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经济活动区位与区位论
一、概述
人类经济活动的区位,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这里重点介绍几个概念:
经济活动区位区位论区位条件区位因子
经济活动区位——即人类经济活动所选择的地区或地点,它既具有空间上的位置,也具有在人的主观行为因素作用下为特定目的而标定的意思。
区位论——即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的理论,主要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区位理论有两层基本涵义,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另一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前者是区位主体已知,从区位主体本身固有的特征出发,来分析适合该区位主体的可能空间,然后从中选择最佳区位;后者正好相反,大的区位空间已知,依据该空间的地理特性、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因素,来研究区位主体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
区位条件——即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人类对自身场所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位条件的好坏。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主体而言的。区位主体不同,区位条件随之不同,例如,在选择工业区位时,劳动力、资本、原料、能源、运输、市场等一般是主要的区位条件;而在选择农业区位时,光热与温度条件、土壤条件、劳动力条件、交通以及市场条件则构成主要的区位条件。另外,区位条件也随时间而变化。
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对区位主体的区位给予大的影响因子是主要因子,相反影响比较小的为次要因子。
二、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1.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经济活动一般包括生产活动、流通活动以及消费活动,其中生产活动是经济活动的基础。生产活动又是建立在一定的要素投入基础之上的。因此,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具有重要的影响。这里重点探讨土地因子、原材料因子、能源因子、资本因子和劳动力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土地因子
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以一定的空间作为依托。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以及所处的经济区位所决定。
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一种是作为劳动对象,如农业生产活动,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的自然特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保持与增加土地的自然产出是农业土地利用历来的课题。土地的经济地理位置也影响农业土地利用,这在后续的农业区位理论有关章节中将有详述。
第二种是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如工业、交通以及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等,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土地利用的空间竞争显得格外显著。由于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所能提供的地租差异,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的圈层分化较显著。
城市的经济地租及其土地利用分化图
就工业土地利用而言,不同的工业类型要求不同的土地条件。大规模工业生产活动尤其是生产工艺与制造工程连续化的钢铁、石油冶炼、车辆制造等都要有地势平坦、面积大而且土地承压力强的土地,因此这样的工业行业一般都放在郊外。而另一种工业类型,我们通常称之为城市区位型工业,它们不需要大量土地和建筑,虽然城市内部地价比较高,但可以期望高额收入回报,因而在城市内部布局。
(2)原材料因子
原材料对于经济活动来说极其重要,它是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所加工的对象。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运费大小、原材料的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矿产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以及开采成本的差异性,使得处于不同区位的经济活动主体获取它的成本不同,直接影响到原材料成本在总成本中占较大比重的原材料型工业的区位选择。
现代大规模工业生产,往往是利用多种原料,而且原料配合比例以及原料本身的价格变动程度不一,因此原料对区位的作用随之发生变化。那些便于原料集散的区位(港口等)越来越显示出其对原材料型工业企业的区位优越性。很多经济活动,包括一些机械加工、组装等工业企业,并不是直接以初级原料为加工对象,而是以一些材料型工业企业的产品作为加工原料,因此在区位上受提供其加工原料的原材料工业企业区位的影响之外,更多地受其加工后产品的市场以及劳动力成本、技术条件等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现代经济活动区位已经不是以前那样被动地接近原材料地,而是通过重新组织原材料地来达到现代社会生产的及时性、可靠性与灵活性的要求。
(3)能源因子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稳定的能源供应尤其是二次能源中的电力供应对产业活动的发展极为重要。在发展中国家推进工业化中,一般都将能源和交通作为改善基础设施与投资环境的重点来加以建设。能源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大量消耗能源的产业活动,如金属冶炼中的电解铝、铁合金等,要求在区位选择中接近廉价的电力供应地。能源作为产业活动的影响因素还不仅仅局限在提供能源供给,还反映在直接影响到产业经营成本、效率、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公众对企业发展的态度。稳定的能源供给是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因此区域的能源尤其是电力的供给保证程度是许多企业的选择区位的标准之一。由于能源在各地的分布以及蕴藏条件不同,生产成本差异较大,日而带来了能源供应价格的地域差异,也带来了大耗能经济活动的区域差异。在保护环境以及公众参与越来越发展的今天,经济活动利用能源的种类、数量以及形态直接关系到企业形象以及公众对经济活动的受纳程度,大量消耗能源的企业在许多地方都成为了不受欢迎的角色,因此该类企业的区位选择的空间余地极小。因此,对于大耗能工业企业而言,在技术与管理角度加强节能工作,促使所使用的能源类型向高级和可再生能源转化,可以赢得民众对企业的理解,也可以促使企业持续发展。
(4)资本因子
资本不仅仅指金融资本,也包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本不能轻易移动,因此是在一处布局(厂房或大型设备),则不管是否落后于时代潮流,也有可能继续存在一段时间,这就是所说的地理惯性。由于固定资本的地理惯性存在,企业尤其是初创企业为了节省时间以及资本,对于可以作为厂房等利用的原有固定资产沉淀的地区,会对企业构成巨大的吸引力。固定资本的费用,尤其是工业用地费用,因地点不同差异很大。对于大型装置型工业企业,固定资本的费用对区位选择费用起很大的影响作用。资金尤其是融资条件也对经济活动尤其是创始期的小型企业的区位选择带来影响。像国家指定对在某一地区布局的企业给予优先融资等政策性因素,对于解决初期资金供应的意义重大,因此对企业的区位选择产生较大影响。
对于不同的企业而言,对资本的需求是不同的。一般性金融资本仅对成熟性产业与企业给予融资,因此成熟型产业或大型企业一般通过上市筹措资金,或以资产抵押从银行进行商业贷款。然而新兴企业尤其是新兴高科技中小企业,由于企业规模有限,固定资产额低,很难在一般商业银行得到融资支持。尽管新兴高科技企业的期待利率高,但风险大,企业规模小,无资格上市筹措资金,其发展需要风险资本的支持。因此,风险资本市场完善程度,对于高薪技术产业而言,是区位选择的关键。
(5)劳动力因子
劳动力是经济活动区位尤其是生产活动区位中重要的区位因子之一。力移动上的摩擦等因素导致劳动成本存在着空间差异。劳动力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依经济活动区位主体性质不同而不同。某些产业活动,劳动费用占总费用的比重很大,比如我们通常所说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成本的空间差异对其区位的影响很大;相反,对于那些大量使用资本而非劳动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活动则受劳动力的影响较小。
劳动力供给总量。劳动力是人口中有劳动能力的一部分人口。一般而言,人口密集地区或都市也是劳动力最密集的地方,特别是大城市地区,有着多种多样的熟练劳动力,对于需要大量劳动力供应的经济活动主体(企业)而言,人口密集地区、大城市将比劳动力质和量都受到制约的小城市或农村地带的区位更为有利。
劳动力素质。在劳动力因子中,越来越多地不是取决于劳动力的数量,而是取决于劳动力的质量。现代经济活动由于有高度发达的交通体系和技术体系作为依托,其区位选择的空间尺度大,灵活性强。并且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也由于生产与服务的自动化程度加强而减少,普通劳动力的获取已经越来越容易,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影响越来越小。相反,经济活动对高素质的科技劳动力的需求却越来越大,并且对于任何国家与地区而言,高素质劳动力都是不可多得的稀缺资源。因此,能够获取高素质科技劳动力的区域(主要是教育水平比较高的大城市地区),成为最适宜现代经济活动发展与布局的区域。
劳动力成本。劳动力在空间上分布不均,移动也受到一定程度上空间摩擦的制约,因此事实上即使在一国之内也存在着较大差异。这种差异对劳动成本占总成本比重较大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区位产生较大影响。考虑劳动力成本的空间差异对区位的影响,韦伯在其工业区位论中的劳动费指向论中将有详尽论述。
2.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满足消费者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因此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考察市场因子。对于经济活动区位产生重大影响的市场因素主要包括市场规模、市场战略、市场特性和其它市场条件。
(1)市场规模
首先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持续以及经济合理性。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要求达到一定规模,也就是所谓的需求门槛,经济活动才可能持续进行。市场达到一定规模后,也容易产生规模经济效应,能够降低成本、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标准化,使经济活动更合理。其次,市场地域范围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和规模。尤其是传统商业活动中的零售业,不同的经营类型与规模需要对应于比较固定的市场地域的范围与规模。
(2)市场战略
市场战略是企业竞争战略的重要方面。不管企业规模与类型如何,为了企业活动的维持与发展,获取超额利润的竞争活动是极其重要的。一般而言获取超额利润的竞争有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价格竞争力以比其它企业低的价格增加销售额而获取超额利润的做法。为使低价格变为可能,必须实现低成本化。低成本化的实现与企业区位选择行为相关联,是便宜的生产要素的获取和生产要素的有效利用。对于以通过扩大市场占有率来增强竞争力的经济活动而言,低成本至关重要,因此这类经济活动往往趋向于接近生产要素获取低廉地区。根据生产要素条件的不断变化状况,以及生产要素有效利用的可能性的变化,为谋取低成本,保持价格竞争优势,必须适时地调整经济活动的空间配置。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增加,因此对于从事经济活动的企业而言,非价格竞争变得越来越重要。企业不仅仅注重成本节约,也特别注重收入增加。通过适应各地域市场不同需求,通过垄断与控制市场,增加市场占有率,来达到其获取超额利润的目的。因此,企业在区位选择中,已不仅仅关注实现低成本的基本生产要素的廉价获取,更注重高级生产要素的占有。所以,那些智力资源与高科技劳动力资源丰富、信息通达的区域成为经济活动的理想场所。
(3)市场特性
市场不仅有规模之差,更有内容之差,不同的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市场特性往往是由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偏好的特点而引起。在不同的区域,由于不同的消费习惯和其它不同因素,占首要地位的需求层次往往并不相同。例如,甲区市场最畅销的品种在乙区中可能只占次要地位,其生产也就相应地不为乙区厂商所重视。这就给甲区厂商打入乙区提供了机遇,因为,甲区厂商可以凭借其区内的大规模生产的成本优势,向只有少量生产的乙区出口。由于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可以在区际流传,会使得某种当初仅存在于单一国家或地区的消费习惯、特性,向国外或区外扩散和普及,那么满足这种需求的经济活动就会随之走向国外或区外。例如,美国的快餐业、旅游服务业、信用卡业,在随着消费者在各地的增加,而走向世界。
(4)其它市场条件
影响经济活动区位的其它市场条件还包括市场的竞争环境、市场秩序和管理、市场意识等。在此不再详述。
3.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优越的区域环境是吸引经济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区域环境是由区域众多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这里重点探讨产业环境、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环境因素以及可进入性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产业环境
经济活动区位选择中产业环境至关重要。构成产业环境的要素很多,产业集聚、基础设施、生产服务以及其它自然与人文环境等。这里主要介绍产业集聚,包括供货和相关行业的发展水平,对于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具体地说,供货与相关行业的发展水平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表现在:使产业间可以紧密合作;实现“互补产品”(即指消费之间具有连带关系的产品,如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的“需求拉动”;利于专业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改善区域信息环境等。大量产业活动在一个区域中互为相关、互为条件、相互集聚,有利于经济活动的兴起和发展。
(2)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
市场机制是经济活动形成与发展的基础。然而,适当、合理的政府行为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有利于促进经济活动的发展。第一,政府首先作为一个消费者,政府购买本身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市场环境因素。例如政府用建筑物、办公设施需求,政府为满足公共安全的设施与设备需求,政府外交与对外援助产品需求,政府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等。第二,政府通过规划和政府对特定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引导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向某一特定区域发展。第三,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经济活动行为,保证自由竞争环境的形成。第四,政府通过税收优惠以及财政补贴的经济政策的实施,调节经济活动的区位。
(3)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影响经济活动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经济活动,特别是工业活动的日益发展,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因此,最大限度减少生态环境破坏是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同时,环境也影响与制约经济活动。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越来越多地依靠与要求良好的环境质量。没有良好的环境质量不仅不能制造出高精密度与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更不能提供一流的服务。同时也由于现代经济活动越来越依赖于知识创造与高科技劳动力,为了吸引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为了稳定以及支持其创造性劳动,必须为其提供良好的居住与生活空间。这种良好的居住与社会空间必须是建立在良好的环境质量的基础上。因此,优美的环境成为现代经济活动(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活动)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
(4)可进入性因素
现代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地受制于相关活动以及内外部环境条件。能够同外界产生便捷联系的场所越来越成为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重点。能否同外界产生便捷的联系,取决于该场所的可进人性。可进人性包括地理可进人性、经济可进人性、制度可进人性和社会可进人性。地理可进人性系场所对外交往的地理方便程度,它主要决定于地理位置和距离。这里所说的地理位置包括数理地理位置,可由经、纬度和海拔高度来精确地表示;还包括相对地理位置,它是指场所在地理空间中相对于周围的地理事物的相对的地理位置关系。相对地理位置具有丰富的经济地理内涵,例如大连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郑州是京广铁路与陇海铁路的重要枢纽等。经济可进人性系场所的对外交往成本高低,它取决于运费、通信费。费用越低对外通达性越好,反之则相反。制度可进人性即由制度因素决定的场所对外生产要素和商品交往的方便程度,一个地区制度越开放、越自由,其制度可进入性越高;反之,制度可进人性越低。社会可进人性是由社会因素(包括语言、文化等)所决定的场所对外交往的便利程度。
4.交通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交通是联系地理空间中社会经济活动的纽带,是社会化分工成立的根本保证。交通技术和手段决定空间相互作用的深度和广度,交通技术与手段的进步是改变经济活动区位的重要因素之一。充分把握交通要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对于理解与认识经济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意义重大。
这里重点探讨运费与经济活动区位、航空运输与经济活动区位两个问题。
(1)运费与经济活动区位
生产与消费的空间分离是现代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尽管由于交通运输技术与手段的进步,运费在产品成本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但交通运输仍是影响经济活动空间结构与组织的重要因素之一。运费主要由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两大部分组成,线路运行费同运输距离相关,一般可以认为是运输距离的线性函数;而站场费则一般同运输距离无关,仅同装卸、站场设施以及管理维护费有关。减少装卸等站场费和线路运行费均可起到减少运费的作用。。由于运费是产品成本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为追求低成本优势,那些交通便利,尤其是铁路交通枢纽,港口对运费占较大比重的重型原材料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事实上,传统原材料工业如钢铁工业、石油化学工业、重型机械制造工业等大多都集中在港口或铁路交通枢纽附近。
(2)航空运输与经济活动区位
知识经济区别于传统的工业经济,主要表现在从规模生产到精益生产,从集中到分散,从计划性到及时性,从刚性生产到柔性生产,从注重成本与质量控制到注重创新与适应性;特别是产品特征从标准化的系列产品到智能化的个性产品,从市场周期长的产品到市场周期短的产品;市场特征也从区域性和相对稳定到全球性和经常变动;流通形式从中介、有形市场交易到无中介、无形的电子商务;而产业特征则从以制造业为主、服务业为辅、资本密集型产业,到以服务业主导、制造业为辅、知识密集产业等。以上的变化,使对于交通运输的要求也随之发生了质的变化。铁路枢纽以及港口的优势已不显得那么重要或突出,相反,机场以及高速公路交叉点的作用在日益加大。一方面产品已经从大量标准化生产转向少量个性化生产,产品重量和体积都大大减轻或减小,从前空运不可能的产品或零部件也变得可能。同时为满足生产与流通的快捷性要求,机场的货运机能增强,因此机场的有无以及机场设施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区位选择。围绕空运形成了极具竞争能力的新的产业区域类型——机场产业区。
机场产业主要有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机场业务关联产业——承担机场机能或者是其支持产业,包括直接管理与运营机场的事务所、航空公司、物品零售业、货物运输与管理业、新闻报道业、饮食业、机场服务业,其它像金融保险、设施管理等服务业等;第二部分是在机场周围地区发展的产业——与空运相关或利用空运的产业,包括空运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航空农业、渔业等)、流通业、通讯、运输业、广告、软件开发等信息关联产业以及其它服务型产业。机场产业区就是由机场产业为主构成的产业区。机场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提供便捷迅速供应的货物,同时也起到快速运送企业决策、业务人员,从而起到促进生产者与供应商、销售商以及消费者面对面交流,从而实现生产的最终目的,即满足消费者的各方面的需求。
摘自《现代人文地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