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干,子姓,沫邑人(今河南省卫辉北)。生于公元前
1092年。公元前1029年被纣王剖心残忍杀害。比干子坚公,
周武王赐姓林,比干成为林姓的太始祖。
比干庙,称天下第一庙,也是林氏家庙,位于河南省卫
辉市城北七公里处。周武王灭商后,率领大臣专门到此封
土祭典,公元494年,魏孝文帝路过汲县(今卫辉市),以
太牢之礼祭拜比干,又派大臣立碑建庙。
丹心牌坊“赤丹忠心”,张爱萍将军题
神道
比干塑像,高四米,以汉白玉质,寓意比干出污泥而不
染、处逆境而不屈,犯颜直谏、取义成仁的壮举永垂不朽。
照壁建于明代。据当地老百姓讲,在60年代以前,每逢
阴雨天气之前,照壁上会出现一条巨龙缠绕中间,若隐若现,
栩栩如生。后因在其堆积柴草不慎失火,便再也看不到这种
现象了。
现存比干庙建筑,为明代弘治七年(1494年) 明寿宗皇帝
重建。
忠孝柏。忠柏象征比干为国尽忠而死但干枯数十年不倒,
而孝柏万古长青,郁郁葱葱。
“谏臣极则”,晋代书法家崔承灏所题。“犯颜直谏,
丹心炳炳昭太岳;杀身成仁,正气堂堂壮卫川”。(原中组
部部长张全景2001年前来比干庙参观时,感慨万千,深为比
干精神感动,并建议今后纪检监察干部会议要在比干庙召开)。
碑廊。比干庙第二进院落。大多是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学
士墨宝。
“太和碑”,上面刻录着魏孝文帝写的《皇帝吊殷比干
文》。南北朝大书法家崔浩书。
公元654年2月,唐太宗李世民途经汲县,率领文臣武将
来到比干墓前,为比干举行隆重祭礼,追赠比干为“太师”,
并向全国郡县颁发《赠殷太师比干诏》,谥“忠烈公”,命
令地方官员每年春秋两季祭祀比干,并给附近五户农民拨了
地产,派他们守庙祭祀。后又派大臣到比干庙祭祀,将太宗
皇帝写的《祭比干文》刻石铭记。
御碑亭,清乾隆皇帝所题,龟驮在动乱年代毁坏、丢失。
乾隆生性风流,处处留香泼墨,但是这座碑文却是工工整
整用柳体正楷书写,可见乾隆对比干也怀着深深的恭敬之情。
平冠柏,比干庙的三奇之处
开心柏,从根部到每一个细小的树梢都是裂开的,且此
处有一拳头大如心脏一样的凹状,栩栩如生,这是比干庙最
为灵性的一棵古柏。比干庙三无心,即墓、菜、树。树即
开心柏,传说比干死后,老树有知,甘愿将自己的心掏出为
老臣换心,使其重返人间,继续伸张正义。
“丹心千古”,清代光绪皇帝所题,“取义成仁”为慈
禧太后墨宝。
日月丹心坊,明嘉庆年间修建 。
殷比干墓,上书宣圣真笔。公元前 497年春天,孔子
从鲁国来到卫国,经过牧野比干墓地,孔子恭敬举行了祭奠,
挥剑刻下了这四个字。根据专家鉴定,这是目前国内发现的
唯一一处孔子真迹,故称“天下第一碑” 。
相传孔子借地为土,故意把墓写成莫字。后来有个好为
人师的县令看到这块墓碑,以为孔圣人笔下有误,就拔剑刻
上一“土”字。谁知刚刻好,忽然间乌云滚滚,雷声大作,
轰隆一声将土字劈掉,于是就成了这样一块残碑(其实春秋时
期墓与莫是通用的)。
比干墓。比干死后,周武王为其封墓,为中国有史记载
第一座坟丘式墓葬。
传说,比干惨遭纣王剖心以后,忠魂触动天庭,差遣姜
子牙前来搭救,让比干缄口不语,到达心地(新乡),就可
长出新的心脏。
比干掩袍不语,面似土色,策马南行,不料行至牧野遇上
妲己变成的老妇拦路叫卖没心菜。比干问:“菜没心能活,
人没心如何?”老妇答曰“菜没心能活,人没心该死”。比
干听后,口吐鲜血,坠马身亡。骤然,天地霎时皆黑,狂风
大作,飞砂走石,卷土成墓,将比干尸体埋于土中,人称之
“天葬墓”。
比干死后,周围古柏,“呜呜” 一片悲鸣,悲伤的直
不起腰,抬不起头,后来都变成了“弯柏”。
忠魂化作千年碧,赤窍似留一片云。
没心菜。三片叶,没有心,人们认为是比干的七窍丹
心化成
比干因“忠谏极至”而著称,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
历代帝王尊崇忠烈,毕恭毕敬,把比干称为“三代孤忠”、
“亘古忠臣”。
自周武王封墓,魏孝文帝建庙,唐太宗下诏封谥,元
仁宗为比干立碑塑像,清高宗祭文题诗,清宣宗修复比干
庙正殿等。
卫辉比干庙,天下林氏根。农历四月初四是林氏始祖比干的
祭日。每年的这一天,来自海内外的林姓子孙都要来到卫辉比干
庙祭祀先祖。
2011年11月21日于卫辉比干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