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灯记》管弦乐伴奏 “痛说家史”
绝版京剧《红灯记》【第四版】
前几天给大家推荐了京剧《红灯记》的三个版本。最近,得到一个堪称真正绝版的《红灯记》。并推荐“痛说革命家史”一段请大家欣赏。
为什么堪称绝版?理由有几个:
第一,几乎很少有人看过或听过这个版本。我肯定即使京剧界和票界也几乎很少人见过。
第二,这个版本为1968年的演出现场录音,由广播电台录制。一直作为录音带保存,没有出版发行。最近被人挖掘出来,才得见天日。
第三,戏大约编排于六八年。从念白唱词上看,用的是六六年京剧《红灯记》老版。很多地方不同于后来拍成电影的《红灯记》。时间上肯定早于电影版。
第四,这出戏完全用大型管弦乐队,没有京剧三大件。可能是京剧史上第一个采用交响音乐伴奏的京剧。原来我以为交响音乐《沙家浜》算首创。看来《红灯记》也有过采用西洋音乐的尝试。至于哪个在前面,待考。
第五,这出戏的编排场次和标准版不同,很有意思。全剧只有五个段落。分为“接受任务”、“痛说家史”、“赴宴斗鸠山”、“刑场斗争”、“仇恨入心要发芽”。而京剧版《红灯记》为九场。
第六,主演为原班人马。唯一不同的是李奶奶由著名老旦王晶华扮演。据说当年江青曾选定高玉倩作为主演。后来因为高的所谓“历史问题”换人。用了王晶华。最后的电影标准版又重新启用高玉倩。
第七,据说1968年殷承宗用京剧谱写了毛主席的诗词《咏梅》和京剧《红灯记》的钢琴乐谱,并分别请来李维康和刘长瑜作伴唱。后来这两段录音被人送给了江青,江青听了之后对《红灯记》的改编发生了兴趣,但嫌用钢琴伴唱的《红灯记》不够排场。便要求殷承宗搞一部交响音乐《红灯记》。殷承宗改编交响音乐《红灯记》。但发现大乐队在音响上压过了演唱,经过多次修改试唱,依然没有解决问题。1968年秋,交响音乐《红灯记》进行了首场彩排,江青听了以后非常不满意,又重新提起排演钢琴伴唱《红灯记》。交响音乐《红灯记》就此无疾而终。我估计当年江青观摩的首场彩排很可能就是这段录音。
听了几遍录音。发现这个《红灯记》很有特点。
1,全场伴奏采用双管制管弦乐,听得出音乐层次更加丰富,气势宏大,感染力强【但录音不大好】。对于不大习惯听京剧的朋友来说,或许这样的配器更容易被认可,接受。
2,这段录音的鼓师和打击乐表现极为出色。节奏简洁清晰,武场打到高潮响彻入云。听起来很振奋,特别出彩。由于当时样板戏还没有规范化,现场演出不受诸如“三突出”规矩限制,打击乐可以即兴发挥。比较起来,我以为后来标准版电影听起来就显得比较温。
3 ,录音中有几段新版《红灯记》没有的唱段,似曾相识,熟悉而又陌生。如李奶奶念白接唱散板:“想是有人。。。把机密泄露。。”精彩绝伦,听起来荡气回肠。可惜后来电影版给删了。刑场斗争一场删掉的就更多。
4,第一次听王晶华唱李奶奶,给了我一个大吃惊。没想到她的念白和唱腔一点不逊色于高玉倩。除了“你爹爹”两个字唱的不好,【这在现场演出属正常】念白唱腔几乎无懈可击。我觉得这个现场录音版很多地方超过标准版。钱浩良,高玉倩,王晶华,刘长瑜可算当年舞台上一代风云人物,后人瞠乎其后,无可超越。
5,还有更让我吃惊的事。我把录音发送给杨老师鉴赏,她发现这段录音居然比原版《红灯记》高了半个调。京剧本身是个高腔声乐艺术。京剧唱腔的高度是横挡在职业演员面前的大山。跨越半度难于上青天。《红灯记》李奶奶和铁梅的唱腔分别为G,D标准版,已经到了样板戏老旦,青衣花旦最高调门。但这段录音居然还能提高半个调。我几乎不敢相信。但事实如此,怪不得听起来那么挺拔响亮,有那么好的音色和穿透力。
6,大家可听25分以后她们二人的念白和唱腔,音乐。看看当年她们是怎么演戏,如何投入的。这段戏曾经感动和鼓舞过无数观众。在上海曾连演64场,场场爆满。听说江青看到这里也曾落泪。
我喜欢京剧,喜欢样板戏胜于传统戏,喜欢《智取威虎山》,但喜欢《红灯记》的“痛说家史”更胜于《智取威虎山》。就是因为这段戏有情节,丝丝入扣,念白唱腔达到顶峰,整整四十分钟,成了《红灯记》的灵魂和标志。一直流传了四十几年,历久不衰。
我算这段戏的“老粉丝”,四十年前看团宣传队的《红灯记》,至今记忆犹新。也曾希望在八月舞台上看到我们团两个具有嗓音高度,念白很棒的知青【叶继红,包红】联袂演绎精彩片段。因受条件限制不能如愿,但希望能在京剧组曲里看到从没人演过的知青合唱版“痛说家史”。
评论
(8 ) 发表评论
按时间顺序查看|按时间倒序查看
反复听了几遍,很有气势,很感人、令人振奋。过去全国人民几部戏的年代,这部戏反反复复被人唱,被人听,几乎人人都能背下来了,然而听过京剧版,钢琴伴唱版,电影版,但如此的交响乐一版却从未听到过。这样好的一部戏,江青干嘛非把它“枪毙”呢!这真是绝版!欣赏了!谢谢啦!
2009-08-12 14:03:35 删除评论
这段录音真不错,声音很清晰,王晶华的嗓音亮,高玉倩的更沧桑些,我很欣赏钱浩良和刘长瑜得唱功!博主的道行也不浅,能挖到这样的“古董”!
2009-07-23 19:01:51 删除评论
你这个版本太老了,经常没声音,再者,时间太长,听了三次均未听完,感觉不如后来的好。
2009-07-21 18:08:15 删除评论
毛老头怎么能不看《红灯记》呢?
“京剧《红灯记》的改编正值全国京剧现代化观摩演出大会前夕,为了使这出戏在这次观摩演出中脱颖而出,林默涵和阿甲对这出戏把握得也非常严格,那怕是一点点小的闪失都不放过。前五场戏排完后,尽管他俩感到很满意,但心里还是不够踏实:戏好还得专家和观众们说了算。为此,他俩特地又请来了文艺界一些老同志和一些观众代表前来观摩。结果,大家对这出戏也非常满意,并热情地提出很多很好的意见。周总理对《红灯记》也是倾注了许多心血,在排练过程中,他多次亲临现场,对创作情况作了详细的了解,还和编导阿甲一起仔细推敲剧词,切磋表演方法。李玉和“赴宴斗鸠山”一场戏里有句念白原来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周总理看了觉得不妥,说:“中国古语传统说法‘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看还是按传统说法好。”阿甲觉得总理的意见很在理,便将其改了过来。毛主席对《红灯记》也是非常关心,有一次,他在周总理和江青等人陪同下来观看《红灯记》,看完了什么也没说便走了。主席究竟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呢?大家心里一时感到很紧张。不久,上面又来剧组传达指示,说毛主席还要看《红灯记》,这一下大家的心情就更加紧张了。
1964年11月6日晚,毛主席在刘少奇、邓小平等人陪同下在人大小礼堂再次观看了《红灯记》。戏演完后,毛主席便走上台与大家亲切握手,看到主席上了台,大家那颗悬着的心也一下子放了下来。当和袁世海握手时,毛主席问:“你这个鸠山演得很成功,跟谁学的?”袁世海急忙回答:“一个是导演的教导,一个是读过溥仪的《我的前半生》,里面有日本人土肥原……。”毛主席听后高兴地笑了,并就戏中一个小的细节提出了自已的修改意见,就是当戏演到李玉和要出门时,小铁梅说,“爹,外面天冷,您带上围脖。”毛主席说:“围脖太普通化了,虽然是现代戏,但京剧还是要雅一点,围脖应改为围巾”。“这个戏演得不错,很好。”江青当时见毛主席对这个戏十分赞赏,连忙对主席说:“这个戏是我搞的。”不久江青又来到中国京剧院说:“《红灯记》主席通过了,你们到南方去一下吧,扩大影响。”
2009-07-20 01:46:26 删除评论
知青合唱版“痛说家史”
一个全新的演绎、、、、、、
祝成功!
2009-07-19 21:34:19 删除评论
真是红灯记的粉丝啊!我当年因为特别喜欢刘长瑜,还特意做了一件中式的花衣服呢。
2009-07-19 18:46:10 删除评论
您是否考证一下,毛主席看了《智取威虎山》,而却没有看《红灯记》?!
2009-07-19 15:03:43 删除评论
酷爱京剧的人,精通京剧的人才能写出这么具有分析力,哲理性的分析文章!认真地读过,感到很细腻,多年来朋友确实是深刻的研究过京剧红灯记啊!只有酷爱才会深刻体会,深刻研究!欣赏你的精神!
2009-07-19 09:02:52 删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