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碳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氧化碳》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化学》教材九年级上册中的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课时。本单元是初中最为完整的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体系的一个单元,同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本课题内容是本单元内容的核心和纽带。本节课主要介绍CO的性质和用途。为第八单元中金属的冶炼做准备。通过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不断完善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课程中通过实验推导出CO的性质以及CO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学习本节课,不仅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真正做到“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我对教材的理解,并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九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了解两种碳的氧化物在性质上的差异;通过化学实验及其分析,使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使学生掌握CO的主要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演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的实验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对CO的全面认识过程,初步训练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分析问题的科学态度;强化使用毒气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的意识。让学生明确“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于CO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从化学角度来说,学生并没有掌握CO的性质。】
教学重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一氧化碳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对氧气性质有所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得到发展,并且在前面已经学习过二氧化碳的性质。
2.由于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他们对化学充满兴趣,学生对氢气·单指碳的还原性有所掌握,通过对比学习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三、说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已经确定了,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
进行一氧化碳的教学时,我从比较一氧化碳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组成的差异入手,采用对比的方法,用对比二氧化碳的性质来认识一氧化碳,以性质为中心,结合性质讲用途,使性质、用途紧密联系。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说学法
【我们知道,教学的宗旨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因此,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1.指导学生用分析、对比的思维方法,使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发生联系。比如可以从密度、溶解性、收集方法等方面将“CO”与之前学习过的“CO2”“O2”或者“H2”进行对比。
2、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视频,让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 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逐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教学过程
以上是我的教学理念,而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将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中。所以在教学程序上,我把本节课分为以下几个环节,分别为
第一个环节:复习巩固
引导学生复习CO2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复习巩固上节课内容。
第二个环节:导入新课
[导入]:一氧化碳分子比二氧化碳分子少一个氧原子,这种分子组成上的差异给一氧化碳的性质带来什么影响?(板书课题)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上存在那些差异呢?
第三个环节:新课教学
首先【讲解】物理性质:(通过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的对较表讲解)
CO2 | CO | |
颜色 | ||
状态 | ||
气味 | ||
密度 (与空气比较) | 1.997克/升 ( 比空气大) | 1.250克/升 ( 比空气稍小) |
溶解性 | 能溶于水 | 难溶于水 |
CO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板书)
由于分子构成的不同,两者的性质有很大的差别。
接着[提问]: 制取CO气体时应如何收集?
通过与之前学习过的“CO2”“O2”或者“H2”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归纳:不宜用排空气法收集,因CO的密度与空气的密度很接近,而且有剧毒。应采用排水法收集。向学生渗透(溶不排水,毒不排气的集气原则)
课堂练习一
1、现有下列四种气体:氧气、氢气、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试回答:
(1)只能用排水法收集的是________
(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是_______
(3)既可用向上排空气法又可用排水法收
集的是_______
(4)即可用向下排空气法又可用排水法收
集的是_______
设计意图;这样既及时的巩固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物理性质,又总结巩固收集气体的方法,并进行了比较,便于学生更好的掌握。
然后 [演示]CO的可燃性
[活动与探究](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分析)
观察贮气瓶内一氧化碳的颜色和状态,然后在贮气瓶的导管口点火,观察火焰的颜色;把一个内壁附着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观察现象并分析。
现象 |
|
分析 |
|
[交流]一氧化碳是无色的气体,一氧化碳可以燃烧,火焰呈蓝色;烧杯内壁变浑浊,说明一氧化碳点燃时生成二氧化碳。
[讲解并板书]
一氧化碳的燃烧
现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附着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化学方程式:2CO + O2 2CO2
接着[提问]
1、 实验说明了一氧化碳的什么性质?
2、特别指出:和其他可燃气体一样,点燃CO之前必须先验纯。
【提问】:为什么要验纯?怎样验纯?
【明确】:若CO不纯,点燃时可能发生爆炸,因CO的爆炸极限是12.5%~74%。验纯的方法同氢气的验纯。使学生加深对一氧化碳的可燃性的了解
【讲述】:煤炉里煤层上方的蓝色火焰就是CO在燃烧时所产生的。(引导学生看图课本第118页6-19)。水煤气是CO和的混合气。
【引导回忆】:像单质碳和氢气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还能夺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如氢气还原氧化铜。
【设问】:CO是否也能夺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元素?
CO具有还原性[演示实验]
在玻璃管中放入氧化铜,通入一氧化碳赶走玻璃管内的空气后,加热。观察现象并与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作对比。现象:
分析:
[学生观察思考]
[交流]现象:玻璃管中的黑色粉末变成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说明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这个现象和结论与木炭还原氧化铜的相同。
现象:黑色的氧化铜变红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O + CuO Cu + CO2
CO2+Ca(OH)2===CaCO3+H2O
引导学生[思考]1为什么要先通入一氧化碳一会儿再加热氧化铜,若同时进行会出现什么后果?
2实验结束时,是先熄灭酒精灯,还是先停止通入CO气体?为什么?
3你能不能将CO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稍作改进,一方面能避免CO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能充分利用能源。
进一步加深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步骤的了解。掌握CO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的操作顺序及注意事项。强化使用CO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动动手】请你写出CO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
一氧化碳的性质导致会有那些方面的应用呢?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出它的用途由于分子构成的不同,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性质有很大的差别。(板书)(结构决定性质)。那么这些性质导致一氧化碳会有那些方面的应用呢?得到CO的用途:
1、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1 可作燃料
2、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2可以用于冶金工业
并明确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提问】:煤气中毒是怎么回事?
【讲解】:煤气的主要成分是CO,煤气中毒就是CO中毒。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氧气结合,从而导致体内缺氧,产生头痛、昏迷,严重时发生死亡。
3.CO的毒性: (板书)
CO剧毒!!使用时必须注意安全。
【讨论】:如何防止CO中毒?
【讲解】:使用时应注意通风、排气。在液化煤气中添加具有特殊气味的物质能帮助人们判断是否发生了煤气泄漏,避免中毒、爆炸事故的发生。
第四个环节 课后小结
【学习完本节课的内容之后,及时地进行课后小结,有利于学生理清思路,巩固所学知识,。我采用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来总结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还能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第五个环节 巩固练习
【而为了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我设定了不同层次的习题进行验收,。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我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习题,力图达到“优生吃饱、中等生吃好、学困生吃了”。】
2、氢气和一氧化碳有相似的物理性质,它们都是______颜色,_____气味的气体,_____溶于水。相似的化学性质是都有_______性和_______性。工业上常用它们冶炼金属,主要是利用它们的______性,还常用作气体燃料,是利用它们的______性。
五、板书设计
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颜色 | 状态 | 气味 | 密度 | 溶解性 |
无色 | 气态 | 无味 | 小于空气 | 难溶于水 |
二、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 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
2、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3、 一氧化碳具有毒性
三、CO的用途:1、可以用于冶金工业
2、可作燃料
六教学反思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无论在课的设计上,还是在课的组织上,都应十分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充分体现主体性教育原则
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中
在一氧化碳教学中应充分体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学生仅仅认识CO有毒的基础上,通过学习CO其它性质,并引导学生分析CO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重要用途,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辩证的、全面的认识方法去认识客观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