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当代伟大教育家,著名物理学家叶企荪先生 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纪念当代伟大教育家,著名物理学家叶企荪先生
  叶企孙于1898年出生于上海的一个书香门第,1918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去美国留学,先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物理系,并于1923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4年回国,应东南大学之聘任物理学副教授。1925年清华学校创立大学部,他接受清华之聘就任物理学副教授,次年升教授,并创建清华物理系出任系主任。1929年,清华大学理学院成立,叶企孙出任院长,并被推选为决定学校大政的7位评议员(教授会议的最高议事机构)之一。此后,叶企孙一直是清华大学的领导核心人物之一,并几度以校务委员会主席和代校长名义主持校务。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北大、南开三校辗转至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叶在联大任教。1941年9月至1943年8月,他赴重庆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是当时中国科学界实际上的领导(名义上,国民党的朱家骅是院长)。叶企孙还是中国物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并几度出任理事长、副理事长。1945年,叶企孙出任西南联大理学院院长,还曾主持西南联大的校务。
  1948年春,北平解放,5月他出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9月,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1955年,中国科学院成立时,叶企孙当选为学部委员(即今天的院士),并为中科院数理化学部常委。
  1952年月10月,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叶企孙随清华物理系一起调到北京大学,从此,他“淡出”中国科技、教育界的核心圈子,“文革”中更因他的得意门生熊大缜的冤案而身陷囹圄,于1977年1月悲惨死去。
  1993年,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在《纪念叶企孙先生》一文中,这样评价叶企孙的一生:叶企孙先生“是我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和我国物理学界最早的组织者之一,为我国物理学研究与理科教育、科学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叶企孙对国家“突出的贡献”,尤其表现在“两 弹一星”方面,让我们从本文开初的议题说起。
  “两弹一星”功臣中的13位与叶企孙的师承谱系

位于北大物理学院的叶企孙像
  在23位功勋科学家中,有9位是叶企孙的弟子。第一位就是王淦昌。他是清华大学物理系的第一届(1929年)毕业生,因而是叶企孙的大弟子。1930年被叶企孙推荐到德国留学,在柏林大学师从迈特涅教授。这位女教授曾参与发现铀原子核裂变反应的实验,后来又对此作出了正确的解释。原子弹就是在此基础上得以研制成功的。王淦昌的科学生涯从一开始就与原子核物理有缘,他后来就成了世界著名的核物理学家,长期担任中国核物理学会理事长。由于他对我国的核能事业的重大贡献,欧美报刊曾称誉他为“中国的奥本海默”(奥本海默是美国的原子弹之父)。
  第二位是赵九章。他是清华物理系第五届(1933年)毕业生。叶企孙在送他出国留学时,考虑到国家的需要叫他改学气象学。1935年,赵九章赴德国留学攻读气象,1938年他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他成了我国大气物理、地球物理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1957年,前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他敏锐地觉察到一个人类探测太空的新时代即将到来,于1964年写信给周总理,正式建议开展我国的人造卫星研制和空间物理探索,并领导筹建了中科院卫星设计院,为我国的卫星研制立下大功。因此,80年代中国科学院向国家申报卫星研制的科技特等奖时,按成就大小的排名为赵九章、钱骥、钱学森、王大珩、陈芳允等,赵九章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卫星第一功臣”。
这五人中,赵九章、王大珩、陈芳允三人均毕业于清华物理系。钱骥于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后在南京的中央气象所工作,跟随赵九章。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中科院地球物理所成立,赵九章任所长,钱骥为某研究室副室主任。1966年卫星设计院成立时,赵九章任院长,钱骥为业务负责人之一。可以这样说,钱骥一直做赵九章最亲近的助手。由于赵九章是叶企孙的入门弟子,钱骥也可以说是跟叶企孙有了间接的师承关系了。
  钱学森于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铁道工程系,他怎么会与火箭卫星打上交道的呢?这也与叶企孙有点关系。清华改为大学后,于1933年恢复公费留学生,并向全国公开招考,主持这项留学生(不仅是留美,还包括留欧)考试的就是叶企孙。钱学森一毕业就参加了1934年的留学生考试,参加这一届考试的有清华物理系毕业的赵九章、王竹溪,历史系毕业的夏鼐,土木系毕业的徐芝纶,南开大学生物系毕业的殷宏章,交通大学土木系毕业的张光斗等共20人。这些人出国留学学些什么,到哪所大学,都由叶企孙会同各方面专家并结合留学生本人要求仔细考虑,所以他们出去后都学业有成,成为享有世界声誉的一流专家。考虑到钱学森在国内学的是铁路工程,出国留学却是航空工程,两者差异太大,所以就叫他在清华大学补修航空专业一年。从这五位卫星功臣的经历,可见 叶企孙对中国“两弹一星”事业的贡献之大。
  第三位是1935年毕业的彭桓武,1938年他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师从国际知名的理论物理学大师玻恩。彭桓武在名师指导下打下了深厚的理论物理基础,获得了两个博士学位,成为扬名海内外的科学奇才。1947年他回国 后即成为国内数一数二的理论权威。
  第四、五位是1936年毕业的钱三强和王大珩。钱三强于1937年来到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师从居里夫人的女儿、女婿约里奥一居里夫妇,专攻原子核物理并做出了显著成绩。1948年,他决定回国时,约里奥—居里夫妇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在自己的得意门生的鉴定书上这样写道:“我们可以毫不夸大地说,近十年来在我们指导下的这一代科研人员中,钱三强是最优秀的!”
  王大珩于1938年赴英国留学,攻读应用光学专业。在谈到他自己为什么从物理学改学光学时,他曾这样回忆道:“在设置留学生的专业和名额上,叶先生有深谋远虑。在抗战前中国的光学工业是零,而国防需要光学机械,为此他设置了应用光学这个名额。”王大珩学成回国后,成为我国现代国防光学技术及光学工程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还与两位清华校友王淦昌、陈芳允及毕业于交通大学的杨嘉墀一起,倡议开展了我国发展高科技的“863计划”。其爱国奉 献的精神与恩师叶企孙一脉相承。
  第六位陈芳允于1938年毕业于清华物理系,曾在清华大学的无线电研究所任助教,该所是清华特种研究所下属的五个研究所之一(另外四个研究所是理科研究所、农业研究所、航空研究所、金属研究所),而特种研究所委员会的主席就是叶企孙。陈芳允于1945年被派往英国一无线电厂研究室工作,于解放 前夕回国。他后来成为中国卫星测控技术的奠基人。
纪念当代伟大教育家,著名物理学家叶企荪先生 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周光召、邓稼先、朱光亚三位与叶企孙是隔代的关系。周光召于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随即考取彭桓武的研究生。1952年院系调整时随叶企孙一起调到北大,1954年毕业于北大研究生院。1957年赴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1961年请战回国参加了原子弹研制的理论工作。1 992年出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邓稼先、朱光亚都于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当时,叶企孙是西南联大理学院的院长。1948年,邓稼先赴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留学,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后即回国。他后来是研制核武器的第九研究院院长,被誉为 “ 两弹元勋”,1986年因患癌症不幸去世。
朱光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46年西南联大物理系获两个留美名额,叶企孙与吴大猷商量决定派朱光亚和李政道去。朱光亚赴美国密执安大学留学,获物理学博士后于1950年回国。1957年,在他的领导下跨出了我国自行设计建造核反应堆的第一步,后来他又成为我国核武器研制工作中科学技术方面的领导人。
  于敏和程开甲两位功臣不是清华毕业的,但他们却是叶企孙学生的学生。于敏毕业于北大物理系,1949年攻读研究生,师从张宗燧和胡宁,这两位分别是清华物理系1934年和1938年的毕业生,是享誉国内外的理论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程开甲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他的毕业论文导师为 王淦昌,毕业留校后当了王淦昌的助教。
  屠守锷则是清华大学航空系1940年的毕业生,1941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留学,获硕士后于1945年回国在清华任教授。当时,叶企孙则是包括航空研究所在内的清华特种研究所委员会主席。从1957年起,屠守锷 成为我国导弹及航天事业的技术领导人之一。
  叶企孙与华罗庚、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等人。
  13位“两弹一星”功臣与叶企孙的直接、间接的师生关系,只不过是叶企孙为中国培养科技兴国的栋梁之才的一个集中表现。其他方面的突出事例还有以 下几件。
  第一,1955年中国科学院成立时,第一批数理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中半数以上都来自叶企孙领导下的清华大学理学院的毕业生和教师,其中就有鼎鼎大名的数字家华罗庚。众所周知的华罗庚,出身贫寒,只有初中学历,但他刻苦钻研数论,自学成才。1929年被清华数学系熊庆来教授识才,又经叶企孙批准从小县城调到清华数学系资料室当职员,边工作边旁听大学课程。1931年,叶企孙在日本数学刊物上看到华罗庚写的数学论文,很欣赏他的才华。在教授会上力排众议说:“清华出了个华罗庚是好事,不要为资历所限制。”最后,作为理学院院长和校务委员的叶企孙,拍板决定,破格提升华为教员,并让他讲授大学微积分课。从此,华罗庚脱颖而出。1936年,叶企孙又派华罗庚 去英国剑桥大学深造,华终成国际知名的数学家。
  第二件事是,1957年中国人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名单上:杨振宁,李政道(当时他们持的是中国护照,所以应该算作中国人)。这两位能到美国留学,也与叶企孙有关。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清华大学数学系的教授。1942年杨振宁从西南联大物理系毕业后,随即又考取了王竹溪教授的研究生。王是清华物理系1933级毕业生,后去英国剑桥大学留学,是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1944年夏天,杨振宁考取了留美公费生(由于抗战时的交通不便直到1945年才成行)。李政道原先在浙江大学物理系读书,1944年转到西南联大。由于他年少聪敏,给叶企孙留下好印象,当1946年联大有两个公费留学名额时,叶就想到了他并推荐成功。1998年,叶企孙百岁诞辰时他中学的母校上海市敬业中学隆重举行纪念大会,李政道专程赶来讲话,对叶企孙荐才留学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为杨、李两人推翻宇称守恒定律(他们因此而得诺贝尔奖)作出实验验证的女物理学家吴健雄,也与叶企孙有间接的师生关系。吴健雄毕业于中央大学物理系,系主任施士元是清华物理系首届毕 业生。毕业后去法国留学,是居里夫人唯一的中国学生。
  第三件事是,在美国科学院和工程科学院中有二三十位华裔院士。最早当选的两位院士都是清华物理系的毕业生:毕业于1933年的林家翘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也是毕业于1933年的戴振铎当选为美国工程科学院院士。另有一件事也值得一提:1948年,美国编撰百年来科学大事记,入选的中国科学家仅两位:彭桓武,王淦昌。又是清华毕业生,又是叶企孙的弟子!真神了。叶企孙的过人魅力 叶企孙为什么能在短短二三十年的时间内取得如此骄人的业绩?概括地说,一是他的人格高尚,二是他的方针正确。这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限 于篇幅,我们只能简要地介绍一下。
叶企孙的人格高尚是有口皆碑的。王大珩说:“叶先生不仅教我学知识,更重要的、使我终身受益的是,我从这位老师身上学到爱国的、无私的人格。”仅举一例足以说明叶企孙的无私人格:1928年叶企孙请吴有训到物理系任教时,把吴的工资定得比自己系主任的还高,以示尊重。后来他发现吴有训的工作能力很强,就于1934年推荐吴当物理系主任。1937年,叶又辞去理学院院长之职,荐吴有训接任。叶企孙的辞职,一不是自己不行,二不是众人反对,三不是已到退休年龄,相反,他辞职时年仅38岁。因此,他的辞职真正是一种礼贤下士、举贤自让的行动,这样的行动只能完全出于公心,也正是他无私人品的体现。正是叶企孙的无私举贤,使吴有训脱颖而出,成为后来的中央大学校长, 解放后又成为中国科学院的第一副院长。
  正是这种无私的品格,保证了叶企孙能按正确的做法办好清华物理系。已故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有句名言:“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 也是叶企孙的信条。他无论在当物理系系主任时,还是在做理学院院长时,始终把聘任第一流学者到清华任教列为头等大事。从1926年到1937年,他先后聘来了熊庆来、吴有训、萨本栋、张子高、黄子卿、周培源、赵忠尧、任之恭等一批年轻有为的科学家到清华理学院任教。有了这批“名师”,“高徒”就不断从清华理学院涌现,以致1955年中国科学院成立时,数理化学部半数以上 的院士均来自清华。
  叶企孙能聘请这么多名师到清华来,主要是他没有门户之见,不搞近亲繁殖,所以名师就凝聚在他周围。清华物理系第二届毕业生、原华南理工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冯秉铨,在毕业四十多年后还写信给叶企孙,深情地说道:“四十多年来,我可能犯过不少错误,但有一点可以告慰于您,那就是我从来不搞文人相轻,从来不嫉妒比我强的人。”冯秉铨为什么这样说?因为1930年他毕业时,叶企孙对他们几位毕业生说:“我教书不好,对不住你们。可是有一点对得住你们的就是,我请来教你们的先生个个都比我强。”这是多么伟大的胸怀!
  叶企孙不仅尊重教师,而且热爱学生,“尊师爱生”构成了他教育工作的主旋律。王淦昌回忆道:“我和叶先生是同时进清华,他当先生,我当学生。叶先生非常关心学生,我经济困难没钱回家,叶先生就给我钱让我回家。”在清华如此,到北大后他仍是视学生如子女。60年代初三年困难时期,国家为了照顾著名学者,给他们“特供”一些牛奶,叶企孙也是其中之一。但是,当他看到自己所教班级的学生有人患浮肿时,就把自己的牛奶一定让这学生喝下去,他说:“我没有什么可以帮助你们的,这点牛奶你们一定要喝下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了向自己敬爱的老师叶企孙学习,他的老学生和老同事185人于1992年5月捐赠了几万元,成立“叶企孙奖”基金,以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在首届授奖仪式上,基金会名誉主任、清华物理系第七届毕业生钱伟长深情地说:“叶先生一辈子大公无私,从不为个人考虑。他终身不娶,视学生如儿女,对所有青年的关系都非常亲切。他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影响了大批科学工作者,团结大家,协力做好工作……我们怀念他,他的朋友和学生们自愿捐款设立这个奖。我们都不是有钱的人,这笔奖金的钱很菲薄,但是,它代表一种心意,是一种很高尚的精神力量,可以鼓励青年学生奋发上进。我们要把叶先生那种伟大的人格、真正为国为民的品德继承下 来。 ”
唐朝大诗人韩愈说过:“事业功德,老而愈明,死而益光。”叶企孙先生虽然与世长辞了,但是,他的英名永远流传在全世界亿万炎黄子孙中间。叶企孙先生没有子女,可是他为中国培养了千万英才;叶企孙先生没有遗产,可是他为民 族树立了永恒的典范。 叶企孙师生谱系
其他相关
  学生(清华大学物理系、理学院;括号内为括号前者的学生)
  王淦昌 1929届(周光召、程开甲)
  赵九章 1933届(钱骥)
  张宗邃 1934届
  胡宁1938届(于敏)
  彭桓武 1935届
  钱三强、王大珩 1936届
  陈芳允 1938届
  屠守锷 1940届清华航空系
  邓稼先、朱光亚 1945届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17841.html

更多阅读

纪念叶企荪先生 买孙中山先生纪念币

纪念一代教育家,著名物理学家叶企荪先生  叶企孙于1898年出生于上海的一个书香门第,1918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去美国留学,先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物理系,并于1923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4年回国,应东南大学之聘任物理学

叶企荪--而我才知道他的存在 山的存在 让我们知道

一、回来的飞机上看书,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我愣了一会儿,我不认识这个人,只是觉得很少见到这样恬静沉毅的脸,真好看。看完才知道,我们这些知道李政道,钱学森,钱三强,王淦昌……的人,原本都应该知道他-----他是他们的老师。李政道大二的时候,

感悟944-945|叶企荪|有失有得 有失有得的故事

叶企荪先生 王淦昌先生感悟944王淦昌先生是“两弹一星”的功臣之一。1926年“318”血案,王在现场,同班同学韦杰三罹难,他满身溅满同学鲜血,死里逃生。当天不幸罹难的还有鲁迅先生的学生刘和珍。

十首经典乐府诗,诉不尽此间美好 最经典的十首英文歌曲

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我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由宋代郭茂倩所编。现存100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它搜集广泛,各类有总序,每曲

声明:《纪念当代伟大教育家,著名物理学家叶企荪先生 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为网友把心熬成铁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