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楷模谢家麟
徐宗棠
一、众知青挥泪送家麟
2013年9月13日, 在这个凝重的日子里,天蒙蒙亮,彤云密布,绵绵细雨寄托着苍天的哀思。
近百人从四面八方赶到北京东郊殡仪馆,有的从外地风尘仆仆地赶来,为谢家麟送行,看他最后一眼。家麟的十几位亲属来了,他原工作单位的领导和同事来了,他上学时的同班同学来了,他原下乡插队队里的社员来了,插队小组的、大队的、新华公社的插友们来了,原临河县丹达公社、狼山公社、白脑包公社、乌兰图克公社的插友们纷纷来了。其他地方的知青来了,老知青网站长千秋缘沈连国带着亲笔书写的挽联也来了。人们纷纷称赞家麟为知青的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无不为他英年早逝而扼腕叹息!
追悼会庄严肃穆,正面墙上悬挂谢家麟的遗像,大厅中央花团簇拥着家麟的遗体,四周布满了洁白的花圈。送行人们挤满了整个大厅。哀乐低回,大家含着泪向家麟默哀。知青筹委会负责人崔宗贤哽咽着、用无比沉重的语调致悼词。
然后,大家有序瞻仰谢家麟遗容、安慰亲属。当我走到家麟棺椁前,看到他静静地、安详地躺在里面时,我不禁老泪纵横、创巨痛深。年长的给年幼的送葬是人最凄楚的事。“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家麟呀家麟,从年龄上讲,该先走的是我们呀!从事业上讲,你是比我能成大事的人呀!怎能“斯人不重见,将老失知音”。我将家麟最后的遗容深深印入脑海。四十八年了,谢家麟从一个翩翩少年,成长为内蒙古临河知青楷模的形象也一一在我脑海浮现;近半个世纪了,我们莫逆之交的骨肉深情也一一在我脑海浮现——
二、六载插队炼成钢
当年我们共同在北京市第八十中学读书。这是一所新中国建国后新建的优秀学校,处处充满活力。学校不仅注重学习,还注重政治思想教育。同学们多次到天安门广场聆听毛主席反对反动派的讲话,多次到使馆区示威游行;多次参加欢迎外国贵宾的活动。
1964年起学校掀起了学习董家耕、邢燕子上山下乡的高潮,大家奉毛主席说的“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为座右铭。
1965年毕业时,身为一班之长的我和全校几十名同学一起放弃了升学的美好机会,报名下乡,走艰苦奋斗的道路,如同当年青年学生奔赴抗大一样慷慨激昂。
但是,当我到学校看批准下乡人名单时目瞪口呆,只批准了9个人。我高中的同学魏玲、盛永周的名字赫然在列,其他都不认识,看来是初中的学生。我们没有被批准的学生义愤填膺,其中一个身量比我稍高、脑袋稍大、但身子单薄的同学表现最为激动,他就是初中的谢家麟。大家一起找校长,校长不在,办公室主任说上级不批,是对我们的关心,让我们回去,等待其他安排。我和家麟合计,这点事动摇不了我们的决心,一起去找朝阳区委。我俩从白家庄走到朝外神路街,找到区委。区委接待的同志笑着说我俩身体弱,劝我俩回去。我俩轮番上前表决心。区委同志禁不住我俩软磨硬泡,终于批准了我俩。我俩高兴地回家,路上一聊,竟然都在三里屯住,只是家麟住东区,我住西区。这事事相同真让我俩相见恨晚。
后来,我渐渐了解了家麟的情况。他的老父亲已不在世,母亲是家庭妇女,他家兄妹众多,他的三姐和我同届。生活全靠哥哥姐姐周济,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他也是班里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积极要求进步,经常为班里做好事。他的班主任是郭宗渊老师,教语文课,为人正直亲和,很有学问。郭老师也教过我的初中课。郭老师很关心家麟,时常把自己的衣服送给他穿。家麟常说自己老家是河北涿州,与涿州的小学同学还有来往。可是去年他送我一本哥哥写的书《情感畅想曲》。书上作者介绍一栏赫然写着“谢家麒,81岁老翁,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河北涿州,一生喜好舞文弄墨”。祖籍绍兴,该有多少故事,可家麟一直对我只字未提。看来这“麒麟”哥俩的文才来源于人人熟知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名门望族谢安家的血脉,可谓源远流长。
谢家麟的记忆力很好,他常常向别人讲述1965年8月9号的故事。那是我们643位北京知青满怀凌云壮志,告别京都,踏上专列,奔赴河套广袤大地,实现人生理想的起点。家麟1948年12月15日生,当时才16岁,稚气的脸上常常露着微笑。
我们学校的11名同学全都分到临河县新华公社新荣三队。魏凤鸣队长和全村社员热情地招待了我们。王新民和家麟同届,刚考上临河一中,沏茶倒水、忙前忙后。自此,我和家麟吃的是一锅饭,点的是一盏灯,共同度过了三年知青小组生活。
我忝是小组长,和大家一起共同规划了小组的劳动、生活和社会活动。家麟对我很尊重,处处支持我的工作,提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很要强方方面面都说在前、做在前。
家麟有坚强的毅力,尽管体弱也不怕苦不怕累,迎寒打堰风凛冽,顶暑收镰汗流淌。茹素腔洒青春血,穷檐身捐凌云壮。他为农业生产挥洒了自己的汗水!
小组集体生活需要团结、需要每个人的奉献。在家里不用动手的家麟学会了烧火做饭,担水洗衣,补裤扫院。当我们从田里辛苦劳作回来,值日的家麟会把热腾腾的饭菜端给我们,让我们忘却疲劳。小组里吃的缺油少盐,非常清苦,他从不喊屈。我组盛永周年龄最大,生活能力强。家麟虚心跟他学,一起养猪、引进蔬菜新品种,改善小组生活。他关心每一个同学,嘘寒问暖,帮助干这干那,给大家鼓劲。别看家麟年纪小,但他思想觉悟高、认识能力强,善于开导别人。一次一个女生想家哭了,家麟去劝她,三说两说,知姐破涕为笑。又一次,一位知哥收到同学来信,说分配到了工厂。知哥怒火中烧,大骂政府不讲信用:原来说城里不安排工作,可我前脚下乡,你后脚就安排了。家麟去劝说:我们会先苦后甜,有理想的人一定会胜过他们。知哥火气消了。大家都称赞他是热心的好家麟。
小组经常开学习生活会。家麟很重视学习,他说常学习,提高了认识,干什么事才会有动力。我们组的人大多来自普通家庭,没有相机,也没有很多书籍,带个收音机,听听节目就是最大的娱乐。为了更好活跃生活,大家就互教互学。老盛是评戏迷,会全套的《夺印》、《箭杆河边》,家麟心灵嘴巧,自此“水乡三月风光好”的悠扬曲调常挂在嘴边。
我们知青来到村里不仅给生产队增加了虎虎生力军,更重要的是活跃了社员们的文化生活。谢家麟是我们小组提高社员思想文化水平的主将。
到队里不久,家麟就和我们一起拜访生产队长,了解队里社员的政治状况,为我们开展社会活动打下基础。晚上,我们在俱乐部开办夜校,家麟当教员大声给社员们读报纸,宣传国家的大政方针;耐心教他们识文认字。家麟组织大家齐唱革命歌曲,活跃气氛,振奋精神。
我们和村团支部一起组织青年人开展活动。家麟在年轻人中很有亲和力,他们亲昵的称他老谢、老超头。焦成华、喜儿子、四四……都和他很亲。家麟最看重焦成华,老实厚道,成分好,手艺巧。民兵训练家麟教他们队列走步,篮球场上家麟是进攻的主力。周急继乏,家麟尽管自己不富裕,但他常常帮助孤儿二蛋等人。
农村人是很习惯喝酒的。为了更好的与大伙融成一片,谢家麟和孙瑞庭一起到七里地外的哈达供销社买来白酒,开怀小饮。我不胜酒力,往往不能陪伴。社员有喜事请我,两杯酒下肚,我就晕倒,佳肴也无心品尝。后来,有机会去了趟内蒙著名的百灵庙,当地牧民热情款待,三杯满酒推辞不掉,我大吐不止,手扒羊肉也无心吃了。家麟练就了喝酒的本领,往往成了社员家的座上客,推杯换盏,亲密无间。
谢家麟在我们小组是一名优秀的知青。无奈的是,我们小组没有机会宣传他,他在小组是小字辈,他的先进事迹不为外界所知。家麟从不考虑个人的荣誉,他的胸怀非常宽广,他不仅关注小组,周边红旗、哈达、永乐的知青他都了然于胸。有一次,他对我说,永乐九队的赵艳光就不该让下乡,小赵有智障,别人劳动他闲逛,怎么生活呀。家麟担忧,我也很郁闷。
由于师资匮乏,68年大队抽调我到大队学校教书。我住在学校,常常回去看望家麟。组里的其他人,为了各自的前程,陆陆续续离开了小组。
到了69年,家麟辛苦劳动一天,回到知青房,清锅冷灶,孑身一人。孤独寂寞困扰着家麟,犹豫彷徨折磨着家麟:我们当初的理想就是这样么?他的思想跌到了低谷,他的精神濒临崩溃的边缘。一次,他彻夜冥思苦想,最后他清醒地认识到:沉沦、自暴自弃是没有出路的,自己的作为还没有完成,多少成大事的人都是卧薪尝胆、百折不挠,自己不是孤军作战,有广大社员的热情有力支持,一定会凤凰涅槃,闯出一条康庄大道。
自此,家麟像换了一个人一样,精神焕发,事事干在前头。三伏酷暑割小麦,霜月冰水捞麻杆;走工担土挖大渠,种地赶车挥皮鞭。他凭着一股犟劲,虚心求教学会了农民的全套把式,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渐渐地大队重视他,公社也开始重视他。
70年全县开展轰轰烈烈的整建党活动。新华公社党委点名抽调谢家麟做借干,参加工作队和二队的知青朱振一起到红旗大队帮助整建党工作。红旗大队是全公社的标杆队,工作开展得好坏关系重大。红旗大队党员成分复杂,最早三八年入党,工作难度很大。家麟毫不畏缩,紧跟工作队长,白天在田里和社员一起同劳动,晚上开会贯彻上级精神。工作队听取群众意见,发动广大党员圆满完成整党活动。最后,队长留下家麟一人写了工作总结。家麟的工作,有目共睹,受到群众、党员、工作队和公社党委的称赞。
家麟在红旗大队结识了包头知青闻万鹏、韩雪峰、丁治义、丁治礼,大队团总支书记杨元平。(杨元平后来升到盟政协副主席)家麟从此同他们一直保持着很好的友谊。
71年整建党工作后,家麟又回到新荣三队。由于旧体制的束缚,社员没有干劲,生产队粮食减产。群众选举白世珍当队长。白世珍,四十多岁,年富力强,生产经验丰富,有文化,头脑灵活,他的父亲解放前从北京逃荒到这里。群众一致选举谢家麟做会计。家麟受命于危难之时,不负众望,跟着白世珍每天朝气蓬勃地干。社员们干劲大增,生产局面蒸蒸日上。白世珍看着绿油油茁壮的庄稼,高兴地对家麟说:今年咱们队的产量肯定能翻番。
全县整党后,建党纳新是重点。家麟早就写了入党申请书,此时,全村群众齐声称赞他是北京来的好后生,公社党委批准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谢家麟以他的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终于成为新华公社知青的先进代表、知青的楷模。
三、知青情谊满蒙疆
1971年大规模的招工开始了,谢家麟作为优秀知青被招到呼和浩特市粮食局。在新的岗位他一如既往,工作勤勤恳恳,关心同事、关心知青。
家麟到了呼市当即给我写信,告诫我要多多与人交往,争取招工。我捧着他充满真挚情感的信,心中热乎乎的。看着他信上长长的字迹我如同看到他高高的身材。我深深感到:家麟在认识客观事物的水平上、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上已远远走在了我的前面!
1972年我终于到了包头工作,夏天我去呼市看谢家麟。他个子已高我半头,身子也比以前胖了些。他关心地问了村里和知青的情况。他还在学徒期间,每月三十多块的工资。临走,我交给他五块钱,那是我离开村时一位老乡买我们小组的生活用具给的。
73年谢家麟和贤淑的于桂梅结了婚。于桂梅是临河五星公社包头知青,和家麟同批招到一个单位。自此,家麟来包头看望老岳父的同时,经常来看我和韩雪峰。我也到他老岳父家回访,后来小于弟弟结婚,对象恰恰是我的学生。家麟还常常帮我兑换全国粮票,好让我给孩子买些细粮吃。
谢家麟还常常帮助在呼市的知青们。
谢家麟在呼市粮食局工作中兢兢业业,业绩显著,不断被提升到新的岗位,发挥更大的作用,最后担任了粮油议价公司书记。
八十年代末,大规模知青返京。谢家麟在1990年底转调北京市朝阳区粮食局。后任粮食局物业公司经理,直至退休。他在工作中关心同事,深孚众望。
四、老骥伏枥知青情
谢家麟退休后,不顾体弱多病多次回临河探望。几十年来与临河的亲情越来越浓。他谆谆教导自己的女儿谢瑾要关注临河。临河与北京虽然远隔千里,亲情相连就像邻里。他关心乡亲们的身心健康,他关心临河的经济发展。乡亲们以他为贴心人,时时找他推销农副产品,时时找他求医问药。他古道热肠,真诚相帮。例如,一次李培艾找他推销韭菜花,一次凤莲姐妹来京看病。家麟的家就是乡亲们的中转站。
谢家麟以饱含深情的笔墨编著了《插队掠影诗集》,朴实无华的诗句浸透着他对临河深深的眷恋、对知青浓浓的情结。
他在《诗集》的前言中说“多少年来,最使我魂牵梦绕的总是那养育过我的广袤土地和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辛勤劳作的父老乡亲。”他的几十首诗形象地描绘了河套田园风光,表达了“河套情结永不断”的情感。
《诗集》中收录了他珍藏的《北京知识青年之歌》。很多次清明他都“战友遥寄祭诗文”悼念长眠河套的知青。他的十几首诗都寄托着对知青的关爱:哈达知青付德祥文革中被诬陷,抓进监牢,“不怕摧残咬住牙/就怕别人受牵连”,文革后平反回京,“工作努力施才干/年年评比当模范”。石志兰病退回京无工作,家中不容,挥泪二次“插队落户到陕南/从此失踪难相见。知青聚会常念起/回京插友总挂牵。”
谢家麟退休后,不顾自己疾病缠身,用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一心关注知青的公益事业。
2005年秋天,他刚做完心脏手术不久,陈秀兰向他反映还在临河的知青谢凤琴生活困难,商量如何帮助。
为了落实情况,家麟亲赴内蒙。他先到了包头,韩雪峰听了,看看家麟虚弱的身体,心里惴惴不安,就亲自开车陪他到临河看望谢凤琴和其他知青家。
谢凤琴,北京女四中高材生,嫁当地农民。结婚不育,闲言讥讽。谢凤琴不幸患精神病。“麻绳总从细处断/丈夫突患脑血栓”,生活无依无靠。
回京后谢家麟写了呼吁书,并与陈秀兰组织40多名新华知青签名,希望临河政府能对谢凤琴予以帮助。家麟带着呼吁书、带着众人的热切期望,又亲赴临河,找到临河政府。当时临河县已改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谢家麟的到来,引起临河党政部门高度重视。区委书记侯凤歧亲自督办,制定一号文件为仍在临河的知青谢凤琴等人成功办理享受低保待遇。同时免费给看病。“送米上送面送煤炭/棉衣棉被暖烘烘”。
后来,谢家麟把这一情况发表在中国知青网论坛【活动与交流】栏目第67页,希望全国的知青借鉴这个成功的经验帮助更多的贫困知青。
2006年,为感谢临河党政的关怀,谢家麟请已是中央美院画廊主任的老知青画家田淼题写了“勤政爱民”匾。谢家麟代表广大知青亲自把匾赠送临河党政领导。陈志华的丈夫、原新荣三队村民刘拴喜一路陪同。当地媒体关注并报道了这件事。
2010年谢家麟倡导、组织了新华、丹达公社等70多知青参加的下乡45周年北海见面会。我们把以前在临河唱的歌词印发给大家。大家兴高采烈,相逢的人辨认青春的色彩。常叔通提议大家聚餐,朱振安排了四桌酒席,大家觥筹交错,畅叙友情。会后,谢家麟和种玉婷为大家制作了精美的聚会纪念册。谢家麟为纪念册写了《天气炎热想当年》的诗和前言,“期待下次聚会的到来”。
五、鞠躬尽瘁巍峨山
几十年来,各公社知青聚会连绵不断。近几年来,大家举办纪念下乡50周年全县知青大会的呼声日渐高涨。
谢家麟再次不顾病痛的折磨,积极成为我们纪念活动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实践者。他做出的贡献,我们是有目共睹的。
2012年9月中的一天,我约崔宗贤到团结湖北京画院美术馆观看著名文学艺术家冯骥才作品展。观看后,谢家麟邀请我们一起到他家。
家麟同我们谈了再次组织聚会的希望,并拿出书面材料。原来早在2012年8月28日,家麟就呕心沥血详细写出了我们《五十周年活动的基本构想》,为我们策划书的制定规划了蓝图,为我们的活动有序进行,奠定了基础。他还拿出一本书《北京知青在定襄》,他说,这是山西知青写的,我们也应该写一本。
崔宗贤当即表示,丹达许多人都希望再次聚会。
我说:我在北京档案馆看到乌拉特前旗知青插队四十周年聚会的照片、光盘,我们也应该组织全县知青大聚会。
我们真有英雄所见略同之感。
2012年10月18日这个不寻常的日子,十几名志愿者自发成立了“北京知青赴内蒙古临河集体插队五十周年纪念活动筹委会”。到会的还有丹达公社刘邦济、陆翀、徐玉仙,白脑包公社王晶、田淼、马大为,狼山公社彦平,乌兰图克公社万先驭。
这次会议 确定了纪念活动的内容方式,组织机构,并向当年同批插队的643名插友发表倡议书。
谢家麟在会上郑重谈了我们聚会的意义和他的《构想》。我担心他的身体,怕他劳累,没有选他做总负责人。大家也只让他做书册编委。
在会上大家选我做新华公社的召集人。其实,我很清楚,家麟才是最合适的人。但是,为了给家麟减轻负担,我只好同意了。他还帮我选定了各大队的联络人,指导我开展工作。会后,家麟专程给我送来他多年来苦心编写的《新华知青通讯录》和《五十周年活动的基本构想》。当时,我惊喜中有一丝隐隐不安。《通讯录》记得很清楚,每一个知青的名字,状况,联络方式。这极为珍贵,凝聚家麟多年的心血,大大方便了我的工作。可是,为什么把《基本构想》也给我呢?
是不是他早已预想可能有这不幸的一天呢?是不是他预想过在他不幸之后,我们会完成他的《构想》?现在,这些都已成了家麟珍贵的遗物。每当我看到桌上这几个本子,都引我心酸,困顿时使我警醒:我该还做些什么?
第一次会议后,谢家麟又多次参加筹委会议,每次都提出建设性中肯的意见。他积极倡导开会要见实效,要节俭,将来的活动也要考虑低收入群体。有时,开会临到中午,他就要吃东西。他患有糖尿病,需要及时进餐。
谢家麟不在乎名分,主动做了书册编委以外的大量工作。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复印当年报道我们下乡的报纸。他提议把帮扶贫病知青作为我们纪念活动的一项内容。
2013年初,我到家麟家谈工作。他拿一张《新京报》给我,我惊喜地看到一则报道:“20万善款救助北京贫困知青”。原来是上海知青企业家任伟民出资,由中华文化发展基金会转发。我们非常钦佩任伟民和基金会。我们欣喜地分析到这又是一条帮助困难朋友的路子。
3月8日,谢家麟约我到新中街找基金会,顺便找我组的盛永周。可是盛永周家,房子拆迁了,人也失去了联系。我们在新中街拉网式找了两遍,也没有找到基金会。
后来,我们终于在海淀找到了基金会。基金会任力强顾问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表示支持我们的活动。但是,基金会工作项目很多,知青的事还要找北京知青网。我们又赶到阜成门,拜访了姜成武站长。姜站长向我们谈了他对知青的认识并详细介绍了网站的工作,他需要自己掏钱做网站。我们对姜成武顿生敬意,他对知青的认识很有深度,他是慷慨解囊踏踏实实做知青事业并且卓有成效的知青。
一个月后,我们向任顾问和姜站长分别呈报了活动计划书和几个困难知青补助申请表。
4月,在一七九中召开的筹备组扩大会议上,家麟尽管自己工资低,治病花销大,积极为五十周年活动捐款。
5月,谢家麟积极参加老知青网的访谈活动,留下临河知青的宝贵资料,并表达了他对知青运动的认识。。
6月、7月谢家麟深入各公社知青小组编写了全县65年知青全部名录。世事沧桑,寻找一个人如同大海捞针。他不畏艰难,每询问出一个名字都欣喜若狂,他视每一个未曾谋面的朋友胜过自己的兄弟姐妹。靳振孟帮助他将名录发表在知青网上。
特别是7月下旬,谢家麟和王晶、靳振孟一起冒着酷暑,亲赴临河。临河区政府极为重视,热情接待。临河区政府责成临河区政协与我们成功达成了五十周年纪念活动合作协议。为我们的活动取得重大突破,有了实质性的成绩,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8月8日,谢家麟向筹委会详细汇报了赴临河的工作情况,得到大家的称赞。
此后,家麟潜心写自己插队六年生活的上万字的文章。
8月24日,谢家麟参加了北京知青网网庆活动。他为了避免误解,请靳振孟代领并邮寄知青网下发的补助款,对远在临河的贫病知青孟俊双成功实施救助。这是他做成的我们五十年纪念活动的又一实质性的成绩。
两天后,家麟给我打电话,他半夜3点醒来,睡不着了。他在考虑没有得到补助的知青怎么办?要不,自己先垫上?我赶忙安慰他:我们的努力,已见效,成绩是主要的。其他的,不是我们能力所左右的。要再等待时机,一定会有新的成果的。
9月9日,丹达知青召开插队48周年聚会。谢家麟在会上又向大家汇报了赴临河工作。下午,家麟回到家,于桂梅叮嘱他好好休息。可是4点多,于桂梅有事前脚出了门,谢家麟后脚也出了门。
原来,谢家麟写完了自己的文章,托种玉婷打印。种玉婷为了让家麟少跑路,打完后托人将存有文稿的u盘交给家麟。可是,就在家麟在他家附近拿到u盘后不久,不幸的事发生了。因心脏病发作,他突然昏倒在街旁。
家麟被人们紧急送往朝阳医院抢救。但是,恶魔总是摧残善良人的意愿。5点40分,一座巍峨高山轰然坍塌了。
2013年9月9日,时间在这一刻凝固。
这一天恰是毛主席37周年忌辰。
谢家麟从16岁满怀豪情壮志,踏上理想的征程,到今天,48年风风雨雨,意志坚强,以一生的满腔热血,实践了他的诺言,追寻伟人的脚步,凤凰涅槃!
万先驭让我给家麟写悼词。“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我怀着悲痛、遗憾写下了悼词。
“谢家麟工作不顾自己,平时家人和朋友多有劝说。
遗憾的是,妻子的眼泪阻不住他飞扬的思绪,朋友的劝说拦不住他辛勤的脚步。由于十几年来疾病的困扰,近日休息欠佳,踌躇满志的家麟同志不幸与世长辞!使我们每个人都扼腕叹惜,五内倶焚。
家麟同志的一生是纯粹无私的,光明磊落,甘于奉献。他关心别人胜过关心别人。
他想在别人前面,做在别人前面,殚精竭虑。他的丰功伟绩巍巍阴山可鍳,滔滔黄河水难以尽言!
他的言行代表了崇高的知青精神,他是我们内蒙临河知青的杰出代表,是我们的骄傲,是知青的昂扬旗帜!
朋友们!天公不公!何不舍吾留汝?
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一个家麟倒下了,千百个家麟站起来!我们誓以家麟为榜样,完成家麟的遗愿,完成家麟未竟的事业,关注临河的发展,出好老插足迹的书,办好五十周年纪念大会!
我们知青的亲密战友、优秀的共产党员谢家麟同志安息吧!
北京知青赴内蒙古临河集体插队五十周年活动筹委及全体知青
2013年9月13日”
谢家麟辞世,大家纷纷写诗写挽联哀悼。陆翀把大家的悼诗编辑成《悼念谢家麟诗文录》,万先驭印了几十份,在追悼会上散发。副副挽联浓缩着知青衷心的敬意,首首挽诗寄寓着大家深深的哀情。
王晶、靳振孟回忆和谢家麟一起回临河的日子,总感到家麟对自己的生命有一种预感,家麟总在强调一定要很好地完成这次任务。唐朝韩愈曾说:“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千年的话语说中了家麟,他是德形兼备者。面对生命,他选择的是孟子说的:舍生取义。谢家麟在有限的生命中,为知青的事业献身!这是多么崇高伟大的美德,这是多么光辉灿烂的形象!
今年,是我国不寻常的一年,表彰了许多孝星。这些孝星都是在各自家里尊老敬老的模范。谢家麟对自己母亲未能很好尽孝,留下遗憾。但是,他是对国家尽的大孝。知青是艰苦的一代,是奉献于国家的一代。谢家麟以毕生的精力奉献于国家,奉献于知青事业,就是在对国家尽大孝!我们民族的长盛不衰,国家的兴旺强大就在于有谢家麟这样行大孝的人!大孝之人“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谢家麟辞世后,大家一直在深深地怀念他,刘邦济老兄按照老礼节,每逢七就写祭诗。他提议每年9月9日,都为家麟设祭坛。刘邦济还提议给谢家麟申请烈士。大家都说谢家麟是我们心中的烈士,是我们临河北京知青的楷模!
2013年1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