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凌晨一点半钟,在PPS上观看影片《最后的武士》的,此前,我孤陋寡闻,对这部影片一无所知,我是冲着汤姆克鲁斯去的。看完后我深思了片刻,应该说,这称得上一部好影片,但我不知影片中所表达的日本武士道精神,是否就是真正的武士道精神。但不管怎么说,个人认为,导演爱德华.茨威克和编剧约翰·洛根以及演员还是给我们奉上一部令人观后能思索的好影片。为感谢这个带给我美好感觉的夜晚,特在网上搜索了两篇影评收藏学习。
影评之一:
剑与禅
——《最后的武士》影评
作者:赵凯(摘自其博客)
召唤
“传说日本是由一把武士刀而形成,古神将珊瑚中的武士刀插入大海,拔出来的时候,落下四滴完美的水滴,这些水滴便成为日本列岛。我认为日本是由少数勇士所创造的,这些武士愿意为了一个,早被遗忘的信念牺牲生命——武士道。”破题的两句话,奠定了本片的基调——神秘的国度,异域的文化和传承的精神。
十九世纪,日本明治维新。天皇和新兴资产阶级为让日本跻身世界强国之列,决心全面西化,彻底摒弃日本传统观念,特别是武士制度。另一方面,以天皇的老师盛源庆次为首的武士阶级,为坚守已经上百年历史的武士道精神,退守到一个偏远的山村,与内阁对峙。于是,一场传统与革新,过去与未来的对抗拉开序幕。
美国上尉欧格仁(汤姆克鲁斯饰演),一个曾是印第安战争英雄的退伍军人。然而,对印第安人的残杀,一直让他难以释怀,所以他只是在酒精中颓废度日。一个偶然的机会,欧格仁前往日本,训练现代步兵,以便消灭武士叛军。来到日本不久,日本内阁便要求军队阻击盛源庆次;然而,面对一千年来都在作战的武士,训练尚浅的步兵立时溃不成军。欧格仁以一挡十,还杀死盛源庆次的妹夫,最后还是倒下了。不过,他如虎般的勇猛让盛源庆次暗暗钦佩,于是俘虏他一起回到了山村。也许是命运之神的召唤,欧格仁和盛源庆次两个不同的人的命运牢牢的系在了一起。与此同时,也让欧格仁开始了武士道的“洗礼”。
欧格仁沉默少言,汤姆克鲁斯却把他的内心戏充分挥洒出来。让欧格仁颓废和迷茫的,一直是战友们的阵魂和随后报复性的对印第安平民的残酷杀戮。片中虽然只呈现了几段印第安回忆,却一直萦绕在欧格仁的脑中。当他对着镜子穿上军服,或者翻译对印第安人的调笑时,沉静的表面下是无尽的痛苦和挣扎。虽然自己苟活了下来,得到的荣誉勋章和英雄称号在他眼中一文不值。军人生命的渺小和脆弱,军人荣誉与尊严的归属,不只是欧格仁,更是值得我们现实中的每一个人深思。
洗礼
“时间不详。我继续和这些不一样的人们生活。每个人都很有礼貌,鞠躬微笑,但是内心却有着深沉的情感。……他们让人佩服,每天早上起来就专心做自己该做的事。我从没见过这样严明的纪律。我很惊讶日文‘侍’代表服侍。盛源庆次坚信自己叛变是为了天皇。……武士道的真谛是什么?约束自己服从道德规范?追求内心的平静?练好武士刀?……这里有太多我永远无法理解。我从未相信宗教,战争更让我对上帝存疑。但是,在这里却从满精神的力量。虽然我也许永远无法参透,我却能意识到这种力量。……在这里,我第一次安然的入睡……”
困在村里,欧格仁并没有被限制自由。与之相反,他见到了最真实的武士生活形态,也开始与盛源庆次相互了解。起初,他心存戒备,也对盛源庆次的斩杀败军之将的行为耿耿于怀,但随着沟通和理解的深入,两人渐渐相互欣赏。另外,在盛源庆次的妹妹多香家疗伤期间,欧格仁一直对多香丈夫之死心怀歉疚,在这里,欧格仁习得日语、剑道,也开始领悟这里的文化和武士道。最后,面对一场政府派来的忍者暗杀时,欧格仁下意识的选择了与盛源庆次并肩对敌,虽然两人都很惊讶,但是彼此已视对方为知己。
要深入了解日本,认识日本民族精神,探讨日本文化传统和民族特性,武士道是必经之路。导演爱德华·兹维克、汤姆克鲁斯和我们所有观众一样,都对武士道精神充满好奇。想要通往一部一百五十分钟的电影完整的诠释武士道精神是不可能的,但其中的精髓在片中却给予很好的体现。正如日本现在教育之父新渡户稻造在《武士道》一书的所言,“武士道正如它象征的樱花一样”。樱花的美丽不是它的盛开,而是它凋谢的一瞬间;武士道正如樱花一般,是对死亡的一种觉悟。作为一名武士,终其一生的追求就是对死亡的领悟。
觉悟
盛源庆次回京与内阁做最后的谈判,欧格仁也一同返途,但是内阁却一心想要暗中除掉他而后快。心灰意懒的欧格仁准备回国时,得知这个消息,便率众营救盛源庆次,并一起回到山村。而后,内阁派遣重兵前来围剿,盛源庆次和欧格仁虽然人寡势弱,但还是决定杀身成仁。最后一战,欧格仁穿上红色武士盔甲,盛源庆次为其锻造一把武士刀,上刻“古今有神奉志士”,这时的欧格仁已然成为一名真正的武士,。经过周密备战,诱敌深入,大挫敌军,但是最后还是寡不敌众,除了欧格仁,其他武士全部阵亡,盛源庆次安然自杀。欧格仁完成盛源庆次临终的使命,劝诫天皇勿忘传统。而后,他回到山村隐居,寻找到了内心的宁静。
“1877年5月25日,这时我日记的最后一页。我试着如实记录下我的所见所闻和我的所作所为。我这一生懵懵懂懂,但是我很感激我能够参加这一切,哪怕只有短短的一刻。……你相信一个人可以改变命运吗?我认为一个人只要竭尽所能,然后等待命运的揭晓。”
整个故事的主题一直是对不同文化和不同人生对生死与荣誉的探讨。起初,面对印第安人的残杀,欧格仁迷失了对军人荣誉和尊严的方向;被盛源庆次俘虏时,欧格仁不能理解武士因为战败之耻竟要切腹自杀;最后,盛源庆次切腹自杀,光荣地死去,却希望欧格仁光荣地活下去,因为这是他们各自的命运。面对这个问题,不同的人会给予不同的答案——生命与荣誉,到底孰轻孰重?
搜索影评之二(作者不详):
爱德华.茨威克,一个曾经制造《燃情岁月》的导演,影片《最后的武士》,请来了票房号召力超强的阿汤哥主演,全面展示东方“神秘”文化。
这种对东方文化的顶礼膜拜,造成后期系列的“东风”劲吹,比如《杀死比尔1、2、3……N》,比如这部可爱的《最后的武士》,看罢片子,除了导演率领众弟兄在那里呼天抢地之外,观众倒觉得这些洋人烧的东方菜,实在不怎么爽口爽心。
《最后的武士》恪守好莱坞大片生产流程,各个环节都是严格按照“生产指南”要求,不含任何人工色素和添加剂,是纯天然制成的绿色食品。若有不相信的观众,可以亲自参观制作过程:
[个性化明显的英雄炮制]
影片开始,就为大家树立了一个放荡不羁,和众生俗物不能同日而语的奇男子——Super阿尔格林。他喝得烂醉上台发表英雄演讲,丢掉设计好的演说词,当语无伦次又怕被人笑话后,他高举长枪一阵扫射,弄得人群失去理智,惊呼连连。阿尔格林带着屠杀印第安人的罪感走出会场,脑子里面播出的回忆片断选景、布局都很显功力,有点像杜可风的手笔。
阿尔格林良心未泯,看到周围都是虚伪的政客,更是天天采用酒精唤起回忆的方式来回欣赏过去的拍摄镜头,不管周遭的事物。
特立独行的阿尔格林在好莱坞众多英雄片中并无太大的突破和太明显的个性,只是一件工厂产品。在他的身上,可以看到《燃情岁月》中布莱德•彼得的雄性好战基因,又不失文人情怀,偶尔写写日记,还颇有文采,经常导演自己的记忆。这一点又与《与狼共舞》中凯文•科斯特纳及其相似,要命的是俩英雄都用文配图的方式书写日记,仿佛是一所学校毕业的文科学子。
故事的叙述上,还是和《燃情岁月》一样,以一个不相干的第三者叙述英雄传说,追忆连连的同时辅之以如泣如诉的煽情音乐。
[第二主角:弱势文化的代言人]
作为弱势文化的代言人,这个领导者必须具有很强的学习欲望,能够倾听来自外界的声音,“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与狼共舞》中的“踢鸟”酋长找来了翻译与凯文.科斯特纳沟通,并给予他最大的信任。到了《最后的武士》,胜本承担起这个责任,不同的是他不用任何翻译,自己用流利得离谱的英文与阿汤哥对话。这个酷哥留着很有个性的胡子,理了没有发髻的劳改犯式的头发,外形上酷得十分彻底。
妹妹是一丧偶美女,免费赠送给了蛮夷英雄以资鼓励。好在“挥拳而立”并不是“踢鸟”酋长的妹妹,否则这种生搬硬套的模仿更会让人倒胃口。
作为明治维新时期残留的封建余孽,胜本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顽固不化,相反以一种兼容并包的大家风范出现,这与革新派的阴险狡诈、心胸狭窄形成鲜明对比。这恐怕是本片的最大亮点。胜本没有中革新派的计自绝于人民,相反战死沙场,也颇有霸王项羽的悲壮。“樱花般刹那绚烂即永恒”的日本武士死法,在外国人眼里却未必有市场,对樱花的渲染显得英雄之死有点女性化。
和阿尔格林一样,胜本也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常常独自吟诗,感叹人生。为了能写好日记,他不容分说地拿了阿尔格林的日记,每天花很多时间苦心学习,但仍然不得要领。
[强势文化产物对弱势文化低头]
从阿尔格林开始对武士图腾的漠然一瞥,到后来征战前对其深情的一望,这种转变让人一目了然。对于这类雄性电影中喷涌不止的荷尔蒙,释放的途径一是通过战斗,二是通过女性作为宣泄出口。在《与狼共舞》中,作为导演的妥协,他选择了一种更能被观众接受的方式进行,找了一个同品种的女人和科斯特纳配对。《最后的武士》并没有让干柴烈火般的俩人上床做爱,而是选择了很东方的“眉目传情”,男女之事留给观众自己尽情发挥。
影片中男英雄掀开作为弱势文化中女性的纱帐,交媾行为上升为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妥协和接纳,对话从此开始。英雄通过一种背叛和反抗,融入“野”文化中,重新审视强势的沙文掠夺方式,这样冷静的思考在《与狼共舞》里面似乎走得更远。不同的是这部影片中,产生强弱对比的是同宗同祖的人群,他们因为持有不同的信仰而产生了不共戴天的矛盾冲突,作为西方文化的传播者,阿尔格林们的文化与“拿来”的明治维新思想有很大的异质性。在他们看来,明治思想只是双方碰撞结合的怪物,缺乏东、西方文化经过长时间历练的宽容心胸,党同伐异,十分小器。
男英雄方面,语言天赋必不可少,阿汤哥学起日语来虽然十分努力,但还是没有科斯特纳的印第安语说得流畅。语言的认同隐喻着两种文化的对话和比较。
[田园史诗化的镜头语言]
作为一部史诗大片,自然不能苟存于乌烟瘴气的城市。《最后的武士》为了营造叛乱武士生活的乌托邦,在选择场景上苦下功夫。樱花、稻田、雪山、练兵场成了观众心目中挥之不去的风景油画。
工业化色彩极为浓厚的日本,选择十九世纪后期的田园已十分困难,富士山在高速铁路和城市的簇拥下,神性一面逐渐消失,沦落为观光客拍照的背景。为此,导演只选择了东京、姬路两地作为开机准备镜头的地方,短暂停留后到洛杉机继续拍摄。《最后的武士》的主要外景地并没有选择日本,而是到《魔戒》拍摄地新西兰的新普利茅斯,用塔拉纳奇山白雪皑皑的圆锥形山顶当作富士山的替身。影片中出现的富士山清奇孤远,山下是一幅田园美景,吸引得观众欲罢不能。导演还在英国港城普利矛斯搭建了许多外景,重现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东京大街和日本天皇的阅兵场。如此辗转,为的是让大家能够欣赏大片的同时,享受视觉盛宴,一派绿油油的无公害食品。
[美女与英雄的缠绵]
以往的大片里面,长相英俊的种马男英雄都会和片子中长得最漂亮的女人恋爱,直至上床,有的直至生儿育女。
爱德华.茨威克顺应影片的东方文化内敛特质,处理上面颇为含蓄,但是沉鱼落雁的武士未亡人一次次欲说还休地给阿尔格林表露心迹,阿尔格林都是一副“女施主,使不得!”的样子,道貌岸然,独自吞咽口水。临走时美艳少妇宽衣解带,在泉水边展示玉体,含蓄地告诉阿尔格林失去了一次多么好的机会。
阿尔格林看到少妇身体后血脉喷张,穿了原来少妇亡夫的战袍去和革新派军队拼命,结果没有死成,回到田园寻找遗落在乡路上的恋情。
名模出身的加藤小雪与万人迷汤姆.克鲁斯搭配,可谓东西方梦幻组合,演绎起缠绵的感情戏,也能游刃有余,那种男女之间互相吸引却不能有所动作的感觉,与王家卫的《花样年华》有些相似,但是没有绕那么多的弯。
少妇原来的丈夫因在与阿尔格林对决中失利,被亲戚胜本砍去了头颅,对此,少妇并没有大呼小叫,哭天喊地。相反,以一种难得的包容对待自己的仇人。阿尔格林昏迷时,被胜本安排在少妇家里养伤,少妇欢欣鼓舞,才去了个旧的马上来了个新的,兴奋地撩起衣袖为阿尔格林擦拭伤口。
阿尔格林有一天向少妇表明了连累其夫君的内疚后,少妇十分大度,近似外交语言的说了一句,“你们都是履行自己的职责,没有错。”为此,阿尔格林惊为天人,毫不犹豫地爱上了这个美艳少妇。
片中少妇的小孩也为他们的爱情推波助澜,白眼狼小孩死了爹忘了痛,说死也要这个洋人当新爸爸,拿出了雕牌洗衣粉小孩的必杀技——眼泪和亲情,征服了这位洋爸爸的心。
这样的安排不过是好莱坞的新瓶装旧酒,没有太大突破。
[悲剧化死亡+怅然回忆]
一个英雄人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胜本的死表现他捍卫武士道的一面,好似飞蛾扑火,以惨烈的死亡方式告别了万恶的旧社会。
在最后的战斗中,500人的武士军队要对抗数千人组成的精良武器部队,本来胜算就几乎为零。对于守旧势力一方的胜本来说,这一战的意义在于选择一种凤凰涅磐式的死法,以求名节。战斗十分悲壮惨烈,但电影毕竟是电影,主人翁都是冲在最前,死在最后,而且死前必须说两句豪言壮语。
对于战士来说,死于沙场是最好的归宿,而且胜本最后死在自己信赖的洋人好友手里,更是倍感幸福,带着满腔幸福奔赴黄泉。
和《燃情岁月》一样,影片最后,一位略显苍老的声音出来说明,很多年后,再也没有男一号的消息,那位英雄已经云深不知处了。音乐四起,电影院里自然全部起立,找寻影院出口。原来在片子中无足轻重的小人物一下子牛逼起来,因为只有他才知道这个故事最后的发展,等大家等待结果之时,他又告诉大家他也不知道。《最后的武士》给观众的答案,潜台词是“从此,王子和公主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唉,好莱坞在生产影片的过程中,以后能不能少点儿这种结局?
《最后的武士》主要从事了烦琐的重复工作,是一个集以往同类型片子优势的拼贴,并没有太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