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就爱读书的中国人 中国人为什么不爱读书

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书巢勤学、警枕励志、牛角挂书……中国关于发奋读书的成语典故俯拾皆是,数不胜数,怎么突然就说“不爱读书的中国人”了呢?这一武断的说法,将中国人读书的历史无情地割断了,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文化积淀,应该成为中国人“爱读书”的基础。

国民爱不爱读书?应该是一个历史背景下的话题。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与“功名利禄”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学而优则仕,古人读书就是冲着考取功名和为官执政去的。就连上初中的女儿都说:如果调查我们当学生的,恐怕一年得读上百本书,早把德国人甩在后面了。宋朝皇帝赵恒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赵皇帝教化百姓——读书考取功名是人生的一条绝佳出路。

农耕社会有明晰的职业分工——“渔樵耕读”,“读书”是读书人的事情,文人才有坚持读书的习惯,其他职业与此没大有关系,也就是说:只有四分之一的人在阅读。庶民并不是不懂得读书的好处,只因为受到了世代固化下来的社会等级与分工的约束,他们与“读书人”隔着一条天然鸿沟,没有读书的条件。换个说法:四分之三的庶民供养着四分之一的读书人。因此,在这种历史社会背景下是不好统计“阅读的普遍性”的,再妄下“不爱读书的中国人”的结论,当然十分不可靠。

历史上,“读书”的社会学意义并不仅限于教育,更多精英人士把读书当成一种自身修炼的途径。他们长年累月、夜以继日地阅读,是为了实现博古通今、满腹经纶的人生目标,他们对照自然、自身、社会和历史进行反思与辩驳,付诸实践并获得感悟,“读书”就具备了修身养性、经世致用的功能。“书巢勤学”的典故是讲陆游读书的事,在他的房子里,桌子上摆的是书,柜子里装的是书,床上堆的是书,因此被称之为“书巢”。陆游发奋读书,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诗作,成为名垂天下的大文豪。近代曾国藩算一个嗜书如命的典范。他出生于穷山僻谷的耕读人家,以“勤”、“恒”激励自己,订下了每天读书的十二条规矩,读瞎了左眼还不肯罢休,死前一日依然手不释卷,他也成为了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和文学家。

封建帝制和科举考试瓦解冰消后,普罗大众机会平等取代了社会等级制度,然而历史在留给我们“穷经皓首”的读书精神的同时,也遗传下了“大路朝天,各走一边”的社会积习,在社会分化余孽的影响下,读书人还在读书,其他人依然不思读书,社会并没有从机制上产生推进“阅读的普遍性”的内生动力。也就是说很长时间以来,中国并没有从阅读入手来提升国民素质,相反,“打倒孔家店”、“知识越多越反动”、“读书无用论”等思潮此起彼伏,对”阅读的普遍性”带来了极大的拖累。而与此同时,其他国家如日本、德国却越来越重视国民素质教育,形成了优秀的社会阅读习惯,这是我国与他国拉开差距的历史根源。

中国教育在最近三十多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首先是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其次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应该说“读书热”几度被掀起,“国民素质问题”在社会高层和理论界被空前关注,大家都在想如何弥补巨大的历史亏空。为了推动国民“阅读的普遍性”,各地“读书月”、“读书节”、“读书会”等活动层出不穷,出版行业的发展也空前活跃。这些努力到底又有多少效果呢?今年4月下旬公布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数据并不理想,仍有52.8%的人认为阅读数量少或者比较少。原因何在呢?

社会转型期所带来的浮躁心理,是近年来国民读书少的根源。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推进,加之地区发展失衡,个别城市甚至实现了后工业时代的飞跃,使得流动性不断加剧,国民的生活平衡一再被发展所颠覆,周遭的面貌如电影画面不断被翻新,三十多年经济大潮激荡澎湃,利益冲击使人们心灵的安宁一次又一次被打破,深入阅读与系统阅读的雅兴需要极大的定力才能得以维持。与此同时,由于生活的变化和新媒介的出现,“读书”的社会学意义也在发生着根本性改变。对于成年人来说,教育与修炼功能更多转向了资讯与休闲娱乐方面,转移到了一些急功近利的技术与方式方法上面,转移到了互媒体的层面。人们恨不得今天读的书,明天就能派上用场;或者相互阅读,相互产生作用,阅读变成了短视的投资与投机行为,或者是一种填平饥腹的快餐行为。说到家,传统意义上的“文人”没那么多了,无需求便不读书,社会越浮躁,好书的价值越是无法体现。以上是导致当下“阅读的普遍性”不高的现实原因。

具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家庭,全家人都明白读书的作用和好处;爱好读书的个人,懂得读书的乐趣所在。我曾私下跟人讲,改变一个人思想的办法只有两种,一种是巨大的外来冲击,比如社会变革、家庭变故、身体变化等;另一种就是读书,书本会让你活出一个完全不同的自己。李嘉诚说“知识改变命运”,他就是这一论断最成功的实证者。我父母都不是爱好读书的人,并不了解阅读的乐趣和好处,母亲曾反对我把十分紧张的资金用来买书。但我却成了一个爱读书的人,即便工作再忙,每年少说也得精读二十本书。那么读书的作用到底在哪里呢?——反对将时间与金钱花费在阅读上的人肯定要问这个问题,因为生活并没有因为阅读而获得显著改变,“读书无用论”者以此为依据。我无从解释,只知道有种极其实用化和物质化价值观挟裹着他们。现实中,也好像是不爱读书的人比爱读书的人活得潇洒,我不敢说这就是“劣币驱良币”的经济学现象,但我却敢肯定地判断:这是社会不成熟的典型现象。

我国1996年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制度,200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学生更容易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教育普及将会极大的地促进阅读的普及。另外,我还认为文化的回归,必将尾随着经济发展的步伐悄然而至,波涛终会平息,节奏正在缓和,心绪也将回复安宁,整个社会在一步一步走向成熟。尽管全年人均4.77本阅读量的现实非常严峻,但未来变化应该会是喜人的,“调查报告”也显示出了图书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均有所上升的事实。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全民阅读成为习惯的日子已经为时不远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15598.html

更多阅读

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 爱上一个不回家的 王菲

一对夫妻找我评理——妻子控诉丈夫下班不立即回家,经常以加班为借口和办公室同事吃吃喝喝,偶尔早回来也是钻进房间打游戏,周六周日还要贡献给双方的父母,总之不够“二人世界”;丈夫则认为自己非常模范,不仅没有搞婚外恋,而且去丈母娘家还义

你偷走了我的心,你为什么不上线 你偷走了我的心

茫茫人海,我遇上了你,不经意间我深深的爱上了你,自从认识了你,我的回忆,一次比一次甜蜜;我的爱,一次比一次浓烈。爱的那么真!那么甜,那么苦,那么辣,那么酸!我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和你缠绕在一起,根,紧握在地里;叶,相触在云里!!!曾以为自己今生不会对一个

从来就爱读书的中国人 中国人为什么不爱读书

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书巢勤学、警枕励志、牛角挂书……中国关于发奋读书的成语典故俯拾皆是,数不胜数,怎么突然就说“不爱读书的中国人”了呢?这一武断的说法,将中国人读书的历史无情地割断了,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文化积淀,应该成

中国人为什么严重地匮乏抽象思维的能力? 抽象逻辑思维

中国人为什么严重地匮乏抽象思维的能力?黎鸣严重地匮乏抽象思维的能力,实质上就是严重地匮乏思维的能力。这是因为,人类思维的最本质的部分,也即最关键的步骤几乎都集中在抽象的过程之中,它既是思维的最重要的出发点,也是思维获得有价值

中国人为什么不信社保 中国人为什么不信教

中国的社保,美国的社安,大致属于同一类福利制度。但是,两国老百姓对待这种制度的态度非常不同。…………………………文/薛涌数日前,《财新网》有这么一条报道:“皆利士多层线路版(中山)有限公司工人因不满社保和公积金缴费过高,于当天停工

声明:《从来就爱读书的中国人 中国人为什么不爱读书》为网友出人头地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