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点职场心理学 初入职场看什么书

前言

现实工作中,不少人“把工作做完”的愿望总是胜过“把工作做对”的愿望,他们总是急着要把工作做完,而很少考虑如何将工作做对、做到位,如何让老板和上司放心,结果轻则做无用功,重则把正确的事做错。其实,完成任务往往是假象,企业和组织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结果;任务往往是对付老板和上司的,完成任务就是做了老板或上司交待的事,但只是简单地完成任务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准则。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军人的职责是保卫祖国,教师的职责是培育人才,工人的职责是生产合格的产品……社会上每个人的位置不同,职责也有所差异,但不同的位置对每个人却有一个最起码的工作准则,那就是:工作要做对,更要做到位。

然而,越来越多的员工只管上班不问贡献,只管接受指令却不顾结果。他们应付差事,把工作做得“差不多”成了他们的行为准则。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说:“如果训练一个日本人,让他每天擦六遍桌子,他一定会这样做;而一个中国人开始也会擦六遍,慢慢觉得五遍、四遍也可以,最后索性不擦了。”张瑞敏认为,“这种人做事的最大毛病是不认真,做事不到位,每天工作欠缺一点,天长日久就成为落后的顽症。”

张瑞敏就是因为熟知某些人工作不到位,才发明了“日清日毕,日清日高”的OEC管理办法,以此来严格要求每天的工作每天必须完成。

张瑞敏常常向员工灌输这样一个理念:“说了不等于做了,做了不等于做对了,做对了不等于做到位了,今天做到位了不等于永远做到位了。”

对于现代企业和组织来说,也许最应该提的两个字就是“到位”。毫不夸张地说,企业和组织里从来不缺乏聪明人,也从来不缺乏能够做大事的人,但是缺乏那种能够将工作踏踏实实地做对并做到位的人。不管你是初入职场的新人,还是久经磨炼的职场老手,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把工作“做对”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做到位”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把工作做到位是每一个员工的工作准则,也是每一个人做人的基本要求,在工作中,只有把工作做对做到位,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才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才能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

各行各业,无不在呼唤工作能做对,更能做到位的员工。

把工作做对、做到位,既是对企业和组织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同时还是对社会负责。本书针对企业和机关团体里员工的工作态度和价值观念建设和实践的需求,阐述了把工作做对做到位的重要性,剖析了工作不到位的种种表现,最后告诉读者怎样才能把工作做对做到位。

本书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是成就员工职业辉煌、提升企业和组织凝聚力、建立企业和组织文化的完美指导手册和员工培训读本。适合所有公务员、公司职员阅读。

工作要做对,更要做到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准则。社会上每个人的位置不同,职责也有所差异,但不同的位置对每个人都有一个最起码的工作准则,那就是:工作要做对,更要做到位。

但在现实工作中,一些员工由于没有把工作做对做到位,而最终造成巨大的损失甚至灾难的案廊比皆是,比如:建筑时的一个小小误差,就可以使整幢大楼轰然倒塌;随意丢到地上的烟蒂,可以令整幢房屋化为灰烬;生产线上的工人的一点点误差,就会使一批产品统统报废……

工作中,任何环节做得不对和不到位,都将事关大局,影响深远。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都是企业运转的重要环节,每个人的工作质量都有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影响。也许,因为前台的接待工作不到位,导致上门拜访的客户拂袖而去;也许,因为销售人员的沟通不到位,导致客户另寻他家;也许,因为售后的服务工作不到位,导致合作多年的老客户也终止合作……

因此,我们必须把工作做对做到位作为我们最基本的工作准则,并落实到我们的实际工作当中去。

一位著名企业家对“做事不到位”的当头棒喝

现代职场中,很多人凡事都得过且过,做事不到位,这绝对不是个别的现象,而是存在于广大企业的一个普遍问题。

多年前,著名企业家、东方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行先生在一次企业家会议上,给与会者谈到了“中国人做事不到位”这一惊人的观点,他的这一观点震撼了很多人。他说:“这几年,因为东方希望集团规模渐渐增大,员工也多了起来,学习同行的管理经验,是提高自己管理水平的一条有效之路,所以我经常出国去看其他国家的同类企业。最近一次到韩国的一家面粉企业去参观,给我的刺激非常之深,回来后好几个晚上都睡不好觉。”

是什么因素让刘永行先生好几个晚上都睡不好觉呢?

刘永行先生介绍说:“那是希杰集团下面的一个面粉厂,它每天处理小麦的能力是1500吨,雇用了66个员工。那里的员工工作效率之高令我惊叹。我是干这一行的,我知道中国同样的企业一般生产能力在几百吨,但是雇用员工一般水平就要超过100多人。我们东方希望集团效率要高一些,250吨处理能力的工厂一般雇用70人到80人,但也已经是这它这个厂的6倍了。

“可是更令人刺激的是,后来和这个工厂的管理层交谈的时候,他们说,他们也在中国办过厂,地址在内蒙古的乌兰浩特。250吨的处理能力,他们雇用了155人,效率与韩国企业比居然有10倍的差距,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他们觉得效益太差,就把这个厂给关闭了。这是什么原因呢?是设备的先进程度不如韩国吗?不是。韩国的这个厂是20世纪80年代投入生产的,而内蒙古的那个厂是在20世纪90年代建起来的,设备全套进口,比老厂还先进。管理者同样是韩国人,我们后来还碰到了在内蒙古那个厂的厂长。我专门就这个事问过那个厂长:为什么同样的设备,同样的管理层,中国那个厂就要雇用那么多人。那个厂长很含蓄地回答我:‘中国人做事不到位!’就是这句话,让我回来以后几个晚上睡不好。

“回国后,我琢磨了好几个晚上,终于明白了:那个厂长的一句‘中国人做事不到位’,确实是把我们的毛病指到了根子上。由此,我得出了一个很惊人的结论,中国的人力资源成本其实是非常高的。不要光看我们每个人的薪水很低,我们做事情的效率也比人家低,而每个人低那么一点点,体现在一个企业、一个社会,就是非常大的差距。”

在刘永行先生看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工作时间差不了多少,但是,每个人都相差一点点,积累起来,就会形成企业效益之间的巨大差距;每个企业都相差一点点,积累起来,就会形成国家生产力之间的差距。这些距离,正是由于我们每个人一点点的差距造成的,要想弥补这种差距,就要求我们每个人:工作做到位!

刘永行先生最后总结说:“如果我们每个人不是把事情只做到9分,而是做足10分;如果整个企业都这样,我相信我们的员工就能拿10倍于现在的工资。如果我们每个人的工作都再改进一点,做足11分,尽到12分的责任,我们不就能赶上欧美了? ”

刘永行先生通过对“中国人工作不到位”的深刻反思和分析,给众多的中国人以“当头棒喝”,并由此得出“昂贵的中国人力资源”的惊人结论。

你将工作做到位了吗

对于现代企业和组织来说,也许最应该提的两个字就是“到位”。毫不夸张地说,企业和组织里从来不缺乏聪明人,也从来不缺乏能够做大事的人,但是缺乏那种能够将工作踏踏实实地做对并做到位的人。

有一次,我们为一家公司的全体员工做《你在为谁工作》的内部培训,培训结束后,与该公司一个部门经理交流学习体会时,他抱怨说:“其实老板不重视我的工作。”

我就问他:“老板提拔你为高级主管,怎么会不重视你的工作呢?”

他说:“最近我写给他的报告,在他那放了十多天都没给我回话。”

我说:“为什么老板不及时给你回话?你反思过老板不给你回话的原因了吗?”

他迷茫地说:“这我倒还没有细想过。”

于是,我让他将这份报告打印一份让我看看。看了他的报告,我就发现了很多问题,这位经理在报告里面写了七八个项目,这项花4000元,那项花8000元,这些内容都塞在一份报告中……

我告诉他,这份报告最大的问题是不到位,上面有三五项是要花钱的,但是这钱为什么要花却没有交代清常并且告诉他这个报告如果想做到位,就要把每一项拆出来单独做报告,要一条条阐述清楚,否则没有价值也不值得看,因为老板的一个小时相当于一般员工的几十、几百个小时。不能只是提出问题,没有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

为什么这个部门经理的报告得不老板的重视,是因为他没有将一份报告具体做好做到位,写这样的报告与没写又有什么区别呢?

在职场中,很多人就像这位部门经理一样,只满足于把该做的工作做完了,没想过如何把该做的工作做好做到位,做到让老板省心,做到让老板满意,做到尽善尽美。

只有将工作做对做到位,才能创造价值

在很多公司中,令老板最头疼的就是员工对布置的工作不猾努力地去做,按质按量地去完成,而只做一些表面文章。这些员工不重视日常事务,基础工作不踏实、不完善,审核前实行突击战略,只做表面文章,应付了事,对于这种工作作风,实际效果可想而知。

肯德基是世界500强企业,创建于1952年,是世界著名的炸鸡快餐连锁企业,在全球80多个国家拥有14000多家餐厅。截止到2008年4月底,肯德基在中国大陆450个城市开设了2100余家餐厅。肯德基近年来以每天至少一家的开店速度快速发展,成为中国餐饮业规模大、发展快、效益好的连锁品牌。

那么,大家知道美国肯德基是如何顺利打入中国市场的吗?北京肯德基公司一个高级管理者道出了这其中的秘密。

他说:“肯德基为何顺利打入中国市场,很重要的一条就在于它对中国市场进行了充分的预测。通过预测,广泛收集了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科学的决策。”

这位高级管理者介绍说:1986年,肯德基公司派了一位执行董事来北京考察中国市场,他来到北京街头,看到川流不息的车辆、熙熙攘攘的人群,非常兴奋地向总部汇报说:中国的市场潜力很大。当总部向他询问具体数据资料时,他却张口结舌,说不上来了。

由于他没有具体进行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仅凭直观感觉、经验做出预测,被总公司以不称职为由降职处分。

紧接着公司又派出了一位执行董事来考察。这位董事做事很到位,他没有走马观花,而是实实在在地做了几件事,精心地进行调查和实测。

首先,这位董事在北京的几个街道上,用秒表测出人流量,大致估算出每日每条不同街道上的客流量。他利用暑期,临时招聘了一些经济类的大学生做职员,派出这些临时职员,在北京设置品尝点,请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免费品尝肯德基炸鸡,尤其是在北海公园这座皇家园林,利用这里游人众多的特点,来广泛征求各种意见。他们详细询问品尝者对炸鸡味道、价格、店堂设计方面的意见。不仅如此,这位董事还对北京鸡源、油、盐、茶及北京鸡饲料进行了调查,并将样品数据带回美国,逐一做分析,经电脑汇总得出“肯德基”打入北京市场会有巨大的竞争力的结论。

1987年,肯德基的第一家店在北京前门开张了。开张不到300天,就赢利高达250多万元。并且这家店是全球最大的一家肯德基店,从此拉开了进入中国市场的序幕,就这样,肯德基在中国短短三年间,一个巨大的深不见底的市场被撬开。接着肯德基的连锁店在中国的很多城市出现,不仅在北京、上海、广州和天津这样的大城市可以很容易找到肯德基餐厅,即使在比较偏远的中小城市也可以看到肯德基的身影。肯德基是中国人了解西式快餐的第一品牌,现而今其已经理直气壮的蹬上了中国西式快餐第一把交椅。

从上面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工作者,工作做到位与不到位,其结果是完全不同的,只有工作做到位的员工,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才能成为老板心目中的优秀员工。

其实,把工作做对做到位并不难,只需要我们端正工作态度,比别人多做一点点,多想一点点,多些对工作的热爱,多些责任和主动,就可以把工作做对做到位。事实证明,决心将工作做对做到位的人,不但能为自己赢来无数成功的机会,而且还会拥有灿烂丰盈的人生!

阅读思考:

1.看了刘永行先生述说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2.请结合肯德基顺利打入中国市场案例,谈谈工作做到位与做得不到位为什么其结果是完全不同的?

3.扪心自问,你是一个工作能做对、能到位的员工吗?

4.谈谈你对“工作要做对,更要做到位”的理解和认识。

工作没有做到位,就等于没做工作

许多人在外出时,总要带上旅行杯。旅行杯的盖子一定要盖好、拧到位,否则,杯里的水就会洒出来。旅行杯的盖子如果拧不到位,就等于没盖盖子。由此想到,做任何一项工作如果不到位,就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甚至等于没做工作。换句话来说,如果最后的关键时刻没把工作做精、做透,往往就会导致前功尽弃。

一般来说,很多工作,特别是重要的工作,往往需要花费很高的成本,做很多的准备,它的成败对整个事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考虑不周全、布置不周密,就贸然行动,很容易造成工作不到位,甚至带来比不执行更糟糕的影响。

职业培训师吴甘霖先生在培训课上时曾说这样一个故事:

刘彪是南方城市一家报社的记者,当时报社最缺乏的就是广告业务。

在一次私人聚会中,刘彪听说自己的一个老同学要到自己所在城市的开发区投资,并计划在当地媒体上投放价值百万元的广告。听到这个消息后,刘彪认为这是上天给了自己一个在报社出人头地的机会。于是,他猾地向那位老同学争取这个业务,最终将其揽入怀中。

由于业绩突出,报社准备提拔他为副社长。

开发区举行奠基仪式的那天,刘彪带上了社里最优秀的记者和广告部成员,计划用大幅版面进行宣传。

奠基仪式结束后,有位老朋友邀请他去吃饭。盛情难却,于是他向记者和相关广告人员交代好工作就去了。

那天,他玩到很晚才回家。但是第二天早上,他当副社长的梦就破灭了。原因很简单:这天他们出版的报纸犯了一个最不应该犯的错误。

原来,头版头条的新闻标题本来应该是:“某某开发区昨日奠基。”

而摆在他面前的大标题却是:“某某开发区昨日奠墓。”

这对一向重视有个好“彩头”的南方企业来说,把“基”写成“墓”,无异于当头一棒,更何况这是开发区项目正式启动的第一天。

结果可想而知,老同学一怒之下取消了百万元的广告订单,报社的声誉也因此受到很大的影响,一些准备在这家报纸上投放广告的客户,也因此取消了自己的投放计划。

这样大的失误到底是怎样造成的呢?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刘彪自以为派出的是报社最优秀的记者,不仅如此,他离开之前还特意请副总编一定对稿子严格把关,因此非常放心。

记者的稿子确实写得很好,但由于当时电脑还未普及,记者手写的稿件字迹很潦草,“基”和“墓”看起来非常相似。

当时还是铅字排版,稿子到了排版人员那里,他想当然地把“基”字当成了“墓”字。

稿子排完版后,交到副总编那里,正赶上副总编家里有急事,于是他只匆匆看了一眼,也没发现什么问题,就签发了。

错误就这样造成了。

事后,报社对相关人员作出了这样的处理:开城者和排版工人,副总编职务降半级。

当然,刘彪被提拔为副社长的事也泡汤了,原本想在那座城市大展宏图的他,梦想顿时化为了泡影。

我们常说:“一字千金。”可上述这个案例中一个字就值百万元!从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事实:工作不到位,等于没做工作!从表面上看,这件事情的前期工作做得很不错。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到位,不仅“煮熟的鸭子”飞了,还给报社的形象和声誉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刘彪的升职梦也化为了泡影。

很多人之所以工作不到位,原因往往在于自认为工作已经完成了99%,就算差不多完成了,心理上一放松,便忽略了最后的1%。但是,这最后的1%却是至关重要的。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只有做好了最后的1%成果才会显现出来,少做一点儿都不行。往往就是因为少做了这上点,许多人与成功失之交臂。做任何事情,越到最后越关键,就像打锣一样,俗话说“一锤定音”,就是指铜匠打下的最后一锤是最关键的。

有一个专打铜锣的铺子里的工匠师傅已近70岁了,还每天坚持掌锤。每到了锣心的时候,老工匠就会使足力气打下最后一锤。

原来,锣心的一锤与周边的锤法都不一样,锣心以外的每一锤都只是准备,最后的一锤才是定音的,锣声或清脆悠扬,或雄浑洪亮,都因这一锤而定。最后一锤,要打得不轻不重,恰到好处。这一锤打好了,就是好锣,否则,这只锣就报废了。无论多么优质的铜材,无论剪裁的尺寸多么合适,也不论一开始打了多少锤,这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恰到好处的最后一锤,这才是一只锣制造成功的关键。

做任何事情都要善始善终,因为即使前面做得再好,也可能因为最后放松要求而功亏一篑,前功尽弃。

任何一个工作者都应该记住,工作了不等于工作做到位了。工作不到位,不仅会前功尽弃,甚至会造成加倍的损失。因为一个员工因一件小事做不到位,影响了企业的形象,别人不会去细究这是因企业的制度不健全还是个别人做事不到位而导致的,在别人看来,员工就代表企业,员工没做到位,就是整个企业没做到位。

任何公司都需要工作做到位的人,希望我们每个人能做到,安排的工作一定去做,做了就一定要做到位。要不断的对自己强调:工作没有做到位,就等于没做工作!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我们都咬着“工作没有做到位,就等于没做工作”的心态,这样才能有效保证工作做对做到位。

阅读思考:

1.为什么说“工作没有做到位,就等于没做工作”?谈谈你的认识和理解。

2.刘彪的故事给我们哪些启发?我们身边是不是也有刘彪式的人物?

3.我们应该向打铜锣的工匠师傅学习什么?

工作做好了,才叫做了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工作汇报:“我已经做了。”

做的结果呢?问题解决了吗?没有答案。很多员工对任务的执行都是这样的,仅仅停留在“做”的阶段,而没有想到是否已经做好了,这样的执行根本没有到位。

在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看来,这种人做事的最大毛病是不认真,做事不到位,每天工作欠缺一点,天长日久就成为落后的顽症。

张瑞敏就是因为熟知某些人做事不到位,才发明了“日清日毕,日清日高”OEC管理办法,以此来严格要求每天的工作每天必须完成。

1997年10月的一个例会上,海尔销售公司按照例行管理制度复审冷柜电热本部对某地区用户回访的电话记录,发现记录上许多页都仅写着“占线”两字。于是,张瑞敏把这件事作为案例让各个本部长发表一下对此事的处理意见,有的人说“抓体系”,有的说人“抓作风”,当时冷柜电热本部的部长回答:“回去查一查下面的员工是怎样干的?”

张瑞敏听了后,当即指出:“你现在最要抓的就是你自己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问题。你的下级不认真,是因为你没有要求他们认真。”抓事容易,抓问题难,通过抓问题带作风更难。如果自己不先认真起来,不能把一件事抓到底、抓出结果,以身作则带动整体作风,又怎么能要求下面的员工认真呢?

通过这一问题,张瑞敏发现以前曾经多次批评过的大企业病“说了不等于做了,做了不等于做到位”的现象在企业中仍然存在。

张瑞敏常常向员工灌输这样一个理念:“说了不等于做了,做了不等于做对了,做对了不等于做到位了,今天做到位了不等于永远做到位了。”只有“做到位”,才算“做了”,才能创造价值。

职场中总有一些人,习惯性地把事情做完,却没有把事情做好。下文中的小李就是一个典型。

近期来,老板对小李越来越不满意了。可究竟为什么,连老板自己也说不太清常他只知道,小李每次都能把他交代的事情完成,却不能让他完全满意。

有一次,有个重要的客户从新疆过来,老板让小李帮忙查一下北京主姻馆的情况,准备好好招待客户一番。

小李接到任务就忙开了。半天之后,小李给老板发来了一封电子邮件,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二十多家宾馆的众多信息,包括宾馆等级、地理位置、服务质量,等等。

老板看到这封邮件就皱了眉头,显然,他不是很满意。他希望看到的是简洁明了的说明,最好会有一些小李的建议,比如,哪家宾馆的新疆菜做得好,或哪家的服务会比较适合这位客户。但这些老板都没有看到。

但老板又不好指责小李,因为小李确实将老板交代的工作做了,而且已经做对了。那么,老板为什么对小李的工作不满意呢?追根究底,其关键原因是小李并没有把工作做好做到位。

工作中有许多小李式的人,他们会对老板交代的任务不打折扣地完成,并且不会发生方向的偏差,也就是能把事情做对,然而,他们还欠缺一点主动性和一点变通能力,还不能够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把事情做好。

身在职场的你,是否曾犯过这样的错误:在干工作时,只是满足于“做”,却不重视结果。表面看起来,整天在付出、在努力、在忙,但是这种忙,却是穷忙、瞎忙,结果是碌碌无为。

老板让你给客户打个电话,你打了,可是对方没有人接。你说自己完成任务了,可是这样的“做”有什么意义呢?“做了”就够了吗?

在工作中,绝对不能满足于“做了”这一点上,满足于“做了”,不仅会浪费资源,更可怕的是一种自欺欺人,既有可能浪费自己的前途,也有可能给公司发展造成影响,乃至产生危机。在工作中,我们要牢牢记住一点:只有做好了,才叫做了。

“做了”与“做好”,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有本质区别。前者只是走过场乃至是糊弄人,后者却意味着对组织的目标负责、对工作的品质负责。一个人是不是执行力强,关键就看他是重视“做了”还是重视“做好”;一个组织抓执行是不是抓住了关键,也看它是不是把管理的重心放到“做好”两个字上。对于一个负责任的人来说,“做好”才是“做了”。

“做了”并不意味着工作,“做了”不等于“做好”了,只有“做好”了才叫“做了”。把问题解决好,才称得上是合格地完成了本职工作。我们只有把“做对做到位”作为执行的关键,才以圆满地完成工作任务。

阅读思考:

1.你是如何看待小李式的员工的?扪心自问,对待工作,你是满足于“做了”还是满足于“做好”?

2.“说了不等于做了,做了不等于做对了,做对了不等于做到位了,今天做到位了不等于永远做到位了。”对于张瑞敏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和认识的。

3.结合工作实际,谈谈你对“做了”与“做好”之间的有什么本质区别?

认真只能把工作做对,用心才能把工作做好

大家知道,做一件事情,“用心”与“不用心”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在现实的工作中,总是能看到一些员工不用心工作。

有这样一个佛家故事:一个小和尚担任撞钟一职,每天都能按时撞钟,但半年下来主持却很不满意,就调他到后院劈柴挑水,说他不能胜任撞钟一职。

小和尚很不服气地问:“我撞的钟难道不准时、不响亮?”

老主持耐心地告诉他:“你撞的钟虽然很准时、也很响亮,但钟声空泛、疲软,没有感召力。钟声是要唤醒沉迷的众生的,而我却没有听到这样的声音。”

小和尚不过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已,并没有融入一颗“唤醒众生”的心。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用心做事与认真做事的区别。认真做事是做好一件事的底线,不认真做事绝对做不好一件事,但不用心去做事,做出的事却不会有所超脱,思考问题也不会深刻。

可见,无论是“撞钟”还是工作,都必须用心去做,你用心去做了,自然能够把工作做好做到位。

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杰出青年岗位能手”李素丽说:“认真只能把工作做对,用心才能把工作做好。”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差别很小,差别在于人的努力程度,在于用心程度。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以追求卓越为目标,以“做到最好”侮尺,这样才能把任务出色完成。

随处可见的做事不用心、敷衍了事

在一些企业和组织机关里,一些人做事总是不用心,对工作能敷衍就敷衍、能应付就应付、能逃避就逃避。“粗心、懒散、草率”等这样一些字眼,是他们工作的主翼现。以这样的态度去工作,其结果可想而知。

人类的历史,充满着由于疏忽、畏难、敷衍、偷懒、轻率而造成的可怕惨剧。

1986年1月28日,美国的“挑战者号”航天飞船刚升空就发生了爆炸,包括两名女宇航员在内的七名宇航员在这次事故中罹难。调查的结果是因一个O型密封圈在低温下失效所致。失效的密封圈使炽热的气体点燃了外部燃料罐中的燃料。尽管在发射前夕有些工程师警告不要在冷天发射,但是由于发射已被推迟了五次,所以警告未能引起重视。这次事件是人类航天史上最严重的一次载人航天事故,一些人员对于技术人员的建议敷衍了事,结果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亿美元,并使航天飞机停飞近三年。

像这种因工作中敷衍了事而引起的悲剧,在世界上每天都会上演。

一家服装厂的一名业务员为单位订购一批羊皮,合同条款本应是“每张大于4平方尺。有疤痕的不要。”然而这名业务员粗心大意,把句号写成了顿号,成了“每张大于4平方尺、有疤痕的不要。”结果供货商钻了空子,发来的羊皮都是小于4平方尺的,使服装厂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损失惨重。

当今时代,公司与公司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只要员工在工作中不用心,有一丁点儿不负责任,就有可能导致整个企业蒙受巨大损失。

敷衍了事的人不单单工作起来效率较低,自己阻碍了自己发展和进步的道路,而且会给人们留下做事情不负责任、工作粗心大意的坏印象,从而很难获得上司的信任和重用,自然也就无法获得同事的尊重。

一位哲学家说过:“不论你手边有任何工作,都要用心去做。这样,你每天才会取得一定的进步。”

失败的最大祸根,就是养成了敷衍了事的习惯,而成功的最好方法,就是把任何事情都做得精益求精、尽善尽美,让自己经手的每一件事,都贴上“卓越”的标签。

用心工作,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敷衍工作,最大的受害者也必定是自己。大部分人总是在渴望自己得到提升,得到加薪,但却在工作中依旧抱着为老板打工,只是完成任务,甚至敷衍、马马虎虎的工作态度,似乎他们并不知道职位的晋升是建立在忠实履行日常工作,用心做好每一件事的基础上的。只有尽职尽责、尽善尽美、用心做好目前的工作,才能使你获得价值的提升。

养成用心做事的好习惯

老板评价优秀员工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他做事很用心。”可见,“用心”是对一个人工作和事业的最佳褒奖。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才能把事情做到位。

在现代职场中,该如何用心做事,以取得人生的成功呢?建民集团董事长黄建民说:“要养成用心做事的好习惯!”

黄建民举了他们公司的一个例子:

洗衣房的邓美雄,她只有初中文化,也从来没有接受过什么专业的洗衣培训,但是由于她用心投入,虚心好学,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了专业技能技巧,并利用晨会不断总结经验带动大家提高,使洗衣房成为管理层最放心的部门。而在此之前,公司请垢任所谓的“大学生”和不少的“专家”来管理洗衣房,但任何一个时期的管理都无法和现在的洗衣房相比。

记得去年中秋节期间,有一位顾客拿了一件非常昂贵的衣服,来到洗衣房找到邓美雄说:“我特别喜欢这件衣服,但是衣服不小心搞脏了,我找了几家大型的连锁洗衣店,它们都没法去掉衣服上这块顽渍,你能帮我解决它吗?”邓美雄接过顾客的衣服后,来到洗衣房,拿出所有的洗衣药水,进行了十几次的配比,并在报废的布料上面反复地试验,既要去掉顽渍,又不能损伤布料。后来终于成功了,顾客接过衣服的一瞬间,对她感激不已,要给她小费,但是邓美雄坚决不要。

还有一次,洗衣房的烘干机老是吱吱作响,邓美雄找来了工程部的人检测维修,最后工程部的人只能摇头说没办法。邓美雄听后,并没有放弃,她在想:只要用心,就一定有办法解决的。后来经过她的用心观察和研究,终于发现原来是因为布料的一些尘屑积在了机器的部件里,清理干净之后,问题就解决了。

发生在邓美雄身上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很多。一个初中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惊人的进步?原因只有一个,就是用心!在我们公司像邓美雄这样用心做事的人还有很多很多,他们都没有很高的文凭,但是他们之所以优秀,就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用心做事。所以,用心做事的好习惯一旦养成,就会使人终身受益。

黄建民最后总结说:“用力做事能完成一项工作,用心做事才能做好一项工作。心在哪里,成功就在哪里。任何时候都要牢记:只有用心,我们才能见微知著;只有用心,才能追求卓越、追求完美;只有用心才会使你与众不同;只有用心才会使你脱颖而出;只要用心做事,你就一定会获得人生的成功。”

用心对待每件事,认真做好每件事,量到了,就会发生质的变化。要相信,成功属于那些能够一以贯之地认真做好每件事的人。

用心工作的员工是企业的财富,也是企业真正需要的人。一个用力工作的人,只能做到称职,只有用心工作的人,才能达到优秀。用心工作是一种工作态度,更是一种工作方法和工作哲学。从平凡到优秀,其实只有一个秘诀,那就是工作上要用心一点,再用心一点。只要用心去做,每个人都能在工作中做得出色,都能成为企业最优秀的员工。

阅读思考:

1.问问自己,你是不是像小和尚一样不用心地工作着?想一想,这样的工作态度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2.在你的身边,也随处可见的那些做事不用心、敷衍了事的人吗?他们在单位的境况如何?

3.你能像邓美雄那样用心对待工作吗?与邓美雄相对比,我们还存在哪些差距?

4.为什么说“用心才能把工作做好”?谈谈你的体会和认识。

心无旁鹜,专注地把工作做对做到位

做事专注,是一个员工纵横职场的良好品格。一个人不能专注自己的工作,是很难把工作做好做到位的。一个人从事某项工作,如果不能全神贯注,不能集中精神,就很容易出差错。

很多年前,在亚特兰大举行的10公里长跑比赛中,赞助者为健怡可口可乐公司。为了促销产品,健怡可口可乐的商标显著地展示在比赛申请表格、各种媒体、T恤衫比赛号码上。

比赛当天早上,大会的荣誉总裁比格斯站在台上说:“我们很高兴有这么多的参赛者,同时特别感谢我们的赞助商健怡百事可乐。”

站胰格斯背后的可口可乐公司代表极为愤怒:“是健怡可口可乐,白痴!”

超过1000位的参赛者也一片哗然,当时比格斯感到了万分的羞辱和懊悔。他事后说:“我知道是可口可乐,但是我当时分心走神了,结果洋相百出,给人留下了笑柄,可口可乐公司也对我不满。就是在那要命的一天,我知道了专注的重要性。”

比格斯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无法专注工作,那么不管他的工作条件有多好,他都会让成功的机会从身边溜走。

还有一个故事。孔子带领学生去楚国采风。他们一行从树林中走出来,看见一位驼背翁正在捕蝉,他拿着竹竿粘捕树上的蝉,就像在地上拾取东西一样自如。

“老先生捕蝉的技术真高超。”孔子恭敬地对老翁表示称赞后问:“您对捕蝉想必是有什么妙法吧?”

“方法肯定是有的,我练捕蝉五六个月后,在竿上垒放两粒粘丸而不掉下,蝉便很少有逃脱的。如垒三粒粘丸仍不落地,蝉十有八九会捕住;如能将五粒粘丸垒在竹竿上,捕蝉就会像在地上拾东西一样简单容易了。”捕蝉翁说到此处,捋捋胡须,严肃地对孔子的学生们传授经验。他说:“捕蝉首先要学练站功和臂力。捕蝉时身体定在那里,要像竖立的树桩那样纹丝不动;竹竿从胳膊上伸出去,要像控制树枝一样不颤抖。另外,注意力高度集中,无论天大地广,万物繁多,在我心里只有蝉的翅膀,我专心致志,神情专一。精神到了这番境界,捕起蝉来,那还能不手到擒来,得心应手么?”

大家听完驼背老人捕蝉的经验之谈,无不感慨万分。孔子对身边的弟子深有感触地说:“神情专注,专心致志,才能出神入化、得心应手。捕蝉老翁讲的可是做人办事的大道理啊!”

驼背翁捕蝉的故事向我们昭示了一个真理:对工作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才能出色地完成工作,把工作做好做到位,取得成功。

专心致志地投入工作

我们在着手某项工作时,要全身心地投入,千万不要三心二意,要知道心不在焉是成功的劲敌。如果你能认真到忘我的程度,你就会体会到工作的乐趣,就能克服困难,达到他人所无法达到的境界,并得到应有的回报。

刘健是一家广告公司的员工。一次,一家著名的洗衣粉制造厂家委托刘健所在的公司作广告宣传,负责这个广告创意的好几个文案创意人员拿出的东西都不能让厂家满意。没办法,经理只好让刘健把手中的活放下,专心把这个广告创意文案拿下来。

接受任务后,接连几天,刘健在办公室里抚弄着一整袋洗衣粉在想:这个产品在市场上已经非常畅销了,此前的许多广告词也非常富有创意。那么,我该怎么下手才能重新找到一个点,做出一个与众不同、又令人满意的广告创意呢?

有一天,他在苦思之余,把手中的洗衣粉袋放在办公桌上,又翻来覆去地看了几遍,突然间灵光闪现,想把这袋洗衣洗打开看一看。于是找了一张报纸铺在桌上,然后,撕开洗衣粉袋,倒出了一些洗衣粉,一边用手揉搓着这些粉末,一边轻轻嗅着它的味道,寻找感觉。

突然,在射进办公室的阳光照耀下,他发现洗衣粉的粉末间遍布着一些特别微小的蓝色晶体。审视了一番后,证实的确不是自己的眼睛看花了。他便立刻起身,亲自跑到制造商那儿问这到底是什么东西。得知这些蓝色晶体是一些“活力去污因子”。因为有了它们,这一次新推出的洗衣粉才具有超强洁白的效果。

明白了这些情况后,刘健回去便从这一点下手,绞尽脑汁,寻找最好的文字创意,因此推出了非常成功的广告方案。广告播出后,这种产品的销量急速攀升。

专注于工作,并全身心投入的人,往往会创造出工作的奇迹。

专注的力量是惊人的,集中精神在忘我的境界里专注工作,做起事来不仅轻松、有效率,而且也更能把事情做好。当你在做一件事时,如果你不能全神贯注,不能顺利地完成工作,你不要去寻找别的原因,唯一的原因就在于你做事还不够专注。

做事情时要做到心无旁鹜

在当今时代,没有哪家企业、哪个老板会喜欢那种做事三心二意、在工作中走神的员工的。从这种意义上说,工作专心致志、心无旁鹜的人,就是能把握成功机遇的人,只有一心一意做事的人,才能受到老板的器重与提拔。

美国有家大公司在招聘员工时,特别关注考察应聘者的专心致志的工作作风。通常在最后一关时,由总裁乔治亲自考核。

那天面试时,公司总裁乔治找出一篇文章对前来应聘的哈里斯说:“请你把这篇文章一字不漏地读一遍,最好能一刻不停地读完。”说完,乔治就走出了办公室。

哈里斯想:不就读一遍文章吗?这太简单了。他深呼吸一口气,开始认真地读起来。过了一会儿,一位漂亮的金发女郎款款而来:“先生,休息一会儿吧,请用茶。”她把茶杯放在桌几上,冲着哈里斯微笑着。哈里斯好像没有帖也没有看见似的,还在不停地读。

又过了一会儿,一只可爱的小猫伏在了他的脚边,用舌头舔他的脚踝,他只是本能地移动了一下他的脚,小猫丝毫没有影响他的阅读,他似乎也不知道有只小猫在他脚下。

那位漂亮的金发女郎又飘然而至,要他帮帅起小猫。哈里斯还在大声地读,根本没有理会金发女郎的话。

终于读完了,哈里斯松了一口气。这时乔治走了进来问:“你注意到那位美丽的小姐和她的小猫了吗?”

“没有,先生。”

乔治又说道:“那位小姐可是我的秘书,她请求了你几次,你都没有理她。”

哈里斯很认真地说:“你要我一刻不停地读完那篇文章,我只想如何集中精力去读好它,这是考试,关系到我的前途,我不能不专注一些更专注一些。别的什么事我就不太清楚了。”

乔治听了,满意地点了点头,笑着科:“小伙子,你表现不错,你被录取了!在你之前,已经有50人参加考试,可没有一个人及格。”他接着说:“在纽约,像你这样有专业技能的人很多,但像你这样专注工作的人太少了!你会很有前途的。”

果然,哈里斯进入公司后,靠自己的业务能力和对工作的专注和热情,很快就被乔治提拔为经理。

现任经理要职的哈里斯在回忆当时应聘时的情景时说:“那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课,一个人如果没有专注工作的精神,那他就无法抓住成功的机会。”

黄帅民是东莞速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一个年仅30岁的亿万富翁。翻开他成功的简历,人们会发现,目前中国许多成功企业家所拥有的经历,在他身上也能发现:白手起家,从打工仔到跑营销再到自己做老板、办实业。

他初到广东打工时,就懂得踏踏实实地做事的重要性。在工厂里,他心无旁骛,只知道低头做好自己的工作。一次,工厂的老板来巡视,黄帅民没有像其他工人那样抬头观看,而是一心一意专注于自己的工作。正是他的这种埋头苦干、专注的态度为他赢得了机遇。不久,他就得到赏识,获得了提拔。也就从那时起,他开始与外面有了沟通,能力也得到了持续的提高。从场务管理做到业务主管,知识和经验越来越丰富,此后逐步走向成功。

职场中那些取得成功的人,不仅养成专注工作的习惯,而且还把专注工作看成是自己的使命。

只有把专注工作当做工作的使命并努力去做,养成专注工作的好习惯,你的工作才会变得更有效率,你也更能乐于工作。

专注,可以帮助你精力充沛地完成工作。心无旁骛,一心一意,才能卓有成效地把一件事情做到最好做到位。

如何做一个心无旁骛把工作做到位的人

作为一名员工,只有一心一意、集中精力专注于自己的工作,才能比其他人更容易找到通往成功的突破口,否则,就很容易在工作过程中现差错,不但会给公司造成损失,还会让自己丧失工作机会,就更谈不上把工作做好做到位了。那么,作为员工怎样才能做到心无旁骛、专注自己的工作呢?

⑴培养目的意识

一个人想在工作上有所作为,首先要考虑的是:“我想做什么事?”或是“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了这种强烈的目的意识,你才会集中精力,并调动过去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在有意或无意中使你所关注的事情有所突破。

⑵做事时身心全部投入

当今时代,做事是否专注,已成为衡量一个人职业品质的标准之一。一些企业文化提倡“爱岗、敬业”,倡导“干一行、专一行”,而我们在工作中能够做到专注,全身心地投入,便是务实、敬业最基本、最实在的体现。如果上班做事时脑子里还想着球赛、彩票、电影、股票等等一些与工作无关的东西,连最基本的“专注”都做不到,如此身心不地焉地身在曹营心在汉,还谈什么爱岗、敬业?这样他就那一样都做不好。

⑶一次只做一件事

在激烈的竞争中,如果你能向一个目标集中注意力,做好工作的机会也将大大增加。因此,在工作中,要一次只做一件事,并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件事中,把它落实到位,这样心里才不会感到筋疲力尽。对自己已经决定的事专心去做,放弃其他所有无关的事。

⑷排除次要事物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在努力向自己的目标靠近的时候,总会被各种各样的事情所干扰,比如来自经济方面、家庭方面等因素,这些因素就是对你把握重要事物能力的考验。如果你因为这些次要事物而停止前进的脚步,甚至因此而偏离了目标的方向,那么,最后你只会离成功越来越远。

德国著名作家歌德曾经说过:“重要之事绝不可受芝麻绿豆小事的牵绊。”

可见,身为员工,要想把工作做到位,就要专注当前要务,排除那些次要事物的牵绊,这样,在行动过程中,才能容易把工作落实好。

总之,一个人要把工作做到位,就必需要心无旁骛,全神贯注于自己的工作,专注自己的人生目标,这样才能成为最优秀的员工,才会在的人生道路上顺利前行。

阅读思考:

1.结合文中的案例,谈谈你对专注工作的重要性的理解和认识。

2.如果你是哈里斯,你也会像他一样心无旁骛,全神贯注于自己的工作吗?

3.你是一个做事专注的人吗?做事专注这一职业品质给你带来了什么?

把工作做到位,别让自己“不胜任”

把工作做到位,是胜任最起码的要求!如果工作连最低的要求都达不到,就根本谈不上“胜任”二字。做事不到位,工作不达标,就是“不胜任”。

任何领导,都害怕下属不胜任工作,做事做不到位,把事情搞砸,因为领导也要负责任甚至负最大的责任。任何领导,都喜欢做事做到位的员工;任何单位,都首先重视胜任的员工,每当有好职位空缺了,往往会首先提拔那些胜任的员工!

有些人经常抱怨单位不重视自己,好位子都给了别人,却不给自己机会。然而,稍为留心,我们就会发现:这些人是因为不胜任工作,把工作做不到位而得不到领导的器重。

刘达和陈克同在深圳一家公司上班。刚开始,他们都是普通职员,拿一样的薪水,可不久陈克受到老板的青睐,工资一涨再涨,比刘达高出了好几倍,而且职务也一再被提升,从领班直到部门经理。刘达却像被人遗忘了一般,还在最底层混,终于有一天刘达忍无可忍,痛斥总经理用人不公平。

听了刘达“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一番牢骚以后,总经理没说什么。刚好中秋节快到了,公司正在考虑该买什么礼物送给公司员工。于是他吩咐刘达说:“小刘,麻烦你到西门水产市场跑一趟,看看有没有大闸蟹卖?”

结果,刘达来来回回、辛辛苦苦跑了三趟市场,也没有把有关大闸蟹的市场信息彻底弄清常当刘达最后一次气喘吁吁地回来向总经理汇报时,总经理对他说:“你已经很累了,你先休息一会儿。”

然后,总经理当着刘达的面,把陈克叫了进来,并吩咐陈克说:“小陈,麻烦你到西门水产市场去一趟,看看还有没有大闸蟹卖?”

陈克问清买大闸蟹的用途后,直奔西门水产市场而去。过了30多分钟,陈克就了解到了有关大闸蟹的全面完整的信息,并拎着两只阳澄湖大闸蟹样品回来供总经理参考。

听完陈克的报告之后,总经理转头问刘达:“你看出来你们俩有什么不同了吗?你现在明白我为什么不给你加薪晋职了吧!”

刘达一副恍然大悟的神情,赶忙点头表示明白了!

接着,总经理向刘达进一步说道:“一样是去西门水产市场看看有没有大闸蟹卖,你们搜集回来的市场信息和态度却截然不同。小刘,你的确很认真,这没有错,但是你并没有思考这项任务的具体要求和目标是什么,只是一个口令一个动作,简单地完成任务,由于你不清楚完成任务的目的和要求,因此就免不了做一些无用功。以这次任务为例,你竟然连买大闸蟹干什么都没有问,搜集信息自然就没有针对性,来来回回跑三趟也就难免了。而小陈呢?一次就把事情搞定,他不仅搜集到了我需要的市场信息,甚至还给出分析和建议,为我作出正确的决策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总经理的一番话,使刘达恍然醒悟,此时他才明白老板给自己上了一堂“把工作做到位,别让自己‘不胜任’”的职业课。

现实工作中,不少人“把工作做完”的愿望总是胜过“把工作做对”的愿望,他们总是急着要把工作做完,而很少考虑如何将工作做对、做到位,如何让老板和上司放心,结果轻则做无用功,重则把正确的事做错。

胜任工作的最起码标准是,做事做到位。工作不到位、不胜任自己的岗位,在短时间内可能不会造成什么恶果,但长此以往,终会带来可怕后果!

在任何企业和组织里,胜任的人,最容易脱颖而出!在老板心目中,最有份量的员工往往是最胜任的员工!因此,是否应该给一位员工加薪晋职,老板们的依据往往是:这名员工胜任工作吗,值得我给他加薪晋职吗?

在竞争趋于白热化的商业社会中,不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做到位的人,根本无法胜任自己的工作,事业也不可能获得成功,“优秀”自然也就无从说起。

要胜任岗位,必须保证每件事情都做到位!

阅读思考:

1.看了刘达和陈克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慨?为什么工作做不到位就是“不胜任”?

2.自问一下,你胜任自己的岗位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你打算如何去做?

工作做对做到位,永远不做“差不多先生”

在职场中,很多人认为自己的工作太简单了,根本不值得全心投入,更不必花费太多精力,于是一边抱怨没有机会,抱怨上司不识自己卓越的才华,一边敷衍工作,只做到差不多、说得过去、上司挑不出毛病来就行了。殊不知,这种“差不多”的思想导致的最后结果却是“差很多”。

把工作做对做到位是每一个职业人士必须做到的事情。在工作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每个人都必须不打折不扣地把自己的职责承担起来,把事情做到最好,这样才不影响其他人的工作,才不会对大局产生不利的影响。比如会计工作,你必须保证正确填写了各种账薄和票据,任何一个都不允许有一点差错,不能80%合格,99%都不行,必须做到100%。这才叫做对做到位。很多员工在工作中不注意,工作做得差不多就行了,60分就及格了,何必做到100分呢?因此做事经常不到位,一旦出错又不得不重新做,既浪费时间和精力,还影响他人工作。

其实,我们做任何工作,都要认真负责,对自己要求严格,尽我所能,做到尽善尽美。

“差不多”已经成为人类各项事业的敌人,但是有一个他们的共同天敌,那就是深藏在我们内心深处,需要我们激发和唤醒的追求认真的做事做到位工作精神。

无处不在的差不多先生

我们的身边有很多“差不多先生”,我们自己也可能就有“差不多先生”的影子。关于这类人的性格和状态,国学大师胡适先生曾于1924年6月28日在当时的《申报》发表《差不多先生传》,可谓把这种人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叫绝: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可谓无人不知,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也一定甜人谈起过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因为他是全国人民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缜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妈妈叫他去买红糖,他却买了白糖回来。妈妈骂他,他摇摇头道:“红糖和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个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说:“‘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结果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在两分钟前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去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也太认真了,8点30分开同8点32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却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一种急病,叫家人赶快去请东街的汪大夫。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就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一会儿,“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话,方才绝气。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圆通大师”。

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

看了胡适先生的这篇《差不多先生传》,再对照一下当今社会人们的心态,不禁令人汗颜,80多年过去了,现在看看我们周围,“差不多”心态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而是依然普遍存在。今天职场上的中国人仍然有这种大而化之、马马虎虎的毛病,以致于企业中“差不多先生”比比皆是,“基本”、“好像”、“几乎”、“大约”、“估计”、“大致”、“大概”等,成了“差不多先生”的常用词。

在我们的企业、组织机关里,“差不多先生”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打包不方正,差不多就行了;检验疵点没标识,差不多就行了;管理人员检查考核不认真,差不多就行了;不肯算细账,质量差点、成本高点、价格低点、利润少点,差不多就行了;遇事不肯斤斤计较,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对人对己差不多就行了。其结果是工作马马虎虎,敷衍了事,产品送到客户手上,不是退货,就是索赔,使工厂失去客户,丢掉市场。由此可见,“差不多先生”有其生存的广阔空间,它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差不多”现象的存在和蔓延,既害了他人,更害了自己。因此,绝不能任其滋生蔓延,必须想办法努力克服,彻底根除!

看似“差不多”,其实是差很多

做事情如果有“差不多”、“大概过得去”、“还行吧”、“凑合”这样的心态,那是很要命的,殊不知“差不多”其实是差很多。

正是因为我们有这种“差不多”心态,工作中才漏洞百出,产品才缺乏竞争力。因为“差不多”,我们的许多企业被拒之门外,我们的产品总是被打上二等货色的标签,与一等品只差一点,其实是差很多。

很多时候,“差不多”就是差很多。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1993年全国小麦价格开始上涨,一家私营面粉厂的业务员来到小麦产区采购小麦,这时产区的一些粮库大都是篡而沽,不想卖粮食,经不起业务员的纠缠,粮库的负责人说:“粮食有的是,卖给你也行,一吨1000元,你要不要?”

这位业务员拿不定注意,他不知道自己出来这半个多月全国的小麦涨到什么价钱了,于是给公司老板发电报问:“一万吨小麦,每吨1000元,价格高不高?买不买?”

老板看到电报后生气地对秘书说:“真是乱弹琴,哪有这么高的价格,现在最高的价格也不到900元,给他发电报,就说价格太高!”

秘书赶紧跑到邮局发了个电报:“不太高”。

没几天,业务员带着签订的购销合同回来了,老板莫名其妙,追查原因才知道,秘书发电报时,“不”字的后面少了个句号。如果履行合同势必给公司带来100多万的经济损失,后来经过多次协商赔偿了对方15万元才算了事。当然这位秘书不久就被辞退了,而他在当地再也无法找到工作,不得不远走他方。

是啊,“不太高”和“不。太高”不是差不多吗?可是就是差了一个小小的句号,却相差十万八千里,这位“差不多先生”也只好背井离乡了。

“差不多”有时会差很远,无论是相差0.1mm还是0.1s,都是毫厘之差,天壤之别!竞技场上,冠军与亚军的区别,有时小到肉眼无法判断。比如短跑,第一名与第二名有时可能相差0.01s;又比如赛马,第一匹马与第二匹马相差仅半个马鼻子,差几厘米而已。但是,冠军与亚军所获得的荣誉与财富却相差天壤之别,全世界的目光只会聚集在第一名身上。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品质总是可以允许存在一个AQL值(可接受质量水平),AQL值意味着我们做任何事总是有个偏差。假如每一道工序可允许0.1%的不合格率,那么一个流程(假设由100个工序组成)结束后产品的合格率只有37%。这就是我们的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故事。如果我们的工作每天可以允许1个偏差,那么一个庞大的公司怎么能经得起多少个1%的偏差。凡事差不多就可以了,问题就是这个差不多真的就是差不多吗?其实差不多意味着差很多。

凡事最怕”认真“二字,当你讲“差不多”时,请你考虑一下,你可以更进一步,不用讲“差不多”的。如果一直“差不多”,最后就会差很多!

彻底告别“差不多先生”

也许在生活中,“差不多先生”对样样事情都看得破,想得开,不计较,能算做是一个“老好人”。不过在职场上,“差不多”的心态却是必须严格杜绝的,因为每个员工都是团队的一分子,如果每个人都是“差不多”,不仅会导致组织难以获得利润,甚至还会因不慎造成重大事故。

有一家企业引进了德国设备,德国工程师在设备安装调试验收时,发现有一个螺丝歪了,但是它的紧固度没有问题。我们的工程师却认为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所有六角螺丝的紧固度不可能都一丝不差,差不多就行了。德国工程师却坚持说:“不,这完全可以做到。六角螺丝歪了,是因为在拧这个螺丝的时候,没有按规范标准进行操作。”后来的调查发现了是我们安装工人的问题。按照技术操作标准要求,上这些大螺丝需要两个人共同完成,一个人固定扳手,另一个人拧螺丝。可是我们的操作却是一个人上螺丝,另一个人休息。

不少人面对工作总是将“差不多、过得去、慢慢来”挂在嘴边,在这种意识的作用下,工作自然会出一些漏子,而当问题出现后,又总是给自己找借口:“不就是螺丝拧歪了吗?又影响不了大局!”“不就是报表里错了一个数字么,下次注意点就行了。”“不就是文件页码装订错了么,下不为例就是了。”如此等等。

这种“差不多”心态要不得!我们每个人、每个企业,都要努力避免陷入到这个误区当中去。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多问自己几次“真的可以‘差不多’吗?差的那一点会给自己、给公司、给顾客带来什么害处?”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彻底告别“差不多先生”,真正杜绝“失之毫厘、谬之千里”的工作失误。

阅读思考:

1.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传》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我们身边也有这种“差不多先生”吗?

2.在工作中,你曾经说过类似“差不多”的话吗?最后导致了什么结果?

3.谈一谈,在工作中如何告别“差不多”心态,把工作真正做好做到位?

说得到位,做得不到位(1)

北京有句俗话,叫做“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这用来比喻某些人的漂浮作风是非常合适的。有位作家曾戏言:美国人是做了再说,日本人是做了也不说,而中国人则是说了也不做。这话虽然有点偏激,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种现象:在很多单位里,都会有这样的人,他们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说得很好,却总是做不到。当领导要他们拿出结果来时,他们往往绞尽脑汁去找借口来对付。

在任何组织中,不管是领导者,还是最基层的执行者,都必须认识到只有真正把工作做到位才能获得成功,说得再好,如果不付诸行动,成功始终遥不可及。因此,在工作中应该杜绝一切空虚的口头谈论,全力以赴,尽职尽责地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做到位。

说得到位,做得到位,这是一切工作得以圆满完成的保证。

只说不做,结果永远是零

一个人的成功取决于他的行动,没有行动就没有结果,没有结果就不会成功。

在一个成功学讲座上,主持讲座的教授对学员说:“想要赚钱的人请举手!”

学员们都举起了手。

教授又说:“想让自己成为顶尖级人物的请举手!”

学生们也都举起了手。

教授接着又问:“目前已做到的请举手!”

这回大部分人不再举手了。

教授笑了笑,问大家说:“你们想成功想了多久?”

学员们齐声说:“想了一辈子!”

“为什么还没有达到呢?”

有人回答说:“我们只是想想而已。”

“这就是你们没有成功的原因。”教授说,“你们都有成功的想法,但你们不去行动,不去做,那怎么有可能成功呢?”

从前,有一位满脑子都是智慧的教授与一位文盲相邻而居。尽管两人地位悬殊,知识水平、性格有天壤之别,可两人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如何尽快富裕起来。

每天,教授翘着二郎腿大谈特谈他的致富经,文盲在旁虔诚地听着,他非常钦佩教授的学识与智慧,并且开始依着教授的致富设想去实现。

若干年后,文盲成了一位百万富翁,而教授还在空谈他的致富理论。

再好的创意,再好的想法,若没有付诸行动,就看不到成果,便毫无价值可言。纸上谈兵是没有意义的,有了好的想法后,立即行动才是最重要的。

很多人在做事的时候根本没有行动力,所以他们一直无法成功。因为他们做都不做。

有一则寓言:在四川的偏远地区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

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到南海去,您看怎么样?”

富和尚说:“你怎么去呢?”

穷和尚说:“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多年来就想租条船沿着长江而下,现在还没有做到呢,你就更不可能了!”

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归来,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深感惭愧。

穷和尚与富和尚的故事说明一个简单的道理:说一尺不如行一寸。

克雷洛夫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

行动才会产生结果。行动是成功的保证。任何伟大的目标,伟大的计划,最终必然落实到行动上。

拿破仑说:“想得好是聪明,计划得好更聪明,做得好是最聪明又最好。”

只说不做,结果永远是零。不管你现在决定做什么事,不管你设定了多少目标,你一定要立刻行动。现在做,马上就做,是一切成功人士必备的品格。

说得到位,做得不到位(2)

说到位,更要做到位

说只是一种要求,是工作的前提,做才是根本。工作说到位更要做到位,部署到位更要落实到位。只有把嘴上说的、纸上写的、会上定的,变为具体的行动,工作才算做好了、做到位了。

可是现实中,往往是语言的巨人居多,真正能说到做到的人很少。

再好的想法与计划,都是需要通过行动来完成的。只说不做或是只想不做,要完成目标只能是痴人说梦。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一个冬天的傍晚,山南的狗熊和山北的兔子在雪地艰难觅食时碰面了。在饥寒交迫中,它们赌咒这残酷的现实,并描绘了各自美好的未来。

“再也不能这么过了,”狗熊有气无力地说,“饿得睡不着,也懒得冬眠了,冬天一过,我就要种一块地的玉米,到秋天准能收获很多玉米棒子,我把这些玉米棒子存起来,就不会在来年的冬天再这么狼狈了。”

“再也不能这么过了,”兔子无精打采地说,“冬天一过,我就要种一块地胡萝卜,到秋天准能收获很多胡萝卜,我把这些胡萝卜藏存起来,就不会在来年的冬天再这么痛苦了。”

又一个冬天到了,山南的狗熊和山北的兔子再次在雪地重逢。狗熊没提种玉米的事,兔子也没说种胡萝卜的事,它们只是礼节性地打了个招呼,便各自四处觅食。原来,狗熊在春天成天在山上忙着采食鲜美的蜂蜜,种玉米的事儿早就被它抛在脑后;兔子在春天倒是种下了胡萝卜的种子,却懒得给胡萝卜苗浇水,结果胡萝卜苗全旱死在田里。

狗熊和兔子都想到如何让自己活得更好的办法,但要么没有采取实际行动,要么没能坚持做下去。它们注定又要遭受一次饥寒交迫的煎熬。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不少“狗熊式”与“兔子式”的人。“狗熊式”的人大嚷大叫要干什么事,但却总不见行动,到头来只不过是自己欺骗自己;“兔子式”的人做事有始无终,坚持不到终点,令先前的想法与工作毫无意义。

故事虽短但却告诉了我们一个很深的道理:只想不做哪来的成果,光说不做哪来的收获,只有立即为自己的想法行动才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经常有人会考虑,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有多大差别?差别在哪里?

其实,人与人之间在智力和体力上的差别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大。很多事情,很多目标,很多前景,大多数人都能说出来,但是,能不能做到,做的结果如何,却是千差万别。

无论企业还是个人,光能说出好的战略远景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工作落实在行动上,才能得到想要的结果。

2004年在北京举办的“杰克?韦尔奇与中国企业高峰论坛”上,曾有中国的企业家这样问杰克?韦尔奇:“我们大家知道的都差不多,但为什么我们与你们的差别那么大?”

杰克?韦尔奇的回答是:“你们说出来了,但是我们做到了。”

这个答案简单得出人意料,但是却道出了差距的真谛:“说”到不如“做”到!否则,再好的计划,再宏伟的目标,都是空谈。

说到位与做到位,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可其效果却截然不同。

现在的社会是注重实践的社会,别人看你是否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不是看你“如何说”,而是看你“怎么做”。“说到”是指看表面、重计划、善表态,而“做到”才是重行动、重结果,是对工作任务不折不扣的主动执行。

一个能够“做到”的员工,不论什么工作都能迅速地去完成;相反,一个只能“说到”,不能“做到”的员工,在任何单位都不会受欢迎。

“说到”而且“做到”是优秀员工必不可少的素质。在现实工作中,我们不光要能说到,更要做到,因为做到、做好是体现一名员工执行能力的关键。在今天,“说到不如做到”这一简单而意义深远的工作宣言,既是员工对待工作的准则,也是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座右铭”。

阅读思考:

1.为什么说“只说不做,结果永远是零”?请结合工作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2.举利述“说到位”与“做到位”之间的差别。

3.要克钒只说不做”的坏习惯,你应该怎么做?试着写出你的行动计划。

布置到位,落实不到位

在有些单位里,领导布置下去的工作,经常会有这样的结果:有的差强人意,有的没了下文,只有很少人能把事情真正落实到位。

在工作中,我们常常遇到这种布置到位,落实不到位的情况。

已布置的工作,如果没有督促就不会有猾的反馈。譬如许多单位年初列出一系列计划目标,并且将之细分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单位甚至每个人,而且所做的工作也1、2、3、4、5地排序了。但是到了年底,这些目标、计划、任务完成得如何?哪些已经完成了?哪些还没有完成?离目标值还有多少距离?无法完成计划的原因何在?要么统统没有下文了,要么就被放在了包含着大量“大约”、“可能”等含糊语言的总结里。

海南省省长卫留成说,他就任海南省省长的第一个月,他亲自做出的57个批件,只落实了2件,其他的要么不知下落,要么“正在办理”。有关部门2002年4月提出的表扬6名援藏干部的文件,竟然经过两年半的时间,才“旅行”到他的手里。

实际上,这种现象并不罕见。随处可见的落实不到位,无处不在的虎头蛇尾……都是没有把领导或上司布置的任务真正落实到位的具体表现。

完美的决策不等于完美的落实,没有完美的落实,就不会有完美的结果。很多时候,我们有了好的决策,也去执行了,落实了,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原因就在于,落实了却没有落实到位,执行了却没有执行彻底。

贝聿铭是一位很著名的华裔建筑师。在香山宾馆的建筑设计中,贝聿铭对宾馆里里外外每条水流的流向、水流大小、弯曲程度都有精确的规划,对每块石头的重量、体积的选择以及什么样的石头叠放在何处最合适等等都有周详的安排,宾馆中不同类型鲜花的数量、摆放位置,随季节、天气变化需要调整不同颜色的鲜花等等都有明确的说明,可谓精细之极。

但是,工人们在建筑施工的时候对这些“精细之处”毫不在乎,根本没有意识到正是这些“精细”方能体现出建筑大师的独到之处,随意“创新”,改变水流的线路和大少,搬运石头时不分轻重,在不经意中“调整”了石头的重量甚至形状,石头的摆放位置也是随随便便。看到自己精心设计被无端演化成这个样子,难怪贝聿铭要痛心疾首了。

香山宾馆建筑的失败不能归咎于贝聿铭,而在于执行中的落实不到位。

作为企业和组织,再伟大的目标与构想,再完美的操作方案,如果不能被落实到位,最终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也只是一个良好的愿望而已。杰出的策略必须加上杰出的落实才能生效。

会上布置任务“雄心壮志”,当从表态“慷慨激昂”,过后则心不在焉、松松垮垮。这是很多员工在面对工作时的表现,他们往往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只要企业的方案好,其他问题就不用过多考虑了。可试问把一个好的方案放在抽屉里,放在口头上,它会自动生效吗?答案显然是不能,它必须要借助于不折不扣的落实。

有一家外贸公司的老板要出差到美国去,而且在在一个国际性的商务会议上发表演说。他身边的几名要员都忙得头晕眼花。在临行的前一天,他向主管甲和主管乙分别布置了一项任务,甲负责演讲稿的草拟,乙负责拟订一份与美国公司的谈判方案。

在老板出国的那天早上,各部门主管都来送行,有人问甲:“你负责的文件打好了没有?”

甲睁着惺松的睡眼说:“我熬不住睡觉去了,我负责的文件是以英文撰写的,老板看不懂英文,在飞机上不可能复读一遍。待他上飞机后,我回公司去把文件打好,再电传过去就可以了。”

转眼间,老板驾到,第一件事就是问主管甲:“你负责的文件与数据呢?”

主管甲按他的想法回答了老板。

老板听后脸色大变:“怎么会这样?我计划利用在飞机上的时间,与同行的外籍顾问研究一下报告和数据,以免浪费坐飞机的时间!”听到老板的训斥,甲的脸色一片惨白。

到了美国后,老板与外籍顾问一同讨论了乙的谈判方案,整个方案既全面又有针对性,既包括了对方的背景调查,也包括了谈判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和策略,还包括如何选择谈判地点等很多细致的因素。乙的方案大大超出了老板和众人的期望,谁都没有见到过这么完备而又有针对性的方案。后来的谈判虽然艰苦,但因为对各项问题都有细致的准备,公司最终赢得了谈判。老板出差结束,回到国内后,乙得到了重用,而甲却受到了冷落。

对领导布置的任务、交待的工作,落实得到位与不到位,结果相差岂止一百倍。

我们很多事情、很多工作,不是没有想到、没有布置,而是落实不到位、干得不到位,所以工作打了折扣、业绩受了影响。只有有效地落实,才能真正把事情做好。只有完美地执行,才能把事情做到位、做彻底,才能创造一个完美的结果。

阅读思考:

1.你能将对领导布置的任务、交待的工作真正落实到位吗?

2.为什么很多工作领导布置到位,员工却落实不到位?请结合实际工作,谈谈你的认识。

3.自问一下,你愿意做文中的主管甲还是主管乙?为什么?

表面到位,实际不到位

实际工作中,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有很多工作存在落实不到位的现象,有的工作表面上看起来是做到位了,但往细里想、往实里查、往深里挖,就会发现工作实际上没有做到位。

我们先来看一个台湾著名作家刘墉教育女儿的故事。

有一天,刘墉和女儿一起浇花。女儿很快就浇完了,准备出去玩。刘墉叫住了她,说:“你看看爸爸浇的花和你浇的花有什么不一样?”

女儿看了看,觉得没有什么不一样。

于是刘墉将女儿浇的花和自己浇的花都连根拔了起来,女儿一看,脸就红了,原来爸爸浇的花水都浸透到了根上,而自己浇的水仅仅只将表面的土淋湿了。

刘墉语重心长地教育女儿,做事不能做表面功夫,一定要做彻底,做到“根”上。

这就是“表面到位”和“实际到位”的区别。做工作其实也和浇花一样,如果只是停留了表面,不用心,不细致,不看结果,只是敷衍了事,那实际效果可想而知。

有些人习惯于做表面文章,做工作不是脚踏实地,求真务实,而是虚晃几枪,雷声大,雨点小,搞形式主义。到位不到位,是实实在在的事情,许多表面到位而实际不到位的做法,迟早会露出“庐山真面目”。

杰拉尔德?W?福斯特在《责任制造结果》一书介绍过这样一个案例:

美国著名演说家格里?富斯特讲述过一个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员工对领导布置的任务、交待的工作是不是真正做到了位。

作为公众演说家,富斯特意识到自己成功的最重要一点,就是让客户及时见到他本人和有关他的材料。为此,公司还专门为他配了一名助手负责。

前后两任助手——琳达和艾米的不同表现给富斯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8年前,富斯特去多伦多参加一个会议。在芝加哥换机时,他给琳达打了一个电话,以确认是否一切都已安排妥当。

“琳达,演讲的材料送到多伦多了吗?”

“6天前我就已经将材料寄出去了。”

“他们收到了吗?”

“快递公司说他们保证两天后送到。”

尽管如此,富斯特还是有点放心不下。从表面上看,琳达已经将该做的都做了,甚至还提前几天将材料交给了快递公司,为意外情况留下了时间。

但似乎还是有疏漏,那就是她没有确认落实的结果——材料到底是否已经送达。

结果,当富斯特赶到会场时,他的材料还没有送过来,为此,他不得不将重要的话题挪后,直到材料送来。

8年后,富斯特又一次前往多伦多参加会议,同样是在芝加哥,换机时,想到8年前的经历,他心中有些忐旎安,于是他拨通了后任助手艾米的电话:“我的材料到多伦多了吗?”

“会议负责人艾丽西亚说材料三天前就到了。” 接着,艾米又说,“另外,艾丽西亚告诉我听众人数可能比原来预计的多400人,为此我又多寄了600份材料,这些材料也已经到了。还有,她问我您是否希望演讲开始前让听众手上都拿到资料。我告诉她您通常是这样做的,但这是一个新的演讲,所以我也不能确定。所以,她决定在演讲开始前才发资料,如果你不同意这样做,可以提前告诉她。我这里有她的电话号码,您可以记下来,随时跟她联系。”

艾米的一番话,让富斯特彻底放下心来。

富斯特的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将老板布置和交待的工作,是表面上做到位了,还是实实在在做到位了。

表面看来,琳达对富斯特布置的工作也去落实了,嘶仅寄了材料,而且为了保险起见,还提前了几天。但由于在落实过程中没有把好关,实际上落实不到位,最终让富斯特陷入了很被动的境地。

而艾米则恰好相反,在落实过程中处处把关,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让富斯特处处处于主动的地位。

从这些优秀的执行者身上,我们学到了如何做才能真正将工作落实到位。

一个员工能否将工作做到位,关键在于他是否在力工作中力求做到最好。优秀员工无论做什么工作都不会只做表面文章,任何时候都会以最高的规格来要求自己,能做到最好,就必须做到最好。

作为一个员工要把工作做到位,不做表面文章,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⑴在接到一项任务时,对其中的各种细节都不要产生轻视的心理,你要把它们看成一件重要的大事。只有这样,你才会真正重视它们,并开动脑筋、发挥潜力做好它。

⑵在执行任务的时候,无论是小事还是大事,都要细心、扎实地处理好每一个细节和环节,一丝不苟地去完成它。

⑶深入思考,要善于思考。能够在问题尚未显露的时候洞察到问题的根源,并猾寻求解决它的最佳办法,而不仅是仅仅让执行结果从表面看起来没有问题。

⑷在执行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调整,不要为了表面光彩就隐瞒问题的存在。

阅读思考:

1.看了格里?富斯特讲述过的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2.“表面到位”和“实际到位”有什么区别?

3.你打算在日后的工作中,如何将工作实实在在做到们?

岗位到位,敬业不到位(1)

所谓敬业,就是全心全意地对待工作,在岗一分钟干好六十秒。对绝大多数人而言,你所从事的事业将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因此,敬业是一种人生态度,是珍惜生命、珍惜创造、珍视未来的实质表现。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责无旁贷地去做好每一项工作,我们都应该为此尽一份心、出一份力。

敬业包含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到位。也就是说,无论你充当什么角色,只要能把自己的岗位工作做到尽善尽美,就是到位。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在岗却不敬业,我们来看下面的的案例。

小乔到一家钢铁公司工作还不到一个月,就发现很多炼铁的矿石并没有得到完全充分的冶炼,如果这样下去的话,公司会有很大的损失。

小乔找到了负责技术的工程师,对工程师说了他看到的问题。工程师很自信地说:“我们的技术是世界上一流的,不可能会有这样的问题。”

于是,小乔拿着没有冶炼好的矿石找到了公司负责技术的总工程师,向他反映了情况。

总工程师认真地听过后,出于职业的敏感说道:“看来是出问题了,怎么没有人向我反映?”

总工程师召集负责技术的工程师来到车间,果然发现了一些冶炼并不充分的矿石。经轨查发现,原来是是因为一个员工做事不够认真,没有及时出监测机器的某个零件出现了问题才导致了冶炼的不充分。

公司的总经理知道了这件事之后,不但奖励了小乔,而且还晋升小乔治负责技术监督的工程师。

总经理不无感慨地说:“我们公司并不缺少工程师,但缺少的是敬业到位的工程师,这么多工程师竟然没有一个人发现问题,并且有人提出了问题,他们还不以为然。对于一个企业来讲,人才固然重要,但真正敬业到位的人才更重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企业都需要大量敬业在位的员工。

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只要留心,都能经常看到敬业到位和敬业不到位的人和事。

有一次,一家公司要进行裁员,裁员名单里有业务部的王健和陈凤,公司规定他们一个月后离岗。

王健听到了这个坏消息,回到办公室就拿杯子、文件夹撒气,工作也不再上心了,而且还经常迟到、早退。他想,反正就要离开公司了,干得好不好都是一个样。

陈凤在接到裁员通知的那一刻,内心深处好似被铁锤猛击了一下,整个人呆住了。在公司的洗手间里躲了半天,她的情绪才慢慢平静下来。

在公司的这几年,陈凤一直踏踏实实、勤勤恳恳,本职工作做得非常好,同事们也喜欢这个手脚勤快、笑容甜甜的女孩子。

近几个月,公司的生意一直不景气,裁人在所难免。在本科生成堆的业务部里,中专毕业的陈凤当其冲。不过,被裁人员一个月后才会正式离岗。

第二天上班,陈凤依然笑容甜甜,同事们的眼神中却多了几分同情,语气中也多了几分客气。本来该陈凤做的事情,总有人主动揽过去,不用说,大家有点可怜倒霉的陈凤。

一大早,有人在复印厚厚的一本技术资料。“还是我来吧。”陈凤走到复印机前,拿起厚厚一杳资料。同事转过身,看到的是一张平静而诚恳的面容。同事犹豫了一下,离开了复印机。

一整天里,陈凤仍像往常一样,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打印资料、翻译文饥收发传真、转接电话……

岗位到位,敬业不到位(2)

渐渐地,同事们似乎忘记了陈凤的遭遇,他们又像往常一样找陈凤,有的说:“帮我发份传真。”有的说;“快帮我查份资料。”有的说:“我出去一下,有人找,就帮我招呼一声。”

陈凤连声答应着,把一件一件事情办好……

一个月后,王健如期被辞退,而陈凤却留了下来。主管当众传达了老总的话:“陈凤的岗位,谁也无可替代,这样敬业的员工,公司永远也不会嫌多!”

王健自从裁员名单公布以后,便以消极、散漫的态度应付工作,这是缺乏敬业精神的表现。陈凤尽管在得只裁员的消息以后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但是刷没有自暴自弃,而是迅速地调整好心态,平静地面对这一切,坚持做好每一天的工作。正是凭借这种任劳任怨、负责进取的敬业品质,陈凤获得了公司老总的认可,成功地留在了公司。

“不爱岗就会下岗,不敬业就会失业!”一个员工敬业与不敬业是完全不同的,不敬业的员工是不会得到提拔和重用的,工作也无业绩可言。而敬业的员工,其敬业意识牢牢植根于脑海中,做起事来也会更加猾主动,并能从中体会到快乐,从而获得更多的经验,取得更大的成就。

在岗一分钟,干好六十秒,是敬业的起码要求,而要想成就一番大业,敬业也是最根本的要求,知道了这个道理,我们也就知道了自己的职责。

有一位著名的跨国公司总裁曾告诫自己的员工:“要么敬业,要么走人。”不论对哪一级的工作人员,都必须要“在岗一日,敬业一天”,不要懈怠自己的工作与职责。

我们面临的是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一个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敬业精神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能否在这种竞争中生存。哪一个企业在选择员工的时候,都会有一些特殊的要求;但唯独在一点上是一致的,那就是希望自己的员工是一个敬业到位的人。

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只有全心全意、尽职尽责地工作,才能在自己的领域里出类拔萃,这也是敬业精神的直接表现。

之所以要敬业,原因无非有两个:一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放眼与未来的发展;二是为了把工作干得更好,对企业和老板负责,得到提拔和重用。

“敬业”短期来看是为了雇主,长期来看是为了你自己!因为敬业的人能从工作中学到比别人更多的经验,而这些经验便是你向上发展的踏脚石,就算你以后换了地方、从事不同的行业,你的敬业精神也必会为你带来帮助。因此,把敬业变成习惯的人,从事任何工作都容易成功。

任何一家企业的老板,都想自己的事业能做大做强。这样,他就自然而然地需要一个、几个乃至一批兢兢业业、埋头苦干的下属,需要一些具有强烈敬业精神和强烈责任心的下属。

从这一点说,敬业的员工,是老板最倚重的员工,也是最容易成功的员工。如果你的能力一般,敬业可以让你走向更好;如果你十分优秀,敬业会将你带向更成功的领域。

小刘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一个研究所工作,研究所里有许多人是博士学位,小刘感到压力很大。

工作一段时间后,小刘发现所里大部分人在岗不敬业,对本职工作不认真,他们不是玩乐,就是搞自己的“第鳃业”,得过且过地在研究所里混日子。

小刘并没有以他们为榜样,他一头扎进工作中,从早到晚埋头苦干业务,还经常加班加点。小刘的业务水平提高很快,不久成了所里的“顶梁柱”,并逐渐受到所长的重用,时间一长,更让所长感到离开小刘就好像失去左膀右臂。不久,小刘便被提升为副所长,老所长年事已高,所长的位置也在等着小刘。

一个敬业到位的员工,站在一群不敬业的人中间,自然中鹤立鸡群,自然会得到注视,受到老板的重用并得到提拔。

敬业是置身职场的最高境界。强烈的敬业精神和责任心可激发你无穷的潜能,从而让你更加出众,并由此获得更多的成长机会和构建更高的成功平台。

不管你是从事什么职业,唯有敬业到位,才能在自己的领域里出类拔萃,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获得成功。

阅读思考:

1.在你的身边,也有在岗不敬业的人吗?

2.读了王健和陈凤的故事,如果你是老板,你会留下谁?这什么?

3.“今天不爱岗,明天就下岗;今天不敬业,明天就失业。”请就这句话谈谈你的看法。

4.“在岗一分钟,干好六十秒”,你认可这句话吗?你在工作岗位上,是如何去敬业的?

制度到位,执行不到位(1)

几乎每个公司的管理层,都希望企业的制度能得到有效的、不折不扣的执行。但是,结果总是事与愿违。很多很好的规章制度,常常成为一纸空文的摆设,最后束之高阁。执行落空,执行难、执行打折扣、执行扭曲、执行不到位,是普遍现象,它们已成为各类组织的通病。

任何一个组织都必须有制度的保障才能正常运营,企业也同样如此。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也有自己的员工手册,这些绝不是墙上的摆设,也不是员工看完就可以置之脑后的,而是要求全体员工严格遵守的企业制度。没有员工的严格遵守执行,企业的制度就形同虚设。

东北有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因为经营不善导致破产,后来被日本一家财团收购。厂里的人都在翘首盼望日本人能带来什么先进的管理方法。但出乎意料的是,日本财团只派了几个人过来,除了财务、管理、技术等要害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换成日本人外,其他的根本没动。制度没变,人员没变,机器设备没变。日方只有一个要求:把先前制定的制度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结果怎样?不到一年,企业就扭亏为盈了。

日本人的绝招是什么?执行,把制度全部执行到位。

企业最缺的不是制度,而是制度的执行

万科董事长王石说:“企业最缺的不是制度,而是制度的执行。”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也说:“制定一项好的制度不易,能够坚决执行则更重要。管理不到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规章制度是否真正落实到底。”

1984年12月,青岛电冰箱总厂(海尔集团的前身),因经营不善亏空147万元,面临倒闭的境地。主管部门在一年内派去三任领导,都没待住。此时,上级让张瑞敏接手。

而迎接张瑞敏的,是堆积如山的管理问题,要求调走而已上交请调报告的员工不在少数。工厂8点上班,9点员工就走人,到10点,人几乎走光了;而厂区的烂泥路,下雨时甚至要用绳子绑在鞋上,不然鞋就会陷入烂泥中;车间里木头窗框都被员工砸下来烤火取暖了;玻璃破了没钱装,就挂一块塑料布,偷拿工厂东西的现象很多,甚至有工人在车间大小便……

张瑞敏决定从管理入手,提出从严治厂。一听说要整顿,厂里有人搬出过去定的一人高的规章制度;而张瑞敏认为:“没有最基本的,其它都是空的。”张瑞敏根据现场当时的情况从存在的问题出发,废掉了原来的制度,制定了13条管理规定。

这13条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不准在车间随地大小便。”其他规定还有“不准迟到早退”、“不准在工作时间喝酒”、“车间内不准吸烟,违者一个烟头罚5元”,等等。另外一条大家印象非常深刻的就是“不准哄抢工厂物资”。

这13条管理规定颁布后有一些效果,车间里大便没有了,但小便还是有,随意拿公物的现象还是很普遍。张瑞敏就问干部怎样防止,回答是锁起来,可是门能锁,窗户却不能锁。他就让干部将这13条布告贴在车间大门上,并公布了违规后的处理办法,把门窗全都大开着,布置人在周围观察有没有人再去拿东西。没料到第二天上午10时就有一人大摇大摆走进车间扛走一箱东西,张瑞敏让干部12时就贴出布告开除这个人。1984年的时候,公职一下没有了,对本人是什么样的感觉?所以员工一下子认为来了一位动真格的厂长。

制度到位,执行不到位(2)

通过海尔集团领导者的严格管理,这13条管理规定得到了严格的执行,在海尔内部树立了“有规必行”的观念,使规章制度不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树立了“必须遵守规章制度”的观念以后,海尔集团的管理者又逐渐推出、细化各种新的规章制度,做到了“有规可依”。通过这些措施,海尔的企业管理渐渐由无序转向有序,逐步成为一个有执行力的组织,开始了海尔集团的辉煌铸造之路。

许多企业的规章制度不可谓无,也不可谓不严、不实、不细,但往往说在口头上,写在纸上,钉在墙上,就是落实不到行动上。企业管理是否到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规章制度是否真正落实到底。

汪中求先生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指出:“中国绝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绝不缺少各类规章、管理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制度不折不扣的执行。”

的确,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再好的制度如果不去执行,也会形同虚设,沦为一纸空文。

事实证明,制度制定以后关键是执行,再好的制度,没有人去执行或执行力不到位也是没有用的。

制度必须严格执行

在很多公司的办公室里,我们会看到有一些规章制度挂在墙上。作为一名职员,应该时时事事遵守这些规章制度。公司制度是企业的秩序和规范,是确保企业有效健康运行的法则,如果法则遭到破坏,就会扰乱公司的正常秩序,企业的健康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公司要想正常运行,员工就必须严格遵守公司的各种规章制度,否遇一切就都乱了套。

西洛斯?梅考克是美国国际农机商用公司的老板。他是一个坚持原则的人,如果有人违反了公司的制度,他一定毫不犹豫地按章处罚。

有一次,一位跟梅考克干了10年的老员工违反了工作制度,酗酒闹事,迟到早退。在公司所定的规章制度中,这是最不能容忍的事情,不管是谁违反了这一条,都会被坚决地开除。部门经理提出开除他,梅考克迟疑了一下,但仍提笔批写了“立即开除”四个字。

不料这位老员工接到公司开除的决定后,立刻火冒三丈。他找到梅考克,气呼呼地说:“当年公司债务累累时,我与你患难与共。三个月不拿工资也毫无怨言,而今犯这点错误就把我开除,真是一点情分也不讲!”

听完老员工的叙说,梅考克平静地说:“你是老员工了,公司制度你不是不知道,应该带头遵守……再说,这不是你我两个人的私事,我只能按规矩办事,不能有一点例外。”

后来,梅考克从别的员工那里得知,这位老员工的妻子最近去世了,留下两个孩子,一个孩子跌断了一条腿,住进了医院;还有一个孩子因吃不到妈妈的奶水而饿得直哭。老员工是在极度的痛苦中借酒浇愁,结果误了上班。

了解到事情的真相,梅考克安慰老员工说:“现在你什么都不用想,快点回家去,料理你夫人的后事和照顾好孩子。你不是把我当成你的朋友吗?所以你放心,我不会让你走上绝路的。”说着,从包里掏出一沓钞票塞到老员工手里。

老员工被老板的慷慨解囊感动得流下了热泪,他哽咽着说:“我想不到你会这样好。”

梅考克嘱咐老员工:“回去安心照顾家吧,不必担心自己的工作。”

听了老板的话,老员工庄为喜说:“你是想撤销开除我的命令吗?”

“你希望我这样做吗?”梅考克亲切地问。

“不!我不希望你为我破坏公司的规矩。”

“对,这才是我的好朋友!”

后来,梅考克将这位工人安排到自己的一家牧场当了管家。

每天学点职场心理学 初入职场看什么书
一个员工,只有用纪律和制度来约束自己,才能在职场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企业完善的规章制度是维护正常生产秩序、促进企业发展的有力保障,也是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塑造企业良好形象的重要方面。

企业制度的建设和执行都是在一点一滴的具体过程中坚持下来的,大的制度要坚持执行,小的制度也不能放松。如果只建立制度而不谈如何执行,那么这个制度本身的威信就会荡然无存。所以,一个组织要想拥有强大的竞争力,首先要在行动上尊重制度,才能从根本上尊重执行。一个员工要想全面、快速发展,也必须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严格执行每一条规定。

每位员工都是企业的一分子,有权力也有义务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以及本部门的各项制度。这是企业对员工最基本的要求,做到这一点才能算是合格的职业人。一个连企业的规章制度都不遵守的员工,绝不是一个好员工,更不可能热爱自己的企业,这样的人会首先被企业淘汰。因此,我们必须时刻提醒督促自己,务必做到严格遵守企业的各项制度。只有每个员工都坚持落实了,才会做好自己的工作,达成企业的奋斗目标。

阅读思考:

1.万科董事长王石说:“企业最缺的不是制度,而是制度的执行。”你是如何认识和理解这句话的?

2.从海尔集团制度执行落实上,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3.问问你自己,你用纪律和制度来约束自己了吗?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做好(1)

在华晨金杯汽车有限公司,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就是悬挂在车间门口的条幅——“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所谓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指一次就做到符合要求。“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这个概念也许令人疑惑:怎么可能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呢?人又不是神仙,怎么可能不犯错呢?不是允许合理的误差吗?不是允许一定比例的废品吗?

但是,从日本丰田公司的全面质量管理和准时化生产中来看,人们会惊奇地发现,原来,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一定要做到的。想想看,整条流水线上,每一个零配件生产出来之后马上就被送去组装,因为没有库存,任何一个环节出了质量问题,都会导致全线停产,所以必须百分之百地“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以生产水泥的工厂为例,企业生产水泥,是一环扣一环,每个环节都很重要。单说生产这一块,从开采矿石到包装有多少道工序,有多少人在付出艰辛的劳动。不管在哪道工序卡住了,产品都出不了厂门,进不了市场。有一个人工作不认真、质量意识不强,他的那一道工序没做好,水泥可能成为次品,其它人付出的艰辛劳动都是白干。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它并不是说人不可以犯错误,而是指对待工作必须有一种坚持第一次就做对,符合所有要求的决心和态度。对待错误,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差错,也决不放过,一定要消除原因,避免其再次出现。

第一次就做对:代价最低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那些浪费在补救工作上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就可以避免,生产成本也会大大降低。就质量的经济成本而言,事后弥补错误比起提前防范错误所花的代价要大得多。

菲利普?克劳士比在《零缺点的质量管理》中说:“质量是免费的,虽然它不是礼物(可以不劳而获),却是免费的。真正费钱的是不合质量标准的事情——没有在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在美国,许多公司常使用相当于总营业额15%~20%的费用在测试、检验、变更设计、整修、售后保证、售后服务、退货处理,以及其他与质量有关的成本上。”

比如,我们在组装产品时,如果一个缺陷在其生产现场得到纠正的成本为10元,在组装完毕后纠正的成本估计为100元,那么发到客户现场安装时派服务人员去处理费用可能就是1000元,而因事故给客户造成的损失可能就是10000元,甚至更多。

有一家公司的老总经常这样计算:假如,“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那么成本会降低多少元、效率会提高多少倍。企业的利润很微薄,我们公司产品的净利润只有3.25%。而假如“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我们的成本会降低1.8~2.6%,相当于提高了公司利润55%~80%!换句话说,在我们公司,如果“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等于运作一年就赚了一年半以上的利润!假如把这些“多余的利润”拿出一部分(比如20%)奖励那些“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员工,公司上下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效果会怎样?在你的严格要求下,你的部下的思维、做事态度会怎样?他们将来的职业生涯的发展前景会怎样?

高质量来之零缺陷的产品,“错了再改”得花费更多的金钱、时间与精力,强调“第一次就作对”非常重要。每一个人若在自己工作中养成了这种习惯,凡事先做好准备及预防工作,认真对待,防患于未然,在很多情况下就不会有质量问题了。因此,追求产品质量要有预防缺陷的观念,凡事第一次就要做好,把“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当做工作准则。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做好(2)

一次就做对,是关系到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

“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到位”,这是企业对员工最基本的要求。但在工作中,有时即使是最简单的工作,还是有人一再出错。比如,某广告公司的员工就犯过这样的一个错误,在为客户制作的宣传广告中,将客户的联系电话中的一个数字弄错了。当他们把制作的宣传单交给客户时,客户由于时间紧,第二天就要在产品的新闻发布会上使用它,所以没有详细审核就接收了。直到新闻发布会结束后,在整理剩下的宣传单时,才发现关键的联系电话有错误,而此时这样的宣传单已发放了5000多份。

客户一怒之下,向广告公司要求巨额赔偿。由于错在己方,再加上客户召开新闻发布会的费用的确巨大,无奈之下,广告公司只好按照客户的要求进行了赔偿。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这件事情传开后,广告公司便在客户中失去了信誉,渐渐没有生意可做了,因为没有人再敢把自己的业务交给他们去做,害怕再出差错给自己带来麻烦和造成损失。

这样一次看似小小的失误,就把一家本来极有前途的广告公司击垮了。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假如广告公司的员工在工作时能细心点,能一次就把工作做好,做到位,那么,这样的结局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也许有人会说:“第一次没做到位不要紧的嘛,我可以做第二次、第三次。”是的,第一次没做到位时可以做第二次,甚至是第三次,但是这样做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假如没有及时发现错误,就会像上文中的广告公司那样,给自己和他人都造成巨大损失。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做到位代价最小,收效最大;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哲学,是一个人实现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的第一法则;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关系到一个企业、一个组织兴衰成败的关键法则。

美国汽车业的发展经历过血腥撕拼。刚开始时,美国和中国的现在一样,有近百家汽车生产企业。但到最后,美国汽车业就剩下了“三巨头”:通用、福特、戴姆勒一克莱斯勒。他们之所以能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并发展壮大起来,是因为它们明白:真正的好质量应该是每一道工序都准确无误地完成,每一次都得做对、做到位。

当下,企业都在打造执行力,执行力的水平高低最终决定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要想做到最快速最有效的执行,就必须在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我们要提高工作质量,就要懂得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道理,要坚持“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工作理念。“对”是战略,“做”是执行,“第一次”是效率。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不仅关系到企业成败,也关系到员工的前途和命运。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不仅是对自己的负责,也是对企业的负责。职场上需要这样的员工,商场上需要这样的合作伙伴。能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人,是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是值得信赖、受大家欢迎的人。

只有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才有可能成为最优秀的员工。

阅读思考:

1.你是如何认识和理解“第一次就要把事情做对”这一工作理念的?在工作中,你打算如何去践行这一工作理念?

2.为什么说“第一次就做对:代价最低”?

3.在你的身边,有像文中所说的广告公司那样的员工吗?他们现在的境遇如何?

有始有终,把工作做完整

工作要做对,更要做到位在工作中表现为做事有始有终,把工作做完整。然而,在现实中,有些人做事虎头蛇尾,他们做事时只有一个很好的开头,却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尾,给人留下一种有始无终、只重开始不管结果的印象。在工作中,我们常常遇到这种有头无尾或者虎头蛇尾的情况。

对于做事有头无尾、有始无终的人,有一幅很形象的漫画,画中人挖了无数的水井,都没挖到头,他也永远喝不到水。这样做事总是半途而废的人,人们是不敢把重要的任务交给他的。

做事切忌有始无终,半途而废

许多人之所以无法取得成功,不是因为他们能力不够、热情不足,而是缺乏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他们工作时往往虎头蛇尾、有始无终,做事东拼西凑、草草了事。他们对自己目标容易产生怀疑,行动也始终处于犹豫不决之中。比如,他们看准了一项工作,充满了热情开始去做,常常在刚做到一半时又会觉得另一份工作更有前途。他们时而信心百倍,时而又低落沮丧。可以说,这种人也许能短时间取得一些成就,但是,从长远来看,最终一定会是一个失败者。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做事虎头蛇尾、迟疑不决、优柔寡断的人能够获得真正的成功。

美国一位成功学家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好多年前,当时有一个人正要将一块木板钉在树上当隔板,贾金斯便走过去管闲事,说要帮那人一把。他说:“你应该先把木板头子锯掉再钉上去。”于是,他找来锯子之后,还没有锯到两三下又撒手了,说要把锯子磨快些。

于是他又去找锉刀。接着又发现必须先在锉刀上安一个顺手的手柄。于是,他又去灌木丛中寻找小树,可砍树又得先磨快斧头。

磨快斧头需将磨石固定好,这又免不了要制作支撑磨石的木条。制作木条少不了木匠用的长凳,可这没有一套齐全的工具是不行的。于是,贾金斯到村里去找他所需要的工具,然而这一走,就再也不见回来了。

贾金斯无论学什么都是虎头蛇尾,有始无终、半途而废。他曾经废寝忘食地攻读法语,但要真正掌握法语,必须首先对古法语有透彻的了解,而没有对拉丁语的全面掌握和理解,要想学好古法语是绝不可能的。贾金斯进而发现,掌握拉丁语的唯一途径是学习梵文,因此便一头扑进梵文的学习之中,可这就更加旷日废时了。

贾金斯从未获得过什么学位,他所受过的教育也始终没有用武之地。但他的先辈为他留下了一些本钱。他拿出10万美元投资办一家煤气厂,可是煤气所需的煤炭价钱昂贵,这使他大为亏本。于是,他以9万美元的售价把煤气厂转让出去,又开办起煤矿来。可这又不走运,因为采矿机械的耗资大得吓人。因此,贾金斯把在矿里拥有的股份变卖成8万美元,转入了煤矿机器制造业。从那以后,他便像一个内行的滑冰者,在有关的各种工业部门中滑进滑出,没完没了……

职场中,有很多人就像故事中的贾金斯一样,做事虎头蛇尾、半途而废。而这样做,造成的损失不仅仅是工作没有完成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它有可能给你带来心理上的挫折感,甚至可能使你养成虎头蛇尾的工作习惯,而这将是一个人最大的损失。

对一位猾进取的员工来说,有始无终的工作恶习最具破坏性,也最具危险性。它会吞噬你的进取之心,它会使你与成功失之交臂,使你永远不可能出色地完成任何任务。古人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就是这个道理。

做事善始善终,力求彻底

从前有一位地毯商人,看到最美丽的地毯中央隆起了一块,便把它弄平了。但是在不远处,地毯又隆起了一块,他再把隆起的地方弄平。不一会儿,在一个新地方又再次隆起了一块,如此一而再、再而三,他试图弄平地毯,直到最后他拉起地毯的一角,看到一条蛇溜出去为止。

很多人解决问题,只是把问题从系统的一个部分推移到另一部分,或者只是完成一个大问题里面的一小部分,有始无终并没有从实质上去解决问题。比如,工厂的某台机器坏了,负责维修的师傅只是做一下最简单的检查,只要机器能正常运转了,他们就停止对机器做一次彻底清查,只有当机器完全不能运转了,才会引起人们的警觉。这种只满足于小修小补的态度如果不卒,将会给公司和个人带来巨大的损失。

无论我们做的什么职业,做多久,我们都应该要以一种善始善终的专注心态做好我们应该做的事情。这不仅仅是我们的职业道德所要求的,也是我们的人格魅力的体现。

许多人有一种把工作做了一会儿,就放在一边的习惯。而且他们充分相信,他们似乎已经完成了什么。事实果真如此吗?这样做,犹如足球运动员在临门一脚的刹那间收回了脚,前功尽弃,白费力气。

做事不求彻底,有始无终,半途而废,不能善始善终地做完一件事的人,最易失去信任。他们的工作最不可靠,一定是拖泥带水,纠缠不清,许多企业对这种人是非常“感冒”的。

善始善终地工作,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良好的品行。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将工作彻底做好做到位。

阅读思考:

1.你的身上也有贾金斯的影子吗?自问一下,你是不是一个做事有始无终、半途而废的人?

2.谈谈你对“行百里者,半于九十”这句话的理解和认识。

不要凡事只做到最低标准(1)

工作做到位,落实时就不能打折扣。这就要求我们用高标准和严要求来做事。每个岗位对于做到位都有着不同的标准,大多数人都觉得能达到这个标准的及格线就可以了。但那些做事能够做到位的人,不茵人指出来,而是主动以标准的最高水准来要求自己。

出身名门的野田圣子,37岁就当上了日本内阁邮政大臣。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帝国酒店当白领丽人。不过,在受训期间,圣子竟然被安排去清洁厕所,每天都要把马桶抹得光洁如新才算合格。可想而知,在这段日子里,圣子的感觉是多么的糟糕。当她第一天碰到马桶的一刹那,烁乎想吐。

很快地,圣子就开始讨厌起了这份工作,干起工作来马马虎虎。但有一天,一位与圣子一起工作的前辈,在抹完马桶后,居然伸手盛了满满的一大杯冲厕水,然后当着她的面一饮而尽。在前辈的眼中,圣子的工作根本没有做到位,光洁如新只是工作的最低标准,她以此向圣子证明,经他清洁过的马桶,干净得连里面的水都可以用来饮用。

前辈这一出人意料的举动,使圣子大吃一惊。她发现自己在工作态度方面出了问题,根本没有负起任何责任,于是,她对自己说:“就算这一辈子都在洗厕所,也要当个最出色的洗厕人。”

训练结束的那一天,圣子在抹完马桶后,毅然盛了满满的一大杯冲厕水,并喝了下去。这次经历,让野田圣子知道了什么是工作的最高准则,而在很多人眼中的合格、到位,只能算得上工作的最低要求。

只要我们用到位的的最高标准来主动要求自己,那么任何工作都能做到最好。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体会:没有高要求就没有高动力。问及那些成功的职场人士,为什么他们能够创造奇迹般的业绩?他们的回答各种各样,但是其中有一点非常地相似:他们对自己都有极高的要求。他们会努力把工作做到位,要求自己能够使领导和客户百分之百地满意,要求自己能够为公司创造真正的利益与价值。正是拥有了这样的高要求,他们才有了强大的内在动力向着成功的方向努力。

在2004年第10期的《中外期刊文萃 》上看到一篇幅“做到极致”的文章:

泰国的东方饭店堪称亚洲饭店之最,几乎天天客满。如不提前一个月预订是很难有机会入住的,而且客人大都来自西方发达国家。东方饭店的经营如此成功,是他们有特别的优势吗?不是。是他们有新鲜独到的招术吗?也不是。那么,他们究竟靠什么获得骄人的业绩呢?要找到答案,不妨先来看看一位姓王的老板入住东方饭店的经历。

王老板因生意经常去泰国,第一次下榻东方饭店就感觉很不错,第二次再入住时,楼层服务生恭敬地问道:“王先生是要用早餐吗?”

王老板很奇怪。反问:“你怎么知道我姓王?”

服务生说:“我们饭店规定,晚上页熟所有客人的姓名。”

这令王老板大吃一惊,虽然他住过世界各地无数高级酒店,但这种情况还是第一次碰到。

王老板走进餐厅,服务小姐微笑着问:“王先生还要老位子吗?”

王老板的惊讶再次啥,心想尽管不是第一次在这里吃饭,但最近的一次也有一年多了,难道这里的服务小姐记忆力那么好?看到他惊讶的样子,服务小姐主动解释说:“我刚刚查过电脑记录,您在去年的6月8日在靠近第二个窗口的位子上用过早餐。”

不要凡事只做到最低标准(2)

王老板听后兴奋地说:“老位子!老位子!”

小姐接着问:“老菜单,一个三明治,一杯咖啡,一个鸡蛋?”

王老板已不再惊讶了,“老菜单,就要老菜单!”

上餐时餐厅赠送了王老板一碟小菜,由于这种小菜他是第一次看到,就问:“这是什么?”

服务生后退两步说:“这是我们特有的某某小菜。”

服务生为什么要先后退两步呢,他是怕自己说话时口水不小心落在客人的食品上。可以说这种高标准的服务不要说在一般的饭店,就是在美国顶尖的饭店里王老板都没有见过。

后来,王老板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再到泰国去。但在他生日的时候却突然收到了一封东方饭店发来的生日贺卡,并附了一封信。信上说东方饭店的全体员工十分想念他,希望能再次见到他。王老板当时激动得热泪盈眶,发誓再到泰国去,一定要住在“东方”,并且推荐自己的朋友像他一样选择“东方”。

其实,东方饭店在经营上并没什么新招、高招、怪招,他们采取的都是惯用的传统办法,向顾客提供人性化的优质服务。只不过,在别人仅局限于达到规定的服务水准就停滞不前时,他们却进一步挖掘,按最高标准要求自己,抓住许多别人未在意的不起眼的细节,坚持不懈地把最优质的服务延伸到方方面面,落实到点点滴滴,不遗余力地推向极致。由此,便轻而易举地赢得了顾客的心,天天爆满也就不奇怪了。

很多专家在研究沃尔玛成功的原因时,他们分析得出了三个结论:一是沃尔玛拥有全球性的信息网络,能够及时有效地反应全球的零售业变化;二是沃尔玛拥有整体高效的成本分摊系统;三是沃尔玛员工提供了优质而无可挑剔的服务。在沃尔玛的店面里,员工都以最高的工作标准警醒自己。员工的微笑服务、耐心、诚实早已经是最基本的准则。这便是员工用最高的标准要求自己给企业和自己带来的巨大收益。

一家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在谈到对员工的要求时是这样认为的:“我们认为对员工的最高要求是,他们能够自己在内心中为自己树立一个标准,而这个标准应该符合他们所能够做到的最佳的状态,并引领他们达到完美的状态。”

在现代的各种公司中,公司对员工的要求已经由原来的规定怎么做,员工只要老老实实照做,变成了员工自我加压、自我完善。而这样的卒则要求员工必须要按工作的最高标准来要求自己,因为这样才能达到自我管理、自我发挥的状态。

对于员工来说,以最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工作的时候,就意味着做到让领导满意,让客户百分百地满意,让客户感受到超值的服务,这也是优秀员工工作的唯一标准。这样的标准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将造就优秀的员工,另一方面将造就成功的企业。

阅读思考:

1.野田圣子成功的例子告诉我们,凡事只有不断地坚持最高标准,才能成为最杰出的人!扪心自问,你是一个凡事以最高标准来要求自己的人吗?

2.如果你是文中的王老板,感动之余,你会怎么做?你会给你的员工提那些警示性的要求?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

对于工作,有一个基本原则,这就是“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更好”。不论你从事什么行业,什么工作,既然值得做,就应该做到最好。

被誉为“电视主持人之父”的沃尔特?克朗凯特是美国著名的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他从孩提时代就开始对新闻感兴趣。并在14岁的时候,成为学校自办报纸《校园新闻》的小记者。

休斯顿市一家日报社的新闻编辑弗雷德?伯尼先生,每周都会到克朗凯特所在的学校讲授一个小时的新闻课程,并指导《校园新闻》报的编辑工作。

有一次,克朗凯特负责采写一篇关于学校田径教练卡普?哈丁的文章。由于当天有一个同学聚会,克朗凯特没有好好采写,而是敷衍了事地写了篇稿子交上去。

第二天,弗雷德?伯尼把克朗凯特单独叫到办公室,指着那篇文章说:“克朗凯特,这篇文章很糟糕,你没有问他该问的问题,也没有对他做全面的报道,你甚至没有搞清楚他是干什么的。你怎么能这样做呢?”接着,他又说了一句令克朗凯特终生难忘的话:“克朗凯特,你要记住一点,如果有什么事情值得去做,就值得把它做到最好。”

后来,克朗凯特进入了新闻行业。有一次他进行了一个重要采访,写出了一篇很不错的报道。但是,他没有匆忙将稿件上交,而是抱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再次通读,结果发现这屁道的侧重点出现了偏差。

这是星期五的下午,他已经很累了,周末还有重要的安排。怎么办呢?是修改还是就这样将这篇看起来也不错的稿件交上去呢?犹豫中,突然想到那位前辈对他说过的话。

是啊,假如这件事值得你去做,就一定值得做好。既然这份报道值得去写,那为什么不写得更好呢?

于是,他开始对文章进行大幅度的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并且赶在第二天早上将这篇文章交给主编。结果发出了一篇既真实,又引起强烈反响的报道。

“如果有什么事情值得去做,就得把它做到最好。”这句话成了克朗凯特的座右铭,一直鞭策了他70多年,正是因为这句话,克朗凯特才成为一位著名的记者,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弗雷德?伯尼的这句话,实际上正是每个人都应对自己严格要求的重谊准。

作为一个员工,在教育水平日益提高、各种人才辈出的今天,学历、文凭已经无法在职场竞争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了,要想从人群中脱颖而出,不能仅仅做“合格”的员工,也不能仅仅做“优秀”员工,而要做“最优秀”的员工。而帮你达成“最优秀”的,不是学识与证书,而是认真负责的态度,是“做一件事就要做到最好”的精神,以及为此不遗余力的工作劲头。

赵雪在一家大型建筑公司任设计师,常常要跑工场,看现场,还要为不同的老板修改工程细节,异常辛苦,但她仍认认真真地去做,毫无怨言,她给自己立下了一条规则——“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

有一次,老板安排她为客户做一个设计方案,时间只有三天。接到任务后,赵雪看完现场,就开始工作了。三天时间里,她都在一种异常兴奋的状态下度过。她食不甘味,寝不安枕,满脑子都想着如何把这个方案弄好。她到处查资料,虚心向别人请教。三天后,她把设计方案交给了老板,得到了老板的肯定。因工作认真,现在赵雪已是公司里的红人了。老板不但提升了她,还把她的薪水翻了榷。

后来,老板告诉她:“我知道给你的时间很紧张,但我们必须尽快把设计方案做出来。如果当初你因此推掉这个工作,我可能会把你辞掉。你表现得非常出色,我最欣赏你这样工作做到位的人。”

时刻强调“要做就要做到最好”,我们就能将自己的敬业精神发挥到极致,将潜能开掘到极致,并因此创造想象不到的工作奇迹。

你是否能够让自己在公司中不断得到成长,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如果你仅仅满足于现在的表现,凡事都做到“差不多”或者“将就”的程度。那你在公司的地位永远都不能变得更加重要,因为你根本就没有做出重要的成绩。当公司赋予你一项重任时,一定要做到超越公司的期望,千万不要满足于得过且过的表现,要做就做得最好。

当今企业中的员工,如果想在企业中崭露头角、出人头地,那么请记住——不做则已,做就要做到最好!

阅读思考:

1.问问自己,你重视自己的工作,将工作做到最好了吗?

2.看了沃尔特?克朗凯特的成功故事,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3.你打算在工作中,如何去用“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更好”这句话来鞭策自己?

追求尽善尽美,把工作做到完美(1)

衡量一个人工作是否做到位的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看这个人在工作过程中是否追求完美。“优良品”与“次品”之间,相差也许仅仅是一个小小的缺陷。不管在大的方面多么成功,一旦存在细节上的漏洞,可能使所有的工作前功尽弃。所以,工作做到位的表现方式就是把工作做到尽善尽美。

小刘和小吴是一家大型跨国公司里的两名优秀职员,在对待工作上,都能够尽职尽责。但是,他们两个人的差别就在于,小刘认为自己尽职尽责地完成了自己岗位上的工作后,便觉得自己的工作已经努力到家了,而小吴则要求自己在尽职尽责之外,还要力争把工作做到尽善尽美。三年后,小吴成为了这家公司的副总经理,而小刘还只是一名业务主管。

作为一名员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全力以赴,追求完美,能做到这一点,才不会为自己的前途操心。

永远不要说“我已经做得够好的了!”

一个人成功与否在于他是否做什么都追求完美、力求最好。成功者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不会轻率疏忽,满足现状。相反,他会在工作中以最高的规格要求自己,能做到最好,就必须做到最好。对于老板来说,这样的员工才是最有价值的员工。

但在现实中,一些满足于现状的员工在接受任务时,习惯说:“要求太高了!”即使是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们也可能这么叫囔,他们希望要求越低越好。

当任务完成得不理想时,他们又习惯说“已经做得够好的了”。

工作上追求完美应该是永无止境的,习惯于说“已经做得够好的了”的人,他的职业前景不会很乐观,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老板会认为你不求上进;

第二, 老板会认为你是一个缺乏责任心的人;

第三, 老板一旦发现你工作中有问题,他就会觉得你在敷衍他、甚至欺骗他。

即使你真的觉得做得不错了,也不要宣称做得够好的了。与其说“我已经做得够好的了”,还不如说“我做得还不够完美”。

一个美国的著名的作家曾这样说道:“劳动可以促进人们思考。一个人不管从事哪种职业,他都应该尽职尽责,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求得不断进步,永远别说‘已经做得够好的了’。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有一个刚刚进入公司的年轻人,自认为专业能力很强,对待工作十分随意。有一天,他的上司交给他一项任务——为一家知名的企业做一个广告宣传方案。

这个年轻人自以为才华横溢,用了一天的时间就把这个方案做完了,交给上司。他的上司一看不行,又让他重新起草了一份。结果,他又用了两天时间,重新起草了一份,交给上司看了之后,虽然觉得不是特别完美,也还能用,就把它呈报给了老板。

第二天,老板让年轻人的上司把他叫进了自己的办公室。问他:“这是你能做得最好的方案吗?”年轻人一怔,没敢回答。老板轻轻地把方案推给了他,年轻人什么也没说,拿起了方案,折回了自己的办公室。

“嗯……”年轻人犹疑地回答:“我相信再作些改进的话,一定会更好。”

老板立刻把那个方案退还给了他,年轻人什么也没说,拿起了方案,折回了自己的办公室。

然后,他调整了一下自己的情绪,又修改了一遍,重新交给了老板。老板还是那一句话:“这是你能做得最好的方案吗?”年轻人心中还是忐旎安,不敢给予一个肯定的答复。于是,老板让他还是拿回去重新斟酌,认真修改。

追求尽善尽美,把工作做到完美(2)

这一次,他回到了办公室里,费尽心思,苦思冥想了一个星期,彻底地修改完后交了上去。老板看着他的眼睛,依然问的是那一句话:“这是你能做的最好的方案吗?”

年轻人信心百倍地回答说:“是的,我认为这是最好的方案。”

老板说:“好!这个方案批准通过。”

老板并没有直接告诉年轻人应该做什么,而是通过这种严格的要求来训练自己的下属工作必须做到完美。

有了这一次的工作经历之后,年轻人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持续不断地改进,工作才能做好。只有尽职尽责地工作,才能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从此以后,在工作中年轻人经常自问:“这是我能做的最好的方案吗?”然后再不断进行改善,结果,他变得越来越出色,受到了上司和老板的器重。

其实一个人只要很用心地去完成每一件事情,相信就一定可以做得更好。那些平庸的人之所以无法创造出惊人的成就,就是因为他们以为自己做得已经足够好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你真的已经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了吗?你真的已经发挥了自己最大的潜能了吗?

曾经有一位推销员从一个培训师那里听到过这样一句话:“每个人都有超出自己想象10倍以上的力量,只要你努力去做,就会做得更好。”在这句话的激励之下,他决定提升自己的销售业绩。

他制定了更大的行动目标,并在每一天里去落实和实践。比如,按计划走访大客户,增加每天访问的次数,争取更多的订单等。两个月后,他发现自己现在的业绩已经比过去增加了两倍。一年后,他更加坚信“只要努力去做,就会做得更好”,并将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数年之后,他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公司,在更大的舞台上检验这句话。

人们往往拥有自己都难以估计的巨大潜能。如果每一个人做每一件事都抱着追求完美的态度,那么他的潜能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不断追求完美的工作表现

“不断追求完美的工作表现”——这是老托马斯?沃森在1914年创办IBM公司时,为公司的所有员工,包括管理层的人,设立的“行为准则”。这个“行为准则”被其受益者称为“沃森哲学”。

“不断追求完美的工作表现”,IBM公司希望所有的人对任何事情都以追求最理想状态的观念去对待,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服务品质,都要永远追求完美无缺。老托马斯?沃森经常告诫自己的员工们:“在工作中追求完美,就算没有做到也会比按照一般的标准做到要好得多。”

小托马斯?沃森对于IBM公司的这一行为准则也曾表示说:“这个信念能够如变魔术一般引起人们对尽善尽美的狂热追求,当然,一个求全责备的完美主义者,几乎不可能成为一个让人感到舒服的人;一个要求人们达到完美的环境,也不会是一个舒适安逸的‘乐居’。但是,追求完美的工作表现,一直是我们不断发展进步的一种驱动力。”

“追求完美”,今天已经成为许多公司的工作准则。其实它更应是我们为人处世的一种态度,一种精神,一种境界。

在很多企业里,一些人往往不肯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只用“还好”、“足够了”来衡量。结果,因为没有把“地基”打牢,计划中的各项细节没有安排妥当,不是做到半途便停止下来,就是工作秩序陷入混乱。没多久,整个计划便像一栋不扎实的房屋一样轰然倒塌。这种敷衍了事的态度及粗陋的工作作风,终究是一事无成。

追求尽善尽美,把工作做到完美(3)

工作是要用生命去做的事情。如果只是以做到“差不多”侮准,那就永远不会成功。可见,追求尽善尽美,把工作做到完美,对每个员工和管理者都十分重要。

在这个精细化管理的时代,尽善尽美是很多企业追求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将工作做得越到位、越完美,企业就越容易脱颖而出。

在一家世界500强的公司大楼里雕刻着这样一句话:“在此,一切都追求尽善尽美。”

这句话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恪守一生的格言,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人做任何一项工作的态度。如果每个人都能牢记这一格言,实践这一格言,决心无论做任何事情,都竭尽全力,用心去做,以求得尽善尽美的结果,那么,每一个人的成功将会是一件再容易不过的事情。

如何才能把工作做到完美

追求尽善尽美,把工作做完美是每个人的梦想,但是要做到完美却不容易,那么,如何在工作中做到完美呢?一位企业管理专家给了我们以下建议。

⑴给自己制定一个高于他人的标准。

如果满足于目前的成绩,按照目前的标准要求自己,那么,想要超越自我,实现完美,是永远不可能的。我们要学会给自己制定一个高于他人的标准,并且朝着这个标准去努力,即使最后达不到这个标准,我们的成绩也会有很大的提升。

⑵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要在每一天的工作中告诫自己:一定要让今天的工作做得比昨天更好,一定要让团队的业绩做得比以前更好,一定要让公司的效益一年比一年更好。唯有如此,才能超越平庸,获得发展。

⑶要有刻苦敬业、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及过人的精力。

成功人士有自信但绝对不自满,他们不管做什么事情,必然都会全力以赴,能做到100分决不只做99分。那些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的员工往往是具有工作**的员工,正如歌德所说:“把工作做到最好和负责到底,没有**绝对是不可想象的。”具有工作**的员工一定是自信而快乐的成功者。

⑷具有超越自己、拒绝平庸的工作精神。

我们要有突破传统、尝试新事物和解决困难的勇气,还要有承受压力的胆识。

⑸要全心全意、尽职尽责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努力才有收获,奋斗才有成绩。只有经历艰难困苦,才能取得世界上最大的幸福,摘取最丰硕的果实。因此,对于普通员工来说,只有全心全意、全力以赴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才能既为公司创造利润,又为自己的发展奠定基础,从而获得双赢的结果。

阅读思考:

1你曾经说过“我已经做得够好的了” 这样的话吗?说这句的时候,你的工作真的已经做得完美无缺了吗?

2.你是一个对工作尽职尽责并设法把工作做到尽善尽美的员工吗?

3.你能将“在此,一切都追求尽善尽美”这句话当作自己恪守一生的格言吗?为什么?

能做到100%,就绝不只做到99%(1)

针对一件工作,我们本有着把它做到100%完美的能力,可大多数时候,我们却只做到了99%,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把工作做到最好》一书是这样分析和阐述的:这首先要研究一下我们工作的目的问题。我们中的大多数工作者,其工作目的,无非是以下几种:

一是以完成任务为首要目的;

二是以不受责罚为最终目标;

三是以受到表扬和重用为额外收益。

这三种想法,是相辅相成,且逐步推进的。工作派发下来了,人们常规的思维往往是这样的——一定要完成任务,千万不要出什么差错才好,要是这个任务完成后老板能给我加薪升职就更好了!

在这其中,却鲜有人会这样想:我要做到最好,我要将我全部的才智与能力汇集于此项工作之中,工作的100%成功是我个人100%的成功。

想法不同,结果必然就不同——

以完成目的为目标,就会将目光聚焦在“完成”两字之上,完成的质量如何、效果如何,皆不在考虑之内;以不受到责罚为目的,就会更多采取投机取巧的方法,彰显自己的功绩、逃避应有的责任;而以受到表扬和重用为额外目的,则更是不靠谱的,“额外”就意味着可有可无,如果需要花费更多精力就势必要割舍。

而持有最后一种想法的人,视工作的成功为自己的成功,把将工作做到最好作为自己的最终奋斗目标。他们们在负责每一项工作的时候,会全力以赴、精益求精,在为企业创造更高价值的同时,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同样身为工作者,你想让自己成为一个平庸者、毫先建树者,还是成为一名成功者、杰出者呢?

如果优秀是你的奋斗目标、如果前程似锦是你的不懈追求,那么,在你的头脑中就一定要树立这样一种严于律己的思想——能做到100%,就绝不只做到99%!

为了发展海尔整体卫浴设施的生产,1997年8月,33岁的魏小娥被派往日本,学习掌握世界先进的整体卫生间生产技术。在学习期间,魏小娥注意到,日本人试模期的废品率一般都在30%~60%,设备调试正常后,废品率为2%。

“为什么不把合格率提高到100%呢?”魏小娥问日本的技术人员。

“100%?你觉得可能吗?”日本人反问。

从对话中,魏小娥意识到,不是日本人能力不行,而是思想上的桎梏使他们停滞于2%。作为一个海尔人,海尔和魏小娥的标准就是100%。在她的心目中,能做到100%,就绝不只做到99%。于是她利用每一分钟,拼命地学习。几个月后,她带着赶超日本人的信念和先进的技术知识回到了海尔。

时隔半年,日本模具专家宫川先生来华访问见到了“徒弟”魏小娥,她此时已是海尔集团卫浴分厂的厂长。面对着一尘不染的生产现场、操作熟练的员工和100%合格的产品,宫川先生惊呆了,反过来向徒弟请教其中的奥秘。

“这里有几个技术问题,我曾绞尽脑汁地想办法解决,但最终还是没有成功,你是怎么解决的呢?日本工厂卫浴生产的现场过于脏乱,我们一直想改进得更好,但难度实在太大了,效果总是不理想,你们是怎样做到现场清洁的呢?100%的合格率是我们连想都不敢想的,对我们来说,2%的废品率、5%的不良品率已经是非常合乎标准了,你们又是怎样把产品合格率提高到的100%呢?”

能做到100%,就绝不只做到99%(2)

“用心。”魏小娥简单的回答又让宫川先生大吃了一惊。用心,这看似简单,其实很不简单。

原来,从日本学习归国之后,魏小娥将主要精力放在抓卫浴分厂的模具质量工作上。无论是工作日还是节假日,她紧绷的神经从未放松过。在一次试模的前一天,魏小娥在原料中发现了一根头发,这无疑是操作工人在工作时无意间落入的。不要小看这一根头发丝,它实际就是隐藏的定时炸弹,万一混进原料中就会出现废品。魏小娥马上给操作工统一制作了白衣、白帽,并要求大家统一剪短发。这样又一个可能出现2%废品的因素被消灭在了萌芽之中。

100%的责任得到了l00%的落实,这样2%的废品可能就被杜绝了。终于,不管是在试模期间,还是设备调试正常后,100%这个被日本人认为是“不可能”的产品合格率,让魏小娥做到了。

在工作中,如果我们能够像魏小娥那样,以“能做到100%,就绝不只做到99%”的精神去做,也一定能成为第二个“魏小娥”。只要用心去做,我们也可以做得更好!

其实,每一项工作,我们都有将其做到最好的可能。只是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我们往往会以最低标准为目标,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企业或公司中常见的为迎接检查而工作、这完成上级的命令而工作,就是此道理的一种直接体现。

国内某房地产公司的老总曾回忆到:“1987年,一个与我们公司合作的外资公司的工程师,为了拍项目的全景,本来在楼上就可以拍到,但他硬是徒步走了两公里爬到一座山上,连周围的景观都拍得很到位。当时我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只回答了一句:‘回去董事会成员会向我提问,我要把这整个项目的情况告诉他们才算完成任务,不然就是工作没做到位。’”

这位工程师的个人信条就是:“我要做的事情,不会让任何人操心。任何事情,只有做到100%才是合格,99分都是不合格。”

这样的工作信条,值得我们每一个工作者深深思索。要想把事情做到最好,我们心目中必须有一个很高的标准,不能是一般的标准。

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差距往往就在于,是不是做什么都能力求做到最好—∪他人更完美、更快、更准确、更专注。更为重要的是,成功者还需要时刻在心中明确:这不是企业的要求,更不是领导的要求,而是自己对自己的一种鞭策与激励。

因此,要想把事情做到最好、要想成为超越寻常的优秀者,工作者心目中必须有一个很高的标准,而不能是一般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能做到100%,就绝不只完成99%。因为只有做到100%才算合格,你的工作才算彻底到位。

阅读思考:

1.“能做到100%,就绝不只做到99%”,在工作中,你是如何践行这一标准的?

2.在工作中,你能像魏小娥那样“用心”去工作吗?

3.请谈谈工作做到100%和只做到99%的区别,并以工作和生活中的实烙以分析和阐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19849.html

更多阅读

20几岁,学点读心术 心理学与读心术培训

第1章处世之前先识人(1)第1章 处世之前先识人社会的复杂,是因为人心的复杂!要与人建立稳固的关系,首先要了解他人,懂得他人的内心世界,看清周围的环境,只有这样,身处复杂的环境中,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战胜他人,游刃有余地处世。人心,是一本最耐读

台湾云门舞集每天学点13.03.28 台湾酵素每天吃多少

云门舞集,是一个台湾的现代舞蹈表演团体,1973年由林怀民创办,也是是台湾第一个职业舞团。云门之名来自于中国古书《吕氏春秋》中的一句话:“黄帝时,大容作云门,大卷……”,也就是黄帝时代中国舞蹈的名称。云门舞集的附团“云门舞集2”于

glico格力高(每天学点12.01.17) ezaki glico

江崎格力高株式会社是一家日本的糖果点心公司,总部位于大阪,产品包括传统的焦糖糖果、Pocky及百力滋等,公司名称格力高(Glico)是糖原(glycogen)一字的缩写,首款由该公司生产的糖果为Glico-Caramel。格力高的300米跑者商标亦是源自于初时生

每天学点心计学(电子书) 每天一本电子书

001 利用冷热水效应处理问题妙处多002 先得寸再进尺,往往能实现目标003 要懂得付出,也要懂得追求回报004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005 缺乏感恩之心的人,不会走得太远006 过度热情会让人反感007 没有距离就没有朋友008 既要锦上添花,更

华润万家旗下高端超市Ole’(每天学点11.12.15) 华润万家ole超市

华润万家超市以善于资本运作而闻名业内,它一手舞动着资本的大棒,一手舒展着整合的长袖,给业内人士留下至刚至猛印象。Ole’的创办,可视为华润这位“猛汉”一个优雅的转身。因为,无论视觉效果,还是商品特色,Ole’都给人时尚先锋的感觉。

声明:《每天学点职场心理学 初入职场看什么书》为网友暖心少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