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聊斋志异(21)
鳄渡秋风(潮州八景)
鳄渡秋风、疍家与水鬼
吴仲湛
此中人语:潮州城外,有一个古渡头叫鳄渡。江面宽阔,往昔金秋时节,渡船往来两岸,“一面风使三面帆”,轻舟渺渺道清风,载向西来载向东。
唐代韩愈贬官潮阳(潮汕的古代统称),闻“恶溪”(即今韩江)时有鳄鱼出没,食民物产,民是以穷。韩文公便写了一篇《祭鳄鱼文》,率民众到鳄鱼经常出现的地方,点香烛,读祭文,限令鳄鱼回归大海。当晚,恶溪上空雷雨暴风,数日后,却溪水尽退,鳄鱼不得不迁徙大海。此后,“鳄渡秋风”成为潮州八景之一。
然而,有关鳄鱼的传说并不因此止息。侠客下乡时候,有位知青农友被招工到“水上公社”,所谓“水上公社”就是疍家集体。他常讲船民的“水鬼”、“水猴”故事,我猜想,60年代初以前,可能在韩江口还有鳄鱼出没。
“疍家”也称水上人家,是古越族、古黎族等南方民族反抗中原民族南侵斗争失败后,逃到水上的遗民,加上躲避官府追捕的逃犯、被朝廷流放的钦犯等,形成一个特殊族群。他们受陆上民族排斥和蔑视,终生漂泊于江河海面,不准穿鞋、不准建屋、不准与岸上人通婚,制约力强似官规。官府也不把这些流动渔民入册,所以疍家没“户籍”。
1949年以后广东等省政府允许并鼓励水上居民上岸定居,为疍家人建了“渔民新村”。广州的渔民新村在河南的滨江路,有座纪念雕塑,汕头的则在乌桥韩江边上。但是,由于常年在水上生活,乍一上岸,疍家人会“晕陆”,有些年长者还是宁愿回到水面。
疍家以船为屋,逐水而居。
船民忧虑的倒不是生活的艰辛,他们最怕水鬼寻替身,所以一旦看见有人溺水,每每袖手旁观,不敢或者说不肯搭救,更甚者则用竹竿把那人(他们叫水鬼)摁到水里淹死。夜里,月落乌啼,渔火愁眠,有人看见江面上漂着一段“浮柴”,便用撑篙去捞,不料却被它拖下水底。有人看见船头蹲着个小黑影,听到人声,就“扑通”一声,跳进水中。船民说,这都是“水鬼”、“水猴”或者“猪婆龙”。
江湖侠客认为其实就是韩江里的“鳄鱼”。
Believeme or not. 信不信由你。
鳄鱼,还是水鬼?
江湖侠客补记:
1)疍家咸水歌“对花”,原汁原味的“下里巴人”。99%的人都说不知道在唱什么,俺也不知道。觉得东北的二人转、小沈阳也可同比。
2)1950年代中后期,国家进行民族普查,疍家差一点被列为我国的第57个民族。最近广东、广州电视台都在播讲有关水上居民上岸,水上民主改革等历史往事。
3)为什么叫“乌桥”?因为从梅县、江西顺韩江下运而来的煤炭(称为“客煤”),在此地的码头卸船,周边的桥路、民居已被染成一片漆黑。疍家人除打渔谋生外,也从事水路运输。俗话道:“一惨担鱼崽(鱼苗),二惨撑杉排”,“行船跑马(马帮商队)三分命”。
4)夜明珠君,期盼您利用您的影响力,向广东省政府、澳门政府提议,申请疍家咸水歌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珠海、澳门也有疍家人啊。
对花(中山疍家咸水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