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只如初见 何事秋风悲画扇 人生如逆旅 我亦是行人
位于海淀区上庄乡翠湖湿地保护区里的纳兰性德纪念馆是现今留下的唯一的一处纪念这位清代词人的实地场所。
纳兰性德原名成德,为避太子讳改为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他出身显赫世家,父亲明珠是康熙朝重臣,官至武英殿大学士。承袭叶赫纳兰氏,满洲正黄旗人。他是其长子,生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1655,1,19),17岁入太学读书,18岁中举人,22岁考取进士,被康熙授于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又阶升到一等侍卫。因其长期南巡北往,军旅行戍词较有特色。
他生长在北京,好读书、善骑射,文武双全。因其诗词风格独树一帜而被推崇为清代第一词人。代表作:《饮水词》、《侧帽词》、《通志堂经解》、《渌水亭杂识》等,虽才华旷世却因病31岁就去世了,后被埋葬于海淀上庄皂荚屯。
他的词以小令见长,多感伤情调,间有雄浑之作。如《木兰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他把唐玄宗与杨玉环在马嵬坡生死两别离后的绝世离情刻画得如泣如诉。而被国学大师王国维评为“千古壮观”的《长相思》则画面奇伟:“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这是他随康熙东巡盛京沈阳祭祖途中安营扎寨时所书。
另外,明珠于康熙二十六年,在畅春园附近建自怡园,祖坟也设在今上庄皂荚屯,有9座。因此纳兰性德对海淀风光也是情有独钟。
如《玉泉》:芙蓉殿俯御河寒,残月西风并马看。十里松杉清絕处,不知小雪在西山。
《浣溪沙.大觉寺》:燕垒空梁画壁寒,诸天花雨散幽关。篆香清樊有无间。 蛱蝶乍从窄影度,樱桃半是鸟衔残。此时相对一忘言。
《明月棹孤舟.海淀》:一片亭亭空凝伫,趁西风霓裳遍舞。白鸟惊飞,菰蒲叶乱,断续浣纱人语。 丹碧驳残秋夜雨,风吹来采菱越女。辘轳声断,昏鸦欲起,多少博山情绪。
这些诗词至今读来仍使人动容,可惜他英年早逝为世人留下些许遗憾。但他的380余首词作、20多卷《通志堂集》文学成就斐然。
翻阅徐征的《纳兰性德丛话》;张宝章、严宽《容若葬于皂甲屯》;洪烛的《纳兰性德的渌水亭》以及纳兰性德纪念网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位词人的人生脉络。
向 华
历史上的纳兰性德和曹寅
纳兰性德(1655-1685),清朝著名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之子。康熙进士,官一等侍卫(正三品)。善骑射,好读书,有满清第一词人之称。词以小令见长,多感伤情调,间有雄浑之作。也能诗。有《通志堂集》。词集名《纳兰词》,有单行本。又与徐乾学编刻唐以来说经诸书为《通志堂经解》。他是康熙皇帝的好友,并数次跟随康熙出征。
曹寅(1658-1712)清初名臣,戏曲作家、文学家。字子清,一作幼清,号荔轩、楝亭。生于1658年(清顺治十五年),祖籍河北丰润县,迁居辽宁沈阳后入旗。曹寅7岁辨四声,有神童之誉。及长,琴棋书画无所不精。16岁被选为皇室侍卫。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其父曹玺死于江宁织造任上,曹寅袭任江宁织造,并任巡视两淮盐潜监察御使等。因曹寅之母曾做过康熙帝乳母,且曹氏几代对自己所负使命格尽职守,因此,深得康熙帝信赖。其任所江宁织造署,在康熙六次南巡中,有四次被选为行宫。其二女均被选为王妃。曹寅能诗善文,兼擅词曲。在江宁住所,以诗文戏曲广结江南名士,并曾奉命编刻《全唐诗》。著有自选诗集《楝亭诗钞》、《楝亭词钞》,还作有传奇《表忠记))(一名《虎口余生》)、《续琵琶记》等。亦精于校刻古籍,编刻有《楝亭藏书十二种》,其中辑录了元钟嗣成《录鬼簿》。
在《康熙秘史》中的曹寅是康熙的伴读和御前侍卫,自幼和康熙、纳兰性德一起长大,对康熙忠心耿耿,在一系列宫廷争斗权谋倾轧的历练之下,曹寅慢慢成长为一名颇有心计手腕的大臣并受到康熙的重用,出任江宁织造。但剧中端敏格格对曹寅情有独钟并最后下嫁于他这段浪漫的爱情故事,并非史实,完全是编剧的艺术虚构。
钟北文《北京晚报》2006年12月
讲述旷世才子纳兰容若的坎坷情史
《西风独自凉》首次引进出版
本报记者郑媛报道昨天是清代词人纳兰容若诞辰352周年,作为一份献给他的“生日礼物”—台湾女作家朴月在20年前所写的纳兰容若传记小说《西风独自凉》也首次由弘文馆引进,在大陆出版。有意思的是,该书的出版,还得益于此前京城一群纳兰迷创建的“渌水亭”网站的一段“盗版”遭遇。昨天,在《西风独自凉》的首发式上,“渌水亭”网站创始人叶子讲述了这段故事。
据她介绍,几年前,她在一个图书馆偶尔看到了《西风独自凉》这本书,并因此知道了纳兰容若,后来,她与几位同样钟爱纳兰的朋友制作了一个叫做相约渌水亭的网站,大家在网上发帖,到处寻找《西风独自凉》这本书。一次偶然的机会,“叶子”从一位朋友那里寻到了《西风独自凉》部分文章的电子版,便把它转载在了渌水亭网站上。不久后,作者朴月发现论坛上贴出的《西风独自凉》,并在一封每年岁暮给亲友们写的年终报告中,提到了在渌水亭论坛上看到《西风独自凉》的事,称网上根据的是《明道文艺》连载后的大陆盗版,并不完整。不知是谁将这封原本是私人的信函贴上了网络。朴月因此与“叶子”有了书信往来,并最终促成了此书在大陆的出版。
《北京青年报》2007-1-31
既是皇室姻亲,又是爱新觉罗家族世仇,天大的恩仇在31岁生命史的纳兰身上含蓄隐忍地滋长,这种隐忍,是脆弱的生命之鞘
纳兰性德与北京
1685年(康照二十四年),清一代大词人纳兰性德患了一种语焉不详的寒疾,七日不治而亡,卒年31岁。31岁的纳兰为长他一岁的康熙皇帝当了9年贴身侍卫,卒年时的品级为武官正三品。先祖为蒙古人的纳兰祖姓土默特,在部族战争中土默特祖先侵占了叶赫纳兰部族的地盘之后,合族迁居叶赫地,索性连姓氏也改为叶赫纳兰。在后来的部族兼并征战中,叶赫部族又为爱新觉罗部吞并。爱新觉罗谋夺天下之后,称皇称霸,而叶赫部的子孙只能隐忍地称臣称奴。在这种压抑气氛中成长的纳兰,淡化了居其地姓其姓的先祖血脉贲张的一面,变成了一个期期艾艾、幽幽怨怨的汉族式文人。纳兰22岁考中进士之后,被授予三等侍卫之职,成为康熙的一名警卫员,除了追随康熙皇帝的侍卫生涯,纳兰自己魂牵梦萦的生活,便是在自家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宅园、别墅中,与一班好友欢聚一堂,谈诗论文。他一生所交挚友,都是当时一流的汉族文人。纳兰出手大方,常常在自家招待这些汉族文人,他身为权臣的父亲聚敛的不义之财为纳兰的豪爽提供了经济上的支持。在北京,有关纳兰的遗存,今天已日渐模糊。
后海 渌水亭之谜
那口来到后海北岸宋庆龄故居门前时,天色尚早,清凉的空气中氤氲着海子的湿润。把湖泊叫成海子,是蒙古人不着边际的夸张,那片水就是汉语意义中的湖,不过从前的北京地处边塞的幽燕胡地,胡风胡俗胡言胡语占了上风,泅在北京城里的几片水域便都被蒙着叫成了海:前海后海西海北海什刹海中南海,一路叫下来,“海”的称号便愈发地顽固起来,甚至,运河漕运的一处存储地也被唤作了海运仓。
行人寥寥。宋庆龄故居——从前的明府西花园朱红大门缓缓打开了,与我相约的那个挚爱纳兰的北京女孩李君卿还未到,我想象着她出现在门前的样子。相隔350年岁月尘埃,一个20多岁的女孩竟会对于一个古人产生不可扼止的恋情,为了这段“恋情”,甚至异想天开用一种攀阴亲的方式与纳兰性德建立名分上的夫妻关系。“我要善待自己,多爱自己一些,或者说,因为我爱你,所以我也要爱自己,我要爱爱你的人—是不是?真的,容若(纳兰字,引者注),我们虽然阴阳相隔,虽然永远无法在一起,但是我知道,老天爷一定不会辜负我们这份情意—我一定会幸福的。你身边的我变成熟了,我心中的你,更重要了。”
当我在李君卿与友人共建的“相约渌水亭”网站上看到她留下的这殷殷切切的文字,并了解到她的种种痴迷行止,心中惟有叹服。
这个白皙丰腴的女孩来了,在走进西花园这个老宅子之前,她特意换上了旗装。李君卿说,她曾多次来这里做义工,为的是能在纳兰生活过的地方抚今追昔,让思绪流连徘徊。这个宅园是纳兰性德之父、内阁大学士明珠当年府邸的西花园。明珠的府邸后来换了和坤、成亲王、醇亲王几任主人,今天成了卫生部部邸,那里不对外开放,吸引李君卿的也不是那阔大豪奢的府邸,而是西边这个数亩大小的花园和若有若无的纳兰的遗迹。“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月,触绪还伤。”(纳兰词《沁园春》)
进了花园,沿着西北向一条斜径走去,左手一座二层阁楼式古建,这个建筑在三百余年前的用途我不甚清楚。楼北侧有一株碗口粗的树,左右各伸出一根枝权,李君卿告诉我,这是传说当年纳兰亲手所植的合欢树。树皮黝黑,枝叶暗绿,以我对植物不多的常识判断,300余年前栽下的树如今只生得这般粗细,长得是缓慢了些。我宁愿想它是为了李君卿而年轻的。我眼中的物事与情人眼中的物事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我没有她望着合欢树那种眼神。从合欢树北行,穿过一条窄长的游廊,来到一座六角亭子面前,李君卿告诉我,这座亭子叫恩波亭,这个称谓是宅园易主之后的事。在成亲王拥有了这个宅园之后,蒙皇上恩准引后海水入园造景,景成之后,将这个六角亭子命名为“恩波亭”,以记此事。这个亭子在纳兰生前时的身份不明,有人认为它便是当年文人雅士们聚会谈诗论文的场所—渌水亭。
穿着旗装的李君卿大模大样地坐在亭子里了,这个亭子,的确是当年的绿水亭吗?诗词是个人心底滋生的产物,而随笔往往于海阔天空的闲聊中产生,纳兰的随笔集《渌水亭杂识》便是和这些聚谈有关。中国古代文人,长于海阔天空云山雾罩的虚说,纪实记事的文字却不那么通达,所以关于渌水亭这个当年文化沙龙的标志地,描绘得也是云山雾罩。秦松龄挽诗云:
渌水亭幽选地偏,
稻香荷气扑尊前,
夜阑怕犯金吾禁,
几度同君对塌眠。
我从字面上去想,“选地偏”三字似乎不是指纳兰之父在后海的这个府邸,因为它不够偏僻,虽然当年在它西侧不远处的积水潭一带曾有稻田数十亩。“金吾禁”三字,应是指当时的宵禁,我原以为宵禁应指北京城墙以内的范围,可是北京史地研究者黄兆桐先生告诉我,当年宵禁的范围向西北可至香山沙河一带,这样一来,渌水亭的范围又无法确定了。再看蔡升元的诗:
一片玉河桥畔水,
数声金井梧桐雨,
渌水亭边宾从散,
乌衣巷口衰杨舞。
诗中的玉河,似应是指今南沙河一带,因为纳兰家的封地正在那里。而清人查慎行《敬业堂集》中说到的渌水亭,有“镜里清光落槛前,水风凉逼鹭鸶肩,孤蒲放鸭空滩雨,杨柳骑牛隔浦烟”之句,从那野趣横生的描述看,渌水亭大概不在后海边上明珠府中。
小汤山•侍卫生涯的遗迹
出北京城北安定门25公里,便是久负盛名的小汤山温泉,这里是纳兰性德足迹所到之处,不过纳兰到这里,并非文人式的游山玩水。温泉水美,轮不到纳兰来玩,他来这里,是出公差,尽康熙皇帝贴身侍卫之职。从纳兰留下的诗文可以看出,他似乎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报国情怀,但也不过是中国古代书生镜花水月般的功名幻想。官场仕途中龌龊的勾心斗角,纳兰已从乃父明珠那里知道得太多,那是他不喜欢的。侍卫的日子尽职而乏味,“无事则平旦而入,日哺未退,以为常。日观其意,惴惴有临履之忧,视凡为近臣者有甚焉。”(严绳孙:《成容若遗集序》)于是他所有的闲暇生活都留给了与汉族文人的交游上面,为我们留下了380余首词作,其中一些篇什堪称千古绝唱。
300余年前曾沐浴了康熙“龙体”的小汤山皇家御用温泉在今天的小汤山疗养院院内,温泉共有两处,地处前院的,是一处大温泉池子,东西并排各有一个。池子南北长约15米,东西宽约8米,深约3米,池沿以房山汉白玉雕成,轮廓为八角形,每个大池底部一侧又有一圆形池,直径约3米,深可两米,这两个温泉池年代稍早,因为地上建筑已然无存,如此深阔的大温泉池当年康熙皇帝是如何受用的,我猜不出。据疗养院工作人员告诉我,多年前这两个池中温泉常年喷涌,如今,六七米深的池子已然干涸,温泉的水位已经下降了许多。
从大温泉池向东,穿过疗养区,沿着湖东岸北行不远,便来到另一处温泉池,它的格局是一南一北两座小池,一池长4米,宽3米,深1.5米,另一池宽约2.5米,长约4米,池壁均以汉白玉砌成。温泉先从北侧池下涌出,达到一定的高度,从连接二池的孔流向南侧小池温泉,再从南侧壁上的孔流向南侧的一个小湖中。这里是当年清廷后宫洗浴的地方。我来到这里的时候,正巧遇到从城里远道赶来的几个中年妇女,有说有笑地坐在池沿上用温泉泡脚,说累了便从手袋中取出面包和水,吃吃喝喝。清康熙初年,这里修缮了温泉池,建行宫、浴室,至乾隆年再行扩建,三泉池分布,分为前后宫,后又开辟了后苑,建亭阁、设船坞、种荷花、修浴室,作为皇帝后妃沐浴避暑之用。慈禧太后亦常来此憩息。
上庄 荒芜的家庙
出德胜门北行10余公里至沙河,西行4公里,便来到甲屯,这一带,在350年前曾经是纳兰之父明珠的封地,据北京史地研究者黄兆桐先生介绍,在这一带曾建有明府花园,花园东北的永泰庄还建有明珠家庙。黄先生告诉我:“在历史上明珠封地处于一条古道上:出德胜门向北,经清河朱房村、唐家岭、玉河军都故城、龙虎台、南口,出居庸关,这条路的历史可上溯到汉代。名著的庄园建于顺治十七年,占地50亩,坐北朝南,东西三里,南北一里.中部有多进四合院和跨院,西部为花园,东部为东马库、马圈和田庄。这些健筑,今天都已无存。.遗留下来的,只有纳兰家庙两处及戏台一座。这两处家庙,如今都是解放军261医院的军产。一处在261医院院内,叫龙母宫,据说当年供奉着明珠画像和牌位,现在的配殿被改造成女兵宿舍,大殿改成了会议室。正是由于军队的占用,才能使古庙保存至今。纳兰家还有一座家庙真武庙由于被村里占用,“文化革命”前就被陆续拆毁,砖木挪作他用了。东岳庙是纳兰家另一座家庙,坐落于永泰庄北,现在是261医院家属院,它的山门、大殿、西配殿、后殿均保存至今。我望着那在夕阳中损毁的山门,门内外丛生的荒草,有几个孩子在残颓的山门外沙堆上玩耍,历史就这样在北京北十几公里外的永泰庄凝固着。我从一处残墙爬进庙里,两重大殿被砖砌上,改作住房,前院种了一些庄稼,有鸡兔在东墙下觅食。大殿台阶上,一个老妇人坐在膝椅中昏昏欲睡。
位于上庄的纳兰家墓地早年被盗,“文化革命”时被彻底毁坏。1972年又被掘开,砖石被生产队拉走盖了仓库,零星珠宝被有关部门收去,散乱的棺木被村民检走。纳兰性德的骨骸被抛洒一地,据说后来被住在北安河的与纳兰家有关系的人赶来拾走。我来到的这天下午,一个50多岁的瘦削村民在纳兰墓地遗址前的桥边坐着,我给他照了相,问起当年挖坟的情况,他说刨坟的时候他在场,还把一块棺材板抽回家去了,我说想看看这块板子,他带我到了他家,棺材板就扔在院子一角,是一块30厘米宽,2米长,7厘米厚的板子,两边裁了口,板面平整,像是棺材底部的材料,因年深日久,板子呈灰色,看不出材质。
北玉河•残存的剑鞘
黄兆桐先生住在永泰庄南一个叫北玉河的小村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有关纳兰性德的研究。黄先生认为,曹雪芹靠一本《红楼梦》便让后人开创了一门红学,而纳兰性德20多卷《通志堂集》诗、词、文皆有不俗的成绩,成就并不降于曹氏,他留下的文化遗产足以让后人开创一门“兰学”。作为纳兰的乡邻,黄先生这种情感自有他的道理。让我感到喜悦的是,黄先生还保存了出自于纳兰性德墓中的一件器物,那就是纳兰性德佩剑上完整的铜饰——护手的剑格,剑鞘上的装饰和柄尾部的如意纹。这是30余年前的往事:1972年,黄先生在村里做治保主任,当时村里盖房需要砖,便到纳兰性德墓地去挖,挖砖的时候,在散乱的棺材旁发现一只御赐笔筒、一柄剑的铜饰,笔筒不知被何人拿走,铜饰被他保存起来,当时鞘身已霉烂不堪,被黄先生抛弃,仅留下剑鞘及剑柄上的铜饰。剑鞘上的铜饰有四件,图案有蝙蝠、如意纹,剑格上的图案有草叶和蝙蝠,由于上世纪70年代发现这些饰物时正是一个非常时期,又是村民乱哄哄挖到的,没有留下有关方面的挖掘报告。沿京城西北走了一路,所见所闻多不是与纳兰有直接关系的遗物,在黄先生家见到了这么一组暗绿色的铜剑饰,它们有可能是纳兰当年亲手所用之物,这种近在咫尺的视觉冲击让我感到有些激动。一生与仇家相伴的纳兰,仿佛用这隐忍克制之鞘将自己的剑刃隐藏起来,剑胆的另一面是琴心——有他那些流传至今的词作为证,而他那柄冷峻青锋,在词人31岁的时候,已然断折。
——纳兰性德小传
位于海淀区上庄乡翠湖湿地保护区里的纳兰性德纪念馆是现今留下的唯一的一处纪念这位清代词人的实地场所。
纳兰性德原名成德,为避太子讳改为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他出身显赫世家,父亲明珠是康熙朝重臣,官至武英殿大学士。承袭叶赫纳兰氏,满洲正黄旗人。他是其长子,生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1655,1,19),17岁入太学读书,18岁中举人,22岁考取进士,被康熙授于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又阶升到一等侍卫。因其长期南巡北往,军旅行戍词较有特色。
他生长在北京,好读书、善骑射,文武双全。因其诗词风格独树一帜而被推崇为清代第一词人。代表作:《饮水词》、《侧帽词》、《通志堂经解》、《渌水亭杂识》等,虽才华旷世却因病31岁就去世了,后被埋葬于海淀上庄皂荚屯。
他的词以小令见长,多感伤情调,间有雄浑之作。如《木兰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他把唐玄宗与杨玉环在马嵬坡生死两别离后的绝世离情刻画得如泣如诉。而被国学大师王国维评为“千古壮观”的《长相思》则画面奇伟:“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这是他随康熙东巡盛京沈阳祭祖途中安营扎寨时所书。
另外,明珠于康熙二十六年,在畅春园附近建自怡园,祖坟也设在今上庄皂荚屯,有9座。因此纳兰性德对海淀风光也是情有独钟。
如《玉泉》:芙蓉殿俯御河寒,残月西风并马看。十里松杉清絕处,不知小雪在西山。
《浣溪沙.大觉寺》:燕垒空梁画壁寒,诸天花雨散幽关。篆香清樊有无间。 蛱蝶乍从窄影度,樱桃半是鸟衔残。此时相对一忘言。
《明月棹孤舟.海淀》:一片亭亭空凝伫,趁西风霓裳遍舞。白鸟惊飞,菰蒲叶乱,断续浣纱人语。 丹碧驳残秋夜雨,风吹来采菱越女。辘轳声断,昏鸦欲起,多少博山情绪。
这些诗词至今读来仍使人动容,可惜他英年早逝为世人留下些许遗憾。但他的380余首词作、20多卷《通志堂集》文学成就斐然。
翻阅徐征的《纳兰性德丛话》;张宝章、严宽《容若葬于皂甲屯》;洪烛的《纳兰性德的渌水亭》以及纳兰性德纪念网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位词人的人生脉络。
向 华
历史上的纳兰性德和曹寅
纳兰性德(1655-1685),清朝著名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之子。康熙进士,官一等侍卫(正三品)。善骑射,好读书,有满清第一词人之称。词以小令见长,多感伤情调,间有雄浑之作。也能诗。有《通志堂集》。词集名《纳兰词》,有单行本。又与徐乾学编刻唐以来说经诸书为《通志堂经解》。他是康熙皇帝的好友,并数次跟随康熙出征。
曹寅(1658-1712)清初名臣,戏曲作家、文学家。字子清,一作幼清,号荔轩、楝亭。生于1658年(清顺治十五年),祖籍河北丰润县,迁居辽宁沈阳后入旗。曹寅7岁辨四声,有神童之誉。及长,琴棋书画无所不精。16岁被选为皇室侍卫。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其父曹玺死于江宁织造任上,曹寅袭任江宁织造,并任巡视两淮盐潜监察御使等。因曹寅之母曾做过康熙帝乳母,且曹氏几代对自己所负使命格尽职守,因此,深得康熙帝信赖。其任所江宁织造署,在康熙六次南巡中,有四次被选为行宫。其二女均被选为王妃。曹寅能诗善文,兼擅词曲。在江宁住所,以诗文戏曲广结江南名士,并曾奉命编刻《全唐诗》。著有自选诗集《楝亭诗钞》、《楝亭词钞》,还作有传奇《表忠记))(一名《虎口余生》)、《续琵琶记》等。亦精于校刻古籍,编刻有《楝亭藏书十二种》,其中辑录了元钟嗣成《录鬼簿》。
在《康熙秘史》中的曹寅是康熙的伴读和御前侍卫,自幼和康熙、纳兰性德一起长大,对康熙忠心耿耿,在一系列宫廷争斗权谋倾轧的历练之下,曹寅慢慢成长为一名颇有心计手腕的大臣并受到康熙的重用,出任江宁织造。但剧中端敏格格对曹寅情有独钟并最后下嫁于他这段浪漫的爱情故事,并非史实,完全是编剧的艺术虚构。
钟北文《北京晚报》2006年12月
讲述旷世才子纳兰容若的坎坷情史
《西风独自凉》首次引进出版
本报记者郑媛报道昨天是清代词人纳兰容若诞辰352周年,作为一份献给他的“生日礼物”—台湾女作家朴月在20年前所写的纳兰容若传记小说《西风独自凉》也首次由弘文馆引进,在大陆出版。有意思的是,该书的出版,还得益于此前京城一群纳兰迷创建的“渌水亭”网站的一段“盗版”遭遇。昨天,在《西风独自凉》的首发式上,“渌水亭”网站创始人叶子讲述了这段故事。
据她介绍,几年前,她在一个图书馆偶尔看到了《西风独自凉》这本书,并因此知道了纳兰容若,后来,她与几位同样钟爱纳兰的朋友制作了一个叫做相约渌水亭的网站,大家在网上发帖,到处寻找《西风独自凉》这本书。一次偶然的机会,“叶子”从一位朋友那里寻到了《西风独自凉》部分文章的电子版,便把它转载在了渌水亭网站上。不久后,作者朴月发现论坛上贴出的《西风独自凉》,并在一封每年岁暮给亲友们写的年终报告中,提到了在渌水亭论坛上看到《西风独自凉》的事,称网上根据的是《明道文艺》连载后的大陆盗版,并不完整。不知是谁将这封原本是私人的信函贴上了网络。朴月因此与“叶子”有了书信往来,并最终促成了此书在大陆的出版。
《北京青年报》2007-1-31
既是皇室姻亲,又是爱新觉罗家族世仇,天大的恩仇在31岁生命史的纳兰身上含蓄隐忍地滋长,这种隐忍,是脆弱的生命之鞘
纳兰性德与北京
1685年(康照二十四年),清一代大词人纳兰性德患了一种语焉不详的寒疾,七日不治而亡,卒年31岁。31岁的纳兰为长他一岁的康熙皇帝当了9年贴身侍卫,卒年时的品级为武官正三品。先祖为蒙古人的纳兰祖姓土默特,在部族战争中土默特祖先侵占了叶赫纳兰部族的地盘之后,合族迁居叶赫地,索性连姓氏也改为叶赫纳兰。在后来的部族兼并征战中,叶赫部族又为爱新觉罗部吞并。爱新觉罗谋夺天下之后,称皇称霸,而叶赫部的子孙只能隐忍地称臣称奴。在这种压抑气氛中成长的纳兰,淡化了居其地姓其姓的先祖血脉贲张的一面,变成了一个期期艾艾、幽幽怨怨的汉族式文人。纳兰22岁考中进士之后,被授予三等侍卫之职,成为康熙的一名警卫员,除了追随康熙皇帝的侍卫生涯,纳兰自己魂牵梦萦的生活,便是在自家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宅园、别墅中,与一班好友欢聚一堂,谈诗论文。他一生所交挚友,都是当时一流的汉族文人。纳兰出手大方,常常在自家招待这些汉族文人,他身为权臣的父亲聚敛的不义之财为纳兰的豪爽提供了经济上的支持。在北京,有关纳兰的遗存,今天已日渐模糊。
后海 渌水亭之谜
那口来到后海北岸宋庆龄故居门前时,天色尚早,清凉的空气中氤氲着海子的湿润。把湖泊叫成海子,是蒙古人不着边际的夸张,那片水就是汉语意义中的湖,不过从前的北京地处边塞的幽燕胡地,胡风胡俗胡言胡语占了上风,泅在北京城里的几片水域便都被蒙着叫成了海:前海后海西海北海什刹海中南海,一路叫下来,“海”的称号便愈发地顽固起来,甚至,运河漕运的一处存储地也被唤作了海运仓。
行人寥寥。宋庆龄故居——从前的明府西花园朱红大门缓缓打开了,与我相约的那个挚爱纳兰的北京女孩李君卿还未到,我想象着她出现在门前的样子。相隔350年岁月尘埃,一个20多岁的女孩竟会对于一个古人产生不可扼止的恋情,为了这段“恋情”,甚至异想天开用一种攀阴亲的方式与纳兰性德建立名分上的夫妻关系。“我要善待自己,多爱自己一些,或者说,因为我爱你,所以我也要爱自己,我要爱爱你的人—是不是?真的,容若(纳兰字,引者注),我们虽然阴阳相隔,虽然永远无法在一起,但是我知道,老天爷一定不会辜负我们这份情意—我一定会幸福的。你身边的我变成熟了,我心中的你,更重要了。”
当我在李君卿与友人共建的“相约渌水亭”网站上看到她留下的这殷殷切切的文字,并了解到她的种种痴迷行止,心中惟有叹服。
这个白皙丰腴的女孩来了,在走进西花园这个老宅子之前,她特意换上了旗装。李君卿说,她曾多次来这里做义工,为的是能在纳兰生活过的地方抚今追昔,让思绪流连徘徊。这个宅园是纳兰性德之父、内阁大学士明珠当年府邸的西花园。明珠的府邸后来换了和坤、成亲王、醇亲王几任主人,今天成了卫生部部邸,那里不对外开放,吸引李君卿的也不是那阔大豪奢的府邸,而是西边这个数亩大小的花园和若有若无的纳兰的遗迹。“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月,触绪还伤。”(纳兰词《沁园春》)
进了花园,沿着西北向一条斜径走去,左手一座二层阁楼式古建,这个建筑在三百余年前的用途我不甚清楚。楼北侧有一株碗口粗的树,左右各伸出一根枝权,李君卿告诉我,这是传说当年纳兰亲手所植的合欢树。树皮黝黑,枝叶暗绿,以我对植物不多的常识判断,300余年前栽下的树如今只生得这般粗细,长得是缓慢了些。我宁愿想它是为了李君卿而年轻的。我眼中的物事与情人眼中的物事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我没有她望着合欢树那种眼神。从合欢树北行,穿过一条窄长的游廊,来到一座六角亭子面前,李君卿告诉我,这座亭子叫恩波亭,这个称谓是宅园易主之后的事。在成亲王拥有了这个宅园之后,蒙皇上恩准引后海水入园造景,景成之后,将这个六角亭子命名为“恩波亭”,以记此事。这个亭子在纳兰生前时的身份不明,有人认为它便是当年文人雅士们聚会谈诗论文的场所—渌水亭。
穿着旗装的李君卿大模大样地坐在亭子里了,这个亭子,的确是当年的绿水亭吗?诗词是个人心底滋生的产物,而随笔往往于海阔天空的闲聊中产生,纳兰的随笔集《渌水亭杂识》便是和这些聚谈有关。中国古代文人,长于海阔天空云山雾罩的虚说,纪实记事的文字却不那么通达,所以关于渌水亭这个当年文化沙龙的标志地,描绘得也是云山雾罩。秦松龄挽诗云:
渌水亭幽选地偏,
稻香荷气扑尊前,
夜阑怕犯金吾禁,
几度同君对塌眠。
我从字面上去想,“选地偏”三字似乎不是指纳兰之父在后海的这个府邸,因为它不够偏僻,虽然当年在它西侧不远处的积水潭一带曾有稻田数十亩。“金吾禁”三字,应是指当时的宵禁,我原以为宵禁应指北京城墙以内的范围,可是北京史地研究者黄兆桐先生告诉我,当年宵禁的范围向西北可至香山沙河一带,这样一来,渌水亭的范围又无法确定了。再看蔡升元的诗:
一片玉河桥畔水,
数声金井梧桐雨,
渌水亭边宾从散,
乌衣巷口衰杨舞。
诗中的玉河,似应是指今南沙河一带,因为纳兰家的封地正在那里。而清人查慎行《敬业堂集》中说到的渌水亭,有“镜里清光落槛前,水风凉逼鹭鸶肩,孤蒲放鸭空滩雨,杨柳骑牛隔浦烟”之句,从那野趣横生的描述看,渌水亭大概不在后海边上明珠府中。
小汤山•侍卫生涯的遗迹
出北京城北安定门25公里,便是久负盛名的小汤山温泉,这里是纳兰性德足迹所到之处,不过纳兰到这里,并非文人式的游山玩水。温泉水美,轮不到纳兰来玩,他来这里,是出公差,尽康熙皇帝贴身侍卫之职。从纳兰留下的诗文可以看出,他似乎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报国情怀,但也不过是中国古代书生镜花水月般的功名幻想。官场仕途中龌龊的勾心斗角,纳兰已从乃父明珠那里知道得太多,那是他不喜欢的。侍卫的日子尽职而乏味,“无事则平旦而入,日哺未退,以为常。日观其意,惴惴有临履之忧,视凡为近臣者有甚焉。”(严绳孙:《成容若遗集序》)于是他所有的闲暇生活都留给了与汉族文人的交游上面,为我们留下了380余首词作,其中一些篇什堪称千古绝唱。
300余年前曾沐浴了康熙“龙体”的小汤山皇家御用温泉在今天的小汤山疗养院院内,温泉共有两处,地处前院的,是一处大温泉池子,东西并排各有一个。池子南北长约15米,东西宽约8米,深约3米,池沿以房山汉白玉雕成,轮廓为八角形,每个大池底部一侧又有一圆形池,直径约3米,深可两米,这两个温泉池年代稍早,因为地上建筑已然无存,如此深阔的大温泉池当年康熙皇帝是如何受用的,我猜不出。据疗养院工作人员告诉我,多年前这两个池中温泉常年喷涌,如今,六七米深的池子已然干涸,温泉的水位已经下降了许多。
从大温泉池向东,穿过疗养区,沿着湖东岸北行不远,便来到另一处温泉池,它的格局是一南一北两座小池,一池长4米,宽3米,深1.5米,另一池宽约2.5米,长约4米,池壁均以汉白玉砌成。温泉先从北侧池下涌出,达到一定的高度,从连接二池的孔流向南侧小池温泉,再从南侧壁上的孔流向南侧的一个小湖中。这里是当年清廷后宫洗浴的地方。我来到这里的时候,正巧遇到从城里远道赶来的几个中年妇女,有说有笑地坐在池沿上用温泉泡脚,说累了便从手袋中取出面包和水,吃吃喝喝。清康熙初年,这里修缮了温泉池,建行宫、浴室,至乾隆年再行扩建,三泉池分布,分为前后宫,后又开辟了后苑,建亭阁、设船坞、种荷花、修浴室,作为皇帝后妃沐浴避暑之用。慈禧太后亦常来此憩息。
上庄 荒芜的家庙
出德胜门北行10余公里至沙河,西行4公里,便来到甲屯,这一带,在350年前曾经是纳兰之父明珠的封地,据北京史地研究者黄兆桐先生介绍,在这一带曾建有明府花园,花园东北的永泰庄还建有明珠家庙。黄先生告诉我:“在历史上明珠封地处于一条古道上:出德胜门向北,经清河朱房村、唐家岭、玉河军都故城、龙虎台、南口,出居庸关,这条路的历史可上溯到汉代。名著的庄园建于顺治十七年,占地50亩,坐北朝南,东西三里,南北一里.中部有多进四合院和跨院,西部为花园,东部为东马库、马圈和田庄。这些健筑,今天都已无存。.遗留下来的,只有纳兰家庙两处及戏台一座。这两处家庙,如今都是解放军261医院的军产。一处在261医院院内,叫龙母宫,据说当年供奉着明珠画像和牌位,现在的配殿被改造成女兵宿舍,大殿改成了会议室。正是由于军队的占用,才能使古庙保存至今。纳兰家还有一座家庙真武庙由于被村里占用,“文化革命”前就被陆续拆毁,砖木挪作他用了。东岳庙是纳兰家另一座家庙,坐落于永泰庄北,现在是261医院家属院,它的山门、大殿、西配殿、后殿均保存至今。我望着那在夕阳中损毁的山门,门内外丛生的荒草,有几个孩子在残颓的山门外沙堆上玩耍,历史就这样在北京北十几公里外的永泰庄凝固着。我从一处残墙爬进庙里,两重大殿被砖砌上,改作住房,前院种了一些庄稼,有鸡兔在东墙下觅食。大殿台阶上,一个老妇人坐在膝椅中昏昏欲睡。
位于上庄的纳兰家墓地早年被盗,“文化革命”时被彻底毁坏。1972年又被掘开,砖石被生产队拉走盖了仓库,零星珠宝被有关部门收去,散乱的棺木被村民检走。纳兰性德的骨骸被抛洒一地,据说后来被住在北安河的与纳兰家有关系的人赶来拾走。我来到的这天下午,一个50多岁的瘦削村民在纳兰墓地遗址前的桥边坐着,我给他照了相,问起当年挖坟的情况,他说刨坟的时候他在场,还把一块棺材板抽回家去了,我说想看看这块板子,他带我到了他家,棺材板就扔在院子一角,是一块30厘米宽,2米长,7厘米厚的板子,两边裁了口,板面平整,像是棺材底部的材料,因年深日久,板子呈灰色,看不出材质。
北玉河•残存的剑鞘
黄兆桐先生住在永泰庄南一个叫北玉河的小村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有关纳兰性德的研究。黄先生认为,曹雪芹靠一本《红楼梦》便让后人开创了一门红学,而纳兰性德20多卷《通志堂集》诗、词、文皆有不俗的成绩,成就并不降于曹氏,他留下的文化遗产足以让后人开创一门“兰学”。作为纳兰的乡邻,黄先生这种情感自有他的道理。让我感到喜悦的是,黄先生还保存了出自于纳兰性德墓中的一件器物,那就是纳兰性德佩剑上完整的铜饰——护手的剑格,剑鞘上的装饰和柄尾部的如意纹。这是30余年前的往事:1972年,黄先生在村里做治保主任,当时村里盖房需要砖,便到纳兰性德墓地去挖,挖砖的时候,在散乱的棺材旁发现一只御赐笔筒、一柄剑的铜饰,笔筒不知被何人拿走,铜饰被他保存起来,当时鞘身已霉烂不堪,被黄先生抛弃,仅留下剑鞘及剑柄上的铜饰。剑鞘上的铜饰有四件,图案有蝙蝠、如意纹,剑格上的图案有草叶和蝙蝠,由于上世纪70年代发现这些饰物时正是一个非常时期,又是村民乱哄哄挖到的,没有留下有关方面的挖掘报告。沿京城西北走了一路,所见所闻多不是与纳兰有直接关系的遗物,在黄先生家见到了这么一组暗绿色的铜剑饰,它们有可能是纳兰当年亲手所用之物,这种近在咫尺的视觉冲击让我感到有些激动。一生与仇家相伴的纳兰,仿佛用这隐忍克制之鞘将自己的剑刃隐藏起来,剑胆的另一面是琴心——有他那些流传至今的词作为证,而他那柄冷峻青锋,在词人31岁的时候,已然断折。
更多阅读
如果这都不算爱:人生若只如初见,等闲变却故人心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火影自从620话回忆杀开始,剧情是一波三折,XQ几乎一话一个讨论楼,楼名也从“死神也能剖腹产,四位火影排排站”这种尚算客观的吐槽楼一路飙升——噢罗密欧为什么你是罗密欧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我亦是行人但愿初相遇
过了懵懂阶段,规划案写的倒也开始流畅。中午,看到吉他忙碌在线上,MSN的签名改成了这样几个字:“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句话出自苏轼·《临江仙》,原是如此: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
经典语录: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经典语录: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1、有时候真实比小说更加荒诞,因为虚构是在一定逻辑下进行的,而现实往往毫无逻辑可言。2、如果你经历过真正的孤立无援,你会明白眼泪是最无用的东西,它无法改变既定的事实,无法扭转绝望的困局。它唯一的好处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纳兰容若经典诗词一 纳兰容若诗词
木兰词 拟古决绝词柬友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梦江南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菩萨蛮萧萧
人生若只如初见——纳兰性德《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赏析----听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人生若只如初见——纳兰性德《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赏析《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纳兰性德(1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