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米切尔·德·维特的动画《父与女》情节相当朴实、简洁,画面虽不华丽但极其写意,与整个故事的基调以及女孩的真挚情感非常吻合。简单的画面,并且作品中大量使用毛笔笔触以及绘制线条的感觉,没有华丽的场景,没有花哨的镜头转接,只是在给我们讲述一个安静故事,我们被温情的故事感动。简单的手风琴伴奏,悠扬的把欢乐或者悲伤全部表现了出来。是导演米切尔·德·维特特有的表现风格,充分的把镜头脚本,配乐和人物动作语言结合,使其简单不失其韵味,即使没有对白也不乏味。
影片镜头使用技巧也是值得称赞的。第一个镜头是对一片云彩的特写,然后转换为一个广角镜头,让女孩和父亲进入镜头。通过镜头的转换让观众知道事情发生的地点,观众也由此被带入到故事中去。为了给观众一个不同的视角,使其并不单调,影片紧跟着使用了一个主镜头,在间歇中转换了视角,给观众一个不同的视角。在剪辑中并插入了转动的车轮等画面,以弥补了主镜头本身的缺陷。为突出主人公,镜头在父女到达目的地的时候推进,使观众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父女的动作上,用动作代替了语言,表达了在其中语言所不能达到的情感。在父亲上船准备出海时,导演运用了淡出镜头,让父亲在屏幕里渐渐的消失。紧接着使用了“溶”,在一个画面消失的时候另外一个父亲消失在海平面的画面逐步出现,使得镜头切换变得更加柔和。视角也从观众转为小女孩的角度,这个镜头的运用使得这个突兀的转变变得缓慢起来。镜头也是一种语言,运用的恰到好处,可以很容易的把把观众带入动画的世界里,作用可以超越任何一种真正的语言。
《父与女》讲述了一个女孩对父亲的深深眷恋和执着的等待。由于父亲的离开令她伤心,于是每天女孩都到回家的必经之道上等她的父亲。父亲的离别,女孩的成长,里面的上坡下坡,停车骑车,春夏秋冬…简单的故事情节,不需要任何语言就完全表现在了观众的眼前。故事情节是随着孩子成长的过程分化了几个阶段,从女孩的孩童年代到青年阶段,到中年时代,最后是老年时期,每个阶段对父亲的期盼是不同程度的,女孩的表现也是不一样的。例如,在女孩孩童时代,她会经常去等父亲回来;而恋爱之后,也就是青年阶段只是把头转过去看了看,没有停下来等待父亲归来;中年时期,女孩有了自己的孩子,她对父亲的感情又增加了,坐在河岸一直眺望着,等待着;老年阶段,骑着自行车都晃晃悠悠的了,仍然坚持来到河岸等父亲归来,最终梦里又回到孩童时代,父亲归来···故事是一个循环,结局怎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我们的内心有一个柔软的处所被这份单纯所感动了。
一般动画角色都是通过表情和动作来表现的,而本片中只是运用了动作就达到了想要表现的目的,可见人物动作的表现是多么的到位了。小女孩刚入场时的活泼,动作里充满了孩子的可爱,在河岸跑着,蹦着,追逐着父亲刚走的船;女孩顶着风来到岸边等待父亲时,迎风骑车的左右摇晃的样子,头发和裙子被风吹起的动态,推着自行车上坡时时退时进的动作;下一场中,女孩出现在雨里,明显骑车的动态和在雨里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她用力的瞪着车子,让人可以感觉到道路的泥泞难走;而和小伙伴们在一起时,又可以感觉到她骑车时是轻松欢快的;和爱人一起经过河岸的时候,车速明显是缓慢的,安静,幸福充满的画面;后来几次来到河岸边时,明显的从骑自行车的动作和姿势中就可以感觉到年龄的大小,当身边有人经过时,她晃动着车子往前赶路,往港口走的时候缓慢的动态等都是老人特有的动作。最后一次描写女孩来到河岸,干脆就是推着车子,走走停停的前行,把车子停稳时,一次次的倒下等人物动作的描写充分的表现了女孩的年龄。最终以女孩在梦里奔向父亲的怀抱收尾,女孩又回到了孩童时代。角色的动作完全通过女孩和自行车表现的出来,没有任何的语言加入,是影片吸引人的一大特色。
不到9分钟的短片,没有什么复杂的表现,没有任何多余的对白,就把故事的感动和情感传染给了观众。整个故事的基调以及女孩的真挚感情非常吻合,使空灵的画面成功的传达了思念的情绪,即使只有手风琴的演奏也没有阻挡住这种情感的外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