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腹痛 产后瘦肚子产品

一、血虚型 1.妇科证候特点:新产后小腹隐痛、喜按,恶露量少,色淡。2。全身症状:常伴头晕眼花.心悸怔忡,大便燥结,舌淡苔薄,脉虚细。方药:(1)肠宁汤(2)圣愈汤等

二、血瘀 1.妇科证候特点:产后小腹疼痛.拒按,或得热痛减.恶露量少.涩滞不畅.色紫暗有块。2.全身症状:或伴胸胁胀痛,或面色青白,四肢不温,舌质黯.苔白滑.脉沉紧或弦捉。方药:(1)生化汤(2)散结定痛汤等。

三.血寒证 (1).临床见证:产后小腹冷痛,得热痛减,不喜揉按,恶露量少,色紫黯有块;面色青白,四肢不温;舌质黯淡,苔白,脉沉紧。方药:①黑神散②加减生化汤③香桂散失笑散。

四.气滞证(1)临床见证:产后小腹胀痛,胀甚于痛,不喜揉按,恶露量少,淋漓不畅,色紫黯,胸胁或乳房胀痛,精神抑郁,不思饮食,舌苔薄腻,脉弦。方药:①乌药汤②加味佛手散。

【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预防与护理】【现代研究】【疗效评定】【其它疗法】【中药名厂与中成药】

[概述]

产后以小腹疼痛为主症者.称。产后腹痛”。其中因瘀血引起的,又称“儿枕痛”,相当于产后子宫收缩时引起的子宫收缩痛,西医称“产后痛”。本病为产后常见病,以新产后为多见.腹痛轻者.可逐渐自行消失.无需治疗。

[历史沿革]

“产后腹痛”最早见于汉《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内列血虚内寒;气滞血郁,瘀血凝着等三条证治.其腹痛含义较广,超出本节范围.然其中之当归生姜羊肉汤、枳实芍药散一直为后世医家所用。隋《诸病源候论。妇人产后病诸侯上》载“产后小腹痛侯”,“产后腹中痛候”、“产后恶露不尽痛侯”.除小腹痛外尚包括心腹痛.胃胁痛等;有些已不属今天产后腹痛范围。论病因病机主“产后脏虚”。风冷搏于血”。并指出本病之预后,“甚者则变成血痕,亦令月水不通也”。唐《千金翼方.卷六.妇人二。腹痛》承巢氏病源之说.载方一十六首.治产后各类腹痛。宋《妇人大全良方.产后儿枕心腹刺痛方论》首出“儿枕腹痛。之名。曰:“夫儿枕者,由母胎中宿有血块,……若产妇脏腑风冷,使血凝滞.在于小腹不能流通,则令结聚疼痛,名曰儿枕也。”对该病之证候,成因及治疗均作了较详细的描述:“产后腹中有块,上下时动.痛发不可忍。此由妊娠聚血,产后气羸,恶露未尽.新血与故血相搏而痛,俗谓之儿枕.乃血瘕也。宜蒲黄散。”南宋陈素庵对产后腹痛之病因病机认识较为全面,如《陈素庵妇科补解。产后众疾门.产后腹痛方论》曰:“产后腹痛其症不一,有临产寒气入胞门.有产后余血未尽,有伤食,有新感客寒,有血虚.当审所因治之。”遣方用药亦颇合理。明清时代对产后腹痛之范围,儿枕痛之含义众说不一,其中明代张景岳认识比较客观,极有见地。他在《景岳全书。妇人规。产后类。产后腹痛》中说:。凡新产之后.多有儿枕腹痛者,摸之亦有块,按之亦微拒手,故古方谓之儿枕,皆指为胞中之宿血,此大不然。夫胞胎

俱去,血亦岂能独留7盖子宫蓄子既久,忽尔相离,血海陡虚,所以作痛。胞门受伤,必致壅肿,所以亦若有块,而实非真块。肿既未消,所以亦颇拒按。治此者,但宜安养其脏.不久即愈。”认为新产后因子宫缩复而引起的隐痛乃生理现象。而对疼痛较剧的产后腹痛,主张根据恶露多少、腹痛性质等以分别虚实。其辨证论治原则,至今不失为临证之指南。嗣后清.沈金鳌在《妇科玉尺.卷四.产后》中又将“小腹有块无痛”但腹痛或有块.时起时没”亦名“儿枕”。《傅青主女科.产后编.下卷》则以“产后少腹痛。,。小腹痛。、“腹痛”立论,破“儿枕”之说.症分血虚、血瘀二类,着重从虚实辨治,其加味生化汤、肠宁汤至今为临床常用。近代医家承前贤之见,结合临床实践及西医学知识,经反复探讨,对本病的范围、儿枕痛之含义、腹痛之机理及诊治原则等逐步统一.渐臻完善。如全国中医学院教材1974年版《妇产科学.产后腹痛》指出: “产妇分娩后由于子宫收缩而引起腹痛, 叫做产后腹痛,亦称宫缩痛。”1986年版《中医妇科学,产后腹痛》,进一步指出: “儿枕痛”即产后腹痛中之血瘀型,使本病之概念得以明确。名老中医朱小南对儿枕痛作了中肯解释.如《朱小南妇科经验选.产后寒瘀腹痛》说: “产后腹痛.《妇人良方》中有儿枕腹痛之名,谓‘产后儿枕者,乃母胎中宿血也.或因风冷凝滞于小腹而作痛。’盖产后数日内,因怀胎而膨主子宫, 由于分娩后,顿告空虚,遂进行收缩,在收缩之时每有隐痛,此为生理自然的现象,不作为病。而将收缩时按之有块,古人误为宿血,实则为胞宫.收缩后块即消失。……但若在胞宫复原过程中,突受寒冷,以致收缩缓慢,发生疼痛,同时恶露遇寒则凝,排出乏力,阻滞而骤减或停止,即为瘀血。……治疗原则有二:一为温宫祛寒……,二为活血祛瘀…。”这些经验值得临床参考。

[病因病机]

产后腹痛的发生.主要是气血运行不畅,迟滞而痛。导致不畅的原因,有血虚和血瘀。致瘀因素,又有寒凝、气郁或气虚之异。然为何仅于新产后发生,数日后可消失?则需进一步认识。

分娩前孕妇胞宫蓄溢至极,极度膨胀,然气血运行尚属安和,至产后,胞胎既下,冲任空虚,恶露外排,子宫收缩复元,气血急骤变化,体健之妇,多可适应:若宿有气血失调,或加之因产失血过多,或感受寒邪,则致冲任失调. 以致胞宫失濡, “不荣而痛”;或瘀血停滞,“不通则痛”。

一、血虚 素赋体虚,气血不足, 因产伤血,阴血重虚.冲任失濡;或产后出血过多,血海骤虚,胞脉失养;兼以血少气弱,运行无力, 血流不畅,迟滞而痛。《沈氏女科辑要笺正.胃脘痛、腹痛、少腹痛》云: “失血太多,则气亦虚绥,滞而为痛。”

二,血瘀 产后血室大开.胞脉空虚,易感外邪,起居不慎,寒邪乘虚入胞.血为寒凝;或情怀不畅,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气机不宣;复因产后元气受损.运血无力;以致恶露当下不下,瘀血壅滞不通,瘀阻胞中而痛。如《诸病源候论.妇人产后病诸侯上.产后腹中痛候》云: “产后脏虚,或宿挟风寒.或新触冷,与气相击搏.故腹痛。”、从上可知,产后腹痛有虚实之异.虚者血少气滞.实者瘀血内阻,皆令气血运行不畅。尚可虚实挟杂.如血虚伴气滞.血瘀兼气虚等。究发病因素有三:一是产后阴血骤虚.元气亏损,易于瘀阻的特殊生理变化;二是体质因素,气血素虚或宿有气郁血滞; .

三是产时产后调摄失常.如感寒饮冷,情怀不畅等。三因素中尤以前者为重要(基本)条件.新产后胞宫由盛实至突然空虚,变化急剧,多虚多瘀,稍有其他因素影响。即可致气血运行不畅而疼痛,数天后,气血渐复而和顺,故疼痛渐消。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主要根据本病发生的特定时间。部位、疼痛性质及子宫局部表现进行诊断。产后腹痛常发生于经产妇,产后三、四天内,下腹部疼痛,为阵发性,哺乳时疼痛可加剧.不伴寒热等症。检查:子宫无压痛.呈阵发性收缩变硬。实验室检查多无异常发现。

二,鉴别诊断 产后可由其他原因引起腹痛,如伤于饮食,感染邪毒等.应予鉴别。伤食腹痛者,多有伤食史,痛在脘腹,恶露可无改变.常伴大便异常,腹痛发作与饮食、大便有关。感染邪毒者.每于产后24小时后始发,其痛持续不减而拒按,或恶露臭秽.多伴恶寒发热.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血象及分泌物异常改变。

[辨证论治]

产后腹痛,有血虚血瘀之分.临床辨证,根据恶露的性状、腹痛的特点进行分析。如《景岳全书。妇人规.产后类.产后腹痛》指出:“产后腹痛.最当辨察虚实。血有留瘀而痛者,实痛也;无血而痛者.虚痛也。大都痛而且胀,或上冲胸胁,或拒按而手不可近者, 皆实痛也。宜行之,散之。若无胀满,或喜揉按,或喜热熨,或得食稍缓者,皆属虚痛.不可妄用推逐等剂。”在血瘀实证中,又可根据疼痛特点分清感寒或气滞之属性。《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产后门。腹痛证治》云: 。若因风寒乘虚入于胞中作痛者,必见冷痛形状”。一般血虚者,小腹隐痛,按之痛减.恶露量少.色淡:血瘀者,小腹疼痛,拒按,恶露量少,色暗有块,其中因于寒者,呈绞痛.冷感,得热则舒;属气滞血瘀者,则胀痛交作,胸腹满闷。此外,如兼气虚者,则伴形疲、肢倦.短气懒言等症;临证时参合形神脉症,仔细分辨。

本病论治原则,重在调养气血.虚者补而充之,实者行而通之。但应注意产后。多虚、多瘀”特点,切勿滥以补药以碍邪,亦勿过于攻破,免犯虚虚实实之戒。

一、血虚型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新产后小腹隐痛、喜按,恶露量少,色淡。

2。全身症状:常伴头晕眼花.心悸怔忡,大便燥结,舌淡苔薄,脉虚细。

3.证侯分析:由于产后失血过多,或素体虚弱,复因产后失血,致营血亏虚,胞脉失养;血少气弱,运行无力,经脉拘挛,滞而不畅,故小腹隐痛,喜揉按。营血衰少,血海空虚.故恶露量少、色淡。血虚不能上荣于脑,故头晕眼花。血不养心,则心悸怔忡。血虚津液不足.肠道失濡,是以便燥。舌淡苔少,脉虚细,为产后血虚之征。

(二)治疗 .

1.治则:补血益气。 .

2.方药:可用肠宁汤、圣愈汤去生地加祈艾.或十全大补汤。

(1)肠宁汤(《傅青主女科》):

当归 熟地 阿胶 人参 山药 续断 麦冬 肉桂 甘草

方中当归、熟地。阿胶、麦冬养血益阴,人参、淮山、甘草益气扶脾以生血,川断补肾养肝以益精血,佐肉桂少许,取其温通,使血脉畅行.全方补血益气,血充则胞脉得养,气血流畅.腹痛自除。

方名为什么称。肠宁”?《傅青主女科.女科下卷.产后.少腹痛》.云: “血虚之疼.必须用补血之药,而补血之味,多是润滑之品,恐与大肠不无相碍,然产后血虚,肠多干燥,润滑正相宜也,何碍之有?方用肠宁汤……,此方补气补血之药也,、然补气而无丈郁之忧,补血而无太滞之患,气血既生,不必止痛而痛自止矣。”

(2)圣愈汤(方见痛经)。

(3)十全大补汤(方见痛经)。

3。随证加减: .

(1)疼痛较著者,可适加香附,台乌以行气止痛。

(2)若血虚兼寒.证见面色青白.腹痛有冷感,得热则舒,手足逆冷,脉细而迟.宜养血温中.方用当归建中汤或羊肉汤。

①当归建中汤(《千金翼方》):

当归 桂心.芍药 甘草 生姜 大枣 饴糖

方中饴糖,炙甘草、大枣温中补虚,生姜,桂心温阳,当归、芍药养血。且芍药甘草合用为芍药甘草汤,具有缓急止痛之功。共成温甘建中,补虚缓急之剂。《万氏妇人科.产后章.产后腹痛》:“产后血虚,外受风冷之气,内伤寒冷之物,以致腹痛者.得人按摩略止,或热物熨之即止者是也。当归建中汤主之。”

②羊肉汤(《万氏妇人科》):

精羊肉120克 当归 川芎各15克 生姜30克

方中羊肉为血肉有情之品,补益精血.温中止痛; 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生姜温中散寒,为产后补虚祛寒良剂。

二、血瘀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产后小腹疼痛.拒按,或得热痛减.恶露量少.涩滞不畅.色紫暗有块。

2.全身症状:或伴胸胁胀痛,或面色青白,四肢不温,舌质黯.苔白滑.脉沉紧或弦捉。

3.证候分析:产后百脉空虚,寒邪乘虚入胞,.血为寒凝;或因肝郁气滞,血行不畅.滞而不通,故小腹疼痛拒按,恶露量少.色紫黯有块。血得热则行.凝滞稍通,故腹痛暂缓。肝郁气滞不宣,则胸胁胀痛。寒凝血瘀,阻遏阳气不能宣达,故面色青白.四肢不温。舌质黯,苔白滑,脉沉紧或弦涩.均为瘀血内停之征。

(二)治疗 , .

1.治则:活血祛瘀、散寒止痛。 ,

2.方药:可用生化汤加益母草,或散结定痛汤.或香桂散合失笑散加吴茱萸。

(1)生化汤(方见堕胎、小产)。

方中当归、川芎补血活血,桃仁化瘀止痛.炙草补中生血、缓痛,黑姜温经止痛,加益母草.增强活血化瘀之功.全方以活血祛瘀为主, 以补代攻,攻不伤正.使瘀血去,血流畅,腹痛自除。

(2)散结定痛汤(《傅青主女科》),

当归 川芎 丹皮 益母草 黑荆芥 乳香 山楂 桃仁

方中当归,川芎补血活血,益母草、山楂化瘀生新.乳香,桃仁散结止痛,丹皮凉.血活血以制归、芎之辛燥,黑芥穗祛血中之风,炒黑止血, 以防祛瘀出血过多(如恶露:少者可去)。全方能活血祛瘀.散结定痛。正如傅青主云:“此方逐瘀于补血之中.消块:于生血之内,妙在不专攻疼痛.而疼痛止。” (《傅青主女科。少腹痛》)

(3)香桂散合失笑散(方见月经过多)。

香桂散(《证治准绳》):

当归 川芎 桂心 酒煎,入童便少许.温服。

以上三方皆可用于瘀血腹痛.其中以(2)方祛瘀散结力峻,体壮瘀结较甚者选之宜。

(3)方则适于寒瘀者.生化汤则可通用而加减化裁。根据临床观察该方用于产后,能加速子宫复原,减少宫缩腹痛。考三方皆有佛手散(当归、川芎)。《中药大辞典》谓“对离体家兔子宫,用当归后.可使不规则子宫收缩转变为有组织型(规律性加强,节律减慢,收缩波间隔延长.收缩力有增无减.作者认为此为当归治痛经之药理基础。”“川芎直接一作用于子宫,对平滑肌有抗痉作用。。故二药为治产后腹痛的首选荮(虚证亦适用)。五一灵脂、蒲黄、益母草等均能增强子宫收缩.故疗效显著。

3。随证加减: ,

(1)如属寒凝血瘀,证见小腹冷痛、绞痛,得热痛减,脉沉紧或沉弦者.加小茴香、吴茱萸,或用(3)方。

(2)偏气滞者,症见胀甚于痛.胸胁满闷,适加台乌、延胡。枳壳。

(3)若兼气虚,证伴神疲、肢倦.可适加北芪,五爪龙。

(4)瘀郁化热,证见小腹刺痛,得热反增,恶露量少色紫, 口干.心烦,便艰,舌黯红.脉弦细数,宜清热化瘀,方用卷荷散(《证治准绳,女科卷五》卷荷、红花,当归、蒲黄、丹皮)。

(5)如症情急重,兼烦躁,发热,谵语,脉虚者,可用大承气汤(《伤寒论》大黄、芒硝、厚朴、枳实)。 .

[其他疗法] .

一、针灸:三阴交、足三里、关元、中极.虚者用补法.或加艾灸。

二、食盐炒热,敷烫腹部(因热者忌用)。

三、单方验方: .

1.山楂肉30克、红糖15克(冲),水煎服。

2.益母草30克、生姜三片、红糖15克(冲),水煎服。

3。祈艾30克、益母草30克,红糖15克(冲).煎水热服。

以上三方适用于血瘀型。

4.红糖煮鸡蛋1~2个(血虚者宜)。

5.益母膏、益母丸等.可随服。

四、止痛药物:

延胡索乙素片60~100毫克必要时用。

如经上治疗.疼痛不止,且子宫复原不佳,恶露少,应考虑子宫积有血块或部分胎盘、胎膜残留.应配合西医检查处理。

[预防护理]

产后腹痛好发于经产妇,与体质虚弱、感受外邪,情绪影响,或子宫内积血等因素有关.故本病之预防护理主要措施如下:

1.切实贯彻计划生育,避免多胎(包括堕胎小产)。

2.产后密切注意子宫收缩、子宫底高度、阴道流血等,如阴道流血量不多.但子宫收缩不良,子宫底上升者,表示子宫腔内有积血.应挤压子宫排出积血,并给予子宫收缩剂。

3。做好卫生宣传.减少不必要的思想顾虑,产时产后注意保暖, 以免感受寒冷。

[预后]

产后腹痛,一般无恶候。治后多能痊愈。但若失治,则可致瘀血不散,影响气血运行,或变生他症。如《校注妇人良方.产后门.产后小腹痛方论第八》曰:“产后小腹作痛, 由恶露凝结,或外寒相搏,若久而不散,必成血瘕而月水不调。”又或因虚而痛.痛又影响化源,又可致虚虚之弊。如《朱小南妇科经验选。产后血虚腹痛》曰。。产后流血.过多.恶露连绵不断.以致气血虚弱.冲任虚亏.运行迟滞,常能导致腹痛。腹痛后又影响脾胃,食欲不振.运化不健,妨碍气血的生化,如是恶性循环,虚者愈虚,遂奄奄.不可支焉。”

[结语]

产后腹痛以新产后小腹疼痛为特点.多发于经产妇。其病机主要是气血运行不畅。病位在子宫,病症是疼痛,致病因素为产后气血骤变.加之体质因素及产后调摄不慎所影响,而致血虚胞脉失养,或血瘀阻滞冲任。临证时应根据痛之特点,恶露之量,色、质等变化,及全身表现以分辨虚实。治疗本病,应抓住产后“多虚、多瘀”的特点,以调理气血为主,血虚者补血益气,少佐行气止痛;血瘀者.活血祛瘀止痛,按瘀之不同戒因.分别采用温化寒瘀,行气活血或益气化瘀等法。然产后“诚多虚证”,应注意于“补血之中, 以行逐瘀之法”(《傅青主女科。产后少腹痛》)。同时根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适当选用单方、针灸等法。若腹痛剧烈,经治不愈者.应配合西医检查,分别处理。

另,妇科痛症,有痛经、妊娠腹痛、产后腹痛三病, 同以下腹疼痛为证候特点.气血运行不畅为主要病机,通调气血为主要治法。然各病发生的时间不同,且有不同的特.殊生理环境和致病因素,故治疗上要照顾各自特点,兹以简表比较如下:

┏━━━━━━┳━━━━━━━━━━━━━━━━━━━┳━━━━━━━━━━━━━━━━━━━━━━━━━━━━━━┓

┃\ 比    ┃ 同                  ┃ 异                             ┃

┃       ┣━━━━━━┳━━━━━━┳━━━━━╋━━━━━━━━━━━━┳━━━━━━━━┳━━━━━━━━┫

┃病 较    ┃       ┃      ┃      ┃ 主 证         ┃         ┃        ┃

┃       ┃      ┃       ┃      ┣━━━━━┳━━━━━━┫        ┃        ┃

┃       ┃ 主证    ┃ 病机    ┃ 治则   ┃      ┃       ┃发病特殊环境  ┃治疗注意事项  ┃

┃ 证 \    ┃      ┃       ┃      ┃发病时间  ┃疼痛程度   ┃        ┃       ┃

┣━━━━━━╋━━━━━━╋━━━━━━╋━━━━━╋━━━━━╋━━━━━━╋━━━━━━━━╋━━━━━━━━┫

┃      ┃       ┃       ┃    ┃ 经期或  ┃ 痛剧,甚  ┃ 血海由满盈呻  ┃ 促进经血畅行  ┃

┃ 痛经    ┃       ┃ 气血运行  ┃ 通调气 ┃ 经行前  ┃ 可致昏   ┃ 泻下叫空虚.  ┃         ┃

┃       ┃ 下腹疼   ┃ 不畅.不  ┃ 血,虚 ┃ 后    ┃ 厥。    ┃         ┃         ┃

┃       ┃      ┃       ┃     ┣━━━━━╋━━━━━━╋━━━━━━━━╋━━━━━━━━┫

┃       ┃ 痛.虚者  ┃ 荣而痛.  ┃ 者补而 ┃      ┃      ┃         ┃         ┃

┃       ┃ 喜揉.实  ┃ 或不通而  ┃ 充之, ┃      ┃一般较轻  ┃阴血偏虚.易   ┃注意护胎     ┃

┃ 妊娠腹痛   ┃ 者拒按   ┃ 痛     ┃ 实者行 ┃ 孕期   ┃      ┃于气滞。 .   ┃         ┃

┃       ┃       ┃      ┃ 而通  ┃      ┃      ┃         ┃         ┃

┣━━━━━━┫       ┃       ┃    ━━━━━╋━━━━━━╋━━━━━━━━╋━━━━━━━━┫

┃       ┃      ┃       ┃新产后  ┃多不急重         ┃耗血伤气.又 ┃补中有通,攻   ┃

┃产后腹痛   ┃      ┃       ┃     ┃      ┃      ┃ 多瘀阻.   ┃而不破.     ┃

┗━━━━━━┻━━━━━━┻━━━━━━┻━━━━━┻━━━━━┻━━━━━━┻━━━━━━━━┻━━━━━━━━┛

[文献摘录]

《胎产心法.腹痛论》:……产后恶露不尽.留滞作痛,亦常有之,然与虚痛不同.必其由渐而甚,或大小便不行.或小腹鞭实作胀,痛极不可近手,或自下上冲心腹,或痛极牙关紧急,有此实证, 当速去之.近上者,宜失笑散;近下者,宜通瘀煎;未效,用决津煎为善。又有腹痛定于一边及小腹者,此是侧卧,败血留滞所致。

《医部全录。妇科。妇人产后门》引《大全》论血瘕曰:产后瘀血, 与气相搏. 名曰瘕,谓其痛而无定处。此由夙有风冷而成,轻则痞塞,重则不通。按《大全》瘕之言假也, 渭其痛浮假无定处也。此由素有风冷血气不治,至产血下则少,故致此病也。不急治则变成积结,妨害月水,轻则痞塞,重则不通也。

《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产后门.腹痛证治》:去血过多血虚痛,去少壅瘀有余疼,伤食恶食多胀闷,寒入胞宫见冷形。血虚当归建中治,瘀壅失笑有奇功.伤食异功加查曲,胞寒香桂桂归芎。

《傅青主女科.产后少腹痛》:妇人产后,少腹疼痛,甚则结成一块,按之愈疼,人以为儿枕之疼也,谁知是瘀血作祟乎,夫儿枕者,前人谓儿头枕之物也。儿枕之不疼,岂儿生不枕而反疼,是非儿枕可知矣。既非儿枕,何故作疼?乃是瘀血未散,结作成风而作疼耳。凡此等症,多是壮健之妇血有余,而非血不足也。似乎可用破血之药,然血活则瘀自除,血结则瘀作祟。若不补血,而反败血,虽瘀血可消,毕竟耗损难免。不若以补血之中.以行逐瘀之法.则气血不耗,而瘀亦尽消矣。方用散结定痛汤。

妇人产后少腹疼痛,按之即止,人亦以为儿枕之疼也。谁知是血虚而然乎!夫产后亡血过多,血室空虚,原能腹疼,十妇九然。但疼有虚实之分.不可不辨。如燥糖触体一光景.是虚疼而非实痛也。大凡虚疼宜补,而产后之虚疼,尤宜补焉。

《沈氏女科辑要笺正。第二十节》:腹痛、少腹痛,初产之时甚多,俗谓之儿枕痛。此则瘀血尤存,或临蓐时未免稍受寒凉,苟非盛夏炎天.生化汤最为正治。……如痛在既产数日之后,则苟非痰食,多属血虚气滞,尧封养血二字最佳。

血瘀不通.腹有结痛,言其常耳。若既失血太多,则气亦虚馁.滞而为痛,亦属不少。凡崩漏产后,血虚而痛,尤其多数。甚则有血色紫瘀,而痛属虚证者.盖血不循经.巳离脉管,必黑必瘀,非凡是紫块皆为实结,庸手不知,反加攻导,其害胡可胜言。且以脉言之,失血太多,阴竭阳亢,又多刚劲不和之态.亦不可误为脉力坚搏,遂视为实证凭据。

[思考题]

1.试将产后腹痛与妊娠腹痛,痛经之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加以比较.

产妇在产褥期,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小腹疼痛,称为“产后腹痛”。其中因瘀血引起小腹疼痛,称为“儿枕痛”。

产后腹痛一病,始载于东汉《金匮要略》。仲景在论产后病脉证治中,创当归生姜羊肉汤治血虚内寒之“产后腹中疼痛”,立枳实芍药散治气血郁滞之“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以下瘀血汤治“腹中有干血著脐下”之产后腹痛,用大承气汤治“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伴有“不大便,烦躁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哺时烦 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可见产后以腹痛为主证者,应辨分虚、实、气、血之不同,故而遣方用药各异。隋代《诸病源候论》分析“产后腹中痛”、“心腹痛”及“恶露不尽腹痛”的原因,责之于“脏虚”、“胞脉之间有余血”或“宿夹风寒”、“遇冷则血结”,并有变成“血瘕”之虞。宋代《妇人大全良方》论“产后腹痛,或因外感五邪,内伤六淫,或瘀血壅滞所致,当审其因而治之”,并首次提出“产后儿枕者,胎中有宿血也,或因风冷凝于小腹而作痛”。不难看出,至宋代时,已十分重视血瘀寒凝是产后腹痛的重要病理。元代《儒门事亲》更强调产后“腰脐痛,乃败血恶物之致然也。医者便作虚冷,以燥热药治之,误已久矣。”明代《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辨治产后腹痛“恶血不止,诸药不效,宜芎归汤加五灵脂延胡索煎。”《医学入门》谓:“生产后,产门脐下虚痛者,大温经汤、羊肉汤”,“产后小腹痛者,名儿枕痛”,其治“单以五灵脂散或加桃仁酢糊为丸,气虚四君子汤下,血虚四物汤下。”指出本病有血瘀、气虚、血虚之不同。继而《景岳全书》明辨“血有留瘀而痛者,实痛也”,其证“大都痛而且胀,或上冲胸胁,或拒按而手不可近。”若“无血而痛者,虚痛也”,其证“无胀痛,或喜摸按,或喜热熨,或饮食稍缓。”并警示虚痛者,“不可妄用推逐等剂”。这些辨证和治法,确定了诊治产后腹痛的规范。在《薛氏医案选》中,薛立斋通过实践观察到,若“服行气破血药不效,脉洪数,此瘀血内溃为脓也”,因“瘀血停滞,宜急治之。缓则腐化为脓,最难治疗。”清代《傅青主女科》专立生化汤治产后血块腹痛,谓:“先问有块无块。块痛,只服生化汤,调失笑散二钱,加元胡一钱;无块,则是遇风冷作痛,宜服加减生化汤”。有“产后虚中,感寒犯冷,其寒下攻小腹作痛,又有血块作痛在,又产后血虚脐下痛在,并治之以加减生化汤。”可见傅氏概以生化汤及其加减治产后腹痛,乃是立论于产后多瘀多虚易兼寒邪之故。历代医家对产后腹痛的病机探讨和辨证治疗所积累的丰富理论和经验,至今仍能指导临床实践。

西医妇产科学认为,产后1—2天内由于子宫体强烈收缩引起下腹疼痛,称为产后宫缩痛或产后痛,经产妇多见,产后3—4天后自行缓解而消失。此属生理现象,一般无需处理。若腹痛程度较重,或持续时间较长,仍需治疗。

[病因病机]

产后腹痛的发生,与新产后胞宫复缩、产妇身体的功能状态失常密切相关。妊娠期中,胞宫蓄藏精血、阴液以濡养胎元,并适应胎儿渐长而增大。至足月妊娠,瓜熟蒂落,胎儿、胎衣次第而下脱,胞宫复缩并排出离经之余血浊液而由泄转藏。此分娩前后,胞宫藏而泄,泄而藏,即由满而溢、溢而虚、虚而复的过程中,气血变化急骤,加之产时耗气失血,产妇机体较常人多虚多瘀。

若产时去血过多,或素体血虚,加之产时耗血,致产后胞脉空虚,乏血濡养则可胞脉失养不荣而使胞宫复缩时疼痛久不消失。产时耗气,又因血少而令气的生化不足,气虚不能温煦脉中之血,也不能运血以行,以致血行迟缓,虚滞而痛。若产妇素体虚弱,或产时耗气过多使离经之血停滞胞宫不能排出,或因分娩后血块、胎膜残留而令产后腹痛。或因产后血室未闭之期,起居不慎,调养不当而感寒饮冷,血为寒凝,气机郁阻,血瘀胞脉不通而痛。此外。也可因产后喜怒伤肝,或素体肝气易滞,再因产失血而肝失血养,故而经气不利,气滞而血行不畅,胞脉不通而发生产后腹痛。由于产后腹痛常在新产后发生,届时因有余血浊液由胞宫自阴道排出,全身和局部抗邪能力减弱,虽有血虚、血瘀、血寒或气滞等虚实之不同,都易招致邪毒入侵阴中、胞中与余血浊液互结,累及胞宫复旧失常,并酿成产后发热之重症,不可不慎。

《妇产科学》认为,产后产妇感觉腹痛时,子宫变硬,恶露亦增加,这种宫缩痛,可能由于子宫收缩所引起的血管缺血、组织缺氧、神经纤维受压所致。又有学者认为,如果子宫内滞留血块及胎膜、胎盘残余,则可因子宫剧烈收缩而引起疼痛。经产妇因子宫肌肉屡次膨大伸展发生变性或纤维组织增生,失掉其均匀的强力性收缩,当阵发收缩时,便引起疼痛。中医妇科学用活血化瘀、调气止痛方药治疗产后腹痛而收到的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缓解平滑肌痉挛等而达止痛效果的事实,是对以上认识的有力佐证。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产妇分娩1周以后,小腹疼痛仍不消失;或分娩后虽不足1周,但小腹阵发性疼痛程度较剧。其小腹疼痛或呈隐痛,腹软喜按;或疼痛而有冷感,得热痛减;或疼痛较重,按之痛甚,触之有块;或小腹胀痛,胀甚于痛。常有恶露量少,色淡或紫黯有块,排血不畅。可伴头晕心悸,四肢不温,胸胁胀痛。舌淡或黯,脉虚细或沉紧、弦涩等。

2.检查

(1)腹部触诊 痛时下腹部较硬,有块可及,或腹部柔软、无块。

(2)实验室检查 多无异常发现。

二、鉴别

1.产后伤食腹痛 有伤食史,且疼痛部位一般在脘腹,伴有胃脘满闷、进食尤甚、嗳腐吞酸、呕吐腹泻、大便秽臭、舌苔垢腻等症,而恶露无改变。

2.产褥感染腹痛 分娩24小时后至10天左右始发,腹痛持续不减,且疼痛拒按.恶露时多时少,色紫黯如败酱,其气秽臭,多见恶寒发热,心烦口渴,小便黄少,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洪数。实验室检查:血象及宫腔分泌物有异常变化。

3.产后痢腹痛 腹痛窘迫,里急后重,大便呈赤白脓血,大便化验.--I~多量红、白细胞。

4。产后泄泻腹痛:腹痛即泻,泻后即安,并有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或泻下如水样的特点。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产后腹痛当首辨腹痛的性质和程度,并结合恶露的色质、全身证候、舌脉的变化而判别其虚实与气JIItN病的主次。若小腹隐痛,按之痛减,小腹柔软,恶露量少色淡红,头晕心悸,舌质淡,脉虚细者,属血虚而胞脉失养所致;若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恶露量少色紫黯有块,四肢不温,舌质黯淡苔白,脉沉紧,属寒邪凝血而胞脉阻滞所致;若小腹疼痛较重,按之痛增,恶露量少色紫黯有块,排血排块后腹痛减轻,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点,脉弦涩者,属血瘀胞脉不通所致;若小腹胀痛,胀甚于痛,恶露淋漓不畅色黯,胸胁乳房亦胀痛,脉弦者,属气滞肝经胞脉血行受阻而痛。其间虚、寒、瘀、滞等证候还可交叉互见。故临证时,应仔细审证求因,辨其病机所在而治之。

二、治疗原则

产后腹痛的治疗,应针对产后多虚多瘀的特点和产后胞宫复缩的生理常势,总以调畅胞脉气血为主,即虚则补而充之,补血益气为主;实则通而调之,化瘀行气为主。同时应注意补虚不可碍实,用药勿过于滋腻,泄实不可伤正,用药不可过用攻逐,但使胞脉血盈于中而荣濡胞宫,气行瘀化而恶露排出,从而促进胞宫复缩、腹痛消失而恢复由泄转藏的生理功能。

三、分证论治

1.血虚证

(1)临床见证:产后小腹隐隐作痛,按之则减,小腹柔软,无块可及;恶露量少,色淡红,无块;头晕目眩,心悸失眠,或大便燥结,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因素体血虚,复又因产失血,或因产事不顺,失血过多而致胞宫缺乏营血濡养,胞脉失养则产后发生小腹隐隐作痛,按之则减,小腹柔软,无块可及;血虚气弱,故恶露量少,色淡红无块;血虚精不足,故髓窍失濡而头晕目眩;血虚不能奉养于心,故心神不安而心悸失眠;血虚阴不足,故肠道失润而大便燥结;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皆为血虚之征。

(2)辨证依据:

①素体血虚或产后出血较多之病史。

②小腹隐痛,按之痛减,腹部柔软无块,恶露量少,色淡红。

③头晕目眩,心悸失眠,舌质淡,脉细弱。

(3)治法与方药:

治法:补血益气,缓急止痛。

①肠宁汤(《傅青主女科》

组成:当归、熟地、阿胶、人参、山药、续断、麦冬、肉桂、甘草。

傅氏认为该方乃“补气补血之药也。然补气而无太郁之忧,补血而无太滞之患。气血自生,不必止疼而疼自止矣。”各药配用,能补血益气,缓急止痛。适用于产后腹痛血虚气弱兼大便燥结者。

若腹痛有空坠感,为血虚中气不足,加黄芪、白术、升麻、枳壳益气举陷。若腹痛喜热熨,畏寒肢冷,为血虚兼寒,加吴茱萸、小茴香、炮姜温经散寒,暖宫止痛。若腹痛较重,恶露滞涩,为血虚兼血瘀气滞,加川芎、延胡索、赤芍等活血调气,化瘀止痛。若兼胸胁胀痛,为血虚肝郁,加郁金、香附、柴胡舒肝解郁。若腹痛兼口渴烦热,为血虚有热,加金银花、连翘、生地、黄芩清热除烦。若大便燥结甚者,去肉桂恐其更伤阴化燥,加火麻仁、柏子仁、郁李仁以增润肠滋液通便之效。

②内补当归建中汤(《备急千金要方.妇人方》)

组成:当归、芍药、甘草、桂心、大枣。

原方“治产后诸虚羸不足,腹中疗痛不止,呼吸少气。或苦少腹拘急,痛引腰背,不能饮食。”各药配用补血柔肝,缓急止痛。适用于产后腹痛而属血虚者。内脏疼痛原因之一与平滑肌痉挛有关,而内补当归建中汤中的芍药、甘草正具有较好的解痉、镇痛作用。实验研究显示,芍药甙能抑制胃、肠、子宫的收缩而呈解痉作用,芍药甘草汤通过轴突前(与Ca2、通道有关)、后(与K、通道有关)两种途径而达到协同的解痉效果。还可通过使痛阈上升而镇痛,可能系该方能促进内源性阿片样物质释放之故。又有研究指出,当归能抗凝、改善微循环和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而有镇静、镇痛作用。

③当归生姜羊肉汤(《金匮要略》)

组成:当归、生姜、羊肉。

仲景制本方,专为“产后腹中疗痛”而设,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因其血虚胞脉失养、脉道不充而产后腹痛,故用当归养血和血,配生姜温中散寒以助血行。更以羊肉之血肉之品,善补血益气,温中暖肾,与前二味配用,不仅补虚散寒,且味美可食。适用于产后腹痛血虚偏寒者。

若倦怠乏力,懒于言语,为中气不足,加党参、大枣以补气健脾。

④产泰(太极集团有限公司)

具有补虚化瘀、益气润肠之功,切中产后腹痛之机,故用之。

2.血寒证

(1).临床见证:产后小腹冷痛,得热痛减,不喜揉按,恶露量少,色紫黯有块;面色青白,四肢不温;舌质黯淡,苔白,脉沉紧。

多因产后起居调养不慎而感寒饮冷,寒邪客于胞中,凝血滞气令胞脉气血运行不畅,故有小腹冷痛。得热血行,故疼痛减轻。血凝胞中,故不喜揉按,恶露量少,色紫黯有块。余症、舌脉亦为寒邪在里之征。

(2)辨证依据:

①产后有感寒或饮冷,或素体阳气不足之病史。

②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恶露量少,色紫黯有块。

③面色青白,四肢不温,舌质黯淡,苔白,脉沉紧。

(3)治法与方药: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①黑神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黑豆、熟地、当归、肉桂、干姜、炙甘草、芍药、蒲黄。

原方治妇人产后恶露不尽,胞衣不下,攻冲心胸痞满,或脐腹坚胀撮疼,及血晕神晕,眼黑口噤,产后瘀血诸疾,并皆治之。因寒凝血滞,故以肉桂、干姜温经通阳以助血行;因血瘀胞脉不通则痛,故以当归、芍药、蒲黄活血化瘀止痛;再以熟地、黑豆益肝肾以补虚;炙甘草调和诸药并增强当归、芍药止痛之效。各药配用,能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②加减生化汤(《傅青主女科》)

组成:川芎、当归、黑姜、炙甘草、防风、吴茱萸、白豆蔻、桂枝。

傅氏以此方治产后腹痛“无块,则是遇风冷者作痛”。因产后多虚多瘀,故以当归补血充脉,以川l芎活血行气,配炮姜性温人血分可助川芎温通瘀血;因感受风冷寒邪,故以防风、桂枝解表通阳;因寒邪犯胃,故用白豆蔻、吴茱萸温胃和中止呕,后者还能散寒止痛。各药配合,有补虚化瘀、散寒止痛、和胃止呕之功效。尤以产后腹痛血寒证合并胃失和降者为宜。

③香桂散(《证治准绳.女科》)合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当归、川l芎、桂心、蒲黄、五灵脂酒煎,入童便少许,温服。

前方原治产后脐下疼痛不止,后方治产后心腹痛欲死,百药不效者。二方合用,有养血温经,化瘀止痛之效。适用于产后腹痛因血寒而瘀阻较重者。

加减生化汤与香桂散中均有当归与川芎。据中药药理研究指出,当归有抗凝、改善微循环、镇痛等作用,对实验动物子宫呈双向性调节作用;川芎能明显改善血瘀证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异常状态,亦有解除平滑肌痉挛的作用。

因产妇在产褥早期,血液仍处于高凝状态,若受致病因素影响使血液瘀滞,瘀滞的血液刺激子宫收缩而引起局部组织缺氧,神经纤维受压,故而发生产后腹痛。上述当归、川芎的药效学实验结果,是产后使用当归、川芎活血化瘀止痛作用的有力支持。

3.血瘀证

(1)临床见证:产后小腹疼痛程度较重,腹部有块,按之痛甚,恶露量少,色紫黯,滞涩不畅或恶露不下,排血排块后腹痛减轻,舌质紫黯,脉弦涩。

产妇素体虚弱,或因产时耗气过多,致使胞宫复缩乏力,不能畅血以出,瘀血滞留胞宫,或因胎膜、胎盘有形之物残余,滞留胞宫,故有产后小腹疼痛程度较重,腹部有块,按之痛甚;血瘀气亦滞,故见恶露量少,色紫黯,滞涩不畅或恶露不下;排血排块后,瘀滞缓解,故腹痛减轻;舌质紫黯、脉弦涩,亦为血瘀气滞之征。

(2)辨证依据:

①素体偏虚,或产程不顺等病史。

②小腹疼痛程度较重,腹部有块拒按,恶露量少,色紫黯,排血排块后腹痛减轻。

③舌质紫黯,脉弦涩。

(3)治法与方药:

治法:活血化瘀,行滞止痛。

①生化汤(《傅青主女科》)

组成:当归、川芎、桃仁、黑姜、炙草,用黄酒、童便各半煎服。

傅氏对产后血块,谓“此症勿拘古方,妄用苏木、蓬、棱,以轻人命。其一应散血方、破血药,俱禁用。虽山楂性缓,亦能害命,不可擅用,惟生化汤系血块圣药也。”因产创失血营血必虚,但又有血瘀胞中之腹痛之候,纯补则陈瘀不去,单破则新血不生,“欲通之,必先充之”,故重用当归以补血活血、祛瘀生新为主,辅以川芎活血行气,配桃仁活血祛瘀,黑姜助川芎、桃仁温通瘀血,和甘草又能温中止痛,佐黄酒、童便以助温通化瘀之效。全方合用,有生新不致留瘀,化瘀不致损营之妙。适用于产后血瘀腹痛兼虚寒者。

近代对生化汤的研究指出:当归、川芎、桃仁对血液系统及心血管系统有广泛的影响。如抑制血小板功能、抑制血凝、抗血栓形成、促进纤溶、改善血液流变性、扩张外周血管、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全身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改善微循环障碍等。方中的归、芎、桃、草、姜尚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能抑制渗出和水肿,有的还能抑制纤维组织增生和粘连。当归、川芎、甘草尚有镇静、镇痛等作用。.临床对产后多种疾患,如产后宫缩痛、子宫复旧不良、产后恶露不绝与恶露不下、胎盘残留、胎死腹中、产后外感发热、产褥热、人流术后阴道流血不止以及产后调理等病证的试验研究,均以本方加减,都获得较满意的效果。因此,生化汤无愧是治疗产后诸疾的最常用且卓有疗效的一剂名方。

若小腹冷痛如绞者,加小茴香、吴茱萸以散寒止痛。若腹痛随排出血块而减轻,继之又恶露不畅,腹痛再作,为瘀阻未除,加炒蒲黄、五灵脂、益母草以增强化瘀止痛之效。若腹痛且胀,加香附、枳壳以理气行滞。若气短乏力,神倦懒言,加党参、黄芪以补中益气。

②散结定疼汤(《傅青主女科》)

组成:当归、川芎、丹皮、益母草、黑芥穗、乳香、山楂、桃仁。

傅氏谓“妇人产后少腹疼痛,甚则结成一块,按之愈疼。人以为儿枕之疼也,谁知是瘀血柞祟夫。”又“血活则瘀血除,血结则瘀作祟。若不补血而反败血,虽瘀血可消,毕竟耗血难免。若于补血之中参以行逐瘀之法,则气血不耗而瘀亦尽消矣。”本方“逐瘀于补血之中,消块于生血之内,妙在不专攻疼痛而疼痛止。”因产后血瘀多虚,故用当归、川芎补血活血,益母草、山楂化瘀生新;因血瘀结块,故以乳香、桃仁散结止痛;丹皮凉血活血以制归、芎之辛燥;恐祛瘀出血过多,佐以黑荆芥祛风止血。全方能活血祛瘀,散结定痛。适用于产后血瘀腹痛而触之有块痛甚者。

③补血定痛汤(《万病回春》)

组成:当归、川芎、熟地、白芍、玄胡索、桃仁、红花、香附、青皮、泽泻、牡丹皮。

龚廷贤组此方用于小产后“若以手按腹愈痛,此是瘀血为患”。因产失血,故用归、芎、地、芍补血益虚;因瘀阻胞脉,故用桃仁、红花、泽泻、丹皮活血化瘀;因血瘀气亦滞,气行则血行,故配以香附、青皮理气行滞止痛;玄胡索活血行气止痛。各药配用有较强的补血化瘀、理气止痛之效。适用于产后血瘀腹痛兼气滞者。

4.气滞证

(1)临床见证:产后小腹胀痛,胀甚于痛,不喜揉按,恶露量少,淋漓不畅,色紫黯,胸胁或乳房胀痛,精神抑郁,不思饮食,舌苔薄腻,脉弦。

因产情志不舒,忧思抑郁致肝经气滞,或素体气机易郁,又因分娩失血而肝失血养使肝郁气滞,不能行血而排出恶露,故产后小腹胀痛,且胀甚于痛、不喜揉按,恶露量少,淋漓不畅,色亦紫黯。

(2)辨证依据:

①有产前、产时或产后忧思抑郁之病史,或肝气易郁之体质因素。

②小腹胀甚于痛,恶露量少,淋漓不畅,色紫黯。

③胸胁或乳房胀痛,情志抑郁,脉弦。

(3)治法与方药:

治法:疏肝理气,和血止痛。

①乌药汤(《兰室秘藏》)

组成:乌药、香附、木香、当归、甘草。

东垣用此方“治妇人血海疼痛。”各药配用,有较好的舒肝理气、和血止痛之效。小腹胀甚为气滞明显之征,加枳壳、厚朴以增原方行气之效。若胸胁、乳房胀痛明显,加柴胡、郁金疏肝理气。若小腹胀痛较重为气滞血瘀,加延胡索、川芎、赤芍行气活血止痛。若恶露紫黯有块,排血排块后胀痛或轻,为气滞而血瘀较重,加炒蒲黄、五灵脂、益母草化瘀止痛。若食少呕恶为肝木侮土,脾胃失和,加茯苓、法半夏、生姜健
产后腹痛 产后瘦肚子产品

脾和胃止呕。

②加味佛手散(《中医妇科治疗学》)

组成:当归、川芎、党参、香附、台乌药、吴茱萸、桑寄生、延胡索。

原方为治月经后期气郁兼寒而设。各药配用,能行气活血,补虚散寒,故也适用于产后气滞腹痛兼虚寒者。

[其他疗法]

一、针灸疗法

(一)针法

1.取穴:关元、气海、膈俞、三阴交、足三里。

刺灸法:针、灸同施,针刺行补法。

方义:取任脉关元、气海配血会膈俞,补气养血,调补冲任;三阴交配足三里,补其气血生化之源而调补三阴。诸穴共用,使气血充盈,冲任得养,胞脉得荣,腹痛自愈。适用于血虚证者。

若形寒肢冷,手足欠温者,重灸气海、关元温阳散寒。

2.取穴:中极、归来、地机、膈俞、太冲。

刺灸法:针刺行泻法。可灸。

方义:取任脉中极以调冲任,行瘀滞;归来配脾经郄穴地机,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膈俞乃血之会,具有养血活血、化瘀行滞之功;配以肝经原穴太冲,增强其理气活血、化瘀止痛之功。诸穴同用,气机调,瘀滞化,血行畅,恶露下,腹痛自消。适用于血瘀证。

(二)灸法

取穴:关元。

操作:按照艾卷温和灸法操法。每次灸5—10分钟。

(三)温针灸法

取穴:关元、足三里。

操作:先用毫针针刺关元、足三里找到感传,用中等度刺激,疼痛缓解后留针。然后,在针柄上套一长2em的艾卷(距皮肤约1.5 2cm),从下方将艾卷点燃。多数患者给1—2次温针灸。腹痛可除。

(四)皮内针

取穴:三阴交、阳关、阿是穴、肾俞。

操作:以皮内针或l寸毫针,平刺人穴位皮内2~5cm。可根据病情与效果留针30分钟至数小时,也可埋针1—2日。

(五)耳针

取穴:子宫、交感、皮质下、脾、神门。

操作:每次选2—3个穴,毫针中强度刺激,每5分钟捻转一次,留针20一30分钟。也可耳穴压丸或埋针。

二、拔罐

取穴:关元、腰骶部两侧压点、足三里、归来。

方法:采用单纯罐法或留针罐法。若小腹冷痛拒按者,宜用艾灸或艾灸罐法。留罐10一15分钟,每日1次。一般施术当日即效,2—3日而愈。

三、推拿疗法

1.血虚 患者坐位,医者以双手拇指按脾俞、膈俞、肓俞。再嘱患者仰卧位,施用推脾运胃法,运运颤颤法,点按中极、中脘。

2.血瘀 患者坐位,医者以双手拇指点按肝俞,再嘱患者俯卧位,施以搓点强手法,双点章门法、运运颤颤法,点按中极、中脘;施用提拿足三阴法,点按太溪。

四、外治法

(一)热熨法

药物:陈艾叶24g。

制用法:上药焙干捣末,敷脐中,以绢盖之,再用热物往来熨之,待患者感口中有艾气出,寒气即除,腹痛即止。

功效主治:温经散寒止痛。适用于血寒证。

(二)迫火法

药物:元胡、附子、炮姜、肉桂各log。

制用法:将上药共为末,铺于小腹,盖上数层白布,再洒上75%的乙醇和醋,点燃,药布周围垫以空气橡皮圈。点燃火后,如患者感到热痛时,即用棉垫轻压将火熄灭,约经1分钟后,把热水袋放在棉垫上保温,约隔4—5分钟,再加醋和乙醇少许,重新点火,如此反复5—6次,每日治疗1次,10日为一疗程。适用于血寒证。

(三)药带法

药物:元胡30g,炮姜、附子各15g,肉桂12g,艾叶lOg。

制用法:共研细末,白酒炒热,制成药带,缚于小腹痛处。适用于血寒证。

(四)敷贴法

1.蒲黄、炒五灵脂各60g。

制用法:上二味共为末,以醋熬膏敷小腹。适用于血瘀证。

2.香白芷、小茴香、红花、细辛、肉桂、红花、元胡、益母草等药水煎两次,取汤液浓成稠糊状。再将乳香、没药溶于95%乙醇中,然后取药糊混合于适量上述乙醇药液中,焙干后研为细末,加入樟脑末调匀即成。每次取药末9g,用黄酒数滴调成糊状,将药糊敷于脐中穴(神阙)上,外用伤湿膏固定,干后再换一次,一般3—6次,即可病愈。适用于血瘀气滞证。

3.牙皂2.5g,细辛1.5g,葱白3根,生姜3片。前二药研为细末,葱白、生姜捣烂调匀,用酒精调成糊状,敷于印堂穴或患处。可加温灸。适用于血寒证。

4.吴茱萸15g,栀子、桃仁、沉香各lOg。上药共为细末,用酒调匀,加热后敷于小腹。适用于血瘀证。

5.当归20g,生姜、川芎各12g,桃仁8g,乳香12g,桂枝20g。将上药研末,或煎后取汁,调拌凡士林,或熬炼成膏剂,外敷小腹部。若气血虚弱者加敷腰眼、命门;瘀血内阻者加敷中脘。

(五)灌肠法

药物:莱菔子、大黄、厚朴、枳壳、大枣、黄芪、元胡、五灵脂、干姜各lOg,番泻叶、杏仁、桔梗各6g,夜交藤、马齿苋各30g。

制用法:上述药煎3次,煎液500ml装入盐水瓶,存放冰箱备用。术后6小时,用

导尿管插入肛门约16—20cm左右,取上述煎液500ml,加入5%葡萄糖盐水500ml、10%的葡萄糖注射液500ml、50%的葡萄糖注射液lOOml、维生素C 1g,加温至38℃左右。取120—160ml缓慢灌人肠中,保留其尿管,每隔2小时灌肠一次,直至排气或排便为止。多数病人排气排便同时出现。适用于气滞证。

五、饮食疗法

1.归芪饴糖鸡 当归、麦冬各15g,熟地黄20g,饴糖150g,雌乌鸡1只。雌乌鸡去毛及内脏,与当归、麦冬、熟地黄加水共炖,至鸡肉熟透时,再人饴糖略煮。分2—3次吃适用于血虚证。

2.参芪鸡 人参6g,黄芪30g,子母鸡1只。常规整理母鸡,与参芪同炖至鸡熟烂。食时人姜末、葱花、食盐等调味,食鸡饮汤。适用于血虚证。

3.芍药饮 桂枝6g,白芍12g,生姜9g,大枣25g,甘草3g,饴糖30g。前5种煎水取汁,人饴糖煎溶。分3次饮。适用于血寒证。

4.姜楂糖茶饮 焦山楂30g,生姜3片,红糖30g。泡水代茶饮。适用于寒瘀证。

5.三七鸡 生三七末6g,仔鸡1只。仔鸡去毛及内脏,加水炖煮至鸡肉熟透,人生姜、葱、食盐调味。分2—3次吃。每次用鸡汤冲服三七末2g。适用于血瘀兼虚证。

6.山楂粥 炒山楂20g,粳米50g,红糖30g。山楂温水浸泡后煎煮取浓汁,人粳米、红糖共煮成稀粥,分早晚2次吃。适用于血瘀证。

7.红蓝花酒 红花30g,白酒200ml。二物同煎至白酒一半,去渣候温。每次饮30m1。适用于血瘀证。

8.元胡酒 元胡lOg,白酒300ml。元胡人酒中,泡浸3天。视酒量大小,每次15—30g,石肝炳史看忌服。适用于气滞血瘀证。

[预防与调护]

一、预防

因产后腹痛好发于经产妇,故应切实贯彻计划生育,避免非计划性怀孕及堕胎、小产。对孕产妇,应积极宣传产褥期卫生保健,产时、产后注意保暖,勿感受风寒,饮食宜食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肉类、鱼类、蛋类、奶等。宜食富含铁的食物,如动物肝脏、鱼类及菠菜、韭菜、冬葵菜等绿色蔬菜。亦宜食山楂、红糖等以及易消化的食物。忌食生冷寒凉的食物。注意保持会阴部清洁卫生,预防感染。调摄情志,保持心情舒

畅。

二、调护

产后密切观察子宫收缩,每天应测量子宫底高度、阴道流血情况。如阴道流血量不多,但子宫收缩不良,子宫底上升者,表示子宫腔内有积血,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持半卧位,同时按摩小腹,挤压子宫,排出积血。

产后腹痛一证,若经上述治疗腹痛不除,或腹痛加重,或腹痛伴见恶露量多,或淋漓不止,甚或伴有恶露发热,体温增高达38~C以上,或乳汁不畅、乳房胀痛且有肿块可及,或血象异常等情况,当进一步检查,明确有无妊娠组织物残留,有无产褥感染,或有郁乳致痈等发生,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防止和减轻病证的加重,确保产褥妇尽早恢复身体健康。

[疗效判定]

痊愈:腹痛消失,恶露量、色、质、味正常。

好转:腹痛明显减轻,恶露正常。

无效:腹痛不减轻,伴恶露异常。

孕妇分娩后,发生与产褥有关的小腹疼痛,称为“产后腹痛”。

胎儿胎盘娩出以后,常因子宫复旧性收缩而发生阵性腹痛,称为“儿枕痛”,这种腹痛通常在产后工一2天内较为明显,尤其是在哺乳时尤为显著,此时恶露的排泄也增多,可自然消失,不需治疗。若过期不止或疼痛明显者,当视为产后腹痛。

产后腹痛在汉代。《金匮要略.产后病脉证并治》篇中首创当归生姜羊肉汤治疗血虚内寒之“产后腹中痛”;枳实芍药散治气血瘀滞之“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有“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不大便,烦躁发热,切脉微实……宜大承气汤主之”的记载.隋.《诸病源候论》认为产后腹痛之因多责之于“脏虚”、“胞脉之间有余血。或“宿挟风寒”、“遇冷则血结”,失治可变成“血瘕”。宋.《妇人大全良方》论“产后腹痛,或因外感五邪,内伤六淫,或瘀血壅滞所致,当审其因而治之”,“产后儿枕者,胞中有宿血也,或因风冷凝于小腹作痛”,“若久而不散,必成血瘕,而月水不调”,已十分重视审因论治之法,并对病势发展有了预测。元.《儒门事亲》、《丹溪心法》均强调瘀血为患是产后腹痛的主因。明.《医学入门》指出产后腹痛,除瘀血之外,更有气虚、血虚之不同。《景岳全书.妇人规》则以虚实为纲,指出“血有留瘀而痛者,实痛也”,其证“大都痛而且胀,或上冲胸胁,或拒按而手不可近。”若“无血而痛者,虚痛也”,其证。无胀痛、或喜揉按,或喜热熨,或得食稍缓”,并告诫不可妄用推逐等剂”,可谓辨治产后腹痛的规范。《薛氏医案选》观察到“服行气破血药不效,脉洪数,此瘀血内溃为脓也”,因“瘀血停滞,宜急治之,缓则腐化为脓,最难治疗”.清.《女科经纶》谓“产后腹痛、非恶血瘀蓄,即风寒乘袭。”《傅青主女科》则以生化汤化裁治疗产后腹痛,云“先问有块无块,块痛,只服生化汤调失笑散二钱,加元胡一钱;无块则是遇风冷作痛,宜服加减生化汤。”“产后虚中,感寒饮冷,其寒下攻小腹作痛,又有血块作痛者,又产后血虚脐下痛者,并治之以加减生化汤。”

(主要病机置]

产后腹痛的病机,有因产失血过多,胞脉空虚,不荣而痛;或因气血虚弱,气血运行乏力以致虚中挟滞而痛;或因寒致瘀,或因气滞血瘀,胞脉阻滞,不通则痛.

现代医学认为产后腹痛的发生与产后子宫肌肉的收缩、缩复作用密切相关,当产妇感觉腹痛时,子宫变硬,恶露增多,可能因子宫收缩引起血管缺血,组织缺氧,神经纤维受压所致,一般在产后3—4天自然消失。此外胎盘胎膜残留,恶露排泄不畅、子宫内膜炎等也为腹痛的原因之一。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多于产后3—4天内,出现小腹部阵性疼痛或小腹隐隐作痛,多日不缓解。

(2)腹痛时可触及子宫呈阵发性收缩变硬。

(3)妇科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多无异常。

2.鉴别诊断

(1)痢疾腹痛:痢疾常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便次增多为主要特征。大便检查有大量脓细胞及红细胞,可见巨噬细胞。

(2)泄泻腹痛:泄泻是以便次增多,粪质清稀,甚或水样便为其特征的病证;因宿食停滞者常腹胀作痛,泻后痛减;因湿热者腹痛即泻,暴注下迫;因肝脾不调者,多腹痛肠鸣即泻、泻后痛不减,因于虚寒者,常小腹冷痛、肠鸣而喜温喜按。

(3)癃闭腹痛:此乃小便量少,点滴而出,甚或闭塞不通为主证的病证,因小便不通,膀胱充盈过度时发生小腹胀急疼痛。

(4)虫积腹痛:虫积多痛在脐周,时痛时止,痛止如常人为其特征。粪检可发现虫卵。

(5)产褥感染腹痛:虽有小腹疼痛拒按,但以恶寒发热或高热寒战,恶露紫黯如败酱,臭秽为主要表现。血常规化验、分泌物涂片及培养、妇科检查、B超检测所获相应阳性资料,均可鉴别。

(因、证、辨、治)

产后腹痛的病机有胞脉失养,胞脉阻滞两个方面。辨证以腹痛的性质,恶露的量、色、质、气味为重点,结合兼证,舌脉分辨其虚实。

一般而言属虚证者,腹痛较轻,喜温喜揉,恶器量偏少,色淡质稀,伴头晕眼花,失眠心悸,面色苍白,舌淡脉弱,实证者多腹痛较剧,小腹胀硬拒按,或得热稍减,恶露可多可少,排泄不畅,或色黯有块,四肢不温,脉弦涩等.若腹痛剧烈,恶露块多者.当作进一步检查排除胎盘,胎膜残留。

产后腹痛的治疗当以补虚化瘀,调畅气血为原则。虚证以补气养血为主,实证散寒化瘀为主,促使气充血畅,胞脉流通则腹痛自止。

1.血虚证

病因病机 孕后气血相对不足,因产复耗气失血,阴血不足胞脉失养,不荣则痛;气弱血少运行乏力,血行涩少迟滞而痛。

主要证候 产后小腹隐隐作痛数日不止,小腹柔软喜温喜按,恶器量少色淡无块,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大便干结,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辨证依据 素体血虚或因产失血过多史;产后小腹隐痛,喜揉按,恶露量少色淡、面白、头晕、心悸;舌淡、脉细弱。

治法 补气养血,荣胞止痛。

方药 肠宁汤(《傅青主女科>>):人参、山药、当归、熟地、阿胶、麦冬、续断、肉桂、甘草。

腹痛较剧喜温熨者加台乌,吴萸、艾叶温阳行气止痛,腹痛坠胀者加香附、橘核理气消胀;大便干结者去肉桂,加苁蓉、首乌、柏子仁养血润肠,气短乏力,汗出较多,加黄芪、浮小麦补气实卫。

2.血瘀证

病因病机 因产血室正开寒邪乘虚而人,血为寒凝而为瘀滞;或事不如意肝郁气滞,气滞而致瘀,恶露当泄不泄积阻胞脉,瘀滞而痛。

主要证候 产后小腹疼痛,胀硬拒按,得热痛缓,恶露或多或少、色黯有块,排泄涩滞不畅,或胸胁胀痛,面色苍白,四肢不温,舌黯苔白,脉弦涩或沉紧.

辨证依据 有受寒或情怀不遂史;产后腹痛胀硬有块,恶露排泄不畅且色黯有块;舌黯脉沉涩。

治法 活血祛瘀,理气散寒。

方药 生化汤(见“堕胎、小产”节)加桂心、益母草。

瘀滞较甚,恶露多块腹痛较剧者加五灵脂、蒲黄、元胡化瘀止痛;小腹胀甚者加台乌、荔核、香附顺气止痛,胸胁胀痛者加郁金、合欢花、柴胡疏肝理气;小腹冷痛,痛时欲呕,四肢欠温者加吴萸、生姜、小茴香行气降逆温阳散寒;小腹刺痛、恶露秽臭,口干心烦属瘀积化热者原方去桂心、炮姜加丹皮、赤芍、生地、连翘、红藤等凉血清热;便结再加大黄通腑泻热。

(多种疗法)

1.针灸治疗 足三里、关元、三阴交,针灸同施,平补平泻。足三里配三阴交,可调补足三阴经而促气血生化,关元为强壮穴,可调理冲任而补元气.

2.单方验方

(1)生山楂30g、红糖30g、生姜3片,泡水饮服。有化瘀之功,可用于感寒致瘀之轻证。

(2)艾叶lOg、益母草30g、红糖30g,水煎服。有化瘀散寒之效,可用于因寒致瘀之轻证。

(3)益母草膏15ml,冲服香附末lOg,有行气化瘀之功,可用于气滞血瘀,恶露排泄不畅之腹痛。

(中西医应急处理}

西医学认为产后腹痛剧烈,恶露有块状物排出,多为胎盘剥离不全,宫内出血及残留物潴存于宫内,或因子宫复旧不全所致。

1.部分胎盘、胎膜残留 表现为血性恶露持续时间延长,或大量流血,恶露量少时腹痛剧烈。可行清宫术,刮出物送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2.子宫复旧乏力 除恶露异常外,妇科检查发现子宫较同期正常产褥期子宫大而且软,宫颈口软且多未关闭.可用子宫收缩剂,肌注麦角新碱0.2一O.4mg,或缩宫素20U,或口服益母草膏15ml,日2~--3次,促进子宫收缩。

(预防与护理)

1。预 防

(1)作好计划生育宣传工作。

(2)分娩时注意避寒保暖,排解精神紧张与恐惧,加强助产护理,避免创伤和失血过多。

(3)产后定时半坐位,或侧卧位休息,宜早期下床活动,饮食宜温热,忌寒凉,定时哺乳,及时排尿.

(4)大力宣传产褥期卫生保健,保持外阴清洁,严禁房事,预防感染。

2。护 理

(1)注意观察恶露的排泄与子宫的缩复情况,若恶露甚少,子宫复旧不良,甚或宫底上升者,表示宫内有蓄血,应按摩小腹,挤压子宫,排出积血,并给予宫缩剂。

(2)疑有胎盘、胎膜残留,要及时检查并配合有效处理措施。

(3)注意饮食调养,多配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温热食物。

(4)保持心情愉快,以免导致气机郁滞影响恶露排泄。

(疗效判断标准)

1.痊 愈 腹痛消失,恶露、饮食正常,停药未复发。

2。好 转 腹痛减轻次数减少,恶露基本正常,乳汁、饮食、精神尚可。或腹痛虽止,停药后时有复发.

3.未 愈 腹痛无改善,相关症候未见减轻,甚或加重。

(现代研究报道}

《百灵妇科》论产后腹痛指出其因非指一端,临床必须审因辨证,细察虚实寒热。如病虚者,必当补其气血;病实者,则破血行气;病寒者,则温经散寒;病热者,则清热化瘀;脾胃虚弱者,则健脾和胃,绝不可拘泥于一方一药概治产后腹痛以误人也。

有关治疗产后腹痛的经验介绍。张氏以艾卷悬灸关元穴,艾火与皮肤距离约2cm,灸5—10分钟,可使疼痛消失或减轻,治疗66例,有效率为86。3%。

龙岩专区第一医院妇产科报道在关元穴处拔火罐、或针刺足三里、关元,一般一次止痛,治疗44例,有效率为93.18%。

伍氏于产后腹痛,仅取三阴交一穴,针刺得气后,针尖向下斜刺、用胶布将针柄固定在皮肤上,可留针半小时至24小时。若在三阴交针刺得气后,再注射0.25%奴佛卡因2—3ml,一次止痛者达90例。

有用金匮当归生姜羊肉汤治疗产后腹痛,可达养血补虚,温中散寒,调治产后气血亏虚、胞脉失养的小腹疼痛,认为此法相当于食疗。

吴氏报道以去痛饮治产后腹痛,有效率达100%。基础方:当归、川芎、山楂、鸡血藤、益母草。血瘀加桃仁、丹参、牛膝、泽兰;血虚加入参、熟地、阿胶、白芍;寒凝加肉桂、炮姜、吴茱萸;挟湿加苡仁、泽泻、银花。有自拟清热化瘀汤(当归、川芎、生地、红藤、黄连、蜈蚣、炮姜、甘草)随证加减,腹痛硬满加失笑散,益母草,甚者再加丹参,牛膝,鸡血藤;气滞加香附,枳壳。治疗产后腹痛出血,观察2l例,16例痊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17482.html

更多阅读

怎样简单快速瘦身 怎么瘦肚子和腰上赘肉

是否感觉这些瘦身动作似曾相识?对啦对啦,那高墙站立式就是模特们上天桥的基本功,看她们那身段,那苗条;再看提臀操,普拉提健身时经常练习的动作,每次看见老师的PP,怎么看怎么翘。呐,这实质性效果足够了吧,所以,快别幻想了,还不赶紧练练。怎样简单

分享9个女生瘦腰瘦肚子的练习动作

分享9个女生瘦腰瘦肚子的练习动作——简介分享9个女生瘦腰瘦肚子的练习动作,之所以分享给大家,是因为本人认为这9个练习动作主要是锻炼腰腹部的肌肉。练习者通过用这9个练习动作进行锻炼,可以达到提高要腹腹部肌肉的质量,以及增加腰腹部

怎样才能最快的瘦腰瘦肚子 怎么瘦腰和肚子

?OL一族肥胖的部位有百分之80都是腹部,因为久坐的原因很容易囤积大量的脂肪在你的腹部上,那么有什么好方法能在最快的时间内瘦腰瘦肚子呢?,今天小编专门为大家总结了4种专门针对腹部瘦身的方法,对自己小肚腩上的赘肉恨之入骨的姐妹

产后如何瘦肚子,产后瘦身的方法 减肚子赘肉简单方法

产后如何瘦肚子,产后瘦身的方法——简介产后妈妈的皮肤松弛,腹部变大,腰部负担也加重,在重力作用下,内脏容易下垂。极易形成大肚子,而且产后恢复起来相当的困难。所以在产后进行适当的锻炼,并采用科学有限的方法不但能够对腰腹曲线至下腹部

如何瘦肚子 最快瘦肚子的方法 什么方法瘦肚子最快

我现在就教大家如何瘦肚子,这是最快甩掉小肚腩方法。瘦肚子的方法练习姿势一:保持平躺仰卧的姿势,两脚打开与肩同宽,先将右脚向上抬起10CM,脚尖往里勾起并停顿一秒,再轻轻放下,注意脚后跟不能靠在床上。完成后换左脚再重复同样的动作。

声明:《产后腹痛 产后瘦肚子产品》为网友詀穩腳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