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过中国的六大水乡的感受、感言和感叹
在中国,最著名的水乡有六个,三个位于江苏,三个位于浙江,所以我们把中国的江浙成为中国水乡。中国六大水乡分别是浙江的乌镇、西塘和南巡;江苏的周庄、同里和甪直。如果你仅仅游览了一个或两个,那你就不能说你游过了江南,游过了水乡。不说那些还没有出名的,就单说这六个已经享誉世界的水乡,它们的风格特色也是各有千秋的,所以,我可以自豪地说:我游过了江南,游过了水乡。
童年对江南水乡,只是停留在课本里的小桥流水人家。后来让我关注并迷恋水乡的,是陈逸飞的那幅让周庄享誉世界、也从此掀起了中国乃至世界人们水乡旅游热潮的油画《故乡的桥》。于是,我也对水乡的热情由此一发不可收。
三进周庄
第一次去周庄,那是在2002年的7月26日,我那次去上海出差,办完了公事来不及多看一眼大上海的风情万种,便急匆匆赶往周庄。满怀着对周庄的热恋,一路奔跑而来,迎接我的事满满荡荡的游客,一位衣着朴素的苏南中年大嫂接待了我,她黑黑的肤色,褪了色的衣服,和那并不很明白的普通话讲解,让我对周庄的神密感顿时减少了很多。我跟着这位大嫂,仅用了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就走马观花似的看遍了门票上的所有景点,要问我看到了什么,我说实话,只能说看到的人头比风景多得多,像坐船,可是等了一个多小时也没有排得上,看着那么多穿在水巷里碰来挤去的,干脆算了,随便四处转转吧。可是到处都是被太阳晒得无精打采的人毫无表情地在人群中推来搡去,觉得很没意思。在周庄逗留了不到三个小时就返回去了。
回去以后,心中那个对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愿望还是没有泯灭,于是,我又于2003年9月14日重返周庄,那次,人不再像第一次那些多,终于可以坐在船上悠悠地好好游览议会水乡周庄了。那天中午,在一家餐馆里吃了午饭,要了一个满大街叫卖的万三猪蹄,吃了三分之一,便被油腻得再也吃不下去了,午饭后不到一个小时,肚子便翻江倒海四的翻滚起来,赶紧吃了三片随身带的黄连素,才算渐渐消停了。可是大街上的猪蹄味道却时时刺激着我的味觉,让我一阵阵感到恶心。回家几天了,还算觉得有猪蹄的味道跟随着我。
2003年年底,我在上海有了自己的住房和汽车,这次,我还是想再去看看周庄,于是,我在2004年春节期间自驾车第三次来到周庄,这次,我住在周庄,不再因为匆匆忙忙而耽搁了那份闲情雅致,我去了周庄的百床馆,和蜡染作坊,还有传统工艺的酿酒作坊,终于在月色如水和黎明的寂静里,找回了我心中那个江南水乡里幽静纯美的周庄。
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乌镇
看完了周庄,我本以为自己看过了江南,可是一部电视剧《似水年华》又激起了我那颗稍有平静的心,2004的早春二月,我又去了乌镇,这一次,我不敢在周末出游,而是把时间选在周三,尽管依然有游人的拥挤与喧闹,但是江南的早春太迷人了,那些拥挤与喧闹也就显得微不足道了。我独自一人租了一条小船,小船在船家的划动中缓缓向前,刚刚突出新绿的柳丝低垂到水面,和乌青色房顶、白色马头墙和大红灯笼交相辉映成一幅江南水乡油画。
小船划破青波,穿越一户户浸透着千年沧桑痕迹的乌青色水阁,水阁的一半挑在河中,被木桩石柱支撑着,一代代乌镇人就是这样随水而生,伴水而眠。
遥想当年的乌镇,应该是怎样的一种寂静纯朴而惬意,幽幽的深宅大院,那一扇扇敞开的临水小窗,曾经传递过多少才子佳人的情思,所有的岁月和故事,都在那静静的水阁中被提起又放下,只把岁月的痕迹留在了枕水人家的窗棂间和石柱下,水乡博大的文化就这样随着流水向外界传播着,却从枕水人家传遍中国,传向世界。一个乌镇,历时上出过64位进士,161个举人,还有现代的矛盾等江南才子,演绎出乌镇无数美丽的佳话,也铸造下乌镇丰厚的历史文化基石,
在一处枕水人家,一位老人正在整理一些过去的鱼篓和竹篮,老人说这些东西已经搁置多年了,但是他一直舍不得扔掉,老人说看见这些旧物件,就像起了自己童年时的美好时光,老人语气严肃地说,在这些旧鱼篓和旧竹篮上,有父辈们留下的许多痕迹,看见它们,仿佛看见了自己那些故去的亲人们,老人说这话的时候,眼里有晶莹的泪花在闪烁,我的眼睛也湿润了,是呀,时光匆匆,有些人世间美好的东西甚至亲情,一旦失去了就永远找不回来了,只有从那些先人们过去曾经用过的物品上,或许能找到先人的痕迹,来寄托一份怀念之情。
乌镇,以她的风土人情感动着我。
在林家铺子里,我买回了十几米的蓝印花布,把都市的家来一个乡土味的装饰,也让这些蓝印花布时常唤起我对乌镇美好的回忆。
游过了中国这最后的枕水人家,这份美好的回忆就永远留在心中了。
生活着的历史-烟雨西塘
2006年2月11日,我去了西塘,这是一个春雨绵绵的日子,我是看了天气才故意在雨天来的,因为早就知道烟雨中的西塘才是最美的。这个位于吴越两国之交的特殊地理位置,给了西塘“吴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称。西塘与其它水乡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长长的临河街道和廊蓬,长度近千米,不论是春夏秋冬和阴晴雨雪,它始终呈现着一幅“人家在水中,水上驾小桥,桥上行人走,小舟行桥下,桥头立店铺,水中有倒影”的不断变换的水乡风情画
“雨之为物,能令昼长,能令夜短。”
西塘的最大看点是它烟雨中的廊蓬风景,也是西塘最有水乡朦胧韵味的景观,像一位被青纱遮住了芙蓉面的美女,越是朦胧,越是让人觉得她美。西塘,没有很浓的省也味,西塘是一个生活着的古镇,廊棚下晾晒的腌菜、挂在竹竿上的熏鱼、腊肉,处处都让人觉得这里不是一个旅游景点,而是一个过着平静日子的水乡人家。
钱塘人家的一付对联:“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表现了钱塘人对生活的态度。有人说在六大水乡中,只有西塘是活着的历史,的确,西塘的商业味最淡,你游你的风景,我过我的日子,所以它也就最有生活的味道了。
“水墨人家”的南浔
2006年3月23日,我去了南浔,南浔以“一镇之地,且拥有五园,皆为巨构,实江南所仅见”毫无装扮的南浔,风细水软,旧影依稀,被称为“石墨人家”。走在南浔的大街小巷,依然感得到它昔日的富贵与奢华,有着丰富人文景观的南浔,在中国近代史上,南浔是一个罕见的巨富之镇,被称为“四像八牛七十条金黄狗”的百余家丝商巨富所产的“辑里湖丝”驰名中外,成为“耕桑之富,甲于浙右”。
南浔小莲庄的精美园林,代表着江南的园林之秀,也是南浔的精致之最,江南排名第三的嘉业堂藏书楼,是南浔丰厚文化的写照,张石铭故居里的精雕细琢,也是江南木雕的典范,大气的百间楼,还有许多江南特色的景点,都让南浔古镇以充满了江南水乡韵味的魅力,令人流连。
同里的月光
“水乡同里五湖包,东西南北处处桥”,是同里的特色,同里被同里湖、叶泽湖等包围,在同里,除了游览江南共有的水乡风情,同里的“走三桥”是不可不走的,镇中有“长庆、吉利、太平”三座小桥垮在三河交汇处,“走三桥”已经成了同里人多年延续的老习俗,每逢有办喜事的人家,总要抬着花轿从三桥上走过;老人祝寿,也要由儿孙扶着从三桥上走一趟,以图个吉利、太平。看着大街上停放的花轿,我也花十元钱坐在花轿里,学着同里人走了一遍三桥。同里的退思园也是很有名的江南名园,它的小巧精致和淡雅秀美是令人陶醉的。
游玩了同里,在阿庆嫂茶楼要了几样小点心和一壶茶,坐在花格窗子边,边吃边喝边欣赏着窗外的风景。
月光慢慢从东边的白墙尖上爬出来,把银色涂抹在同里的每一个角落里,也把水乡映成了一幅朦胧的水墨画,同里,有给了我另一种与众不同的水乡之美。
“桥都”-甪直
甪直的特色是水多、桥多,甪直历来享有江南“桥都”的美称,在甪直一平方公里的古镇去,就有宋、元、明、清时期的现存完好的42座桥,桥的密度远远超过了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来到甪直,就像进了古桥博物馆,抬头就看见桥,有多孔的大石桥,独孔的小石桥,宽敞的拱桥,狭窄的平顶桥,有多处是两桥连接成直角的桥。感觉用“桥都”来比喻甪直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我正纳闷为什么这些桥能在漫长的历史中,没有被战火摧残而保留的这么完好,听了导游的讲解,我才得到答案,原来甪直原名叫甫里,后因镇西有直港,通向六处,而形象酷似“甪”字,故改名叫“甪直”,另一传说是,古代独角神兽“甪端”巡察神州大地路过此处,见这里石块风水宝地,就留在了此处,并保护着甪直没有被天灾人祸摧残,人们年年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甪直的甫里八景如吴淞雪浪、浮图夕照、鱼莲灯阜、分署清泉等都是值得一看的美景。还有保圣寺内晚唐著名诗人陆龟蒙的留在“斗鸭池”、“小虹桥”和“清风亭”的遗迹;唐代雕塑家杨惠之的九尊泥塑罗汉等,都是值得一看的人文景观。
站在甪直这棵有着1300年树龄的古老银杏树下,会更能体味出甪直的古老风韵。
中国水乡,就是中国的一个巨大文化宝库,它们有着相同的水系,却有着不同的美丽和特色,
更有着令人永远难以品味透彻的文化韵味。
有水乡,不仅仅是用你的脚,你的眼睛,更重要的是用你的心去感觉,去感悟。因为水乡有着太多太深的中国文化。
游过了中国的六大水乡,终于让那颗浮躁的心沉静下来,从而学会了怎样去欣赏水乡热闹背后的江南文化。
感言与感叹
历史留给水乡的那一座座小桥玲珑或造型别致的桥,还有水乡乌青色的瓦房,都成了水乡永远的形象,也永远是中国江南诱人的魅力,它的文化内涵和精美绝伦的外观,是中国的财富。但是江南的魅力是在幽静中才是更加诱人的,当人们为了一睹水乡的美丽蜂拥而至时,水乡的美丽也就在喧嚣中渐渐消逝了,然而在中国的旅游还不是很成熟的今天,只能有旅游这个市场去自我调节,只要水乡的小桥流水还在,当盲目追逐的喧嚣变为理智有序的欣赏之后,水乡的特有魅力还会回来,回到它原有的本色中去。
(只有在这样的幽静时刻,才能享受到那个梦里的水乡)
(喧闹了一天的同里,终于在月色里恢复了原始的风景)
(延绵的廊棚,永远是西塘的特色与魅力所在。)
(白天的水乡,只有拥挤的游人、喧嚣的吵杂,而水乡的美好意境早已被游人如织去而代之了。)
(坐在乌镇的乌篷船里,小船悠悠从小窗下经过,便想起那一个个才子佳人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