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价低谷不是现在煤炭行业的唯一问题!
微信号energymagazine
功能介绍《能源》杂志官方微信。深度关注能源经济现象。
导语:狂飙突进的“黄金十年”没有能够帮助中国建立起一个标准化的煤炭市场。这个遗留问题在今天亟待解决。
在煤炭行业,有一个煤炭产品质量数据化验共识:“同一个煤矿生产的煤炭产品质量数据不完全相同,同一批次的煤炭产品在同一时间、化验单位多份样本化验结果不完全相同,同一批次煤炭产品产地化验结果和港口化验结果不完全相同”。
煤炭作为大宗散货商品,未能像钢材、水泥等商品进行产品标准化。与其产品自身指标属性、煤炭成煤特征、煤炭种类体系、物流包装运输、标准体系层次多、消费行业不同和行业发展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非标准化难题
煤炭作为我国能源供应主体地位能源,消费端涉及到电力、化工、钢铁和水泥等多个行业,行业对煤炭关键指标的要求不尽相同。在成煤过程(植物-泥炭-褐煤-烟煤-无烟煤)、转变阶段(泥炭化-煤化)、转变条件(水、细菌、生化、温度、压力)等阶段综合作用下形成不同类别煤炭产品。加之,煤炭容易受温湿度、空气等环境因素影响,各类指标在一定的环境下具有可变性,煤炭指标可变性和下游需求行业的不同,限制了煤炭标准化问题。
煤炭行业“黄金十年”,为了保证经济增长对能源的需求,煤炭供应增速与之比肩。加之世界乃至中国环境容量相对宽松、国家和地方对行政策观管理相对宽松、需求行业对煤炭质量要求相对宽松,“上项目和增产能”的行业扩张发展战略成为行业发展业态。数据显示:全国煤矿生产能力公示煤矿数量不及7000座,核定产能为31000多万吨,而近5年,全国煤炭年产量近37亿吨。
传统煤炭行业大力投资开采和贸易的粗放方式、煤炭从上游生产、中转到消费供应链各环节加工洗选环节相对较少、入选率相对较低以及消费行业排放要求相对宽松是煤炭产品标准化的又一问题。
我国为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格局,煤炭产能主要集中于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合计产能近20亿吨。国家对能源的需求和地方财政税收对煤炭依赖性极高,但是煤炭北富南贫分布不平衡赋存结构,使得必须通过物流通道的输配达到全国各地的供需平衡和消费平衡,最终形成北煤南运的物流格局。
煤炭主要通过公路、铁路和海运等物流方式进行流通。其中公路运输极不利于煤炭标准化。而通过铁路运输至港口的煤炭产品,相对于产地化验结果也都有近100-200的掉卡现象。
中国煤炭质量标准体系包括了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等。国家标准、行业和企业标准更是层出不穷,各大型企业都有各自的产品品牌。
此外,中国从由煤炭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之后,进口煤炭需适用煤炭国际贸易标准体系。中国进口煤炭来自印尼、澳大利亚、蒙古国、朝鲜和俄罗斯,进口煤种涉及动力煤、褐煤和焦煤,即在中国流通的国际进口煤遵守国际和以上国家煤炭标准体系。
不难看出,中国煤炭“标准化”缺失的问题不仅存在,甚至可以说是比较严重。“黄金十年”让煤炭行业从量上有了质的飞越,却也给产业标准化造成了障碍。随着“黄金十年”的结束、以及煤炭市场不断触底,把“标准化”问题再度摆上台前,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了。
“标准化”背后的推手
随着国家乃至世界“能耗总量和能耗强度”双控的能源格局重构、煤炭电商化和煤炭大数据发展进程的提速、煤炭行业淘汰落后过剩产能、生产企业入选率提高标准化加工、消费企业碳排放标准化要求、煤炭资源分质分级管理和供应链各环节价格指数体系建设。煤炭标准化体系建设面对的诸多问题迎刃而解,煤炭标准化体系正在加速构建形成。
一、能源政策环境要求“煤炭标准化”
随着煤炭“黄金十年”产能的加速释放和当前全球经济环境增速放缓的逆向发展,加之全国年平均近3亿吨煤炭进口量,产能严重过剩。在此背景下,由国家发改委和环保部等六部委制定的《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并正式施行,同时,新《环境保护法》也同步出台。其次,全球环境日益恶化对能源的新要求,中国乃至世界正在重塑能源体系格局。生物质、光伏、核电和风电等新型能源的快速发展,中国连续第五年刷新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最大增量,2014年增长率为15.1%。全球风电增幅10.2%,太阳能38.2%,生物燃料7.4%。此外,为加快推动能源消费革命和进一步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政策不断加码,再次印发《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和《关于促进煤炭安全绿色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的意见》。
“能源政策加码”和“能源格局的重构”双重作用下的能源革命,对煤炭生产消费提出精细化和清洁化生产消费要求,政策和能源环境力促煤炭标准化。
二、去过剩落后产能促进“煤炭标准化”
任何行业经历高速发展之后都将进入平稳发展期,市场充分竞争使得行业去过剩和落后产能成为必然,煤炭行业去产能就如“物种进化”,遵循的是优胜劣汰和去粗留精的进化原则。在当前“煤炭行业”和“能源行业”内外部双重竞争格局下,适合环保和低价高效要求的产能方能生存。煤炭行业正处于行业自身的绝对产能过剩和新能源替代、钢铁等相关耗煤行业去产能的相对产能过剩的多重压力,行业进入加速去产能阶段,数据显示,2012-2015年,全国累计淘汰落后产能4860处,累计淘汰产能28292万吨。
在本轮煤企兼并重组、市场化充分竞争和行业政策有效落实等多重作用的助推下,去过剩落后产能将有力促进煤炭标准化。
三、煤炭触电形成标准化电子合同
近几年,煤炭交易市场(中心)的兴起对煤炭标准化起到积极作用。至今,煤炭产地、中转地和消费地成立并成功运营多家煤炭交易中心。以产地煤炭交易为主的内蒙古煤炭交易市场、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和陕西煤炭交易中心皆推行“电子合同”方式的竞价和挂牌等交易模式;其次,太原煤炭交易中心按照煤炭的用途及商品煤类别,研究发布《冶金用煤质量升贴水标准》、《动力煤质量升贴水标准》和《化工用原料煤质量升贴水标准》。此外,动力煤于2014年9月上市期货,以收到基低位发热量为5500千卡/千克、干燥基全硫≤1%,全水≤20%的动力煤为基准交割品。
全国煤炭交易中心关于“煤炭电子合同”电子交易模式和动力煤期货“基准品和替代品”交割,利于引导和规范煤炭标准化。
四、煤炭供应链生产消费“标准化”
在环境治理严要求和下游需求定向化的环境下,煤炭行业步入“按需经济”发展模式。下游电力企业关于煤炭购销定价实行“以卡计价”模式。其次,在《煤电节能减排升级改造行动计划》中提到“加快燃煤电站节能减排改造步伐,全国新建燃煤发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低于300克标准煤/千瓦时”。在下游对煤炭消费标准化的同时,产地煤炭生产企业对煤炭也进行“标准化”加工。2012年,鄂尔多斯市煤炭入洗为4.11亿吨,占原煤生产能力的51.8%;2013年,洗选原煤5.18亿吨,原煤洗选率约90%。2014年,全市洗选原煤4.71亿吨,洗选率为84%。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中提到“到2017年,全国原煤入选率达到70%以上;燃煤工业锅炉平均运行效率比2013年提高5个百分点。到2020年,原煤入选率达到80%以上;现燃煤工业锅炉平均运行效率比2013年提高8个百分点。重点建成海西等11个大型煤炭储配基地和30个年流通规模2000万吨级煤炭物流园区”。
煤炭从产地生产、物流园区加工和下游消费企业等各环节对煤炭“标准化”,行业主体积极参与实行煤炭标准化。
五、价格指数成为行业参照“标准”
煤炭行业继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于2010年发布之后,国家层面和煤炭主产地(内蒙古、山西和陕西)价格指数陆续发布并得到行业和社会的认可和应用。
煤炭价格指数从生产、中转和消费各环节形成了完整的煤炭价格指数体系,全国价格指数、中转港价格指数和产地价格指数体系分别根据不同区域品种设置相关规格品,在以上指数体系中分别涵盖5500kcal/kg动力煤规格品,5000kcal/kg和5500kcal/kg动力煤规格品为煤炭行业主流产品,其价格和销量走势极具“风向标”效应。上半年,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和鄂尔多斯动力煤价格指数5500kcal/kg规格品价格一路下行以及低热值规格品低价滞销局面,正确引导产地煤炭生产企业的开停工和标准化生产销售决策。
煤炭价格指数中规格品即基准品,供需企业根据价格指数中规格品价格走势和成交量等数据,充分发现煤炭市场需求,进而引导生产企业标准化生产加工。
综上几点因素,煤炭行业基于产能严重过剩和新能源加速增长的背景下,煤炭行业淘汰过剩产能选择余地充足,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非标准化主流市场需求产品阶段性退出市场。未来煤炭市场是需求标准化和定制化的按需经济发展模式,煤炭行业标准化体系将加速构建形成。
(来源:《能源》作者:内蒙古煤炭交易市场 任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