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任平生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图片



一盏香茗,悠然。一曲广陵,淡然。满室微苦的氤氲里,挥之不去的是那抹淡定的

背影:粗布麻衣,终掩不尽儒生的风流;骨骼匀停,却流露出赤子的真纯;红尘辗

转,亦隐亦仕欲忘何曾忘;漂泊半生,君君臣臣不老江湖梦。

东坡,一个千年的传奇。在他的身上,仿佛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让人不自禁地

想要靠近他,知道他,了解他。但又总是与人群保持着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距离,

即使能够无限接近,也仅止于接近。我们从来不曾真正看透东坡——不是不想,而

是不能。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这样写道:

“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

一蓑烟雨任平生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图片
坡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

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

对派,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

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

谐爱开玩笑的人。……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

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蛇的智慧,兼

有鸽子的温柔敦厚。”

东坡的一生,始终游走在入世(儒)、出世(道)和遗世(释)之间。那些原本剪

不断、理还乱的矛盾,却让他演绎出了理所当然、浑然天成的意味。从佛教的否定

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东坡在心灵识见中产生了他的混合的人

生观:“人生最长也不过三万六千日,但是那已然够长了;即使他追寻长生不死

的仙丹露药终成泡影,人生的每一刹那,只要连绵不断,也就美好可喜了。他的肉

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

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这一生,他只是永恒在刹那显现间的一个

微粒,至于究竟是哪一个微粒,又何关乎重要?所以生命毕竟是不朽的,美好的,

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拂袖间的沉思,茶是青的,水是清的。耳边萦绕的,是

那早已远去的歌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

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

晴。如此悠远,又这般迫近,仿佛绽雪的梅辧,淡淡的,却又浓得化不开。淡和

浓,都只为那飘忽的暗香。若有似无,所以淡;挥之不去,所以浓。然而,淡和浓

又都湮没于虚无——寒梅如雪,凝雪如梅。天地之间,只是白茫茫的一片,沧桑,

却无痕。于是明白,何谓“大象无形”,何谓“大音希声”。



(一)

东坡的文字中自有一种风骨,超尘却不脱俗。正是因着这样一种风骨,他的文字

才拥有了最为广博的吸引力——无论是布衣,还是名士,无论是同代的人,还是后

世的人,都能在其中品茗出属于自己的味道——这种味道不拘一格,却是一般的刻

骨铭心。只要尝过一次,一辈子就再难戒掉了。

东坡曾说,做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

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寥寥数语,不仅概括了他的为文之道,更流露出他骨

子里的道家气质。率性而为,随意挥洒,即便因此注定了半生的流转,亦是不悔。

然而,东坡兼具一颗与生俱来的悲天悯人之心。于是,为了他的“天下”,他又必

然要走进万丈红尘,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东坡的“天下”,远不止于庙堂之上的君

君臣臣,而是囊括了所有红尘行走的人。他曾这样评价自己:“吾上可陪玉皇大

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个名士,东坡既怀有一颗纯粹的出尘之心,又怀有一颗纯粹的

入世之心。也因此,他的出尘之心和入世之心都是不完全的。随之而来的便是有生

之年难以排遣的孤独: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鸿”,是出尘的东坡;“人”,是入世的东坡。游走在出尘和入世之间,亦人亦

鸿,非人非鸿。如果能够世事不管,山野间便会多一个恬然隐士;如果不曾眺望江

湖,浊世中便会少一声慨然长叹。然而,没有如果,东坡的一生,虽知无用,而终

不能忘情——无论是出尘之心,还是入世之心。于是,隐士笑他“痴”,儒生忌他

“狂”,注定了他群体性的不予接受,甚至排斥驱逐。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万丈红尘,吾谁与归?”

这是东坡一生的自省与自问。他不曾放弃自己的坚持,便只能在喧嚣中啜饮孤独。

当孤独日深,难以派遣的时候,他开始沉思自己的个性,考虑如何才能得到心情的

真正安宁。

四十岁之后,他开始研习佛教,且颇有所得。他认为,从感官解脱出来之后,真正

体会到真理,或上帝,或世界的灵魂,不是在于看到什么,而是在于一无所见。他

在给子由的信中写道:“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凡尽心,别无胜解。以我观

之,凡心尽处,胜解卓然。但此胜解,不属有无,不通言语,固祖师教人到此便

住。如眼翳尽,眼自有明,医师只有除翳药,何曾有求明药。明若可求,即还是

翳……而世之昧者,便将颓然无知认作佛地。若如此是佛,猫儿狗儿得饱熟睡,腹

摇鼻息,与土木同,当恁么时,可谓无一毫思念。岂谓猫狗已入佛地……”

在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中,有这样两句话恰到好处地诠释了苏东坡的

品性:“因为他爱诗歌,他对人生热爱之强使他不能苦修做和尚;又由于他爱哲

学,他的智慧之高,使他不会沉溺而不能自拔。“因为他精通哲理,所以不能做道

学家;同样,也因为他深究儒学,固也不能为醉汉。”



(二)

东坡的出尘之心和入世之心与生俱来,宛如静水流深。他并非那些曾经意气风发的

青年,因仕途失意才不得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自始至终,他都在红尘的

边缘,流浪,放逐,徘徊。二十岁上,正值年少轻狂,当东坡在守孝过后首次晋

京致仕时,在长江边留下了这样一番心思:

“苏东坡正在思索人生的劳苦,忽然瞥见一只苍鹰在天空徘徊得那么悠然自在,似

乎丝毫不为明天费一些心思,于是自己盘算,为了功名利禄而使文明的生活受到桎

梏镣铐的枷锁,是否值得?” 在高空飘逸飞翔的苍鹰正好是人类精神解脱后的象

征。出尘,或者入世,东坡从没有停止过这方面的思量。然而,这一次,他几乎毫

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当时正是仁宗皇帝当政时期,这位北宋历史上最好的皇帝,

让东坡看到了兼济天下的可能和希望。仁宗对苏氏兄弟颇为器重,他曾经这样评价

东坡和子由:“今天我已经给我的后代选了两个宰相。”个人以为,早年东坡对

入世的执著,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这份知遇之恩的影响。熙宁四年(1072年)东破携

眷离京后,度过了他一生当中最惬意的一段时光。其间,他做诗甚多,以天真快活

的心情,几乎赤子般的狂放不羁,将心中所感尽情歌唱出来。正是:猿吟鹤唳本

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东坡兄弟二人曾在颍州河的船上共度一夜,吟诗论政,

彻夜未眠。二人论政的结论,后来东坡写在一首诗里,其中有句为:

眼看时事力难任,

贪恋君恩退未能。

上句很有儒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意味;而下句则道出了做出这种选择的原

因,是因为感怀君恩,更是为了报偿君恩。那么,这里的“君”指的是哪一位皇帝

呢?这时,东坡已经历了北宋的三任皇帝——仁宗,英宗和哲宗。英宗在位时间极

短,与东坡并没有太多的交集。哲宗心地善良却野心勃勃:他对新法的盲目推崇,

导致“小人”当权,民不聊生;他对佞臣的偏听偏信,使得御使台形同虚设,忠良

饮恨蒙冤。这样的皇帝,是让人“退”意横生的,几乎所有仁宗在位年间的名臣儒

吏都离开了——欧阳修,司马光,张方平,富弼,范镇,韩琦——这些名字见证了

北宋的恢宏,却也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有一位先贤曾经说过:“当排除了所有的不可能之后,剩下的那一个,

无论看起来有多么的不可能,它也是真实。”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

或者说,我们不得不相信,令东坡“退未能”的是已然驾崩的仁宗皇帝——因为他

的一句赏识,东坡心甘情愿地背负起整个“天下”。

其实,这也是很可以理解的。每一个中国文人,都有一颗入世之心,即

便是东坡,也不无例外。东坡的与众不同,仅仅在于他同时拥有一颗入世之心和出

尘之心。初出茅庐,满腔豪情的时候,如果遇到那么一位皇帝——他抛却世俗之

见,纯粹以才论人,不问出处,也不论年龄;他从上位走下,以一个长者的悲悯将

“天下”托付;他的举手投足间,让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一个盛世的希望——试

问,怎能不令人为之动容,为之折服呢?而一生当中的第一次动容,第一次折服,

又总是格外难以忘怀的。

于是,东坡几乎用半生去纪念这份“君恩”,去报偿这份“君恩”。二

十年间,他在出尘和入世之间,选择了后者,毅然决然。



(三)

如果说,青年时的东坡更倾向于入世,那么进入壮年后(尤其是在三十五岁后),

东坡逐渐在入世和出尘之间建立起一种均衡。他初到杭州时,曾写下这样的诗

句: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诗中的“中隐”一词,很好地反映了东

坡当时的心态和处境。东坡似乎经常处于一种中间状态:“大隐”隐于朝,“小

隐”隐于野,他却偏偏选择了“中隐”,既不忘庙堂之高,也不舍江湖之远。这样

的状态,看似两全其美,其实非常人之所及。如果没有天纵的才情和襟怀,如果

没有卓绝的坚韧和毅力,如果没有豁达的脾性和气度,是绝不可能在那个时代守住

这最初的清明的,也决不能忍受随之而来的旷世孤独。后来,在《梵天寺见僧守

诠小诗清婉可爱次韵》中,东坡这样写道:

但闻烟外钟,不见烟中寺。

幽人行未已,草露湿芒鞋。

惟应山头月,夜夜照来去。

这首诗讲的是东坡寻访高僧时的经历:循着晨钟去寻找隐潜的寺院,却寻之不得;

好不容易找到了寺院的所在,却没能见到高僧,只看到他沾满露水的草鞋;高僧终

不愿与俗人打交道,也许只有山头的月亮才能在他归来时与他为伴。在这里,我

们可以看到,东坡将世上的人分成三类。一类人,是红尘之人:他们或者为了蜗角

虚名而数数然,因而根本听不到“烟外钟”,也就不可能见到“烟外寺”;或者背

负着太过沉重的责任,一心入世,即使听到了“烟外钟”,也不会去寻找“烟外

寺”。还有一类人,是方外之人:他们飘飘乎遗世独立,只与清风明月为伴,不染

半点尘世铅华。

第三类人,则介于两者之间:他们有一颗清明的心,因而能够听到“烟外钟”;他

们有一颗出尘之心,因而能够寻得“烟外寺”;然而,他们尚未抛却入世之心,因

而终不得见“方外人”。显然,东坡将他自己归入这第三类人之中。

这一时期,东坡生活在一个生态悖论之中:

身居闹市而自辟宁静,

固守自我而品尝尘嚣,

无异众生而回归一己,

保持高贵而融入人潮。



(四)

“乌台诗案”之后,东坡开始了他半生的流转,他的出尘之心逐渐显露。谪居黄州

的时期,是东坡人生的“成熟期”——无论是艺术上的,还是思想上的。在《临

江仙?夜归临皋》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东坡在出尘和入世之间的困顿。并

且,经历了太多官场的黑暗,目送一个盛世远去的时候,他似乎更倾向于出尘。元

丰六年(1083年)四月的某个夜晚,东坡醉酒而归,无人应门,面对大江和扁舟,

不禁思绪飘零,于是击节而歌: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

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

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一句“何时忘却营营”,是半生仕途的无奈和疲累;一句“江海寄馀生”,是灵魂

深处的召唤和希冀。年轻时是“贪恋君恩退未能”,时下却是“欲归江湖归不

得”。东坡,似乎注定要陷入出尘和入世之间的矛盾,至死方休。

万丈红尘,吾谁与归?思之不得的时候,东坡开始转向佛教的研习,希望藉此来平

复内心难以言说的苦闷。于是,才有了那一首千古绝唱: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

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

晴。

这是返朴归真后的扪心自问,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句“也无风雨也无

晴”,便是东坡对他一生犹疑徘徊的回答。

至此,不禁想起了慧能的禅语: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两者多少有点异曲同工之妙。或者,我们可称之为“东坡的顿悟”。



(五)

最后,借用余秋雨先生《苏东坡突围》中的一段话,对东坡的气度做一点概括: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滑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

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器,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

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20172.html

更多阅读

太极一章至八章的分解动作 太极四章分解动作视频

太极一章至八章的分解动作——简介所谓“章”,就相当于我国武术界所说的套路,即将一定数量的动作编排串连,形成一套具有一定特点和难度的统一模式套路。这样演练起来,即能融汇贯通,腿、脚、身、臂俱练,又能互相结合,互相配合。跆拳道中的

平时补钙的四个最佳时间 一天中补钙的最佳时间

核心提示:补钙,什么时候补钙最好呢?最适合补钙的时间有哪些呢?下面就来了解一下平时补钙的四个最佳时间。钙元素是我们人体最重要的一大元素,不同年龄、不同生理状况的人对钙的生理需要量是不同,所以膳食的供给量也是不想同。很多

说《一颗经济学》中的“破窗理论” 经济学的破窗理论

说《一颗经济学》中的“破窗理论”“破窗理论”大家都很熟悉,听起来很有道理,不少人都按其行事。黑兹利特对这个理论的反驳也很有力,同样很有道理,而且看起来更有“学术道德”。这次再读《一颗经济学》,我突然想到,为什么这个黑兹利特已经

声明:《一蓑烟雨任平生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图片》为网友软妹子别哭行么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