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陵地宫之谜 乾隆墓开放了吗
1928年7月,军阀孙殿英盗掘了裕陵、慈禧陵之后,寄居在天津的清废帝溥仪派遗臣载泽、耆龄、宝熙等人到东陵进行善后处理,将抛出的遗骨重新进行了简单殓葬。
当他们清理裕陵地宫时,在棺床西边的两棺之间发现了一具奇异的女尸:她身穿黄色龙袍,皮肉完好无损,丝毫没有腐烂。两腮和嘴下多皱纹,牙齿没有完全脱落,面目如生,笑容可掬,年龄约在50岁左右。
裕陵地宫共葬5位女姓,这具女尸是哪一位呢?据年龄推断,最有可能的就是孝仪皇后,她是嘉庆帝生母,死于乾隆四十年,卒年49岁。但是,为什么同葬一个地宫,有比她早葬的,有比她晚葬的,其他四具女尸都已腐烂,只有她的尸体不腐烂?
查找史料,在清代,皇家并不刻意追求地宫和棺椁的密封,也不注重尸体的防腐。皇帝、皇后的外椁虽然漆饰了49遍之多,在密封和防腐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主要的用意是表示死者的地位和尊贵。帝、后、妃死了,少则停灵数月,多则数年。那些先葬入皇帝陵的后、妃,即使葬入了地宫,石门也不关,墓道口也不封,以待皇帝入葬,所以有些帝后妃尸体在地宫封掩前就已经开始腐烂了。可是孝仪皇后死于乾隆四十年,直到乾隆帝死后才将地宫封掩。而在她死后153年后,居然尸体不烂,面目如生,实在是一个难解之谜。
1928年军阀孙殿英盗掘裕陵时,有记载称,盗墓者顺利地打开了前三道石门,第四道石门却无论如何也打不开。他们无计可施,一怒之下,便用炸药炸坏了石门。他们进入金券后发现,原来是一口巨大的棺椁在后面顶住了第四道石门。经后来考证才知道这口棺椁就是乾隆帝的棺椁。是什么力量移动了棺椁?
帝、后、妃的棺椁四角都用巨大的龙山石(卡棺石)固定,龙山石与石棺床之间用铆榫方式相连。龙山石的下棱压住椁的下横边,龙山石的竖向凹槽卡住椁的竖棱。这样棺椁十分稳固,丝毫不能动弹。再者棺内除尸体外装满奇珍异宝,异常沉重,加之有龙山石的固定,棺椁的移动显然没有可能。
有人说棺椁是被地宫渗水浮起来的,但是裕陵地宫中有六具棺椁,以乾隆帝的为最大、最沉。地宫里的水是静止的死水,不流动,为什么偏偏最大、最重的乾隆帝的棺椁浮起,漂到棺床下面,顶住了石门?至今还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成为难解之谜。
乾隆十七年,孝贤皇后于裕陵完工的当年就葬入了地宫。在入葬前,竟然发现地宫有渗水。乾隆帝命有关大臣采取紧急措施进行补救,很快就排除了渗水。一直到嘉庆四年,在长达47年的时间里地宫里也未再出现渗水。这说明上次的排水措施很成功,行之有效。那次到底是采用了什么补救方法,直到现在也未查找出来。
据说,孙殿英盗陵后,载泽等人到东陵处理善后事宜时,发现裕陵地宫里的积水有四五尺深。裕陵地宫清理后,从墙上的水痕看,水最深时竟达六七尺。它从什么时候出现的渗水?同是一座地宫,为什么从乾隆七年以后47年里不出现渗水,以后从何时大量渗水的?是什么原因?至今也未找到答案。
“香妃陵”之谜
在乾隆皇帝的后妃中最出名的当然是“香妃”了。因为围绕这位女子的传说太多了,也产生了无数谜团。但史学界大多数专家认为,这位奇女子的原型就是乾隆帝时的一位普通的妃子--容妃。其实,容妃死后并没有葬在裕陵,只是葬在了裕陵西侧的裕陵妃园寝中,但是因为香妃的知名度高,这里便叫“香妃陵”了。
1979年10月2日下午,一座妃子陵墓月台前的石踏跺处忽然出现一个大洞。经过申请,10月6日文物工作者开始正式勘察地宫。
第一批进入地宫的人有6个人,他们从洞口放下一个长木梯子,上面留下几个人守候洞口,大家依次而下。由于地宫里积存有十几厘米深的灰浆,大家就沿着行进的方向,每隔半米左右摆放一块大砖头,再让洞口上面的人递进几块脚手板,搭放在砖头上。这样边走边搭,一直铺到了金券内的棺床下。
地宫是四券一门,金券就是真正的地宫。当他们踩着脚手板进入金券以后发现这个棺床上有一具棺椁,棺床的西北角有一堆没有燃尽的松枝、松塔,说明当年盗墓贼是靠这些东西照明的。棺床上胡乱扔放着许多糟烂的丝织物,同时还发现棺床上扔了许多人的肢骨,但没有找到头颅骨。既然遗骨尚存,为何不见头颅骨,难道身、首分葬在两地?
大家都感到莫名其妙,在地宫内的各个角落继续搜寻,仍然没有结果。一文物工作者又抄起一把尖锹,站在棺床下的脚手板上,在灰浆里慢慢试探。突然间,尖锹触到一件硬物,于是他双手伸进灰浆,将此物慢慢捧出。在场的人都目不转睛,尔后几乎同时脱口而出:“头颅骨!”大家纷纷凑到徐广源的跟前,盯着他手中的头颅骨。这枚头颅骨的发现,意义非同寻常。它无可争辩地证实香妃就葬在清东陵,而非喀什。通过对头颅骨的鉴定,可以进一步证实她的民族、年龄……
进入地宫的文物工作者回忆说:“在椁的四周我们还发现了用金水手写的阿拉伯文字,这种文字我们当时都不懂,当时临摹下了一段,后经北京有关专家、学者鉴定,认为此文字就是古兰经的第一句话‘以真主的名义’,这就是最有力的证据,证明死者信奉伊斯兰教,是少数民族。”
“而且,我们还发现了一条长85厘米的发辫,头发已经花白。同时发现一些残存的遗物。棺里还发现了猫眼石,证明死者身份起码是妃子。另外,在遗物当中也发现的一些文字,在哈达的一个机头上里边有‘江宁制造臣成善’等字样。经查史料,这些人就是乾隆时候的官员,说明这位妃子死的年份,应该在乾隆六十年左右。”亲历这次文物清理全过程的文物工作者列举出诸多实物证据,以证明这位妃子的身份。
“通过出土的这些实物考证,死者是少数民族,信奉伊斯兰教,年代与历史记载的香妃年代基本符合。证实了许多专家学者提出来的乾隆皇帝的容妃可能就是传说中的香妃。”
此次勘察还有一个奇怪的发现--棺床上的这口巨大的棺木朝南的立帮上,被砍出一个长175厘米、宽60厘米的大洞。从洞口往里观察,里面空洞洞的,竟然不见内棺,只是一具外椁。清朝皇家制度,无论皇帝、皇后,还是妃嫔,其棺木皆为标准的“葫芦材”,一棺一椁制,只是尺寸、颜色、纹饰、漆饰遍数有所区别。而这里的棺木,却只有外椁,而无内棺。难道是盗墓贼盗走了内棺?
但是,在已清理的所有清东陵的地宫中,还没有盗走内棺的例子。盗墓贼盗窃的是珍宝,在他们眼中棺木并无价值,况且也不便携带。“我们遍查地宫,也没有发现内棺残片或其他可疑痕迹。椁帮上虽然被砍出了一个长方形大洞,但从这个洞中是绝对取不出内棺的。除此之外,香妃的椁既没有被拆散,也不曾开启椁盖。这些迹象表明,香妃入殓时就没使用内棺。”原清东陵文物管理研究室主任徐广源如此断定。
为什么不用内棺?“乾隆皇帝一向尊重香妃的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由此可以推想,在香妃入葬典礼上,乾隆也一定会尽量尊重其民族传统。”面对史学界对香妃“有椁无棺”谜团的种种解释,徐广源认为信仰不同才是导致这一谜团的真正原因。徐广源说,这只是他个人的分析和推断,还有待于专家学者们的进一步研究考证,也有待于文字档案的证实。
更多阅读
汉文帝赐南越王赵佗书 南越王赵佗墓找到了吗
半壁江山一纸书汉文帝赐南越王赵佗书皇帝谨问,南越王甚苦心劳意。朕,高帝侧室之子也。弃外,奉藩于代。道里辽远,壅蔽朴愚,未尝致书。高皇帝弃群臣,孝惠皇帝即世,高后自临事,不幸有疾,诸吕擅权为变,不能独制,乃取他姓子,为孝惠皇帝嗣,赖宗庙之灵
千年之谜赵佗墓 赵佗墓 越秀山
千年之谜赵佗墓来源:铁血社区根据文献记载,南越国共传5主93年,第一代王赵佗在位长达67年之久。第二代王赵胡是赵佗之孙,在位十余年病死,葬于象岗,其陵墓已经发掘。第三代王赵婴齐是赵胡之子,在位只有八九年。第四代王是婴齐之子赵兴,即位不
六下江南为哪般:乾隆皇帝身世之谜
 六下江南为哪般:乾隆皇帝身世之谜花随月转阴晴收录于 腾讯读书图书简介: 《康熙的大墙》作者完颜亮 中国书店出版社 2009年7月第一版清王朝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传奇,清代行宫是一个充分而独特的载体。热河行宫(承德避署山庄)见证
神秘世界100个未解之谜 中国未解之谜大全
【第1个未解之谜】著名的1993年香港广告灵异事件!轰动香港的93年广九铁路广告!大概是最多人亲眼见鬼的事情了~~广九铁路广告闹鬼事件:导演深夜看电视重播旧片,发现广告中出现以下诡异的画面:7个小朋友肩搭肩玩火车游戏,队伍中间多了一人..
马踏匈奴 汉武帝茂陵之谜 汉武帝陵墓之谜
马踏匈奴 汉武帝茂陵之谜 西汉帝陵中规模最大的是茂陵,象征着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国力和汉武帝好大喜功的本性。高大的封土下,埋藏了无数汉代人民创造的金银财宝。茂陵边上的陪葬墓,外形如祁连山的霍去病墓最为著名,墓前以“马踏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