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纪录片《故宫》观后感 央视大型纪录片故宫

《故宫》观后感

公元1406年,明代永乐帝开始修建故宫。《明史》上说,历时15年才最后完成。此后的明清皇帝又多次重建和扩建,但整体面貌幵无多少改动。

故宫里一共居住过24位皇帝,第一位是明永乐皇帝朱棣,最后一位皇帝是清宣统皇帝溥仪。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殿均建筑在8米 宽的巨大平台上,总面积约85000平方米。其中的太和殿最为高大、辉煌,皇帝登基、大婚、册封、命将出征等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仪式,其时数千人山呼“万岁”,数百种礼器钟鼓齐鸣,极尽人间气派。太和殿后的中和殿是皇帝出席重大典礼前休息和接受朝拜的地方,最北面的保和殿则是皇帝赐宴和殿试的场所。

内廷包括乾清、交泰、坤宁三宫以及东西两侧的东六宫和西六宫,这是皇帝及其嫔妃居住的地方,一般称为 三宫六院”。在居住区以北还有一个小巧别致的御花园,是皇室人员游玩之所。明朝和清初的皇帝均住在乾清宫,皇后住坤宁宫,交泰殿则是皇后的活动场所。清朝中后期,皇帝和皇后都搬至西六宫等地去了,最著名的是养心殿,从雍正皇帝起,这里就成为帝王理政和寝居之所,慈禧太后也在此垂帘听政,时间长达40余年。

皇帝的居所又称紫禁城。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即开始营造这座宫殿,至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在这前后五百余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这里生活居住和对全国实行统治。 紫禁城,城墙四面各设城门一座,其中南面的午门和北面的神武门现专供参观者游览出入。城内宫殿建筑布局沿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红墙黄瓦,画栋雕梁,金碧辉煌。殿宇楼台,高低错落,壮观雄伟。城之南半部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两侧辅以文华、武英两殿,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称为“前朝”。北半部则以乾清、交泰、坤宁三宫及东西六宫和御花园为中心,其外东侧有奉先、皇极等殿,西侧有养心殿、雨花阁、慈宁宫等,是皇帝和后妃们居住、举行祭祀和宗教活动以及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称为“后寝”。 通过参观故宫,我了解了故宫的历史和建筑特点。

天斧神功的山石,造型优美,在此园悠闲漫步。给你一个心旷神怡的感觉,好不令人陶醉。军机处是我国明清时期议事重大决策的场所。令人可想,当年皇帝在此为保护国家疆土而在此作出的决定。它为巩固我国的国防做出过巨大贡献。

故宫的建筑,使我感到它是历代统治阶级生活,工作的一个完美的人间天堂。

大型纪录片《故宫》观后感

《故宫》,这部大型纪录片,我看完了,但是后来我还挑了一部分精彩的感兴趣的回看了一下。总的来说,是部非常优秀的纪录片。总共12集,片名分别是:肇建紫禁城、盛世的脊梁、礼仪天下、指点江山、家国之间、故宫藏瓷、故宫书画、故宫藏玉、宫廷西洋风、从皇宫到博物院、国宝大流迁、永远的故宫。

肇建紫禁城

首先来说一下紫禁城的名字来由,那是因为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曾把天上的恒星分为三垣、四象、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三垣包括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紫薇垣在三垣中央,因此成了代表天帝的星座。天帝住的地方叫紫宫。封建皇帝被人们尊称为“天子”。皇宫冠以“紫”字,以表示皇宫为人间的“紫宫”,为人间至尊之所。另外,自秦汉以来,人们还习惯称皇宫为“禁中”,即“门户有禁,不得随便入内”之意。“紫”字与“禁”字结合,故皇宫称紫禁城。也正是因为紫薇星的居中为天,也暗示了,天子理应选择天上紫薇星在地面的投影建筑宫殿而居,从而建立中心轴,统一天下,号令世界。

于是历史将这个重任交给了明永乐大帝——朱棣。明成祖朱棣在1406年下令建造紫禁城,并且以南京宫殿为蓝本,在元朝大内的旧址上进行建造,并要求其规模、气势和精美程度都需要超过南京的明皇宫。这也是他因为“靖难之变”夺了建文帝的皇位心中有所顾虑,下令迁都的,进入自己以前的势力范围,同进也证明了:“天子守国门”之说。

紫禁城由1406年始建,于1420年建成,也即在明永乐四年到十八年建成。当然明成祖曾炫耀自己国家的威严,下令郑和七下西洋,主要目的不是贸易通商,而是扬武耀威,顺便寻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朱允文。

盛世的脊梁

紫禁城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深红的高大砖墙,金黄色的硫璃瓦,宫殿的棱角向天翘起,格局统一,设计整齐,宽敞大道,高阶皇梁,暗示着封建的等级的森严。康熙34年,重建太和殿,36年落成,盛世屋脊的建立,同时敢昭示着一个新的盛世的开端,这时康熙大帝举行了盛大的庆典。这也是将至高无上的皇权烘托到了极致。据测算,太和殿相当于现在的12层楼房那样高,在当时,可以想像是怎么的气势磅礴,雄壮宏伟。太和殿、保和殿和永和殿并称三大殿,紫禁城中,殿的檐都是九个钉走兽,但太和殿有十个,唯独的一座宫殿有十个的,这也宣示着它的重要性。太和殿长宽比为9:5,这也象征着九五至尊。

礼仪天下

紫禁城是个封建等级极度森严的象征,在里面发生礼仪之争是在所难免。明嘉靖帝朱厚璁,是正德皇帝的堂弟,因为正德帝膝下无子,就由兴献王朱佑沅之子继承。礼仪之争的焦点在于是否从正门入,进行登基大典。

公元1661元,顺治帝死,年幼的康熙帝登基大典,更是雄壮,惊人。在故宫中主要三个主要的节日:正月初一,也就是中国的传统新年,此时,王宫大臣,外国使节都来到皇宫,进行盛大的节日庆典。另一个是万寿节,也即是皇帝的生日,这时,紫禁城也呈现出一片歌舞升平,天子万年的景象。最后一个重要的节日是:冬至日,原因在于,冬至日那天,阳光反照在宫殿的牌匾上,北半球上的阳光来回在上面照耀。也预示天子之气。

说到礼仪,不能不提到宫服的穿戴。官服的穿戴一般与祭祀有关,祭祀被喻为与上天对话,所以礼仪必须规矩。祭天穿蓝官袍,祭地穿黄官袍,祭日穿红官袍,祭月穿月白色官袍。祭祀也分大祭,中祭,小祭。大祭由皇帝执行,小祭由官员执行,但是中祭有时皇帝执行,有时由官员执行。

在紫禁城里,明朝时,前朝处理政务,在清朝时,政治中心转移到了后宫,处理政务都是在养心殿里进行。一般宫殿里是御门听政,也就是我们在电视里面看到的听到的“上朝”。

上朝时也是有讲究的,上朝谨见皇帝的一般都是四品以上的官员。到清慈禧时期,御门听政转变为“垂帘听政”。

明成祖时期,成立内阁,皇帝下分三个部门:决策、议策、行政。行政下设六部,六部下设三司,也即: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和布政使司。明宣德时期,又下设地方和中央总管。明朝,大家都知道,宦官专政,皇帝大都不务正业。像明成化帝喜欢玩乐,专宠万贵妃;正德帝,喜欢扮作商人,弄到在宫内开通商业街;嘉靖帝,则是个炼丹之人;万历帝是个敛财的家伙,已经贵为天子,但是人就是这样的贪婪;明后期的天启帝则是个十足的木匠,醉心于木匠事业,以至于魏忠贤专政。 到了清朝,雍正帝创立军机处,军机处是政务枢纽。这里让我们熟悉的莫过于密折制了。雍正帝在养心殿西暖阁,就是采取这样的方式统治天下,管理整个大清国家的。但是这一制度在清道光帝时,信息缓慢混乱,最明显的就是英国直逼天津时,道光帝才知道英国已经发动了战争。当然道光连英国在哪里都不知道。

1861年,慈禧垂帘听政,年幼的同治是傀儡。

在紫禁城的最后一次政务处理当属1912年2月12日的,退位诏书了。 这也宣示着清王朝的覆灭。

家园之间

寓意为天上紫星在人间的投影的天子家园——紫禁城,是皇帝处理政务的中心,也是皇帝的居住地所在。

除了处理天下政务外,还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这也是皇帝处理完政务的消遣去处。也正好清乾隆帝所说的一样:这些女人,一生的意义就在于倚在门口,等待着我的钦点。这在封建王朝里,男女显然不平等,女人显然成为了男人的附属品,拥有物。每人皇帝都会很多的嫔妃。但是清光绪帝好像就三人吧,一个珍妃,一个瑾妃,一个皇后。

家国之事,当然也离不开皇子们的教学了,可以说清朝皇帝没有一个昏庸帝,没有明朝时那么的玩帝,偏帝,废帝,个个都很勤俭治国,励精图治,这与他们的严谨皇子教育密不可分。清虽没有什么昏庸之帝,,但是平庸之帝,志高才疏的皇帝也不少。特别是清后期,这也导致了清王朝的灭亡,清灭亡当然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的因素。这里我们不再详细讨论。这交由历史去评定吧,毕竟王朝的更替自有天命吧!

故宫藏品——瓷、玉、书画

武则天供奉佛指舍至尊之器,宋徽宗宫廷院落中的雅致的摆设,元世祖进行东西方贸易的贵重商品,永乐皇帝赐予外国使臣的珍贵礼物,雍正帝亲自参与创作和设计的艺术品,瓷器可以说是中国每一个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更是这个世界中最大宫殿中无处不在的财富。

瓷器因火的刚烈,水的优雅,土的敦厚,而扬名海内外。“李唐越器人间无,赵宋官窑辰星看”,基中以我们江西景德镇的制瓷业最为发达,从而也成为了制瓷业中心,当然“瓷都”之称也封给了景德镇了。记得那时有个外国人刻录了当时的情形“白天浓烟遮蔽了云彩,夜晚窑火映红了夜空”。可见当时的制瓷规模有多么的大。 石之美者为玉,玉是首先标准的象征。古代有“君子比德于玉”之说。在宫廷中的玉器,玉如意是非常珍贵的,象征和平兴旺。就连皇帝发布号令,颁布法令的都用玉玺证明权威怀。玉石,精致,灵动,温婉,含蓄。是天地万物之精华,百亿年的造就,同时也成为了东方之质的代表。玉有白、青、黄、碧和墨五种颜色。

玉器除了在皇宫中充当摆设,在生活中也是很常见的,比如生活中的多宝格,用来盛放各种各样的古玩的。还有碧玉盘,盛放物品的。

对于玉器的喜好程度,非清乾隆帝莫属了,他不仅政治才干突出,也是非常优秀的收藏家,欣赏家,他之所以活了89岁,这跟他的兴趣广泛是离不开的。他喜欢玉,连自己的儿子的名字都可以看到玉的影子。就拿嘉庆帝来说,一个琰,王个旁,就是玉的意思。但是嘉庆帝则是个勤政国治的守成君主,他仁慈但平庸。故也称仁宗。

故宫内藏的书画也是空前的多,而且全部是精品。清乾隆是个书画大收藏家,收藏书画也是他的功德成就的象征。里面收藏最著名的就是隋展子虔《游春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书画的大收集,同时了见证了一个个王朝命运的改朝换代。

宫廷西洋风

钟表,地图,自鸣钟是最早进入宫廷的西洋物品,同时还有十字架像,八音琴,三棱镜,钢琴。最早进入的意大利的传教士利玛窦,他是于明万历1601年进入中原的。他是欧洲天主教的传教士,他后来与徐光启成为好朋友。明科学家徐光启,受他的影响也蛮大的,后来徐光启也加入了天主教。

外来传教士除了带来先进的物品,还有准确的天体仪,历法等等。西洋建筑风格的也在国内发展起来。后面还有德国的汤若望,比利时的南怀仁,意大利的画家郎世宁。郎世宁是在我在看《圆明园》时,留给我印象比较的一个。《圆明园》也是部比较优秀的记录片的电影。

紫禁城,一度成为西洋贡品的展示厅,和先进科技的牢笼,垄断了能工巧匠的创造力。 就连英国使节赠送的西洋贡品中的洋枪洋炮,到八国联军入驻圆明园时,那些枪炮蒙上一层厚厚的灰尘。可以落后必定在挨打了,自己还沉浸在东方文明大国中,殊不知国家早已进入了工业化时代。

紫禁城,多么华丽,但都被捆上华丽的镣铐,无法逾越这一道深红的宫墙。

从皇宫到博物院

公元1925年10月10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紫禁城从此更名为故宫博物院。蔡元培为故宫博物院题名。

清朝后期也是个动荡的时代,1916年袁世凯自立为帝,1917年张勋复辟,虽然他们都一一失败了。此时的中国,民主科学进步思想已经在中国广泛传播开来了。

国宝大流迁

故宫中这么多的奖品,书画,玉器,好多都被偷盗出去了。

1860年,文物第一次大流失,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能抢的就抢的,不能带走就一把火烧掉。打碎,撕烂,火烧……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

到清宣统帝时,溥仪将好多文物以赏赐的名义,将好多的文物偷出宫去,这也是一件很的国宝大偷盗的谋划。

故宫,承载着几千年的文明传承,几百年的风去变幻。

大型纪录片《故宫》观后感 央视大型纪录片故宫
在国内,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院,天津博物院,上海博物院,不同数量地藏有清宫旧藏文物。

在世界上,英,法,德,意,日本,美,奥,俄罗斯,加拿大,荷兰,新加坡,士耳其,瑞士,瑞典,丹麦,挪威等国的博物馆都有不同的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具体数量难以考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18323.html

更多阅读

电影《落叶归根》观后感 落叶归根电影完整版

电影《落叶归根》观后感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我正要准备睡觉的时候,那等忧伤推荐我看一部电影《落叶归根》。他告诉我明天再看,我因睡意不大,忙完手头的事情,下了QQ,就打开了电影。一小时四十多分种后,我看完了电影,关闭了电脑,却关不了情绪

《微观世界》观后感谷佳明 微观世界观后感

《微观世界》观后感昨天下午,李老师给我们播放了《微观世界》的视频,看到片子中五彩斑斓的动物植物,各种奇妙的大自然现象,我觉得真是太有意思了。这个片子中有几个地方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比如毛毛虫们比我们一些同学还遵守纪律,虽然

电影《华尔街》观后感 华尔街2电影观后感

电影《华尔街》观后感 ____共同的梦华尔街是全世界的金融中心,但也是滋生贪婪与罪恶的地方,像电影中戈登一样吃人不吐骨头的股市黑手和银行家比比皆是,他们的手段高明,往往能逃过法律的制裁。电影中有这么一句经典台词:“贪婪是个好东

叶蓝秋之死(电影《搜索》观后感) 电影搜索观后感

叶蓝秋之死电影《搜索》观后感----学生阿乐当一个年轻而美丽的身体飘然落下,那么轻盈,那么幽然,仿佛秋叶般飘落大地,她陨落的美,在那金灿灿幕落的一瞬间定格了,让人爱怜,让人窒息。也许只有大地才能给她温暖的怀抱,接纳这个在人世间饱受

看电影《地道战》观后感(图) 焦庄户地道战观后感

看电影《地道战》观后感 星期四,我和爸爸在他单位电脑里看电影《地道战》。1942年,日本侵略我们中国,我们中国最早的兵是民兵,日本的原则是“杀光、烧光、抢光!”日本太强大了,因为高家庄民兵本来只有几个人,几条枪,所以就打不赢,他们就

声明:《大型纪录片《故宫》观后感 央视大型纪录片故宫》为网友潮流少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