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后二十八回的分析评点4 红楼梦第九回人物分析

91、贾家人起名的特点



(第83回原文)且说贾母回去身上发热,扎挣了一两天,竟躺倒了,日间夜里脸上作烧,茶饭不进,面容枯焦。贾家个个心似油浇,贾政慌了,遍寻京城名医,也花了不少银两,无奈贾母病势越发严重,贾家宗室众子弟儿孙轮番前来探望,都偷偷掉泪。贾母亦知自己阳寿将尽,便想着临终能再见见子孙一面。一时想起湘云,又不敢打发人去瞧他,心想才新婚的人怎可探望待亡之人,因把鸳鸯劝止住。鸳鸯在老太太身旁哭得眼睛红肿,一刻不离左右。琥珀见贾母神色不对,也不敢言语,悄悄到门外告诉贾赦、贾政。贾政又传张太医进来,又诊了一回,张太医出来对贾赦、贾政、贾珍、贾琏摇摇头就出去了。贾赦贾政会意,与王夫人等说知。贾母声音低哑叫琥珀过来,在他耳边说了两句话。琥珀忙告与贾政,说老太太想见宝玉,叫儿孙们都来。贾政出去找人。不大会儿,贾敕、贾效、贾敦、贾衍、贾珖、贾璎、贾琛、贾璘、贾菖、贾菱、贾蓁、贾萍、贾藻、贾蘅、贾芬、贾芳、贾菌、贾芝、贾珍、贾蓉、贾蔷、贾荇、贾芷、贾琮、贾环都来了,在院子里黑压压的都站满了。

贾家人起名的特点

贾家真是流年不利,祸不单行,“通灵宝玉”离家出走的事刚刚平息,贾母又出事了,让书中悲剧的意味越来越深了,但这也是必然的,作者不断加重悲剧的氛围,慢慢过渡。贾母一生活得很潇洒,享尽了人间富贵,最后寿终正寝,也是喜丧,毕竟是八十多岁的人了。贾母在前八十回中一直是个乐天派,跟凤姐两个人没事就开玩笑,给小说增添了不少喜剧色彩,所以她这个角色非常有个性,而作者在她身上也没少使用“假语村言”,应该说三百年来几乎没有人能真正看懂她的原型。

有人认为贾母年纪大了有些老糊涂了,实际上她不但不糊涂,而且是最为精明的人,她就象是现在的董事长,平时不管具体的事,而且非常会用人,把凤姐累得个半死,可凤姐不但管得很好,而且很开心,贾董事长天天享乐,而在关键的时刻出手,这也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所以一个高级管理者并不意味着他事无巨细,每一件小都要他来管,就算是诸葛亮这样非常有才能的高级管理人员,也因为大事小事都管,最后那么年轻就累死了,也是因小失大的体现。一个真正懂得管理的人应该能发现人才,把手下人管理好,玩转了,那才是高手,贾母做到了这一点,正因为她会用人,所以才能开开心心地过日子,快快乐乐地享受人生,而家也管得很好。

贾母死得也非常是时候,不象“后四十回”续书中那样还要经历抄家的过程,心惊胆颤的,而是在贾家崩溃之前就赶紧死了,将让人悲惨的日子留给了后人,自己提前去那边享福去了。

而贾家的下人一名字取得是很有讲究的,都各有深意,值得我们好好回味。比如宝玉屋里的分别是:晴雯、袭人、麝月、秋纹、碧痕、媚人等,都有一些文采;黛玉的丫环是紫鹃、雪雁、春纤,比较有些悲伤和雅气;王熙凤的手下一个个最有意思:平儿、丰儿、兴儿、昭儿、旺儿,全是儿子!这是在暗示魏忠贤当年喜欢收干儿子的历史,而在书中第二十五回里红玉说过自己的母亲林之孝家的居然也是凤姐的干女儿,这个实在是太有意思了;我们再看看贾母的丫头:鸳鸯、琥珀、珍珠、翡翠、玻璃、鹦哥、傻大姐,这几个名字给人感觉都很俗气,象村里人,可能这也是在反应贾母的文化程度不高。在第五十回里,宝玉和姐妹们做诗的时候,贾母来了,有这样的描写:

贾母因问作何事了,众人便说作诗。贾母道:“有作诗的,不如作些灯谜,大家正月里好顽的。”

似乎感觉贾母非常质朴,没有宝玉和姐妹们有学问,而她在书中说得笑话也很大众化、平民化,象个家常的老太太,而不是学问满腹的人。贾母病危的时候,贾家上上下下的人都来看望她,这里再次列出来贾氏宗族的人名单,整齐地站在外面,感觉真的象是向遗体告别的样子。所以我们应该分析一下这个名单,看看有什么异常,我们首先要知道贾家的辈份是怎么分的,书中描写贾家辈份是这样的:

“水”字辈:贾演(宁国公) 贾源(荣国公)

“人”字辈:贾代化(宁) 贾代善(荣)

“文”字辈:贾敷、贾敬(宁) 贾赦、贾政(荣)

“玉”字辈:贾珍(宁) 贾琏.贾珠.贾宝玉.贾环(荣)

“草”字辈:贾蓉、贾蔷(宁) 贾兰(荣)

贾家的这个辈份的方式非常有意思,有点类似于明朝皇帝的辈份,我以前介绍过,明朝皇帝的辈份也是在名字中按偏旁分,而且是以“五行”为偏旁,按着“五行”相生的原则,非常有意思。贾母去逝这里再次出现贾家宗室的名单,让我们似曾相识,在第十三回秦可卿死的时候出现过,所以对比一下这两个名单,看看有什么异同。

我先把“文”字辈的列出来:

( 第十三回 )贾敕、贾效、贾敦、贾赦、贾政

(第八十三回)贾敕、贾效、贾敦

“玉”字辈:

( 第十三回 )贾琮、贾(王扁)、贾珩、贾珖、贾琛、贾琼、贾璘

(第八十三回)贾珖、贾璎、贾琛、贾璘

这里多了个“贾璎”,而我在第六十三回找到了这个名字,所以不是新添加上的。

“草”字辈:

( 第十三回 )贾蔷、贾菖、贾菱、贾芸、贾芹、贾蓁、贾萍、贾藻、贾蘅、贾芬、贾芳、贾兰、贾菌、贾芝

(第八十三回)贾菖、贾菱、贾蓁、贾萍、贾藻、贾蘅、贾芬、贾芳、贾菌、贾芝、贾荇、贾芷。

这里多了“贾荇、贾芷”二人,我在第五十三回里也找到了这两个人的名字,所以也不是后来新加上的人。

另外第八十三回中是宁国府的人,居然贾珍与两个儿子混在一起放在了后面。

贾珍、贾蓉 、贾蔷

综合来看,这里面多了一个人,在前八十回中从来没有提及:贾衍!而这个名字居然列在了“文”字辈后面!这是个什么人呢?是个什么辈儿呢?我查了一下《说文解字》,这个“衍”字是这样介绍的:

水朝宗于海也。从水从行。水朝宗于海皃也。鉉無皃字。非。海?之來。旁推曲暢。兩厓渚涘之閒不辨牛馬。故曰衍。引伸爲凡有餘之義。假羨字爲之。从水行。衍字水在旁。衍字水在中。在中者,盛也。會意。以淺切。十四部。

感觉应该是“水”字辈!那就怪了,那不跟“贾演”和“贾源”一辈儿了?比宝玉高三辈!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个我还没搞懂,不知道这个“衍”字是应该算最高一辈呢?还是“草”辈的下一辈呢?从后文的描写来看,似乎更象是跟“玉”字辈是一辈的,可又没有王字旁,也或象跟“文”字辈是同辈,可没有文字旁。所以这个问题存疑,但我不相信这是有人续写的,因为续书人可没有胆子自己编出一个根本就不合理的人名来。也许“衍”字另有什么来历,我才疏学浅还悟不出来而已。

另外有位叫“用生命换取生存”的网友提示我说:

妙玉祖上与贾家有渊源确有其事,老太太带刘姥姥到栊翠庵一回,妙玉给老太太泡茶,贾母就说了句:不吃六安茶。妙玉答知道,说这是老君眉。这里说贾母不喜欢六安茶,而妙玉马上答应知道,当时不明就里。此处贾政说六安道士给贾母占梦,恰好对应了前文。

这让我很是吃惊,查了一下发现确实如此,在第四十一回里有这样一段:

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

我们一直没有注意到为什么妙玉对贾母的口味居然这么了解,而到了第八十二回里居然又提到了“六安”不过不是茶,而是道士:

贾政道:“妙玉模样儿人品不比黛玉强?想当年祖上带兵建功立业,他祖父同咱们是生死相随的同僚,老太太同他祖母亦是知交。那一年老太太做个怪梦,梦见蜻蜓满宅飞动,醒来大病一场,请来个六安道士占梦,那道士也只胡言乱语一番。幸好他祖母来了,讲明这个梦所主何事,才让老太太心里塌实了。谁知他祖父母、父母俱亡故了,两家也多年未有往来,既然他住在咱这里,又和咱是世交,又是官宦人家的孩子,只怕咱宝玉还配不上人家呢。”

这里还提到两家是“生死相随的同僚”,“老太太同他祖母亦是知交”,这样看来妙玉对贾母的习惯和口味如此了解就讲得通了!我不相信有哪个续书人能够想得到这样的细节,同时我也对“六安”是什么非常困惑,因为查不到,本身“六安”是个地名,在安徽省中南部,是个地级市,我以前出差去过那里,这“六”字发“路”的音。而为什么贾母对“六安”如此不感冒,我也实在想不明白,不知道哪位知道这其中的奥秘?而贾母提到的是自己不喝“六安茶”,什么是六安茶呢?我查了一下:

六安瓜片,中华传统历史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简称瓜片、片茶,产自安徽省六安市大别山一带,唐称“庐州六安茶”,为名茶;明始称“六安瓜片”,为上品、极品茶;清为朝廷贡茶。“六安瓜片”茶诞生于“六安茶”之中,是清朝名茶中之精华。根据六安史志记载和清代乾隆年间诗人袁枚所著《随园食单》所列名品,以及民间传说,六安瓜片于清代中叶从六安茶中的“齐山云雾”演变而来,当地人流传“齐山云雾,东起蟒蛇洞、西至蝙蝠洞、南达金盆照月、北连水晶庵”的说法。六安瓜片原产地在齐头山周围山区,清朝列为名品入贡,并畅销江淮之间和长江中下游一带,京津地区,曾远销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欧、美市场。

不知道这个“六安茶”是不是因为是清朝的朝廷贡茶而被贾母拒绝呢?希望大家也广开思路,一起想想。

92、贾母的遗言



(第83回原文)尤氏、凤姐、李纨、宝玉、探春、惜春也都来。贾母让一个个进来看视一番,又强扎挣着与贾赦贾政贾珍贾琏说了些话,要拿出自己的梯己用来办丧事。贾家因日渐贫蹇,已不能象往日办可卿丧事那样大手大脚操办了,幸而贾母素日存了不少私房钱,今日全部拿出。贾赦贾政愧的涕泪交流,都道:“母亲还要掏钱出来,做儿的怎不惭愧?” 贾母又要见宝玉、黛玉两个,道:“我最不放心的就是你这两个小冤家,以后可不要再赌气吵嘴了,要和睦。宝玉不肯读书,也别逼紧了。”宝玉、黛玉两个早哭的说不出话来。贾母又道:“可惜这辈子见不到你俩成亲,也是我的一块心病。”说着又将此事嘱咐了邢夫人、王夫人、尤氏、凤姐、李纨一遍。又道:“我再见一个重孙子就安心了。”李纨也推贾兰上去。贾母放了宝玉,拉着贾兰也说了一番,只见脸上发红,再也说不出话来,竟是含笑去了。贾氏一门都放声痛哭起来。贾赦、贾政、贾琏、王夫人、尤氏、凤姐、李纨、宝玉、黛玉尤其哭的肝肠寸断。赵姨娘见贾母唤进众子弟见一面,独没有见贾环,有些气不忿,拉了李纨哭道:“环儿不是他的孙子,为何只见宝玉、贾兰两个?”贾政喝道:“闭嘴,老太太精力不够,那能一个个都见了,没心肠的歹妇,这个时候还争!”赵姨娘撇撇嘴出去了。

贾母的遗言

贾母之死的氛围太悲痛了,正赶上贾家日薄西山,居然还得用贾母自己的钱去办丧事。如果凤姐之前和鸳鸯把她的东西偷多了,那连丧事也没法办了!另一方面她老人家死的正是时候,因为天大的灾祸就要降临贾家,老太太算是提前遛了。这与“程高本”有着本质的区别,续书中贾母是在贾家抄家以后死去的,这样处理明显是违反了书中隐写的历史。在作者心中表面故事的时间主线与背面隐写故事的时间主线非常清晰,所以一明一暗相当巧妙,正所谓“反正从来总一心,镜光影里两相寻。”

而贾母居然说“我最不放心的就是你这两个小冤家,以后可不要再赌气吵嘴了,要和睦。”这一点很奇怪,因为我们纵观前八十回的文字就会发现,黛玉与宝玉之间吵架主要集中在第三十六回以前,具体地讲是在第二十九回两个人大吵了一次以后就再没有打过架。而在这三十回到第三十六回之间虽然黛玉还有些吃醋情节,但从这之后再没有跟宝玉吵过。这一点非常值得深思,我个人认为在第三十六回以前,宝钗是在跟黛玉主动争宝玉,虽然书中这里写得不够明显,但如果仔细体会的话就会发现这个时期的宝钗有一种哆哆逼人之势,让黛玉没完没了地吃醋,使宝玉苦不堪言。这应该是在暗指满清自1618年开始对大明的不断骚扰,对大明江山的垂涎,然而书中的宝钗没有得惩,因为当时的满清相当弱小得多,根本没有与大明决战的本钱,所以宝钗才屡战屡败。满清入关以前,也就几十万的人口,那个时候他们从来都没有想过可以夺取大明的天下,因为太不现实了,明朝有一亿两千万人口,物产丰富,经济发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满清怎么可能比得了呢?他们一直骚扰大明的原因是因为小冰河期气候异常,在东北冰天雪地的地方吃饭都成了问题,所以只好经常组团到大明的地界里来抢,抢完了就跑,跟蝗虫过境似的,就象刘姥姥进贾府一样都是来求施舍的,难怪黛玉戏称之为“母蝗虫”,然而却搞得大明不堪其扰,却让大明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因为越是落后的民族打起仗来成本越低,而越是发达的文明打仗成本越高,明末就是这样,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再加上袁崇焕的错误战略,非但他在东北的部署没有起到作用,反而消耗了明朝大量的财政,这也成了明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就是满清这样一个弱小的民族,后来居然占领了大明的江山,统治比自己人口多无数倍的汉人,这也算是人类史上的奇迹,也让我们感觉那时的汉人太窝囊了!所以明亡的根本原因是自己身上出了问题,让满清钻了个空子,捡了个便宜。然而在天启年间,满清的实力相差太远,而且还连吃败仗,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在前八十回以前虽然宝钗屡屡向宝玉进攻,但她却屡屡失败,虽然她的出现引得黛玉和宝玉不断吵架,可两个人越打越好,越打越亲,到了第三十六回以后,两个人再也没有吵架,而且黛玉连吃醋的情况也没有了!这也象征着宝钗之前的努力完败。所以宝钗的出现自然是是在象征满清对大明的骚扰,但作者更是为了以此来突出黛玉小性的个性,来象征朱由检与众不同的性格,因为这也是明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贾母居然临死的时候还提到“宝玉不肯读书,也别逼紧了”,这一方面体现了她对宝玉的腻爱,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大明的国运,因为宝玉的影射之一应该象征着国运,那个时候大明上上下下一片醉生梦死的气氛,大家都图享乐,很少有人真正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所以宝玉还没出场作者就强调了他的这一点,而贾母死的时候已经过去十年左右了,宝玉长成了十七、八岁的大小伙子了,可他不爱读书的本性一点都没变,恐怕这也不太符合一个正常人的本性,因为这毕竟是个虚构的小说。

贾母还说:“可惜这辈子见不到你俩成亲,也是我的一块心病。”这个问题就不在宝玉和黛玉身上了,因为前八十回里贾家的家长一个个对二人的婚事不表态,不但让他们两个人内心很着急,三百多年来连读者们也很着急,想不明白为什么不早点让二人结婚,其实这都是隐写历史的需要,是作者不得不这样写的。就好比为什么黛玉丧母进贾府的时候是在六岁,而且被描写得那么成熟懂事,不但看完了难懂的《四书》,而且很懂事理,说话很得体,还照顾病中的母亲:

堪堪又是一载的光阴,谁知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疾而终。女学生侍汤奉药,〖补拙斋侧批:雨村为黛玉师时系五岁,过一年为六岁。其母病时已能侍奉汤药,又能守丧尽礼。吾恐无此奇怪女娃也,五六岁说话多不明白〗

大家看,连清朝的读者都看不明白,为什么黛玉这么小就这么成熟?其实这都是为了隐写历史的原因。一方面作者要用黛玉儿时丧母来影射朱由检五岁丧母,另一方面又不能将黛玉写成一个连话都说不明白的儿童,那样她与宝玉初相会就没有什么意思了。所以作者一方面努力将黛玉的年龄往大里说一岁,但又不能说得太大,不然就离朱由检的情况相差太过错了。所以说从这些地我们也可以明白《红楼梦》隐写的是一部历史,不然完全可以将黛玉进贾府时的年龄写成十二、三岁,也省着出现这些矛盾。

于是我们发现贾母之死也是这个问题,一方面要符合表面故事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得与历史的真实影射得上,才有这样的描写,关于这一点我有专门的文章介绍。

贾母最后见了贾兰,但说什么就省去了,因为贾兰这个角色一直在书中没有什么表现,跟个鬼魂似的,好象只说过一句,是在第二十六回里:

只见那边山坡上两只小鹿箭也似的跑来,宝玉不解其意,正自纳闷,只见贾兰在后面拿着一张小弓追了下来。一见宝玉在前面,便站住了,笑道:“二叔叔在家里呢,我只当出门去了。”宝玉道:“你又淘气了。好好的射他作什么?”贾兰笑道:“这会子不念书,闲着作什么?所以演习演习骑射。”宝玉道:“把牙栽了,那时才不演呢。”

贾兰这个角色设置得非常独特,实际上他本身应该是个“传影”的作用,所以才写得这样模糊,关于他的内容我以后再介绍。贾母在微笑中安详地死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标志着贾家家富人宁的时期即将过去,一个让人忧心忡忡的不确定的未来在前面等着人们。

而赵姨娘居然发飙了,这个有些奇怪,因为在前八十回中她在凤姐面前大气不敢出,现在在众人面前能如此放肆,不知道谁给她的胆子。因为她跟贾环应该象征着家患,代表着大明的祸患,影射的是民变分子,所以随着贾家的衰败,这二位应该表现越来越突出,越来越生猛。

93、关于卫若兰的异文



(第83回原文)且说贾家为史太君操办丧事,史鼐、史鼎的几个儿女也来了。史湘云和夫君卫若兰也来守灵,史家来的人皆号啕大哭,史湘云更是哭的死去活来,被探春、黛玉含泪劝住了。谁知皇宫里今年有好多官员犯了事,被圣上关了,也不知他们所犯何事,死活不明,故此次来吊唁的官家少了好多,一时不消细说。凤姐念及当初贾母对他的呵护慈爱,痛哭了几场,也告恙卧床休息。

关于卫若兰的异文

贾母病危前史湘云刚刚结婚,为了不影响人家的喜事贾母没有让贾家人及时去叫来湘云,这样看来贾母虽然年纪很大,而且马上就要去逝了,可头脑还是那么清醒,考虑还是那么周到,所以贾母绝不是一个糊涂人,只是在平时喜欢有些倚老卖老,只顾享乐所以有时有些任性而已。她过世了史家肯定会来人的,所以她不让湘云来实在是考虑得有些太过了。而这里明确了湘云新婚的丈夫是卫若兰,关于这一点也让人们猜了近三百年,这也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

从第五回湘云《乐中悲》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两几句:

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

也就是说湘云将嫁一个长得好而且非常有才的男人,也说明她的运气太好了,可这会是谁呢?在第二十九回里有这样一个情节:

且说宝玉在楼上,坐在贾母旁边,因叫个小丫头子捧着方才那一盘子贺物,将自己的玉带上,用手翻弄寻拨,一件一件的挑与贾母看。贾母因看见有个赤金点翠的麒麟,便伸手拿了起来,笑道:“这件东西好像我看见谁家的孩子也带着这么一个的。”宝钗笑道:“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个小些。”贾母道:“是云儿有这个。”

我们从这里知道湘云有这样一个金麒麟,如今宝玉也得了一个,于是有人研究发发现了这其中应该有问题,因为贾母姓史,而湘云也姓史,所以湘云的金麒麟应该是贾母年轻时候戴的;宝玉的金麒麟是从这个张道士那里得到的,而张道士是什么身份呢?书中交待说:

贾珍知道这张道士虽然是当日荣国府国公的替身,曾经先皇御口亲呼为“大幻仙人”,如今现掌“道录司”印,又是当今封为“终了真人”,现今王公藩镇都称他为“神仙”,所以不敢轻慢。

于是有学者怀疑既然宝玉得的雄金麒麟是从张道士那里得来的,而湘云的雌金麒麟是从贾母那里得来的,那说明贾母肯定跟这个张道士在年轻的时候有过一腿!这是二人定情的信物,应该说这样的理论实在是让人喷饭!索隐索到走火入魔的表现。

后来在第三十一回的回目里有“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的描写,重点描写了湘云和宝玉的金麒麟,而且回目指明了这是后回的重要伏笔。那后面到底会发生什么故事呢?有人因此怀疑这个回目是指宝玉最后结婚的不是宝钗而是湘云,还有人认为“白首”指的是刘姥姥,双星是指宝玉和湘云,所以“因麒麟伏白首双星”讲的是刘姥姥在后回搭救这二人的故事,总之这类推测很多,都是在错误的故事背景的基础胡乱推测而已。

关于金麒麟的下落,书中有一条批语提到过,是在第三十一回里:

〖庚辰: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提纲伏于此回中,所谓“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

还有一批语也提到了卫若兰,是在第二十六回里:

〖庚辰眉批:惜“卫若兰射圃”文字无稿。叹叹!丁亥夏。畸笏叟。〗

也就是说金麒麟到了卫若兰的手里,而且书中还有“卫若兰射圃”的情节,射圃的时候他戴着这个金麒麟,批书人提说可惜的是这段文字在三百年前似乎就不见了。这样看来湘云有一个金麒麟,而卫若兰也有个金麒麟,正好说明此二人是一对!说明他们二人后来结为夫妻。可卫若兰会是谁呢?可惜的是在前八十回的正文中仅提到一次,是在第十四回秦可卿葬里的队武里:

余者锦乡侯公子韩奇,神威将军公子冯紫英,陈也俊,卫若兰等诸王孙公子,不可枚数。

也就是说卫若兰是个“王孙公子”,而作者居然早就提到了他,并在后面将二人结合到一起,这个构思和伏线真是久远,为什么作者在前八十回中不多写几笔呢?其实不是这样的,因为我前面提到的民国时期那个叫吴克岐民间红学家写的《犬窝谈红》里提到过他家的残钞本中有大量的异文,其中两处关于史湘云和卫若兰的文字,非常让人吃惊,一条出现在第三十一回里,我们现在看到的文字是这样:

袭人斟了茶来与史湘云吃,一面笑道:“大姑娘,听见前儿你大喜了。”史湘云红了脸,吃茶不答。

而吴克岐的《犬窝谈红》里提到:

袭人对湘云说,“大姑娘,我听前日你大喜呀。”残钞本句下有云,“去年小蓉大奶奶开弔,我们在孝幕里,看见姑爷和冯大爷一些人来上祭,好相貌呀。”观此是卫若兰为湘云之婿,足徵非余一人臆造。卫若兰事,详见余所作《红楼梦八十回后》中。

由此我们看到,作者居然忙里偷闲,将湘云与卫若兰的恋情有所交待!而简单的几句就让我们展开了无限的联想,实在是“不写之写”的典范!这里告诉我们湘云跟卫若兰二人应该是在秦可卿葬礼上认识的,真没想到过去葬礼这样的场何也是搞对象的好机会呀?而这里也说明了卫若兰生得很好的相貌,与第五回《乐中悲》中的描写的“才貌仙郎”完全一致。在第三十一回里有这样一条批语:

〖庚辰:“金玉姻缘”已定,又写一金麒麟,是间色法也。何颦儿为其所感?故颦儿谓“情情”。〗

什么是“间色法”呢?据说这是画家画画时的术语,大概是指本来两个人的婚事已经差不多了,但哪里简单这样描写让人感觉不够味,所以加上些作料让人感觉不那么顺利,增加故事的可看性。然而这条批语却一语将黛玉与宝玉的婚姻排除了,肯定了宝玉后回娶的是宝钗,这一点让人惊奇。

而黛玉这个时候很忙活,因为她不仅要防着宝钗跟自己争宝玉,现在又要防着湘云的加入。在第三十二回里有一段黛玉的心理描写:

原来林黛玉知道史湘云在这里,宝玉又赶来,一定说麒麟的原故。因此心下忖度着,近日宝玉弄来的外传野史,多半才子佳人都因小巧玩物上撮合,或有鸳鸯,或有凤凰,或玉环金佩,或鲛帕鸾绦,皆由小物而遂终身。今忽见宝玉亦有麒麟,便恐借此生隙,同史湘云也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因而悄悄走来,见机行事,以察二人之意。

也就是说黛玉还是很在意湘云与宝玉之间的关系的,可在这回以后,似乎她再也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任宝玉与湘云玩乐,为什么呢?因为刚刚袭人说了,湘云大喜了,而且跟那个好相貌的卫若兰,所以从此黛玉就没有了这个心结了。那到底什么是“卫若兰射圃”呢?吴克岐的《犬窝谈红》中还提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异文,出现在第七十五回,这一回贾珍让大家去宁国府习射,实际上就是找借口吃喝玩乐,宝玉也去了,然后有这样的异文:

这世交亲戚中个卫若兰,文才既好,武艺亦强,又射得一手好箭,素与宝玉要好。今听宁国府设立射鹄,宝玉也来学射,这日便也来入会。宝玉见他身上佩着个金麒麟,好生眼熟,本想问他,因他是湘云未过门的快婿,尚係新亲,未便造次,须慢慢的探问他。不料若兰因贾珍等射法如同儿戏,不独无益,且恐坏了旧有的姿势,又因人品太杂,第二天就不来了。宝玉因此悒悒不乐,此是闲话不提。且说贾珍志不在射,过了几日……

没想到第三十一回里关于“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那条批语指的是这段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异文,也正是“卫若兰射圃迷失无稿”这条批语中所提到的文字,实在是让人兴奋!而经过在前八十回中简单的这些描写,我们从这些高超的手法中了解到了湘云与卫若兰的从相识到相恋,现在到结婚,真是让人惊喜呀!

在八十三回这段文字还提到一点非常值得注意:“谁知皇宫里今年有好多官员犯了事,被圣上关了,也不知他们所犯何事,死活不明,故此次来吊唁的官家少了好多。”这似乎是在指明末之事,也好象应该是贾家后回被抄家的伏笔。崇祯朝的十七年中,崇祯一共任用过五十位内阁大学士,不论是在明代还是其他朝代,都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记录。六部和都察院的长官也同样频繁更换,走马灯似的令人眼花缭乱:他共用过吏部尚书十三人,户部尚书八人,兵部尚书十七人,刑部尚书十七人,工部尚书十三人,都察院左都御史一百三十二人。换来换去,仍然没有换出任何一个让崇祯自己满意的官员。崇祯在位期间,死于他手下的中高级官员计有:辅臣两人、尚书四人、总督和督师七人、巡抚十一人,侍郎以下的官员则难以计数。到了崇祯后期,一向渴望仕途通达的官员们甚至认为出相入阁乃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因为说不定哪一天就会因某一件事情得罪了这位喜怒越来越无常的天子,转瞬之间从位极人臣到脑袋搬家。

我们也可以从这段描写中感觉到不但贾家日渐衰败,而朝廷也有这个迹象,也就是说贾家本身象征着明朝的皇宫,是“假语村言”的明写,而暗中又交待真正的皇宫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危机,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构思,而这一构思成为《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八十回以后的重要手法。

94、金簪子掉在井里头



(第83回原文)一日,王夫人带着两个小丫头到他那里探看了一会子,转身又往怡红院来看看宝玉读书是否用功,刚走至湖边,忽然从那湖里影影绰绰现出三个披头散发的小鬼,里头还有一个看着眼熟,竟是金钏的摸样,王夫人甚为惊恐,只听那小鬼冷笑道:“太太好狠毒,逼的奴才走投无路,今儿就是来报仇来了。”说着同那两个都向王夫人扑来,那两个小丫头吓的藏在树后,王夫人也大叫着要逃,被那三个小鬼生拉硬拽往湖里推,只听扑通一声,王夫人失足坠入湖里,那几个小鬼又不见了。两个小丫头一边哭喊着叫人,一边折树枝救人,刚好有几个小厮经过,跳身入湖,把王夫人救了上来。

金簪子掉在井里头

王夫人落水这段情节真是古怪,《红楼梦》是隐写历史的,可为什么会有类似这样的有神话色彩的情节呢?我相信越是这样的情节其中越是有深意,越需要我们仔细思考,实际上也是作者对我们的重要暗示,对此我有专门的文章,大家以后会看到。

金钏这个角色在前八十回中的表现并不是很突出,但却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她首先出现在第七回里,而且一出现就有批语为她定了性了:

刚至院门前,只见王夫人的丫鬟名金钏儿〖甲侧:金钏、宝钗互相映射。妙!〗者,和一个才留了头的小女孩儿站在台阶坡上顽。

批语中明确指明金钏与宝钗互相映射,这一点非常重要,应该反应了这个角色的本质,因为类似的批语书中还有一些,比如在第八回里有这样一条批语:

〖甲戌双行夹批:奶母之倚势亦是常情,奶母之昏愦亦是常情。然特于此处细写一回,与后文袭卿之酥酪遥遥一对,足见晴卿不及袭卿远矣。余谓晴有林风,袭乃钗副,真真不假。〗

这里明确地指出晴雯身上有黛玉的特点,而袭人是宝袭之副,书中这样的情况相当多。而在第五回还有一条批语也让我们很困惑,出现在晴雯判词前:

宝玉便伸手先将“又副册”橱开了,拿出一本册来,揭开一看,只见这首页上画着一幅画,又非人物,也无山水,不过是水墨滃染的满纸乌云浊雾而已。有几行字迹,写道是:〖戚夹:晴雯金钏〗

给人感觉明显是批语人对这个判词的归属不太了解,然而我们确知道金钏的结局确实跟晴雯很类似,都是被王夫人发飙以后害死的,也就是说这条批语似乎是指金钏与晴雯也有某种关系。

第二回里贾雨村提到甄宝玉的时候有一条批语是这样说的:

〖甲戌侧批:甄家之宝玉乃上半部不写者,故此处极力表明,以遥照贾家之宝玉,凡写贾家之宝玉之文,则正为真宝玉传影。〗

这明确是告诉我们甄宝玉和贾宝玉之间是“传影”关系,也就指两个人相互影射,关于这一点我在前面讲过太多了。

而宝钗和金钏之间居然是“互相映影”的关系,这一点让人很意外,因为按照这个说法,金钏与宝钗之间的关系应该类似于晴雯之于黛玉、袭人之于宝钗、或甄宝玉之于贾宝玉,那问题可大了,因为我们似乎感觉宝钗和金钏之间二人的差别太大了些了。

金钏第一次出场的时候虽然跟周瑞家的说了几句话,但这个情节主要是围绕着香菱的身事展开的,与她并无太大关系,而到了第二十三回里,她的表现就让人很意外了:

可巧贾政在王夫人房中商议事情,金钏儿、彩云、彩霞、绣鸾、绣凤等众丫鬟都在廊檐底下站着呢,一见宝玉来,都抿着嘴笑。金钏一把拉住宝玉,悄悄的笑道:“我这嘴上是才擦的香浸胭脂,你这会子可吃不吃了?”彩云一把推开金钏。……

宝玉答应了,慢慢的退出去,向金钏儿笑着伸伸舌头,带着两个嬷嬷一溜烟去了。

金钏这也太过分了,明显地是在挑逗宝玉,想宝玉宝玉的便宜呀!好在宝玉这个时候因为父亲要见自己而没有心情,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是“不写之写”,让我们感觉之前她没少让宝玉吃自己嘴上的胭脂。而宝玉喜欢胭脂是象征“传国玉玺”的重要一点,那金钏如此调戏宝玉,会不会有她所象征的历史原型打大明皇权的嫌疑呢?

而金钏主要的情节出现在第三十回里,宝玉不知道那天怎么了,可能是因为天太热热糊涂了,先是说错了话让宝钗罕见地发了火,狠狠地将宝玉和黛玉奚落了一番,之后他又少有地主动调戏金钏,而且还是当着睡着的王夫人进行的,也不说挑个没人的时候,而金钏还说了一句让人吃惊的谶语,给人印象深刻:

只见几个丫头子手里拿着针线,却打盹儿呢。王夫人在里间凉榻上睡着,金钏儿坐在旁边捶腿,也乜斜着眼乱恍。

宝玉轻轻的走到跟前,把他耳上带的坠子一摘,金钏儿睁开眼,见是宝玉。宝玉悄悄的笑道:“就困的这么着?”金钏抿嘴一笑,摆手令他出去,仍合上眼。宝玉见了他,就有些恋恋不舍的,悄悄的探头瞧瞧王夫人合着眼,便自己向身边荷包里带的香雪润津丹掏了出来,便向金钏儿口里一送。金钏儿并不睁眼,只管噙了。宝玉上来便拉着手,悄悄的笑道:“我明日和太太讨你,咱们在一处罢。”金钏儿不答。宝玉又道:“不然,等太太醒了我就讨。”金钏儿睁开眼,将宝玉一推,笑道:“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连这句话语难道也不明白?我倒告诉你个巧宗儿,你往东小院子里拿环哥儿同彩云去。”宝玉笑道:“凭他怎么去罢,我只守着你。”只见王夫人翻身起来,照金钏儿脸上就打了个嘴巴子,指着骂道:“下作小娼妇,好好的爷们,都叫你教坏了。”宝玉见王夫人起来,早一溜烟去了。

这里金钏儿半边脸火热,一声不敢言语。登时众丫头听见王夫人醒了,都忙进来。王夫人便叫玉钏儿:“把你妈叫来,带出你姐姐去。”金钏儿听说,忙跪下哭道:“我再不敢了。太太要打骂,只管发落,别叫我出去就是天恩了。我跟了太太十来年,这会子撵出去,我还见人不见人呢!”王夫人固然是个宽仁慈厚的人,从来不曾打过丫头们一下,今忽见金钏儿行此无耻之事,此乃平生最恨者,故气忿不过,打了一下,骂了几句。虽金钏儿苦求,亦不肯收留,到底唤了金钏儿之母白老媳妇来领了下去。那金钏儿含羞忍辱的出去,不在话下。

王夫人的发火也很另类,明明是宝玉主动的,可她却打金钏,就好象一个女的被强奸了,而肥到处罚的不是那个男人而是这个女人似的,还得骂她说:“如果不是你穿这么性感人家怎么会有情绪强奸你呢?”金钏就被扣上了这种类似的罪名被赶了出去, 而后来在第三十二回里传来金钏跳井自然的消息:

一句话未了,忽见一个老婆子忙忙走来,说道:“这是那里说起!金钏儿姑娘好好的投井死了!”袭人唬了一跳,忙问:“那个金钏儿?”那老婆子道:“那里还有两个金钏儿呢?就是太太屋里的。前儿不知为什么撵他出去,在家里哭天哭地的,也都不理会他,谁知找他不见了。刚才打水的人在那东南角上井里打水,见一个尸首,赶着叫人打捞起来,谁知是他。他们家里还只管乱着要救活,那里中用了!”宝钗道:“这也奇了。”袭人听说,点头赞叹,想素日同气之情,不觉流下泪来。

应该说金钏之死还是很有象征意义的。而宝钗还借机赶紧去安慰王夫人,说了些非常可恶的话,将宝钗虚伪的本质暴露无疑了,甚至不惜用自己的衣服为金钏安葬。另外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金钏跳井的消息传来的时候书中描写了是宝钗和袭人听到的,而且袭人还因此落了泪,应该说这也是很有象征意义的。然而我们不得不想一下,前面那条批语中提到的金钏与宝钗互相映射到底是指什么意思?两个人怎么个映射法呢?

金钏表现更多的似乎是与宝玉之间的相互调逗情节,可宝钗也没有这样的表现呀?而金钏最后提跳井而死,所以她才说“金簪子掉在井里头”,象是知道她会是这样的结局似的,可宝钗也不会跳井呀?不过宝钗最后的结局跟跳井到是有几分相似,她最后应该是判词里说的“金簪雪里埋”,从这个角度来看确实两个人还是映射的,无论是雪还是水都象征着满清。

金钏这个名字就不一般,我们都知道宝钗象征着满清,所以她的名字中才有“金”字旁,还戴着金锁,而金钏的名字中有两个“金”字旁,更让人吃惊的是她姓白,对应着宝钗姓薛,因为薛谐音“雪”,这更是满清的象征了。那既然金钏对宝玉有调戏的行为,会不会是暗示宝钗对宝玉也有这样的行为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只不过应该出现在八十回以后的文字中,这样才能说明二人是“相互映射”的。其实在前八十回中也有所表现,只不过不太明显,出现在第二十八回里,那天宝玉看到宝钗发了情,是这样描写的:

此刻忽见宝玉笑问道:“宝姐姐,我瞧瞧你的红麝串子?”可巧宝钗左腕上笼着一串,见宝玉问他,少不得褪了下来。宝钗生的肌肤丰泽,容易褪不下来。宝玉在旁看着雪白一段酥臂,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暗暗想道:“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生长在他身上。”正是恨没福得摸,忽然想起“金玉”一事来,再看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就呆了,宝钗褪了串子来递与他也忘了接。

于是我们发现,宝玉跟“钗党”系列的人都有些不干不净,跟袭人初试云雨,跟金钏相互调情,看宝钗动邪念;而宝玉对黛玉这个系列的人却从来不这样,导致黛玉和晴雯后来都“本质洁来还洁去”,“红粉佳人未破瓜”。那金钏之死又象征着什么呢?我相信这其中隐藏着一段重要的史实,仔细想来也是很贴切的,对此我有专门的文章,以后大家就会看到。

而在第八十三回中,原本“金簪子掉在井里头”的金钏居然变成了鬼从湖水里冒了出来,还带着两个帮人来坑害王夫人,这个创意太离奇了!既然满清属水,所以水对于象征大明的人都不吉利,没想到王夫人居然中招了,贾家真是祸不单行,贾母刚刚病故,王夫人也跟着出了事,这让书中悲剧的味道更浓了。

95、“通灵宝玉”的“二疗冤疾”



(第83回原文)谁知近日园中阴气甚重,贾家主仆竟病倒了大半,皆是瘴疫鬼气所致,幸好都服了药渐渐好转,只是王夫人一病不起,日间夜里发烧身热,谵语绵绵。贾政连忙请了大夫看视,并不稍减,更加发起狂来,谵语不清,大喊大叫的。众人急的没法,只是啼哭,忽然只闻得隐隐的木鱼声响,贾琏把一个癞头和尚与一个跛足道人请了进来,对贾政道:“上回宝兄弟中了邪祟,就是他二位治好的,今儿忽然在那街上又看见了二位,便好言请了过来。”贾政急忙有请,那二人道:“太太这是得了冤疾,是被促狭鬼闹的,仍用通灵玉除除邪气,日久便好了。”说着把通灵玉安放在王夫人卧室之内,将玉悬在门上,又道:“邪气虽除,然病犹未愈,仍须服药调治。”说着回头便走了。贾政赶着要送谢礼,他二人早已出去了。贾琏等出去去看时,已没有了踪影。

“通灵宝玉”的“二疗冤疾”

王夫人可真够倒霉的,先是因为遇到金钏的鬼魂而中了邪,还差点掉到水里淹死,从而体会一下当年金钏的“金簪子掉在井里头”的感觉,这一方面是在影射明末的一段惊人的历史,另一方面我们也明白了金钏是在影射满清,因为在第十四回里有一条批语:

〖甲戌:牛,丑也。清,属水,子也。〗

所以王夫人落进水里,表面上跟金钏类似,可实际上也有她所影射的历史人物的死与金钏所影射的满清的人物之死有某种关联似的。虽然被救了上来,但中邪病倒了,无人能治,没想到在这个关键的时候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及时赶到了。这二位真够忙的,一直在做好事,先是帮“通灵宝玉”下凡,之后劝香菱、甄士隐和黛玉出家,还教给宝钗冷香丸的药方,宝玉和王熙凤被马道婆和赵姨娘魇了以后又前来帮忙,甄宝玉家破人亡他们又去度他出家,而现在王夫人现在有问题了他们又来解救,绝对算得上是《红楼梦》中的活雷锋了!而且感觉这二位一点立场都没有,居然无论是象征大明的还是满清的人他们都帮,这叫怎么回事?看这意思是他们觉得这个局不够热闹,非要把事搞大了不可。

而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说王夫人是被促狭鬼闹的,那什么是促狭鬼呢?其实在前八十回里是有介绍的,在第二十六回里,马道婆向贾母介绍过:

“祖宗老菩萨那里知道,那经典佛法上说的利害,〖甲戌侧批:一段无伦无理信口开河的混话,却句句都是耳闻目睹者,并非杜撰而有。作者与余实实经过。〗大凡那王公卿相人家的子弟,只一生长下来,暗里便有许多促狭鬼跟着他,得空便拧他一下,或掐他一下,或吃饭时打下他的饭碗来,或走着推他一跤,所以往往的那些大家子孙多有长不大的。”

而在第八十三回里王夫人死前也提到担心宝玉被促狭鬼所害,也说“又怕那促狭鬼嫉恨你,得空便拧一下,掐一下,也没有人护着你了。”感觉促狭鬼也没有什么大的能耐。

“促狭”:辞海解释说,是气量肚量狭小,性情急躁的意思。促狭鬼,就是使坏的人。而书中又多将一些人比作促狭鬼,更多的是在开玩笑,似乎是指这些人喜欢捉弄人,比如在第四十回里凤姐捉弄刘姥姥,逗得贾母大笑,于是有这样的话:

贾母笑的眼泪出来,琥珀在后捶着。贾母笑道:“这定是凤丫头促狭鬼儿闹的,快别信他的话了。”

在第六十二回里,香菱也落水了,于是宝玉让她穿袭人的裙子,有这样一段:

袭人笑道:“我说你太淘气了,足的淘出个故事来才罢。”香菱红了脸,笑说:“多谢姐姐了,谁知那起促狭鬼使黑心。”

在第七十六回里黛玉跟湘云联诗时也说过这样的话:

黛玉听了,不禁也起身叫妙,说:“这促狭鬼,果然留下好的。这会子才说'棔’字,亏你想得出。”

这显然是黛玉在说湘云太机灵了,用词太好了。而没想到还真有害人的促狭鬼,而且是金钏变的,她自然是来报仇的。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居然及时出现以后说“仍用通灵玉除除邪气”,大家发现没有,“通灵宝玉”居然还有这样的功效,而这一点其实在前八十回早已经写明,只是我们从来没注意到。在第八回里描写“通灵宝玉”上的字,分正反两面,正面写着:“通灵宝玉,莫失莫忘”,反面写着“一除邪崇、二疗冤疾、三知祸福”,我们忽然发现这三个功能在书中都是有用的,不是泛泛之笔!在第二十五回里,赵姨娘找马道婆做法魇了宝玉和凤姐以后,二人先是发疯,然后不醒人事,全家乱做一团,这个时候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也是及时出现,然后有样的描写:

那道人笑道:“你家现有希世奇珍,如何还问我们有符水?”贾政听这话有意思,心中便动了,因说道:“小儿落草时虽带了一块宝玉下来,上面说能除邪祟,〖庚辰侧批:点题。〗谁知竟不灵验。”那僧道:“长官你那里知道那物的妙用。只因他如今被声色货利所迷,故不灵验了。你今且取他出来,待我们持颂持颂,只怕就好了。”

紧接着癞头和尚施法让“通灵宝玉”开始正常工作,于是宝玉和凤且两个人的病就好了,大家看到没有,这一回里“通灵宝玉”发挥了“一除邪崇”的功能!因为宝玉和凤姐是中了邪了,所以癞头和尚就用“通灵宝玉”治好了他们的病。而到了第八十三回里,王夫人被金钏变的促狭鬼所害,所以自然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正好利用了“通灵宝玉”的第二个功能“二疗冤疾”,因为金钏应该算是冤死的,这可这真让人没有想到!所以说这些在作者的脑子里早有构思,这样看来“通灵宝玉”的第三个功能“三知祸福”也会有具体的情节对应,应该就在后面的回中,这太让人吃惊了,所以作者的思路极为缜密,千头万绪地埋下大量的伏笔,而最后都能呼应上,让人佩服。

所以作者早有个大的构思,大的框架,在前面介绍的内容都不是随意瞎写的,而都是有目的的。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跟甄宝玉一样,做了好事不留名,而是匆匆离去,感觉贾家的大局尽在二人的掌握之中。然而他们帮贾府渡过的都是小的灾祸,因为面对贾家即将遭遇到的天大的灾难他们却没有做出任何提示,这一点跟甄宝玉一样,让人不解,看来作者并没有考虑这方面的合理性,觉得神仙就不应该过于干涉凡人的事务。

王夫人这个角色很有意思,作者在她的身上至少安排了两个历史人物的影射,这一点太让我吃惊了!仔细一想也不必大惊小怪的,连宝玉都影射着几个不同的角色,那别人真更可能会是这样了。这也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古怪的写作方法?不怕读者会晕吗?会不会作者受到了戏曲中的手法,比如某一个演员有可能身兼数职,换上一身行头就演另一个身份,我觉得这是很有可能的,说明作者对戏曲很熟悉,所以我们会看到书中有的时候两三个人互为“传影”关系来影射同一个历史人物,而有的时候一个角色身上又要影射几个历史人物,这也太乱了!而书中将隐写的历史通过不同的线索反复演绎,交相辉映,互为伏笔,在这个里程中既要保证表面故事的合理性,又要把所隐写的历史从不同角度讲述出来,对于我们理解起来难度真的不小,难怪作者感叹“谁解其中味”呢,很少有人会用戏曲的眼光来看《红楼梦》,也只有对戏曲很熟悉的人才能看懂,所以难怪有人会说《红楼梦》的作者是洪升呢!我个人觉得这个推测可以排除,但《红楼梦》的最后一次大的增删过程中提到的两出戏《弹词》和《乞巧》肯定是洪升的《长升殿》,也就那出冤案,另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史料,所以我们可以从这两个侧面证明《红楼梦》的这次增删确实是应该在1692年到1694年前后,也就是说作者将这两个最新的材料进行了加工,融入到了书中,作者真是呼之欲出了!同时我们也可以找出这次增删都加入了哪些情节,应该说最后一次增删实在是加入了太多的故事!

96、王夫人的复杂个性



(第83回原文)王夫人躺了两三天,省了人事,也不叫嚷了,只是身上依旧发热。贾政在外头请来一个名医,开了方子给王夫人抓药疗治。王夫人不但没有好转,反加重了,那名医也骗了钱卷铺盖跑了,不久王夫人便命绝气休了。贾府深知全是名医所误,百般寻他不着,恨的叫骂不止,然又有何益?王夫人膏肓之际含泪拉着宝玉的手不肯放松,道:“我的儿,为娘此去没有其他可挂虑的,只是牵念着我儿未能功成名就,又怕日后荒废了学业,再没人管你,可叫我怎么放心。又怕那促狭鬼嫉恨你,得空便拧一下,掐一下,也没有人护着你了,为娘怎不心痛?”宝玉早哭成了泪人。黛玉、探春、凤姐、李纨也哭的抽抽噎噎。

王夫人的复杂个性

王夫人真是不幸,虽然在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的帮助下躲过了促狭鬼的迫害,之后需要静养一段时间,然而却不幸死在了庸医的手里,这才叫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呢!也就是说王夫人命当绝,就是神仙也救不了她,这一点让人感觉王夫人所影射的历史原型命该如此。

在87版电视剧《红楼梦》里,王夫人直到贾家被抄家还活得好好的,而且还成了宝玉不得不弃黛玉而娶宝钗的元凶,现在看来这个思路是大错特错的,作者的头脑古怪精灵,设计的人物的结局让人难以预测,这是因为我们一直没有想到此书是隐写明末历史的缘故。

王夫人在前八十回中虽然不是特别突出,但也偶有表现。整体上给人感觉她是一个慈母的形象,对宝玉非常腻爱,跟我们现在一般家庭中的母亲似乎没有太大的差别,所以给人感觉非常真实。而宝玉也在她的面前很随便,高兴了可以自由自在地胡侃,而在贾政面前,宝玉吓得不敢多出气,也是王夫人经常在贾政面前维护宝玉。其实书中的故事主要发现的荣国府,也就是贾政家,按道理来说那时应该是男主外,而女主内,本来荣国府应该由王夫人进行管理 ,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书中第二回介绍说本来让贾赦的儿子贾琏帮着管家,可后来被贾琏的老婆王熙凤比下去了,而凤姐又是王夫人内侄女,所以王夫人放心大胆地让她来管理自己的家,没想到管理得还不错。在第六回里周瑞家的是这样跟刘姥姥说的:

“但只一件,姥姥有所不知,我们这里又不比五年前了。如今太太竟不大管事,都是琏二奶奶管家了。”

“这自然的。如今太太事多心烦,有客来了,略可推得去的就推过去了,都是凤姑娘周旋迎待。今儿宁可不会太太,倒要见他一面,才不枉这里来一遭。”

王夫人到是省心,自己可以安心修养,不操闲心。而她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时时刻刻跟随着贾母,书中几乎凡是有贾母的地方必有王夫人在场,而书中也经常有“老太太太太”这样的字样,她对贾母很维护,也很听话,也非常孝顺,但这其中也很有玄机,希望有兴趣的朋友多多思考这个问题。

而王夫人到底是喜欢宝钗呢?还是喜欢黛玉呢?这个人们也意见很有分歧。在第二十八回里有这样一段:

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甲戌眉批:峰峦全露,又用烟云截断,好文字。〗

薛姨妈是王夫人的亲妹妹,按道理来说也姓王,可书中从来都称之为“薛姨妈”,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作者并不是想强调薛姨妈是王家人,而更强调她应该是薛家人。对于书中几个主要人物的称呼我觉得应该也很有深意,我提出来,大家可以一起思考一下,我们看对黛玉来说,大家都称呼她为“林姑娘”、“林妹妹”,湘云称她为“林姐姐”,都是强调她的姓,没人称她为“黛妹妹”、“玉妹妹”以及“黛姑娘”和“玉姑娘”;而对于宝钗来说,书中都是称之为“宝姑娘”、“宝姐姐”、“宝丫头”,有时也称之为“薛大姑娘”,没有人称之为“钗姑娘”、“钗姐姐”或“钗丫头”的;对于宝玉来说称之为“宝玉”、“宝二爷”或“宝哥哥”、“宝兄弟”的,贾母有时称之为“玉儿”,湘云称其为“爱哥哥”,没有人称他为“贾哥哥”或“玉哥哥”的;对于湘云来说一般称之为“史大姑娘”和“云丫头”以及“云妹妹”的,但从来没有人称之为“史妹妹”、“湘姑娘”或“湘妹妹”;对于王熙凤来说多半称之为“凤姐”,也偶尔称其为“凤哥”,但从来没有人称之为“王姑娘”或“熙姐”,这些情况来看是不是有什么目的呢?很有意思是吧?

而王夫人对自己妹妹薛姨妈关于“金玉姻缘”之说似乎并没有做出任何回应,象没有这回事似的,这一点也值得我们思考,也就是说王夫人似乎并不急于做出最后的决定。然而有人说王夫人对袭人格外看重,破格提拔了她,让她成了准姨娘了,而我们都知道袭人是“宝钗之副”;同时王夫人还间接地害死了晴雯,而我们也都知道晴雯是“黛玉之副”,所以可以认为王夫人喜欢宝钗而讨厌黛玉。

然而我们也可以看到另一个反例,我们都知道王夫人在前八十回中有两次惊人的表现,除了她将晴雯赶出大观园以外,就是打了金钏一个耳光,并将其赶了出去,从而导致了金钏跳井,也就是说王夫人前后间接地害死了两条人命,而书中的批语提示说金钏跟宝钗是“相互映射”,也就是说金钏是“宝钗之副”,所以这样看来不好说王夫人到底应该是喜欢宝钗还是讨厌宝钗了。

其实对于宝钗好象王夫人从来没有夸过宝钗,在金钏死了以后,宝钗前来安慰,而且说了一些非常虚伪的话,还主动要求用自己的衣服为金钏安葬,即使是这样,好象王夫人也没有更偏坦她。而她似乎做事也欠考虑,有的时候做事也不太周全,在第七十四里,邢夫人将痴大姐拾到的“绣春囊”交给了王夫人,没想到她认准了应该是王熙凤的东西。居然还气冲冲地找她来问罪,好在凤姐口才灵俐,把自己给洗清了。而她在对对待晴雯的过程中,一方面她偏听偏信,另一方面她处理得一点都不客观,先入为主,审都没审,上来就给晴雯扣帽子,而书中是这样描写王夫人的性格的:

(晴雯)及到了凤姐房中,王夫人一见他钗亸鬓松,衫垂带褪,有春睡捧心之遗风,而且形容面貌恰是上月的那人,不觉勾起方才的火来。王夫人原是天真烂漫之人,喜怒出于心臆,不比那些饰词掩意之人,今既真怒攻心,又勾起往事,便冷笑道:“好个美人!真象个病西施了。你天天作这轻狂样儿给谁看?你干的事,打量我不知道呢!我且放着你,自然明儿揭你的皮!宝玉今日可好些?”

平时温温而雅的王夫人一下子变得刁钻任性,而且多疑易怒,完全换了一副嘴脸,凶狠异常,几乎让人认不出来了,那到底王夫人的原型是谁呢?我有专门的文章介绍,不过我强调一点:王夫人身上应该影射着不止一个历史原型,这一点我相信从来没有人想到过,而且也似乎不可想象。但没有办法,作者的构思就是这样奇特,是根本全书的大的框架和结构进行的角色转换,从表面的故事来看很自然,但从隐写历史的角度来看就很容易让人晕了。大家适应了这样的手法以后慢慢就能悟出来了。

97、鸳鸯的纠结



(第83回原文)贾家一年内竟遭逢两回丧事,都哭的寻死觅活,凄不忍睹。宝玉年少丧母,更是胸腑俱裂,恨不得随母亲一同西去。赵姨娘自是趁心如意,假意啼哭,却不见一滴眼泪。一切丧事办理不消赘述。只说王夫人病故后,宝玉越发低沉,成日里坐在屋内发呆。众人皆知原由,怕他伤心过度,生出病来,都时时来看望,与他说笑,怎耐宝玉郁郁寡欢,总是默不作声。贾政怕他憋出心病,也不过于逼他读书,日间只和一些清客谈天。贾母逝后,贾家怕委屈了鸳鸯,问他有何打算,鸳鸯誓不离开贾府,只在家里做做针线,独居深深小院。贾赦也无暇顾及鸳鸯,早把当年的事忘了,因见贾家日渐式微,成日和邢夫人商议家务。凤姐之女巧姐也大了,贾琏既忙着官里的事,时时到平安州办事,也未操心家里诸事。

鸳鸯的纠结

本来在第八十一回和八十二回里不断渲染的贾家悲伤的氛围,现在终于在本回开始集中具体体现出来了,贾母和王夫人的先后离世,也让我们感觉贾家有一种末世的氛围了。而实际上她们二位死得比较及时,也算是躲过贾家最为惨烈的家亡过程,所以这样看来也算是一种福,毕竟也都算在平静中死去,总比加入到白骨如山的行列里强多了吧?而慢慢地我们会发现赵姨娘在书中的表现越来越多了,而她依旧还是那样品质败坏,贾家日渐式微,而赵姨娘也越来越活跃,这绝不是好兆头。贾政死了老婆,那她会不会扶正呢?他有两个姨太太,除了赵姨娘以外,还有一个周姨娘,相比之下周姨娘戏极少,几乎给人留不下什么印象,但在前八十回中也偶有提及,名字一共才出现六次,在第三十六回里,王夫人问凤姐的时候提到过她:

王夫人问道:“正要问你,如今赵姨娘周姨娘的月例多少?”凤姐道:“那是定例,每人二两。赵姨娘有环兄弟的二两,共是四两,另外四串钱。”

说明她跟赵姨娘的级别是一样的,但也没有看到周姨娘生个一男半女的,所以从来没有人重视她,在第六十回里,赵姨娘跟几个小戏子大打出手,而探春呵斥她时说道:

“你瞧周姨娘,怎不见人欺他,他也不寻人去。”

看样子周姨娘人品很好,至少很本分。贾政的为人也应该很不错,在贾家的长辈中也少有的正直,在第三回里林如海是这样介绍他的:

二内兄名政,字存周,现任工部员外郎,其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父遗风,非膏粱轻薄仕宦之流。

看来是个正经人,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为什么贾政非要娶这样一个小老婆呢?两个人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没有相似之处,一点共同语言都没有。

我在前面介绍过,贾政这个人应该不是影射历史上的某个人,而多半应该是象征着明朝的“朝政”,所以才叫“贾政”,指的是艺术加工处理后的朝政,是另一个有意思的“假语村言”,这样我们就明白他这个人为什么如此严厉了,他身上代表着明朝的正能量。而他字“存周”,应该是有寓意的,因为“周”一直给他人留下的印象是很好的,感觉周是个很讲“礼制”的国家,所以似乎是古人的理想社会,所以孔子才要“克己复礼”,就是希望回到周朝的礼制上,因为孔子觉得后来“礼坏乐崩”,天下大乱,人们不再讲规则,不再守秩序,所以周朝是一直后人对美好制度的回忆。

而贾政字“存周”,所以也叫贾存周,应该指提一个理想的朝政,这有可能是为什么他一定要有个姨娘姓周的根本原因。而他这样一个正派的人,为什么会有一个姓赵的品行非常恶劣的姨娘呢?这就非常让人深思了,因为赵姨娘的姓很值得我们思考,多半应该有“造反”的“造”的谐音,这样看来她影响着明朝所以面临的危机。也就是说贾政的两个姨娘象征着明朝内部存在的两种能量,一个正能量一个负能量,然而我们发现这个负能量越来越活跃,而正能量似乎让我们看不到踪影,说明贾家的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了,也说明大明的矛盾快要激化了。

贾母死前还是一如既往地叮嘱不要再逼宝玉读书了,而王夫人死前担心宝玉学业荒废,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呀!所以宝玉的学业成了贾家的一个老大难的问题,贾政对他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实在是成了两难。而宝玉还没出场,冷子兴就介绍他死不爱读书,到现在为止得十年过去了,宝玉从那时的七、八岁长到了现在的十七、十八岁的样子,可本质上一点儿都没变。现在家里最疼他的祖母和母亲都去逝了,宝玉伤心是很正常的,但也正好可以借机偷懒不学习。

而这段中介绍贾母死后关于鸳鸯的问题,让人很是意外,因为我们还都记得当年贾赦要娶她为小老婆的事,而她居然死不同意,所谓的誓绝鸳鸯偶,这一点确实比较奇怪,她又没有别的相好,好象也从来没有考虑过贾母死后的事,不过她当时也提到过,但感觉也似乎没有什么计划,更多的象是气话,在第四十六回里她跟平儿和袭人是这样说的:

“老太太在一日,我一日不离这里;若是老太太归西去了,他横竖还有三年的孝呢,没个娘才死了他先纳小老婆的!等过三年,知道又是怎么个光景,那时再说。纵到了至急为难,我剪了头发作姑子去;不然,还有一死。一辈子不嫁男人,又怎么样?乐得干净呢!”

她这话说得太满了,没有给自己一点回旋的余地,而后来她又当着贾母等人的面慷慨激昂了一番,还用剪子剪头发以示决心,是这样说的:

“我是横了心的,当着众人在这里,我这一辈子莫说是'宝玉’,便是'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就是老太太逼着我,我一刀子抹死了,也不能从命!若有造化,我死在老太太之先;若没造化,该讨吃的命,伏侍老太太归了西,我也不跟着我老子娘哥哥去,我或是寻死,或是剪了头发当尼姑去!若说我不是真心,暂且拿话来支吾,日后再图别的,天地鬼神,日头月亮照着嗓子,从嗓子里头长疔烂了出来,烂化成酱在这里!”

给人感觉她说得不仅是气话,更象是不喜欢男人的样子,也可能是贾赦生得太老了,让她实在是对男人彻底绝望了。然而时间飞逝,展眼间贾母真的死了,于是她的去留问题终于提到日程上来了。而让我们意外的是这段提到“贾赦也无暇顾及鸳鸯,早把当年的事忘了”!怎么会这样?当年贾赦不是大叫说:

“除非他死了,或是终身不嫁男人,我就伏了他!”

后来鸳鸯誓绝鸳鸯偶以后,在第四十七回里描写说:

贾赦无法,又含愧,自此便告病,且不敢见贾母,只打发邢夫人及贾琏每日过去请安。只得又各处遣人购求寻觅,终究费了八百两银子买了一个十七岁的女孩子来,名唤嫣红,收在屋内。

而现在居然说他早已经把鸳鸯的事忘了,有这可能吗?我到是觉得这很符合男人的一贯表现,如果说十几二十来岁的男人还容易有些痴情以外,男人随着年龄的增加会越来越实现,那贾赦都这么大年纪了,自然应该是没那么执着了。再说他还买了个嫣红在屋里,男人一贯喜新厌旧,所以何苦要一棵树上吊死呢?再说谁不喜欢顺着自己的女人呢?谁喜欢娶一个一天到晚跟自己狞着来的呢?这样看来鸳鸯以为贾赦还盯着自己有些自作多情了。也许如果她知道贾赦早就忘了这件事会觉得非常失落,会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没办法,女人就是这样天真。

鸳鸯自从誓绝鸳鸯偶以后,居然真的拒男人于门外,而且说到做到,在第五十二回里这样描写到:

因自那日鸳鸯发誓决绝之后,他总不和宝玉讲话。宝玉正自日夜不安,此时见他又要回避,宝玉便上来笑道:“好姐姐,你瞧瞧,我穿着这个好不好。”鸳鸯一摔手,便进贾母房中来了。

鸳鸯一下子成了贞洁烈女了!有点太不近人情了,在第二十四回里,宝玉跟她还很随便 的:

宝玉坐在床沿上,褪了鞋等靴子穿的工夫,回头见鸳鸯穿着水红绫子袄儿,青缎子背心,束着白绉绸汗巾儿,脸向那边低着头看针线,脖子上戴着花领子。宝玉便把脸凑在他脖项上,闻那香油气,不住用手摩挲,其白腻不在袭人之下,便猴上身去涎皮笑道:“好姐姐,把你嘴上的胭脂赏我吃了罢。”一面说着,一面扭股糖似的粘在身上。鸳鸯便叫道:“袭人,你出来瞧瞧。你跟他一辈子,也不劝劝,还是这么着。”

这样看来,宝玉一直对鸳鸯不错,可后现鸳鸯有些翻脸不认人了,实在是有些无情,这一点相当奇怪,贾家一片好心怕她受委曲,让她出去嫁人,然而她却坚决不离开贾家,这又是何苦呢?真是天堂有路她不走,地狱无门她闯进来!

98、什么是“女墙”



(第83回原文)展眼又是夏去秋至,这日一大早宝玉就怔怔的坐着,麝月摆上饭来,也懒的吃。麝月连哄带怄催着他吃了一口儿饭,又搁下了,仍是闷闷的歪在床上,一时间忽然掉下泪来。麝月摸不着头脑,道:“好好的这又是为什么?若是闷了就出去走一走,省的闷出病来。”宝玉起身往外就走。麝月喊道:“天气凉了,穿的又这么薄,还不回来换件暖和的。” 宝玉道:“回来再换。”因往门外去了。麝月叹气不语。宝玉在园中走着散心,却见闲阶朱门,杳无人声,西风无情,吹尽繁红,池苑花叶凋零,女墙一带香草枯萎,几处门窗掩闭。又听呼喇喇风过,将那树叶吹的哗哗作响,吹得宝玉衣带飘忽,鬓发凌乱。宝玉站在风口,眺望周遭,心内不觉凄然感伤。

什么是“女墙”

宝玉一时悲痛的劲儿缓过不去,本来就性格怪异,现在更让人担心了,而这个时候麝月说:“天气凉了”,提醒他多穿些再出去,也让我们想起前面不断渲染的越来越冷的天气,象征着贾家离家亡不远了,而且满清的时代就要到来了。在第八十三回里,先是介绍说九月九重阳节贾母开派队组织大家钓鱼,之后“通灵宝玉”离家出走,宝玉开始犯病,而这个时候书中交待说:

约过了一月,这日忽听门外有奴才来报:“外头来了一个和尚,手里拿着二爷丢的这块玉,说是送玉来了。”

所以甄宝玉送玉应该是在农历十月九日前后,之后没几天贾母病逝,又过了几天王夫人也死了,所以这个时候应该是十月底的样子比较合理 ,自然天气很冷,而悲剧的味道更悲凉了。而宝玉现在自己一个人逛园子,那才叫给自己添堵呢,不但人丁稀少,而且草木凋零,一股破败的情景。古人认为女子属阴性,而春天的时候阳气上阳,压制了女子的阴气,所以女子这个时候容易伤春,这也是为什么黛玉写《葬花吟》的原因。而男人正好相反,因为男人属阳性,而秋天阴气愈来愈重,所以男子容易悲秋,这个时候古人往往让男人结婚,冲一下,男人的情绪就会好起来。而贾家最近一直丧事不断,又到了寒冬时节,那宝玉更加感觉到凄凉了,应该抓紧让宝玉结婚才是正理,怎可惜那个时候有个规定,长辈死了要守孝三年,不能结婚,贾琏的罪过之一就是娶尤二姐的时候国孝、家孝都在身上。

而刚才这段文字中提到了“女墙”,让我感觉很奇怪,因为我以前从来不知道有这样一个词,以为是被抄错了呢,我在前八十回中没有找到同样的用法,而没想到我上网查了一下,这居然是一种古人的用法,现在人好象没有人用过!

女儿墙在古代时叫“女墙”,包涵着窥视之义,是仿照女子“睥睨”之形态,在城墙上筑起的墙垛,所以后来便演变成一种建筑专用术语。特指房屋外墙高出屋面的矮墙,在现存的明清古建筑物中我们还能看到。

《辞源》里是这么说的,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小墙;《释名释宫室》:“城上垣,曰睥睨,……亦曰女墙,言其卑小比之于城。”意思就是因为古代的女子,是卑小的,没有地位的,所以就用来形容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小墙,这就是女儿墙这个名字的由来。

宋《营造法式》上讲的是:“言其卑小,比之于城若女子之于丈夫,”就是城墙边上部升起的部分。《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写道:“只见女墙边虚所搠旌旗,无人守护。”这里的“女墙”一词,就是指城墙顶部筑于外侧的连续凹凸的齿形矮墙,以在反击敌人来犯时,掩护守城士兵之用。有的垛口上部有瞭望孔,用来瞭望来犯之敌,下部有通风孔。

后来,女儿墙又叫“睥睨”,指城墙顶上的小墙,建于城墙顶的内侧,一般比垛口低,起拦护作用,是在城墙壁上再设的另一道墙,是“城墙壁的女儿也”。《古今论》记载:“女墙者,城上小墙也一名睥睨,言于城上窥人也。”由此可见,女儿墙不仅与窥人有关,而且还另有一个直露的名字,只是“睥睨”一词太过于瘪口,不如“女墙”含蓄,所以后来“女儿墙”叫法流行较广。

李贺在《石城晓》一诗中写道:“月落大堤上,女垣栖乌起。”杜甫《题省中院壁》诗中写道:“掖垣埤竹梧十寻。”中的“埤”指的就是其第二个意思,即泛指矮墙之义。

刘禹锡在《石头城》一首诗中写到:“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李渔在《闲情偶记·居室部》中写到:“予以私意释之,此名以内之及肩小墙,皆可以此名之。盖女者,妇人未嫁之称,不过言其纤小,若定指城上小墙,则登城御敌,岂妇人女子之事哉?”

按照李渔的书《闲情偶寄》中记载的,“女墙”则应是用来防止户内妇人、少女与外界接触的小墙。原来,古时候的女子大多久锁深闺,不能出三门四户。但是小墙高不过肩,又可以窥视墙外之春光美景,况且墙是死的,可人却是活的,所以这女儿墙又成就了许多才子佳人的故事。后来女儿墙这种建筑形式既成全了古代女子窥视心理的需要,又可以避免被人耻笑的尴尬。女子往往会在一瞥之间,便能一见钟情,发现自己的意中人。

关于“女墙”的诗句:

“官舍已空秋草没,女墙犹在夜乌啼。”(刘长卿《登余干城》)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

“予以私意释之,此名以内之及肩小墙,皆可以此名之。盖女者,妇人未嫁之称,不过言其纤小,若定指城上小墙,则登城御敌,岂妇人女子之事哉?”(李渔《闲情偶寄》)

由此看来,“女墙”一词的用法还是很有来历的,也就是说我们现代人很少有人知道这个词,而且在前八十回中并没有用过,所以我个人感觉这更证明“女墙”在这里的使用的意义非常不一般!我们看这个词在这里的使用并没有任何刻意的感觉,写得很随意,象是根本大家应该知道似的,而不是有意的卖弄。《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我前后读过多次,一直没注意到这个词,现在仔细阅读的时候才发现,也让我很意外。

当然我的国学水平很差,所以少见多怪,但我凭我的执觉还是认为此处也可是个佐证,希望以后可以发现更多类似的用法,同时也说明能使用这个词的人或者是古人,或者是现在国学水平很高的人。

99、贾赦买官



(第83回原文)忽见那边走来两个丫头,不是别个,却是鸳鸯、玉钏儿,宝玉勉强笑道:“两位且住,从那里来,到何处去?”玉钏儿笑道:“园里都传开了,大老爷升了校书郎,都欢声一片了,你何不过去祝祝?”宝玉道:“也没什么。”仍是不语站着。玉钏儿笑道:“人人都兴高采烈的,独他呆呆的,真是傻子。”鸳鸯忙拉他道:“别说了,咱们走罢。” 两个来到沁芳亭,坐下歇着。鸳鸯道:“你倒替人家高升高兴,那里知道这官是花钱买的。”玉钏儿讶然道:“倒没听说。”鸳鸯冷笑道:“人人都知道,你却不知。我告诉你,上月大老爷托宫里的内相帮趁,花了不少银子买来这个官。人家再好,又与我们何干?” 不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贾赦买官

作者巧妙地用心情不好的宝玉遇到鸳鸯和玉钏二人,并简单几句聊天,把焦点从宝玉身上转移到这二位身上,象是一个电影里的镜头切换一样,显得比较自然,还突出了宝玉平时呆傻的本性。这里提到了贾赦升官了,这一点有些奇怪,我们从第四回林如海的介绍里得知道贾赦的官职是:

“大内兄现袭一等将军,名赦,字恩侯。”

这是个什么级别呢?不好说,我不太懂这方面事,但听说古代如果是世袭的官,都要比上一代降一级,而贾赦都一等将军了,而且还是世袭的,不知道他上一代会是个什么级别?那他现在升为校书郎了,校书郎又是什么官呢?没在明清两朝查到这样的官,只查到这样的信息:

后魏时,秘书省始置校书郎,在唐朝,属秘书省,官阶为从九品上,主要做文章的校对和专门典校藏书的工作。担任过秘书省校书郎的唐代诗人有白居易(803年)、王昌龄、李商隐、钱起、元稹、薛隆、李端、朱庆余等人。

另一种校书郎属于属门下省弘文馆,乃撰著文史、鸠聚学徒之所。《新唐书·志第三十七·门下省·弘文馆》:“校书郎二人,从九品上。掌校理典籍、刊正错谬。”担任过弘文馆校书郎的唐代诗人有杜牧(828年)等人。

给人感觉官也不是很大。不过《红楼梦》中的官大都是虚的,我们不一定可以从明朝或清朝历史中找到,这一点也是作者隐写历史的需要,不能写得太明显,也可能怕的是有的读者太过较真而钻牛角尖。而贾赦居然花钱买的官,还是通过“内相”帮的忙,那谁是内相呢?应该就是在第十回里提到的那个“大明宫掌宫内相戴权”,这是个什么人物呢?我在前面分析过,他的原型也应该是魏忠贤,跟王熙凤是“传影”的关系,作者为了将一个历史原型介绍得更清楚,所以设置了一些“传影”从不同的角度来演绎。这里我们也可以明白,原来魏忠贤当年有卖官的行为呀!这也可以理解,一旦有了权力自然要好好用一把,卖官鬻爵,而这样的情节无法在王熙凤身上充分表达出来。不过作者还是为凤姐设置了相关的情节,比如贾芸为了到荣国府谋事做,对凤姐百般奉承,又夸她能干又送她香料,得了一个管花草的职位,这也似乎是魏忠贤卖官的一种影射,但这毕竟是一个家庭里的家事,所以不足以反应卖官的行为,于是作者在这个“内相”身上进行了展示。

在第十四回里“大明宫掌宫内相戴权”就卖了一个官给贾珍的儿子贾蓉,为的是将秦可卿的葬礼办得风光些,而且卖官的过程相当露骨:

贾珍因想着贾蓉不过是个黉门监,灵幡经榜上写时不好看,便是执事也不多,因此心下甚不自在。可巧这日正是首七第四日,早有大明宫掌宫内相戴权,先备了祭礼遣人来,次后坐了大轿,打伞鸣锣,亲来上祭。贾珍忙接着,让至逗蜂轩献茶。贾珍心中打算定了主意,因而趁便就说要与贾蓉捐个前程的话。戴权会意,因笑道:“想是为丧礼上风光些?”贾珍忙笑道:“老内相所见不差。”戴权道:“事倒凑巧,正有个美缺。如今三百员龙禁尉短了两员,昨日襄阳侯的兄弟老三来求我,现拿了一千五百两银子,送到我家里。你知道,咱们都是老相与,不拘怎么样,看着他爷爷的分上,胡乱应了。还剩了一个缺,谁知永兴节度使冯胖子来求,要与他孩子捐,我就没工夫应他。既是咱们的孩子要捐,快写个履历来。”贾珍听说,忙吩咐:“快命书房里人恭敬写了大爷的履历来。”小厮不敢怠慢,去了一刻,便拿了一张红纸来与贾珍。贾珍看了,忙送与戴权。看时,上面写道:

江南江宁府江宁县监生贾蓉,年二十岁。曾祖,原任京营节度使世袭一等神威将军贾代化;祖,乙卯科进士贾敬;父,世袭三品爵威烈将军贾珍。

戴权看了,回手便递与一个贴身的小厮收了,说道:“回来送与户部堂官老赵,说我拜上他,起一张五品龙禁尉的票,再给个执照,就把那履历填上,明儿我来兑银子送去。”小厮答应了,戴权也就告辞了。贾珍十分款留不住,只得送出府门。临上轿,贾珍因问:“银子还是我到部兑,还是一并送入老内相府中?”戴权道:“若到部里,你又吃亏了。不如平准一千二百银子送到我家里就完了。”贾珍感谢不尽,只说:“待服满后,亲带小犬到府叩谢。”于是作别。

感觉戴权非常够意思,为了贾珍着想,还帮他省下三百两银子。而这回他重操旧业,在这样不经意的地方又卖了一个官给贾赦。而这样的事偷偷摸摸就成了,可居然闹得贾家上上下下都知道这个官是买来的,实在是太不小心了。这明明是作者借此来讽刺魏忠贤掌权时期的卖官之风,而这也应该是贾家招祸的原因之一,因为魏忠贤倒台以后相关的官员肯定会受到牵连,所以贾赦买官应该埋下了一个罪证。

崇祯元年(1628)户科给事中韩一良曾上《劝廉惩贪》奏疏,从中可见一斑。他说,想当都抚(省军级)一级的官儿,没有五、六千金就不要想;道府美缺(省市的好位置),非得两、三千金不可;一直到州县各官,都有定价。特别是大批谋到了官的人,“原以钱进,安得不以钱偿!”这道理,今人不用点拨就会明白:既然花钱卖了官,就要加倍赢回来。怎么赢?古今都是同样的办法——“侵渔百姓”!韩一良是个本份人,他如实报告:即使像他这样“绝无交际之人”,曾有两个月内,就退还了下属贿金五百两。他是个多大的官儿?从七品,就因为能够参与官员的考核,便有人送钱。两个月五百两!所以他在奏疏慨叹:“他可知矣!”其他人怎么样,可想而知。

魏忠贤总共收了多少?因为他死后定的是“逆案”,崇祯皇帝算的是政治帐,似乎没有财产统计,也没有籍没家产。但他失势后仓皇出京,随行携带的金银珠宝有四十辆车。事急的时候,为贿赂崇祯身边太监徐应元,一次就送给人家私宅三十余所,连带里面的财产与用人。这也太嚣张了,所以崇祯看在眼里,最后终于将他收拾了。

另外有一点很多人感觉很奇怪,那就是贾赦是老大,贾政是老二,在第三回里讲得很清楚,但荣国府的正室却由贾政住着,为什么呢?难道贾政的官大吗?在第四回中林如海说:

“二内兄名政,字存周,现任工部员外郎,其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父遗风,非膏粱轻薄仕宦之流。”

那这又是个什么官呢?我查了一下,网上是这样解释的:

中国古代分为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工部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土木、机器制造(包括军火)、纺织等官办工业、并主管一部分金融货币。员外郎相当于副职。相当于现在的中央某部(如商务部)的副部长。

不好说谁大谁小,但为什么会出现老二住正房,老大住侧室的情况呢?我个人认为这跟《红楼梦》一书的几次增删有关系,在最早版本中应该没有宁国府而只有荣国府,所以只有贾政一家人,书中的故事也应该很简单,只是宝玉、黛玉和宝钗三人的三角恋爱,最后黛玉早亡,宝钗与宝玉结婚,这样的故事应该说相当的简单,但象征的意义却不十分明显,而且也不能将明亡的过程清晰地展示出来,所以这更象是吴梅村的作品,估计故事也不怎么好看,因为吴梅村写诗还成,写小说他水平有限,从他留下的几个作品传奇《秣陵春》,杂剧《通天台》、《临春阁》来看,并不是什么上成之作,估计他写的《风月宝鉴》也是类似的水平,只不过将明亡过程中的很多巧合的象征意义交待出来,让人感觉明亡清兴是天意。

后来曹雪芹对此稿进行了几次增删,如果我们仔细分析的话,会感受到一些增删的过程,比如后来加上了宁国府,宁国府里有贾赦和贾敬二人,还加入了王熙凤这个角色。我怀疑是曹雪芹觉得让王熙凤跨着府去荣国府工作这样显得不是太合理,于是所索性贾赦一家人移到了荣国府,然而这里就出现了一个矛盾,因为贾赦比贾政大,而贾政已经住了正房,如果将这些文字重新改的话那工作量就太大了,于是只好把贾赦一家安排在荣国府东边的一个旧花园里,这样可以减少对荣国府原来情节的修改。既然《红楼梦》完全是虚构的,所以虚构过程中也能出现一些不合理的地方,那自然应该是几次增删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好好分析这些矛盾出现的原因,能让我们发现作者几次增删的心路历程。

我个人认为曹雪芹最后一次增删是在1692年到1694年之间,而之后又进行的几轮增删就与曹雪芹无关了,而是脂砚斋和畸笏叟等这些人干的“好事”。而他们不但将曹雪芹的稿子进行了完善,也进行了删改,可以说也是不得已为之,甚至我觉得“后四十回”的出现也也与他们几个人中某位有关系,似乎是个预案,也就是后面的情节不太方便流传,所以另起炉灶以防万一。

第八十三回就这样结束了,此回给人感觉大起大落,故事发展非常出人意料,首先是“后四十回”续书借鉴了本回重阳节钓鱼的情节,而且改成了一个平淡的氛围,之后“通灵宝玉”自行离家出走也让人大感意外,而且还看到了“另一个时间”刚刚家破人亡的甄宝玉在“对景悼妹妹”,让我们提前感觉到后而贾家家败的味道,之后让我们明白“通灵宝玉”的能量用尽而只能麻烦甄宝玉将自己送回到贾家的所谓“甄宝玉送玉”,紧接着贾家连死两个主子,贾母和王夫人先后死去,让书中的悲剧意味更浓了。从隐写历史的角度,此书的结构也让人非常吃惊,所以作者的头脑之中有个大的构思,绝非一般人所能轻易悟出来的。

100、薛家祖籍是哪里的



(第84回原文)第84回 薛宝钗弥望霭烟缘 史湘云喜得如意郎

诗云:

绿媛殊众宁久微,心比盘道播是非。

金锁间色一麒麟,运机转腾谁可违?

薛家祖籍是哪里的?

终于进入到第八十四回里了,这一回的故事很有意思,也有些喜剧的味道,而且相当让人意想不到。据说《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是在2008年9月的时候在网上出现的,而我是在2012年9月的时候才在网上看到,我那时已经多年没有关注《红楼梦》了,那天偶然想起来就查一下相关信息,无意中看到了这个本子的介绍,而我仅凭这个本子的简介就感觉此本不凡,看了之后更是惊叹之极,于是开始想办法找公布此本的人,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联系上了,而且他还为我提供了很多重要的信息,让我对《红楼梦》的认识有了一个巨大的飞跃。虽然人家不愿意公布真本,而且提供这些文字也不太准确,但仍然给我们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指导思想,至少我们可以一下子将小说的背景锁定在明末,这个意义想当重大。

实际上《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有着很复杂的经历,我们看到的这些文字并不是直接从原本上抄下来的,而是在1986年的时候让家里的大概十八岁的初二文化程度的女孩子誊抄出来的,而这个过程本身就很不专业,为了图省事还人为的改了不少,还有很多字不认识,所以索性就改了,感觉完全是在应付差事,不知道自己在做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在2008年的时候,此本的公布者是照着誊抄下来的本子往电脑里录入的,而且因为这个誊抄本也抄得不清楚,所以也有不少更改。不幸的是在网上流传的过程中还被个别无知的人随意更改,更可笑的是有些人拿去出版,而在根本不懂的情况也进行了相当大程度的改编,严重地破坏了此书中的很多象征意义,这些自以为小聪明的做法实在让人气愤!

《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的公布者透露第八十四回的回目在誊抄本上就看不清楚,其中“宝钗弥望霭烟缘”的后面三个字很模糊,所以只好推测似乎应该是“霭烟缘”字。我查到了有这样的诗句:

帝城西去霭烟笼,仰见招提入汉隆。

这样看来似乎还算工整,无论如何这一回出现了两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薛宝钗和史湘云。宝钗是在第四回进的贾府,那个时候香菱十二、三岁,她比宝玉大三岁,所以那个时候宝玉应该是九、十岁左右。而宝钗来到贾家以后,似乎一住就很多年,虽然因为“绣春囊”事件她果断搬出去了,可她只不过是回到了薛家在京城的房子中居住,一直没有回原籍,那她的原籍是哪儿呢?在第四回里是这样说的:

且说那买了英莲打死冯渊的薛公子,亦系金陵人氏,本是书香继世之家。

似乎是说也是南京地区的,如果薛家象征着满清,为什么也住南京呢?似乎作者一直用金陵比作大明,所以金陵十二钗就是指大明的十二个历史人物,或者作者认为满清原则上应该是大明领土完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至少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定,薛家肯定之前不住在京城,我们再往下看:

薛蟠素闻得都中乃第一繁华之地,正思一游,便趁此机会,一为送妹待选,二为望亲,三因亲自入部销算旧帐,再计新支,实则为游览上国风光之意。……在路不记其日。那日已将入都时。

看样子薛蟠没有来过京城,而且这里而且将京城称为“上国”,这似乎说明薛家确实是处于很远的蛮夷之地,似是蕃国,而且要走很久,不然只说走了几日不得了?为什么要不记其日呢?在第七回宝钗跟周瑞家的讲自己的病和“冷香丸”的时候说过这样的话:

宝钗道:“竟好,自他说了去后,一二年间可巧都得了,好容易配成一料。如今从南带至北,现在就埋在梨花树底下呢。”

听宝钗话的意思他们一家是从京城南边来的?我觉得这只不过是为了写得模糊些,不然说从北而来不就说得太明显了吗?要知道京城无论是在南京还是在北京,京城的南边都是越来越热,而宝钗最大的特点就是怕热,所以她怎么可能家住南方呢?到书中的金陵到底在哪儿呢?是南京吗?还是象征大明?还或许有别的什么意义?

到是还有一种解读方式:北京的金陵北京大型皇家陵寝除明十三陵以外,还有一座比明十三陵早200余年的大型皇家陵寝,它就是坐落在大房山云峰山(又称九龙山)下、埋葬有十七位皇帝的金陵。据王德恒先生编写的《北京的皇陵与王坟》载:“地处北京西南九十余里的大房山,有一山明水秀、林木葱郁的云峰山,又称九龙山,沿主峰而下,延伸九条鲤鱼背似的山脊,奔向山间平地。两旁高山如屏,屏下两股清泉终年不断,正中一道石门,仅有一口可出入,峰顶正前方,遥相对应的是一排千仞绝壁。金陵园以云峰山为主峰,向两翼展开,正中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和金太宗完颜吴乞买的陵墓,称睿陵、恭陵,两侧依山而葬的是完颜家族的子子孙孙,其布局如同临阵对敌,雁翅展开,又像依山布列成一个'金’字,顶端就是睿陵”。金帝陵是极其庞大的,按里算范围最广时曾经达到150余里。陵墓主要分为三个等级:帝陵陵区;埋葬后妃的坤厚陵;诸王兆域。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作者提到的金陵不但不是南京,而且应该就是指北京,所以我们会发现书中的金陵跟南京不是一回事,而且南方与贾家有一段距离。从这些地方来看,薛家象征着从东北的番邦而来,对大明的江山构成了威胁。宝钗在贾家一出现就引起了黛玉吃醋,尤其是在第二十八回里有这样一段的介绍更说明了这一点:

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甲戌侧批:此处表明以后二宝文章,宜换眼看。〗所以总远着宝玉。〖甲戌眉批:峰峦全露,又用烟云截断,好文字。〗

然而在前八十回中宝钗对象征“传国玉玺”的宝玉并没有什么进展,可以说连连失败。应该说从第十九回到第三十六回之间宝钗与黛玉的较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黛玉也是连连吃醋。可到了第三十六回里,宝玉梦中就把宝钗给否定了:

这里宝钗只刚做了两三个花瓣,忽见宝玉在梦中喊骂说:“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薛宝钗听了这话,不觉怔了。〖蒙侧批:请问:此“怔了”是呓语之故,还是呓语之意不妥之故?猜猜。〗

从这之后,宝钗的攻势减少了,还主动跟黛玉拉关系。可出现“绣春囊”以后不知道为什么她先搬走了。之后一直到第八十三回再没有她出场,所以到了这一回她终于又出场了,应该会有精彩表现呢?非常值得大家期待呀!

101、鸳鸯素习是个可恶的



(第84原文)话说鸳鸯冷笑道:“人家再好,又与咱们什么相干?将来咱们就有好结果了?大老爷说过,凭我到天上,这辈子也跳不出他的手心去。如今他又买官升迁,日后必饶不了我。我也不怕,就等着他来报仇,横竖都是一死。”玉钏道:“那你怎不离了此处往他乡去呢,再说大老爷的性子你是知道的。纵然老太太才去,此刻不敢把你怎么样。等到三年孝满,还不是落在他的手心里?”鸳鸯道:“又能到那里去,他本事大的很,凭你到天边去,也能找的着。在这里由众人庇佑着兴许还能平安无事。”

鸳鸯素习是个可恶的

这段文字让人大吃一惊,因为鸳鸯和玉钏两个人的表现太颠覆了!如果说玉钏恨贾家是因为她姐姐金钏是王夫人逼死的,可鸳鸯不应该变化这么大呀?就算当年贾赦要娶你你不乐意,那也不至于这样呀?再说想娶你也不是坏事,是人家相中你了,欣赏你,看得起你,至少是一番好意,而且邢夫人是贾赦的正妻,她都没嫌弃为难你,还说了一火车的好话,所以真的成了贾赦的小老婆,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呀,你可以不乐意,但也不应该如此恨人家呀?真是给脸不要脸呀!难怪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呢,而且鸳鸯当年居然还说:

“别说大老爷要我做小老婆,就是太太这会子死了,他三媒六聘的娶我去作大老婆,我也不能去。”

可这又是为什么呢?难道鸳鸯以后会有更好的选择吗?所以她的处理方式太奇怪了,不同意不要紧,可以好好说呀?何必把事情闹这么缰呢?连好心来劝的嫂子给不分清红皂白地臭骂一通,这又何苦呢?直接跟嫂子说自己不愿意不就得了?

本来是个很普通的内部矛盾,一下子上升到了你死我活的敌我矛盾,让人想不出她脑子的这个弯是怎么转的。而且在前八十回里除了鸳鸯誓绝鸳鸯偶那回,也没看出太多她有什么负面的表现呀?在第四十六回里,邢夫人跟王熙凤讲了贾赦要娶鸳鸯之事的时候,有这样一段凤姐的心理描写:

凤姐儿暗想:“鸳鸯素习是个可恶的,虽如此说,保不严他就愿意。……”

这似乎能让人感觉鸳鸯这个小蹄子确实不是省油的灯,人品实在是不咋地,凤姐早把她看透了。我们再看一下鸳鸯的家庭情况就会发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第四十六回里有这样的介绍:

凤姐因回说:“他爹的名字叫金彩,〖庚双夹:姓金名彩,由“鸳鸯”二字化出,因文而生文也。〗两口子都在南京看房子,从不大上京。他哥哥金文翔,〖庚双夹:更妙!〗现在是老太太那边的买办。他嫂子也是老太太那边浆洗的头儿。”

原来鸳鸯姓金!这个姓这一下子决定了她的政治立场,肯定不是象征大明一方的人物,所以才这样无理取闹,不识抬举。批语中提到她的父亲的名字“金彩”是从鸳鸯二字化出来的,我才疏学浅,还真不知道怎么化出来的,可能是指鸳鸯鸟的毛色彩漂亮吧?而批语中还提到她的哥哥的名字“金文翔”更妙?这个妙在哪里呢?难道是说清人占领了汉人的江山以后开始流传满语?但总之可以明显地看出她们应该影射的是满清阵营里的人,所以才对贾赦的好意如此抵触,这似乎也意味着后回鸳鸯有更大的反明的举动。

而鸳鸯这个名字也很奇怪,我之前说过贾母的丫头的名字都比较俗气,什么鸳鸯、琥珀之类的。但鸳鸯这个名字更多的让我们联想到恩爱的夫妻,可她居然正好相反,不但拒绝与人做夫妻,甚至还口口声声要剪发做姑子去,她还当着众人的面说:

“我是横了心的,当着众人在这里,我这一辈子莫说是'宝玉’,便是'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就是老太太逼着我,我一刀子抹死了,也不能从命!若有造化,我死在老太太之先;若没造化,该讨吃的命,伏侍老太太归了西,我也不跟着我老子娘哥哥去,我或是寻死,或是剪了头发当尼姑去!若说我不是真心,暂且拿话来支吾,日后再图别的,天地鬼神,日头月亮照着嗓子,从嗓子里头长疔烂了出来,烂化成酱在这里!”
《红楼梦》后二十八回的分析评点(4) 红楼梦第九回人物分析

这叫什么个鸳鸯呀?甚至让人怀疑她是不是生理上有毛病,不喜欢男人?而贾赦确实放过狠话,不过是因为很没面子而说的气话:

“叫他细想,凭他嫁到谁家去,也难出我的手心。除非他死了,或是终身不嫁男人,我就伏了他!若不然时,叫他趁早回心转意,有多少好处。”

估计本来贾赦以为鸳鸯嫌自己老了,再不就是想要个高价,所以想以此来抬高一下自己的身价,而鸳鸯也提到了这一点:

“因为不依,方才大老爷越性说我恋着宝玉,不然要等着往外聘,我到天上,这一辈子也跳不出他的手心去,终久要报仇。”

我们看鸳鸯提到了说贾赦要报仇,可实际上他并没说要报仇?鸳鸯居然在众人面前添油加醋,这不是明摆着有意将矛盾激化吗?

而她还在后回无意遇到一对野鸳鸯,撞破了司棋跟表弟的偷情之事,似乎鸳鸯就是与做夫妻之类的事无缘,甚至破坏人家鸳鸯,自己不跟人做夫妻,也影响别人做夫妻。所以鸳鸯一名本来是好名,可加了个姓金,一下子就成了“反革命”了,于是我们明白她后来肯定会对贾家不利,这是一定的。

而且感觉她不懂男人,在第八十三回里早说了,贾赦把当年的事早给忘了,可没想到鸳鸯还耿耿于怀,担心自己哪一天遭到贾赦的报复,贾赦这样的大老爷们才没这样心胸狭窄呢,再说老男人才不会那么痴情而一棵树上吊死呢。

鸳鸯本来算是贾府中最有权力的两个丫头之一了,然而她居然还私下跟贾琏勾结偷贾母的财产,从这个角度来看,她也是那种不忠于主子的人。而到了第七十四回里有这样一段也让人奇怪:

一语未了,只见贾琏进来,拍手叹气道:“好好的又生事。前儿我和鸳鸯借当,那边太太怎么知道了。才刚太太叫过我去,叫我不管那里先迁挪二百银子,做八月十五日节间使用。我回没处迁挪。太太就说:'你没有钱就有地方迁挪,我白和你商量,你就搪塞我,你就说没地方。前儿一千银子的当是那里的?连老太太的东西你都有神通弄出来,这会子二百银子,你就这样。幸亏我没和别人说去。’我想太太分明不短,何苦来要寻事奈何人。”凤姐儿道:“那日并没一个外人,谁走了这个消息。”平儿听了,也细想那日有谁在此,想了半日,笑道:“是了。那日说话时没一个外人,但晚上送东西来的时节,老太太那边傻大姐的娘也可巧来送浆洗衣服。他在下房里坐了一会子,见一大箱子东西,自然要问,必是小丫头们不知道,说了出来,也未可知。”因此便唤了几个小丫头来问,那日谁告诉呆大姐的娘。众小丫头慌了,都跪下赌咒发誓,说:“自来也不敢多说一句话。有人凡问什么,都答应不知道。这事如何敢多说。”凤姐详情说:“他们必不敢,倒别委屈了他们。如今且把这事靠后,且把太太打发了去要紧。宁可咱们短些,又别讨没意思。”因叫平儿:“把我的金项圈拿来,且去暂押二百银子来送去完事。”

作者这里的描写很细致,也就是说那日贾琏求鸳鸯偷去老太太的财物之事并没有别人知道,可大太太居然知道了,还来敲诈了一笔去,说明肯定是有人走露了消息。而作者这里又写审了几个小丫头都没有找到是谁走露的消息,而我们用排除法也可以知道只能是鸳鸯走露的,这一下子让我们感觉此人过于阴险!真是深不可测呀!看来当年凤姐说得对,鸳鸯素习是个可恶的,太可恶了!

而第八十四回里鸳鸯的转变,从表面的故事来看似乎也可以理解为贾母死后她失去了靠山,也失去了权力和地位,让她很有失落感。虽然她一直担心贾赦对她报复,但现在贾赦对跟她的往事早就忘了,也许也会让她感觉一种失落,所以这事凑到了一起,让她百感交集,心情很郁闷。

102、鸳鸯何以反水?



(第84原文)玉钏道:“这倒也是。太太那回打湖边经过,不知怎么掉湖里了。园内人都说,那佛书上说的,大凡官宦富贵人家只一生下来,暗地里便有许多促狭鬼跟着他,得空便害他。想来太太也是遇着促狭鬼了,多亏一个道人拿宝玉的通灵玉照了几下,说疗疗冤疾,太太一时好转过来。谁知请来一个名医开了个方子给太太抓了药,太太不但没有好,反加重了。名医也骗了钱卷铺盖跑了,太太竟一病归西了。” 鸳鸯看左右没人,悄悄道:“你真的不恨太太?你姐姐金钏是谁逼死的,你竟不知道?”玉钏低首道:“不恨是假的,可恨又能怎么样。”鸳鸯冷笑道:“老太太一去,我也想明白了,随你怎么服侍殷勤,终究还是白忙一场,主子们又有谁记得你的情,人人都把次序尊卑看的愈重了,个个长着一颗功利心,两只势利眼。这园里的人都该死,没一个好人,你瞧瞧就知道了,一个个仗着权势欺负人,难不成做奴才的天生就是被呼来唤去的?想来都是人,不过名分里头差些,何苦这么毒,说骑就骑说打就打?老太太死后,不瞒你说,我对府中也只剩怨恨了,什么琏二奶奶,你看把他兴的,我咋不能瞧了呢?还有这姑娘那小姐的,成日把脸一仰,不见个笑脸,好象人人都欠他们二百两银子似的,都死绝了也活该。”玉钏忙嘘了一声道:“这话咱姐妹偷偷小声说,别叫他们听到了才好。说实话,你这话说到我心坎里去了。咱们尽心尽忠,到头来还不是被主子恶声恶语骂着赶了出去,那回太太骂我姐姐小婊子,我就听不过去,就算怎么着,也服侍了你一场,怎么拿那样话去骂一个女孩子家。我姐姐死后,太太把他的二两银子分给与我,可又能怎么样,人已经死了,也换不回来命了,可见这些主子实在恶毒。”两个人正在嘀咕,忽见远远路上走着几个婆子,由凤姐陪着,有说有笑往这边来。两个忙不言语了,离了沁芳亭走开了。

鸳鸯何以反水?

这段描写显得有些不太简练,上一回刚刚把王夫人的死交待得已经很清楚了,而这里又让玉钏说了遍,这又何必呢?难到是想多赚点稿费吗?而且我们也没有从中看到有什么新东西,也许是因为作者想让我们多思想一下这段描写,因为其中大有深意。

而对于鸳鸯帮着贾琏偷老太太的财物之事,居然很快让邢夫人知道了,这个比较奇怪,而邢夫人借机来敲诈了一笔以后,凤姐和平儿查了一番也没有找出是谁走露的风声,于是在第七十四回里两个人接着分析:

这里凤姐和平儿猜疑,终是谁人走的风声,竟拟不出人来。凤姐儿又道:“知道这事还是小事,怕的是小人趁便又造非言,生出别的事来。当紧那边正和鸳鸯结下仇了,如今听得他私自借给琏二爷东西,那起小人眼馋肚饱,连没缝儿的鸡蛋还要下蛆呢,如今有了这个因由,恐怕又造出些没天理的话来也定不得。在你琏二爷还无妨,只是鸳鸯正经女儿,带累了他受屈,岂不是咱们的过失。”

无论如何凤姐还是考虑鸳鸯受到牵连,然而真的是鸳鸯走露的风声吗?她有可能告诉邢夫人吗?上次因为贾赦要娶她之事闹成那样,鸳鸯有可能跟邢夫人来往吗?然而从凤姐和平儿在之前的调查中我们看出也只有鸳鸯可能这样做,那她这是为什么呢?这样做对她有什么好处吗?我想这也许跟她在本回忽然痛恨贾家上上下下每一个人这样另类的举动应该是一脉相承的,也就是说鸳鸯恨贾家的心情早就有了,并非是在老太太死了以后才忽然“小宇宙”大爆发。而她在背后透露这个消息未必是直接告诉邢夫人,只不过是后来被邢夫人知道了而已,但鸳鸯这一举动的意义也许远不止于此,作者这样写应该是在影射她在八十回以后贾家大乱的时候会有类似的甚至更惊人的在暗中偷偷坑害贾家之事,所以这只是个重要伏笔而已,只不过她反水的原因似乎不够充分。

让人奇怪的是鸳鸯忽然自己变了一付嘴脸,吃着贾家的,喝着贾家的,然而却恨着贾家人,如果说玉钏恨贾家是因为金钏跳井之事,可鸳鸯这又是为什么呢?而且她还主动挑拨玉钏,本来玉钏只是把恨留在心里,这回被鸳鸯给勾了出来。从鸳鸯的报怨来看,似乎她性格的转变更多的是因为贾母死后自己有一种失落感,毕竟原来她是贾家最有权力的丫头,另一个有权的是平儿,然而平儿倚仗的是王熙凤,可凤姐还得看贾母的脸色,所以这样看来鸳鸯的权力了得,甚至可以到偷老太太财产的地步,简单成精了!然而老太太死后,她的权力也随之而去,这样看来她之前所拥有的那些权力也象是冰山一样不牢靠,说倒就倒。而她从权力的高峰跌落下来,心中自然不会舒服,所以才说:“随你怎么服侍殷勤,终究还是白忙一场,主子们又有谁记得你的情?”这样的话说得比较明显了,问题是这样的情况一直存在在,早晚要发生,为什么你现在才想起来说呢?老太太在的时候为什么不报怨呢?也许是把怨恨深深地埋在了心理。

可即使就算她说的这样,也不至于诅咒贾家的人都该死呀?她这样骂的原因的理由就更不充足了,不过是“人人都把次序尊卑看的愈重了,个个长着一颗功利心,两只势利眼”,难道这样就都该死?古今中外有哪个国家、哪个家庭不是这样呢?再说本来贾赦不是抬举她当小老婆吗?那也是一步登天了,做为一个丫头来看这也算是个不错的结果了,可她不愿意呀?再说上次她那样大闹,贾家谁还敢惹她?谁还敢娶这样一个烈货?她自己失去了机会,现在又这样骂人家贾家,咒人家全家死光光,这是什么道理?鸳鸯把贾家所有的人骂了一遍,貌似要追求平等自由似的,对封建等级制度进行了控诉,大有追求资本主义平等博爱的味道,就差喊出人权、民主的口号了。但本质上有一种眼红的感觉,气人有笑人无,这让我想去了《诗经》里的那段: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也就是说鸳鸯同志因为贾母死后自己产生的强烈的失落感一下子让她具有了反抗精神,成了一副流氓无产者的嘴脸,这一点非常奇怪。也许是因为她原本以为贾母死后贾赦会来逼婚,可她不了解男人,这件事对于她来说可能是件天大的事,可对于贾赦来说是无数事情中的一件,再说她这样宁死不嫁的女人很让男人很倒胃口,谁还非得一棵树上吊死呀?所以早抛到脑后了,可对于鸳鸯来说在贾母死后的失落感之中感觉贾赦会旧话重提,到时候就算她还是坚决不从,但也证明自己的价值,可现在贾赦一直没有动静,反而让她心里空落落的,于是两种失落加在一起,才恨成这样。于是导致了她如此疯狂而又变态的人格,但骨子里我到是觉得她这样的转变理由还是怪怪的,不知道作者是怎么考虑的,或者说她本身可能影射的历史人物就是这样。

中国在汉朝以前讲究的等级制度,贱民永远是贱民,永无出头之日,而做官的只能是贵族。就算你一贫如洗,但如果是贵族,那你的地位就不一样,比如刘备最早是卖草鞋的,可他是皇族的后代,中山靖王之后,所以相当有号召力,而实际上这也是拉大旗做虎皮,因为中山靖王之后到他这一辈据说也成千上万个后代了。汉朝之后中国慢慢的没有了等级制度,穷人可以通过科举或武举咸鱼翻身走上仕途之路,这也算是一种进步。

虽然没了等级制度,然而等级观念却扎根在人们心中,就算是现在也是一样。所以如果混得好的出来炫耀,自然会遭人恨,因为红眼病很严重,所以中国古代拼命给大家灌输谦虚的美德,就是叫大家低调以防止红眼病。所以孔子才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论,就是让大家守规矩,你是什么样的人就做什么样的事,别老想着乱了规矩,眼红人家混得好的人。而贾家是没有办法低调的,所以遭人恨也是自然的事,从鸳鸯的话中我们听出了红眼病的味道来,大有起义造反作乱之意。

相比之下玉钏的报怨还算是有的放矢,围绕着金钏之死,也算是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想想当初金钏也不是很检点,让宝玉吃自己嘴上的胭脂,这明摆着是在挑逗宝玉。而问题是金钏还影射着满清,因为她名字中有两个“金”,还姓白,满清的味道十足,所以她这样垂涎象征“传国玉玺”的玉玺自然是王夫人所不能容忍的,所以打了赶了出去。

鸳鸯本姓金,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她也是在影射满清,玉钏姓白,所以这两个象征满清的人随着贾家的日益衰落而开始出现反水的表现,让人更加担心贾家的情况不妙了。贾家为她们提供了工作机会,让她们有收入,按道理来说她应该感激才对,应该本本分分地工作,可到头来回报的却是满腔的恨,这实在是太没有良心了,真应该让她们二位参加“忆苦思甜”的活动才能醒悟,也说明贾家的气数将尽,而这二位应该会成为贾家家败的祸害。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毛泽东说的那句话: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虽然八十回以后的故事逐渐展开,出现了一些比较反动的文字,而且暗示也越来越明显了。据《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的拥有者介绍说,在前八十回的文字中有大字反动的言论,其中有不少都出自宝玉的口中,而他说的不少话放在现在也算是反动言论,看来此本肯定会被历朝历代视为禁书的,这也是为什么《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根本没有办法流传的原因,而我相信畸笏叟一干人对这些内容进行了删除,并对文字进行润色,才有我们现在看到的前八十回。也就是说此书不仅阉割了八十回以后的内容,前八十回也被阉割了,实在是太可惜了!

103、国家有难,宝玉科举



(第84原文)因秋闱近了,贾政要宝玉试着科举一场,宝玉近来读书不太精到,却拗不过父亲,只得答应了去赶考。且说过了几天便是场期,别人只知盼望他作了好文章便可以高中了,詹光、单聘仁等清客都来祝贺贾政,说此一去必是高中,可为国效力了。贾政笑道:“众位莫要过度褒奖他,他腹中有多少墨水我是知晓的,只怕是名落孙山,愧对众人啊。”詹光等都说贾政过虑了。贾政叹道:“如今国家有难,若宝玉可得一官半职,为圣上解忧,也是极好的了,只是未必如愿。”只有黛玉见宝玉的功课不佳,未必得中,得知他要去赴考,心里不免打鼓。头一件,宝玉是初次赴考,恐人马拥挤有什么闪失;第二,又怕他厌恶禄蠹,说些不妥的言语惊扰了别人,因而甚是担忧。次日宝玉换了新衣裳,来见贾政。贾政嘱咐道:“这是初次入场,你活了这么大,并不曾离开我一天。就是不在我眼前,也是丫鬟媳妇们围着,何曾自己孤身睡过一夜。今日各自进去,孤孤凄凄,举目无亲,须要自己保重。早些作完了文章出来,找着外面守候的随从早些回来, 也叫家人放心。”说着不免伤心起来。宝玉听一句答应一句,又跪下磕了三个头,说道:“母亲生我一世,我也无可答报,只有这一入场尽心而已,父亲莫要过于牵挂了。”贾政听了,叹了一口气道:“只可惜老太太、你母亲不能看见了。”宝玉不免掉下泪来,起身出门赴考去了。又过了许多日子,贾政看看到了出场日期,命人去看看宝玉一行人有没有在回来的路上,一时有人来报,说宝玉已经回来了,贾政忙命人把他叫进来。宝玉一脸疲悴进来,眼里含着泪道:“孩儿文章做的不好,甚是惭愧。我早说过八股文贻害不浅,场里有位贤弟做的不好,发疯一般把文章撕碎,人也疯了,都是被八股文逼成这样了。”一语未了,贾政面含嗔怒道:“住嘴,再敢胡说,看我不拿鞭子挞你。”宝玉只得低下头去,不言一声了。贾政问他都是怎么写的,宝玉勉强念了几句,贾政就叫他出去了。又过了些时日,秋闱揭榜,宝玉未有得中,贾政气的训了宝玉一顿,仍然要他用心读书去了,来年再考。宝玉颇不以为然,只唯唯诺诺答应下了。

这回里居然有宝玉去赶考的情节,想想也合理,从宝玉还没出场就说他不喜欢读书,而读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中个进士、举人之类的,所以不可能没有这样的内容。而我们看“后四十回”续书中也有宝玉赶考的事,而且宝玉还考中了,可惜的是马上就走失了,被一僧一道拐走出家了,而且好象还是唱着歌消失的,贾政在后面没追上,听宝玉唱的是:

“我所居兮,清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谁与我逝兮,我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

这还是把宝玉跟那块石头混为一谈了。不过我相信续书的作者应该是借鉴了《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的关于考试的情节进行的发挥,而具体不是抄的这里,后回便见。

我个人觉得宝玉还是很有才的,除了为大观园各处提匾额,他为晴雯写的《芙蓉女儿诔》实在是太有水平了,引经据典,超级难懂,我感觉不喝个三五十年的墨水到不了这种程度,可这样的水平居然都考不中,怎么感觉比高考还难呀?宝玉不但没考好,居然还对八股如此痛恨,这就比较奇怪了,因为我相信作者肯定经历过这样的科考,而且是个大才,估计他也应该因此而走上仕途。可却在这里八股如此态度,幸亏《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没流传下来,不然在文革期间会把宝玉树立成反封建的典型了。宝玉不中是正常的,如果中了反而违反了作者的初衷,但也不能不让他考,不然前面那么多关于他读书的情节就有些无地放矢了。

宝玉没有考好也正常,有些人考了一辈子都没考上,再说那个时候的录取率太低,难度太大,所以魏大人老家有很多人家把小男孩儿都阉了,这样可以直接去当“公务员”,比参加科举轻松得多。宝玉考试再加上之后秋闱之事,一下子又过去了不知道多少天,所以这个时候该是什么季节还真不好判断了。

而贾政居然说:“如今国家有难,若宝玉可得一官半职,为圣上解忧。”居然第一次在这里提到大环境的艰险,这一点非常奇怪了,因为在第一回里不是反复强调不讲政治吗?一开篇就说:

〖此书不敢干涉朝廷,凡有不得不用朝政者只略用一笔带出,盖实不敢以写儿女之笔墨唐突朝廷之上也。又不得谓其不备。〗

空空道人抄书之前也提到了这一点:

因见上面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甲戌侧批:亦断不可少。〗亦非伤时骂世之旨,〖甲戌侧批:要紧句。〗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甲戌侧批:要紧句。〗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因毫不干涉〖甲戌侧批:要紧句。〗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

第四回的一条批语里也强调了这个问题:

〖甲戌侧批:实注一笔,更好。不过是如此等事,又何用细写。可谓此书不敢干涉廊庙者,即此等处也,莫谓写之不到。盖作者立意写闺阁尚不暇,何能又及此等哉!〗

这些话让人感觉有一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道,其实书中明明隐写的都是政治,但无论如何也不能明讲呀?这样看来八十回以后的文字确实有问题,可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些批语又从何来呢?难道批书人或写凡例的人仅看过前八十回吗?所以从贾政的话来看明摆着违反了这一原则,也说明这应该是八十回以后不能流传的根本原因。

我感觉《红楼梦》成书过程相当复杂,远比我们想象的曲折。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大约创作于1692年到1694年1月份左右,在此本的第九十四回里有这样一条批语:

〖凤姐琏兄若地下有知,不晓该作何感想。癸酉九月夜窗泪笔。畸笏〗

而在全书结束的时候有一条批语指出:

〖本书至此告终,癸酉腊月全书誊清。〗

以此我们可以推算大约这次创作花了二十个月左右,近两年。而在第一回里说:

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

十年的时间正好可以加工五次,所以我认为《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是一次非常大胆的加工,因此内容相当丰富,估计作者当时并没有考虑到是不是因为有这些干涉时世的问题,应该先写出来再说,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看到的八十回以后的内容如此过分,而我的研究发现这个本子增加了上一个版本近两倍的文字,可见内容丰富了很多。这后二十八回每回的平均字数约8000多字,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前八十回的每回平均字数仅来7000字出头,这也差得太多了!也就是说《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前八十回中也应该有不少这样“反动”的文字。

五次增删之后就面临着一个问题,一定要进行一次删改,不然实在是无法传抄,太“反动”!肯定会有人掉脑袋,而之后的删改不再是曹雪芹进行的了,多半跟畸笏叟等人有关。于是我相信前八十回中至少每回删至少删掉了五六百字以上!足见伤筋动骨,也就是说至少“反动”的内容没有了,而剩下的几乎只是情色故事了。然而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后面的故事非常露骨,因为影射得太明显了,那怎么办呢?但如果我们仔细回顾一下这后二十八回就会发现其实最明显的“反动”内容是在九十回以后,也就是贾家被抄家,然后天下大乱,黛玉之死这些情节肯定有问题。虽然从第八十一回到第九十回之间也有一些描写比较“反动”,但还不是太严重,完全可以去掉,也不影响整个故事的发展,可为什么从第八十一回到第九十回也被删掉呢?我感觉之所以此书从八十回以后不能流传,完全是因为有个人决定重新写后面的故事,而这些故事要保证去掉这些“反动”的地方,还要保持一种不干涉政治的氛围,还要让贾家被抄家,还要让黛玉死,也就是这样大的构思要应付过去,于是就出现了“后四十回”的续书。所以我相信《红楼梦》仅传前八十回跟这个续书人的决定有关系,而这次续书应该就是在1700年前后不久,不应该离得太远,而且很有可能这个续书人就是这个创作团队中的一员,当然这是一个大胆的推测。

除此以外此书还有两次篡改,对此书的内容影响相当大,就是对秦可卿故事的删改以及对第六十四回和第六十七回故事的改写,因为这些内容要不畸笏叟看着不舒服,要不就是影射得太明显,据《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的提供者说这两回里出现的人物很有可能影射的是清初的鳌拜等人,所以只能删掉另改。面临二次篡改自然来自约一百年后的高鄂和程伟元,这次改得我们有参照,所以知道他们改的原因和结果。然而《红楼梦》的不幸还没有完,那就是在钞本传抄的过程中被抄丢了很多文字,我们从吴克岐的《犬窝谈红》中就可以看到这一点。总之《红楼梦》的命运相当曲折,这也给我们现在研究此书的背景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104、穷困潦倒的邢岫烟



(第84原文)且说香菱在薛家受金桂折磨,生病不治而死。薛姨妈、宝钗也难过了多日,将他好生安葬了。薛蝌同邢岫烟成婚一年,也离了贾府,住在城里古董行西南的巷子里,宝钗时时看望他夫妻两个,见他夫妻日子艰难,将些衣物、粮米周济与他们。薛蝌父亲虽为皇商,然多年经营下来,不懂节余,家况逐渐萧索,如今父亲去世,母亲又患痰症,薛蝌身为长子,却并未落得几多遗产,不过是几间房子,一个院落,不过凭着一点碎银子到城里做个小生意,却是入不敷出。眼看天气越发凉了,岫烟还穿的恁般单薄,薛蝌叹气拿不出银两给他添置衣裳。这日宝钗来探望他夫妻两个,带来几件衣裳,乃是一件大红洋绉的小袄儿,一件松花色绫子,一件斗珠儿的小皮袄,一条宝蓝盘锦镶花绵裙,一件佛青银鼠褂子。岫烟本不愿接着,被宝钗一番言语劝慰,才羞惭着收下了。宝钗道:“叔叔好歹是个皇商,是替圣上做生意,怎么就没有留下多少产业?”薛蝌道:“父亲一向信奉做官的应清正廉明,两袖清风,那些人趁着替圣上东南西北做生意,为自己捞便宜,偏父亲不肯,也是怕落人把柄,故没有留下多少家产,如今果真是两袖清风了。”宝钗道:“如此甚是不妥,世人原妒忌做官的营私谋财,巴不得官员个个家徒四壁,以博取好名声,然而官员也是俗人,要养家糊口,两袖清风竟不是什么好词。我看见兄弟这样境况怎不心酸,这都是叔叔为了博得好名声,才落得一贫如洗白,子孙也没有荫蔽。”说着眼圈也红了。薛蝌、岫烟也低头不语。宝钗因想着到街上给母亲包药,便告辞了。薛蝌、岫烟将他送到街口才转身回来。

穷困潦倒的邢岫烟

《红楼梦》有个特点,就是一语定终身,也就是说一个角色一出场所介绍的一些特点以及说过的一些话是这个人一辈子都拥有,不会改变的,比如宝玉还没出场就介绍他不爱读书,而到了第八十四回,已经十年过去了,他依然不喜欢读书,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变。邢岫烟也是这样,一出场就描写她很穷,在第四十九回里下雪的时候她刚一出场就介绍说:

“因此凤姐儿又怜他(邢岫烟)家贫命苦,比别的姊妹多疼他些,邢夫人倒不大理论了。”

之后下大雪,大家都穿着厚厚的衣服赏雪,可她却穿得很少:

邢岫烟仍是家常旧衣,并无避雪之衣。

没想到惨成这样,毕竟这是在富贵人家,居然快到了衣不遮体的程度了。在第五十七回里指明了她家里很穷:

因薛姨妈看见邢岫烟生得端雅稳重,且家道贫寒,是个钗荆裙布的女儿,便欲说与薛蟠为妻。

薛姨妈这不是要坑邢岫烟吗?薛蟠是个什么货色?而这一回里还介绍说岫烟把衣服当了,这一点给人印象非常深刻:

宝钗便知道又有了原故,因又笑问道:“必定是这个月的月钱又没得。凤丫头如今也这样没心没计了。”岫烟道:“他倒想着不错日子给,因姑妈打发人和我说,一个月用不了二两银子,叫我省一两给爹妈送出去,要使什么,横竖有二姐姐的东西,能着些儿搭着就使了。姐姐想,二姐姐也是个老实人,也不大留心,我使他的东西,他虽不说什么,他那些妈妈丫头,那一个是省事的,那一个是嘴里不尖的?我虽在那屋里,却不敢很使他们,过三天五天,我倒得拿出钱来给他们打酒买点心吃才好。因一月二两银子还不够使,如今又去了一两。前儿我悄悄的把绵衣服叫人当了几吊钱盘缠。”

由此还引出了当票的情节,作者对她的这些描写也注定了她在八十回以后要面临生活穷困的情景。没想到在本回之中她嫁了薛科两个人一起一贫如洗,需要宝钗时常来接济。

《红楼梦》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往往越是小的角色,出场不多的人物的名字越直白容易懂,比如卜世仁、詹光、单聘仁、卜固修、冷子兴、金荣之类的,谐音非常简单易猜。可邢岫烟和薛科二人实在是让我费了一番脑子也没有想太明白,“岫”是指山洞,“岫烟”似指山洞里冒烟,这会是什么意思呢?从谐音的角度似乎也联系不到什么意思,所以为此我百思不得其解。有位业余“红学”爱好者说在第二十二回里黛玉的谜语中有这样一句:

朝罢谁携两袖烟

于是说这个“袖烟”就是指“岫烟”,也就是说她象征着黛玉袖子里冒出的烟,应该说这个说法比较走火入魔。

后来我发现了一种说法叫“远岫烟云”,“远岫”是指远处的峰峦,“远岫烟云”指远处的峰峦烟气和云飘渺不定。在南朝齐谢朓的《郡内高斋闲坐答吕法曹》诗中有:“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宋朝曾巩的《池上即席送梁况之赴宣城》诗有:“远岫烟云供醉眼,双溪鱼鸟付新诗。”明朝文徵明的《病中怀吴中诸寺·天王寺寄南洲》诗有:“忆看远岫开飞阁,曾吊荒宫上小丘。”所以综合起来似乎是指邢岫烟后来远行了。

薛科这个名字也很怪,从本身“科”字的意思上找不出什么线索来,可能还是什么字的谐音,只是还没有悟出来,难道是科考的意思?说他是个文化人?毕竟是个太边缘的小人物,以后有空再猜他。

邢岫烟是邢夫人的亲戚,在第四十九回里介绍说:

原来邢夫人之兄嫂带了女儿岫烟进京来投邢夫人的,可巧凤姐之兄王仁也正进京,两亲家一处打帮来了。……

邢夫人便将岫烟交与凤姐儿。凤姐儿筹算得园中姊妹多,性情不一,且又不便另设一处,莫若送到迎春一处去,倘日后邢岫烟有些不遂意的事,纵然邢夫人知道了,与自己无干。从此后若邢岫烟家去住的日期不算,若在大观园住到一个月上,凤姐儿亦照迎春的分例送一分与岫烟。凤姐儿冷眼敁敠岫烟心性为人,竟不象邢夫人及他的父母一样,却是温厚可疼的人。因此凤姐儿又怜他家贫命苦,比别的姊妹多疼他些,邢夫人倒不大理论了。

邢夫人性情比较怪异,在第四十六回里拼命为自己的丈夫找小老婆,凤姐怎么劝也不听,有这样的描写:

凤姐儿知道邢夫人禀性愚犟,只知承顺贾赦以自保,次则婪取财货为自得,家下一应大小事务,俱由贾赦摆布。凡出入银钱事务,一经他手,便克啬异常。

可没想到邢岫烟的个性完全不同,虽然家贫如洗,但性格稳重,而且很有几分才气,在第五十回里她做了一首诗:

咏红梅花得“红”字 邢岫烟

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

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

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

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

“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一下就把她的性情体现出来。岫烟就是这样一个温柔安静但又超然不凡的女子,正如宝玉赞她是“举止言谈,超然如野鹤闲云”然而她的诗中的“浓淡由他冰雪中”似乎也表现出一种无耐,因为冰雪象征着满清,她在下雪天里穿单衣这本身就让人感觉在满清统治下的痛苦。岫烟能在如此不堪的家庭环境中有这样的品性,可能主要归功于妙玉,在第六十三回里邢岫烟告诉宝玉自己与妙玉的交往史:

岫烟笑道:“他也未必真心重我,但我和他做过十年的邻居,只一墙之隔。他在蟠香寺修炼,我家原寒素,赁的是他庙里的房子,住了十年,无事到他庙里去作伴。我所认的字都是承他所授。我和他又是贫贱之交,又有半师之分。”

可见妙玉对岫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也只有她对妙玉最理解,所以才给了宝玉那么多指点。

而邢岫烟与李纹和薛宝琴一起做的红梅诗应该很有象征意义,而且她还重点写这个“红”字,感觉她们三个似乎是同一类人,比如一些有骨气的正直的明末清初的文人,但我还没有找出邢岫烟的原型,但李纹和李绮我到是找到了。邢岫烟也挺倒霉,人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所以她嫁给了薛科感觉这两点他们全占了。薛蝌的父亲当了一辈子清官,只求好名声却苦了家人,而这样的好名声似乎也没留下来,真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了。听说明朝的时候官员的薪水都很低,这是朱元璋定下的,可能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儿时要过饭,放过猪,这样的苦日子都过来了,当官能拿那么多钱比自己当年强多了,所以不给大家涨工资,有一种忆苦思甜的味道,有个单口相声里的“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故事虽然不可能是真的,但看来还是有针对性的,如果在明朝做官再不想主意赚钱,那这个官真的还不如不做。

邢岫烟与薛科二人生活困窘,这样的结合也算是不幸。也许邢岫烟是在影射明末的某一类人,也许是影射在清初饱受苦难的人,这需要仔细分析了,我相信随着我对那段历史的不断了解,终究有误出来她的原型的那一天,要知道比她难得多的人我都搞定了,何况她乎?只不过一直没太关注她,因为这个角度太小了。而邢岫烟的故事还没有完,她的结局也让人感觉很奇怪,我会在后面的情节中再进行分析。

105、宝钗母女的战略性错误



(第84原文)宝钗买了药往家赶,刚到大门外,就听见里面吵吵闹闹的,原来金桂见香菱已死,宝蟾却不肯受他挟制,反向自己寻趁滋事,大有独竖旗杆之意,时时占了上风。薛蟠又听他的,自己不免孤立,只后悔当初将宝蟾带至薛家,如今竟成了死对头。这会二人站在各自门口对骂,薛蟠从里间出来,拽着宝蟾往屋里拖。宝钗见了看不下去,也不搭言,径直进了薛姨妈房里,看到母亲歪在炕上捂着胸口生闷气。宝钗一边倒茶一边问道:“母亲可好些了?”薛姨妈道:“岂能好了,我生是被他两个气的,成天吵吵闹闹,成什么体统。”母女两个陪着又是掉泪又是叹息。薛蟠从贾家借习射之名和贾蓉贾蔷斗酒开赌回来,因输了几局,不免烦闷,回来又被宝蟾、金桂闹的头疼,进母亲屋子里,见宝钗和母亲在屋里做针线,便没好气道:“妹妹还有心思做这个,贾家人人都传开了,说等一二年孝期满了就给宝玉办喜事。”宝钗道:“哥哥管人家的闲事作甚,又与我们何干?你也别往那赌场里去了。输几个钱倒是小事,那里头没有多少正经人,哥哥跟着他们只怕越发学坏了。”薛蟠一听急了,叨叨道:“少来管我,宝玉倒是正经人,你想嫁他,就去找他啊!如今人人都传开了要娶的是姓林的,你早没有份了!”宝钗听了,登时气的哭了,对薛姨妈道:“哥哥又说些混帐话气我。”薛姨妈也气的直骂:“半吊子混帐东西,在外灌丧了黄汤,输了钱就回来混说,真真要把你老子娘气死才心安。从此你不许出去。一点正经事也不做,明儿还给我到铺子里去,快回屋里待着罢!”薛蟠嘟囔几句回自己房里去了。薛姨妈用手抚摩宝钗道:“别理那混帐东西,你也好久没有去探望黛玉那孩子了,闲了也和他叙叙话,散散心。”宝钗点头道:“母亲说的对,我们姊妹俩也该聚聚了。”说了一宿的话,母女都安寝了。

宝钗母女的战略性错误

我说过书中的历史分为多条时间线索,分别按照自己的时间进行着,而从表面的故事来看顺顺当当不露任何痕迹,所有这些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如果要分析背面的历史就需要我们把每条线索单拿出来看,不然就越看越乱。

薛家这个时候如果从宝钗的角度来看,她还没有得到宝玉的人和心,所以这象征着还处于明末的时候,而夏金桂和宝蟾以及香菱之乱应该是象征着清初了,于是我们发现这两条历史线索交织在一起,演绎成精彩的表面故事来,真是让人没有想到!我在2013年年初的时候就确认了宝蟾应该是在影射康熙,还悟出来她之所以叫“宝蟾”,因为康熙出过天花,所以脸上有麻子!我将此事与一些网友交流,也得到了他们的一至认可。从这个角度来看,《红楼梦》的作者应该见过康熙,也许没见过,但对这一细节居然如此了解,并用蟾蜍来形容康熙,只能说明作者有强烈的反清思想。既然作者有可能见过康熙,那说明肯定在康熙朝做过官,是个汉臣,所以这些应该都是我们确实作者的重要依据。

我相信宝蟾以及夏金桂等人应该都是1692年到1694年这次增删过程中加上去的,而这些情节应该与作者创作的时候不太远,所以我们也可以以此来验证这次加工的时间的正确性。不过从心理上我个人感觉香菱、宝蟾以及夏金桂这三个人的故事编得不太好,因为要符合书中表面故事的逻辑,所以其所影射的历史就不太恰当了,不过没有关系,作者能有这样离奇的创意已经很不容易了。

这段情节中薛蟠依旧那么豪爽,所以我还是很喜欢他的性格,虽然人品很龌龊,但是不会装得很虚伪,一下子就能看透。如果说在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 错里错以错劝哥哥”中,薛姨妈、宝钗和薛蟠三个人的争吵还让读者感觉似乎看不太清楚宝钗是不是在打宝玉的主意和话,而八十四回这段文字一下子就说得相当明确了,也是因为小说进入到了尾升了,所以各种虚伪的伪装慢慢地被褪去,露出了这些角色的本质。

其实这些问题并不难猜,在第十五回的时凤姐张罗给宝钗过生日的时候说:

“但昨儿听见老太太说,问起大家的年纪生日来,听见薛大妹妹今年十五岁,虽不是整生日,也算得将笄之年。老太太说要替他作生日。想来若果真替他作,自然比往年与林妹妹的不同了。”

有打批语还说书中不曾为黛玉过生日,而特意为宝钗过,应该让我们体会到她比别人都大,在第六十三回里有这样一句:

大家算来,香菱、晴雯、宝钗三人皆与他同庚,黛玉和他同辰。

而在第一回里我们知道香菱三岁的时候宝玉出生,所以这样看来宝钗也应该比宝玉大三岁!而到了第八十四回,一下子也好几年过去了,从贾母与刘姥姥谈年龄以及后来贾母过八十大寿这些描写来看,应该一下子过去至少五、六年了,搞不好这个时候宝钗得二十多岁了!真成了那个时代的大龄剩女了,而我们仔细看的话就会发现宝钗在生活中除了自己的哥哥和宝玉以外,没有接触过任何男人,所以她不一天到晚想着将宝玉泡到手那她嫁谁去呀?也不见她去找官媒,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宝钗在贾家一住几年不走,目的就是深入“前线”,她们母女人二人费尽心思对宝玉展开了攻势,与黛玉进行了明里和暗里的PK。

可惜的是她们一直以来采取的手段有问题,严重缺少战略高度,犯了些愚蠢的错误,一方面宝钗努力接近宝玉,另一方面又不失时机地劝宝玉读书,这又是宝玉最不讨厌的事,所以这不是招宝玉不待见吗?这样看来宝钗没有分清主次矛盾,不知道哪件事才是最重要的。既然知道宝玉的个性,就应该象黛玉那样顺着他来,先把宝玉哄到手再说,而不是还没入洞房就先去教育,不懂得青春期的男孩儿逆返心理最为严重。结果搞得宝玉对她大倒胃口,到了尽量远离的程度,让她们母亲二人几年的努力不但没有进展,反而出现了严重的倒退,成了大龄剩女了,这不是更不值钱了吗?教训呀!

估计到了前八十回的最后几回里,宝钗屡屡失败而有些绝望了,所以借机搬出大观园,而之后似乎没怎么再去贾家,有些心灰意冷了。薛蟠的话说得相当难听,但却是实在话,王夫人死前把宝玉托付给了黛玉,这样的事黛玉肯定会告诉紫鹃的,而这样的八卦消息传得一定快得要命,黛玉也希望是这样,因为可以造成既成事实,让一切打宝玉主意的女人打消这个念头,这叫画地为牢,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到处尿尿画地盘的狗狗。

而薛姨妈和宝钗看这意思一直没有跟薛蟠说这样的事,因为前第三十四回里说过怕他嘴不严,但薛蟠又不是特别傻,这样的事还是很明白的,所以一语道破,让宝钗哭了一鼻子,也没有跟哥哥去分辨,更说明了她绝望的心情。作者这样处理不过是为了表面故事的好看,确实好有意思,因为如果在生活中两个男人为同一个女人而进行各种争夺已经思空见惯了,甚至可以说是动物界的常事,而如果两个女人为争一个男人而使尽各种手段确是让我们非常想看的,尤其是两个绝色的美女争一个“小鲜肉”的故事让人很期待。

宝钗母女二人的失败是必然的,因为这也象征着在明末那段时间里满清虽然是大明的外患,但还不成气候,对大明的政权构不成严重威胁,虽然这个时候满清根本没有能力也没有这个想法,但被演绎成这样的三角恋也是很形象的,让表面故事很好看。

薛姨妈让宝钗去看看黛玉去,也处是再进行一次尝试,看看有没有可能性,也就是说不能放弃一切机会。上次贾赦买了个官开派队的时候宝钗就没去,宝玉来过来特意问了薛姨妈宝姐姐怎么没有来,估计如果宝玉没有这样问也就罢了,可他一问就让薛姨妈的心中又产生了一丝希望,所以无论如何要再试一把。如果仅从表面的故事来看,感觉宝钗也是很可怜的,又不是说她不漂亮,也很有才,可就是非盯着宝玉不放,非要一顶树上吊死,没想到最后黛玉还真的在一棵树上吊死了,正所谓“玉带林中挂”,才让宝钗捡了个漏。

107、深不可测的宝钗



(第84原文)天明一大早,宝钗便来贾家探望黛玉。两人多月没见,一见面都说亲道热的。一时说起湘云。宝钗道:“湘云怎么不来了,也出阁一年了,挑个日子来看看也是咱们的情意。”黛玉笑道:“云丫头现在可遂心了,得了如意郎君,竟一会半会也离不开了,那还有心思来看咱姐妹俩,早把咱忘了。”宝钗笑道:“看把他得意的,真真勾出我的气来。咱也不差,宝兄弟不比他的才郎强?将来与妹妹成了亲,日日吟诗作赋,快快活活的,气死他!”黛玉不觉羞红了脸道:“姐姐又取笑我了,不理你了。”说完到里间去了。

深不可测的宝钗

男女因为性别的差异居然发展出了“反生物进化”的结果,在动物界雄性主动追求雌性求偶,而且雄性为此往往进化出亮丽的外表,比如开屏的孔雀是雄的,为的是吸引异性,而雌孔雀没有这样的亮丽羽毛;脖子上都是漂亮毛的是雄狮,而雌狮子没有这么帅气的脖毛;大公鸡的羽毛要比母鸡华丽漂亮得多。相比之下人类正好相反,女人打扮得一个个很漂亮,而男人却失去了光鲜亮丽的外表,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女人很少主动倒追男人,除非男人超帅、再不就超有钱或有权力,所以女人们只能靠漂亮的外表吸引男人主动来追,女人不主动不意味着不渴望。而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红楼梦》中的宝钗居然一直在倒追宝玉,而且是那样的辛苦,百转千回却棵粒无收。而这样的事女人们往往不方便轻易表现出来,于是女人进化得非常敏感,尤其是对自己喜欢的男人和情敌的感觉,可以说进化出了第六感官。黛玉就是这样,其实她在早期对宝钗的感觉是很准的,从宝钗一来她就觉得自己的爱情受到了威胁,在第五回中三个人一开始相见的时候她就开始感受到了:

如今且说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

一开始黛玉和宝玉两个人亲密无间,可宝钗一来,形式发生了变化,她隐隐地感觉到宝钗是来打宝玉的主意的,于是一直处于吃醋的过程之中,搞得跟宝玉吵吵闹闹的好几回,直到第三十六回以后才告于段落。

那黛玉对宝钗的感觉对不对呢?那是一定的喽,我们先看这样一段,在第二十八回里:

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

问题是宝钗真总远着宝玉吗?在第三十六回里,宝玉明明是在睡觉,可她来到怡红院以后死活不走,害得袭人只好知趣地找借口出去了,不在这里当灯泡。于是宝坐在宝玉边上做针线,一副很享受的样子,她这叫远着宝玉吗?这整个是想让所有人都看到这一场景以后然后让大家纷纷发挥八卦的本能为“金玉姻缘”制造社会舆论!在宝玉挨打以后,在第三十四回里,她第一个赶到怡红院来送来棒伤药,之后还让莺儿给宝玉打络子,还跟袭人申请主动为宝玉做活儿,恐怕这都不算是远着宝玉吧?所以宝钗是努力一步步地接近宝玉,在下一盘很大的棋,这样看来黛玉的第六感觉还是对的,不能怪她吃醋,因为本来宝玉是她的相好,忽然来个插足的,放谁身上也得急呀,有没有个先来后到呀?

然而宝钗却经过一次次的失败,也够难为她的了,本来她看到黛玉和宝玉二人总因为自己吵架,以为大功快要告成了呢,可没想到两个人越打越亲,事得其反,恋人的想法不能用正常人的逻辑来分析,不知道人家越爱才越吵,越吵才越爱,陷入了死循环中不能自拔。于是宝钗决定改变斗争策略,不再那么咄咄逼人,而是与黛玉休战交好,而且还找借口为黛玉送燕窝,一副关心黛玉的样子,让黛玉这个孤儿饱受温暖,于是大意起来,居然对宝钗非常信任,忘掉了以前的事,可宝钗在暗自打主意,心中无限的城府。在第四十五回里,她跟宝钗说:

黛玉叹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

黛玉实在是太天真了,居然这么简单就把自己的底牌都亮出来了!也足见宝钗的高深莫测。到了第四十九回,黛玉跟宝玉也这样说过:

黛玉笑道:“谁知他竟真是个好人,我素日只当他藏奸。”因把说错了酒令起,连送燕窝病中所谈之事,细细告诉了宝玉。宝玉方知缘故,因笑道:“我说呢,正纳闷‘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原来是从‘小孩儿口没遮拦’就接了案了。”黛玉因又说起宝琴来,想起自己没有姊妹,不免又哭了。

看样子黛玉是真的相信宝钗不是跟自己来争宝玉的了,居然还在背后夸她,放松了警惕,可宝钗会因此罢休吗?当然不可能,因为她已经把把宝玉搞到手做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她的人生理想和最高目标,不然象她这样的大龄剩女早应该联系官媒帮她介绍男人了,可她一直没有样的举动,也算是她孤注一掷,血战到底,不达目的绝不罢休,作者这个故事设计得非常有趣味。

然而一切是那么的不顺利,因为到了第八十四回贾家人开始纷纷传出宝玉要与黛玉结婚的事情来,还由自己哥哥薛蟠的嘴里说出,让宝钗太有挫败感了!所以被哥哥气哭了。估计薛姨妈心情也很复杂,王夫人跟自己是亲姐妹,居然这么铁的关系都没有将宝玉搞定,自己太没面子了?宝钗搬出大观园以后虽然回去过一次,之后好久没有再加去了,薛姨妈让她回去看看,表面上是看看黛玉,问问好,而实际上是在做最后一次努力,虽然感觉希望渺茫,但也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宝钗就这点好,很执着,永不放弃。

我记得上中学的时候学过一篇文章叫《察今》,里面说的:“察今则可以知古,察己则可以知人”,也就是说虽然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变化,但人性一直是不变的,所以我们看到宝钗和黛玉见到以后居然跟我们现在的女孩儿一样八卦,聊起别人的老公来津津有味,用秀恩爱来展示自己的幸福。两个人谈论起湘云的婚事,估计二人非常感慨,因为湘云比她们两个人都小,可从第十四回起她跟卫若兰经过马拉松式的恋爱现在都结婚修成正果了,而且还嫁了个“才貌仙郎”,太让人羡慕忌妒恨了!而宝钗有意将宝玉跟黛玉两个人成亲的事提出来,这里面包含着多么复杂的内容呀!有试探,有让黛玉放松警惕之意,也似乎有无耐之举的味道,而且不让黛玉起疑,总之是五味杂陈,其中的味道谁人能知呀?这个时候黛玉已经被自己的幸福冲昏了头脑,变得智商低了很多,所以第六感官也失效了,当然了,也许黛玉知道自己稳操胜券了,所以以胜利者的姿态表现一下羞涩,也没必要对宝钗做到赶尽杀绝,毕竟已经是自己的手下败将了。总之在第八十四回里的这段描写还是其乐融融的,同时我们似乎也能体会到宝钗表面嘻笑而内心痛苦的感觉,从表面的故事来看也许她后悔当初给黛玉送燕窝的时候为什么没有下点毒药呢?

然而宝钗毕竟要大几岁,她看问题还是很有深度的,她能看到问题的本质,于是她不想放弃,决定行动起来,还记得第二十七回里宝钗扑蝶的那段情节吗?

(宝)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

这段描写明确暗示了她一定要坚持不懈地破坏征黛玉和宝玉的“一对玉色”蝴蝶的爱情的,百折不挠,于是她做一次前所未有的大的尝试,而表现上用她擅长的虚伪来掩示以迷惑对方,一个阴谋在酝酿之中,经过三百年之后,也终于让所有的人明白了宝钗的本质,实在是让人难以相信!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20573.html

更多阅读

五年级《二十年后回故乡》点评 二十年后回故乡400字

点评人:五六年级作文导师团 姚彩霞二十年后回故乡“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照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身在他乡,已成为大学教师的我,时常在心中哼唱着这首思乡曲。想到今天即将回到故乡,恨不得马上飞到故乡。汽车踏上了故乡的土地

声明:《《红楼梦》后二十八回的分析评点4 红楼梦第九回人物分析》为网友记忆清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