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送别诗词的文化观 送别古诗词

俗话说:“相见时难别亦难。”在现实生活中,离别是一种常事,在诗词中更是一种历写不衰的主题。到高中阶段,以离别为题材的中国古代诗词对于学生来说已屡见不鲜了,那么怎样去感受离别,如何理解离别时古人的种种心态呢?我对此得出了一些肤浅的认识,希望得到同仁指教。阅读鉴赏古代送别诗,也无非通过语言媒介,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去,领会诗的意境美,进而领悟作品的主题、意蕴。我认为古代送别诗意与境的交融属于移植入境的那一种,即诗人带着强烈的离愁别绪去接触外界物境,把自己的感情借对物境的描绘抒发出来。所以我们首先要了解诗人要表现的送别这一特定情思往往会选择哪些最能表现这种特定情思的物象。这一物象一进入诗人心中,又可称为意象。意象即沾染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寓意深刻的形象。它具有情感性的特点,如有人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那么古代送别诗人所写的意象有哪些呢?我认为他们多写春、秋、柳、酒、雨、水之类。

首先说说春或秋。王维在暮春时节送别描写“渭城朝雨”,李白暮春送别写“风吹花”。春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在春天中人们本该双双去野外踏青,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无限风光。此时送别难免会使诗人慨叹。“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这一句词又说明了秋也是悲远行的季节,李攀龙的“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再次证明了秋别之悲。春和秋这两个季节有着较多的富有诗意的属性,在此时离别内涵更加丰富。

第二,古代离别诗中多写柳。柳,谐音“留”,取柳树依依的姿态,象征离别之深情,也反映了中国古人渴望团圆的心态。在《诗经》中,已有这样的句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唐代王维的“客舍青青柳色新”,是一种明媚娇柔的柳,在斜飞的细雨的冲刷下,让友人留恋不已。而柳永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则是秋风吹拂、残月微明时的摇曳之柳,但也“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因李白讨厌“灞桥柳色,年年伤别”,所以李商隐写诗云:“为报行人休尽,半留相送半迎归。”柳本无情,缠绵是它固有的风姿,古代文人却把它变成了诗词历史上一道最美的风景。

第三,送别要饮酒。因为人们认为借酒可消离愁。南朝梁诗人何逊叹“相悲各罢酒,何时同促膝。”又有王维诗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无论是因无故人,还是因渺促膝的劝酒罢酒都不如《雨霖铃》中“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让人悲痛欲绝。与此相反,李白离别时总是畅饮,但这不等于不惜别,只不过不做儿女情态。你想啊,“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该是一种怎样的豪情!

第四,送别诗大都写雨,或许表明天亦有情,为古人而伤悲之意。王维写过“渭城朝雨浥轻尘”,王昌龄有“寒雨连江夜入吴”。阴雨天气更切合送别人物的心境,也许一谈送别,离人的眼中就不见了太阳。再如韦应物的“相送情无限,粘襟比散丝”,这楚江微雨滴在帆上,帆变湿而重,这雨落在飞鸟身上,鸟飞翔困难,可谓重矣。

第五,古代送别诗词多写江水,盖他们离别多走水路,必到水边送别,见水惆怅,感慨其一去不复返,悲离别之忧愁。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的“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让人心冷,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却具有诗人的豪放特色,意象阔大,碧天万里,江水浩荡,天映水,水涵空,水天相连,所以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之慨叹。宋朝王观在《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中言“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好赖行人见山见水都能想见送行者的眉眼,而柳永“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心情沉重,发出“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之叹息。

总之,古人送别时景也凄清,情也深沉,情景交融,创造了送别时的典型的悲凉意境,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那么,送别时多表现怎样的主题呢?我认为送别诗大都提出劝慰,或故作坦荡来冲淡离愁。王勃因“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让人明白赠别不该作悲酸语。高适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劝慰离人休要忧伤,莫要愁苦,坚信自我,乐观进取。这也许表现了一点唐代诗风。但情景俱哀,黯然销魂的离别诗似乎更容易被人理解。李攀龙《送明卿之江西》中“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有多少缠绵,柳永的《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之依依不舍更被人千古传唱。李清照多离别凄苦,她的词《一剪梅》未直接写离别,却言出离别之苦:“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真是“剪不断,理还乱”。特殊的莫过于借写送别另有寄托之诗。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是托物言志,高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直到诗的最后两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才通过对天山雪地的远望,极为含蓄地透露出惜别之情,而更该归为边塞写景诗。同理,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是登楼畅饮的浩歌,表达的是“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之意。

现代诗似乎很潇洒,“……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中国古人送别离不开柳、酒、雨、水,“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

中国古代送别诗词的文化观 送别古诗词
一句话,古代的送别诗,丰富了人的精神经验,润华了本民族的文化感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15950.html

更多阅读

中国古代才女一 中国古代才女诗词

中国古代才女(一) 一、许穆夫人:春秋时许国国君夫人,相传《诗经》里的一首最早的爱国诗篇〈载弛〉就是出自其手。但是否真实,学术界难有定论。许穆夫人出主在公元前七世纪春秋时期的卫国(今河南湛县),是卫宣公的女儿,卫懿公的妹妹,出嫁于许。

中国古代文人书房的风雅情趣 古代文人风雅九事

在以文为业、以砚为田的读书生涯中,书房既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仕途的起点,更是他们寻找自我的归途。当厌倦了政治的黑暗与社会的争斗,躲进小楼成一统,吟诗作画,“雪夜闭门读禁书”,或是两三同好,“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是人生必不可少的消

中国古代女同性恋的发展历史 古代内衣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的女同性恋者追溯中国的女同性恋历史,有正式史书记载的大概始于汉武帝时的陈皇后。陈皇后失宠后十分寂寞,就叫一个女巫(其实这个女子是否是女巫还很难说)穿了男子的衣服,扮为男子,共卧起,俨若夫妇。这件事被汉武帝知道后,十分震怒

中国古代抽象艺术的美感心理特征 抽象类的特征

陶东风一宗白华先生曾以“太虚片云,寒塘雁迹”(语见沈灏《画尘》)形容艺术的空灵境界(《美学散步》第62页)。这实际上也是中国古代抽象艺术的极致:茫茫的太空中飘渺着丝丝白云,空旷的寒塘里掠过片片雁迹。“太虚”、“寒塘”是空,而“片

中国古代送别诗词的文化观 送别古诗词

俗话说:“相见时难别亦难。”在现实生活中,离别是一种常事,在诗词中更是一种历写不衰的主题。到高中阶段,以离别为题材的中国古代诗词对于学生来说已屡见不鲜了,那么怎样去感受离别,如何理解离别时古人的种种心态呢?我对此得出了一些肤浅的

声明:《中国古代送别诗词的文化观 送别古诗词》为网友亡命男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