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片U约 中国抗战片:《黎明行动》



雨中笠翁圖書館更多精彩請您欣賞

    

《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6周年影视展播》

中国抗战片:《黎明行动》

[海报剧照]





[热诚推荐]

中国抗战简介:

中国抗日战争,日本称其为日华战争,西方国家多数称其为第二次中日战争(把甲午战争称为“第一次中日战争”),是指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开始,由日本帝国入侵中华民国引发的战争,主战场在中国大陆,两国军队鏖战八年,至1945年9月2日,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

推荐词:

因为珍惜和平,我们不忘战争,回顾历史,勿忘国耻,郑重推荐!!!

[影视资料]

导演: 包福明 / 项宏敏

主演: 谢君豪 / 安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国语

黎明行动的剧情简介 · · · · · ·

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佳木斯市,由于战争的破坏和严冬的到来,正面临着一场因缺煤造成的巨大灾难。缺煤使工厂停工,缺煤使城市无法供暖,使城市陷入了黑暗。成千上万的市民拥挤在各个煤炭店,煤炭店却无煤可供。

严峻关头,以共产党领导的佳木斯市人民政府,与在郊外和暗处觊觎的国民党特别行动队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找煤斗争。找煤的关键是找人,而这个人就是日伪时期的佳木斯市市长段景颐。他是毕业于日本帝国大学的煤炭专家,整个东北的煤炭分布情况只掌握在他一个人的手中。

此刻的段景颐,正从死囚的深牢中押出。他将作为日伪时期的大汉奸押赴刑场枪决。

行刑在即,段景颐的人头就要落地。合江省委书记力排众议,打电话到佳木斯,对这个没有血债、只当了50天伪市长的段景颐,下达了停止行刑,枪下留人的命令。

然而已经晚了。当市公安局干事吴延庆赶赴刑场带人时,段景颐已被假冒公安人员的国民党特务劫走。

佳木斯市公安局特务连副连长何非,被委任营救段景颐的行动组长。这次行动的代号是黎明行动。

行动开始了!

何非知道对手的强大。他在有战功人员中挑选既忠诚又有神功绝技的组员。他一个个测试他们的能力,最后确定5个人员。他们是老爷子、迷糊、小泥鳅、柳大墩和卫生员刘菊。

小分队从匪窝中救出段景颐。

土匪在前面堵,国民党特别行动队在后面追,何非带着段被困在山沟里。段突发哮喘,他憋狠的咳嗽声暴露了目标。千钧一发之际,小泥鳅假冒咳嗽声跑出山沟向密林深处跑去。激烈的战声逐渐远去,最后,一声爆炸巨响,雪地一片寂静。

小泥鳅用生命保护了行动组,大家愤怒地注视着段景颐。段心枯已死,请求不要再为他这个废人搭上新的人命。刘菊却把止咳药塞到他的手中。行程中,有人不信段真有那么神,段却在一个山坡的雪层下找到了煤矿石。一路上,他们由敌视转变为了解。

正当何非为营救段景颐而浴血奋战的时候,城里也展开了一场争夺东北煤炭分布图的战斗。残余的日本奸细直扑段家搜寻藏煤图。被公安局的吴干事率队打退。吴要求樱子将图交给人民政府,樱子却不知图在哪里。

在一次战斗中,迷糊为掩护小分队撤退,也光荣牺牲了。

在转移过程中,他们被国民党特别行动队阻击。在途中,大墩因踩响了日本人埋下的地雷也英勇牺牲。老爷子穿上段的衣服冒充段景颐假装投降,拉响了绑在身上的炸药和敌人同归于尽。

何非带领刘菊和段景颐继续前进,却遭到了土匪雪橇队的追击。何非抢下一辆马划犁把土匪引向关东军撤退时布下的雷区。土匪雪橇队在惊天的爆炸声中毁灭。

段景颐被小分队为他做出的牺牲深深震撼,他背起也已身负重伤的刘菊艰难的向佳木斯走去……

当他们历尽危难来到市里时,内部的奸细却向段伸出了罪恶之手——这个人就是吴延庆。

当段景颐和妻子樱子团聚,并到医院看望刘菊时,吴延庆下手了。他把黑暗的枪口对准了段。危急时刻,刘菊挺身而出,挡住了罪恶的子弹。

刘菊,这个一路不断为自己遮蔽危险照顾自己的好姑娘,现在也倒在了血泊中。联想到小分队的队员相继为自己牺牲,相继为这个城市英勇献身,段深深地触动。他和妻子商量,要把那本几经劫难的影集《忆樱集》献给人民政府,因为这本影集中,隐藏着东北的煤炭分布图。

黎明从茫茫林海中升起;霞光将连绵雪原映染。随着东北煤炭分布情况的了解,促进了抗战胜利后东北解放区煤炭业的发展。佳木斯又变得充满生气……

[精彩影评]

1

解放战争版的《拯救大兵瑞恩》,6个解放军保护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故事,影片仿佛叫人回到了1980年代上影厂试图拍摄一系列商业片的童稚年代。毫无章法的剪辑、场面调度、糟糕的灯光等等,加上仿佛在上海市森林公园里取景的儿戏式的战争场面,从头至尾地散发出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

假如黄冈市想要投资拍摄一部像样的商业片,他们应该找的是对商业片技巧更为娴熟的导演。

2

1945年,佳木斯市。

这个故事很紧凑,基本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天死一个人。

为了救一个所谓的地质学家,一队人都牺牲了,一个不剩。

剧情算是不错,可惜还是有点逻辑上的缺陷,特别是日本妻子的部分。

当然,最古怪的是怪胎谢君豪。这个人哪一点像小队长呢?

3

12月5号,应上映集团老总任仲伦和制片人韦力之邀,我匆匆放下手中诸多杂务,专程飞往湖北黄冈,参加影片《黎明行动》首映典礼。算起来,这类活动也经历无数次了,但为了一部电影,专程飞到这么远的地方去,想想也不多见。

《黎明行动》是由黄冈市广播电视局下属广电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投资,由上影集团制作完成的一部小成本影片。据黄冈当地的领导讲,这部电影满打满算一共花了不到600万人民。按照一般概念,这样一部炮火连天、硝烟动地的战争片,怎么也得千把万才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用这么少的成本把影片拍出来的。另外,我还有一个疑问是,对于黄冈这样一个财政并不富裕的地级市来说,干吗要冒亏本风险去拍这样一部电影?

听黄冈刘市长说,黄冈这几年经济有了较快发展,但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市领导都在琢磨如何能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有些大动作。当地广播电视局的范从政局长是一个骨灰级的文艺发烧友。几年前,范局看中了一个剧本,说服市长批准由他出面将之拍摄出来。一座城市的地方政府投拍电影的事,此前也不是没有先例。但是,这部《黎明行动》剧情发生在东北,外景地在沈阳,内容上与黄冈毫无瓜葛,却由黄冈投资拍摄,这就有点不同寻常了。他们为什么会拍一部与本地经验无关的电影呢?

这个问题,我问过范局,他回答说,黄冈是革命老区,不仅爆发过著名的黄麻起义,同时仅黄冈一地,就在共和国历史上产生过包括林彪、前国家主席董必武、李先念在内将帅及高官105位。在这个意义上,黄冈地方文化与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是密切相关的。选择一部战争片作为自己发展文化产业的初步尝试,多少也能反映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文化趣味。

我离开上海前,在电脑上看了一下上影集团专程派人送来的《黎明行动》的碟片,当时感觉一般,像一部电视剧,没有什么特别打动人的地方。到达黄冈以后,又在当地一座放映与音响设备都不错的影院里看了一遍银幕版。这一遍把我给镇住了。倒不是因为影片质量有多么出类拔萃,而是他们能用600万拍出眼前的这种惊心动魄的声画效果,的确也能说是有点不同凡响。

《黎明行动》的故事在历史上实有其事,其原型是中共元老李富春主政东北时,“枪下留人”,从法场上解救一位效力于日据政权的“伪市长”的故事。影片剧情,即由此改编而来,讲的是日本宣布投降未久,佳木斯即将进入隆冬,而市面煤炭告馨,数十万市民的生命安全正面临严峻的考验。一如影片中某角色所言,对于酷寒的佳木斯而言,煤炭的作用就如同太阳。

时值站后大规模开展的除奸肃反运动期间。日据政权的伪市长,一位曾经留学日本的煤炭地质学家段景颐,此时已被绑赴刑场,正待枪决。此时,东北最高当局忽然下达了一份“枪下留人”的急令。由于内部特务泄密,国名党军队趁乱劫持了段景颐。为了确保数十万市民安全过冬,巩固新生政权,中共上级领导决定派出一支由六人组成的小分队,深入敌后夺回地质专家。剧情即围绕此中心事件展开,及至片尾,新生政权最终肃清了敌特,完成了对段景颐的营救行动,但也付出了六名小分队成员逐一牺牲的生命代价。

从剧情的戏剧结构上看,《黎明行动》颇似中国版的《拯救大兵瑞恩》,也是沿用一个集体去拯救一个个人,用多条命去换回一条命的叙事模式。不同的是,《黎明行动》中被救赎的对象,却是一个施救者过去的死敌。更让人有所触动的是,所有的惨烈战事与流血牺牲,均发生在日寇举起白旗之后。那些在遭遇战中逐一殒命的英雄们,都是义无反顾地倒在战争丧钟敲响际的最后一颗子弹之下……。

扼腕叹息之余,一个超越于政治与社会认知之上的伦理问题,便会始终萦绕在观众心头。不论是《拯救大兵》抑或《黎明行动》,故事背后仿佛都隐藏着同一个道德悖论,即用多条人命去换回一条人命是否人道?是否值得?是否有违人生而平等的人道准则?对此,中美两种文化给出的的既相似又相悖的答案。

西方的人道主义建立在宗教基础之上,人们往往执守于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价值理念。在这种观念支配下,一个以牺牲集体的代价来对个体生命实施拯救的人道神话,大约正能体现上帝对于每个子民一视同仁的体贴与呵护,特别是对那些弱势子民的垂怜与仁慈,尽管这种仁慈需要付出数倍于个体生命的代价。然而在上帝那里,生命的价值从来不服从于等价交还的商品逻辑,唯有壮烈的牺牲,唯有高昂的付出,才能显现生命的神圣与尊严。

与西方个体本位的人道主义不同的是,中国的人道主义,尤其是革命战争语境中以阶级解放为前提的人道主义,往往侧重于一个更为广泛的社会背景。它不是单单针对个体生命而言的,而更倾向于以中国传统民本主义为价值根基。正像《黎明行动》所表达的那样,小分队英雄真正要拯救的,决不仅仅是段景颐的个体生命,而是他背后所牵涉的佳木斯市的数十万市民。

因而相比较而言,中国的人道主义具有一种更为清晰的集体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轮廓。在孙中山那里,它被表述为三民主义,而在毛泽东那里,它则又被置换成了一种人民性,总之是一种以集体福祉为依归的人道诉求,而正是在这种集体诉求面前,任何为之而付出的个体牺牲,都是重于泰山的。这就是毛泽东透过他那篇著名的《为人民服务》的演讲,向世人传达的中国式的生命价值论。

除了以六换一的代价是否值得以外,从叙事层面,人们自然还会关心段景颐这个人是否值得一救。对于那些为他而牺牲的英雄而言,既然他是一个宿敌,一个汉奸,那么营救他的理由,难道就仅仅因为他是一个能够为佳木斯找到煤炭的专家?如果这样来理解影片的主题,就必然会掉入一个功利主义的陷阱,仿佛觉得,拯救段景颐仅仅是因为这个人能够“为我所用”。

事实上,与《拯救大兵瑞恩》一样,影片在叙事上也为段景颐这个被拯救者设置了一个价值与信仰转换的性格发展线索。起初,在小分队刚刚营救他得手之际,这个不问政治的地质专家,因不愿看到战士一个接一个地替他去死而不断试图逃亡。他的出发点很简单,我是一个学者,我只是想为老百姓谋点福利,至于谁是执政者,日本人,国民党,抑或中共,则与我无关。说白了,这个时候的段景颐,只是一个心底善良,却“思想糊涂”,立场模棱两可的政治骑墙者。

因此,影片开头,段景颐只是这次拯救行动的被动受体,但在思想上,他并不理解乃至认同这场营救的真正价值所在。但到了影片结尾,随着战士一个接一个的命丧敌手,段景颐原本的信仰基石开始崩塌,而另一种对自己生命价值的发现却在逐渐确立,那就是,我活着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身后的几十万佳木斯市民。此时,个体生命的价值,已经完全汇入了集体主义的思想洪流。

影片最后,当段景颐搀扶着受伤的卫生员刘菊淌水过河的时候,一个大俯拍的镜头帮助他最终完成了自己的身份转换。波光粼粼的河水,以及两岸呼啸穿梭的流弹,此起彼伏的爆炸和硝烟,仿佛为段景颐营造了一场庄严而惨烈施洗典礼。在这血与火的洗礼中,段景颐正在经历一场艰难的身份置换,由影片开头营救行动的被动受体,升华为一个主动对更为弱势的刘菊实施无私救助的英雄。

只有看到这里,观众才会对段景颐这个人物产生一种真正认同。他之所以值得小分队的六位烈士用鲜血和生命去对他实施营救,就不再仅仅因为他是一个能为佳木斯市民带来煤炭的地质专家,而是因为他的灵魂,此时已经皈依了六位烈士所代表的信仰体系,皈依了烈士们用生命实践了的以民生为本的高尚的人道主义。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拯救大兵瑞恩》与《黎明行动》两片对人道主义的表述有着某种类似的经验,这就是,人们付出了有形的生命牺牲的代价,换来的却是一种无形的价值皈依。只不过,《大兵瑞恩》皈依的是上帝,而《黎明行动》皈依的则是一种以集体和民生为本的政治意识形态。两者付出的都是物质性的身体,而皈依形式却又都是精神性的。唯一的区别,大约仅在于前者的皈依是个体性的,而后者,则是社会性的。

从身体与意识二元论角度,这倒显现出中美两种文化对于生命伦理一种殊途同归的体认和解读。换言之,物质身体的牺牲,换来的同样是精神的升华。人们前仆后继献出生命,其根本目标不仅在于对某个个体生命的营救,也在于对人类自身终极精神价值的一次救赎。
【佳片U约】中国抗战片:《黎明行动》

[请您观看]



编辑于2011年10月26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17242.html

更多阅读

佳片U约 中国抗战片:《向我开炮》

雨中笠翁圖書館更多精彩請您欣賞    《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6周年影视展播》中国抗战片:《向我开炮》[海报剧照][热诚推荐]中国抗战简介:中国抗日战争,日本称其为日华战争,西方国家多数称其为第二次中日战争(把甲午战争称为“第一次

佳片U约 意大利.西班牙电影:《高度爆破》

雨中笠翁图书馆更多精彩请您欣赏《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6周年影视展播》意大利.西班牙电影:《高度爆破》[海报剧照][热诚推荐]战争幽默题材彩色片。意大利导演卡米洛·巴佐尼(Camillo Bazzoni)作品。根据意大利作家小说《突击队19

声明:《佳片U约 中国抗战片:《黎明行动》》为网友残留的温柔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