觉得自相矛盾。我在几乎是全校最后一名的同时,却又成功地通过了军队的征兵考试。就我在学校的名次来看,这次考试的结果出人意料,因为许多名次在我前面的人都失败了。我也是碰巧遇到了好运──在考试中,将要凭记忆绘一张某个国家的地图。在考试的前一天晚上,我将地球仪上所有国家的名字都写在纸条上放进帽子里,然后从中抽出了写有“新西兰”国名的纸条。接着我就大用其功,将这个国家的地理状况记得滚瓜烂熟。不料,第二天考试中的第一道题就是:“绘出新西兰地图。”

⑥我开始了军旅生涯。这个选择完全是由于我收集玩具锡兵的结果。我有近1500个锡兵,组织得像一个步兵师,还下辖一个骑兵旅。我弟弟杰克统领的则是“敌军”。但是我们制定了条约,不许他发展炮兵。这非常重要!

⑦一天,父亲亲自对“部队”进行了正式的视察。所有的“部队”都整装待发。父亲敏锐的目光具有强大的威慑力。他花了20分钟的时间来研究“部队”的阵容。最后他问我想不想当个军人。我想统领一支部队一定很光彩,所以我马上回答:“想。”现在,我的话被当真了。多年来,我一直以为父亲发现了我具有天才军事家的素质。但是,后来我才知道,他当时只是断定我不具备当律师的聪慧。他自己也只是最近才升到下议院议长和财政大臣的职位,而且一直处在政治的前沿。不管怎样,小锡兵改变了我的生活志向,从那时起,我的希望就是考入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再后来,就是学军事专业的各项技能。至于别的事情,那只有靠自己去探索、实践和学习了。(节选自温斯顿?丘吉尔《丘吉尔自传》)

【补充介绍】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英国传记作家,历史学家,政治家。生于牛津附近的布莱尼姆宫。祖父马博罗将军在战争中立有赫赫战功。父亲拉道尔夫勋爵曾任英国财政大臣。他从小便被送入寄宿学校学习,曾就读于著名的哈罗学校,但生性执拗,学习成绩不佳,只喜欢历史、文学和军事游戏。1893年勉强考入桑德斯特陆军军官学校后,由于志趣相投,毕业成绩名列前茅,获军官资格。战争期间,他还广泛阅读了历史、哲学、宗教和经济方面的著作,以弥补自己书本知识的不足。

1899年,丘吉尔退伍参政,1900年当选为下议院议员。1906年以自由党身份首次入阁担任殖民副大臣,后出任商务大臣、内政大臣,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担任海军大臣,战争期间担任过军需大臣。

20世纪30年代,由于法西斯势力的崛起,欧洲形势日益紧张,丘吉尔坚决反对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成为强硬派领袖。他到处发表演说,揭露战争的危险。他的演说滔滔雄辩,警句迭出,被公认为出类拔萃的大演说家。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0年,他临危受命,出任首相,领导英国人民保卫英伦三岛,并积极展开外交活动,与美苏结盟,形成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为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1、举例分析这段传记的语言特色。

2、结合选段的叙述,试分析丘吉尔将会如何评价他早年所受到的教育,他的心态怎样?

3、丘吉尔在哈罗公学的成绩不佳,后来却成为著名的传记作家、历史学家、政治家。请结合全文和“补充介绍”,简要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发,请分条列举(可联系自身实际)。

我所认识的梁漱溟

牟宗三

(1)我是在梁先生于重庆北碚创办“勉仁学院”时(1948年)认识他的。“勉仁”是梁先生的书斋名,取儒家“勉于行仁”的意义;先前他也以“勉仁”办了一所中学。我是在建校以后去的,在那里待了一年多,所以对梁先生的学问与人格也有一些了解。

(2)他是个了不起人物,从性情、智慧、人格各方面来讲,在这种时代,要找这种人,已经不太容易了。他的议论不管是对是错,都有真知灼见。他和社会上一般的名人、名流不同,他对中国有极深的关怀,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例如“乡村建设运动”,就是梁先生思想见之于行动的具体表现,不只是讲说学问而已。

(3)“乡村建设”的实践,就他思想的渊源来看,可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代表。这本书是梁先生应王鸿一之邀,在山东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题的演讲稿合辑而成的。那时他还很年轻,不到30岁。这是当时非常了不起的一本著作,思辨性非常强,自成一家之言,不是东拉西扯,左拼右凑抄出来的,而是一条主脉贯串而下,像螺丝钉钻缝入几的深造自得之作,可说是第一流的。

(4)梁先生没出过洋,又不是什么翰林学士,但一样可以讲中西文化问题;黑格尔没到过中国,也不认识中国字,但到现在为止,讲中西文化问题的,还没有一个超过黑格尔的,谁能够像黑格尔了解到那种程度的?这就是哲学家的本事了。梁先生讲中西文化,完全出自于他对时代的体认及民族的情感,而这又是承续自他家庭中关心国事的传统。梁先生的父亲梁济(字巨川),在民国七年时,为抗议象征着固有文化的清朝之灭亡,而自杀身亡。这是一个时代的问题,也是梁先生格外关注的文化问题。

(5)究竟,中国文化该何去何从?中国文化在满清统治了300年之后,从辛亥革命到现在,一直难以步上正轨,而源始于17世纪近代文明的西方文化,就摆在眼前,应该如何作个抉择?

(6)梁先生曾说过一句话:要读他的《中国文化要义》,保存中国传统文化。保存文化是对的,哪一个民族能否定自己的文化?但想了解中国文化并不容易,读《中国文化要义》恐怕不如读《东西文化其及哲学》。

(7)《中国文化要义》是从他的《乡村建设理论》简约出来的,哲学味太重了,每一个项目都需要再加以申说,否则不易懂。而《乡村建设理论》虽是他最用心的著作,企图自农村风俗习惯的横剖面的深刻剖析中,归结出中国文化的特征,但是纵贯性不够,在方法论上“从果说因”,是有问题的。这是梁先生一生吃亏的地方,也使他不可能真正了解到中国文化。

(8)梁先生晚年观念已老,也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尤其是文化上。

(9)但是,在“文革”之时,他却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不屈不挠的风骨与气节,这是他最值得敬佩的地方。他被批斗时,家具和所有的藏书也都被摧残烧燬,他并没有反抗,只极力要求破坏者让他保留一部字典,因为那部字典是向朋友借来的,烧掉了会对不起他的朋友。虽然最后这部字典还是不能幸免,被烧掉了,但是从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到他那来自传统知识分子的忠厚的一面。

(10)梁先生在近代中国是一个文化的复兴者,不但身体力行地宣扬了传统的儒家思想,更可以说是接续了清代断绝了300年的中国文化。这是他的一生最有意义的地方,也正是梁漱溟先生象征“文化中国”的意义所在。(文章有删改)

【问题】文章第四段写到了梁漱溟父亲自杀身亡,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我所认识的梁漱溟》)(4分)

练习:《创新设计》P230第1题、P234《永远的“小丁”》第1、3题

考查点三:对传记进行鉴赏评价和探究

1、评价文本内容

结合全文评价某人的形象或行为/作者写作此文有何用意或目的?

解题思路:①从传主的思想、品格入手,抓住成长因素把握人生轨迹

②从作者的褒贬爱憎入手,抓住议论抒情把握褒贬爱憎

2、探究题

A、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如:作者这样叙写黄侃的写作意图是什么?(6分)(《黄侃先生二三事》)09广东卷)

答:①给我们介绍一个很有个性的学者。②用黄侃的性格和言行,来表现那个时代学者的自由风貌③说明那处时代的新旧学者,在内在精神方面也有不少相通之处。

答题切入口:1、突出传主怎样的精神品质?2、人物的价值、意义及对时代的影响。

B、(1)对文中传主的某一观点(说法),你是否认同,说说你的理由。

(2)题目提出的两种观点,你如何看,请结合传主的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3)评价本文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探讨本文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

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

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内引”文本(信息、材料、观点);“外联”理由:联知识①文体知识②分析鉴赏知识:a联实际:现实情况、社会影响b联自身:生活体验、阅读感受

论述:整合信息,分条陈述,要点须全面,陈述有条理

小结: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

具体步骤:

第一句: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

接下来,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1……2……3……”,把理由分点罗列

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

阅读下面一篇人物传记,完成后面题目。

罗曼·罗兰(节选)

【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

①罗曼·罗兰,法国文学大师,著有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等作品,并获得了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罗曼·罗兰的文学生涯从他个性中的矛盾体逐渐发展而成,他从父亲那里吸收的爱自由、爱挑剔的高卢人精神,和从母亲那里得到的艺术感受力使他具有了以下常被描绘得奇怪的特征:一个宗教社会主义者,一位反神权的神秘主义者,一位革命的理想主义者,一名非教条主义的基督徒。他还是一位在充满巨大国际竞争的世纪坚持国际合作主义者。罗兰爱法国,但他拒绝承认一个国家能够成为理性和必要的统一体。这样看来,他身上似乎具备一系列的悖论,而他又不断地在他的小说和随笔作品中将这些表现出来。

②热切参与那个时代的知识界活动的罗兰探求着将信仰、希望、爱情以及勇气等品质带给他的社会,这种信念解释了他最初为舞台写作的原因——重新激发英雄主义和对他的祖国的信仰。这里最好的例子是他1898年的剧作《狼群》。

③因为受挫于舞台条件的过分严苛,罗兰转向对著名人物的研究,他写的关于贝多芬的抒情生活的文章,以及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的研究,这些对他心目中的英雄的纪念并非评论性传记,而是为获取这些伟人精神而做的充满诗意的努力。罗兰在描绘贝多芬肖像的同时,试图画出20世纪的肖像及其梦想。

④罗曼·罗兰对传记的兴趣充分体现在他的《约翰·克里斯朵夫》之中。这部小说为20世纪力求捕获整个生命经历的伟大传记小说开辟了道路。罗兰否认这部作品是小说,作品松散的结构和问题也很自然地显示出他对形式的拙劣掌握。不过,在罗兰眼里,一个人的生活不能被关闭进文学形式的狭隘领地中。《约翰·克里斯朵夫》写的是一位音乐天才与自身、与艺术及社会之间的斗争;罗兰刻画了一个充满矛盾和不协调的性格,一位满怀生命热情却又遭到敌对世界误解的极其诚恳的艺术家。它被称为20世纪的最高贵的小说作品。另一方面,现代评论家对罗兰的这部最著名作品挑剔得最多,一些人认为它过于零碎、冗长。对另一些评论家来说,它缺乏文体感:语调方面有一定量的跳跃性,语言也总在狂欢式和严肃式之间变化不息。即便在有生之年,罗兰也经常遭到这些批评,他的辩护是:《约翰·克里斯朵夫》恰似生活本身一样充满插曲和偶然。对他来说,作品的意义在于生命的延续,从一个灵魂到另一个灵魂的火花。

⑤《约翰·克里斯朵夫》牢固地奠定了罗曼·罗兰在20世纪早期文坛的声望。有趣的是,他在这部作品中预见了一场毁灭欧洲的战争的来临,作品完成不久,这样的战争就爆发了。此时他写了一系列文章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特别是1915年的小册子《战斗之上》呼吁作战国的知识分子们去争取和平。这引起了对他的文学地位的强烈愤怒。法国评论家们认为他只是个智商高的骂街文人,这成为他和法国年轻人之间的也许永难愈合的一条裂痕。

⑥罗曼·罗兰生活在一个阴暗的时代。在这样的一个娇弱、变坏的时代里,罗曼·罗兰缠身于他的时代的主要社会、政治和宗教事件中。他真诚地相信艺术应该描绘真实的情感,传达出使人变得高贵的道德感。他无间断地呼吁自由和人类精神的尊严,支持被压迫者。

1、联系全文内容,简要概括评介罗曼·罗兰(从精神和作品两方面入手)。

2、依据选文④-⑤两段的介绍,对罗曼·罗兰的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做出评价。

3、结合文中划线的句子,谈谈你对阅读意义的理解。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15578.html

更多阅读

中考现代文阅读基本知识概要答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中考现代文阅读基本知识概要一、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二、描写方法:外貌(肖像)描写、动作(行动)描写、语言(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三、描写的角度:(1)听觉、视觉

现代文阅读专项辅导之·记叙性散文(含答案 记叙性散文

现代文阅读专项辅导之·记叙性散文一、阅读辅导(一)知识积累  散文,是一种描写见闻、表达感悟的自由灵活的文学样式。描写见闻、表达感悟,是就散文的内容而言;自由灵活,是就散文的形式而言。所谓记叙性散文,就是通过记人、叙事来表达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语文】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转走背拿满分) 2013-3-2 13:38阅读(6.72万)赞(618)评论(90)转载(6833)分享(1062)复制地址举报更多上一篇|下一篇:【语文】2013高考...  【语文】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转走背拿满分)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内现代文阅读重点复习

(2011-06-17 09:30:42)标签: 杂谈分类: 点石成金第一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复习重点1、文体(散文)、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题解。2、第二段要求理解并掌握:A、分层次。B、写景角度:动植物、声色形味、动静结合、高低、远

声明:《现代文阅读之人物传记 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为网友天邊彩虹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