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网络
美玉是大自然送给人类的美好礼物。她集天地之精华,万物之灵气,以无限的美感和无穷的艺术魅力,以温润的神秘力量,像一条绚丽的彩带贯穿在中国几千年的社会文化发展史之中。一块美玉甚至关系到一个国家和至高无上的皇权的安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和氏璧”的传说。
卞和献玉
春秋战国时期,约为公元前700多年,楚国人卞和于楚荆山下(现湖北南漳西)得一玉璞。有文称,此地三面隔绝,唯东南一隅才通人径,顶上有池,周围40余步并有石室,相传为卞和宅。又称,“岁星之精,坠于荆山,化而为玉。”还有一说,凤凰栖落于此山中青石板上,有道是凤凰不落无宝之地,卞和寻凤迹找到此玉。卞和得到了外表寻常而内裹美玉的玉璞,就献给了楚厉王,楚厉王令相玉人鉴定,曰:“石也。”,一票否决了。小小的山野之人卞和竟敢用一块石头欺君罔上,厉王砍断了卞和的左脚,第一次献玉失败。厉王死后,卞和忠心不改,又将玉璞献给楚武王,楚武王仍令相玉人鉴定,曰:“石也。”又一盆冷水浇下来,武王仍然以欺君之罪砍断了卞和的右脚,第二次献玉失败。失去双脚的卞和是何等悲伤!在那个时代,王侯将相、后妃贵妇对玉有垄断的权利,玉是他们身份和等级的象征。玉可以制成礼器、节器、兵符、冠饰、耳饰、手饰、臂饰、腰饰、发饰、头饰、……,可以祭告天地,可以调动千军万马,可以价值连城,为什么贵人不识呢?卞和早夜以思,楚武王死后,卞和抱着玉璞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继而眼中又哭出了血。楚文王得知,派人去问卞和,卞和说:“我不是为被砍断双足而哭,我是可悲把宝玉说成石头,把忠诚之士说成骗子,为此痛心啊!”楚文王决定让玉匠打开玉璞,果然见是一块美轮美奂的稀世宝玉,侧面视之色碧,正面视之色白,用现在的说法就是晕彩变色效应。文王大悦,命为“和氏璧”,至于如何物质奖励卞和,就不得而知了。洗清了数年冤案,也成就了卞和忠君,美玉终归楚王的故事。
完璧归赵
和氏璧之美一传十,十传百,名扬天下。后来有人说楚国以求婚聘礼赠给了赵国。又有人说,楚威王赐给了相国朝阳,朝阳宴请宾客,夸示于人,酒席散后,和氏璧不翼而飞,丢了!人们怀疑是时居楚国的张仪所偷,对他严刑拷打,张仪拒不承认,并且受辱后一气之下投奔了秦国,并成了秦相,一个宝贵人才流失了,此是另话暂且不提。巧的是赵惠文王时,一宦官从一外地人手中又买到了此玉,经仔细鉴定正是失踪多年的和氏璧,赵王令收进宫中。无论怎样碾转,反正和氏璧到了赵国。
和氏璧是一个香饵,强大的秦王岂有不惦记的道理!于是秦昭王派人送信给赵王,称用15座城来换取和氏璧,赵王明知秦王想巧取豪夺,却也不敢拒绝,此时蔺相如自告奋勇请命,赵王就派他出使秦国以解决和氏璧危机。
蔺相如到了秦国,献和氏璧给秦王,秦王大喜,反复赏玩并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大臣,左右皆呼万岁。良久,秦王却绝口不提换城之事。相如断定秦王要负约,无意割15城给赵国,就上前说:“此壁有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相如拿过和氏璧后退到石柱旁说,秦国是泱泱大国,本应言而有信,而今大王召见我时傲慢无礼,根本无意割城,我才取回和氏璧,你若再逼我献出此壁,我的头就和玉壁一起撞碎在柱子上。秦王怕撞碎玉璧,连忙道歉,并命人拿来地图,指指点点割让15城。相如又提出,赵王对和氏璧曾虔诚设礼,秦王亦应斋戒五日,并设九宾之礼,我再献玉。秦王只好同意。不料相如回到宾舍,马上派手下人化妆从小道连夜带和氏璧逃回赵国。五天后再见秦王,蔺相如干脆耍了无赖,要求秦王先割15城,然后才能交来和氏璧,不然相如任杀任剐。秦王见杀了蔺相如也得不到和氏璧,又不便马上恶化两国关系,索性礼送蔺相如回赵国了。蔺相如以勇敢和智慧保住了和氏璧,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完璧归赵”的故事。
传国玉玺
但是,后来赵国还是被强大的秦国所灭,赵幽王投降,献出了和氏璧,和氏璧终于落到了秦王嬴政的手里。秦始皇得到和氏璧后,命人将和氏璧琢成传国宝玺,并命丞相李斯书刻八个虫鸟篆字“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据(史记)记载,国玺“方四寸,兽钮,上交五蟠螭。”中国代表皇权的大印自此诞生。此时已是公元前221年之后了。
千古之谜
关于传国玉玺的下落,众说纷纭,至今难以考证。
一说:刘邦攻入咸阳灭秦,子婴献出国玺归属汉刘邦,刘邦之后传了九代皇帝。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因小皇帝刘婴年幼,王莽让弟弟去长乐宫向皇太后逼要玉玺,皇太后愤而将玉玺摔到地上,磕伤一角。王莽用黄金镶补,自此玉玺留下缺痕。
至东汉经历12个皇帝,到汉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得玉玺,而后又被袁术所夺,袁术死后,传国玉玺复归汉室。
公元220年曹丕篡权,汉献帝禅让皇位,汉亡建魏,玉玺落入曹丕之手。
公元265年司马炎同样篡权,魏亡建西晋,玉玺归晋。后在数年战乱中,玉玺被前赵、后赵、冉魏先后占有,又再重归晋朝。
晋亡,进入南北朝,玉玺又被宋、齐、梁、陈先后夺取。
公元581年建隋统一中国,公元589年灭陈,玉玺归入隋宫,至暴君隋炀帝被杀,他的萧皇后携玉玺逃入漠北突厥。
公元618年隋灭建唐,唐太宗初期并无玉玺,后发兵讨伐突厥,同年萧皇后返回中原,交回玉玺,玉玺重归唐朝,并传了20多位皇帝。
至唐末天下大乱,玉玺落入后梁朱晃之手。公元923年李存勖灭后梁建后唐,玉玺又落入后唐,至后唐末帝李从珂时,后晋石敬瑭灭后唐,李从珂和后妃自焚,据说所用之物尽投火中。从此传国玉玺神秘失踪。
自北宋赵匡胤以后的皇帝都没有了此传国玉玺。也屡有声称发现传国玉玺的,但是历史上均经不起推敲,视为仿造。故明清两朝均无传国玉玺。这也成了朱元璋的首件憾事━━自言“少传国之玺”。朱元璋扫北,把元帝赶出元大都,灭元朝,并几次扫北,虽得到元朝数个玉玺,但是不见和氏璧琢成的传国玉玺,只好无功而返。至清朝,故宫藏有御玺39方,其中一方被称为传国玺,但是1746年经乾隆皇帝亲自鉴定,钦定是一块赝品。
另说:有的说,明朝朱元璋扫北时,元顺帝携玉玺已逃入大漠,自此玉玺不知去向。又香港学者钟世杰自称,他已从日本朋友手中获得此传国玺,但很多学者认为他手中的玉玺为“疑玺”。近日更有传说,美蒙联合考古已在乌兰巴托北200英里疑似成吉思汗墓处发现中国传国玉玺。有说流失民间的,有说秦始皇带入坟墓的,……不一而论,历经两千多年的传国玉玺成了千古之谜。
祈祝传国玉玺重见天日
传国玉玺到底是什么玉石,至今说法不一。归纳主要观点认为是以下四个玉种之一。一、拉长石,二、蓝田玉,三、绿松石,四、独山玉。
从历史上所描述的和氏璧的侧面视之色碧,正面视之色白的重要晕彩变色效应来看,宝玉石界大多认为和氏璧是拉长石。在鄂西北神农架一带也有含拉长石的基性岩,有人曾发现过拉长石,而此地区也符合襄阳南南漳西的地理区域特征。我们从现在市场上常见的月光石猫眼的变幻晕彩中,从澳大利亚产的欧泊美丽的变彩中可以推测当时拉长石的神秘晕彩变色效应可能震惊了春秋战国各位大王。
从秦国所在西北位置分析,有的人否定卞和献玉的真实性,而认为西北产蓝田玉,传国玉玺应是秦始皇就近用蓝田玉所琢。“太平御览”中记述“秦得蓝田水苍玉制玉玺。”但是否定从卞和献玉到完璧归赵,赵亡失玉的历史却很缺乏证据。近年开采的蓝田玉属蛇纹石化大理岩,玉质并不优秀,色彩以黄、米黄为主,硬度偏低,做成印章经常使用很难传千年的。实际上如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称,古蓝田是阗葱岭的别称,葱岭是对帕尼尔高原、昆仑山、喀喇昆仑山脉诸山脉的总称。如果说秦国用古葱岭即新疆的和田玉做了一方玉玺,倒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并不能以此否定和氏璧的存在。
绿松石,古称荆州石,全国分布广泛,也产于襄阳甸子即鄂西北一带,与拉长石产地相近。其色以蔚蓝色调为主。但是绿松石硬度偏低,比较容易碰坏和磨损,拿在手里都要小心,更不能与液体多接触,以免使不洁液体渗入微孔隙中使其褪色。而且也不能接触油脂、酸碱类物质,亦能使其褪色。这种玉石琢成的玉玺能保存相传100多个皇帝吗?很难。
独山玉产自河南南阳市北郊独山,而拉长石产自与南阳相邻的湖北襄阳市南的南漳,相距不远。独山玉玉质细腻,白绿等各色鲜明,硬度高,开采历史长,所以有人认为传国玉玺的玉种是独山玉。但是独山玉没有变彩效应,而且独山玉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开采,到晚商已经大规模制成各种玉器,至春秋战国已相对普及,到卞和献宝时,楚王的国家级相玉人还说是“石也。”似乎不大可能。
笔者不是考古专家,上述几种可能性仅仅是借助历史资料粗略分析。我总觉得传国玉玺损毁的可能性不大,即使是后唐末帝李从珂携玉玺自焚时,拉长石的熔点在两千多摄氏度,一般房屋烧毁后,石料地基损伤都不大,和氏璧是那麽容易就烧毁的吗?也许传国玉玺依然静静地躺在一个不为人知的地下或角落,等待瑞气千条的一个吉日,让人们请它出来浏览今日的中华大好河山。
和氏璧玉玺虽然只是一枚印章,但是它见证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所携带的历史信息定是无价之宝。玉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如今中华盛世,帝王将相后妃佳人垄断的美玉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炎黄子孙们仍然对美玉情有独钟,买一块心爱的玉,就接上了一个玉缘,就是得到了一个祝福,就是读上了一本圣德之书,就是在你困难之时的保护神,就是在你成功之后的锦上添花,它让你的心志传承后代千秋。这么多的美玉和玉丝们翘首以盼,期盼传国玉玺重见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