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现在有些媒体已经开始造势,什么“冯小刚下一部片子或拍《我不是潘金莲》”,什么“冯小刚下部作品依旧搭档刘震云要拍潘金莲”,我知道媒体是好意,但我敢赌冯小刚最后还是拍不成潘金莲。
其实,《我不是潘金莲》与那个“潘金莲”没有任何关系,但就是这样,当冯小刚跟审查部门透露想拍说,“刘震云的小说《我不是潘金莲》,让我很感动,想把它拍成电影,但审查部门说:‘有点敏感’。”在两会上,冯小刚在发言中发泄了一下,当时质问:“敏感”这个词是好还是坏?作为艺术家来说,最需要的素质就是“敏感”,但是,从影片的审查者嘴里说出的“敏感”这个词,有时候就是代表“有问题”。
然后冯小刚进一步发挥说:好莱坞大片能炸白宫,警察局里也有坏人,但是中国电影却不能这么拍,为什么?冯小刚无奈自嘲:“因为你是中国导演,你不能抹黑中国。”
我看过冯小刚太多的电影,基本上可以认定冯导不是那种存心想给中国抹黑的导演。而《我不是潘金莲》也没有故意抹黑过谁。
刘震云的这部小说,不仅是当代的“官场现形记”,更是一部追问存在荒谬的力作。刘震云自己对《我不是潘金莲》有这样的评价:“这部小说直面生活,直面当下,直面社会,直面政治,但不是一本政治小说,也不是一本女性小说,而是‘底线小说’——探一探当下的喜剧生活中幽默和荒诞的底线。我写的不只是官司,更是官司背后的生活逻辑。”
《我不是潘金莲》只有三章,但占绝大比重的前两章却是序言,是悲剧。不厌其烦地讲述李雪莲试图昭雪之路。而最后一章才是正文,不但不长,连前两章的主人公都已经消失,剩下的是一个人人都在无限度地消费的社会,一个欲望至上的“世外桃源”。而且第三章的题目,竟然是《正文:玩呢》。
书中的李雪莲始终对社会有一种信任,尤其是对代表正义、权利的公共体系。然而,这个体系杀死了她。这就是她的命运?但真正让李雪莲走投无路的并不是公共体系的非正义,而是世情社会。
我极度相信冯小刚有能力驾驭这样的故事,而且我也相信刘震云最放心冯小刚上手做这部电影。但是,可但是,我赌冯小刚拍不成。至于原因,你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