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鸿一瞥——绥宁省
——李忠欣 山东
这是台湾朋友寄来的一张小地图,最初看到时,我不由得吃了一惊。这个陌生的绥宁省让我很是有点云山雾罩的感觉。首先想到的就是翻看郑宝恒先生所著的《民国时期政区沿革》,很厚的这本大部头专著里面,却居然没有只言片语介绍到这个绥宁省,只是在介绍五林县的隶属时,提到该县曾隶属于绥宁省管辖。郑宝恒先生何许人也,郑先生那可是我国著名地理大师谭其骧的亲传弟子,堪称当代地理名家。究竟是不是因为这个绥宁省存在的时间太短而被作者忽略遗漏不得而知,但是这样一本权威的专门介绍民国时期行政区划变迁的专著,将绥宁省遗漏掉,显然是不应该的。在我花了几天时间翻遍了手中的一些有关民国行政区划的新老资料后,到底还是没有见到过这个绥宁省。最后还是从网上搜集了一些资料,才好不容易了解到了绥宁省撤设的大概经过,发现她居然是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一个省级建制。
绥宁省位于现今黑龙江省的东南部。1946年4月8日—10日,筹备中的绥宁省首届临时参议会决定尽快设立绥宁省;那时,各级政府的工作效率还是蛮高的,仅仅几天以后的4月15日,绥宁省政府就在牡丹江市正式成立。其大致管辖区域相当于伪满洲国时期的牡丹江、东安两省的范围。下设牡丹江市和东安市和宁安、穆棱、东宁、绥阳、鸡宁、密山、虎林、林口8县,省会驻在牡丹江市。同时还选举产生了由十三位行政委员组成的绥宁省政府行政委员会,张静之当选为绥宁省政府首任主席、谷怀贵当选为副主席。绥宁省政府隶属于东北政联行政委员会领导,在省参议会闭幕期间,其做为全省最高权力机关,履行的行政职能是大力组织全省恢复生产,整顿金融秩序,开展各项建设活动。省政府以下设有秘书处、民政厅、财政厅、建设厅、教育厅、保安处等机构,后来又陆续成立了邮政管理局、贸易局等。
张静之祖籍山东,1911年12月出生于宁安县。1929年进入北平大学经济系学习,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经中共北平市委委员赵作霖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4年他离开北平东渡日本,在东京明治大学经济系攻读研究生,但半年后便回国了。1937年至1945年的抗日战争期间,他先后出任八路军120师政治教员、宣传科长、抗日军政大学七分校政治部主任、抗大总校四大队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胜利后率东北干部大队赴牡丹江地区,参加组建中共牡丹江军区,出任军区政治部主任,他也是当时中共内部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因此由他来出任新设立的绥宁省主席当属实至名归。
由于抗日战争刚刚结束,国共内战又一触即发,地方行政通常首要的是围绕军事需要来进行,所以当时的行政区划不但是乡镇县级,就是专区和省级行政区变动的也比较频繁。绥宁省成立后仅一个月的五月份,下辖的林口县便与牡丹江市五河林区合并改设五林县;6月又将东安市和密山、鸡宁、虎林三县划归合江省管辖;8月增设了新海县。至此本来辖域面积就不大的绥宁省变的越发更小了,规模还比不上一个大的专区,仅仅也就相当于一个中等专区而已。有鉴于此,1946年9月24日,东北各省市行政联合办事处行政委员会(也就是后来的东北行政委员会)决定,适时撤销绥宁省,降格改设为牡丹江行政区;1946年10月7日,绥宁省正式改建为东北政联直属的牡丹江行政区,管辖原绥宁省所辖的一市七县。10月17日,绥宁省政府被正式撤销;这个从筹备、成立到撤销编制,前后历时仅仅只有半年的省份,由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最短命的建制省。张静之既是首任省主席,也是末任省主席,也就是说,他是绥宁省历史上唯一的省主席。
绥宁省撤销后,张静之继任东北行政委员会直属牡丹江行政公署专员,好在当时的干部,都是从战火硝烟中走过来的,对于功名利禄大多看的很淡,对于行政职务的升降也看得比较平常,大多不会有什么怨言。随后不久张静之很快就又升任新设立的牡丹江省政府主席。东北行政区划大规模调整后,又调任松江省政府副主席。1949年5月,张静之随林彪的第四野战军南下,在中南军管会任军政接管部副部长,代部长。组建省级的武汉直辖市时,出任武汉市副市长兼秘书长。1952年,张静之调往国家铁道部,出任新建铁路工程总局局长。1964年张静之所犯右倾错误被平反后,国务院调他出任抗美援越专家组组长,主要是协调我国在越南的工程部队与越南政府之间的工作关系。在越南工作期间,由于成绩突出,他曾荣获胡志明主席授予的一级战功勋章。
在中国的行政区划史上,像绥宁省这样存在时间如此之短的省份,至今还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有谁会料到历史竟在有意无意之间给爱好行政区划的朋友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