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京剧)1971年
剧情简介
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
沙家浜是一个江南的村镇。新四军某部和敌人迂回作战,一度撤离常熟一带,留下了十八个伤病员。以指导员郭建光为首的伤病员,由地下党员阿庆嫂负责,安置在沙家浜的革命群众家休养。他们和群众生活战斗在一起,军民结下了鱼水深情。
日寇疯狂扫荡。反动武装忠义救国军”的头子胡传葵、刁德一假抗日,真反共,他们秉承日寇旨意,千方百计想搜捕我伤病员。
我新四军指导员郭建光率领十八个伤病员,在消息隔绝、粮缺弹尽的艰难困苦环境中,按照毛主席的教导,分析敌情,下定决心,教育战士排除万难,坚持待命,力争主动,屹立如暴风雨里的青松。
阿庆嫂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广大群众,以开茶馆的身份为掩护,抓住敌人的弱点,利用胡、刁之间的予盾,进行了紧张复杂的斗争,终于使十八个伤病员安全转移。
我伤病员脱险后,胡、刁非常恼火,他们当着阿庆嫂的面拷问沙奶奶等革命群众,企图破坏沙家浜的党组织。阿庆嫂和沙奶奶互相掩护,沙奶奶痛骂了敌人,阿庆嫂并乘机了解敌兵司令部的虚实。
新四军某部主力回兵东进,已经痊愈归队的战士,配合大部队的行动,组成突击排直插沙家浜,活捉了敌奠匪首。
旭日东升,红旗招展,沙家浜重新回到人民手中。
京剧《沙家浜》由来:
京剧《沙家浜》的前身是沪剧《芦荡火种》。《芦荡火种》是由上海市人民沪剧团于1958年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的一个抗日传奇,讲的是1939年秋,由叶飞率领的新四军第六军团为主的抗日义勇军离开苏常地区后,留下数十名伤病员面对日伪顽匪相互勾结、下乡"扫荡"的险恶环境,在地方党组织和群众的支持帮助下,不畏艰险,重建武装、坚持抗日的斗争事迹。沪剧《芦荡火种》上演后,在戏剧界和观众中引起了广泛兴趣和强烈反响,仅上海一地,就有不同剧种的9个剧团对《芦荡火种》进行移植,而在全国演出《芦》剧的竟有31个剧团之多。
1963年,北京京剧团接受了改编沪剧《芦荡火种》的任务,创作组由汪曾祺、杨毓珉、肖甲、薛恩厚4人组成,汪曾祺作为主要执笔者,在改编过程中把功夫放在了剧本的文学性上。改编后的《芦荡火种》的京剧最初取名为《地下联络员》,由赵燕侠饰阿庆嫂,谭元寿饰郭建光。后经国家领导人审看,批准对外公演。剧名最后由毛泽东主席一锤定音,他幽默地说:"芦荡里都是水,革命火种怎么能燎原呢?再说,那时抗日革命形势已经不是火种而是火焰了嘛……戏是好的,剧名可叫《沙家浜》,故事都发生在这里。"于是剧名定为《沙家浜》。
职员表:
导演:武兆堤、马尔路、姜树森
制作:《沙家浜》剧组集体创作
出品时间:1971年
![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42《沙家浜》(京剧)1971年 沙家浜旅游攻略](http://img.aihuau.com/images/31101031/31113142t01eae31a99408f6076.jpg)
摄制:长春电影制片厂
演员表:
郭建光——谭元寿
阿庆嫂——洪雪飞
沙奶奶——万一英
程谦明——贺永英
沙四龙——张敦义
刁德一——马长礼
胡传魁——周和桐
电影版《沙家浜》(现代京剧)1971年板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0XwldhdYXoM/isRenhe=1全剧12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