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楼主你是去登山,建议你学习用观察影子的方法来判定方向,因为山地磁场加上通讯装备的磁场很可能使你的指南针有大的偏差;如果是骑行的话,指南针还是有效果的。不过有些做工细材质好的指南针在登山时还是可以作为参考的哦!
2楼
指北针的四个方向:东、南、西、北,通常被称为方位基点。
指北针附有的短索,可以将指北针系于腰带、夹克、背包上,尽量不要挂在脖子上,在从事技术攀登时容易发生危险。
没有底板的指北针不适合登山用途,因为无法和地图搭配使用。
要利用指北针寻找路线时,指北针本身的刻度应该要精确到1到2度
3楼
指南针上有刻度,
“南”那里刻度是180,
“北”刻度是0(也可以说是360),
“东”是90,
“西”是270。
=
地磁场的作用,根据描述磁场的虚构的磁感线,磁感线由地磁北极出发,从地磁南极进入,形成闭合的磁感线。而地磁北极对应地理南极,地磁南极对应地理北极。
指南针的N极方向就是磁感线的切线方向,因此指南针上的N极指向北方,S极指向南方。
指南针的始祖——司南
指南针的始祖大约出现在战国时期。它是用天然磁石制成的。样子象一把汤勺,圆底,可以放在平滑的“地盘”上并保持平衡,且可以自由旋转。当它静止的时候,勺柄就会指向南方。古人称它为“司南”,当时的著作《韩非子》中就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端朝夕”就是正四方、定方位的意思。《鬼谷子》中记载了司南的应用,郑国人采玉时就带了司南以确保不迷失方向。
春秋时代,人们已经能够将硬度5度至7度的软玉和硬玉琢磨成各种形状的器具,因此也能将硬度只有5.5度至6.5度的天然磁石制成司南。东汉时的王充在他的著作《论衡》中对司南的形状和用法做了明确的记录。司南是用整块天然磁石经过琢磨制成勺型,勺柄指南极,并使整个勺的重心恰好落到勺底的正中,勺置于光滑的地盘之中,地盘外方内圆,四周刻有干支四维,合成二十四向。这样的设计是古人认真观察了许多自然界有关磁的现象,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经验,经过长期的研究才完成的。司南的出现是人们对磁体指极性认识的实际应用。
但司南也有许多缺陷,天然磁体不易找到,在加工时容易因打击、受热而失磁。所以司南的磁性比较弱,而且它与地盘接触处要非常光滑,否则会因转动摩擦阻力过大,而难于旋转,无法达到预期的指南效果。而且司南有一定的体积和重量,携带很不方便,这可能是司南长期未得到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
司南由青铜盘和天然磁体制成的磁勺组成,青铜盘上刻有二十四向,置磁勺于盘中心圆面上,静止时,勺尾指向为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